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和整蛋白相比,短肽能够更好的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易位

据《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2020年3月报道题:短肽型肠内营养对于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微循环和黏膜屏障的作用(作者张剑、张匀等)

20世纪80年代,研究烧伤的学者发现,烧伤患者的创面尚无明显感染时,血液中已有肠道细菌,称之为肠源性感染。继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组织缺血、缺氧时,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加,肠腔内的细菌、内毒素可穿过肠黏膜细胞的紧密连接或直接透过黏膜细胞进入至黏膜下层的淋巴管或门静脉微细血管,再进入到全身的淋巴系统或血循环,称之为细菌易位,这是肠源性感染或内源性感染的一个途径,也是危重症患者后期出现继发性感染的一个源泉。

继“细菌易位”这一现象被发现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肠道有屏障功能,是由“黏膜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三部分组成。“怎样预防内源性感染”、“怎样维护肠黏膜屏障”就成为临床治疗,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治疗处理中的一个重点。

肠黏膜细胞70%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肠腔内,需与食糜直接接触,方能增殖、修复。肠黏膜细胞对蛋白质的摄取,大部分是以二肽或者三肽的形式,少部分是以氨基酸单体的形式。因此,整蛋白需要在肠腔内分解为二肽、三肽和氨基酸,才能被肠黏膜细胞摄取。

既往已有研究证实短肽具有加强上皮细胞屏障、提高粘液和抗菌蛋白产生、促进粘膜下层免疫细胞分化等作用。由于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功能障碍,胰蛋白酶分泌减少,对整蛋白的消化能力下降,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跳过了整蛋白分解为短肽和氨基酸这一步骤,能够为肠黏膜细胞提供充分的营养底物,有利于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易位及肠源性感染的风险。但是,尚缺少短肽减少菌群异位的直接证据。

基于以上背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浙江省胰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利用生物荧光标记的柠檬酸杆菌示踪技术 ,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动物模型上,获得了短肽减少菌群异位的直接证据。2020年1月21日,这项最新研究成果5发表于《分子营养食品研究》(Molecular Nutrition Food Research,IF 4.653)。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在临床上是一个棘手的疾病,其死亡率高达39%,主要死因则是继发于胰腺及胰周感染引起的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传统治疗SAP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让患者禁食,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在SAP进展中具有关键作用。一方面,SAP继发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和细菌移位,是造成患者早期感染的第一步。另一方面,肠上皮需要肠内滋养才能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从而防止细菌肠外移位。因此,对于SAP患者,通过肠内营养来保护肠黏膜屏障并在早期维持肠道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与基于完整蛋白的肠内营养(Intact-Protein based Enteral Nutrition,IPEN)相比,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Short-Peptide based Enteral Nutrition,SPEN)已在临床上被认为因更易被吸收而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能使腹泻、发热等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那么是否是因为SPEN具备维护肠屏障减少肠菌移位的作用而具有上述疗效呢?目前尚无研究报道。

研究进展:和整蛋白相比,短肽能够更好的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易位

图1 SPEN能够减少SAP后肠道细菌肠外移位

(SHAM,对照组; SAP,整蛋白组; SAP+SPEN,短肽组; *p<0.05, **p<0.01, ***p<0.001, N.S.,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生物荧光标记的柠檬酸杆菌示踪技术,研究发现SPEN可以有效减少SAP后的肠道细菌向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血、肝脏和脾脏的肠外细菌移位,表明SPEN在缓解肠源性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SPEN可显著减轻SAP对肠道的“打击”所造成的肠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下降、肠道通透性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下降以及肠黏液层剥落和杯状细胞激活等机械屏障的损伤。

研究进展:和整蛋白相比,短肽能够更好的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易位

图2 SPEN能够缓解SAP后肠黏膜ZO-1表达的下降和肠道黏液层的破坏


此外,对肠道局部免疫状态的分析显示,SAP后肠道局部的趋化因子如CCR6、CCL20表达增加,诱导了肠黏膜固有层可极化局部免疫反应的CD11c+树突状细胞的聚集,而SPEN可有效减轻上述过程。虽然SPEN对SAP所造成的系统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IL-6的调节有限,但是通过对血液CD4+、CD8+、Th1、Th2、Treg细胞的流式分析,则揭示了SPEN可有效缓解SAP导致的系统免疫抑制。在对肠道肌层血流(Blood Flow in the Intestinal Lamina Muscularis,BFI)的检测中研究团队发现SPEN可改善SAP导致的肠黏膜微循环缺血,同时,微血管结构和内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促血管生成因子angpt-1、angpt-2和vegf-β等表达的检测也证实了SPEN具有改善肠道血供及低氧状态的作用。

研究进展:和整蛋白相比,短肽能够更好的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易位

图3 SPEN能够明显改善SAP导致的肠道黏膜微循环障碍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揭示了SPEN可通过改善SAP“打击”肠道所导致的肠道微循环障碍、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肠黏膜局部免疫失衡和系统免疫抑制,最终减少肠道菌群的肠外移位,表明SPEN因具备了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从而阻止了胰腺单一器官的炎症进展为肠源性感染、sepsis甚至免疫抑制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进程。SPEN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善胰腺局部和系统性炎症的情况(如胰腺的病理损伤、血清中淀粉酶增加和持续的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介质),但是它减少了CCR6、CCL20趋化因子的表达、缓解肠黏膜CD11c+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改善肠道局部免疫抑制,从而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另一方面,SAP后肠道肌层出现了以血流量减少和血管密度降低为表现的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肠道的病理形态学及屏障功能受损。由此肠道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减弱,最终促使细菌向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血、肝脏、脾脏等肠外器官移位。SPEN则可有效改善肠道微循环及低氧状态,从而阻止上述肠屏障破坏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总之,SPEN一方面可有效提供SAP患者的营养需求,另一方面在改善肠黏膜微循环血供、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局部和全身免疫状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最终有助于缓解SAP后肠道细菌移位和肠源性感染。目前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SPEN作用于肠屏障的确切的分子机制,同时开展相关的临床前瞻性对照试验,尽早将本研究的初步成果转化为具有确切疗效的临床干预技术。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剑博士,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梁廷波教授和张匀教授。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1640,81802359,81671893,81871545,81802334)的支持。

研究进展:和整蛋白相比,短肽能够更好的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易位
研究进展:和整蛋白相比,短肽能够更好的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易位
研究进展:和整蛋白相比,短肽能够更好的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易位

加速康复外科治疗

正文内容

以腹腔镜外科技术、内镜治疗和介入治疗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minimalinvasivesurgery)已广泛开展并使传统外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临床对比结果表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病人术中应激激素的分泌并未减少但炎症反应程度及免疫功能损害明显轻于开腹手术。同时腹腔镜手术对肺、胃肠道等其它脏器造成的影响明显小于开腹手术术后疼痛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病人恢复速度显著加快 

微创技术的核心是减轻手术创伤及其造成的应激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手术都可以通过微创完成,对于严重创伤或者是较为复杂的外科疾病,可以通过损伤控制性手术 (damagecontrolsurgery)”实现减轻手术创伤和应激的目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核心是:疾病本身对病人是一次打击, 尤其是严重创伤, 如果在此基础上实施复杂艰难的手术, 创伤和手术二者造成的应激同时叠加在病人身上, 很可能超出病人的承受范围, 结果是手术失败, 甚至病人死亡。在病情严重到无法耐受复杂手术的情况下, 应采用简单手术迅速控制伤情, 减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额外打击, 待时机 成熟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目前已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 , 成为治疗外科危重病人的重要规则。

然而, 上述理念还都只是单纯从外科手术的角度考虑如何减少手术创伤对病人的打击。其实, 围手术期的应激来自多方面, 从病人了解自己患病、需要外科手术的那一刻起, 焦虑、紧张就已经产生, 并影响整个治疗过程, 除此之 , 麻醉、补液、低温、饥饿与低血糖、疼痛、各种导管以及外科手术等各种围手术期的生理反应和治疗措施无不刺激机 体发生应激反应, 并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 采用一系 列措施减少围手术期病人的应激反应, 加快病人康复, 已是目前热门话题, 并被概括地称为“fast track surgery”, 笔者将其译为加速康复治疗技术

加速康复治疗技术最早由丹麦的Kehle提出, 内容包括:手术前向病人详细介绍住院环境、疾病及其治疗过程、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消除病人对医院和治疗的陌生及恐惧感;采用微创技术或创伤最小的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创伤;术中严格的保温措施;适量而不是过多地补液; 量不输血以避免免疫功能抑制;避免滥用胃肠减压、导尿管和机械性肠道准备;术后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采用硬膜外止痛(不使用全身止痛剂);早期进食、恢复肠内营养及离床活动;适当应用止吐剂、抗生素及对症治疗等措施。Kehlet比较了常规治疗措施和加速康复治疗技术对结肠手术病人康复的影响, 130例病人接受传统治疗措施, 另外130例病人接受加速康复治疗, 两组病人平均年龄均在 70岁以上, 并且接受加速康复治疗组病人的 ASA评分还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观察结果表明, 传统治疗组平均排便时间在术后 4.5d, 平均住院时间是 8d, 而加速康复组的排便时间是术后第2, 平均住院时间是2d, 并且术后留置胃管的时间显著短于传统治疗组, 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

应激反应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导致各种应激激素的释放, 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激活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应激反应可以影响多脏器和系统, 包括促进分解代谢、降低免疫功能、抑制胃肠道功能、加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负担, 甚至诱发各脏器功能不全等。 手术前给予适当药物治疗, 能够减轻术后应激。有研究表明, 小手术(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给予单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轻恶心、呕吐和疼痛, 减轻炎症反应, 促进病人康复;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减轻交感神经兴奋, 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降低创伤病人的分解代谢。

