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BP丨30个数据可视化工具

目录摘要

• 零编程工具

◦ 图表(9个)

◦ 信息图(2个)

◦ 地图(1个)

◦ 关系网络图(1个)

◦ 数学图形(1个)

• 开发者工具

◦ 图表(10个)

◦ 地图(4个)

◦ 关系网络图(1个)

◦ 金融图形(1个)

以下是正文

零编程工具

1) RAWGraphs

RAWGraphs是一个在线的数据可视化开源工具,经常被用来处理Excel表中的数据。你只需要将数据上传到RAWGraphs中,设计出你想要的图表,然后将其导出为SVG格式或PNG格式的图片。此外,上传到RAWGraphs的数据只会在网页端进行处理,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2) ChartBlocks

ChartBlocks是一个在线可视化工具,它的智能数据导入向导可以引导你一步一步地导入数据和设计图表,简单易用,还可以通过ChartBlocks一键在社交媒体(如Facebook和Twitter)上分享自己的图表。你还可以将图表作导出为SVG, PNG, JPEG格式的图片以及PDF,也可以生成源码并将图表嵌入到网站上。除了免费的个人账户以外,ChartBlocks还提供功能更加强大的专业账户和旗舰账户。

一些数据可视化工具还为个人、团队和企业提供了不同的版本,这些工具比免费工具有更丰富的功能和技术支持。

3) Tableau

Tableau是全球知名度很高的数据可视化工具,你可以轻松用Tableau将数据转化成你想要的形式。Tableau是一个非常强大,安全,灵活的分析平台,支持多人协作。你还可以通过Tableau软件、网页、甚至移动设备来随时浏览已生成的图表,或将这些图表嵌入到报告、网页或软件中。

4) Power BI

Power BI是微软开发的商业分析工具,可以很好地集成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用户可以自由导入任何数据,如文件、文件夹和数据库,并且可以使用Power BI软件、网页、手机应用来查看数据。Power BI对个人用户是免费的,团队版也很便宜,单个用户每月只收取9.9美元。

5) QlikView

QlikView的主要用户是企业用户,企业用户可以用QlikView轻松地分析内部数据,并且使用QlikView的分析和企业报告功能来做决策。你可以在QlikView中输入要搜索的关键字,QlikView可以自动整合你的数据,帮助你找到你意想不到的数据间的关系。QlikView同样提供免费的个人版本。

6) Datawrapper

Datawrapper是一款在线数据可视化工具,由于创始团队有不少人是记者出身,因此Datawrapper专注于满足没有编程基础的写作者的需求,帮助他们制作图表或地图。有了Datawrapper,作者可以制作出丰富的图表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更好地呈现自己的内容。此外,Datawrapper的创始团队还在网站的博客中撰写了许多有趣的文章,分享他们制作图表的心得以及各种数据背后的故事。

7) Visme

Visme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小图标、模板、字体,供用户制作演示文稿、图表和报告。有了Visme,你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和呈现你的内容。只需要3个步骤,你就可以制作你自己的社交媒体(如Instagram和LinkedIn)图表,而且支持动态图像和实时数据。Visme还提供教育折扣和非盈利机构折扣。

8) Grow

Grow是一个仅供企业用户使用的BI工具。有了Grow,企业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跟踪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数据,并创建自己的特定数据仪表板,Grow还支持从150多个数据源导入数据。Grow表示,他们的处理速度是竞争对手的8倍,并支持超过300个预先构建的报告和实时数据更新。

9) iCharts

iCharts是专注于NetSuite用户和Google Cloud用户的BI工具。iCharts可以通过在NetSuite仪表板中添加iCharts BI工具来自动分析数据并每周更新报表。iCharts还为Google Cloud用户提供了一个强大而直观的界面,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拖放操作处理数据。


信息图

10) Infogram

你可以使用Infogram的免费模板创建信息图、图表和地图,而且所有的操作都是在网页端完成的。你可以下载生成后的图表,或将这些图表嵌入到网站中。Infogram功能强大,很受用户欢迎,用户已经用它创建了超过15亿次的图表、报告和信息图表。Infogram除了免费的基础版本外,还提供专业版本、企业版本等。

11)Visual.ly

有了http://Visual.ly,你可以轻松地为自己的营销活动创建信息图表、视频、报告和电子书。此外,用户也在http://Visual.ly上传了许多精美的信息图。http://Visual.ly在活跃的社交用户中非常流行,他们常常用http://Visual.ly自动生成自己的社交网络信息图。


地图

12) InstantAtlas

InstantAtlas是能够生成可视化地图报告的SaaS服务,同时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它使信息分析师和研究人员能够创建动态的交互式地图报告,将统计数据和地图结合起来。


关系网络图

如果想将关系网络数据可视化,必须选择专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来生成关系网络图中复杂的节点和叶子。

13) Gephi

Gephi是一款著名的开源可视化软件,可以处理关系数据并制作关系网络图,例如,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谁关注谁;在选举中,谁为谁投票;在企业中,谁与谁是上下级关系。


数学图形

数学图形在教育中应用广泛,教师和学生们都经常使用数学图形来快速生成函数图形。

14) Wolfram|Alpha

Wolfram|Alpha被称为计算知识引擎——可以自动进行动态计算并返回可视化图形。Wolfram|Alpha基于Mathematica,其底层的数据处理是由Mathematica完成的,而Mathematica支持几何、数值和符号计算,具有强大的图形可视化功能。因此,Wolfram|Alpha可以解答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并向用户提供清晰美观的图形和答案。你还可以升级到Wolfram|Alpha Pro,Wolfram|Alpha Pro支持上传数据和图片进行分析。


开发者工具

15) ECharts

ECharts最初是”Enterprise Charts”(企业图表)的简称,来自百度EFE数据可视化团队,是用JavaScript实现的开源可视化库。ECharts的功能非常强大,对移动端进行了细致的优化,适配微信小程序,支持多种渲染方式和千万数据的前端展现,甚至实现了无障碍访问,对残障人士友好。

16) D3.js

D3.js是一个用于数据可视化的开源的JavaScript函数库,被认为是很好的JavaScript可视化框架之一。开发者刚开始学习D3.js时会感到很复杂,但是D3.js功能强大,非常灵活,值得开发者深入学习研究。需要注意的是,D3.js无法在较低版本的IE浏览器中正常显示图形。

17) Plotly

Plotly是一个知名的、功能强大的数据可视化框架,可以构建交互式图形和创建丰富多样的图表和地图。Plotly可以提供比较少见的图表,比如等高线图、烛台图(K线图)和3D图表,而大多数工具都没有这些图表。此外,Plotly的团队还维护着增长飞快的R、Python以及JavaScript的开源可视化库。

18) Chart.js

Chart.js是一个开源的JavaScript函数库,它为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提供8个可定制的动态可视化展现方式,用HTML5 Canvas高效地绘制响应式图表。Chart.js支持混合不同的图表类型并绘制日期和比例,甚至自定义数据范围。Chart.js还具有丰富的动画效果,可以应用于改变数据或者更新颜色时。

19) Google Charts

Google也开发了自己的JavaScript图表函数库Google Charts。Google Charts不仅免费提供给开发人员使用,还有完全免费的三年的向后兼容性保证。开发者可以从各种图表模板中进行选择以创建交互式图表,之后只需要将简单的JavaScript嵌入到页面中就可以在网页上展示这些图表。

20) Ember Charts

Ember Charts是一个开源的函数库,基于Ember.js和d3.js的框架,非常容易扩展。Ember Charts是Ember.js的开发团队制作的,专注于图形交互。Ember Charts可以绘制很多种图表,包括时间序列图表,它有很强的错误处理能力,当遇到错误数据时,系统也不会崩溃。

21) Chartist.js

Chartist.js是一群对其他图表函数库感到失望的开发者们共同制作的函数库。Chartist.js是开源的,且非常灵活,开发者可以用它来创建复杂的响应式图表。Chartist.js配置简单,代码简洁,还支持自定义SASS架构。

22) Highcharts

Highcharts是一个用JavaScript编写的开源JavaScript函数库,开发人员可以利用Highcharts轻松地将交互式图表添加到网站或应用程序中。Highcharts可以免费用于个人学习、个人网站和非商业用途。此外,Highcharts的兼容性比D3.js更好。Highcharts在现代浏览器中使用矢量图,在低版本的IE浏览器中使用VML来绘制图形,所以它可以在所有移动设备和电脑浏览器上使用。不过如果开发者想在商业网站、政府网站、企业内网或项目上运行Highcharts,需要购买许可证,同时可以获得Highcharts的技术支持。

23) FusionCharts

FusionCharts是一个强大的JavaScript函数库,是许多知名企业的选择,需要收费,不过FusionCharts也提供了免费版本FusionCharts Free。FusionCharts可以集成各种框架,整合已有数据创建商用仪表盘,还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24) ZingChart

ZingChart是用JavaScript实现的付费函数库,作为SaaS提供给企业用户。ZingChart提供的大数据图表可在1秒内呈现10万个数据点,还支持根据任何设备大小缩放的响应式和交互式图表。个人用户可以使用ZingChart的免费版本,但导出的图表上会有水印。


地图

25) Leaflet

Leaflet是一个开源JavaScript函数库,可以制作适配移动端的交互式地图。Leaflet不仅设计简单,使用方便,而且功能齐全,可以实现的效果和功能不输给其他的地图。Leaflet适用于大多数PC和移动端,并且可以通过大量的插件进行扩展。

26) OpenLayers

OpenLayers是用于创建交互式网页地图的开源JavaScript函数库,支持绝大多数的浏览器,不需要特殊的服务器端软件或任何配置,也不需要下载任何东西,就可以直接使用。OpenLayers作为业界使用广泛的地图引擎之一,已经被大部分GIS供应商和大多数GIS开发人员所采用。

27)Kartograph

Kartograph是一个简单的轻量级框架,可以被用来构建交互式的虚拟地图,可以满足设计师和数据工作者的需求。Kartograph实际上是两个函数库:Kartograph.py是一个强大的Python库,可以生成精美的矢量SVG地图;Kartograph.js是JavaScript库,可以帮助开发者在网页上呈现交互式地图。

28) CARTO

CARTO(之前叫CartoDB)是一个开源、强大的平台,可以自动发现和分析地理位置数据。使用CARTO,你可以上传地理位置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可视化为数据集或者交互式地图。CARTO还可以安装在用户自己的服务器上,并为企业提供付费托管服务和软件。


关系网络图

Gephi是一款将关系数据可视化的软件,但我们并不能把Gephi生成的图表直接展示在网页上。如果想在网页上展示关系网络的图表,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的JavaScript函数库。

29) Sigmajs

Sigmajs是一个交互式可视化JavaScript函数库,专门用于制作关系网络图。Sigmajs可以在网页上显示社交关系脉络,在大数据社交网络可视化中非常重要。Sigmajs还支持展示从Gephi导出的图表,你可以使用Sigmajs将这些图表直接展示在网页上。


金融图表

如果想要在网页上呈现实时金融数据如股票K线图,开发人员需要支持时间序列和密集型数据的特殊图表库。

30) dygraphs

dygraphs是一个灵活的开源JavaScript图表函数库,主要用于金融图表,如股票K线图。dygraphs可以让人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密集型数据,它生成的交互式时间序列图表支持鼠标悬停显示内容、缩放和平移,还支持实时数据更新和选择时间范围。

手把手教你写BP丨15款最好用的思维导图(心智图 )工具

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图,是一项流行的全脑式学习方法,用来表示词,思路,任务或其他与围绕着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项目的示意图。通过径向,图形和非线性的方式提出意见,思维导图鼓励头脑风暴的方法来规划和组织任务。虽然思维导图的分支表示分层树形结构,其放射状排列扰乱通常与呈现更加线性的视觉线索层次相关概念的优先次序。

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一些最好的思维导图工具,让您能够快速探索思路,与同事协作和编辑你的内容。下面的大多数工具是免费的,享受!

1. XMind

XMind 是一个开源项目,这意味着它可以免费下载并自由地使用。 XMind 也有 Plus/Pro 版本,提供更专业的功能。除了地图结构, XMind 同时也提供树,逻辑和鱼骨图,具有内置拼写检查,搜索,加密,甚至是音频笔记功能。

2. Coggle

Coggle 是一个免费的在线协作思维导图工具,让您直观地用一个精美的呈现分支结构定义的连接。它可以让你制作出漂亮的笔记,方便快捷。与朋友和同事分享,和他们协同工作,展现你的想法。

3. Mindmaps

这是一个开源的应用程序,使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创建好看的思维导图。它可以创建分支(子想法)与无限层级,其中所有这些都互相连接。它是完全基于 HTML5,CSS3 和JavaScript 实现的。

4. FreeMind

FreeMind 是用 Java 编写的免费心智图软件。最近的发展希望把它变成高生产力的工具。操作 FreeMind 的导航比 MindManager 快,因为它有一键式”折叠/展开”和”跟随链接”操作。

5. MindMeister

MindMeister 被认为是最好的在线思维导图应用目前在市场上。凭借其屡获殊荣的网上版本和 iPhone,iPad 和 Android 的自由移动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思维导图在学校,在家里,在办公室,甚至在旅途中。

6. Mindnode

MindNode是一个漂亮的 Mac 专用的应用程序,既优雅又简单易用。借助 Mindnode,您可以轻松记下你的想法和你喜欢 MindNodes 无限的画布添加尽可能多的思维导图。你甚至可以跨不同的地图连接节点。随着iCloud的(或Dropbox的)所有的思维导图是在所有设备上。或者只是 你的思维导图导出到一个开放格式,文本文件,甚至是图像。

7. Bubbl.us

Bubbl.us是一个基于 Flash 的web应用程序,让您可以快速绘制出的看法,线性分支时尚,节省了他们在网上和出口到几个不同的格式。

8. Text to Mind

Text2MindMaps 是一款使用简单的在线工具,是组织你的思想的有效途径。它易于使用,只需键入一些文本到文本区域,使用Tab键缩进文本行,然后单击绘图思维导图按钮,看到它演变。

