「毅」新闻| 看好“特医食品” 毅达资本投资励成营养

文章3图片1.png

近日,毅达资本完成对上海励成营养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励成营养)数千万元投资。

励成营养创立于1999年,二十多年来始终专注于研究、制造和销售营养产品,致力于为食品、保健和医药行业提供营养强化、补充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江苏南通建有生产基地。 

公司业务定位人类全生命周期,覆盖从出生到年老的营养补充、强化和治疗,包括婴幼儿营养、基础营养、骨骼健康、体重管理、脑健康、医学营养特医食品等领域。

文章2图片2.png

励成营养自2007年开始潜心研发营养制剂,于2019年11月获批国内首款,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款成人短肽型(预消化)全营养特医食品,为围手术期人群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依托原料与配方研发优势,向中、下游应用延伸,励成营养已成为特医食品领域的国内第一梯队企业。

特医食品(FSMP),即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俗称“病人的饭”,也叫肠内营养制剂,主要在医院营养科室渠道销售。国际多中心、多病种、大样本研究发现,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相比,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1%  VS 12%)、住院时间显著缩短(6天 VS 9天)、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风险比1:3.47)。

中国特医食品的应用起步较晚,目前特医食品的市场规模只有全球的1.6%,远未满足市场需求。由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6月30日印发并实施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开展临床营养行动,全面推进临床营养工作,加强临床营养科室建设,使临床营养师和床位比例达到1∶150;同时,研究完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准,细化产品分类,促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励成营养的特医产品已进入全国1/3以上的三甲医院,为该细分领域国产品牌龙头企业。

文章3图片3.png

毅达资本合伙人刘峰介绍,励成营养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共建“励成-江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专注产品研发,聚焦国人营养强化需求,紧跟国际营养素开发趋势,发展,客户已遍布全球。

除面向医院销售的特医食品外,励成营养的营养强化剂、矿物质预混料和保健品预混料等产品供应国内外众多知名营养保健品及食品企业,如艾兰得、红牛、君乐宝、光明、蒙牛、伊利、飞鹤等。公司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生物发酵产品——γ-氨基丁酸(GABA)、磷脂酰丝氨酸(PS)和维生素K2等高端、前沿产品也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供不应求。

刘峰表示,通过本次合作,毅达资本期待与励成营养共同携手,推动公司进一步延展产品线布局,完善全国销售网络,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在健康消费需求节节攀升的时代潮流之下努力实现更大的突破,全力打造医学营养领域的民族品牌。


国内首批10岁以上短肽型,特医食品今日正式投产

国内首批10岁以上短肽型特医食品–力存优太,近日正式投入生产,首批产品即将与消费者见面,为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需补充营养的人群带来了福音!

文章2图片1.png

力存优太,由南通励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满足了对特定人群对营养膳食的特殊需要,历经多年潜心研发,经过高标准的试验与生产审查。

力存优太,作为目前国内10岁以上首批的短肽型特医食品,选用高品质水解乳清蛋白,原料经过水解工艺,能直接提供短肽成分,短肽吸收速率是整蛋白的1.6倍,是游离氨基酸的9倍,蛋白质的快速吸收,可以快速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改善氮平衡状态。短肽即使是胃肠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能高效吸收。

力存优太采用LCT/MCT复合脂肪来源,与单一LCT脂肪来源的肠内营养制剂相比,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可以快速吸收供能,并能有效减少肝脏负担。力存优太不添加膳食纤维,为低残渣配方,可用于术前肠道准备,对患者的肠道刺激小,更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

据悉,目前全国亟需临床营养产品治疗的特定人群超过4.5亿人次,其中包括1.6亿人次住院患者与3亿院外患者。“民以食为天”,力存优太作为国内10岁以上首批短肽型特医食品上市后,将为广大进食与消化功能障碍人群提供营养补充的优质选择,解决了广大患者在进食和营养方面的困扰。

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力存不断扩大研发投入,与江大延续多年来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成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基地,开展特医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就中国人群代谢特点,将在不远的将来推出更多肠内营养产品,与专业营养医师合作,以临床营养干预,启动OTC药房、社区医疗机构等特医食品新兴渠道,为患者和医疗机构提供科学、安全、精准的医学营养治疗解决方案和美味、食物化的体验。

文章2图片2.png

成人预消化型特医食品,上海励成携力存优太亮相NHNE2020

食品商务网高端访谈栏目食品在中国在中国国际健康营养博览会现场采访到了上海励成营养科技有限公司

励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营养素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业务20年的企业,有32项发明专利,6项高科技产品,参与制定4项国家标准。励成医学营养事业部总经理李英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文章1图片1.png

记者:李总,请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还有这次参展所带来的主打产品?

李总:励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营养素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业务20年的企业,有32项发明专利,6项高科技产品,参与制定4项国家标准,2012年涉足医学营养领域,研发、生产了30多种营养制剂,覆盖全国1500多家医院,能够满足临床营养科个性化营养需求,也为不同的疾病人群提供了精准的营养解决方案。在特医食品的研发和申报方面,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去年11月份,获批了国内首张成人预消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证书力存优太,这次参展,我们就带来这款主打产品。

 文章1图片2.png

记者: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所提到的,力存优太,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成人预消化型特医食品,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李总:力存优太,是国内首个获批的成人预消化型特医食品预消化的意义在于,产品中的蛋白质经过了预先的水解,以短肽为主,能够被人体迅速吸收,即使胃肠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能有效吸收,纠正负氮平衡。另外,力存优太50%的脂肪来源于优质脂肪MCT,供能快,可减少患者的肝脏负担;适用于10岁以上因进食受阻、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需补充营养的人群,可以作为单一营养来源,口服、管饲均可适用。

记者:请问力存优太,作为特医食品,对医药市场的意义,以及力存选择在本次展会发布这个产品,有怎么样的预期?

李总:特医食品是实行国家级注册管理的一类新产品,目标消费者范围广泛。据2019年数据,以每年1.5亿住院患者+3亿院外患者,需求人群每年超过4.5亿人次计算,中国每年特医食品市场容量将达1000亿以上。据统计,全球每年消费特医食品约560-640亿人民币,且市场每年以6%速度递增;而中国特医食品的应用起步较晚,目前特医食品的市场规模只有全球的1%,但在近几年实现了快速增长,平均年速37%,这意味着,特医市场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力存优太,作为国内首款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款成人预消化型特医食品,希望能够借助此次药交会,招商众多有意愿的医药客户,和我们励成一起,在特医领域寻求共赢发展。

记者:力存品牌的服务模式,以及专业渠道内的口碑是如何形成的?

李总:力存系列肠内营养制剂,自2012年上市以来,一直以稳定的品质、专业的品牌形象、极致的客户体验服务于全国的临床营养医师,我们有专业的产品经理及市场营销团队三十余人,每年会参与国家级、省级重要的营养学术会议,进行专业的学术及品牌推广;对于产品售前售后有任何疑问,我们在全国重要省市也有属地的销售人员和当地的经销商与医院进行对接,及时解决临床营养医师的问题,给予满意的答复。产品经理+属地销售+当地经销商,组成专业的服务团队,在院内院外渠道,形成了力存,专业营养医师的选择这样的口碑。

记者:能否透露一下,在力存优太之后,励成在产品开发上,还会有什么后续动作?