 手术前12h内禁止摄食和饮水是术前常规之一, 已实施了半个多世纪,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导致的误吸, 对于结直肠手术, 尚须提前口服泻剂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但术前禁食水的危害在 100多年前就有 人提出, 并且在 20世纪 90年代重新受到重视。目前认为, 术前过早地禁食禁水易导致低血糖, 并增加了术中及术后补液量, 加重应激。 研究表明, 手术开始前通过静脉或口服补充葡萄糖能够减轻手术创伤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肠道准备不但给病人带来不适, 而且能导致肠道细菌易位、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增加手术中血压的波动幅度及静脉输液量, 并且, 肠道准备病人术后腹腔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 从减轻病人应激程度、降低手术后胰岛素抵抗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角度出发, 结直肠手术前无须进行严格的机械性肠道准备, 可以饮用清流质饮食, 并保证碳水化合物供给, 只要肠内容物不妨碍手术操作即可, 手术前 2h内禁食禁水。

通常认为, 胃肠道手术后, 病人须等到通气方可进食。然而, 大宗病例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 早期(24h)进食或实施肠内营养能够显著降低腹腔、切口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老年病人或营养不良病人, 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或在普通饮食的基础上添加肠内营养, 同时应用促进合成代谢的药物如生长激素或胰岛素, 不但能够改善氮平衡, 加速伤口愈合, 而且能够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及病人的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病死率, 早期进食还具有促进肠蠕动、降低分解代谢及保护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因此, 只要积极预防和处理手术后恶心呕吐和肠麻痹, 病人甚至可以在术后 4h进食清流质饮食。

 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前放置胃肠减压管也是 之一, 普遍认为, 胃肠减压管能够减轻术后恶心、呕吐、误吸, 降低胃肠吻合口甚至切口裂开的发生率。但临床研究显示, 不加选择地在手术前放置胃肠减压管对术后病人的恢复弊多利少。 Cheatham等对26项临床研究共3964 例病人的恢复过程进行荟萃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术前未放置胃肠减压管的择期手术病人除术后腹胀和呕吐的发生率升高外, 术后发热、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置管者, 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不受影响, 未放置胃肠减压管的病人平均进食时间还早于置管者。作者认为, 虽然胃肠减压有助于减轻术后腹胀和呕吐的发生率, 但这些症状对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没有不利的影响, 因此, 胃肠减压管只具有减轻腹胀和呕吐的作用, 对其它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没有积极的意义, 不应该常规放 置。 Manning等的研究结果表明, 胃肠减压管能够降低食道下端括约肌的张力, 促进消化液反流, 导致肺部并发症。

留置导尿管妨碍病人活动, 并能引起逆行尿路感染, 因此也不主张常规放置。对于结直肠手术病人, 如确实需要, 放置时间以不超过 24h为宜, 对于低位直肠手术病人, 导尿管可能需放置 3 4d。对于其他导管, 如腹腔引流管或乳房切除后皮瓣下留置的引流管等,如放置时间过长或常规放置, 除给病人带来心理负担外, 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及行动不便, 因此主张只在需要的情况下应用, 不宜常规放置。气管插管时间延长不但增加病人在 ICU和医院的住院时间, 而且容易导致肺部并发症, 因此应采取包括短效麻醉剂和硬膜外止痛等各种措施, 争取在手术结束时及早拔管或在进入ICU30min之内拔管。

围手术期麻醉和止痛技术的进步明显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但临床医生往往忽视麻醉和止痛对术后康复的不利影响。目前认为, 硬膜外使用局麻药阻滞交感神经以及避免使用鸦片类药物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及分解激素释放,减轻分解代谢, 对病人康复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肺功能:胸腹部手术影响膈肌等呼吸肌的运动及胸壁顺应性, 功能残气量的降低幅度至少 20% 胸段硬膜外阻 滞麻醉及术后镇痛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analgesia, TEAA)能阻断这一反射弧,减轻呼吸肌张力,提高胸壁顺应性、减轻疼痛、保证膈肌正常运动,显著降低低氧血症和术后肺炎的发生率, 缩短 ICU及医院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局麻药物能够完全阻断交感神经传递, 而鸦片类止痛剂只能阻断疼痛刺激, 对其它神经信号的传递没有阻断效果, 因此虽然二者在止痛效果方面相差无几, 但在阻断交感神经信号传递和减轻创伤应激方面, 局麻药优于止痛剂。临床研究表明, 硬膜外使用鸦片类药物比全身使用能更显著降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硬膜外使用局麻药物时, 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 氧分压更高

心血管系统:手术应激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增加心脏耗氧量, 收缩冠状动脉, 甚至造成心肌缺血、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表明, 全麻病人血儿茶酚胺浓度及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排泄量明显高于硬膜外阻滞病人, TEAA能阻断心脏的交感神经支配, 改善心肌血供, 减少心肌氧耗, 显著降低高危心脏外科病人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凝血系统:正压通气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以及肌肉松弛剂等原因造成的血流速度减慢, 有利于血栓形成。手术应激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及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可激活因子, 促进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溶解、降低抗凝血酶水平。硬膜外麻醉和止痛 (epidural analgesia/anesthesia,EAA)能阻断交感神经兴奋, 改善下肢血流, 降低血管外科病人术后人造血管堵塞和深静脉血栓及肺梗死的发生率。 此外, 硬膜外麻醉还能显著减少下腹部及盆腔手术的失血量, 其可能机制是交感神经阻滞导致的平均动脉压下降及血流的再分布。

胃肠道功能:术后肠麻痹与疼痛、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鸦片类止痛药物及吸入麻醉剂等因素有关。TEAA能阻断疼痛的传入刺激及交感神经兴奋, 避免使用鸦片类止痛剂和吸入麻醉剂, 消除对肠蠕动的抑制作用。同时, 由于交感神经与促进肠蠕动的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 经走行不同, T5 L2 段的EAA还能够保留迷走神经促进肠蠕动的作用 , 这一作用已用于治疗假性肠梗阻。临床研究表明, EAA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要比全麻 + 鸦片类药物止痛(IV-PCA)病人提前23d。并且, EAA 有利于改善肠吻合口血供, 促进吻合口愈合。要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范围应在T5L2范围, 腰麻无效;(2)采用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药, 避免使用吗啡等鸦片类止痛剂;(3)EAA必须先于手术应激;(4)硬膜外给药要持续到肠功能恢复。

 免疫功能:术后免疫功能下降已广为人知, 并与术后感染和肿瘤复发密切相关, 虽然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但普遍怀疑与手术应激、吸入麻醉剂及全身使用鸦片类止痛剂有关。手术应激能抑制T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及 NK细胞功能, 吸入麻醉剂及静脉应用止痛剂能直接抑制 NK细胞及白细胞的细胞杀伤功能。 EAA能够减轻应激程度, 减少止痛剂及吸入麻醉剂的用量, 达到保护免疫功能的效果。临床结果证实, 采用EAA的病人术后感染的发病率较全麻病人显著下降。

 手术过程中, 由于环境温度过低、保温措施不当、内脏或伤口暴露、大量输入低温液体或血液、失血和休克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产热不足等原因, 常造成低温, 手术时间 > 2h, 体温降低便十分常见。麻醉药物对体温调节有巨大的影响, 麻醉造成的血管扩张加剧热量散失。肌肉战慄是机体对低温产生的防御反应, 具有产热作用, 全身麻醉后, 这一防御反应消失。低温虽然在心脏或脑部缺氧情况下具有器官保护作用, 但围手术期低温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低温对机体而言是应激反应, 能够刺激肾上腺激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 促进机体燃烧更多的能量以产热, 加剧氧消耗和机体缺氧。低温刺激周围血管收缩, 增加循环阻力, 造成组织缺氧。低温还能显著影响凝血机制, 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加剧出血, 增加输血需要量;低温能诱发心律失常、切口感染, 延缓病人康复。研究表明, 轻度低温 (体温降低13)能使伤口感染发生率上升23, 失血量、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上升, 机体分解代谢及病人的不适感明显增加 , 婴儿和老年人尤其易受低温的影响。积极的保温措施能够显著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病人预后。对危重病或大手术病人, 应在密切监视生命体征的同时, 监测体温的变化, 同时, 采取一系列保温措施:提高室温, 使用保温毯和保温被防止体温散失, 所有静脉输液及腹腔冲洗液均应加温。

外科手术后, 由于创伤导致的抗利尿激素分泌, 机体容易出现水钠潴留, 导致组织水肿, 在此情况下, 过多补液将加剧组织水肿, 延缓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甚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反之, 采用加速康复治疗技术的理念处理外科病人, 减轻应激程度, 能够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减轻水钠潴留及静脉补液量, 有利于术后恢复。输血是外科常见的措施之一, 在挽救了无数病人的同时, 输血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除常见的输血并发症外, 围手术期输血还能显著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并且加重病人应激。研究表明, 围手术期输血能够显著提高创伤病人促炎细胞因子和应激激素水平, 加重应激程度, 降低免疫功能, 导致器官功能损害。因此, 目前对围手术期输血指征掌握得越来越严, 血红蛋白在 70g/L以下才考虑输血。为减少输血, 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 如预存自体血、血液稀释、术中血液收集回输、血液代用品、携氧溶液及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当然, 还要十分重视术中止血和保温。

为减轻术后应激, 必须控制恶心呕吐及肠麻痹, 使用挥发性吸入麻醉剂、笑气或鸦片类止痛剂者容易发生恶心呕吐。手术时间越长, 术后恶心呕吐发病率越高。防治策略包括使用硬膜外阻滞麻醉代替全麻、采用异丙酚诱导和维持麻醉、术中给氧及补液、避免使用笑气及挥发性吸入麻醉剂、减少或避免使用鸦片类止痛剂, 避免大剂量使用新斯的明等。常用的止吐措施是5-HT3受体拮抗剂 (如昂丹司琼)或地塞米松, 联合使用效果更好。须指出的是, 胃复安没有止吐效果。术后肠麻痹也是延缓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预防和治疗术后肠麻痹最有效的措施是EAA, 不但能够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而且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术后长时间卧床不但加剧病人骨骼肌的丧失、降低肌力、削弱肺功能及氧合, 而且由于下肢静脉回流缓慢, 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及栓塞, 不利于病人康复, 因此应积极鼓励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适当的止痛措施有利于病人离床活动。为实现上述目标, 需要医护人员共同配合, 并制定出每天具体的护理措施及目标。

