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研究|蔬果·腐烂·珠宝:凯瑟琳·瑞安 Kathleen Ryan

编者按:

 

本次专题是2021级实验艺术专业同学在《实验艺术概论》课程中,对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媒材,而展开的一系列艺术家个案研究。通过课程的沉淀和训练这系列文章将成为艺术作品材料概念入门的资料库,为未来的艺术及行动提供更多的认知基础。

本文共2813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经济正在膨胀,但财富不平等也是如此,这一切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Kathleen Ryan

 

凯瑟琳·瑞安在她的翠贝卡工作室工作

 

凯瑟琳·瑞安(Kathleen Ryan)于1984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Santa Monica),用数以万计的珠子和宝石制作了会被丢在垃圾桶里的食物,她的雕塑作品参考了浪费、消费、权力和性取向的主题并在长期以来运用了很多古希腊肖像来进行当代的比喻。

 

尽管那些宝石是华丽的,但其作品核心展现的是腐烂不堪。在作品中,她会放大新鲜蔬果腐烂的部位,而越是腐烂的位置则越是使用昂贵的材料,真人大小般的葡萄、樱桃、南瓜等等都是她对当下过度的消费主义、暴饮暴食以及人与自然的探讨。雕塑的制作材料往往与她要表达的题材大不相同,坚硬且易保存的珠宝组成发霉的巨大柠檬,工业制品被巧妙地组织到了一个自然事物当中。

 

 

Josh Lilley

 

Bacchante(高白) 2016年 混凝土、不锈钢、大理石94 x 55 x 42英寸

 

这是凯瑟琳·瑞安2016年在伦敦的第一次展出,也就是从这次亮相开始,她的作品受到了大量的关注。

 

如铅球般由混凝土浇筑出来的葡萄紧促地串在了一起,然后从如成年人一般高的底座上被重重地垂吊下来,虽然作品表现的是葡萄的形态,但乍眼看过去像是石化了的气球,充满着浓厚的工业气息。每一颗葡萄都有着不同的大小、光泽与形态,灰白的混凝土与我们认知中葡萄的颜色大相径庭。密集的葡萄造型与沉重的混凝土枷锁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束缚,这种自然事物与工业制品的不平衡使得观者引发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

 

Bacchante(粉红桌)2016年 混凝土、不锈钢、粉末涂层钢和铸铁 58 x 4 2x 32英寸

 

在这次展出中,还有另一串“葡萄”被放置在涂了粉色颜料的桌子上。相比于用大理石作为底架,这个粉色桌子摆脱了冷冰冰的视觉感受,反而给整件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生机。但同时桌子上巨大的葡萄串与粉色桌子形成头重脚轻的观感,两者又再次产生了不平衡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失重之感。这里的雕塑虽然还没有用到珠宝作为材料,但是已经开始了Ryan对于自然环境的探索。

 

 

Pink Hook Iron Eyes

 

 

Pink Hook Iron eyes于2017年在纽约进行展览。在展出的五座大型雕塑中,工业工具与热带水果、珍珠、水晶和肉体融合在一起,Ryan使用玉石、铁、玫瑰石英、黄铜、粉红色花岗岩和保龄球,创造了一个现实与梦幻相结合的世界。女王棕榈树的铸铁种子荚向上合并形成雕刻的眼螺栓,用铸造钩刺穿,将它们悬挂在天花板上。机械外壳突然打开,上面挂着密集的玫瑰石英和玉石,成千上万的水晶就像从金色藤蔓上滴下来的珠宝,一些正在成熟,一些已经完全成熟。坚硬的铁皮既是感性情绪的肥沃来源,也是徒劳的容器。[1]

 

Diana(戴安娜) 2017年 玫瑰石英、黄铜、铸铁 88 x 24 x 24英寸

 

相比于前面是在探讨自然与工业社会之间的矛盾,那么这个作品则是通过宝石组合成自然的形态从而来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包裹着密密麻麻的玫瑰水晶的铁皮微微张开,石英如瀑布般垂坠下来,宛若一个曼妙女子。整件作品美好而华丽,正如Ryan为这个作品取的名字——Diana。