李总:励成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与陈坚院士合作,50+博士团队,50+工程师,依托于江大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中国人群代谢性疾病营养干预与特医食品开发》的前瞻性研发项目研究,未来,我们会不断开发出一系列符合中国人体制的特医食品,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励成的发展,也希望力存能够在医学营养领域,成为卓越的民族品牌!

偏锋评论|张晨|猎豹的甜蜜生活​——倪军的绘画与“新巴洛克”

猎豹的甜蜜生活

—— 倪军的绘画与“新巴洛克”

 

张晨

 

在倪军的新作中出现了很多猎豹的形象,它们周身的斑点与怒目圆睁昭示了绘画的野性,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猎豹在此主要由线条与色彩构成,具体而言,是一系列快速的线条与涂抹的色彩,在名为《巴赫传》《降E大调》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与音乐韵律的交织,让动物暂时失去了肉体,丧失了体积感,也即,与学院绘画的造型语言拉开了距离:我们知道,倪军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工艺美院壁画专业,后在美国罗格斯大学硕士毕业、定居纽约多年,作为画家的倪军对于这门艺术的传统与历史有着深刻的体认,也具备过人的技巧与细腻感知,但是在此,倪军选择以一种更为放松与自由的方法对待自己的过往,选择当重新进入绘画时,将自己有关艺术的知识转换为生活的态度。

 

 

倪军,巴赫传,2020

布面油画,120 x 90 cm

 

 

倪军,降E大调,2021

布面油画,37.6 x 45.6 cm

 

另一方面,猎豹正是自然界中速度最快的陆地生物,迅捷的线条与笔触,将野兽的本性与绘画连接起来,也使倪军从对于维利里奥的阅读中,以一种“解放的速度”让作画的过程充满了偶然和意外,充满了来自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度,这同样表现在《青春》《黑暗的康拉德》等画面形象的蒙太奇切换与非理性并置上。绘画从而既超越了传统的技法训练,也挥别了再现的固有功能,它挣脱了叙事法则的长久束缚,以一种动态的、弯曲的线条诉诸无休止的运动,用一种奔突的能量构成了属于绘画的体制批判。

 

 

倪军,青春,2020

布面油画,120 x 90 cm

 

 

倪军,黑暗的康拉德,2021

布面油画,90 x 120 cm

 

《甜蜜的生活》是倪军最爱的电影之一,来自意大利大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看过此片都会对费里尼的御用男主马塞洛与瑞典艳星相拥于罗马特雷维喷泉的场景印象深刻,那是罗马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缩影,而电影不仅热烈渲染着罗马的巴洛克风情,纵情展示这座被米开朗琪罗、贝尼尼们塑造的永恒之城的性感韵味,更以一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将各种令人目眩的桥段装配进充满曲折与变化的复杂剪辑,全盘打乱了讲述故事的逻辑,处处充斥着过度、繁复、敞开与剩余,因而成为一部名符其实的巴洛克电影。

 

 

费里尼,甜蜜的生活,1960

 

 

贝尼尼,普鲁东抢劫帕尔塞弗涅

1621-22,罗马博盖塞美术馆

 

 

贝尼尼,四河喷泉局部:尼罗河

1648-51,罗马纳沃纳广场

 

倪军的绘画与巴洛克的关系为何?实际上,在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看来,在著名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里,巴洛克便已不仅指称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仅紧密捆绑在17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与宗教改革,还超越时代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艺术风格,这样,如果说文艺复兴代表的是大师的神圣光芒,是古典的严肃面貌,是笔直的线条与稳定的构图,巴洛克便是弯曲,是变化,是轮廓边界的消匿,是对封闭世界的打开,以及图绘性强烈的未完成感,或者说,是在倪军《量子的回忆》等作品中,在单义和快速的笔触下,猎豹与海盗形象的融合。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希腊化时期光怪陆离、扭曲成团的拉奥孔是巴洛克风格,格列柯、丁托列托以不合时宜的巴洛克身体挣脱了委罗内塞或提香,德拉克洛瓦、特纳以一种相当巴洛克的方式打破了官方沙龙的沉寂,现代主义者如保罗·克利信奉巴洛克弯曲而富有生命的的线条……巴洛克由此不仅隅于卡拉瓦乔、鲁本斯与委拉斯贵兹的行列,而得以穿越历史的间隔,不断指向当下的创造。

 

 

倪军,量子的回忆,2019

布面油画,60 x 80 cm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据此将这样的巴洛克风格称作“褶子”(folds),在《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中,德勒兹不仅还原了一段褶子不断弯曲、回旋、折叠而又无限打开的运动过程,还将其与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结合,在德勒兹看来,巴洛克的褶子不仅存在于绘画的笔端,不仅连接了哲学概念与艺术创造,褶子更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它广泛见于自然界的贝壳、海浪、漩涡、大理石的切面或者猎豹的花纹,更存在于我们大脑的沟壑回路,存在于奇伟诡谲的思想形象,也在草原游牧民的纵横驰骋中,在少数疯癫者的呓语与直言不讳里,找到了自身运动与生长的轨迹。只不过,一种笔直的中心式权力,一种萦绕在各个角落的意识形态——其在艺术世界常被冠以“学院”或“古典”的名义——致力于将褶皱抹平,将门窗关闭,将肆意奔突的野兽驯服,将莱布尼茨的“单子”投入笛卡尔的“我思”牢笼。

 

正是在《褶子》中,德勒兹对莱布尼茨的“单子”(monad)加以文字游戏般的改写,创造了“游牧”(nomad)的概念。如同游牧民对于国家疆域的瓦解,德勒兹也呼唤褶子的巴洛克力量,这一力量物质性地内在于我们的身体。在艺术作品中,巴洛克动感的线条与倾斜的构图,蕴藏着澎湃的激情与身体的冲突,正是在这种情感力量的冲击下,绘画形象的轮廓得以被打开,权威神圣的主体被还原为身体,因此,德勒兹像描述弗兰西斯·培根的绘画一样,称巴洛克艺术是古老而又当代的非形象化、反对再现的艺术。在倪军的新作《情动》中,在猎豹的身体与人类脑袋的夹缝间,出现了“affect”这一德勒兹重要概念的字样。如上所述,倪军对法国哲学理论尤为熟悉,一度沉迷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但是围绕近期的创作,倪军谈到他正试图从拉康(齐泽克)式的“无身体的器官”,朝向一种德勒兹式的“无器官的身体”,也即,从他者的被动建构朝向欲望的主动生产,不再浸淫在有机的组织与安全精致,不再腾挪于绘画的语法与图像模式,而渴望探索一种介于细腻粗犷与大开大阖之间的巴洛克美学,渴望唤起身体的内在力量,释放绘画本身的情感与动能,以此将逻辑和规范打散,将形象的关系与轮廓线重新连接,让绘画借助猎豹的身体展开草原的游牧,或如福柯所说,在一个“异托邦”的另类空间里,让冒险代替刑侦,海盗代替警察。

 

 

倪军,情动,2021

布面油画,79.6 x 59.6 cm

 