 加速康复治疗技术的本意是加速手术后病人的康复。为使病人出院后能够顺利康复, 减少焦虑和并发症以及再入院的可能性, 在病人出院前医生应详细安排并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内容包括出院后预计身体完全恢复所需的时间、在此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鼓励病人进食和活动等。尽管详细的出院安排是保证病人尽早出院的重要环节, 但加速康复治疗技术的本意是加速手术病人的康复, 而不是追求缩短住院日, 从这个角度讲, 缩短住院时间应建立在高水平的医疗护理质量基础上, 而不是把大量的医疗护理工作带到医院外进行, 因此, 让病人一身轻松地出院才是加速康复治疗技术的最终目的。

加速康复外科治疗

普通外科进展文章编号:1005 -2208(2007)01 -0024-04

作者:朱维铭,李宁,黎介寿

新一代利尿剂—托伐普坦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显示,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欣速安®(托伐普坦片)上市申请(受理号CYHS1900619)已进入「在审评审批」状态;按新4类注册申报,获批上市即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软文图片.png

托伐普坦是中国第一个选择性血管加压素(AVP)2 型受体(简称V2 受体) 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因肝硬化、心力衰竭、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所导致的高容量性和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托伐普坦除原研药仅1家国产,据悉,南京正大天晴的托伐普坦预计将于2021年上市,多家国产托伐普坦的获批将大大提高用药可及性,从而造福更多患者!

 

托伐普坦与其他利尿剂相比优势显著

托伐普坦仅作用于水通道蛋白,其利水不利钠的作用不受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不激活 RASS 系统,避免了使用传统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不仅可减轻容量负荷,改善心衰症状,还可防止低钠血症的发生。

同增加袢利尿剂剂量相比,急性心衰早期加用托伐普坦可降低肾功能恶化发生率,对肌酐、尿素氮、血压等影响较小。此外托伐普坦在不影响eGFR 和血肌酐的同时,还可降低 N 端前脑钠肽水平,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大多数老年患者每天口服 7.5 mg 托伐普坦即可发挥改善心功能和利尿的作用。


托伐普坦全球市场表现不俗

由于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托伐普坦在全球的应用有着不俗的市场表现,EvaluatePharma 数据库资料显示,2020 年托伐普坦片全球销售额约为 15.77亿美元。该产品于2011年获批进入中国市场,相关数据显示,托伐普坦片在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及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合计销售额为2.7亿元,同比增长46.95%。 


托伐普坦具有排水不排钠的特点,与传统利尿剂相比,能够避免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早期使用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院内死亡率,是心衰伴体液潴留患者利尿消肿的优选方案!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医学前沿传播者

Connecting Doctors & Sharing Better


iCardioOncology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病例摘要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化疗药物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化疗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多个器官和组织产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由于胃肠道粘膜是由快速分裂细胞构成,所以此类反应可以自行缓解,较少产生远期毒性。而心脏是由有限再生能力的细胞构成,所以化疗药物对心脏可以产生近期及远期毒副反应,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有很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心脏毒性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然而,至今仍无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确切报道,且其潜在的危险因素亦不尽相同。本文报道1例结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心律不齐,高度提示为氟尿嘧啶类药物卡培他滨的心脏毒性所致,望在为临床工作中化疗药物的择取提供一定参考。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病例介紹
1.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44岁,因不全性肠梗阻行“左半结肠肿物姑息切除术后1个月”来诊,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吸烟、饮酒史;长期便秘病史20年;父亲因心肌梗死去世、母亲因肺癌去世;

2.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2.1体格检查
腹部平坦,下腹部正中可见一长约15cm陈旧性手术瘢痕,愈合良好,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右中腹部部可触及一大小约4×4cm包块,质硬,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胆囊未触及,肝区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2.2辅助检查
化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肌酶谱、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心电图(图1)、心脏超声均正常。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图1  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影像学检查胸腹部CT提示肺部未见异常,乙状结肠术后改变,腹腔、盆腔多发结节,右侧大网膜结节(大小约5×4cm),均考虑转移瘤。完善肠癌相关基因检测:KRAS突变(p.G12D),突变丰度30.5%,NRAS、BRAF均为野生型。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图2  腹部CT:腹腔、盆腔多发结节,右侧大网膜结节(大小约5×4cm),均考虑转移瘤。


病理1.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含粘液腺癌成分,约占80%)(图3),淋巴结见转移(2/20),2.大网膜腺癌结节。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图3  病理显示高分化腺癌,含粘液腺癌成分

基因检测K-RAS p.G12D突变、N-RAS/B-RAF野生
3. 诊断
1.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含粘液腺癌成分)
姑息术后 pT4aN1M1c IVc期 MSS、KRAS突变、NRAS/BRAF野生
2.大网膜转移癌
3.腹腔、盆腔多发转移结节
4.治疗
一线解救化疗
治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30mg/m2)+卡培他滨(1000mg/日)贝伐珠单抗(7.5mg/kg) 21d/cycle。2018.8.7–2018.9.10共完成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一线解救化疗2周期,2周期后盆腔转移结节较前增多,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图4  腹部CT提示盆腔转移结节较前明显增多

II度白细胞减少、II腹痛、腹泻、呕吐,无血尿、蛋白尿,血压158/95mmHg,给予替米沙坦片40mg po 1/日,血压可控,患者自诉第二周期化疗期间于家中服用卡培他滨第7日开始心慌、心悸症状频繁出现,夜间睡眠时明显,完善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最快心率123次/分,最慢心率50次/分,未见>2.0s的停搏。患者出现轻度血压升高,但血压可控,明显心脏不适症状,高度提示氟尿嘧啶类药物心脏毒性可能大。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图5  窦性心律不齐

二线解救化疗
治疗方案为伊立替康(180mg/m2)+雷替曲塞(3mg/m2)+贝伐珠单抗(7.5mg/kg) 21d/cycle。2018.10-2019.4共完成伊立替康+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方案二线解救化疗8周期,2周期后盆腔结节部分消失、部分缩小,右侧大网膜结节明显缩小(3.5×2cm),此后每两个周期复查均稳定,疗效评价为疾病部分缓解(Progressive Response,PR)。主要不良反应为II度消化道反应、乏力明显,心慌、心悸症状未再出现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图6  腹部CT提示盆腔转移结节较前明显缩小,部分消失,右侧大网膜结节较前缩小。

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
2018-8至2018-9行XELOX+贝伐珠单抗一线解救治疗2周期,疗效评价PD,且不良反应不可耐受,出现II度消化道反应、腹泻、腹痛、心慌、心悸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因疾病进展切不良反应不耐受,2018-10至2019-4换用伊立替康+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二线解救治疗,完成8周期,期间每两个周期进行疗效评价,维持PR,仅出现消化道反应、乏力,可耐受,心慌、心悸症状缓解,且查体发现右中腹部包块消失,不可触及整个治疗周期中监测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脏超声均在正常范围内。
截至目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11个月
5.总结
患者为44岁中年女性,既往体健,否认任何疾病史,2018年6月诊断为:1. 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含粘液腺癌成分)姑息术后 pT4aN1M1c IVc期MSS、KRAS突变、NRAS/BRAF野生;2.大网膜转移癌;3.腹腔、盆腔多发转移结节;4. 2018年8月开始行XELOX+贝伐珠单抗一线解救治疗2周期,疗效评价PD,且出现不可耐受消化道反应及心脏毒性,2018年10月换用伊立替康+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二线解救治疗,完成8周期,疗效评价PR,消化道反应及心脏毒性明显减轻。目前PFS达到11个月。该患者在前两个周期化疗期间出现明显心慌、心悸症状,经调整作息时间未能缓解,后期换用化疗方案后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整个治疗周期中监测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脏超声均在正常范围内。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病例点评

这是一例晚期大肠癌治疗成功的病例,从治疗中我们能体会到二点,一是以雷替曲塞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在晚期肠癌治疗中有非常好的疗效,二是对于氟尿嘧啶所致心脏病不良事件的病人,雷替曲塞是一个很好的替代选择!
本例病人在晚期结肠癌一线治疗过程中,选用的是XELOX+贝伐珠单抗治疗,两个疗程进展,同时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心悸、气短,动态心电图是心律不齐,无法耐受。按照指南要求,应该换用二线治疗方案:forfiri方案,加贝伐单抗跨线治疗。但病人有心脏病不良事件,分析原因与氟尿嘧啶和贝伐单抗相关,最大可能是氟尿嘧啶。近年来,关于肿瘤治疗心脏病不良事件的研究得到了高度关注,“肿瘤心脏病学”亚专科应运诞生,我国中华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都成立了“肿瘤心脏病学”学组。合理、恰当的处理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脏损害,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的心脏损害中,氟尿嘧啶占有相当比重,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陈功教授等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国人胃肠肿瘤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心脏病不良事件高达30%,主要是心律失常。氟尿嘧啶的心脏不良事件值得高度关注!据文献和临床经验雷替曲塞发生心脏病不良事件临床报道甚少。本例选用雷替曲塞联合化疗心脏病不良事件没有发生。这在以老年人为主的消化道肿瘤中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以雷替曲塞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在胃肠道肿瘤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国内外各大指南都做了推荐,肯定了它的疗效。

例竿健影|合理选择联合方案,应对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心律不齐

版权声明

版权归“三度医学” 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处注明 “转自三度医学 – iCardioOncology“。

始于舒心,安于未来|天舒平®北京上市会成功举行

202169日,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天舒平®上市会在北京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诸多高血压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围绕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天舒平®)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专题讲座,得到了在座专家的极大关注和认可。