 

Miranda(米兰达) 2017年 玉、蛇纹石、黄铜、铸铁 100 x 24 x 24英寸

 

与上面接近圆形的粉色水晶形状不同,这里的玉有种水滴即将滴落的状态。成百上千、颜色也各不相同的水滴状玉石在黄铜编织的枝头上摇摇欲坠,外面棕榈叶状的铁皮也变成深色。对比Diana的收敛,由玉石制作的Miranda则是更加浪漫奔放。

 

 

Seven Sculptures at Sunset 日落时的七座雕塑

 

 

要制作水果,Ryan会从宽达28英寸的大聚苯乙烯底座开始。从这个起点开始,她会先在颜色图案上绘画,表明柠檬或桃子的哪一部分会腐烂。然后用固定宝石排列的钢针刺穿泡沫。从淡水珍珠的浅色调到深森林绿色蛇纹石,[2]经过深思熟虑后珠子的排列精准地表现了水果腐烂的果肉。

 

Semi-Precious Bone 201年 淡水珍珠、雕刻骨、蛇纹石、芝麻碧玉、火玛瑙、猕猴桃碧玉、大理石、亚马逊石、缟玛瑙、玻璃和塑料涂层泡沫上的钢别针  28.5 x 18 x 18英寸

 

在鲜艳明快的黄色之中,抢眼的白色、绿色以及更深色宝石带来一种不安的感觉,精心排列的珠宝和霉菌给我们的思想冲击产生强烈的冲突,形成十分有趣的对比,使得作品在美丽和怪诞之间来回摇摆。

 

 

Pleasures Known 已知的快乐

 

已知的乐趣 2019年 玛瑙,亚马逊石,紫水晶,文石,文图林,黑丝石,骨头,方解石,玛瑙,玉石等 91 英寸高 x 174 英寸长 x 79 英寸宽

 

满车的腐烂水果,我震惊于Ryan如此多种的珠宝材料选择,从最廉价的塑料珠子到玛瑙、紫水晶、玉石等,光是从视觉上就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一辆拖车上,一堆耀眼的超大樱桃、柠檬、橘子和葡萄——每件作品都用数以万计的珠子和宝石精心制作,并大都来自垃圾店的废旧物品。新旧、美丑相互交织,贯穿了Ryan的大部分作品,它们的不平衡便可以引出人们的思考。

 

 

Bad Fruit

 

坏葡萄 2020年 紫水晶、阿文图林、玛瑙、石榴石、黄铁矿、黄宝石、铁矿石、虎眼、绿松石、蛇纹石、黑曜石、印度乌纳奎石、拉布拉多石、塞拉玛瑙、红玛瑙、黑玛瑙、蛇纹石、石英、大理石、亚马逊石、流纹石、方解石、dalmation碧玉、玻璃、钢和不锈钢别针、铜管和铜配件、聚苯乙烯 59.5 英寸高 x 90 英寸长 x 54 英寸宽

 

Bad Melon(坏甜瓜) 2020年 樱桃石英、玫瑰石英、玛瑙、烟熏石英、罗多石、红铬铁矿、拉长石、石英、黄水晶、方解石、角、石珠、银花边玛瑙、菱镁石、菱形石、博茨瓦纳玛瑙、玛瑙、玻璃、铸铁和黄铜苍蝇、钢和不锈钢销、聚苯乙烯、铝气流 64 英寸高 x 103 英寸长 x 47 英寸宽

 

她说:“我喜欢物体带来意义和承载历史的方式。”“气流是美国的理想象征——休闲和自由。在这里,这是一个破碎的腐烂西瓜”。[3]

 

西瓜的外皮由Ryan在Craigslist上购买的破旧的Air stream制作而成。她目前在François Ghebaly画廊的个展,与Frieze L.A.一起,展出了她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两部作品:一个镶嵌的过熟葡萄簇,茎由铜管道制成,以及一个似乎从天花板上掉下来的巨大西瓜,地板上撒满了粉红色的串珠块,紧密拥簇在一起的的宝石展现出诱人的光泽。