9. Popplet

Popplet 是另外一款思维导图工具,它是完美的视觉策划你的想法和奇思妙想。您可以直观地记录你的想法,灵感和思想,以及上传文字,视频,图片和借鉴的画布上。

10. WiseMapping

WiseMapping 是一个开源的 HTML5 心智图应用,既可以在线使用,也可以下载到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

11. Mindmap

MindMap 是谷歌 Chrome 浏览器的扩展,谷Google Drive, Dropbox 和内置箱支持。您可以将您的工作保存到本地存储,在云中,并打印或导出完成思维导图的图像。

12. Stormboard

Stormboard是一个基于 Web 的应用,可以跨设备使用。有一个沉重的重点放在协作这里了,另外还有一些不寻常的输出/映射选项,如便利贴看法。 5个用户是免费的,而如果你想与你需要掏出的500万美元和每月10美元,这取决于你有多少功能,例如更大的团队中工作。

13. Wridea

Wridea 是一个 Web 服务,首先要避免的想法被遗忘,然后组织和给你的机会来分享您的想法与朋友和必要的工具,自己并分别以改善你的想法改善这些想法。

14. Mindomo

Mindomo 提供了思维导图和项目协作工具,企业和教育机构。它可以用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头脑风暴心智图,创建任务和资源共享。这是完全的协作,每个工作区中启用了对话,讨论和主题。

15. MindManager

压轴的 MindManager 是倍受赞誉、最好的思维导图软件。这款强大的思维导图工具可以让你在一个单一的视图组织你的想法,在这里你可以轻松地拖放操作和优先考虑你的想法。添加图像,视频,超链接和附件都非常简单,让你简单的把想法付诸行动了。

手把手教你写BP丨7个免费的顶级信息图表制作工具

先上几张图,感受下,什么叫信息图表,什么叫信息可视化。

如果你在某个稍具规模的公司混,或者,你需要在某个特定场合展示你的数据。这种图就能大大的派上用场。它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装逼很清晰的展示数据,化平庸为神奇,让任何人有认真看的欲望。

下面,我们开始介绍

1. Canva

网址:http://canva.com/ (有中文版,网址http://canva.cn

价格:免费

付费选项:

  • 免费增值模式购买:在免费版本中,你可以选择购买高级模板、图标、图片等,以获得更多自定义的外观。
  • 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版本:按人头收费,团队每个成员每月12.95美元起。
  • 非营利组织:为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提供免费版本。
  • 企业版本:为拥有大型设计团队的公司提供完整版本,并与其他平台进行集成。价格需要沟通

值得注意的功能:免费版本就非常棒

易用性:简单

创建信息图表所需的时间:30分钟

Canva是一个强大的在线设计工具(和信息图表制作工具),它允许你创建各各式各样的设计,即使你没有任何设计功底。

Canva提供了大量的免费模板,——从朋友的生日卡到课程计划,再到社交媒体横幅、广告图形,信息图表等等。

您可以从各种模板中选择(模板本身是免费的,有些模板包含图标和图片等元素,您可以购买这些元素,或者用自己的元素替换它们)。

一旦您选择了模板(您也可以选择一个空白画布作为开始),Canva提供了多种选项,包括一个巨大的元素库(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可以购买的)。当然,你也可以上传你自己的照片并添加到你的图片中。

以下是Canva提供的一些示例模板(都是完全可定制的):

2. Venngage

网址:https://venngage.com/

价格:学生免费,其他人付费

付费选项:

  • 高级版(个人):每月19美元起。
  • 企业版(针对企业和组织):每月49美元起。
  • 非营利组织享受所有版本的50%优惠。
  • 教育版本:每个班级含有35个账号,价格从每月29美元起。

值得注意的功能:一个非常棒的画布,是设计灵感的来源。该软件几乎每天更新

易用性:简单

创建信息图表所需的时间:30分钟

与Canva类似,Venngage为您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选择,您可以从中选择想要创建什么。您可以找到报告、海报、促销活动,当然还有信息图表的模板。

在信息图表部分,你还会发现额外的,用于处理特定的主题和类别的信息图表,如:

统计图表

信息图表

过程图表

对比图表

时间轴图表

地理图表

教程图表

你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模板可供选择(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高级版本才有的):

一旦找到了喜欢的模板,就可以进行自定义了!Venngage允许您插入他们所谓的“小部件”,其中包括基于特定信息和数据的地图和图表。

3. Piktochart

网址:http://piktochart.com/

一旦选择了模板,就可以简单地拖放,将任何图形元素和文本添加到画布中。你也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

4. http://easel.ly

网址:http://www.easel.ly/

一旦你找到一个你喜欢的模板,你将被引导到一个新的窗口,在那里你可以定制你想要的信息图表。http://easel.ly提供了各种工具,比如背景、形状、文本、图表等等。

5. Visme

网址:http://www.visme.co/

价格:免费和付费版本

付费选项:

  • 标准版:每月19美元
  • 完整版:39美元
  • 团队版:3个用户每月117美元
  • 企业版:可根据客户要求提供价格
  • 学生版:每学期30美元
  • 老师版:每学期60美元

值得注意的功能:能让互动信息图形包含链接,动画和弹出窗口

易用性:简单

创建信息图表所需的时间:30分钟

Visme是一个多面设计工具,是专门为营销人员开发的。它允许您创建演示文稿、动画、模型、横幅,当然还有信息图形。

登录帐户后,可以看到所有项目(如果您还没有创建任何项目,该空间将是空的)。你可以单击Create按钮开始。

然后选择你想要创建的项目类型了——在我们的例子,我们选择的是一个信息图表。有些模板是免费使用的,部分模板则需要一个高级帐户方可使用。以下是Visme模板示例:

6. Infogram

网址:https://infogr.am/

价格:免费和付费版本

付费选项:

  • 专业版:每月25美元
  • 商务版:每月79美元
  • 团队版:从3个用户开始,每月170美元
  • 企业版:多个团队,从10个用户开始。价格可按要求提供。

值得注意的功能:该工具的付费版本提供SQL连接器、数据分析、链接跟踪和参与度分析——几乎没有其他竞争对手提供这样深入的指标。

使用方便:中级

创建信息图表所需的时间:45分钟

Infogram是一个为那些喜欢数字和数据的人设计的工具。它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帮助您从复杂的数据集创建简单的信息图形。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的模板选择比较有限。如果你是一个免费用户,你能选的就更少了。

下面是他们的一些模板例子:

7http://Vizualize.me

网址:http://vizualize.me/

价格:免费

付费选项:没有。真的,真的全都是免费!

值得注意的功能:专门构建视觉简历

易用性:简单

创建信息图表所需的时间:10分钟

http://Vizualize.me 是另一种类型的信息图表制作工具。它可以帮助你创建一份“信息图表简历”。只要登录并开始创建你的简历,就像在使用Word模板中一样。你甚至可以连接到LinkedIn来自动填充一些信息。

在工具的左边,你可以输入你的信息,为你的信息图表简历选择主题。

下面是一个模板的例子,以及一些我填写的简单的信息:

手把手教你写BP丨7个国内主流的医药数据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搭上了互联网的列车。国内医药行业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到互联网领域,比如论坛、数据库等。论坛方面比较成功的有2001年建立的小木虫论坛、2002年建立的丁香园论坛等;医药数据库领域更是百家争鸣,本文将重点介绍医药行业领先的几大数据库。

寻根溯源–国内医药数据库崛起之时

2006年10月,丁香园药学数据库上线;2009年,药智数据/咸达医药数据库上线;2010年,主打销售数据的米内数据库上线;2013年Insight、药渡数据、医药魔方上线。从此,国内医药数据库进入竞争时代,相互竞争也促进了医药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

表1:国内主流医药数据库一览

百家争鸣–国内医药数据库各有千秋

目前国外医药数据库繁多,主流的有ClarivateAnalytics(Cortellis、Integrity…)、IQVIA、Evaluate等,各数据库均有其特点和重点关注领域。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针对国内医药产业现状有点水土不服。主要来至三方面:1、价格昂贵;2、全英文;3、国内以仿制药为主,从头原研企业较少。由于国外医药数据库的一些问题,国内医药数据库得以快速发展。

国内医药数据库主要使用人员是医药研发、注册申报和投资,应用于项目立项、市场调查、竞品分析、专利情报、临床试验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信息查询。

国内目前的主流数据库有7家,各家均有自己的特色。下面将简单介绍各大数据库:

药智数据

药智数据最早上线于2009年,是一个综合性的开放式(80%免费向公众开放)数据系统,目前是国内医药数据库中覆盖面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产品。

药智数据分为药品研发、生产检验、合理用药、市场信息、中药材(独有)、医疗器械等板块100余个数据库。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信息方面,独创的中国橙皮书(民间版)为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赢得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评价。

比较有特色的是其综合检索系统,可进行中英日的查询。另外检索方式、二次筛选和可视化都非常好用。据悉,药智数据还采用了自己独特的编码系统,使检索更加全面和准确。

功能方面,药智数据除了常规的导出,可视化、注册时光轴外,还做了一些大数据探索,如注册受理数据库的审评结论预测;大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包含合成图谱、经典方剂和地方增补目录等。

总体来说,药智数据是综合型数据库,数据丰富。不仅适合研发企业,投资机构和营销型药企也值得拥有,不过在医院销售数据方面还得做些功课。其开放式的心态,赢得了大量的使用者和流量,为医药行业做出的贡献比较明显。

Insight- China Pharma Data

Insight是2013年根据原有的药学数据库改版而来,凭借丁香园论坛的名气及优秀的产品设计,逐渐发展成熟。

Insight涵盖了药品注册受理、药品上市信息、制药企业报告、药物临床试验、药品中标、医保目录、药物专利、一致性评价、医疗器械审评等信息。

比较有特色的是其数据整合功能,Insight将药品注册、上市信息按照活性成分、剂型等进行整合关联,看起来更加直观。另外,数据库对活性成分、剂型、企业名称进行了规范,并将规范后的数据显示在列表中。

功能方面,Insight的导出功能,审评进度,注册时光轴,中标可视化系统比较不错。

总体来说,Insight更适合研发人员使用,外观比较绚丽。但其为封闭式数据库,为整个医药行业创造的价值一般。

药渡数据

药渡数据上线于2013年,算得上后起之秀。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发展比较迅速。

药渡数据目前包括了药物数据,工艺数据,全球批准,中国注册,临床试验,专利信息,靶点信息,不良反应等多方面数据库。比较有特色的是其药物数据(报告),整理了10000+的药物信息,同时对靶点信息做了不少的规范工作。另外就是在综合检索中推出了组合检索和精准搜索。

总体来说,药渡数据打造的是创新药研发型数据库,基本看不到市场方面数据库,连中标数据库都没有。不过其融资能力强,开发速度快,值得持续关注。

医药魔方

医药魔方成立于2013年,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数据库,目前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医药魔方包含企业财报库,国产药品数据库,进口药品数据库,注册进度库,临床试验库,美国药品库,医保数据库,基药数据库,中标数据库,进口代理库等多个数据库。

比较有特色的是中标可视化系统比较美观;一键检索增加了数据整合,将剂型和活性成分进行了规范。另外数据库率先关联微信小程序,网页也可以用微信登陆,比较方便。

总体来说,对于一个年轻的企业,医药魔方还是值得肯定的,唯一不足的是缺少自己独有的东西。

医药地理

医药地理为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旗下平台,目前有3大类数据库,PDB药物综合数据库,中国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医院处方分析系统(RAS)。

医药地理广为人知的是其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收录了药品基础研发、终端购药市场、工业生产数据、企业财务指标等信息。包含重点城市医院用药数据库、重点城市医院用药分析、药品招标数据库、生物制品批签发数据库等。另外,医院处方分析系统(RAS)也是国内医药数据库中独有的产品。

总体来说,医药地理目前较为成熟,覆拥有的数据库也相对完善。其PDB药物综合数据库还是值得购买的。不过,客户真实需求理解还有所欠缺,部分市场数据并不完全准确。

米内数据库

米内数据库2010年上线,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管,广州标点医药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目前建有60余个医药信息数据库,包含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医疗器械数据库。

米内数据亮点在于医药终端市场数据,可以算国内做得最好的市场数据之一,如全国放大版终端竞争格局数据库。但相对于国际知名的IMS还有一点差距。另外一个亮点是医疗器械数据库群,目前涵盖了11个医疗器械数据库,包括中标和销售等,是相对较为全面的;唯独遗憾的是没有医疗器械注册审评数据库。

总体来说,米内数据库较多,不过综合性不好,各数据库相对独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器械四大类,即使购买了高级会员权限,也需要再购买医疗器械权限;不过终端数据还是值得推荐的。

咸达数据

咸达数据应该算是将官网数据商业化的先驱者,其上线时间很早,主要提供药物注册情报和上市信息。

目前数据库量也比较多,包含基础型数据库、组合型数据库、功能型数据库;大大小小数据库几十个。目前也涉足药品销售数据,临床试验数据等。

咸达数据的亮点之一在于紧跟官网步伐,对CFDA和CDE数据库了解深入,其CDE注册审评数据库方面做得不错,结论也相对准确。同时,几乎CFDA上线的所有新东西很快都收录到他的数据库中。

咸达最近又上线了一个药海遨游,包含上市药品、国内注册受理、市场销售、临床试验等数据库,看来是准备在数据方面发力了。

总的来说,咸达数据库性价比还是不错,整合方面还有待提高,仅关注注册方面还是可以选择。

总结

国内医药数据库各有特色,综合型、研发型、市场型数据库都有,但是相比于国外一流数据库还有一定差距。各企业不仅要在技术和数据方面继续努力,服务也得跟上。

国内医药数据库各有特色,综合型、研发型、市场型数据库都有,但是相比于国外一流数据库还有一定差距。各企业不仅要在技术和数据方面继续努力,服务也得跟上。

手把手教你写BP丨Part.1内部营销回顾及展望

内部营销回顾及展望:

内部营销回顾及展望通常是BP的首要模块,同时也是生意计划汇报的重头戏。

但由于该版块要和很多干巴巴的数字打交道,因此难倒了许多高手,并被其折磨得“英雄气短”。尽管很多人从事产品多年、变更了不同的汇报模板、接收了很多大道理,但依然过不了这一关。