本次大会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郑金刚教授联合担任大会主席。

图片1-1.png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发表开场致辞,唐熠达教授对到来的各位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简单介绍了本次会议主题,同时期待各位专家在大会中畅所欲言、踊跃分享经验。

图片1-2.jpg


企业介绍


本环节由南京正大天晴执行副总经理张震乾先生进行企业介绍。1969年创立的天晴制药自1997年与正大集团合资以来,在改革开放的40年来一直在制药业领域领头发展。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以心脑血管和抗肿瘤药物研发为主旨,而且在20208月中国化学工业公布的综合实力榜上排名国内第37。目前公司产品覆盖心脑血管、消化、肿瘤、造影剂等多个领域。心血管领域产品覆盖降压、降脂和抗凝抗栓等多个领域,天舒平的上市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在该领域产品的集群效应,实现心血管全事件链产品的覆盖,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更优的药物选择方案。南京正大天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研发管线在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的基础上在未来的不断投入产品知识专利。南京正大天晴的最终发展旨在回归社会,企业热衷于祖国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包括汶川地震后建立希望小学、建立标点学院以响应国家医改政策等。图片1-3.png 

天舒平®上市启动仪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郑金刚教授、南京正大天晴张震乾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教授、 应急总医院吴迪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霍艳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郭彩霞教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皮林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吴旸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静教授、民航总医院樊泽元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海英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南京正大天晴林巍巍女士共同参与天舒平®上市启动仪式。

图片1-4.png 

专题讲座


高血压管理新理念与新进展

『本环节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病房主任刘靖教授分享高血压管理新动向与新进展』

 

新冠疫情爆发,高血压的管理不应放松,RASi不应轻易停用;2020ISH全球高血压指南发布,药物治疗流程化,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2020ESC发布的BPLTCC荟萃分析表明SBP每降低5mmHg,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降低;中国青年血压超120/80风险开始增加,降压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强化降压获益再添新证,单片复方制剂受到广大推崇。

图片1-5.png 

从全球指南看SPC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

『本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中心主任程文立教授给大家介绍高血压指南最新进展情况带领大家了解高血压的研究新方向


美国AHA 指南(2017);欧洲ESC/ESH指南(2020);中国高血压指南2018;日本JSH 高血压指南(2019);均对单片复方制剂(SPC)做了一级推荐;特别是最新的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2020),提出最佳标准推荐首推SPC起始治疗,首选A+C治疗方案,程文立教授指出ISH指南理想治疗方案为:第一步起始SPC药物小剂量治疗,第二步SPC药物全剂量治疗,第三步通过三药联合治疗,第四步针对难治性高血压三药联合+螺内酯或其他药物治疗。纵观全球指南演进的背后:起始SPC是降压大势所趋,欧洲高血压协会Giuseppe Mancia教授于2017年撰文回顾分析了现有高血压治疗策略的利弊指出联合治疗对比单药序贯治疗,能够使患者更早达到降压目标;Morgan研究纳入门诊三次随访SBP超过150mmHg的患者,研究证明:单药治疗达标率低,即便序贯治疗,最多1/3的患者通过单药治疗实现血压。一项荟萃分析,纳入354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包括固定剂量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CCB。研究表明:单药增加剂量,随着药物剂量增加,不良反应风险随之增加。Gupta AK研究基于15项研究,32331例受试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与自由联合相比,SPC在血压控制、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指出:CCBARB可同时阻断两种主要血压机制,更强降低血压,同时ARB还可阻断CCB降压导致的RAS活性增加,使CCB的降压疗效更强,COACH研究显示,针对单纯高血压患者: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 20/5mg 强效降压,8周降压幅度高达22.6/14.6mmHg ,显著优于奥美沙坦或氨氯地平剂量加倍。美国已上市固定复方降压药物疗效荟萃分析结果: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 SPC降压疗效优于SPC平均水平,降压幅度达-23.7/-17.4mmHg,是DBP降幅唯一超过15mmHgSPC;缬沙坦氨氯地平 降压福度 -13/-5.4mmHg,逊于平均水平,是唯一DBP降压福度小于10mmHg的药物。SEVITENSION研究证实,即使针对心血管高危人群或糖尿病患者,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仍可强效降低中心动脉压。

图片1-6.png 

天舒平®强强联合、高效达标

『本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海英教授介绍我国高血压防空现状及进展,全面讲解天舒平®的产品特点及优势。』

 

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由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CCB)组成,强效降压;半衰期长,效果稳定;可以满足24小时长效、强效、平稳的降压要求,同时持续降低患者清晨、诊室及夜间血压,是目前高血压治疗的优选药物之一,也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SPC治疗药物,南京正大天晴已经具备原料和制剂一体化生产能力。在奋进探索、努力克服药物中试放大过程以及各种工艺路线的筛选、优化等多项技术难题后,2017-2019年完成了药学研究以及通过临床研究人体生物等效性,最后在202012月获得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的生产批件成为国内同品种首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天舒平®的研发展示了南京正大天晴的四个优势,包括克服原料的技术壁垒,先进的生产工艺,打破市场垄断,以及建立自主生产专利,为中国高血压患者带来降压治疗新的选择。 

图片1-7.png

图片1-8.jpg

 

专家讨论

 

吴海英教授的精彩分享后,与会专家学者在会后围绕天舒平®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本次会议邀请到了诸多专家

专家指出,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控制血压达标十分重要。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心、脑、肾及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死亡的总风险。在改善患者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决定给予降压药物,纠正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在我国正式获批,为国内又增加一枚治疗高血压的利器。2020ISH指南也明确指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起始采用联合治疗,且复方制剂有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达标率。可见,ARB/CCB联合的单片复方制剂应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优选起始联合治疗方案。

同时专家指出,天舒平®疗效优越,副作用可控,非常适合各级高血压患者作为起始治疗方案。专家们继续就天舒平®大量临床数据进行了讨论,大量的数据可以形成专家指导意见以对临床使用具有参考价值。诸多临床研究已表明,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降压效果快速、显著且耐受性良好,其循证医学证据充足。最后专家表示,作为一款优秀的国产药物,希望天舒平®能进一步帮助减轻国内患者的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使更多患者得以获益。

图片1-9.png 

会议总结

 

大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接近尾声,大会主席郑金刚教授发表总结致辞,依次回顾了本次大会各环节内容、并再次对各位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希望制药企业以及各位医生、同道能继续共同努力,造福我国广大高血压患者。

图片1-10.png

 


李佳|关于厉槟源:行动与身体的寓言

 

厉槟源,大瀑布,160x106cm,行为图片,2021 ©厉槟源

Li Binyuan, The Great Waterfall, 160x106cm, Photograph of Performance Art, 2021 ©Li Binyuan

 

 

关于厉槟源:行动与身体的寓言

文/李佳

 

 

从最后一封信开始……

 

“1999年3月30日,远在东莞工厂打工做保安的父亲寄出了他最后一封家信;过了几天他意外去世了,这一年他36岁。记忆里,为了更好地在广东找到工作,他曾学习了粤语。

2020年,我即将跨入我的36岁,我带着父亲的这封信回到了他最后生活过的地方(东莞)。我将这封信的内容拆成36段式,分别找了36位在东莞工作的保安教会我这36段粤语;最后我再将这封信用粤语完整的读了出来。”

 

——

关于《最后一封信》的创作自述,厉槟源

 

2020年初夏,广州独立艺术空间“观察社”。厉槟源翻开了或许是他的创作序列中迄今为止最特殊的一个篇章:《最后一封信》讲出了他此前无论在创作还是在生活中都鲜少提及的,关于自己的家庭和至亲的故事。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也是一段伤痛、无奈,缠绕着重重心结的往事;像一个秘密,曾经,厉槟源用沉默保护着它,直到21年后,就像一个沉默的人突然开始说话,这个故事被讲了出来。从此,这封信不再仅仅是一位年轻父亲留下的,最后的家书,它也是艺术家厉槟源写给观众的第一封信,我们被允许从这里开始切近他的生活,他的记忆和生命体验,不仅仅是充任剧场里的看客。从这里开始,曾经阻挡在我们和表演者厉槟源之间的,关于艺术家个体性和创造力的障目神话不见了,厉槟源用自己的嗓音抹去了它。

 

 

 

厉槟源,最后一封信,录像(14'06”),文献及照片,2020 ©厉槟源

Li Binyuan, The Last Letter, video (14'06”), archival materials and photographs, 2020 ©Li Binyuan

 

在36名保安身边,身着绿色制服的厉槟源看起来同他们没有太大差别。他们一起念出标准或不标准的粤语句子,影像记录着每个人的声音,样貌,表情。穿上这件保安制服,厉槟源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身体和特权重新交还给社会,曾经,他的一举一动几乎就是作品的全部,一个绝对的焦点。现在,他只是人群中的一员,在36张合影中分别与不同的人们比肩,以此串联和带入更多的身体,更多的真实的生命故事。举着打印出的信稿,厉槟源请36位保安分别在自己朗读的那一句后面签下名字,就像他的父亲厉肇旺在这封家信的末尾写下自己的名字一样——如果劳动者不能为自己的劳动署名,那么也许,他们可以借助艺术的名义做到。

 

厉槟源没有在作品中提起的是,厉肇旺的身故至今没有得到来自厂方的解释与任何渠道的补偿。面对历史甚至是现实中种种结构性的不公,他最后的选择是将千头万绪化为一个已经失落的,不可能再现的声音。正因为逝者的声音永不可能再现,它反而可以被无穷地想象,无限地传递,扩展,回荡。《最后一封信》从最私人、亲密也是最普遍的情感表达开始,随着被拆分成诗行一般的家信被不同的声音一句句读出,似乎那些曾经因太过微细和分散而无法被即刻辨认的,如风摇野草般切切低回的匿名之声可以再次汇集,合鸣,成为混响。