 

 

 

2021 Karma

 

“坏樱桃(BFF)”,2020 | 玛瑙,亚马逊石,海蓝宝石,阿文图林,紫水晶,天使,角砾石碧玉,石榴石,拉布拉多石,菱形石,月光石,石英,红色文图林,流纹石,蛇纹石,雪石英,烟熏石英,斑点石英,乌纳凯特,虎眼,淡水珍珠,玻璃,涂层聚苯乙烯上的钢针,钓鱼竿| 26× 12× 39英寸

 

Jackie,2021年 蓝宝石-孔雀石,青金石,玛瑙,黑玛瑙,碎碧玉,苔玛瑙,孔雀石,方解石,拉布拉多石,玫瑰石英,烟熏石英,金海玉,红阿文图林,玛瑙,黄水晶,紫水晶,石英,丙烯酸,聚苯乙烯,玻璃纤维,指甲,钢销,木材 66 英寸高 x 90 英寸宽 x 86 英寸宽

 

 

Kathleen Ryan用珠宝造就自然的美好,人们感受到冲击的同时也会反思自我、自然、社会这三者间的关系。工业制造与自然产物,时间永恒与流逝,失重与平衡,自然事物包括人在内,都会随着时间由饱满美好变得干枯腐败,在这个社会中,更加永恒的是那些工业产品。我们需要思考美丽背后随之而来的丑陋。

 

 

引用文献:

[1]https://www.artland.com/exhibitions/pink-hook-iron-eyes

[2]https://www.designboom.com/art/kathleen-ryan-moldy-fruit-scultpures-10-17-2019/

[3]https://galeriemagazine.com/kathleen-ryan/

 

参考文献:

1.Kathleen Ryan reviewed by Blake Gopnik in June 5, 2021's New York Times.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阿蒙·埃洛扬|亚洲地区首次个展「每日一则」@星空间

《每日一则》展览现场,星空间,2022. 由星空间提供

 

阿蒙·埃洛扬(Armen Eloyan)最新个展「每日一则」10月15日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星空间画廊开幕。作为艺术家在亚洲地区的首次个展,展览展出艺术家自2009年至2022年不同时期的所创作的13幅作品。本次展览获得伦敦泰勒画廊(Timothy Taylor)的大力支持。

 

 

阿蒙·埃洛扬1966年出生于亚美尼亚,现生活和工作于苏黎世。他童年时期在苏联统治下的亚美尼亚很富有,他从小就可以很方便的接触到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戏剧、音乐与动画。来自美国动画片中的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狗和大力水手,以及一些苏联动画片为埃洛扬理解世界奠定了基础。

 

“卡通以诙谐的方式模仿文化,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反映文化,但同时也很深刻,人类的行为有时像动物一样——政治可以是多么荒谬。”

——阿蒙·埃洛扬

 

《每日一则》展览现场,星空间,2022. 由星空间提供

 

十七岁时,埃洛扬加入了亚美尼亚动画师罗伯特· 萨哈金(Robert Sahakian)的工作室,从事配色和绘图工作。二十几岁时,埃洛扬接触到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的作品并深受其影响。1991年,在苏联解体,亚美尼亚宣告独立的同年,埃洛扬离开亚美尼亚前往荷兰,2005年,埃洛扬毕业于阿姆斯特丹的皇家视觉艺术学院。毕业后不久,他又移居到瑞士苏黎世。

 

阿蒙·埃洛扬,无题,2015,布面油画,120×10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埃洛扬的绘画中不乏卡通造型,或将日常事物卡通化。在本次展出的十三件作品中,既能看到匹诺曹、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狗等广为流传的卡通角色,又能看到富于拟人色彩的果蔬组合。与日常生活中的卡通不同,埃洛扬绘画中的卡通更具荒诞性,从而也使得经典的动画形象具备了某种严肃性和现实意义。

 

阿蒙·埃洛扬,贝波,2010,布面油画,75×6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具象与卡通 

 