我们同时看到,在艺术界,策展人与理论家也将一种当代艺术中对于多样、变化、繁复与华丽的追求称作“新巴洛克艺术”,从2013年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狂放的巴洛克”开始,卡特兰、辛迪·舍曼、村上隆、图伊曼斯等艺术家的名字,便时常与十七世纪的巴洛克绘画并置,以营造一种古今对话的动态格局。而在此之前,受到德勒兹的启发,恩达连尼斯(Angela Ndalianis)便在他的《新巴洛克美学与当代娱乐》(2004)一书中,将我们所生活的世纪定名为“新巴洛克美学”阶段。他认为,今天的人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今天新旧传媒与空间的连接关系,使得当代的文化状况可与遥远的17世纪欧洲构成呼应与共振: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时代是资本主义扩张、世俗文化兴旺,以及延续自文艺复兴以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那么当代文化与艺术对于景观社会、眼球经济和新异感受的竞逐,今日跨国资本主义的“帝国”图景、大众娱乐产业无孔不入的扩大再生产,包括网络世界对于“赛博空间”的新一轮殖民与占领,则恰是巴洛克时代的历史回响。另外,与巴洛克电影一样,在意大利文化学者艾柯看来,文学之中“开放的作品”便是“一种序列思想的诗学”,他也在为卡拉布雷斯(Omar Calabrese)与兰伯特(Charles Lambert)合著的《新巴洛克:诸时代的符号》(1992)作序时,阐述了这一在结构主义之后,更加注重文本的流变过程与辞藻关系的“新巴洛克文学”。

 

 

丁托列托,圣马可拯救沉船的撒拉逊人

1562-66,威尼斯美术学院美术馆

 

 

格列柯,基督受洗

1597-1600,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据此,人们便在十七世纪与当代艺术之间强调视觉冲击与震惊美学的领域里,发现了“新巴洛克美学”,其多见于令人目不暇接的装置、行为、影像与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和展览。但在此背景之下,倪军始终坚持架上绘画,尤其在彼时的纽约目睹了最为激进的艺术实验后,仍然相当孤独地致力于有关古老绘画的新巴洛克创造。就艺术史的传统而言,倪军青睐的也是马奈,是这位夹在官方体制与前卫运动之间身份复杂的艺术家,是其极为先驱而又不动声色的潜在革命,而非简单粗暴的推倒重来。

 

 

倪军,海战之歌(双联),2021

布面油画,60 x 160 cm

 

 

倪军,东星斑,2020

布面油画,80 x 100 cm

 

 

倪军,万里烟波,2020

布面油画,80 x 60 cm

 

而我们也知道马奈与西班牙艺术的紧密关联,他既想成为“杜伊勒里宫的委拉斯贵兹”,也重新发现了戈雅——在倪军的《海战之歌》《东星斑》等静物画中,生猛海鲜的犬牙交错,同样令人想起戈雅的创作,想起那种洞穿物性与人性、赤裸而真实的目光;倪军从静物到风景的近作,往往都与海洋有关,都在描绘着东方滨海的物产与“万里烟波”的苍茫,显露着自己自在的写生状态与自如的色彩感知。而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家,尤其是荷兰小画派,恰以描绘静物与风景著称,他们以巨细无遗地勾勒龙虾与贝壳的身体为傲,通过对于水面光影效果的快速捕捉,彰显海洋文明的黄金时代。这在当时自然有着宗教的考量——丰饶的物产正是来自神圣的馈赠——也是富贵人家身份的象征,显示了巴洛克时代特有的神圣与市侩的混合,然而,稀有商品的交换与生产,“维米尔的帽子”的来源,同时也指向了一种崭新的世界经济图景,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与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密不可分(根据鲁明军《积极的野蛮:海盗、猎豹与倪军新作》)。如果说“新巴洛克”正是从这一空间关系的角度,以新的连接世界的方式勾连起了十七世纪与当代,那么与阿姆斯特丹或代尔夫特的艺术家一样,生于天津港口的倪军面对着同样的大海,面对着与十七世纪人眼中如出一辙的时代巨轮与急剧变化,感受着海平面之下野性的力量与暗流涌动,从而以绘画作为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而如果说在马奈的巴黎,东方的艺术、日本的浮世绘远渡重洋,吸引了印象主义者们的目光,那么从大洋彼岸归来之后,倪军面对的却是东西方全然不同的格局,时刻经受着从艺术到生活的身份困扰与主体问题。

 

 

倪军,今日得丰收,2021

布面油画,80 x 60 cm

 

 

马奈,,1864,芝加哥艺术中心

 

在《甜蜜的生活》中,男主马塞洛看透了名利场的虚伪与堕落,但最终仍选择身处其中、继续沉沦,将彻夜的狂欢推至谢幕的虚无。或许只有这样,只有投身到“内卷”的行列,创造一种真正的生活才具有可能,作为娱乐记者的马塞洛与作为电影导演费里尼,都以“甜蜜的生活”作为抵抗的方式,而非消极的偏见与自毁的逃避。在影片寓言式的结尾,一条巨大的鳐鱼在海岸边搁浅,成为人们眼中的“怪物”,而正如猎豹拥有极致的速度,也从未奔跑出它所生活的“神圣大地”,倪军既选择绘画,也选择与中国、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紧密相关的写实与具象绘画,而从未接近相比之下并无本土根基的抽象艺术,他的画作始终保有形象,或者说,始终在与形象及其传统进行着搏斗,以期生成一种新的美学与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挣扎中,或再次使用德勒兹的话语,在永远处在过程之中的运动和变化里,在不断僭越边界而重又裹挟其中的回旋往复里,有关绘画及其创作者的主体性,才真正得以被建构。

 

 

倪军,谁谓古今隔,2020

布面油画,40 x 30 cm

 

 

倪军,神圣大地,2021

布面油画,80 x 100 cm

 

在展览的最后,倪军的自画像《谁谓古今隔》以一种相当轻松甚至睥睨的姿态现身,在完成了有关绘画的思考与行动之后,画家本人如同宗教艺术中的先知般,随骷髅一起展开内省与反思,回到了一个在绘画世界里始终难以脱身,而又随时准备开口调侃的天津人的自己。

 

2021年7月26日

 

* 张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对话|杨北辰 X 麻剑锋

 

 

伴随着“麻剑锋:不可调和”展览,魔金石空间将于近期推送"对话"系列专题:将由数位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麻剑锋进行对话,对其创作展开讨论。

 

 

杨北辰:如果把你在国美和德国求学的两段经历和今天我们看到的麻剑锋的展览呈现的状态做一个连接,你会怎么去描述呢?