 

“Sometimes Doing Something Poetic Can Become Political And Sometimes Doing Something Political Can Become Poetic (有时做诗意的事可以很政治,有时做政治的事可以很诗意)”这是厉槟源喜爱的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绿线》(The Green Line, 2005)的副标题,此刻用来形容厉槟源的艺术实践可以说最合适不过:在《最后一封信》中,他所做的无疑就是这样一件事情。毋须讳言这里面有抒情和感伤的部分,只是,个人的情感和遭遇,通过厉槟源所制造的36次相遇、启动的36个身体、邀请的36种嗓音,被刻写进更广阔的,社会和行动的领域。它最终成为一个召唤性的事件,一个持续生长的寓言。厉肇旺的信早已不再仅是一封家书,也是厉槟源借此对观众发出的吁请,邀请我们加入其中,像那36位保安一样,用自己的嗓音、生命和欲望将这封信以及其中寄托的希望继续延续下去。

 

在这个意义上,《最后一封信》为我们回看厉槟源这些年来的创作脉络提供了一个新的,回溯性的角度。借助这件作品,我们或许会意识到,那些已成为他标志性风格的挑衅姿态、对身体极限几乎不计后果的追求,以及那些貌似对物理法则不屑一顾的固执、较劲和拼命……很可能只是像套盒一般包裹着另一个故事,而在这个故事的下面,也许还有更多的故事。就像《最后一封信》用它高度的个人性和丰沛的情感能量,承载着艺术家的职责,及其作为社会一员的良知、觉悟、激情、政治意识和行动。在厉槟源此前的作品中,他对于自己身体的征用,也常常具有富于深意的形式和联想性的指涉。在他那些因其大胆、极端、藐视规则而令人难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艺术家是如何使用身体、调动情境、激活意义和打开界限的,又是如何将情感能量通过身体打开,结晶成时间中的形式,将形式刻写入现实世界而成为寓言。

 

 

厉槟源,阻断,15'59”,行为纪录 单频录像,2019-2021 ©厉槟源

Li Binyuan, BLOCKING, 15'59”, Single-channel Video of a Performance, 2019-2021 ©Li Binyuan

 

行动、情境与偶然

 

“我的行动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不是只有在一个固定的状态下才能做艺术,脱离了这个语境也能产生作品。就是不预设环境,也不预设观众。都是变化的,像流水一样,不停生长”

——

厉槟源采访

 

《最后一封信》首次呈现于广州观察社,也是个运营十年之久的独立艺术空间关闭前的最后一个展览,仿佛一次双重的告别仪式。广州作为展览发生的具体环境,回应着作品中关于珠三角的种种历史与现实的指涉。后者既是故事的背景,又是一种象征符号,也是一个连接众多身体和声音的纽带。

 

一直以来,地点、空间和情境在厉槟源的作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不止于效果的叠加,有时甚至对于作品的成立至为关键。他会根据这些最基本的条件来调用身体,激发意义;而不同的地点、空间和情境在他身上所唤起的不同感觉,终将转化为特定情境中的身体表达、试探和对话,像石子投入水中激起涟漪,最终扩散为莫测的图案。

 

 

厉槟源,测试,7'47”,行为纪录 单频录像,2015 ©厉槟源

Li Binyuan, Test, 7'47”, Single-channel Video of a Performance, 2015 ©Li Binyuan

 

在老家湖南永州,厉槟源所实施的行为大多同身体的极限,时间的流逝,以及个人的情感相关。带着英雄主义和亡命气概的浪漫,仅凭孤单的肉身同自然之力相抗( 《画板》、《洪流》、《阻断》等),或设置极端状态考验韧性和迎向风险(《测试》、《2cm》),抑或是展现生命在时间中的经过(《今日有雨》、《直到桥梁坍塌》)。时间、环境与人的关系像是缠绕在一起的几根皮筋,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拉扯,来呈现那个张力的形状。而人的身体在其中既是驱动,也是指归。

 

 

厉槟源,直到桥梁崩塌,2012-至今 ©厉槟源

Li Binyuan, Until The Bridge Collapes, 2012-Present ©Li Binyuan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他在北京完成的那些项目更多地带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指涉,具体的个人感受,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投射。和大多数“北漂”的年轻艺术家一样,厉槟源从央美毕业后就在北京东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生活,在黑桥村的艺术区租了一间工作室。这里虽然与798、望京等艺术和商业中心相隔不远,却因历史和土地性质等原因呈现出与现代都市迥异的面貌:环境差,租金低,各色人等五方杂处,仿佛一处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即便如此,聚集于此的艺术家们也往往难逃被退租、拆迁、驱散的命运。在这样的压力与动荡中,厉槟源开始了他那些最广为人知的行动。

 

 

厉槟源,未命名的行为,2013 ©厉槟源

Li Binyuan, Untitled Performance, 2013 ©Li Binyuan

 

2013年3月到5月之间,在深夜的望京大街上,路人有时能够看到一名赤身裸体的男子,扛着十字架,或搂着充气人偶狂奔,又或驾着摩托车一路疾驶而过。那些由目击者拍摄的照片或视频在社交网络上迅速传播,造就了一出既魔幻又不出情理之外的都市传奇。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因裸奔而走红网络,厉槟源的行为仍在根本上区别于反文化的挑衅或博人眼球的玩笑,在微博上用几张现场照片宣布自己的身份后,他随即停止了这个行为,而这之前,他自己没有发布过任何关于夜奔的影像或文本,也未曾承认这是艺术。不过,恰恰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这段故事有了更丰富的意味。

 

在一度流行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作者郝景芳基于她在城中村生活的经验,将未来某个虚构时空中的北京设想为一个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折叠起来的城市,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生活在相互隔离的不同空间,根据阶层高低分别享有不同长度和质量的时间、环境和城市设施。而白天蛰伏在五环外的出租屋中,深夜才在望京街头出没的厉槟源,仿佛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版本,只不过是用他的身体、行为和有意选择的道具(人偶,十字架等),来传达不需明言的态度和评论。

 

 

厉槟源,臭水沟的春天,2'17”,行为纪录 单频录像,2013 ©厉槟源

Li Binyuan, Spring in the Sewer, 2'17”, Single-channel Video of a Performance, 2013 ©Li Binyuan

 

 

厉槟源,与夜平行,2'13”,行为纪录 单频录像,2012 ©厉槟源

Li Binyuan, Parallel with the Night, 2'13”, Single-channel Video of a Performance, 2012 ©Li Binyuan

 

以此为起点,厉槟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练地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到具有象征意味的情境和空间之中,来写作他基于现实意识的个人宣言:于是,我们看到他驾驶着摩托飞驰在深夜的大街上,脚下踩着两柄利刃,在黑暗中擦出火花,像是在同这城市宣战。(《与夜平行》)。在城郊的空地,他一手高举起点燃的爆竹,姿势让人想起革命电影中手托炸药包的英雄,但这一次他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敌人。(《正义》)。用同样的爆竹和烟花,他轰炸废弃的空房屋(《空房间》),轰炸家门口的臭水沟(《臭水沟的春天》)。绚烂的烟花带着震天的声响在城中村平庸的人工河流上绽开,观者可以将之读解为艺术带给丑陋现实的生机和浪漫,也可以从中窥见某种对于现实暴力的隐喻,和寄寓在英雄主义的姿态之中的,自发性的抗击;或者仅仅是厉槟源借此发出内心的声音,在不容忽略的轰鸣中,逼迫沉默的现实与他开口对话。

 

 

厉槟源,跳远练习,6'19”,行为纪录 单频录像,2015 ©厉槟源

Li Binyuan, Long Jump, 6'19”, Single-channel Video of a Performance, 2015 ©Li Binyuan

 

另外一些时刻,他甚至不需要借助这些引发联想的、富有寓意的动作和道具,仅靠制造反差和意外来带入不确定性,进而打开意义:在北京通勤高峰期的地铁车厢, 挤坐在乘客中间的厉槟源忽然拿出脸盆放在脚下,开始梳洗,刷牙,掏出镜子,刮起了胡子(《无间》)。人来人往的路口,他忽然以头为支点斜撑在信号灯柱上呈45度角,直到头上的绿灯读秒完毕(《绿灯》)。高架桥下的空地上,他以倒立的姿势将身体嵌入建筑景观之中(《环形剧场》)。黑桥村口,他在一人多高、彼此相隔两米五的两个隔离墩之间来回跳远, 奋力横跃过脚下行驶的车辆(《跳远练习》) ……该怎样读解这些深嵌于日常情境中间,看似即兴的行为呢?在这里甚至没有那种勇猛、锐利以至于不由分说夺人眼目的身体,也缺乏指涉性的符号和语境,仅仅借助临时和突发的行为,让身体和空间——街道、建筑、车辆,甚至行人——建立新的关系,不可预知,不可控制,游离在非工作即休息的资本主义节律之外。也许厉槟源会同意德塞都和列斐伏尔的观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已经埋下抵抗的种子,那是一种微小、即身的抵抗,借助行动者的即席创造力,在最具体和不可预知的意义上雕塑着情境,发动着颠覆和突袭,在现实的铁帖上敲击出一丝形状莫测的裂隙……

 

 

厉槟源,环行剧场,108x160cm,行为图片,2012 ©厉槟源

Li Binyuan, Amphitheater, 108x160cm, Photograph of Performance Art, 2012 ©Li Binyuan

 