《每日一则》展览现场,星空间,2022. 由星空间提供

 

创作于2009年的《无题 (画家)》是本次展览所展出年代最久远的一件画作。在这件作品中,埃洛扬把一名孤单落魄的艺术家描绘成为一块木头,从长鼻子与红色皮鞋可以隐约看出匹诺曹的形象。木头人筋疲力尽地瘫倒在地,双目紧闭,周围是凌乱的调色盘、画笔与颜料,作品散发出一种强烈的悲情,仿佛唤起了艺术家内心最深层的悲伤与孤独。

 

埃洛扬笔下的匹诺曹总是孤独的,被困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无法挣脱。作为木匠皮帕诺的木头儿子,匹诺曹常会陷入受伤和不幸中。他是埃洛扬对意外、失败、天真和顽强坚持的绘画式沉思的完美卡通化身。

 

阿蒙·埃洛扬,无题 (画家),2009,布面油画,250×178.5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创作于2015年的《浩克 I》是本次展出尺幅最大的作品之一,作品描绘了一幅惨绿色的卡通风景,有着苏斯博士的风格。实际上,这幅画是绿巨人浩克在打嗝后,从他巨口中视角看出的风景,画面右下角是他硕大的牙齿,左上角则是从他上颚留下的分泌物,而草坪上都是从他口中吐出的食品残渣,其中一部分是破碎的骨头、牙齿,更多是完整的蔬果。作品透露出一丝恐怖、讽刺与幽默的含义——头脑简单的怪物也挑食不吃绿色蔬菜。

 

阿蒙·埃洛扬,浩克 I,2015,布面油画,290×45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在另一件巨尺幅作品《每日一则》中,埃洛扬受漫画风格影响的创作被放大到巨大的比例,各种夸张的新闻标题与漫画场景、个人轶事和流行的全球问题融合在一起。米老鼠、唐老鸭、小猪与大笨狼等动漫角色以怪诞的形象出现,被投射在邪恶、讽刺的场景中(即作为传播谣言的媒体记者,同时也是愚蠢听信谣言的民众)。通过这些拟人化的形象,人类邪恶、愚蠢和动物性的一面被艺术家大胆的勾勒了出来。

 

阿蒙·埃洛扬,每日一则,2016,布面油画,290×45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作品代表了对迪士尼或美国文化中轻浮、洗脑、政治正确等一面的批判,但实际上埃洛扬想传达的理念会更加微妙,徘徊在同情和讽刺之间的某个暗灰色地带。

 

 

 走向抽象 

 

《每日一则》展览现场,星空间,2022. 由星空间提供

 

时间来到2020年,在新冠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时期,埃洛扬对纯抽象绘画开启了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些作品是由一系列卡通画衍生而来的,艺术家通过快速而混乱的笔触进行创作,作品弥漫着当下固有的焦虑和混乱感。

 

阿蒙·埃洛扬,老食物和新冰箱,2020,布面油画,180×23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从埃洛扬的新作中可以看到抽象表现主义与行动绘画的影响,这得益于他对德·库宁与加斯顿等美国战后画家的深入研究。在埃洛扬的最新工作室采访视频中,我们也可以一瞥他的创作过程,以及从他的讲述中理解他的创作理念与灵感来源。

 

“绘画不请自来,是自己找上门的,自始至终,都是它在告诉你要做什么,这种绘画方式是我需要的。这是一种不同的方式,去建立结构,去创作一幅画。”

——阿蒙·埃洛扬

 

阿蒙·埃洛扬,无题 (C.R.P.7),2022,布面油画,180×23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更多展览现场图集

 

《每日一则》展览现场,星空间,2022. 由星空间提供

 

 

更多展出作品欣赏

 

阿蒙·埃洛扬,无题 (人物4),2015,布面油画,200×14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阿蒙·埃洛扬,无题,2015,布面油画,140×10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阿蒙·埃洛扬,无题,2015,布面油画,140×10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阿蒙·埃洛扬,无题 (C.R.P.6),2022,布面油画,180×23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阿蒙·埃洛扬,无题 (C.R.P.8),2022,布面油画,180×23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阿蒙·埃洛扬,无题 (C.R.P.9),2022,布面油画,180×230cm. 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关于艺术家