 

麻剑锋:在国美壁画系的学习其实很综合,对材料的实践和绘画的基础会比较多。当时的课程有德国的教授过来,包括各个系的教授,比如说有工业设计、平面,当然也包括绘画。后来我去柏林,它带给我的冲击是全面的,包括街道、人的生活方式、学院里的状态。它是更古典的,或者说更强调对艺术的理解。我去德国读大师生其实是非常个人的选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我的教授说,他觉得我躺在草地上的时候的状态,就觉得我应该属于这。

 

 

 

麻剑锋摄于德国柏林

 

如果说之前在国内的学习是一种训练,或者是一种基础性的接触。在柏林的学习是涉及到真的个人创作。它像是打开了一个东西,任何东西我都会去抓取,进入到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同时,大家互相交流,不断地去提问题,不断地去了解创作。这种尝试的状态跟我现在的作品面貌和状态是有联系的,它是一个发展中的状态。比如说切割,因为我当时想把切割作为我创作里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提取的过程,一种表达的方式。

 

 

 

 

柏林艺术大学工作室

2012年麻剑锋摄于德国柏林

 

杨北辰:你如何看待你作品中的这么在场的、明确的“德国性”?某种程度上这种特性确实是显而易见且让人印象深刻的。

 

麻剑锋:我记得2019年我去了伦敦2个月,回来之后我又去罗马尼亚、意大利,然后再去柏林。我当时把裤腿提上来,整个状态非常的颓废,就好像是一个很久没有睡过觉的人,突然出现在这个场景里。虽然离开很多年了,但我和这个场景并没有隔阂。这就是柏林给我的体验,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状态。无论你是体面还是随意,你都是没有问题的,别人看你的时候也觉得是很正常的。

 

杨北辰:听起来好像只有北京没给你什么刺激。

 

麻剑锋:北京其实给了我很多生活有很多的刺激。当面对这种社会形态的时候,也颠覆了我很多原有的想法,有些问题你会觉得似乎是无解的。

 

杨北辰:这些东西有反馈到你的创作中吗?

 

麻剑锋:我记得我那段时间做过一件作品,我当时搭了一个非常临时性的“庙”,非常脆弱。它是具有象征性的,会直接映射到人的心里,不管这个东西有多么临时。

 

 

Happy Hour,2016,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杨北辰:它很“适合”你的作品。你的作品也透着一股临时性。

 

麻剑锋:我觉得临时性它其实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我们这个社会层面。

 

杨北辰:是的,大家如今似乎不太去追求永久性的东西。可能很多人谈到你的实践的时候,会谈到那种临时性,基于它某种脆弱与可变的质地。另一方面,其实你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希望创造某种场景,邀请观众进入其内部,且这个内部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常见的那种精致的绘画空间。你的工作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人建造的“教堂”,其中的上帝也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他的艺术理念甚至信仰所构成的整体世界就在那里。你的工作里面充满了各种你创造出来的可见符号。这些符号应该如何理解?

 

麻剑锋:符号它可能是一种社会性,就是一种公共性,像是很微小的一个状态。它好像是神圣的,但是它也可以自己在角落里呆着。

 

 

展览现场,“MA”,应空间,2016

 

杨北辰:所以相对来讲是“自在”的,它既可以是很“崇高”的,也可以很“底层”;可以很“左”,也可以很“右”,但依然呈现为整体。这使得这个工作显得很有趣。此外,我很想听听你对技术的问题的考虑。如果从一个技术性的维度或者视角出发,应该如何进入你的创作呢?因为某种程度上,你的技术使用可能是更难以辨识的。

 

麻剑锋:我觉得对于技术的理解,可以是好像怎么看画石膏像的技术和画水墨的技术。比如说纸胶带,最初我是抗拒纸胶带的,因为我觉得它实在是太生硬的一个东西了。如果有这种类似机械式的方式的进入的话,它可能会有一种戏剧感出现。涂鸦它其实是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在的。我后来用到喷漆,就尝试着在纸板上切一个形体出来再喷,我想去看看这个技术跟我的创作会不会有一些关联。

 

杨北辰:对你而言,纸板的质感和布的质感的根本性差异在哪里?

 

麻剑锋:纸板比较中性,它没有布那么软,但它又没有木头或者是金属原料那么坚固。它可以强,也可以软,它的形态更多变。

 

杨北辰:从绘画的笔触角度来讲,在纸板和布上带给你的身体反馈分别是什么?

 

麻剑锋:纸板上它更像是一种“草稿”。

 

杨北辰:但这个草稿本身又是最终作品。

 

 

说话的人,2019,纸板、丙烯、喷漆,116.5×66cm

 

麻剑锋:画布我也同时在画,没有停过,但展出不多。我总是觉得没有解决好画布的问题。一些素描,很多时候是作为画布作品之前的稿件,但我总觉得它是成品。往往在成为一个画布作品之后,里面的很多的活的东西都失去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举个例子,比如早期意大利的作坊要做一个成品,它总要出现一个相对体面一些的状态。线条弯曲的话,你总得要直一点,不能出现槽点,不然甲方会有意见对吧?但是问题是,在艺术里,线条画得直不直,是问题吗?

 

杨北辰:并不是那么重要。你当时采用纸板这样的材料,你的导师给过你什么意见吗?

 

麻剑锋:他的意见是生命力和最终作品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类作品在很多人看来一种未完成的,或者说一种粗糙的状态。但是他们欣赏这个东西,觉得连接很强。

 

杨北辰:切割对你来讲是什么样的感受?

 

麻剑锋:我记得最初出现切割是我在用纸板画一面窗户,画出来窗户之后,我总感觉不透气。后来我就把不透气的那部分给切掉了。我想了很久,窗户的玻璃那里应该是透气的,一个很直接的想法。

 

杨北辰:听起来比较简单粗暴。

 

麻剑锋:非常简单粗暴。这个时候,我的作品和物体的关系有了一点不同。这可能影响了我后来对所谓现成物的理解。就比如在2017年尤伦斯那次展览的作品。你什么感觉?

 

杨北辰:我的直观感受是,这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项目的一部分,是艺术家一个庞大计划的开端。因为它是一个被精心布置的现场,而且释放出强烈的舞台感,是既大胆又反映出艺术家对形式的笃定。因为他敢于把自己这部分的创作像舞台一样与周围环境都隔离开来,仿佛它是一个要与其他作品拉开距离与相关性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会觉得这可能是艺术家某种信念,某种对艺术非常本能理解的“翻译”,它直接被翻译成作品,仿佛没有经过过多的外界干扰,或者修辞的修饰。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对于形式感比较笃定的状态,甚至要做一个铁皮的东西去加强。包括这次魔金石空间的展览也是,虽然有一些平面性的作品,但感觉你更注重的还是要造出一个空间甚至是建筑的感觉。

 

 

展览现场,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UCCA,2017

 

麻剑锋:我想是路径。我想更多地注重在我的创作路径,或者说一些内部的内容。比如不管是符号、笔触、色彩、还有橱窗,这些路径都服务于这套东西。

 

杨北辰:我觉得你这次的展览和你创作的延续性,在这个时期是很好的。

 

麻剑锋:你会觉得是延续性。但其实这种延续性会有惯性的危险。

 

杨北辰:我觉得惯性肯定是要对抗的一个东西,但我们谈的连续性恰恰不能被简单地理解成惯性。延续性是说在持续推进的时候,既保留一部分之前的经验,同时又要与它对抗。在这种“向前”的状态中工,肯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甚至旧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恰恰转变为新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所有艺术家都要共同面对的。比如画布的问题,我记得很早之前你就说过你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画布上的工作,只不过你很少拿出来给大家看。我认为你不要仅仅把画布当成一种“斗争”的对象,或者一个没有完全被征服的“领地”。那些没有被完全征服或者开拓出的领地,那些需要你辛勤耕耘甚至冒险的领地,反而有时是更具可能性的。作为艺术家,可能就是回到画布媒介,回到与它的互动当中就好。我觉得你过去几年在材料和形式上的努力与探索,其实大家都看得到,包括今年在泰康的群展,我觉得工作的推进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一年之际|阿彼察邦作品《烟火(风扇)》