这场微观的抵抗,在他2016年于北京激发研究所实施的驻地项目中达到了某种高潮。那一年,因为拆迁规划,厉槟源失去了黑桥的工作室,借助激发研究所提供的驻留机会,他完成了这个名为《缓冲》的计划:背负一块写有“厉槟源工作室”的木板,他从位于黑桥村的,曾经是他工作室的一片废墟出发,历时4个多小时,步行21公里,到达市中心黑芝麻胡同的激发研究所并把木板卸下。这让我们再次想起德塞都所说过的,当人“行走”在城市中,他也在和周围世界互相作用,行走的人占用了城市空间,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空间,通过移步换景模糊了空间的界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故事。通过这场无声无息的行走,厉槟源将他所见、所及和途经的一切都变作了自己的艺术,也将他被挤压到边缘的生活重新带回城市的中心。在驻留结束的时候,他又以相似的方式,漫步着将木牌送回城郊的废墟。工作室变成了他的身体,行走变成了他的创作。用厉槟源自己的表述:“我的身体就是一个空间,我所经历的时间就是我的作品”。诚如此言。 

 

 

厉槟源,自由耕种,5'02”,行为纪录 单频录像,2014 ©厉槟源

Li Binyuan, Freedom Farming, 5'02”, Single-channel Video of a Performance, 2014 ©Li Binyuan

 

以身体为准绳……

 

身体乃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

——

尼采

 

我的身体就像感应器一样,感应到了什么信息,我再把这个信息传递出来。我的身体也像一个雕塑工具,它是衍生出的一种材料。我和我作品的关系就是相互塑造的关系,我成就我的作品,我的作品也塑造了我。”

——

厉槟源采访

 

无需赘言,像厉槟源这样以行动、行为表演和录像为主要创作形式的艺术家,身体是作品中最首要的问题。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像他一样在整个创作序列中几乎是不间断地试验和逼迫身体打开新的面向:一个挑衅的、进攻的身体,暗示和逼问现实种种有形和无形的暴力(《与夜平行》、《空房间》);一个承受和忍耐的身体,(《引力》、《脸》);一个自我逼迫的身体(《自由耕种》);一个在重复和单调的劳动中无休止地耗费、毁坏和清除(自身)的身体(《分解》、《死了都要爱》);一个孤单冒险的、英雄气的身体(《画板》、《洪流》);一个荒诞、徒劳而疲惫不堪的身体(《过渡》、《进程》);一个仅用于衡量和呈现时间与经过的身体(《今日有雨》、《直到桥梁坍塌》);一个将肉身的脆弱完全敞开和交付给死亡风险的身体(《测试》、《阻断》)……

 

 

厉槟源,洪流,3'12”,行为纪录 单频录像,2017 ©厉槟源

Li Binyuan, Rapids, 3'12”, Single-channel Video of a Performance, 2017 ©Li Binyuan

 

厉槟源似乎在告诉我们,可以用身体来认知,而不仅仅是视觉。当视觉优先被内化于现代人的躯体,观看越来越转向一种离身的行为,眼睛成为感官的统御,造就了躯体的失衡与“官僚化的感官” (Caroline. A. Jones)。与此相对的,是厉槟源选择在黑夜中写生,并将写生的过程录像同画面本身并置呈现。在黑夜中,视觉的权威暂时让位给更为混沌的体感,画面的透视、比例、形状和色彩的准确不再能够单靠眼睛来调校,更多需要倚赖记忆、直觉、猜测和身体的牵引。而一个在黑夜中作画的身体,又像是对于眼睛所代表的,可见的真实的一种怀疑和反思(《雷雨》、《野花》)。厉槟源告诉我们,身体不是封闭的回路,而是无穷连接和共振的可能性,就像钟声或铁轨的振动可以激活一个孤单的身体,同事物、同世界、同外部的不可预知产生积极的相和(《当钟声响起时站立》、《共振》)。他告诉我们身体可以思考,而不仅仅是表现。在距离采石机飞转的锋利齿轮只有2cm的时刻,身体会如何应对冲击、危险和恐惧;当采石机的控制器就握在他母亲的手中,在冲击、危险和恐惧背后,是否会唤起生命最遥远也是最切身的记忆,绝对而根本的联系(《2cm》)。而在家乡的那块自留田地中,这个身体经历了反复碰撞、摔打,努力摆脱羁绊又再次被引力牵回,去重新理解曾经和仍将继续的一切:破碎、完整、离开、返回、自由、身份、血缘、个体、历史,以及这块土地所勾连的,人的种种境遇……

 

 

厉槟源,分解,237’40”,239’08”,行为纪录 双频录像,2019 ©厉槟源

Li Binyuan, Breakdown, 237’40”, 239’08”, Dual frequency video recording, 2019 ©Li Binyuan

 

厉槟源使用他的身体叙事和书写,这是一个充满张力,具有无穷维度和潜能的故事。与此相对则是我们单调的经验和匮乏的语言。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不是关心得太少,就是照料得太多。健身、保养和形象塑造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集体使命,合格的身体只能是一个功用的、符号的、媚俗的身体,它不允许失败、不允许孱弱、不允许衰老。在完美的身体幻象背后,是无数真实的身体和经验被压抑,被剥夺,被擦去:在劳动上,在消费上,在政治上,在可见性的领域里,在社会空间之中……厉槟源让我们透过名为“艺术”的媒介看到身体最本真的状态,它变动着,敞开着,呈现着断裂、冲突、张力,呈现一切可能与不可能。就像在《分解》的表演中,他手中的锤子一下下敲击着脚下的高台,用身体、物质和时间的纯然的耗费,去拆解关于生产、累积、功利和目的的现实神话,直到3米高的砖台最终化为一地残骸,他的身体得以再一次接触到地面。只有在真实的地面上,我们才能找到,而不是梦见生活的意义。

 

而最大的真实,莫过于直面死亡和虚无的真实。厉槟源的行为表演从不回避死亡,无论是近在咫尺、威胁着生命的那种死亡,还是关于消逝、毁灭、空无和无意义的,威胁着事物与世界的死亡。他曾经遭遇过实实在在的危险,在《测试》和《阻断》的创作中都出现了差点危及生命的意外。刺激感和用命冒险并不是他追求的东西,他只是对失败有充分的认知,承认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在急流中奋力前行的躯体,不管多么勇猛、坚韧,也总有力气耗竭的时刻,总要被水流慢慢推远,然而生命若有意义,也只能存在于失败和再次失败之间,那个说“再来一次”的时刻。在他那些左右手搏击一般艰难、辛苦和徒劳的过程之后,是疲惫耗竭的身体,是一地废墟,似乎这个世界什么也没有发生除了增加的熵,但是,只有对这样的徒劳说出“再来一次”,生命才能经历绝对的肯定,和更多的可能,或许这是厉槟源终于要对我们说出的话。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力存优太 正式投产!

力存优太 正式投产!

力存优太 正式投产

国内首批10岁以上短肽型特医食品


国内首批10岁以上短肽型特医食品—力存优太,近日正式投入生产,首批产品即将与消费者见面,为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需补充营养的人群带来了福音!


力存优太,由南通励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满足了对特定人群对营养膳食的特殊需要,历经多年潜心研发,经过高标准的试验与生产审查。


力存优太 正式投产!

罐装流水线

力存优太 正式投产!

罐装流水线

力存优太 正式投产!

底部喷码


力存优太,作为目前国内10岁以上首批的短肽型特医食品,选用高品质水解乳清蛋白,原料经过水解工艺,能直接提供短肽成分[1],短肽吸收速率是整蛋白的1.6倍,是游离氨基酸的9倍,蛋白质的快速吸收,可以快速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改善氮平衡状态。即使是胃肠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能高效吸收[2,3]。 


力存优太采用LCT/MCT复合脂肪来源,与单一LCT脂肪来源的肠内营养制剂相比,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可以快速吸收供能,并能有效减少肝脏负担[4,5]。力存优太不添加膳食纤维,为低残渣配方,可用于术前肠道准备,对患者的肠道刺激小,更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6]。  


据悉,目前全国亟需临床营养产品治疗的特定人群超过4.5亿人次,其中包括1.6亿人次住院患者与3亿院外患者。“民以食为天”,力存优太作为国内首批10岁以上短肽型特医食品,上市后,除了将为广大进食与消化功能障碍人群提供营养补充的优质选择,更能解决广大日常营养不良患者,在进食和营养方面的困扰。

力存优太 正式投产!

南通工厂照


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力存不断扩大研发投入,与江大延续多年来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成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基地,开展特医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就中国人群代谢特点,将在不远的将来推出更多肠内营养产品,与专业营养医师合作,以临床营养干预,启动OTC药房、社区医疗机构等特医食品新兴渠道,为包含日常营养不良在内的患者和医疗机构提供科学、安全、精准的医学营养治疗解决方案和美味、食物化的体验。  



  完整视频请点击下图


参考文献

[1]

李勇等.《肽营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 

Zaloga GP et al,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1990; 5:231

[3]

Fried MD, et al. Decrease in gastric emptying time and episodes of regurg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quadriplegia fed a whey-based formula. J Pediatr 1992;120(4):569

[4]

何健.中链甘油三酯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及应用研究[J]. 中国油脂, 2004, 29:14

[5]

Symerski T. Vu, MK. Froolich M., Biemond I., et al. Clin. Physiol. & Functional Imaging. 2019;22:307

[6]

赵宗刚等,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4. 11(3):174

对话|缪子衿 X 麻剑锋

 

 

伴随着“麻剑锋:不可调和”展览,魔金石空间将于近期推送"对话"系列专题:将由数位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麻剑锋进行对话,对其创作展开讨论。

 

 

缪子衿:我回忆起16年在应空间看你的个展,那个展览我觉得布置的很“满”。所以我理解的是,那种形式你做过,这次不太想再那么玩,因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你之前展览曾经使用过的部署的方式。 

 

 

展览现场,MA,应空间,2016

 

麻剑锋:对。这种部署方式其实干扰挺大的。你去精心打造,作为作者的你能看到一些东西,但其实脱离了作者之后,其他人去看完全不知道你在干嘛。 

 

缪子衿:我觉得这次布展设置的通道像是隔一下或者引导一下观众,把人分流的那种感觉。总体上看是同一个艺术家,但两边慢慢会多一些信息,有同一个艺术家的不同呈现。应空间的那个展览我会站的比较远去看,但在具体的作品面前停留的会比较短。今天再回看的时候,会通过别人口中的文本再去找回一些细节。 

 

麻剑锋:其实那次展览之后,我觉得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之前自认为好的一种布展状态,跟我的绘画语言其实是一个抵消。问题其实恰恰出在,对每一件作品都精心的去处理,但大家只记得大场面,没法具体的去看每一件的不同,因为看上去其实都差不多。我觉得这个比较遗憾。所以展览还是需要有预判。 

 

缪子衿:你刚刚在户尔做了一场“双人回应”,接着UCCA Lab又呈现了挺完整的“一角”,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你的个展。一两个月之内要推进三次工作,还挺挑战的。

 

 

Party Man,2021,复合板、油画,56cm × 62cm图片由户尔空间提供

 

麻剑锋:其实是非常挑战,也是近乎于疯狂的举动。可以这样做是基于我作品数量是足够的。我觉得这次展览跟以往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陈立做为策展人在作品选择上有很强的决断力。在时间等方面都是比较紧凑的情况下像以前那样的方式去做,可能会出很大问题。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做取舍特别难。

 

缪子衿:你希望大家看到你不同组作品在这个展览里的联系吗?