 

艺术家阿蒙·埃洛扬,由艺术家与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阿蒙·埃洛扬1966年出生于亚美尼亚,他曾就读于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2005年毕业,现⼯作和⽣活于苏黎世。

 

阿蒙·埃洛扬以其尺幅巨⼤且⽆所顾忌的绘画著称,这些⽓质诡异的存在主义作品寓意荒诞,其中充斥着拟⼈化的动物和形象。尽管埃洛扬并不以作家⾃居,但他的确在⽤绘画讲述着带有讽刺乃⾄情⾊意味的故事。埃洛扬在⼀定程度上受到了卡通、街头艺术和欧洲古典⼤师的启发, 他在创作中⼤量使⽤⾊彩缤纷的颜料厚厚堆叠,并⽤粗重的⿊⾊线条勾勒轮廓,巧妙地平衡了他的⿊⾊幽默和灼⼈的存在主义想象。

 

“阿蒙·埃洛扬”展览现场,2017,泰勒纽约. 由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他近期的展览包括:“阿蒙·埃洛扬”,Centre d'art Neuchâtel美术馆,瑞士(2020);“阿蒙·埃洛扬”,Frac des Pays de la Loire美术馆,法国(2018);“阿蒙·埃洛扬”,泰勒画廊,纽约(2017);“阿蒙·埃洛扬”,Galerie Nicola Von Senger,瑞士苏黎世(2017);“阿门·埃洛扬:花园”,泰勒画廊,伦敦(2016);“阿蒙·埃洛扬与约瑟夫·斯卡尔”,Harald Spengler 策展,Kunstparterre,慕尼黑(2014),“The Pink Spy”,M HKA,比利时安特卫普(2014);“吕克·图伊曼斯:欧洲中部的一种视野”,吕克·图伊曼斯策展,格罗宁格博物馆,比利时布鲁日(2010);“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AMP画廊,雅典(2009);“Ventriloquist”,泰勒画廊,伦敦(2009);“INVOLVED”,Philippe Pirotte策展,上海香格纳画廊&H空间(2008);“Two Feet in One Shoe”,Parasol Unit Found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t,伦敦(2007)。

 

“阿蒙·埃洛扬:花园”展览现场,2016,泰勒伦敦. 由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 ◎ End ◎ —————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韩嘎日迪|心象之景

韩嘎日迪是一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画者。三十多年前,他走出了草原,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此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创作,从未间断。

 

 

 

 

蒙古草原    布面油画    33cm × 55cm   2022

 

如今,年逾花甲的韩嘎日迪回到科尔沁草原,用色彩与笔触记录着他最日常的生活,如同牧民一样,随着四季流转,安静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科尔沁草原     布面油画   27cm × 35cm   2022

 

嘎日迪的作品有一股自然之风扑面而来,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林,天上的云,看不到边的草原,优哉游哉的羊群和马匹,或舒缓平静,或涤荡起伏,或热烈奔放。通过画面似乎可以看到背后一位淳朴谦逊的画者的身影。他观察入微,用心表达。

 

 

山里人家    布面油画    30cm × 40cm    2022

 

日本艺术家东山魁夷用一生与风景对话,谦逊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他认为只要用心观察,有时就能领略到生命深刻的意义。一草一木,都相互承认各自的存在,循环往复。因为每个人的心,感知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静静的罕山    布面油画    33cm × 55cm   2022

 

嘎日迪的作品中自然的景观虽部分保持了最初的基本透视,但原本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的山峦被他化约为一个个似模糊似清晰的平面几何,这源自于画家自身秉性以及他对自然对象的选取和理解,是感觉和素养牵引着他的画笔,是他的内在心性和自然碰撞时“物我两忘”而产生的火花 。

 

 

秋韵   布面油画    30cm × 40cm   2022

 