香格纳北京的《一年之际》第四章节已于7月10日开幕,将持续至8月15日。作为这个特别项目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呈现了来自艺术家陆垒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两件重要作品。本期推送将聚焦展览中阿彼察邦创作于2016年的影像装置《烟火(风扇)》。

 

 

《一年之际》第四章节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1

 

 

 第四章节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烟火(风扇)》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是今日亚洲最具国际声誉的电影导演与影像艺术家之一。1970年出生于曼谷,阿彼察邦在泰国东北部的小城孔敬长大,先在孔敬大学修读建筑专业,后赴芝加哥艺术学院取得电影制片硕士。作为泰国官方电影体系之外的独立电影人,阿彼察邦在1999年成立了Kick the Machine公司,致力于实验电影的制作。2010年,他凭借电影《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摘下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而在今年刚刚闭幕的戛纳电影节上,他以首部外语长片《记忆》再度收获了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The Tanks新艺术展示单元,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16

 

阿彼察邦同时是国际上一位广受欢迎的视觉艺术家,其作品带有丰富的抒情和神秘感,并与记忆交织,微妙地探究个人信仰和社会问题。他曾参与伊斯坦堡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沙迦双年展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等众多重要展览,近年来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名为“狂中之静”的实验影像巡回展。2016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以特别的放映形式,回顾了阿彼察邦丰富多元的影片创作;随后的第二年,他在香格纳上海西岸空间举行个展《纪念碑》,集中呈现了其过去二十年间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影像装置及摄影,所有作品均首次在中国展出。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个展:纪念碑,香格纳上海,2017

 

阿彼察邦的作品时常以转瞬即逝的光影连接真实与虚幻,并与不同的建筑空间产生共鸣,试图引发对过去、未来的冥想。他正在香格纳北京呈现的影像装置《烟火(风扇)》首次亮相于2016年的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并同年在日本横滨美术馆展出。透过这件装置作品,观众仿若置身于一场黑暗中的洞穴仪式;因为玻璃媒材的特殊性,璀璨的火光投射出屏幕之外撒向展厅空间四周,与晃动的人影交织重合,营造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人们被光芒所吸引,聚集在周围想象着种种故事,对阿彼察邦来说,这便是电影最原始、也是最核心的形式。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 烟火(风扇)| 2016 | 单路视频、全息投影 | 8 mins 43 secs | Edition of 3 + 2AP

 

“走出洞穴跟走出电影院是很像的,双眼需要去适应变换的光线,而大脑需要去适应刚刚经历的时间,如同夜寐者面对黎明时睁开的双眼,大脑里会产生带电粒子。我想要书写的就是苏醒之后的那些瞬间,当所有节奏和理性需要重新调整的时刻。”从电影长片到短片装置和摄影,洞穴一直是阿彼察邦反复使用的意象。他从小热衷于探索各种各样的自然洞穴,无论在成长之地孔敬还是旅游途经的城市,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尽可能到山洞中进行探险,类似的场景也常常在他的电影剧情高潮处出现。在影像装置《烟火(风扇)》里,艺术家仿佛将展厅现场开凿成一个无形洞穴,伫立在神秘莫测的黑暗中使得人的感官格外敏锐。立体跃动的光影除了提供最为本初的影院体验,更由此流转蔓延出如梦似幻的通灵之感。

 

 

阿彼察邦获戛纳金棕榈奖的电影《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剧照

 

与黑暗相对应的光明,是阿彼察邦在视觉运用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90年代初,他在录像机镜头前点燃了一些物品,由此诞生的光源便是其人生中拍摄的第一件事物。“近几年来,我确实对简单的光影十分有兴趣……我也很喜欢强烈的对比,冰与火,黑暗与光明,昼与夜等等,我想我需要两个部分。”阿彼察邦在2017年的个展采访中如此说道。在《烟火(风扇)》中,他用镜头捕捉火焰的细节,通过叠印与特效的方法再现了其中迅速而丰富的变化和力量,一切仿佛在不断生成、熄灭的永恒轮回之中。作品同时指向了艺术家在泰国清迈的日常生活——那里每逢三月都被昆虫、热气所环绕,并试图召唤起当地令人深思的历史过往。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 Blue | 2018 | 单路视频 | 彩色高清影像,5:1声道 | 12 mins 16 secs | Edition of 5 + 2AP

 

高温既能带来光明和舒适感,又具有毁灭的力量。作品中熊熊燃烧的火球如同拥有生命的有机体,幽灵般的风扇一边吹散了热气,一边唤醒了火势,而这火焰哪怕在梦中都无法被扑灭。这种将火光与梦境的连结也在阿彼察邦曾展映于东京森美术馆和威尼斯双年展的录像作品《Blue》中得到延伸:裹着蓝色被褥的女性在深夜辗转难眠,不远处的剧院幕布上正交替切换着两组热带风景。耀眼的火光被倒映在寂静的但又让人忧郁不安的蓝色之上,迫使观者迷失在某种私密梦境中,同时又唤起个人潜在的直觉能量。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对话|周翊 X 麻剑锋

 

 

伴随着“麻剑锋:不可调和”展览,魔金石空间将于近期推送"对话"系列专题:将由数位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麻剑锋进行对话,对其创作展开讨论。

 

 

周翊:你绘画里元素是从何而来的?

 

麻剑锋:观察是很重要的方面。比如说你从一条街上走过去,你能看到一些东西,但有些人看不见。我看见了可能会把这个东西放在作品里,但它并不是时效性的,它还有可能会过一段时间。它会在脑子里,你可能在另一个街道又看到它。受到影响之后,画面里可能会以某种形式体现出来。

 

周翊:比如2018年在C5的群展的作品?

 

 

展览现场,拼贴,西五艺术中心,2018

 

麻剑锋:当时我使用了荧光色。那是我第一次用,当时我想的是结构的问题。我只是单纯地想去提取,让结构更加夺目。后来,我去韩国驻留之前买了几罐颜料,也有些荧光色。去了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挑的颜色在那里很普遍地被使用在整个城市和文化中。所以这难道不是社会性的吗?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可以关心社会,但通过绘画去对社会关心,就是问题了。用画面表达社会问题,那不就是一个功能性的东西吗?

 

 

 

展览现场,B—101,韩国光州亚洲文化殿堂,2018

 

周翊:为什么你要让你的画进入到“空间”里呢?

 

麻剑锋: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我对建筑关心或者喜好,还是感受的事。但是我后来发觉这可能跟我学习壁画的经验有点关系。因为学习壁画的过程看了大量的、大面积的绘画,我会对整个建筑的外立面或者内里有更多的观察。

 

周翊:古代的绘画是跟空间有关系的。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绘画都是一定要在限制在平面里。你的选择是出于直觉么?