有效的回顾和分析销售数据,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但需要我们克服坑坑洼洼的陷阱,找到正确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看一下这个版块该如何制作吧~

版块功能:

帮助我们分析当前销售情况,并发现机会。为后续的活动计划找到数据佐证,帮助你将想法更有效的传递给汇报方,增加整个BP的“说服力”。

制作难点:

未有效地处理和分析销售数据,将使整理的数据依然处于“哑巴”病态——不能“开口讲话”,难以发挥指向效用。

关键技能:

一、 信息收集能力

搜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须做到以下几点:

●统计整理内部数据,如最为常见的进销存数据等;

●关注外部数据,如IMS数据及CPA数据;

●掌握我们自己的信息数据,同时也要涵盖竞争对手及客户等信息数据;

●关注结果数据(销售额、达成率,增长率等),也要重视过程数据(效能表现、客户处方行为、资源使用情况等)。

二、数据分析能力

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这几点:

● 所有的结论均由数据分析得出。并且结论清晰易懂。

● 清楚导致该结论的背后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进而在此基础上,洞察机会。

● 观点需有一致性,要对核心观点及关键原因进行有效筛选和确定。

接下来我们进入内部营销回顾及展望版块的详细制作过程

首先是:销售完成状况回顾

本版块主要作用是对上一个计划周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展示迄今为止的完成状况以及对于年度完成状况的预期。

图表一:完成度展示表

通过上面这张表格的填写,你可以在Excel中导出类似下面这样的一张图↓

图表二:同比去年销量增减表

针对上面这份图表中的数据,作为产品经理的你需要针对性的阐述你对于上个计划周期内数据变化的原因、发生的一些关键节点以及因此得到的关键发现。

接下将对医院销售的情况做分析,这边我推荐大家尝试下面这张表↓

图表三:医院销售额集中度分析-重点医院增长率、贡献率、潜力三维度分析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简单地找出来哪些医院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哪些医院需要维持、还有哪些医院可以把优先级往后排。

在分析完内部的系列数据后,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内外部的对比了。

图表四:各竞品数据对比表

(数据来源:1.公司销售管理部 2.外部数据平台)

在填写完成这份竞品数据对比后我们或许可以发现这些关键问题

1.在这个市场的定义内和竞争产品比较,咱们家产品是赢得了市场还是丢失了市场份额,为什么?

2.主要又是在哪个区域或城市发生这些变化,为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内部营销回顾及展望版块的下一部分:关键场活动回顾。

首先,我们需要整理并总结上一年度举办过的关键市场活动,并评估相应效果、得出相应结论。

举几个在这个环节,我们常会发现的结论

1.活动和策略缺乏关联

2.活动做完了,目标医生不清晰

3.缺乏目标患者

4.活动零散分布没有主题

5.活动考核指标单一,效果评估不准确

……

最后,我们还需要将当前已完成数据和结论全部拎出来,做一下到年底的销售预测。

图表五:销售预测表

(虚线部分为你的预测)

在这张销售预测表的演示过程中,你需要通过整个内部营销回顾及展望版块得出的数据结论和被数据论证的观点,预测本财年销售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也要在其中寻找这样的增长速度其关键动力和阻力都在哪里并具体分析。

至此,咱们的“手把手教你写BP丨Part.1 内部营销回顾及展望”已经结束,我们通过一张脑图来进行一下整体复盘。

同学们,在看完上面这些内容后,你学会如何为自己的BP开个好头了吗?

接下来,咱们正式进入BP制作的主体:PART.2产品市场分析、市场定位

关联工具:

参考资料:

生意回顾踩过的“坑”,你中了几招?

如何撰写药品销售业务计划

这三点错误思维,足以让药企毙命!

推荐讲座:

市场营销核心技能:如何跨界分析做商业报告

推荐课程:

1小时看懂营销数据

洞察市场机会—医药市场数据分析

医学市场策略制定

燃点访谈|维尔纳·巴特纳与坏画的诞生

维尔纳·巴特纳——改变了八十年代的德国狂野画家

 

 

艺术家维尔纳·巴特纳(Werner Büttner)一直是80年代德国最成功的艺术家团体之一的思想领头羊。在德国经济奇迹末期及美苏冷战期即将到来之际,他与马丁·基彭博格(Martin Kippenberger)和阿尔伯特·奥伦(Albert Oehlen)一起在战后震撼了德国的自满情绪(和同谋心)。这个由三名成员组成的艺术团体以其刻薄的评论、激进的绘画方式和具有行为性的影响力,撕碎了那些中听的真理和错误的信念。他们是在德国被称为“坏画”运动的发明者(当然,此处的“坏”是“坏蛋”的“坏”)。

 

维尔纳·巴特纳曾是丹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和乔纳森·梅斯(Jonathan Meese)等许多成功艺术家的老师。近日,他的作品受到了市场的大量关注。自2016年以来,Marlborough画廊为巴特纳举办了许多展览,相应出版了许多画册。最近,柏林的CFA画廊也为他连续举办了两场个展,而Simon Lee画廊刚刚宣布将与巴特纳在英国市场展开合作。

 

十月份,艾墨思(Thomas Eller)在巴特纳位于汉堡郊外盖斯特哈赫特(Geesthacht)的工作室见到了他,他们谈论了艺术、生活和去崇高(un-sublime)等话题。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做艺术?

 

维尔纳·巴特纳,《在电影院自慰的自画像》,1980,59,1" × 45,3" / 150 cm × 115 cm 布面油画 (图片致谢艺术家)

 

艾墨思:亲爱的巴特纳,也许我们要从头开始聊。我们先不聊亚当和夏娃,他们是上帝创造的最早的人类。我们从他们的头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开始聊吧,他们在你的作品中频繁出现。根据圣经的记载,兄弟俩曾一起争夺上帝的宠爱。该隐是一个农夫,嫉妒上帝明显偏爱牧羊人亚伯。于是,该隐在田间谋杀了亚伯。这个故事可以解读出很多东西,尤其是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罪恶。这个故事也展现了拥有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生活方式的采猎者和农夫之间亘古的文化斗争。你更像哪一种,采猎者还是农夫?

 

维尔纳·巴特纳,《包岑餐厅》,1993,59,1" × 47,3" / 150 cm × 120 cm 布面油画 (图片致谢艺术家)

 

维尔纳·巴特纳,《沐浴中的俄罗斯人 II》,1984,59,1" × 74,9" / 150 cm × 190 cm 布面油画 (图片致谢艺术家)

 

巴特纳:我就像空中的鸟和田间的百合。我不播种,不收获,也不饲养牲畜,尽管如此,天父依然哺育着我。根据诺斯替教派的教义,这个神并不聪明。他直接了断地拒绝了该隐的祭物,煽动他谋杀了自己的兄弟,进而陷入了压抑,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该隐认为:上帝不爱我,所以我要杀了我的兄弟。从那时起,许多人有同样的想法,许多人被亲兄弟杀害。在你问,我是否是诺斯替教徒之前,我想说:我只是欣赏他们的技能——对普遍真理的叛逆式的再诠释。

 

维尔纳·巴特纳,《口渴》,1989,74,9" × 74,9" / 190 cm × 190 cm 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维尔纳·巴特纳,《幽默是自然的一个概念吗?》,1992,94,6" × 74,9" / 240 cm × 190 cm 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艾墨思:百合和鸟——你引用的是一句著名的圣经经文,在其中耶稣呼吁人们将财宝放在天堂而不是在凡间,那句经文是:“心在何处,珍宝也在何处。” 这里我向我们的读者解释一下:诺斯替教是一种早期的基督教运动,被排除在教会的正统教派之外。例如,在社区的日常和宗教生活中,妇女所扮演的角色比在当时常见的父权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要重要得多。据我了解,在你的生活和艺术中,你与正统思想作斗争,也在尽可能地寻求其他路径。但我也知道你从未上过艺术学校,学的是法律专业(学习那些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提供具有约束力的框架,定义了如果我们想避免入狱的话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知道了你的学习背景后,有了这样一个问题:艺术和法律这两者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巴特纳:我学习法律有两个原因。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成绩很差,当时这个专业没有入学要求。我每天下午5点到晚上11点在邮局工作,所以早上总会错过前两节课。我16岁离家,所以我得想办法挣钱。其次,我认为法律是应用在实践中的哲学,它使我能够帮穷人摆脱困境。那实属天真烂漫的想法。现实是,柏林自由大学有五千名法律专业的学生,其中大多数是那些自大的小子,他们的父亲和祖父已经是律师了。那地方不适合我。那些高傲专断的教授们个个愤世嫉俗,有着讲不清楚的过去。在1970年代初,德国大学还没有进行去纳粹化。但是这种经历正是我想要的。学习法律的三个学期加强了我对人类之间所有协定的不信任,无论是法律、传统还是习俗,它们都有时限,很武断。我对民族学的学习也使我对此保留怀疑态度。马克思·施蒂纳(Max Stirner)撰写了《自我与本我》一书,并创立了个人无政府主义,他是这样描述的:“我不依托于任何事物。”也就是说:只能依靠自己检验过的并适合自己的事物。有时,它可能是不合常规的事物。

 

维尔纳·巴特纳,《一切看似美妙,实则糟糕……》,2011,74,9" × 74,9" / 190 cm × 190 cm 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艾墨思:所以你没有成为律师。那我再问一个关于起点的问题:你是怎么走上艺术这条路的?

 

巴特纳:这一切都始于一段一夜情。我当时还很年轻,二十多岁,在柏林,一个女人带我回了她家。她住在一间和别人同租的公寓里,第二天一早,她打开门,一个台球悠悠地滚进房间,在地板上急促地滚动。那是他们的内部代号,意思是:“冈达,把那个家伙赶出去,我们要吃早饭了。”阿尔伯特·奥伦(Albert Oehlen)是住在那里的人之一,后来我们成为了朋友。我们一起翻修了公寓,花了三年的时间讨论艺术还有什么可能。然后我们就着手工作了。1977年,我们一起搬到了汉堡,在那里阿尔伯特被艺术学院录取,跟着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r Polke)学习。那时候,我们把波尔克、伊门多夫和博伊斯视为里程碑一般的人物。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再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我们开始着手自己的工作了。

 

艾墨思:听起来就像一个五年计划。先讨论,然后就干。或者就像与你合作过的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所说:“今天思考,明天就完成。” 但这并不容易。那时候,你是1990年代后期被称为“男孩团体”中的一员。和奥伦和基彭伯格一起工作是怎样的?

 

巴特纳:是的,我在汉堡遇见了基彭伯格,他刚开始有了他的柏林空间,叫基彭伯格办公室 (Kippenberger’s Büro),奥伦和我搬到了那。基彭伯格继承了一比钱,开始买作品,办展。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一起出场的话,反响会更大,一群青年男子一起做展览比单个画家更有力量。

 

维尔纳·巴特纳,《三月狂热》,2011,59,1" × 47,3" / 150 cm × 120 cm 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艾墨思:德国那时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时期。北约双轨政策基本上让核武器出现在德国。还有生态危机,经济增长为零。和平运动和绿党的建立都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对一些人来说这还不够。每个城市都有共产党分裂组织,毛派,无政府主义者。有一些人甚至采取了暴力行动,例如红军派(Red Army Fraction),他们实际上是在暗杀政治家,从而恐吓西德的电视观众。同时,纳粹分子仍在司法系统、政界和学界任职。那时候,对于一群年轻人来说艺术是一种怎样的选择?

 

巴特纳:那还有哪些其他选择?放弃希望、顺应局势、转入地下?这些都不适合我致郁、好沉思,反对积极的性格。我更愿意从让自己舒适的居所或工作室来评论这愚蠢的一切。因此,艺术与我冷漠性格的完美契合。最终,我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表现自己对人类纠葛的厌恶。

 

艾墨思:通过“由青春期走向成功”和“技术工人他妈的”等口号,你指出了后法西斯社会的新弊病。在我看来,当时,你和基彭伯格和奥伦每天都在较量,看谁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捕捉这个世界的荒谬……

 

巴特纳:基彭伯格是这样说的:“想要聪明,参与其中”。这样的轻描淡写不赖,也毫不留情。当时,大概是由于对纳粹专政的沉默,一部分青年人对外界的狂风周边感到困扰。音乐和美术受到的影响最大,一些嚣张的业余爱好者成功攻击了传统的殿堂。充斥着傲慢的新一代眨着眼向世界出击。他们中一些人用了枪,受到了惩罚。有的人喊着“来一点真枪实弹吧!”有的人则仍说:“不,谢谢!”(1)。有些人用阿姆斯特丹的镇静剂麻醉自己。核心家庭、对权威的服从和洪堡式高等教育模式已受到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字斟句酌也显得可疑。当时,我只希望被对的人听到和看到,与对的人共枕而眠。为什么我和基彭伯格会被互相吸引?在1980年代的某个时候,我们意识到我们已经将像哈拉德·施密特(Harald Schmidt)这样的人(道德立场令人怀疑的德国电视主持人)推到了拥有权利的位置,那时候是时候让我们想出一些新东西了。

 

维尔纳·巴特纳,《歌唱的男人们》,2005,74,9" × 74,9" / 190 cm × 190 cm 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艾墨思:“我们早上看报,下午画画。成品充满了责任感。”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刻薄的讽刺。你当时做作品又快又狂野。那些画都必须在一天内完成。

 

巴特纳:那时,我尽可能地画好画,所以确实,有些部分画得很大胆,很粗犷。很多部分都是匆忙完成的,我不想一整天都花在画布上,我还有更好的事情要做。我用了很多直接画法,湿盖湿。我也讨厌给作品签名,所以我试图创造一些属于我的标志性的元素。颜料的挥洒,对黑色的运用,使人们看到我的作品的时候会说:“这是巴特纳的作品。”这个方法很有效!但是我非常担心自己在画什么。你看我的画,《沐浴中的俄罗斯人》,在这里,我描绘了在海滨附近整齐叠放的士兵制服。你看不到士兵,他们都去游泳了。在德语中,我们有个一词叫“baden gehen”,字面意思是“去游泳”,隐含意思是:你已失联,你失败了。那就是俄罗斯将要发生的事情。我1982年创作了这幅画,三年后俄罗斯死在了水中。在我看来,苏联是于1985年5月17日瓦解的,那天戈尔巴乔夫开始禁酒。那算是一个转折点。

 

艾墨思:你出生在东德,但在西德长大。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生活是怎样的?