 

麻剑锋:我当然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一些联系,不管是小范围的联系还是整体的线索。但看不出来,我也习惯了。艺术创作的话,能产生共鸣是挺好的,但你也不能因为这个去创造,我觉得那又有点变味了。 

 

缪子衿:我挺喜欢这个“橱窗”的。它会有一种亲近感,不是非得要进入一个我不熟悉的空间才能看到作品。你在调度这个空间本身有的不同的元素。从我的角度来看,其实你对于空间是很敏感的,我觉得你每次展览都有点想要做改造空间的事情。改造本身我觉得是一个有政治性意味的事,我一直觉得空间的的观念性或政治性是先于物理性的。

 

 

展览现场(夜景),不可调和,魔金石空间,2021

 

麻剑锋:作品进入之后势必要跟空间进行对话。虽然不能把空间进行大力的改造,产生直接影响,但其实空间是非常敏感的,一幅画就能改变整个空间。橱窗它其实有一个角度。原来作品可能有些是画的两面,或者你想知道背后是什么,但大部分其实作品你只能看到一个正面,给你该看的位置,让你杜绝不该看的。但我以前可能角度给的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看。有句话特别有意思:给你自由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办。其实艺术家也蹲着画,所以也可以蹲着去看,不舒服的时候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绘画长期观看的方式其实有惯性在里面,应该还是有最佳视点存在。设置这个橱窗我也想去操作一下,不然总是一个样子也会无聊的。

 

缪子衿:反而我以为你在调侃这个空间。就像你在伦敦的展览,你直接用纸板盖住原本过亮的、商业化的顶灯,用两条地灯灯带作为补偿。我觉得跟空间本身较劲这个事儿还是挺有意思的,你没有在做一个很规整的画廊展。 

 

 

展览现场,金银岛,GAO画廊,2019

 

麻剑锋:我以前经常会顺着空间原有的结构布展,会想办法把原来的搭建用起来。我其实对遗留下来的一些东西是非常感兴趣的,但这次就想清零重来。空间本身会给你一个反馈,当你把它全拆光了之后,它会显现出来,有一些需要去配合。人的路线和观感也需要去考虑,所以现在的搭建露了两个小门协调光线,串联作品。 

 

缪子衿:我觉得这部分有点像南方园林的移步换景,你是怎么设计通道和顶部悬挂环形的衔接的?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对硬的衔接方式。 

 

麻剑锋:衔接软一点也能做,但我后来在想,干扰可能会太多了,反而没必要刻意而为。空间材料上软了,但是展览本身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又变的很跳。有时候展览就是各种协调和妥协,你要去找一个平衡点,但同时这种平衡点又会让展览显得太平稳。 

 

 

 

展览现场,不可调和,魔金石空间,2021

 

其实在改造空间的时候,你也要对这空间负责,不是说就弄一部分就完了,得整体考虑。对各个位置进行一个考量,不然突出了某一块,又弱化了一些东西就会产生更多的疑问。

 

缪子衿:我其实会把展览当一个整体来看,我一直比较在意展览的政治是什么,什么是显露出来的,什么是放进去的,什么是被排除到外面去的。包括你每一个切的部分露出了什么,我对这个特别感兴趣。那两个搭出来的一红一蓝两条塑料布,空间上我自己觉得挺舒服的。我喜欢那种能够轻松一点,露出来一点,跟这两堵很硬的墙去协商的那种材料结构在上面。我反而没觉得像是配件,我愿意把它当作点睛的部分,让我可以停下来驻足。

你会考虑你作品的材料是从哪儿获得的吗?比如你自己生活中,公共的还是展览物流得来的?

 

麻剑锋:都有,有点像在挑选。有朋友专门给我送过,我也定做过。 

 

缪子衿:一说到纸箱,它的形容词就总是廉价,因为快递的普及这个形象或者概念也被加深了。但其实在一些专业化领域里纸箱是很贵的。对这个刻板印象好像无能为力,没有更好的方式去言说纸箱。你会想扭转这种说法吗?使用纸箱创作会不会被它本身的审美属性、社会生活的属性困住?

 

 

风景(罗马柱)二,2019-2020,纸板、丙烯、油彩、喷漆、美纹纸、钉子,215×130×60cm

 

麻剑锋:我其实一直在面对这样的问题,但我还是会有抗拒。既然认定纸箱是廉价的,在上面画画跟着一起廉价,还是说因为我画了一幅好画可以让他显得不那么廉价?那廉价与否就永远摆脱不了。材料本身都会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这无法控制。

我最初是把纸箱切割成平面,但回到只是平面的状态又觉得失去了什么。后来尝试把纸箱挂在墙上,它依附在建筑上会产生某种角度,有点像建筑的概念。我觉得绘画可能长期受到一个惯性的影响,画不好我也得死磕。画面哪里没处理好要解决才能够进行后面的步骤去做,一直刷操作。但这适合所有人吗?这样的思考其实贯穿在我的创作里。

 

缪子衿:这个恰恰是我很难理解的事,为什么大家会跟基本功做纠缠?会有一种评价叫“手头功夫很好”。 

 

麻剑锋:手头功夫好不好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抽象,很明显有一个定论就是你画的像不像。第一塑形能力强不强,第二个是你的熟练度怎么样。不能画得很生涩、笨拙,不能突兀,这是衡量一个艺术家才华的方面。但这跟艺术有什么直接关系呢?我们不是早已经突破画得像不像的问题了吗?我自己经历了这个过程,现在还在进行,虽然有些变化。 

 

缪子衿:如果带着你壁画系本科的背景去看你的创作,我会有新的理解。壁画本身是没有框或者没有限定边界的。但你好像没有在你的展览空间的墙上直接作画。

 

麻剑锋:其实激发那次是类似的,我那次是画在纸胶带上。我也不抗拒这种形式,但我觉得不在一个日常创作的范围内。可以通过一次项目去尝试。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 指南推荐 」| CINV的全程优化管理(附指南原文)

点击此处下载指南原文集

引言

在 ASCO50 周年的庆典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邀请医生、患者和公众投票选出了过去50年中的「 现代肿瘤学五大进展 」。其中「强大的止吐药物显著改善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位列其中。从1991年昂丹司琼获得FDA的批准后,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化疗止吐药,特别是NK-1拮抗剂阿瑞匹坦的上市,使大多数癌症患者得以缓解紧张及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使得他们在门诊接受化疗成为可能,把疾病对其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 指南推荐 」| CINV的全程优化管理(附指南原文)

传统化疗仍然是肿瘤治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CINV)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若没有镇吐治疗,70%-80%的化疗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影响,加剧治疗费用负担,还可能导致后续化疗无法进行。CINV的疗前、疗中、疗后全程管理可有效减少和控制患者CINV的发生。国内外相继颁布多版CINV指南,针对CINV的全程管理有明确推荐。

| 预防为主,对呕吐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NCCN、ASCO和CSCO指南都明确提出[2-4]:预防性用药是控制CINV的关键,止吐治疗优先应用于抗肿瘤药,选择止吐方案是基于抗肿瘤药物致吐风险等级、之前止吐措施的疗效、患者自身因素[2]

1、患者因素

  • 性别:女性患者;

  • 年龄:<50岁;

  • 不饮酒或很少饮酒;(1.5 盎司/day)

  • 妊娠呕吐史、晕动症史;焦虑症史;

  • 既往化疗时呕吐情况;

  • 患者对恶心呕吐的预期;

  • 伴随用药(如阿片类止痛药、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2、化疗药物因素

  • 化疗药物致吐作用的强弱

  • 药物单次用法和剂量,是否联合化疗

  • 既往化疗是否合理有效应用镇吐药

「 指南推荐 」| CINV的全程优化管理(附指南原文)

| 覆盖整个风险期进行全程管理

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在化疗的不同阶段提供完全的保护,CINV的全程调控需要多药联合治疗。除了预防性给药和化疗中给药,化疗结束后巩固给药也是必要的。

CSCO、NCCN止吐指南防治原则中提出,止吐药需要在每次抗肿瘤药物开始前使用,覆盖整个风险期[2,4]

  • 高度致吐方案导致恶心呕吐的风险在每次抗肿瘤药物

    结束后持续至少3天;

  • 中度致吐方案导致恶心呕吐的风险在每次抗肿瘤药物

    结束后持续至少2天。

根据情况需要在整个风险期内保护患者。

「 指南推荐 」| CINV的全程优化管理(附指南原文)

如接受包含顺铂的化疗治疗,顺铂是高致吐性化疗的原型药物,顺铂给药恶心呕吐风险可以持续5天,第一天有一个高峰,第2-3天一个高峰。而卡铂、环磷酰胺所致呕吐的发生呈现单相模式,在给药大约10小时之后呈现高峰,一直维持到第三天。

因此对于接受顺铂治疗的患者要在化疗结束后四天巩固给药,接受卡铂、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至少要在化疗结束后两天巩固给药。

|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致吐等级选择止吐预防方案

指南推荐,要结合抗肿瘤药物、患者因素充分评估呕吐发生的风险,制定个体化的呕吐防治方案。

1、单日静脉注射抗肿瘤药物预防策略

CINV全程调控需要多药联合治疗,根据药物的致吐风险,指南推荐进行如下分级管理。

「 指南推荐 」| CINV的全程优化管理(附指南原文)

2、多日抗肿瘤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特点及管理原则

  • 接受多日化疗的患者将面临急性和延迟性恶心/呕吐的

    双重风险,急性和延迟性呕吐可能存在重叠;

  • 止吐方案要考虑住院病人/门诊病人,给药途径(肠外/

    口服/透皮),5-HT3RA的作用持续时间及适当的剂量

    间隔,患者的耐受性、依从性/顺应性的问题及个体风

    险因素;

  • 延迟性呕吐的风险期取决于具体的治疗方案以及在该

  • 方案中最后一种化疗药物的致吐潜能.