 

麻剑锋:材料的限制是一方面,材料是限制自己的一个空间,一个类似于教条性的、对于自我的控制。这个东西就像是一个什么魔咒一样,它会在空气里蔓延,控制人的思想或者控制人的双手。但是其实只要你的画笔在手上,你的颜料在手上,你哪都是画,哪里都可以。

 

 

展览现场,麻剑锋:不可调和,魔金石空间,2021

 

周翊:一旦离开画面,好像是解放了,就什么都行了。但是什么都行了,也就是没标准了。没标准对绘画者是最严重的问题对吧?

 

麻剑锋:绘画对我来说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有时候会解决一些问题,有时候不会。这个东西生成之后,它就像是一个概念。那么从概念生成的概念,我们又可以从里面再去发展出一个别的什么东西。不管是把它画到木头上,或者说把画到画布上,它里面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有些人的思考过程像是记笔记,书写和记录。我的做法可能就是直接画在这上面。

 

周翊:在德国的经历对你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影响,所以你才画成现在这样。

 

麻剑锋:在国内学习,从画石膏像开始的这种经历也是不可抹灭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对观察力的一个训练,还有色彩的训练。对颜色和造型的理解力是有区别的。我是颜色的分比较高,因为颜色是比较个体的理解。在德国我更多地是“看”,他们对自由是非常在意的。如果你的作品里面能够达到一种自由度,这是非常让人欣喜的。所以绘画是不应该有束缚的。

我一直强调个体,因为很多时候你得先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记得我曾经画过一幅画,我脑子里出现无数个人,特别恐怖。我为什么对画布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一个顾虑,是因为我有太多的关于怎么画,怎么理解绘画,面对传统的一系列的问题。有时候你那几笔都下不去。所以我很多年在做的工作其实是怎么突破自己的这个障碍。

 

 

麻剑锋,1934,2016-2021,纸板油画、木板丙烯 ,

上36×22cm ,下24.2×35cm

 

周翊:所以你要去掉目的性,去掉形式的目的性,然后变成一种类似生成的一种过程。但我觉得其实你的作品里还是有个标准,即使它进入到空间里,它最终跟绘画是同一个标准。

 

麻剑锋:我觉得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它介于绘画平面标准和非绘画的平面标准之间,再去说这个事。

 

周翊:你的绘画在空间里总是呈现不同的形态。对于一个要用规划、搭建的东西,你把它画成满意了,其实是没用的。你可能一搭建,它就全变了。所以你其实是想要创造一个类似细胞的东西,一个DNA。那个东西是未完成的,然后再在现场组合、搭建。但是什么决定这个东西是一个好的DNA?它还能不能再简单一点,或者说能不能再复杂一点?

 

麻剑锋:尤伦斯那次展览我很明确地做了一个草图,搭了一个东西,它还是有一个朝向的;在激发研究所的展览它有一条路径,这个路径是只有一条路,所以说你只能跟随我的改造,跟随我的节奏;这次魔金石空间的展览我就不想要强制设置,我就是打散,你可以穿插去看。所以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展览现场,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UCCA,2017

 

 

展览现场, U型回廊,激发研究所,2018

 

周翊:空间对你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麻剑锋:还挺重要的,它可能是一种思考方式。所以有时候你去一个地方,它有很多的路径和穿梭的方式,并不是是固定的,而是交错的。

 

周翊:平面图对你重要吗?

 

麻剑锋:我觉得平面图也只是个大概,还是现场性居多。

 

周翊:如果你是去适配现场的话,其实你还是在处理一个平面问题,处理不同的平面。可能你说的“空间”换一个更准确词是“现场”。

 

 

展览现场,麻剑锋:不可调和,魔金石空间,2021

 

麻剑锋:对,现场很重要,因为现场你才有观感。如果说空间的话,它就变成一个宽泛的东西,就是说你是在做空间。而现场搭建是一种规划,它有一种适应性,它会转化。

 

周翊:临时性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麻剑锋:也不是我非要临时性,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临时性的一个状态。不是我感兴趣的是临时性,是我需要是临时性,它是我的需求。我很难想象自己现在在做很沉重的东西,物质感特别沉重的东西。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早“入局”,早“破局”】雷替曲塞一线治疗直肠癌术后肺转移患者,用实“例”守护生命

江苏省肿瘤医院  病例执笔:李小优  指导:李晟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45岁,本次因“直肠癌肺转移化疗后”于2020年5月来我院就诊。入院诊断为“直肠癌术后放化疗后双肺转移(IV期);脾功能亢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型糖尿病”,卡氏体力状况(KPS)评分为100分。

手术及术后辅助放化疗

患者曾于20185月在外院确诊直肠腺癌。20186月在外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学分期为pT3N0M0/IIA期;经我院病理科会诊,基因检查为KRAS突变、微卫星稳定(MSS)型、肿瘤突变负荷(TMB6.3/Mb

患者于2018713日和83日接受2个周期“奥沙利铂200 mg d1+卡培他滨1500 mg po bid d1~14q21d”方案化疗。821日起行同步放化疗,同步化疗方案为“卡培他滨1500 mg po bid d1~14”,过程顺利,耐受可。后于1012日、112日和1123日继续接受3周期“奥沙利铂200 mg d1+卡培他滨1500 mg po bid d1~14q21d”方案化疗。 

一线及维持治疗

患者201912日复查胸腹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肺转移。

WechatIMG1788.png

20191月胸部CT

20192月起,患者共接受6周期“贝伐珠单抗600 mg d1+伊立替康400 mg d1+雷替曲塞6 mg d1q21d”方案治疗。期间复查胸腹部CT示肺转移灶较前缩小,6个周期后(20197月)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SD)。

WechatIMG1789.png

20197月胸部CT检查

考虑患者病情稳定,于20197月始接受8个周期“贝伐珠单抗600 mg d1+雷替曲塞6 mg d1q21d”两药方案维持治疗。8周期后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SD)。

WechatIMG1790.png

20201月胸部CT检查

2020113日起因为血小板2度减低,调整为贝伐珠单抗600 mg d1q21d”单药方案维持治疗4个周期,末次治疗时间为2020325日。

患者于2020518日行脾动脉栓塞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截至2020年5月,患者二线及维持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FS)已达15个月且尚未达到,仍在持续治疗和随访中。

病例点评

肺是结直肠癌第二常见的转移部位,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6~2017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肺转移病例占所有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32.9%,仅次于肝脏,且在直肠癌中更易发生。氟尿嘧啶类药物、奥沙利铂、伊立替康、雷替曲塞四大主流化疗药物仍是结直肠癌治疗的基石;同时,抗血管靶向治疗的协同作用也为疗效带来了明显提升,成为化疗联合治疗的重要选择。其中雷替曲塞基于在国内外随机对照研究(RCT)和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良好的疗效、安全性表现和可及性,已被国内外多部权威指南一致推荐为晚期结直肠癌一线、二线用药。