 

巴特纳:警察和线人都很友好,我算是社会主义者的小宝宝。有时我想如果我们留在东德,如果我母亲没有绑架我并把我带到西边,那么在1989年,我将是埃贡·克伦茨(东德的最后一个国家元首),我会更坚定的宣传东德。但是在1961年6月,柏林墙建成两个月前,我的母亲绑架了我。我的父亲已经跑了。可怜的是,他想抛弃我们,这是我母亲无法接受的。她带着三个无助的孩子跟着他。那或多或少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小家庭团聚后,我的父母没有给对方好日子过。她是他们当中第一个去世的人,享年52岁。我也就是从这段不幸的婚姻中来的。

 

艾墨思:你还为此做了作品,对吗?

 

巴特纳:作品《抛弃与纠缠》中有一个两岁的我,骑着小马,背景是我家乡耶拿的明信片。这绝对是具有传记性质的。但作品标题指出了任何存在的个体的灾难。根据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说法,我们被一种未知的力量迷住了,陷入了“向死而生”。在这样的存在下,我们永远感到恐惧,而这种恐惧变成了一种遁入虚无的存在。简而言之,海德格尔摆脱这种人类困境的方式是每个人都去自由设计自己的人生计划。他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也陷入了严重阻碍“向人生计划存在“的纠缠之中。一个人被卷入一个家庭、一段历史时期中,更糟的是,被卷入一种时代精神,陷入质量和持续时间都不确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中,如果一个真的很倒霉的话,甚至就陷入冰河时代或全球经济危机。因此,计划一个人的人生的自由在本质上是具有偶然性的。这是一个人必须承受的。但我再也没去过耶拿,因为它看起来和任何其他城市都一样。有加油站,有商场,一切都一样。我在那也没有亲戚了。现在我是一个鳏夫和一个孤儿,仅此而已。正如叔本华所说,必须爱自己的孤独,这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维尔纳·巴特纳,《抛弃与纠缠》,2017,74,9" × 94,6" / 190 cm × 240 cm 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艾墨思:但是我们能否回到“早上阅读,下午画画”那部分。还有其他更多可以聊……

 

巴特纳:不,早上只不过是张开眼睛,大大地睁开它们。当你睁开它们时,它会使你在晚上保持清醒。你看到的东西令你感到刺痛,你就会想反击。而且说得隐晦一点,你成为将周围环境过筛的筛子。来自周遭的信息会正好卡在你的筛子中。现在你可以开始工作了,现在可以进行反击了……

 

艾墨思:“真理即工作”是你在1984年与基彭伯格和奥伦在埃森的弗柯望美术馆做的那场展览的标题。这是一个书名还是一个宣言?

 

巴特纳:都算。当时弗柯望美术馆馆长兹德内克·费利克斯(Zdenek Felix)对我和阿尔伯特抱有极大的信心。我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完成这本书,直到最后他都不知道成品会是什么样的。对于两个第一次做美术馆展览30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冒险的信念鼓舞。当然,我们将“真理即工作”视为一个长长的宣言,是对“我们准备就绪,准备接手”的呼喊。用粗糙的图片和文字对这个世界和当时的艺术进行了无情的评论。这件作品还没有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但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纳德·里根已经在宣扬金融资本主义。由于社会主义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弊病,而之后又终结了,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可以替代资本主义。没有可替代品可能是你会遇到的最好的事情。当时还是个年轻人,“骨子里”就是左翼,对工人阶级和“被压抑的人”有着模糊而浪漫的爱。也许是出于一种内疚的良心,因为作为一名艺术家,能免于艰苦的体力劳动。艺术家就突然开始谈论他们的艺术“劳动”。在美国和英国,发生了流血冲突的矿工罢工,基彭伯格的父亲也是一个矿井的主管。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矿工的锤子放在 “真理即工作”的封面上,尽管锤子是被苍蝇包围的。苍蝇总是聚集在有强烈气味的地方。它可能是在说:“我们还有事情未完成。”

 

丹尼尔·里希特、维尔纳·巴特纳和乔纳森·梅斯,2020

 

艾墨思:在画册中,你写道:“我们讨厌真相,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可恶的概念之一。” (尼采提出)上帝死后,可做的事情不多了。然后就有了自我的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施蒂纳(Max Stirner)。在你的早期作品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自画像:如《艺术家洗一场洋甘菊蒸汽浴》或《在电影院自慰》。埃克哈德·吉伦(Eckhard Gillen)称你为“现代犬儒”,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在1980年代后期将犬儒描述为“仅需要像狗一样低的舒适度”的人。安提西尼(Antithenes)创立的这歌哲学流派力求过一种简朴的生活,摆脱所有文化和公共道德,也因此被视为无耻。

 

巴特纳:犬儒主义者当然是一群了不起的人,可能是最早的行为艺术家。第欧根尼在市场上自慰,然后说:“揉揉空肚子,如果减缓饥饿可以这么容易的话!” 这是一个伟大的剧院作品,很值得流传下去。在一个小小的动作中,暗藏着许多爆炸性的元素。优美和崇高同时扑面而来。

 

艾墨思:在这个语境下,你曾提到过“非崇高主题”。这是什么意思?

 

巴特纳:绘画一直具有明确的主题类别:宗教、风景、历史、狩猎、静物、裸体、自画像等等。上世纪的艺术先锋派延续了其中一些主题。他们加入的唯一的新主题是“无世界性”。这一类坚定的组成公式是:“艺术就是艺术,别的一切就是别的。”这产生了一种优雅,它无风险、无懈可击且不够复杂。绕开了人类虚荣的卑鄙行为,那就好像是一种墙纸。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作品中透着高傲的愚昧。但这不是我的方式。我宁愿留在世界上。通过进行行为研究和社会学研究,我拓展了我作品中的主题。《卡斯帕·豪泽尔的鸭子像个诱饵或奇怪地跟随着》和《把无产阶级的仇恨指向电话亭》就是例子。《沐浴中的俄国人》和《进攻巴士底狱》是对描述轰炸情景的历史绘画的告别。每天早上,我对尘世现象的狂欢感到惊讶,不得不对这些现象进行暴躁的评论……

 

艾墨思:换句话说:人类的境遇。我还是不确定你是在讽刺或只是善于躲在讽刺立场的后面。基彭伯格就可以用他的机敏来取笑一切。

 

维尔纳·巴特纳,《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作为》,1981,49,3" × 70,9" / 125 cm × 180 cm 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巴特纳:基彭伯格没有选择讽刺作为他的生存策略。他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尽可能地寻找艺术世界中的乐趣、爱和家里的人际资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作品在不断变好,成为一本永恒地回归到人类的陈腐的有效指南。

 

艾墨思:许多人说过,你是和基彭伯格、奥伦组成的男子团体中的知识分子。

 

巴特纳:这是你们说的,不是我。

 

艾墨思:我想您知道这是一位重要藏家说的。但是回到该隐和亚伯以及我们的谈话的开始所说的,那是一个关于兄弟争夺认可的故事。

 

巴特纳:这不是真正的竞争,因为伟大的电影导演(也就是上帝!)已经决定了故事的结局。最终,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不可抗力本质是背信弃义,这就是为什么诺斯替教徒称“导演”为傻瓜和蠢货。相比之下,人类的讽刺是审美的敏锐工具。没有人会批评阿里斯托芬或《愚人颂》(1509)的戏剧性,因为他们使用了歧义性和内在的幽默。讽刺与它讽刺的对象保有最大的距离。它是制造疏离感的修饰工具。只有那些感到与世不合的人才能有效地感知。那些过于入世的人既看不见也看不清。

 

 

ENDNOTES

  1. “核电——不,谢谢!“是德国绿色组织的口号。

维尔纳·巴特纳,《覆盖着指纹的小垂胸和覆盖着雪的大众 3》,1982,39,4" × 19,7" / 100 cm × 50 cm 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维尔纳·巴特纳,《覆盖着指纹的小垂胸和覆盖着雪的大众 2》,1982,39,4" × 19,7" / 100 cm × 50 cm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维尔纳·巴特纳,《覆盖着指纹的小垂胸和覆盖着雪的大众 1》1982,39,4" × 19,7" / 100 cm × 50 cm布面油画(图片致谢艺术家)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香格纳北京 |《曲折的时间》展览作品聚焦

 

时间在“2020”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起来。在香格纳北京今年的第二个展览《曲折的时间》即将开放之际,我们以韩锋、胡柳、何伟、刘唯艰、欧阳春、孙逊、闫冰、赵洋这八位艺术家的创作为出发点,带领各位步入一个由日常片段编织而成的镜像世界,重新思考“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意义。

 

 

赵 洋

 

 

赵洋 | 曲折的时间 | 2017 | 布面油彩&丙烯 | 200x300cm

 

 

“曲折的时间”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0

 

时间只可折叠不可锻延,打破的界线,模糊的平面, 在摆脱空间后,时间挣扎地呈现为一条片段的锁链, 以迂回的方式重新折叠,相似与差异喜爱结伴同行, 平行与映射相互勾结,从前与未知互相铆连。

——赵洋

 

 

赵洋 | 毛人 | 2016 | 布面油彩&丙烯 | 47x41cm

 

赵洋画面的图像常常是日常稀松不起眼的小事物,画家并非倾心研究于此,而是赋予物象自己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作为一位绘画工作者,赵洋更像导演,试图用个体的绘画语言,将记忆与叙事有机的串联起来。画面的各类图像就似各类型的演员,各尽其职的摆出种种造型, 演一出赵氏风格的内心戏。种种经历、情感、历史、故事以及内心的情愫用质朴的画语娓娓道来。

 

 

赵洋在工作室

 

赵洋,1970 年出生于吉林四平,1995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主要展览包括:赵洋 : 罗马是个湖,香格纳北京(2019);新艺术史:中国的当代艺术 2000-2018,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9);赵洋 : 阿赖耶,chi K11 美术馆,上海(2018);赵洋 : 万物之间,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台北(2016);赵洋个展,香格纳上海(2016);CHINA 8,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术展,勒姆布鲁克博物馆,杜伊斯堡(2015);一种历史:1980年代至今的艺术、建筑、设计,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2015)等。其作品曾被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chi K11 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等国内外著名机构收藏。

 


 

 

胡 柳

 

 

艺术家胡柳

 

胡柳用铅笔做画,每张作品耗时数月甚至更长。铅笔的笔触交织形成了一个充满变化的金属色表面,观众无法在单一的时空位置上看到画面整体, 而必须以相遇、游走与折返的方式才能逐步接近画中的世界。这种身临其境的观感引领观者穿越画面,进入一个不可追忆的古老秩序当中,该秩序守护着万物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胡柳的绘画拒绝任何形式的复制——无论是机械或是数码——都无法一劳永逸地捕捉到画面。所以请大家“眼见为实”,所有图片仅供参考。

 

 

胡柳作品局部

 

远远看胡柳的作品,你很容易为那样铺天盖地的黑色而吸引,就好像迎面一座黑墙,目力所及,皆是肃穆。但胡柳说,这不是黑,而是“玄”。玄,有老庄哲学的意味,“老子说,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玄’,幽远也。又有‘隐’的意思。”

 

 

胡柳 | 山寺桃花 | 2010 | 纸上铅笔 | 80x110cm

 

 

“曲折的时间”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0

 

玄不是黑,或者说,绝不仅仅是黑。这似乎是胡柳故意设计的一场“显与隐”的游戏,它邀请你一步步向前,邀请你的眼睛跟随光影,一点一点移,再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它的模样——原来这一面颜色,全都是用铅笔一笔一笔绘成, 一株植物,一枚花瓣,一片海,所有的笔触层层交叠,未知止尽。你必须足够接近才能构建出一幅画想象中应有的视觉图像。千万次铅笔的涂抹,这种创作的过程在旁人看来,几近修道。对胡柳而言,作品亦非在看似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了,而开始更为绵延不绝,“更像是渡河至彼岸,所需时间很难度量,水深水浅冷暖自知”。

 

*胡柳相关图文来自Neocha杂志

 

 

艺术家胡柳

 

胡柳,1982年生于河南信阳,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居北京。主要展览包括: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8);胡柳:黑浪,香格纳上海(2017);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4);ON/OFF,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2);山水,卢塞恩艺术博物馆,卢塞恩,瑞士(2010);细节的气质,红楼基金会,伦敦,英国(2007)等。2013 年,胡柳获评为“新青年艺术年度人物”。机构收藏: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香港M+希克收藏;英国红楼基金会;澳大利亚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等。

 


 

 

韩 锋

 

我的作品探索日常物的抽象结构,以及隐含于结构中的渐进的力量。

——韩锋

 

 

韩锋 | Somewhere 12 | 2017 | 布上丙烯 | 250x200cm

 

韩锋通过Somewhere系列的门探讨关于观看的问题。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一个角度看,梯形画框符合门的焦点透视,从另外的角度则会产生强烈的视觉不适感。天堂的入口是个窄门,如果太窄,是否因为我们站在了错误的角度?