「 指南推荐 」| CINV的全程优化管理(附指南原文)

| 阿瑞匹坦在CINV全程优化管理中的应用

阿瑞匹坦是人P物质神经激肽 1(NK-1)受体的选择性高亲合力拮抗剂[5]。临床前研究显示,NK-1受体拮抗剂通过中枢作用,可抑制例如顺铂等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引起的呕吐[6],阿瑞匹坦可透过血脑屏障,占领脑内NK-1受体[7,8]。阿瑞匹坦可抑制顺铂引起的急性期和延迟期呕吐,并增强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和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顺铂引起的呕吐的止吐活性[2]

含阿瑞匹坦的三联方案显著提高HEC者CINV的完全缓解率[9],对HEC患者的CINV做到全疗程保护[10],推荐从第1疗程的第1天起,HEC患者可以考虑包含阿瑞匹坦的三联止吐方案用于预防急性及延迟性CINV。

「 指南推荐 」| CINV的全程优化管理(附指南原文)

| 安多林®三联方案——CINV全程优化管理安心之选

南京正大天晴阿瑞匹坦胶囊——安多林®

  • 拥有制备、分析和原料药生产设备多项专利,有效提

    高产品纯度;

  • 纳米制剂,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药效不受饮食影响;

  • 按照新化学药品注册分类4类申报获批,视同通过一致

    性评价,拥有更高性价比。

全程止吐、安心呵护,南京正大天晴致力于「 健康人类 共创美好未来 」,将提供越来越多高量产品,温暖更多患者!


「 指南推荐 」| CINV的全程优化管理(附指南原文)


点击此处下载指南原文集

【参考文献】

1.  Sun CC et al. Support Care Cancer. 2005;13(4):219–227;

2.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in Oncology: Antiemesis(2020.V1).;

3.  Hesketh PJ, et al. J Clin Oncol. 2020;38:2782-2797;

4.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2019.V1);

5.  Kramer MS et al. Science. 1998;281:1640–1645;

6.  Tattersall FD et al. Neuropharmacology. 2000;39:652–663;

7.  Huskey S-EW et al. Drug Metab Dispos. 2003;31:785–791;

8.  Bergström M et al. Biol Psychiatry. 2004;55:1007–1012;

9.  Poli-Bigelli S, et al. Cancer 2003;97:3090-3098;

10. Kitamura H, et al. Int J Urol. 2015 Oct;22(10):911-4.

 

对话|富源 X 麻剑锋

 

 

伴随着“麻剑锋:不可调和”展览,魔金石空间将于近期推送"对话"系列专题:将由数位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麻剑锋进行对话,对其创作展开讨论。

 

 

富源:从2015年在应空间的群展“气旋栖息者”到2019年马来西亚金之岛的“离岸”驻留项目,作为策展人和朋友,我仍旧觉得很难深入你的那些纸壳盒子、塑料玻璃膜上、以及剧场性的工作。或者我自己只能将这些工作与先锋派以及绘画媒介的传统连接。

 

 

展览现场,气旋栖息者,应空间,2015

 

事实上,直到看到在岛上的那几幅色彩艳丽、热带气息浓郁的布面油画,我才看到你作为画家最本质的东西。虽然这么说非常不自量力或者显得保守平庸,不过既然是朋友,我是这么想的,就说出来。岛屿上的有限材料,或者说是传统的材料其实反倒让你不用考虑更多形式/媒介/语言,回到了绘画的原始平面?异域风情是一个契机么

 

 

展览现场,绘画无声,泰康空间,2021

图片由泰康空间提供

 

麻剑锋:2017年在深圳做展览的时候,有一位老师说我的作品具有东南亚风情,但当时的作品基本都是我在北京创作的;我在韩国光州亚洲文化殿堂驻留的时候,又被当地满街的荧光广告色和一些寺庙建筑上的漆色吸引;2019年我在伦敦的两个月时间里又被各种具有时代印记的建筑色彩吸引:博物馆里的金色、东方的瓷器、变化多端的云、金色的阳光、丰富的发色等等。它们扑面而来,颜色太多了。一条街道的景色,我们很可能花几年的时间都看不完。

 

 

展览现场,重塑蔚蓝,UCCA Lab,2021

 

在我的工作中,我让自己必须从更多的角度切入对绘画进行理解和尝试,绘画可以被“拆开”或者重新的“组合”,还有观看的角度。所以,我不认为绘画只是平面的,在已知最早的人类绘画应该出现在洞穴里的岩画。

在这几年的创作中,当我面对画布的时候会有负担,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我认为这是非常大的心理问题。我想马来西亚的这次驻留,通过写生去面对画布的时候,我可以释怀了。“离岸”这次驻留项目是一个契机。在“离岸”驻留项目里,我选择画布写生是上岛之前就提出的方案。在这个方案里我还要搭建一个工作室式的“眺望台”,最后眺望台没有搭好。在岛上的时候,开始的工作还是为眺望台的搭建做准备。我在岛上挑了一些合适的木料就开始画了,我觉得这个工作更接近原始绘画,一种类似于图腾的、装饰性的工作。

 

 

 

麻剑锋摄于马来西亚金之岛

 

在创作中,我面对的更多是自身的复杂性问题,而这个自身又是社会复杂性的产物。一些刻板和陈规会刻在我们的身上,而这个时候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接受当然也是我们的共性,或者换个说法,就是选择去相信,但也会有很多条框控制着你的双手。当你尝试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是想画一笔红色和绿色的时候,则会出现破戒的愉悦感。这种隐形的可怕力量,才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个体性。它在一些人身上不是问题,但在我身上可能就是重大的问题。个体经验或者感受在我们在这个社会难道真的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吗?

简单来说,如果没有我之前纸壳盒子、塑料玻璃膜上、以及剧场性的绘画工作,在“离岸”驻留里的那些作品是出不来的,这是创作的过程。对你来说,为什么那些工作很难深入/进入呢?

 

富源:难以进入实则是我个人的状态,因为我觉得我在阅读你的作品的时候,遇到了障碍,而这种阅读作品本身的意图就是具有偏见的。归根结底,这些作品的未完成性让人无所是从,这种未完成性在过去漫长的阶段都是一直对于有价值的艺术的评判标准。回到你提到的复杂性问题,艺术家或者说个体所面对的复杂性如何可以被更直接的表达出来?还是这本身就是个悖论?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同样在处理复杂性的问题,然而,我近期的体会是,复杂性也变得扁平透明了,即使这种复杂性是非常真实和确切的。这个问题也可以归结于现实的差异的丧失。事实上,我想知道,艺术创作的复杂性是否也在劫难逃?

 

麻剑锋:价值体系的评判标准一直在变,个体的价值判断存在于公众的价值判断之中,同时也可以脱离公众价值判断之外。我们总是迫切地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必须明白,当下的答案也是暂时的。它们从一套循环系统里滑入到另外一套循环系统,但是又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里的一些小循环。

 

 

展览现场,不可调和,魔金石空间,2021

 

如何面对复杂性,我一直认为艺术不是拿来处理或解决问题,它涉及到表达和转化。很多时候,直接表达当然也会生效,但更多的时候会陷入如何表达和方法的困境里。在这个时候,你可能就已经忽略了你脚下的路和身边的那棵树。

我们都会持有某种经验和观点去进行观看和解读,但大多数的时候甚至不愿意进入内部。我们可以试图解决问题,也可以无视这些问题,但问题一直都在。老问题总是会乔装打扮成新的问题出现。所以,观察会变得极其重要。

 

富源:我想谈谈你(绘画中)的政治性问题。这些持续出现的图示(motif)、图案和人物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麻剑锋:对于我作品中符号的解读可以是多义的,但我的理解它是日常性的。比如棱形,它在我作品中出现、组合的方式也很多。它是装饰的功能性,还是功能的装饰性?它是具有神秘主义的政治性,还是宗教的政治性,或是政治性的装饰?但是我想,到今天它应该是公共性的了。

 

 

循环系列之山水二,2019,

纸板、丙烯、喷漆、美纹纸,80.5×18×33cm

 

作品中的政治性并不是我优先考虑的。我并不以政治为主题或动机去绘画,我更多地是以个体经验、感受、视觉、观察去绘画。它也许是一种个体的、日常的政治性?同时,无论什么作品都可以被解读成具有某种指向的政治性。在这一点上我也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富源:我肯定这种指向性,只是我对指向的内容有怀疑,因为作为一个作品的阅读者,我们都严重缺乏想象力。或者说,我怀疑这种无限延异的能指所具有的解放力量和包容性。你最近想画什么?

 

麻剑锋:我最近想画一抹红色。在1990年意大利举办的足球世界杯开幕式上,第一组模特上台,其中的一个背影。

 

富源:我想看见这一抹红色。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