回顾本例患者的诊治经过,2018年5月首次确诊直肠癌后即接受了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进行了规范的辅助放化疗。但遗憾的是,患者很快被发现肺转移。既往研究亦显示,RAS突变的患者更易发生肺转移。由于本例患者在术后辅助治疗中已使用过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类药物卡培他滨,因此一线治疗我们采用了伊立替康+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的三联方案,6个周期期间保持SD,且2个周期后肺转移灶就有所缩小,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患者疾病稳定后,予以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两药维持治疗,很好地避免了伊立替康毒性的持续累积,尽量保证患者较好的生活质量。患者二线治疗的PFS已长达15个月且尚未达到,仍在持续治疗和随访中。

【晚期肠癌维持治疗】看维持治疗方案的确定与药物的选择

江苏省肿瘤医院 朱梁军

病史介绍

患者女性,43岁,因腹痛腹泻、时有血便1月余首次就诊。查体见患者体型肥胖,贫血貌,ECOG 0分,身体质量指数(BMI)为36.73 kg/m2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红蛋白77g/L,肝肾功能正常。癌胚抗原(CEA)149.3μg/L。肠镜检查见距肛门口约25 cm处乙状结肠环周不规则隆起,活检病理结果为乙状结肠中分化管状腺癌。CT提示乙状结肠癌;肝内多发边界欠清的稍低密度影。

既往史

有糖尿病史7年余,给予胰岛素注射治疗。高血压病史7 年,口服硝苯地平30 mg/天,目前血压控制可。否认恶性肿瘤家族史。

诊断与分期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结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乙状结肠腺癌。术后,肝转移T3N1bM1a=IVa期(KRAS2、3外显子野生型、BRAF野生型);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肥胖。

初步治疗

术后1个月开始接受全身化疗,方案为西妥昔单抗(900 mg,d1)+伊立替康(360 mg,d1)+亚叶酸钙(400 mg,d1)+ 氟尿嘧啶(5-FU,750 mg,静脉推注,d1;2000 mg 持续输注,d1~2),每2周重复,全身化疗8周期。化疗结束后复查CT 见肝部病灶较前缩小,疗效判断为部分缓解(PR)。CEA水平降至6.64 μg/L。

一线化疗后的后续治疗

思考1 患者下一步治疗计划应如何制定?

对于接受一线标准治疗±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后续有三种治疗模式可选择。一是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反应不能耐受;二是维持治疗,即在标准高强度治疗中停用某些毒性明显的药物,而采用低强度、低毒性的药物持续治疗,待肿瘤进展后再加用高强度药物(OPTIMOX1 研究);第三种是间歇化疗,即有目的的、按时停止按时开始的化疗。

OPTIMOX1 和OPTIMOX2 随机多中心对照研究相继探索了维持治疗较持续治疗和间歇治疗的优势,显示维持治疗在疗效方面与持续治疗疗效相当,优于完全停止化疗组,但不良反应远远低于持续治疗,与无治疗组无差异。由此,维持治疗被确认为转移性结直肠癌一、二线治疗或以后的最佳选择。

思考2 选择何种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靶向药物单药、化疗药物单药以及化疗与靶向联合等多种方案的探索,旨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延长生存,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从而便于患者更好地接受后续治疗。具体来看维持治疗的用药,一般选择低强度、低毒性的药物,常采用一线化疗中的一种药物、与一线药物无交叉耐药的另一种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维持剂量相对较小。

在制定维持治疗方案时,除了选择药物,还需要综合地考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患者生理特征,例如ECOG 评分、既往治疗史和合并症等,同时还应考虑到患者自身因素,包括经济条件、生活质量、适应性等。

全面观察本例患者的情况,具有常年的2 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同时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达36.73kg/m2,因此药物治疗需要采取个体化策略,给予高效低毒的维持治疗方案。本例患者给予雷替曲塞(4 mg,d1)+西妥昔单抗(900 mg,d1),每2 周重复,共4 周期的维持治疗方案。3周期后复查CT显示病情稳定,CEA为11.61 μg/L。4 周期维持治疗后,因患者不愿意到院用药而要求改用口服药,于院外口服替吉奥,维持2 周期后,因依从性不佳自行停药。停药1 月后复查CT 提示病情进展(肝脏出现新的转移灶),CEA再度增高,为189.8 μg/L。

患者遂接受二线化疗,方案为西妥昔单抗(900 mg,d1)+奥沙利铂(150 mg,d1)+5-FU(750 mg,静脉推注d1;2000 mg,持续输注24h,d1-2)+亚叶酸钙(400 mg,d1),每两周重复,共化疗8周期。疗程结束后复查CT提示病情稳定,较前片无变化,疗效判定为疾病稳定(SD)。

思考3 二线化疗后的治疗决策如何制定?

鉴于目前尚未在一线治疗失败、接受二线或以上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开展维持治疗相关研究,二线治疗后的治疗原则和方案选择可参考一线治疗。因此,患者再次接受雷替曲塞(4 mg,d1)+西妥昔单抗(900 mg,d1),每两周重复,维持治疗20 周期,在此期间多次随访CT 和CEA均提示病情稳定。

总结:优化结直肠癌维持治疗方案,完善患者全程管理策略

维持治疗在mCRC诊疗中逐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生存也得以不断延长,由此也对药物治疗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维持治疗在晚期结肠癌(mCRC)治疗策略中逐步发挥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已有多种药物通过循证研究证实了在维持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当前研究中选用的维持治疗药物包括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两大类。荷兰的CAIRO3 研究中,mCRC患者在接受XELOX+贝伐珠单抗方案一线治疗后,随机接受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或停药观察,结果显示,维持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优于停药观察组,在生活质量评估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

德国的AIO 0207 研究中,mCRC患者接受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后,随机接受氟尿嘧啶类+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或停药观察。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自维持治疗后的进展时间(PFS1)分别为6.2个月、4.8个月和3.6个月。

由此,在维持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对于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的mCRC患者,推荐靶向药物联合低毒的化疗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结合病例,探索药物疗效与安全性

针对病例的实际诊疗过程,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分别给予FOLFIRI 和FOLFOX+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案,维持治疗均给予雷替曲塞+西妥昔单抗。

在结直肠癌维持治疗中,由于用药时间久,因此更需要在考虑疗效的同时,高度关注安全性问题。早在1998年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CO)上的临床试验,比较了雷替曲塞与LV/5-FU 姑息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发现二者总生存期相似(10.9 月对12.3月,P=0.197),而雷替曲塞组口腔黏膜炎、白细胞减少及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而叶酸类似物雷替曲塞与5-FU具有相同的作用靶点-胸苷酸合成酶,因而提出雷替曲塞是LV/5-FU的替代选择之一。

目前雷替曲塞已经获得多个国家指南的推荐用于结直肠癌化疗。2015 年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也建议,不适合5-FU/亚叶酸钙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考虑雷替曲塞单药治疗;在刚刚发布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6 版)》中,雷替曲塞也明确作为肠癌治疗的可选策略。

该病例患者具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因此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度明显高于一般患者,此时需要权衡药物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实践显示,长期使用LV/5-FU需要使用长期深静脉置管,患者并发症较多且治疗不便,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化疗方案用药相对更为方便,安全性更好;而与口服类氟尿嘧啶类药物相比,雷替曲塞用药仅需静脉注射15分钟,避免了长达2 周的服药时间,以及手足综合征等影响生活质量的不良反应。该病例的诊疗实际情况显示出,雷替曲塞在维持治疗中治疗效果较好,也为今后循证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进一步探寻和尝试的方向。