 

 

韩锋 | Somewhere 4 | 2017 | 布上丙烯 | 150x50cm

 

“韩锋的每张画都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它们总是表现着什么:一截通风管,一段楼梯,百叶窗,一个换气扇,一架飞机, 一根烟囱,一辆公交车……这些物体孤单地站在画面上, 从各自的环境中剥离。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舞台,处在普普通通的背景上,却使得画面决不平凡,而它们也变得引人注目起来。艺术家自己动手做每一样东西。他选择粗帆布,疙疙瘩瘩的质地强调了背景的质感,再将透明的颜料一层层地涂在上面。这种画布表面形成的质感可以立刻被人感知,质感与画面的物体性一起,传递出画面存在的稳定性,和短暂的张力。”

 

——瑞士学者约格・胡伯

(Jorg Huber)

 

 

“韩锋:Somewhere“个展现场, 香格纳北京,2017

 

“淡极无形的绘画和雕塑装置作品,仿佛是寄自远方的照片。这两者都在形式上让人联想到西方(化)的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白色背景上单色水洗般的笔触,偶尔点缀着极少的几抹色彩;长方形的支架指向层叠的方块;水平方向延长的几何 形;以及将工业产品作为现成品展示。”

 

——英国学者保罗·葛思谛

(Paul Gladston)

 

 

韩锋 | 北京时间 | 2017 | 钟 | 24.4×24.4×3.5cm 2 pics

 

在《北京时间》这件装置作品中,韩锋把RUSCH电子钟用不同角度拍摄的表盘加以改造。作品名称将根据展出地点的法定时间而改变,时钟指针也会相应调整到当地法定时间,以此探讨公共尺度(或标准)和个人视角的矛盾,以及恒久定律如何度量片刻的真实。

 

 

韩锋工作室一角

 

韩锋曾获得 M50 创意园 2008年度创意新锐评选的评委会大奖,并于2010 年获得首届约翰·莫尔绘画大赛(中国)的一等奖。2013年,日本爱知三年展和英国萨奇画廊中展出了他的重要作品;2012年, 韩锋在英国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举办了个展;2011 年,他的作品出现在了阿根廷的南美 USHUAIA-世界的尽头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馆和上海周围艺术画廊等多地展览。近年展览:简至诗意升起来,无锡美术馆(2019);艺术赞助人,乔空间 & 油罐艺术中心,上海 (2018);纸感·熔点,雅巢空间,上海 (2018);韩锋:SOMEWHERE,香格纳北京 (2017);此时此刻,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2017)等。

 


 

 

刘唯艰

 

 

“曲折的时间”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0

 

近年,刘唯艰历经探索,开始了创作的新阶段。独特的绘画性成为了刘唯艰的本能,而画面逐渐转化成为了艺术家探索个体生活状态与情绪的理想途径。 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大批的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的生长地涌入都市,和家庭以及传统观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割裂,焦虑与孤独共生。作为社会集体大迁徙时代背景下的一员,刘唯艰将一个个图像改造成墓碑式的符号,来纪念人们的真实情感与生活状态, 把无形的孤独转化成一种可视形态——虚无、神秘且富有诗意,从现实环境中找到一条通往艺术的大道。

 

 

刘唯艰 | 未命名的地方 | 2020 | 布上丙烯 | 140x150cm | 局部

 

 

刘唯艰 | 看不见的地方 | 2020 | 布上丙烯 | 180x140cm | 局部

 

刘唯艰,1981年生于湖南,200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目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主要个展包括:在路上,谷仓当代艺术空间,深圳(2018);我爱你,香格纳北京(2015);太阳下,香格纳H空间,上海 (2014);日出之前的想法,GALERIA YUSTO, GINER,马拉加,西班牙(2012);再见故乡,路易威登旗舰店艺廊,中国香港(2011);触角 – 刘唯艰个展, 香格纳 H 空间 , 上海(2010);乌鸦的召唤, 刘唯艰个展,比翼艺术中心,上海(2007)等。机构收藏: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挪威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DSL收藏等。

 


 

 

何伟

 

 

“曲折的时间”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0

 

何伟用神秘的抽象概念考察头脑与心灵内部的风景。在向平躺于地板的画布上涂抹很多层半透明油画颜料的过程中,随意而表现主义的色彩田被创造出来,时而以不连续的几何结构浮于表面。画布上的纹理和皱纹,以及地板的缺陷,在画面表面形成了凹陷与裂缝。何伟使用了不同的技法与工具,借助画笔、滚筒、刮刀甚至喷壶,层层叠加地涂抹颜料。被稀释的油画颜料流淌到画布上, 在亚麻纹理与裂缝中安顿下来,这些纹理与裂缝制造了柔和起伏的色彩与出人意料的形状。

 

 

何伟个展现场, 香格纳北京,2019

 

何伟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反映了他的生活历程。他试图做到诚实、找到平衡、同对立事物对抗、超越破坏性力量,并利用这一切来达到整体的良好效果。过程产生了艺术品,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对生活中自由与平衡的追求。不过我们必须创作,而何伟创作出的作品本身就是可贵的礼物—— 单纯、美好而真实。

 

 

何伟 | No.160 | 2019 | 布上油画 | 50x60cm

 

何伟,1980年出生于新疆,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近年个展包括:何伟 & 唐茂宏 – 双个展,香格纳北京(2019);原色,C空间,北京(2016);矛盾,望远镜艺术家⼯作室,北京(2015);无法触及的地方,季节北京(2010)等。

 


 

 

欧阳春

 

 

欧阳春 | 泉 | 2018 | 布上油画 | 81x100cm

 

 

“曲折的时间”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0

 

欧阳春绘画的主题从早期的童话世界回归到自身经历,将虚构和真实的世界交替并置, 在笔法上追求纯粹的绘画感受。同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的眷恋塑造了他对物质世界的独特见解,复合的叙述性,以及对破碎与遗忘的感知力。

 

 

欧阳春 | 低俗小说 | 2012 | 布上油画

 

欧阳春在绘画中对于一些细节有着很强的把握能力。画面看起来在美学上无迹可寻,且具有一定风险,但重要的是,他的绘画的独特之处似乎正来自对画面的一种自我组织,而且即使利用图像资源,仍然强调随意和偶然。欧阳春的作品几乎没有一成不变的主题,我们看到的是观察的目光延续到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诸多层面上,延伸到日常存在事物的同时,也触及到抽象世界和精神现实。

 

 

欧阳春 | 乱世佳人 | 2017 | 实物装配

 

装置作品《凡夫俗子》系列集齐了家属院中很多户家庭的日常用品,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家通过这些物件来追忆属于一个时代的经历和内心轨迹。在装置《乱世佳人》中,观者只有站在高处才可俯瞰心形作品的全貌,而悬挂于作品上方的洋娃娃象征着“凡夫俗子” 生命中理想光辉的照耀。

 

 

艺术家欧阳春

 

欧阳春出生于1974年,现居北京。主要个展包括:凡夫俗子,香格纳上海(2019);一粒尘埃,香格纳北京(2015);我的故事,香格纳上海(2015);渣滓,BANK,上海(2014);孩童,今日美术馆,北京(2012);呓语,余德耀美术馆,雅加达, 印尼(2012);王,奥地利国家美术馆,维也纳,奥地利(2011);王,收藏家美术馆,柏林,德国(2010)等。机构收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柏林收藏家美术馆;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等。

 


 

 

闫 冰

 

那时天暗沉下来,是杏花要开……

——闫冰

 

 

“曲折的时间”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0

 

闫冰的绘画以聚焦日常平凡之物为人熟知,浓郁细腻的影调之下回应着其早年在西北乡村的成长经历。一系列绘画作品,都渗透着他对于个体精神、 生存体验的深入认知与思考。幽暗背景中被刻意放大的对象,微妙的线条与质地,使得作品本身散发出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肖像意味。艺术家凝视的目光把观者带入熟悉又陌生的境地,零散的私人记忆和复杂情绪被依次照亮,并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召唤出潜藏已久的巨大能量。

 

 

闫冰 | 杏花 No.8 | 2019 | 布上油画 | 100x80cm

 

“闫冰的作品在揭示自然或乡土之神圣根源的同时,也是在重启艺术本身及其所在的当代语境中的一种自然和神圣。艺术家的思考和行动诱使我们去重新触摸和认知这个世界原本自然的属性——用闫冰自己的话说,它是一种性感、内敛、天成和神圣。”

 

——策展人鲁明君

 

 

艺术家闫冰

 

闫冰,1980 年生于甘肃天水,2007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近年个展包括:闫冰:起初天气很好,香格纳北京,北京(2019);闫冰同名个展,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6);爱,杨画廊,北京(2015);我的劳动 II,杨画廊,北京(2013);长物志 No.5,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农事诗,白盒子艺术馆,北京(2012);我的劳动,杨画廊,北京(2011);51 平米:14# 闫冰,泰 康空间,北京(2010);由刘小东策划:闫冰 / 温度,尤伦斯 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他同时还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城市艺术中心、 美国纽约 RH 当代艺术中心、西安美术馆、泰康空间、关山月 美术馆、金鹰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举办的群展。

 


 

 

孙 逊

 

 

孙逊 | 21 克 – 24 | 2007 | 布上色粉 | 100x140cm

 

孙逊的作品通常为手绘而成的动画短片。因此除动画短片本身外,同时可以看到与其动画相关的手稿或运用其他媒介制作一些作品。历时四年完成的《21克》(2010)探讨“人类灵魂的重量”,带领观众探索自我存在的价值根源。这部电影主要以粉笔、炭笔画为媒材,通过细腻、饱满的质感构成一帧帧阴霾的黑白图像。该作品曾入围2010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为第一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动画影片。

 

 

孙逊 | 21 克 – 36 | 2007 | 布上色粉 | 100x140cm

 

 

“曲折的时间”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0

 

“人们刨根问底地质问历史,但是当历史的概念中抽离了实实在在的一秒,一分,一个小时,一天,一年,一个世纪的时间, 一个百分之一百真实具体而不是某种概念的时间时,人们得到的答案永远没有比质疑本身真实更精彩的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一直处于在徒劳的变化之中……我们,所有的人,精神恍惚, 游移不定,不能改变居无定所的尴尬。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者。”

 

 

艺术家孙逊

 

孙逊,1980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阜新,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次年成立 π 格动画工作室,现生活并工作于北京。孙逊在影像艺术领域的成果令人瞩目:2010年,孙逊陆续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台湾当代艺术连线新潮赏奖,和意大利CIVITELLA RANIERI 基金2011/2012年度奖学金。2012年,木刻动画短片《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入围第六十二届柏林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继其作品《21克》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之后,两年内作品再次入围国际三大A类电影节。孙逊曾于世界各地著名艺术机构举办个展,如美国约翰和梅布尔·林林艺术博物馆(2019);上海玻璃博物馆(2019);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8);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16);英国伦敦海德沃美术馆(2014);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0)等。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香格纳上海|常规之外——回顾朱加的创作历程

 

香格纳上海西岸空间正在展出朱加个展《近期的绘画》,展览将于10月18日闭幕。

本文以艺术家的作品创作时间为线索进行梳理,回顾并介绍朱加早期创作历程中的部分重要作品。

 

 

作为中国录像艺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录像艺术史当中占据了独特的中心位置。1991年朱加在“新生代艺术展”中展出了现成品加工手绘作品《花布系列》,此后他开始更多的使用镜头语言进行艺术上的尝试,陆续创作了《大衣柜》、《谈话》、《永远》、《门》、《刻意的重复》等录像作品,以及《我的房间》和《他们俩有过性关系?》等等摄影作品,这些带有观念艺术倾向的讨论和实践,在当时对于媒介的实验性以及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而备受瞩目。 

 

As one of the earliest practitioners of video art in China, Zhu Jia's work occupies a unique and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video art. In 1991, Zhu Jia exhibited his ready-made hand-painted work "Figured Cloth Series" at the "New Generation Art Exhibition", after which he began to experiment more with the language of the camera, creating video works such as "Wardrobe", "Talk", "Forever", "The Door" and "Repeat on Purpose", as well as photographic works like "My Room" and "Did They Have Sex?". At that time, these discussions and practices with a tendency towards conceptual art were notable for their experimentation with the medium and their strong ideological overtones.

 

 

 

“朱加:近期的绘画”展览现场,香格纳上海,2020

Installation view of "Zhu Jia: Recent Paintings", ShanghART Shanghai, 2020

 

从中央美院附中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八年时间里,朱加接受了中国艺术院校内系统性的美术教育,同时与同龄人一样也受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放国门后被引进的西方文化的影响。用朱加自己的话说,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1981年,朱加从美院附中一位年轻的老师得到了他的第一盘摇滚音乐录音带——“木匠兄妹”(也称卡彭特乐队 Carpenters,在一九八零年代风靡一时,著有《昨日重现》等经典歌曲),为今后在大学时期组建美院的摇滚乐队埋下伏笔。此外,朱加从当时能够阅读到的两种台湾艺术杂志《雄狮美术》和《艺术家》中收获了“稀有的、令人感到兴奋的信息”。在院校教育之外朱加广泛接触并吸收不同学科的养分,受到当时的引进文学和哲学等知识思想的启迪。

 

回想当时观看英国摇滚乐队的录影带和外国驻京使馆的电影录像带,朱加说,“图像中那些丰富的表达张力,以及放荡不羁的态度,对于我来说肯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刚刚从学校出来,感觉到一种莫名的自由但也有过很多的虚无。做什么?怎么做?当然,其中还包含一些其它的因素和契机,使我拿起摄像机尝试着做点什么,你真的没法确定这就是件作品,当时没有人告诉你会有一个结果……”。

 

 

朱加在大学时期组建美院摇滚乐队

Zhu Jia formed a rock band at CAFA

 

During the eight years from 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CAFA to the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Zhu Jia received a systematic art education within the Chinese art academy, and was as influenced as his peers by the Western culture that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80s when the country opened its doors. In his own words, he was never a "good student" who followed the rules. In 1981, Zhu received his first rock music tape, "The Carpenters"(a band that was popular in the 1980s, with hit songs like "Yesterday Once More"), from a young teacher at 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CAFA, which paved the way for his formation of a rock band at CAFA during his college years. Also, Zhu Jia gained "rare and ex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two Taiwanese art magazines available at the time, Lion Art and Artist. Outside of his college education, Zhu Jia was exposed to and absorbed the nourishment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was inspir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llectual idea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Looking back at the time when he watched videos of British rock bands and films from foreign embassies in Beijing, Zhu Jia says, "The rich expressive tension in the images and the debauchery attitude had a subliminal effect on me. Just out of school, I felt some strange freedom but also a lot of emptiness. What to do? How does it work? Of course, there were other factor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made me pick up the camera and try to do something. You can't really be sure that it's a piece of work, and there was no one there to tell you it was going to work out…"

 

 

朱加在大学时期组建美院摇滚乐队

Zhu Jia formed a rock band at CAFA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按材料类别对作品进行分类,朱加更关注媒介本身的属性,关注媒介和作品观念的契合,探讨媒介作为创作工具带来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朱加创作的第一件录像作品《大衣柜》(1992),是把摄像机当做身体的延伸,代替眼睛和手在衣柜中翻找的动作行为。艺术家在此强调的是摄影机自身的“深陷其中”,图像记录的是“媒介本身深陷其中”的过程,而非摄影机记录翻找衣柜的过程,通过赋予媒介的主观位置强调主观视觉的可能性。“这是逻辑的两个对应关系,看你把它放在哪个位置上”,朱加说到。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categorization of works according to materials, Zhu Jia is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edium itself, and the fitness between the medium and the concept of the work, thus exploring the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brought by the medium as a creative tool. Zhu Jia's first video work, Wardrobe (1992), uses the camera as an extension of the body, replacing the hand and eyes as it moves inside a wardrobe. Here, the artist emphasizes the camera's own "immersion". The image records the process of "immersion of the medium itself", rather than the camera recording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through the wardrobe, emphasizing the possibility of subjective vision by giving the medium a subjective position. "It's a logic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two, depending on where you put it", says Zhu Jia.

 

 

朱加 Zhu Jia | 大衣柜 Wardrobe | 单路视频 Single-channel video | 彩色,同期声 Colour, Actual sound | 7 minutes 30 seconds | 1992 | 截帧 Still

 

两年后,朱加创作了录像作品《永远》(1994)——一次对录像媒介的经典实验,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朱加将一台超8小型摄影机固定在三轮车左侧车轮的辐条上,镜头朝外,艺术家自己骑着三轮车在北京的街道上行驶了30分钟,摄影机记录下镜头随着车轮的转动运行轨迹而转动的图像。画面的内容是超出了常规的预判和想象,沿路拍摄的街景成为高速旋转的图形,偶尔可以分辨出一些具体的景物、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图像进入视野却又飞快消失,只有不断变化的状态是永恒的,“录像”的定义在这件作品中被解构。

 

 

朱加 Zhu Jia | 永远 Forever | 单路视频 Single-channel video | 27 minutes 16 seconds | 1994 | 截帧 Still

 

Two years later, Zhu Jia created the video Forever (1994), a classic experiment with the video medium and one of the artist's most iconic works. Zhu Jia fixed a high-8 video camera to the wheel of a tricycle on a self-made bracket. The lens oriented outward recorded city scenes as the artist rode the tricycle through Beijing streets for 30 minutes. The video imagery documented city scenes while simultaneously recording the movement of the tricycle wheel. The content of the images is beyond the conventional prediction and imagination, the street scenes along the road become rotating graphics at high speed. Occasionally, one can distinguish some specific scenery, pedestrians, bicycles, and cars. The images come into view but disappear quickly, only the state of constant change is eternal. The definition of "video" is deconstructed in this work.

 

 

朱加 Zhu Jia | 永远 Forever | 单路视频;三轮车和录像机装置、电视机、DVD机 Single-channel video, tricycle and video camera sets, television, DVD | 录像 video 30 minutes | TV set 41.5*35*40cm | Tricycle 288*92*105cm | 1994《永远》在“聚焦:来自美国HAUDENSCHILD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03

Installation view of Forever at "Zooming into Focus: Contemporary Chinese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the Haudenschild Collection",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2003

 

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的发展,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人文思想的割裂般的分裂和制衡,新的经验正在产生,包括商业消费和个体意识萌发,作者已经将公众事实重新演绎为私人想象力的领域。《我的空间》(1994)是朱加较早期的摄影作品之一,他自己充当“道具”,扮演面部浓妆、服饰呆板做作的男子(艺术家本人)。坐在家居样板间卧室的床上和客厅的沙发上,无处不在的展品标签提示着空间的商业本性。在刚刚出现具有市场经济商业模式的时代,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直面消费主义的时刻,评论了消费社会对人的主观欲望的持续诱惑。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商业模式的到来,势必会对于一个处在开放和转型期间的社会和价值观带来无法估量的转变,以追求精致时尚的现代社会的缩影——家居样板间暗示商业消费下的不安和尴尬。正如朱加当初给这件作品的副标题,一段阐述性的文字所言:现实环境在我内心深处造成的尴尬境界。

 

 

朱加 Zhu Jia | 我的空间 My Space | 彩色喷墨打印,无酸相纸 Colour inkjet print, Acid Free Paper | 120(H)*120(W)cm | 1994

 

In the early 1990s,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plitting fragmentation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between the social ideology and humanistic thoughts, new experiences were emerging, including commercial consumption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The artist had already reinterpreted public facts into the realm of private imagination. In My Space (1994), one of Zhu Jia's earlier photographic works, he acts as a "prop" himself, portraying a pretentious man with heavy facial makeup and stiff clothing, sitting on the bed in the bedroom and sofa in the living room of a domestic showroom, where the ubiquitous exhibit labels hint at the commercial nature of the space. In a time when the market economy business models had just emerged, many Chinese first confronted the moment of consumerism, commenting on the consumer society's continued seduction of human subjective desires. The artist is keenly aware that the advent of this business model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an immeasurable shift in society and values during a period of openness and transition, and uses the epitome of modern society's pursuit of refinement and fashion – the home showroom – to suggest the uneasiness and awkwardness of commercial consumption. As Zhu Jia's original subtitle for this work, an expository text, stated: Reality creates a very awkward feeling, deep inside me.

 

 

《我的空间》在“朱加个展:临界的弥漫”,香格纳H空间,上海,2015

Installation view of My Space at "Zhu Jia: Critical Pervasion", ShanghART H-Space, Shanghai, 2015 

 

事实上,朱加的摄影作品持续描绘了发生在社会空间里的意识和感知的连接。在摄影作品《他们俩有过性关系?》(1995)中,朱加将用印刷体打印出来一段文字“他们俩有过性关系?”的字牌举在公共开放的街道当中进行拍照,并且不断的变换角度和视角,热闹的街市和过往的行人在图像中与这个标牌形成了某些暗喻的巧合,以一种强制性的主观意念对在公共空间的个人私密进行了有效的干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公民意识刚刚处在主动萌发的情况下,艺术家敏锐的感受到变革中社会现实对个人权限的侵蚀,暗示语言和其所代表的社会定义对私人关系的权力制衡,挑战敏感话题下的大众心理。 

 

Indeed, Zhu Jia's photographs continue to depict the connec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perception that takes place in social spaces. In the photographic work Did They Have Sex? (1995), Zhu Jia printed out the text "Did they have sex?" in print, and photographed the placard in the middle of public open streets. With constantly changing angles and perspectives, the bustling market and passers-by formed a metaphorical coincidence with the sign in the image, effectively interfering with the privacy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public space with an obligatory subjective idea. In the mid-1990s, when China's civic consciousness was just actively emerging, the artist was keenly aware of the erosion of individual privileges by the changing social reality, suggesting that language and the social definition it represented were checks and balances of power in private relationships, challenging the public psychology of sensitive topics.

 

 

朱加 Zhu Jia | 他们俩有过性关系?Did they have sex? | 爱普生艺术微喷 Epson UltraGiclee print | With white edge 70.5(H)*50(W)cm (x 8 pcs) | IMAGE 60.5*40cm | 1995

 

不同于常规录像和影视作品在时间线上展开叙事情节,朱加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是在单一时间轴上的展开和重复,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早期录像艺术家大都受到技术的限制和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你会发现我在这其中找到了这种图像呈现方式的乐趣,标准的线性时间和叙事结构在我看来始终是和我没什么关系,或者说太正常了”。作品《》(1996)中从屋内走出门外后关门锁门,两三秒钟之后开锁开门进屋,几秒钟后再次走出门外关门锁门,再次开锁开门进屋的匆忙的男子;录像作品《装订》(1996)中操作装订机器装订杂志的女工,这些单调重复的固定影像,看似流动,实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影像的色彩基调灰暗,没有声音上的编辑,基本上是同期录音,更加强调了图像本身在作品中占有比例上的强大失衡,从而对观看者的“视觉心里经验”造成影响。

 

 

朱加 Zhu Jia | 门 The Door | 单路视频 Single-channel video | 黑白,同期声录音 B&W, Actual sound | 8 minutes 43 seconds | 1996 | 截帧 Still

 

Unlike conventional video and film work, which unfolds its narrative plot on a timeline, Zhu Jia's early works are basically unfolding and repetition of a single timeline, which is of course due to the technological limitations and influences that most early video artists were subjected to. "And because of that, you will find that I find pleasure in this way of presenting images, the standard linear tim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has always seemed to have little to do with me, or to be too normal". In The Door (1996), a hurried man walks out of the house, closes and locks the door, unlocks and opens the door two or three seconds later, walks out again a few seconds later, closes and locks the door, unlocks and opens the door again; and in the video work Binding (1996), a female worker is operating a binding machine to bind magazines. These monotonously repetitive fixed images appear to be in a state of flux, but are in fact cyclical. The grayish color palette of the images, the absence of sound editing (they are basically simultaneous recordings), further emphasize the powerful imbalance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images themselves within the work, and thus their impact on the viewer's "visu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朱加 Zhu Jia | 装订 Binding | 单路视频 Single-channel video | 单通道彩色录像,同期声录音 Single Channel Colour Video, Actual sound | 7 minutes | 1996 | 截帧 Still

 

在这个线索下,那种对单一的片段进行反复乃至繁琐的堆砌,阻断常规的叙述发展而使时间无限延伸。1997年《与环境有关》中,一条金鱼在无水的状态下在一个原地蹦跳翻滚,没有情节变换和转折,影像将这个处在生命的临界点短暂时刻循环反复的使之没有尽头。2002年的《从不起飞》,影像的画面被限定在只是一架在跑道上滑行的波音飞机,伴随着发动机的鸣响,在跑道上滑行-滑行-滑行,其结果打破了观看者既有的期待。在这些影像中,感知的主观性几乎隐退,成为艺术家运用媒介的附属效应。

 

 

朱加 Zhu Jia | 与环境有关 Related to Environment | 单路视频 Single-channel video | 彩色,同期声 Colour, Actual sound | 19 minutes 15 seconds | 1997《与环境有关》在“每天:第11届悉尼双年展”,黄金岛旧船坞,悉尼,澳大利亚,1998

Installation view of Related to Environment at "Every Day: 11th Biennale of Sydney", Old Dock of Gold Island, Sydney, Australia, 1998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e kind of repetitive and even tedious build-up of a single fragment blocks conventional narrative development and stretches time indefinitely. In 1997's "Related to Environment ", a goldfish jumps and tumbles in the same spot out of water, with no plot change or twist, the video repeats this brief moment at a critical point in its life, making it endless. In 2002's "Never Take Off", the image is confined to just a Boeing airplane taxiing – taxiing – taxiing on a runway with the sound of an engine, and the result defies the viewer's established expectations. In these videos, the subjective dimensions of perception emerge as almost a side-effect of the material manipulations of the medium.

 

 

朱加 Zhu Jia | 从不起飞 Never Take Off | 单路视频 Single-channel video | 黑白,后期音效制作 black and white, sound | 5 minutes | 2002 | 截帧 Still

 

迈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创造了瞩目的发展成就和经济神话,同时也出现了都市化进程的劳动就业和人口迁徙、教育和文化(学智和深度)缺失、生态环境等现状和议题。装置作品《烧心萝卜》(2005-2007)中大量使用过的廉价生活用品,并非按照现实的真实逻辑堆砌在展览现场,录影播放机里播放着艺术家实地拍摄的对外来务工者的采访,墙上贴满他在建筑工地和街道上捕捉的人物特写。通过现成物、图像、声音,朱加用大量细节再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聚焦社会经济的贡献者——劳动务工人员,描绘繁荣表象下的个人肖像,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中的个体的关注。

 

As China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has entered a golden ag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reating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economic miracles, as well as issues such as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of the laborers und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ack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intelligence and dep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In the installation Heartburn Radish (2005-2007), a large number of used cheap household items are piled up in the exhibition site according to a non- real logic of reality; the video player plays the artist's interviews with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walls are covered with close-ups of people he has captur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and in the streets. Through readymade objects, images and sounds, Zhu Jia recreates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a great deal of details, focusing on the social economy contributors – the laborers – and portraying individual portraits under the surface of prosperity, drawing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s in social reality.

 

 

朱加 Zhu Jia | 烧心萝卜 Heartburn Radish |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 120 minutes | 2005 ~ 2007《 烧心萝卜》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第10届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土耳其,2007

Installation view of Heartburn Radish at "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Necessary: 10th International Istanbul Biennial", Istanbul, Turkey, 2007

 

朱在最近的录像作品中,融合了他早期的录像作品中对于物质的明显关注与对于摄影的主观关注,通过意识和感知显示了历史自身的过滤。和《双重风景》一样,它们使用了工作室制作影片的元素,配有服装,布景甚至一些对话。和早期作品一样,它们拒绝叙事。在《》中,女主角在一系列不同的服装和场景中出现:海滩布景,历史建筑,工业发展的郊区。虽然片中的模特满怀期待地摆姿势和努力地与镜头沟通,但是摄影设备自身的出现不时打破充满幻觉的片刻,比如出现灯光或者移动摄影车,拉回镜子,卷上背景布。正如《从不起飞》中的飞机从未起飞,事物也从未结束。每次叙述将要开始时,场景就结束了。作品从朱的家族历史中获取元素,但是碎片拼接表明记忆的脆弱和进入历史的困难,即使这种过去是个人化的。

 

 

朱加 Zhu Jia | 双重风景 Double Landscape | 单路视频 Single-channel video | 16毫米胶片,彩色,无声 16mm film projection, color, no sound | 10 minutes | 2001 | 截帧 Still

 

In his most recent video work, Zhu merges the material concerns evident in his early videos with the subjective focus of his photography to show the filtering of history itself through consciousness and perception. Like Double Landscape, they employ elements of studio-produced feature films, with costumes, sets, and even some dialogue. And also like the earlier piece, they resist narrative. In Zero, the female protagonist is presented in a procession of different outfits and scenes: against a beach backdrop, around an historical apartment building, on the outskirts of 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ough she poses and looks out expectantly at the camera, the illusion of the moment is always broken by the intrusion the cinematic apparatus itself— the lights or the dollies is revealed, the mirror pulled back, the backdrop rolled away. Like the plane in Zhu’s earlier Never Take Off, things never quite take off. Each time the narrative seems about to begin, the scene comes undone. The piece draws on elements from Zhu’s family history, but the montage of fragments suggest the fragility of memory and the difficulty of accessing history, even when that past is personal.