基于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药物进行维持治疗,从而降低药物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为患者保留更多后续治疗的机会,最终有效延长患者生存。

【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实例

浙江省肿瘤医院 应杰儿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62岁,因“轻微腹胀伴乏力5个月”于2011年5月外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可,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黑便等。

辅助检查:

胸部CT未见异常占位;腹部CT示:升结肠肠壁增厚,肝脏多发结节。肠镜影像学示:肛上65 cm达结肠肝曲部受阻,全周见不规则隆起,表面溃疡状,伴肠腔狭窄,窥镜无法上达。病理示(结肠肝曲)分化性腺癌。

既往史:

糖尿病史10余年,现口服二甲双胍和瑞格列奈片,血糖控制稳定;脑梗塞病史半年,现口服阿司匹林,病情稳定。

诊断:

结肠癌肝脏多发转移;糖尿病;脑梗塞。

其他:

患者表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考虑靶向治疗。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情况

患者结肠癌伴肝转移诊断明确,肝脏病灶不可手术切除。自2011年5月30日起接受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治疗8个周期,随后卡培他滨单药维持2个周期,后自行停药。末次化疗时间为2012年2月2日。2周期后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不良反应情况:神经毒性Ⅱ°、骨髓抑制Ⅱ°、消化道反应Ⅱ°、手足综合征Ⅱ°。

2012年6月,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无恶心呕吐,肛门排气畅。体格检查示:ECOG评分1分,未触及明显肿块。腹部CT(图1)示:结肠管壁增厚较前明显,肠周见小淋巴结;肝内多发占位,较前有增大。肿瘤标志物示:癌胚抗原(CEA)12.31 ng/ml。一线治疗无进展生存(PFS)期为12个月。

思考点:mCRC二线治疗选择和决策制定

多项临床研究数据显示,mCRC一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8%~69%,而二线ORR显著下降。V308研究数据显示,FOLFOX方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与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一线、二线互换后,二线治疗的有效率仅为10%左右。

对于一线治疗中已充分使用氟尿嘧啶类药物的患者,二线治疗中再次使用的生存获益及毒副反应是二线方案制定时需要考量的因素。

雷替曲塞是喹唑啉叶酸盐类似物,作用于胸苷酸合成酶的叶酸结合部位,抑制作用比5-FU更强。我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的Ⅲ期研究显示,在复治患者中,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的有效率明显高于5-FU/亚叶酸钙(LV)联合奥沙利铂(29.4%对12.8%),消化道反应明显降低。其他雷替曲塞与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二线治疗的Ⅱ期研究中,ORR可达33.3%和15.4%,二线雷替曲塞替换5-FU联合化疗方案能够获得更高的ORR。同时雷替曲塞的给药更加方便。基于上述临床研究的结果,该例mCRC患者二线给予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的联合化疗方案。

雷替曲塞+伊立替康用于患者二线治疗

患者2012年6月15日起接受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双周方案化疗。具体用药方案:伊立替康180 mg/m2,d1;雷替曲塞2.4 mg/m2,d1。3 周期后疗效评价PR,CEA 降至正常。患者共接受10周期二线化疗,期间影像学复查情况见图2~图4。末次用药为2012年11月29日。不良反应情况:骨髓抑制Ⅱ°,肝脏毒性Ⅰ°。整个治疗期间患者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2013 年3 月,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CEA显著升高为102 ng/ml。腹部CT(图5)示:肝脏病灶明显增大。二线治疗的PFS期为8.5个月


5.jpg

专家点评·合理使用化疗药物,优化二线治疗策略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

6.jpg

mCRC诊疗,发展与挑战并存

随着化疗药物的研发、各种联合治疗方案的使用,结直肠癌患者生存得到了显著延长。mCRC的化疗策略基本是一线先用FOLFOX方案,患者发生耐药、病情进展后二线给予FOLFIRI方案;如果一线治疗中先使用了FOLFIRI方案,二线则换成FOLFOX方案。但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有一个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即与乳腺癌等其他肿瘤治疗失败后联合药物全部替换的方案所不同,mCRC 策略是将5-FU 作为基础,进行FOLFOX 和FOLFIRI方案互换。若一线治疗过程中患者已经对5-FU及其他氟尿嘧啶类药物耐药,采用二线治疗中只换其中一个药物的策略时,势必影响mCRC 患者二线治疗的疗效。因此,目前看来mCRC治疗药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优化mCRC二线治疗的策略,提高一二线甚至多线治疗的有效性以及使用合适的药物来避免重复使用氟尿嘧啶类等化疗药物的问题是临床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雷替曲塞与5-FU 靶酶相同但靶点不同,从而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带来新的治疗机会

雷替曲塞的出现,为mCRC 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虽然雷替曲塞与5-FU作用于相同的靶酶,但二者作用机制不同,因此雷替曲塞与5-FU 不完全交叉耐药。对于一线治疗中使用5-FU病情进展的患者,二线使用雷替曲塞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胸苷酸合成酶(TS酶)有两个结合部位,嘧啶结合部位和叶酸结合部位。5-FU通过一系列路径作用于嘧啶结合部位,通过阻断DNA合成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5-FU的其他前体药物,包括替加氟、卡培他滨等也都是通过类似于5-FU的路径作用于嘧啶结合部位发挥作用。而雷替曲塞进入体内后直接经还原性叶酸盐载体(RFC)摄入细胞,被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代谢为雷替曲塞谷氨酸盐形式,作用于叶酸结合部位,抑制TS酶活性,同样通过阻断DNA合成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雷替曲塞谷氨酸盐形式半衰期长达198小时,能够持续地发挥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雷替曲塞注册研究十年前即在我国开展,全国多家中心共同参与完成。研究结果显示,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不仅取得了ORR 的提高,还使患者得到生存获益,值得一提的是在二线治疗中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的疗效明显优于改良的FOLFOX方案。整体研究结果让人震撼,在当时对我国消化肿瘤领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雷替曲塞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为mCRC全程管理助力

通过本次对该例病例的梳理和总结,也从临床实践当中进一步证实了雷替曲塞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了雷替曲塞在mCRC二线治疗中的确切疗效。同时,我们看到该例患者接受二线联合化疗过程中,仅表现为血液学和肝脏毒性,且都为Ⅰ~Ⅱ°,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都为雷替曲塞用于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

当前的肿瘤治疗当中有很多的优化和组合,而增加一个药物并不是数字上简单的加一,更是增加和优化了目前的化疗方案选择。为更好地管理mCRC患者,重点在于使目前临床上已有的各项药物发挥潜在的更大的作用。希望将雷替曲塞等药物更好地使用到mCRC治疗中,进而让患者最大程度地获益。

综上,在当前提倡的mCRC全程管理、优化治疗的策略中,优化化疗策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提到优化化疗治疗,就需要思考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药物搭配。雷替曲塞的出现,能够起到增加治疗选择的作用,在二线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因此,雷替曲塞应该在mCRC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具有其该有的地位。mCRC的诊疗实践还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希望能够不断研发药物,优化治疗选择,延长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千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