 

 

朱加 Zhu Jia | 零 Zero | 彩色喷墨打印 Colour inkjet print | 110(H)*139(W)cm | 2012

 

同样,《华尔兹》(Waltz ,2013年)使用艺术家的家族历史来唤起中国过去的时光。一开始,我们看到一对舞者穿着毛时代的服装,在文革时期的音乐中起舞。录像的褪色感增加了怀旧情绪。一个模糊的人物靠近了舞者,怀疑这个时刻的真实性,对眼前的一切提出询问,但片中的舞者作了模糊性的回答。两人继续起舞。作品切换到另一场景,这是三十年代的中国。前一幕的男性舞者,穿着那个时期的典型服饰,自己跳着华尔兹。尽管独自一人,他仍十分专注。第三个人物再次出现,舞者否认这一幕的幻觉,坚持道:“想像!也是真实的!”但当他坐在一个化妆桌前,由化妆师陪伴时,布景开始拆卸。拍摄的结尾显示了想像力和表面性现实的无常,我们也得以见证了电影自身的元素。

 

Similarly, Waltz (2013) draws on the artist’s family history to evoke moments from China’s past. In the beginning, we see a couple dressed in Mao-era clothing dancing to a Cultural Revolution-era tune. The video’s faded palette heightens the sense of nostalgia. A blurry figure approaches the couple, casting doubt on the reality of the moment, only to be rebuked by the male dancer. The couple continues to dance. The piece then shifts to another scene, this time suggestive of China of the thirties. The male dancer from the previous scene is now waltzing by himself. Though he is alone, he continues just as raptly. Again, a third figure appears from off-screen, dispelling the illusion of the moment. Defying the intrusion, the man insists, “Imagination! It can be real, too!” And yet, as he sits down at a dressing table, attended by a makeup artist, the set begins to be taken apart. The shoot’s end signals the ephemerality of both imagination and seeming reality, and we are left to witness the elements of the filming itself.

 

 

朱加 Zhu Jia | 华尔兹 Waltz | 单路视频 Single-channel video | 单通道彩色高清电影,后期混音立体声音效 Single-Channel high-definition color film, stereo sound mixing | 10 minutes | 2014 | 截帧 Still

 

在拍摄《零》和《华尔兹》前,朱加创作了一件与过往不同的作品:既非录像也非摄影,事实上也他没有参与制作。《他人之像》(The Face of Facebook ,2011年)其实是一件集体作品,灵感源于朱恰好在《纽约客》杂志的封面上看到流行社交媒体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肖像(就像很多中国人,朱没有脸书账号)。他请一群艺术家朋友来阐释这幅肖像,最终形成一件共有67幅作品的群体署名的扎克伯格肖像。当然,这件作品也是一类自发生长的社交网络产物,因其包括了众多中国最知名的艺术家,也可被视为是一种真实的中国艺术景观的风景和视角。同样,从《我的空间》到《他人之像》,朱的作品从无数方式中,创作了一种今日中国社会的主观肖像和一种社会景观。

 

Just before making Zero and Waltz, Zhu Jia created a piece that stands out from his other work in that it is neither video nor photo-based, and in which in fact he had no hand in making. The Face of Facebook (2011) instead is a collective work that was inspired by a chance sighting of a portrait of Mark Zuckerberg, the founder of the popular social media service, on the cover of the New Yorker magazine. (Like many in China, Zhu does not have a Facebook account.) He asked a group of artist-friends to interpret the portrait, and the sixty-seven resulting contributions were combined into a single collective work, a group-authored portrait of Zuckerberg. Of course, insofar as the piece is also a homegrown social network of a sort, which in Zhu’s case happens to include many of China’s most prominent artists, it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lso a kind of landscape, a view, of the Chinese art scene itself in its actuality. Likewise, in its myriad ways, Zhu’s work, My Space to the Face of Facebook, has produced a subjective portrait, a social landscape, of Chinese society today.

 

 

朱加 Zhu Jia | 他人之像 The Face of Facebook | 可变媒介 Variable media | 67件,可变尺寸 67 works, Variable sizes (mostly 30x30cm to 50x50cm) | 2011 ~ 2012

《他人之像》在“朱加 : 他人之像”,香格纳新加坡,2013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Face of Facebook at "ZHU JIA: The Face of Facebook", ShanghART Singapore, 1998

 

从2017年到2020年,朱加在频繁旅行和旅居期间创作了一系列“聚焦日常生活”的绘画。这一绘画系列,以平面绘画特有的定格画面和单一画幅的特质契合了他所追求的在自身范围对作品的掌控力和表达的观念。在每一幅画中,艺术家本人的形象以“在场者”的身份加入到画面中,展现与真实社交圈中艺术界人士的社交活动,从而形成一种常规之外的观看经验。

 

From 2017 to 2020, during his frequent travels and residencies, Zhu Jia created a series of paintings that "focus on everyday life". This series of paintings, with its freeze-frame and single-format quality, is in line with his quest for control and expression of works within his own scope. In each of the paintings, the artist's own image is added to the picture as an "attendee", showing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the art world in real social circles, thus creating an unconventional experience of viewing.

 

从录像作品、摄影作品,到近期的绘画作品,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游离的质询和一种剥离过程当中的专注,反映出艺术家对于“常规经验”以外的经验的兴趣,更通过敏感的处理手段表达出艺术家个人的态度,这是一种与所谓的“社会景观”相对抗的一种经验,利用媒介自身的特质建立起图像与“自身的经验”隐隐约约的联系,将自身社会和现实的理解置入图像,转换图像本身的“原始含义”。  

 

From video works, photography works, to recent paintings, the kind of wandering questioning and concent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tachment presented in the works reflect the artist's interest in experiences outside the "conventional experience". And moreover, they express the artist's personal attitude through sensitive processing means, which is an experience that opposes the so-called "social spectacles", using the qualities of the medium itself to establish an implici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mage and "one's own experience", putting one's own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reality into the image, and transform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image itself.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展评|朱加:近期的绘画

  香格纳上海西岸空间正在展出朱加个展《近期的绘画》,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作为中国录像艺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朱加和他的作品在中国录像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此次展览同样得到了广泛关注,世界顶级艺术杂志ArtReview主编Mark Rappolt为其撰写了评论文章,并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徐佳译成中文与大家分享。
 

 

We live in a time when the idea of sociability is a fraught one. We've learned new phrases like ‘social distancing’ and ‘lockdown’, and, for the majority of us, experienced, in some way, the reality of what they mean. We’ve learned that other people’s bodies are potential toxic threats. And we’re being trained to avoid them. It’s in this context that Zhu Jia’s latest series of paintings, recording social encounters in London and on his travels outside his native China, arrive.

 

Today, as we look at his renderings of sunbathers, loungers, picnickers and chatterers it almost seems as if they are records of another time. And indeed they are, having been, in the main, executed during the three years prior to the age of the virus. But time and circumstance have a habit of changing the way in which we read words, images and things. And much of Zhu Jia’s work, from early videos such as Forever (1994), has been about trying to keep up.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s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恐惧社交的时代。我们学习了诸如“社交隔离”、“封城”等新的词汇且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经历了这些现实。我们被告知他人的身体可能是有毒的,我们被规训去远离他人。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朱加新展《近期的绘画》开幕了,这一系列作品基于艺术家在伦敦生活的社交际遇记录。

 

今天我们观看他笔下那些晒着日光浴、野餐或闲聊的人们,仿佛是在观看另外一个时代的记录。的确,大部分画作是疫情爆发之前三年间创作的,或许真的是来自“另外一个时代”吧。然而时间和环境总是在改变着我们阅读文字与观看图像的方式,而从他的早期录像作品《永远》(1994)以来,朱加的许多作品都在试图跟进。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s

 

Perhaps that’s why the dripping paint in Hello London 2 (2018), suggesting a rapidity of execution, makes us feel as if the artist is trying to capture something that is already slipping away. A memory threatening to become as blank as the empty canvas that makes up the lower part of the painting, which depicts the artist strolling behind one of London’s red buses, presumably to meet fellow artists Christian Marclay and Isaac Julien, pictured in the foreground, already engaged in deep conversation, while a multi-ethnic crowd passes by. Zhu Jia offers us a sideways glance. He’s not yet a part of the conversation, and neither are we. Both the artist and the viewer stuck on the outside. Moreover, we’re left wondering whether or not the London Zhu Jia is rushing to greet is constituted by the place, or the people who live there: his friends. Indeed, in this work, the London made up of red buses, banks, food stores and Georgian architecture seems little more than a stage set for the principal figures, who, outlined in white, look as if they have been collaged in.

 

伦敦你好-之二》(2018)中滴淌着的颜料揭示着某种转瞬即逝,令人觉得艺术家在试图抓住某些已经开始流失的东⻄。如画布下半部分的留白,对所描绘的这一瞬间的记忆仿佛白驹过隙——艺术家本人步行在一辆伦敦的红色公交⻋后方,可能是去和出现在画面前景、同为艺术家的Christian Marclay和Isaac Julien会面,二人已经在交谈,而朱加旁视的眼光告诉我们他并不是交谈的一部分,我们也不是,艺术家和观众皆置身局外。在背景中,一个多元种族人群路过。除此以外,我们好奇朱加赶来结识的伦敦究竟是一个地方还是一群人(一群他的朋友)。事实上,在他的作品中,那个由红色公交⻋、银行、⻝品商店和乔治式建筑构成的伦敦无非是为那些人物搭建的一个舞台,那些以白色轮廓线勾勒的人物仿佛是被拼贴进画面的。

 

 

朱加 Zhu Jia | 伦敦你好-之二 Hello London-2 | 布上油画 Oil on canvas | 200(H)*240(W)*5cm | 2018

 

This sensation is further heightened in the diptych Scenery Near Bilbao (2018), in which the ‘scenery’ is a sketchy beach and strip of blue, with the flowing metal and concrete of Frank Gehry’s iconic Guggenheim Museum a footnote in the distance, sent to the top lefthand corner of the painting, almost out of sight. The real ‘scenery’ is the dominant figures of Zhu Jia, with his back to us, smiling, sitting on the sand, and fellow artist Zhou Teihai staring down at his longtime friend. At first glance it’s the only time the artist seems fully engaged with another figure in this series of works, and yet the fact that each of the subjects in the painting is represented on a separate canvas, and that the watery blues of the sea and muddy yellows of the sand don’t quite match up, suggest that the scene is constructed, perhaps even performed, and that each character, despite an apparently shared moment, remains resolutely in their own space.

 

这种观感在《毕尔巴鄂附近的风景》(2018)中更为显著。所谓“风景”不过是速写的海滩和一条蓝色的水域,弗兰克·盖里著名的古根汉姆博物馆流线型的金属与混凝土外观在画面的右上⻆近乎看不⻅的远处做着一点注脚。真正的“⻛景”是背对着我们、面带笑容坐在沙滩上的朱加本人以及另一位艺术家周铁海,铁海俯视着他的老朋友。乍一看这似乎是整个系列当中艺术家与另一个人物真正完全相关的唯一场景,然而事实上,两个人物分布在两张画布上,而两片海域也呈现出不同蓝色的海水和⻩色的沙滩,这表明画面中的景观是被建构的甚至表演出来的,两个人物尽管彼此分享着这一时刻,却都坚定地置身他们各自的空间。

 

 

朱加 Zhu Jia | 毕尔巴鄂附近的风景 Scenery near Bilbao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205(H)*295(W)cm (in 2 pcs) | 2018

 

Collectively, Zhu Jia’s new works offer a spectrum of social encounters in which the artist is always present and always, to varying degrees, on the fringe. Not quite actually there. For all the fact that these works a realistically rendered as if they were episodes from the artist’s daily life. In The Spring and Sunbeam (2019) he’s on a bench, in the background, staring out into the distance and seemingly ignorant of the painting’s ostensible subject — a pair of female sunbathers whispering to each other on a blanket as they tan their backs — even if the evidence of the time he spent painting them tells us he was surely not. It’s in creating such subtle moments of confusion or uncertainty that Zhu Jia excels.

 

在朱加这一系列描绘社交场景的新作品当中,艺术家本人总是在场,且总是或远或近地位于画面边缘,或者说,他并不真正在场。这些作品仿佛是艺术家日常生活片段的写照。在《春日骄阳》(2019)中,他坐在背景中的一张⻓椅上, 眼光投向远方,似乎并不关注画作的主体——两名斜躺在草 地上晒着日光浴聊着天的女孩,然而他绘画她们所花费的那些时间揭穿了他。营造这样的混淆或不确定的微妙时刻正是朱加所擅⻓的。

 

 

朱加 Zhu Jia | 春日骄阳 The Spring and Sunbeam | 布上油画 Oil on canvas | 188(H)*205(W)cm | 2019

 

In Spray Fountain (2020) the artist is pictured taking a photograph of a classical fountain, shooting out jets of water inside a formal park. The central figures of the fountain’s statuary, however, are misaligned. Clearly collaged in from more than one perspective. We see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photograph of the fountain superimposed on the fountain. Although it’s unclear if that’s the photograph the artist is taking in the painting. (It’s perspectivally unlikely.) Indeed, it’s generally unclear where the ‘truth’ in this painting lies. The classical figures that make up the fountain start to look fake (a pretentious echo of a style that evolved in Greece and Rome rather than the London park in which the painting was set), the painting is of a photograph, and of the artist revealing his tricks (related to the videowork Zero (2012), in which the female protagonist wanders in and out of various stage sets and artificial scenes). And the whole thing is a stage set for an aggravated selfie, a demonstration of the artist’s presence (in more than one way) rather than of a portrait of a fountain at all. Our primary connection in all these works is with him.

 

 

朱加 Zhu Jia | 喷水池 Spray Fountain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143(H)*170(W)cm | 2020

 

在《喷水池》(2020)中,艺术家正在拍摄公园里喷着水柱的池子,然而人物雕像却是偏移的、从不止一个⻆度拼贴过来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置于喷水池之上的喷水池照片的表征(在透视法上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找不到这幅作品中的“真相”。构成喷水池的古典人物开始显得有些假冒(它似乎是对希腊和罗⻢⻛格的刻意模仿,而并不属于画作所取景的伦敦公园)。作品是关于一张照片的,关于艺术家的一个戏法(与2012年的影像作品《》相关,在其中女主⻆出入于各种舞台背景和人工场景中)。而整幅作品恰似一个增强版自拍的舞台,是艺术家(以不止一种方式)存在的宣告,根本不是对一座喷水池的描绘。在所有的作品中, 我们主要的关联都是与他之间的。

 

 

朱加 Zhu Jia | 零 Zero | 彩色喷墨打印 Colour inkjet print | 110(H)*139(W)cm | 2012

 

At the picnics in Summer Dinner (2018) and Summer Evening (2019) he stares out at us from the background or stands, arms folded, gazing into an empty patch of grass, while his friends (largely members of the artworld) laugh and chatter, engaged fully in paying attention to whatever it is their neighbours are saying. His poses are loosely reminiscent of the early photographic series My Space (1994), in which the artist’s younger self is pictured, dressed formally in a suit, looking by turns earnest and thoughtful while ‘trying out’ the beds, tables and chairs (presumably also imagining the characters and lifestyles they suggest) in a Beijing furniture store. The series is weirdly reminiscent of another, almost contemporary, depiction of the fantasies and alien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onset of capitalism — Bret Easton Ellis’s novel American Psycho (1991): ‘there is an idea of a Patrick Bateman,’ the novel’s central character says of himself, ‘some kind of abstraction, but there is no real me, only an entity, something illusory, and though I can hide my cold gaze and you can shake my hand and feel flesh gripping yours and maybe you can even sense our lifestyles are probably comparable: I simply am not there.’ Though the scenery has changed and the characters too, there’s an ongoing sense in these new paintings that Zhu Jia is still trying to make himself present, so assert an ‘I’.

 

 

朱加 Zhu Jia | 夏日的晚餐 Summer Dinner | 布上油画 Oil on canvas | 200(H)*300(W)*5cm | 2018

 

 

朱加 Zhu Jia | 夏日的傍晚 Summer Evening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155(H)*210(W)*5cm | 2019

 

在《夏日的晚餐》(2018)和《夏日的傍晚》(2019) 中,他或从背景中凝视着我们,或双臂交叉于胸前凝视着一块空的草地,而他的朋友们(大都是艺术圈成员)或欢笑或闲谈,完全沉浸在身边人们的言谈中。他的姿态有一些令人想起早期的影像系列《我的空间》(1994)——艺术家的年轻形象身着⻄装,在北京的一家家具店“试”床和桌椅,神情时而诚恳时而多思(可能在想象着这些家具所暗示的人物和 生活方式)。这一系列诡异地让人联想到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的小说《美国精神病人》(1991),小说描绘的是资本主义的幻像与异化——“存在一个关于帕特里克·⻉特曼的观 念”,小说的主人公自述道,“一个抽象的观念,但真实的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个物体,一个虚幻的物体;即便我可以掩饰我冷漠的眼神,即便你可以和我握手并感觉到我 的手掌紧握住你,你或许还可以感觉到你和我的生活方式是接近的,即便如此,我并不存在”。在朱加的这一系列新作中,虽然景观和人物都改变了,他依然在试图呈现他自己,在宣告“我”之存在。

 

 

朱加 Zhu Jia | 我的空间 My Space | 彩色喷墨打印,无酸相纸 Colour inkjet print, Acid Free Paper | 120(H)*120(W)cm | 1994

 

In a way, the artist’s position in all this fits the French writer Albert Camus’s description of Mersault, the central character in his celebrated 1942 novel The Outsider: ‘In a sense he is an outsider in the society in which he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life, solitary and sensual.’ And there’s no doubt that Zhu Jia has an extremely sensual approach to painting, capturing the light, for example, as it bounces off flesh, the pinkish hue of the onset of sunburn, or the lush greens of London’s gardens,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and seemingly always verdant however grey the skies. There’s always a sense of alienation, that the artist is a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whether it comes about as a result of anxiety caused by the invisible barrier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or, more fundamentally that Zhu Jia’s true language is visual (as demonstrated by his painting) rather than verbal is something about which we are left to guess. And yet there’s also a sense of optimism here. Despite the sense of awkwardness and alienation, painting after painting, picnic after picnic, conversation after conversation, Zhu Jia continues to turn up.

 

某种程度上,艺术家的位置恰似法国作家阿尔⻉·加缪1942 年的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他是他所在社会的局外人,孤独地、感性地生存在边缘”。毫无疑问,朱加的绘画路径是极其感性的,例如他对光线的捕捉:日光在肌肤上的反射,晒斑附近的粉红色晕,或是伦敦公园葱郁的绿,私密的或公共的,总是那么鲜活,无论天空多么灰暗。又总是存在一些疏离感,艺术家是一个生活在陌生国度的异乡人,疏离感或因语言和文化的无形障碍而生?或者更本质上,朱加真正的语言(如其绘画所揭示)是视觉的而非言语的?然而在还存在一种乐观主义——在窘境感与疏离感之外,有的是一幅接着一幅的画作、一次接着一次的野餐、一场接着一场的对话,朱加持续出现。

 

 

朱加 Zhu Jia | 红格子的毯子 Red Grid Blanket | 布上油画 Oil on canvas | 205(H)*200(W)*5cm | 2018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Britain, a particular genre of painting evolved: the ‘conversation piece’. Such paintings, a form of informal group portraiture, depicted families or genteel society engaged in discussion — perhaps about science, art, politics or the social scene in general, only the props and scenery the surround them, or your knowledge of the people depicted give you clues as to that. As a viewer, you were being invited to be a part of a private moment, a private space, a guest granted entry into an exclusive members’ club, where great matters were being discussed over a picnic or a cup of tea. And yet you were always excluded, outside the frame of discourse. Literally. You were being invited into discussion in which you were mute. An especially British (and often class-based) form of ‘generosity’. Zhu Jia’s current paintings, the majority painted in London, add a new twist to this with the artist as excluded as the viewer, glancing at us, as if in solidarity, inviting us to be present too, all the while knowing that we remain outside. Though, that’s not to say that the artist knew of, or was influenced by this genre. More that some aspects of sociability, despite circumstances and appearances, never change. Or that Zhu Jia fits his current home, London, better than he thinks.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诞生过一个特殊的绘画流派:“对话派”,这种非正式的群像绘画形式描写家庭或上流社会的交谈场面——大致是关于科学、艺术、政治或社会场景的交谈, 观众只能从人物周围的道具和景观、或是凭借对所描绘人物 的了解来猜测谈话的主题。作为一名观看者,你被邀请进入这个私人时刻和私人空间,你是一名被准入私人会员俱乐部的宾客,在那里,人们一边野餐或饮茶一边讨论重大问题。 然而你又总是被排除在那个话语框架之外的——你受邀进入了一场讨论,但你是无声的。这是一种英国式的且通常是某个阶级特有的“慷慨”。如今朱加在伦敦创作的绘画为这一流派加入了一些薪火——艺术家本人与观众一样被排除在外,他孤独地凝视着我们,邀请我们一同加入,同时他始终清楚我们身处局外。并不是说艺术家知道这个流派或受到其影响,而是,尽管环境和呈现在不断变化,社交性的某些方面始终没有改变。或者,朱加比他自认为的更适应他如今的家,伦敦。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艺术家|对话 Gresham Tapiwa Nyaude

Vanguard画廊将于9月12日举办津巴布韦艺术家Gresham Tapiwa Nyaude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花从心里开出来”,由于疫情的原因,艺术家无法到场,于是我们连线津巴布韦,和Gresham在他位于首都哈拉雷的工作室聊了聊他的创作和近况。

 

Vanguard Gallery is pleased to present Zimbabwean Artist Gresham Tapiwa Nyaude's first solo exhibition: "True Optimism" on 12th September, 2020. Due to the pandemic, our artist Gresham Tapiwa Nyaude can not be present, thus, we connected with Gresham at his Harare based studio to talk about his creation and life recently.

 

 

Q : Vanguard Gallery

 

A : Gresham Tapiwa Nyaude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工作室。

 

Hello everyone, welcome to my studio.

 

Q:你从事绘画多久了?

 

A:我从2008年开始做画家,大概12年了。我大概是三到四年前创作艺术,但是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是在专业地创作艺术,因为那时我没有上学,但是我在2008年才开始正式学习艺术,艺术创作,并将绘画作为职业。

 

Q: How long have you been painting?

 

A: So I've been a painter since 2008, so that's like 12 years and i started making art while before, that i think it was three to four years ago but i didn't know that i was making art professionally, because i didn't attend school by the day, but i attended school in 2008 that's when i started making arts fully and taking painting as a profession.

 

Q:你选择绘画作为你的创作模式,你是怎么考虑的?它是怎么与你的文化衔接的?

 

A:我是一个画家。虽然油画并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媒介,但是在津巴布韦,绘画有着很强烈的20世纪传统,比如艺术家Kigsley Sambo在MoMA五十年代就有绘画展览,还有Luis Meque。与媒介相比,所有的艺术家更加通过内容与他们的文化相连接。shona的口头传统由视觉比喻构成,使环境在想象中栩栩如生,绘画让我可以回应我的语言和我复杂、繁复层次的文化环境。我的绘画是我的语言。但这只是我,对于其他艺术家来说,可能不一样。

 

Q: What's your idea/consideration of your choice of medium? And how does it connect to your culture?

 

A: I am a painter. Although oil painting is not an indigenous medium, painting has a strong 20th century tradition in Zimbabwe, with major artists like Kigsley Sambo exhibiting in the MoMA in the 1950s and artists like Luis Meque. All artists connect with their culture through the content much more than through their medium. Shona oral tradition involves visual metaphor, making environment come alive in imagination, Painting enables me to respond to my language and my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really complex and layered in a much more comprehensive way. Saying that, my painting becomes my language. But this is just me. This might be different for other artists.

 

 

太阳依旧升起,布面油画,170 x 130 cm,2020

And the Sun Also Rises Part 1, oil on canvas, 170 x 130 cm, 2020

 

Q:你说过“我的作品需要观者对shona的文化有所了解。”你在纽约、伦敦都有过展览,你对于你自己和你的作品在国际化的语境中如何看待?

 

A:当代艺术本身就是国际化的,我的作品和作品的元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以由不同的解读,我很乐意人们在我的作品中找到他们自己的想法。对我来说,我的体验在我的工作室中多于画廊中。我的作品往往激发一些问题和讨论,正是通过这些讨论,我可以为了我的作品去谈论我自己的文化语境。但是通过一些旅行,我发现我作品中的想法在不同语境中是共通的。当我谈论在津巴布韦人们的关系,虚伪和政治的游戏,在他们的环境中也存在并与我产生共鸣。

 

Q: You said "my paintings demand that the audience that the audience become familiar with shona." As you have already several exhibitions in New York, London, how do you see yourself and your work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A: Contemporary art is international, my painting or some elements in my paintings can mean something while it has a different meaning in other cultures, I am open to people finding their own ideas in my work. For me, my experience (creating the artwork) is more in the studio than in the gallery. My work however often provokes questions and conversations and it is through these conversations that I can speak about my own cultural context for the work. But what I find through traveling is that ideas that inform my paintings are shared around the world. I talk about peoples' relationships, hypocrisy and political games in Zimbabwe, which they recognise in their own environments.

 

 

展览现场,新美术馆三年展,纽约,美国,2018

Exhibition View, New Musuem, New York, USA, 2018

 

Q:在2019年,Frieze将你的画和Jean-Michel Basquiat作为比较,这对于你自己、你的作品的定位产生影响吗?

 

A:津巴布韦是一个和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斗争而获得了独立的国家。所以在我认为,Frieze把我和Basquiat的比较是关于我们的一些风格和我们对于人物和政治的评论。我看着Basquiat的作品长大,他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人物,他抨击了美国的种族主义。我不会想被打上标签,比方说,我会对于被邀请参加一个汇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艺术家的展览更加感兴趣,而不是一个专注于非洲艺术家的展览。

 

Q: In 2019, frieze refers your work to Jean-Michel Basquiat.as an african artist, would it affect how you position yourself and your work, or your decision on your work?

 

A: Zimbabwe is a country, which fought against colonialism and racism and won its independence. So I think the comparison with Basquiat made in Frieze is about some style and approach to figuration and political commentary. I grew up seeing Basquiat's work, he is an inspirational figure and he commented on racism in the USA. I wouldn't want to be tagged into boxes, for example, I would be more interested in being invited to an exhibition with participation of great artists from everywhere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than an exhibition focusing on exhibiting African artists.

 

Q:你对你的观众有什么期待?

 

A:我期待我的观众用全新的视觉去看待我的作品。不要去问太多,比如这个作品是什么意思,而 去问“对于我来说,这个作品意味着什么?”我希望每个人和我的作品都能够有自己独特的体 验和互动,作为一个艺术家,这对于我来说很有价值。

 

Q: What do you expect from your audience?

 

A: I expect all of my audiences to look at the work with fresh eyes. Not to ask too much, what does this work mean but to ask, 'what does this work mean to me?'. I want each person to have their own special experience and response to the work and this is what is valuable to me as an artist.

 

 

展览现场,Vanguard 画廊,2019

Exhibition View, Vanguard Gallery, 2019

 

Q:那么中国呢?

 

A:在津巴布韦,中国的印象是复杂的,我们的国家和中国有着很深入的合作关系,我们非常羡慕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果,也希望这也在津巴布韦有发生的可能。同时,我们对于中国的文化和人民非常的陌生,所以很难去建立一种认知。对于我来说,中国和津巴布韦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所以在中国办展览是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事情。

 

Q: How about China?

 

A: The image of China in Zimbabwe is complex – our country has a strong partnership with China and we admire the Chinese economic success and hope that this progress is also possible for us in Zimbabwe. At the same time, we don't know too much about Chinese culture or people so it is difficult to build up an idea of a place. For me, China and Zimbabwe has a good relationship, so having an exhibition in China is a positive thing for sure.

 

 

展览现场,Vanguard 画廊,2019

Exhibition View, Vanguard Gallery, 2019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