他创作了一个画面,一个景象,而不仅仅是再现自然。从“风景”画中走出,在内心的感知和情感引领之下走出自然,到达一个创作者内心的富有人文情怀的精神风景。

 

 

田园秋色    布面油画    25cm × 40cm   2022

 

现代主义之父——塞尚在他的一系列风景作品中再次强调“以色彩和形体表现出结构的本质”,他主张“色彩是有逻辑的”,最终“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

 

嘎日迪的“风景画”中,用丰富和真实的色彩解构自然,重构客观,靠着他内心的一份鲜活与执着。

 

 

克什克滕山地   布面油画    50cm × 60cm   2022

 

尺幅不大的画面中却有一种孕育在里头,这一切依附于画家极具韵律的笔触。在垂直与倾斜间构造出画面的坚实厚重,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寻求到了和谐。凹凸可触的肌理和明朗饱满的块面点线中透出生命的跃动,画家知足而欣然,笔下之景显露着无言的喜悦。有时出现的灰色,也是透明和澄净的。

 

 

 

 

科尔沁草原    布面油画    33cm × 55cm   2022

 

 

双山人家    布面油画    33cm × 55cm   2022

 

自然一如既往,可它的外观在一直变幻不停,即便不是任何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所谓风景,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感知而来的景象。在转瞬即逝的时间面前,嘎日迪用心灵的感知将“风景”定格于画面上的永恒。

 

 

莫力哈达的早晨   布面油画    27cm × 35cm   2022

 

吹过来的秋风,把草原又吹黄了许多,像结绳记事,画家在画布上把草原上的事又记下几笔。

 

 

草原秋色   布面油画    30cm × 40cm   2022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文章|任莉莉:落日如灼伤

 

 

落日如灼伤展览现场

 

 

 任莉莉:落日如灼伤

 文 | Stella Sideli

 

“落日如灼伤”,是一个由感官探索的空间。在此,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将随着知觉不断扩张。任莉莉在展厅入口处设置了一个黑暗的通道,一旦观众进入空间,感官便会被阻断——无法确认空间的长度,无法预测前进的方向。在这里唯一可依靠的,只有耳边的滴落声:一个与宇宙同频的声音,如同咒语般缓缓指向展厅。

 

 

落日如灼伤展览现场

 

穿越这个装置后,人们的感官会变得更加敏锐。在充满光线的展厅里,所见的事物都会被调制成生动的形状。人们会被包裹在越来越多的信息中,随着观展过程察觉到环境与身体的联系:舌头、手、腹、耳朵。我们将逐渐唤起这些身体的感官。

 

 

落日如灼伤展览现场

 

展厅里的作品似乎在挣脱固有的感觉与形式,它们意图寻回丢失的碎片,等待新的可能性,或者等待被发现。作品之间的关系随着观众的位置变化而被重新配置,以新的感觉再次编码,如此,人们会开始注意到贝壳的内里、羽毛的细纹、物体表面的光泽。这种视角的转变来自于感觉的内在需求:我们对于边缘感知的倾向,欲望着某些"存在之外的东西[1]”——那些只能用眼角余光来感知的,偶然的,短暂之物,不同于现实和事实。在这里,时间不存在于线性叙事的传统概念里:它是分散的,没有预设和顺序,散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

 

通过这些领悟,我们将发现物质是(或者一直是)充满活力的[2]:它有自己的生命,它们正在离开自己的旧形式,重构新形式。它们逃离了人类的意识感知,四散流淌[3]。

 

 

 

 

落日如灼伤

2022,紫铜板,大理石,羽毛,尺寸可变

 

在展厅里,我们会被一个表面如雾面玻璃或皮肤的流动风景所吸引:它的流动性让人联想到熔岩,由一只地上的脚趾衔接的一片羽毛在它的表面引起一种搔痒般的触觉,进而引发了表面的收缩或扩张的可塑性。皮肤在此可能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出现的——"[……]一种所有感官共有的感觉,在所有感官之间形成一种联系、桥梁和通道;一种普遍的、相互联系的、集体共享的平原"[4]。像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一个易变的、中介的界面,皮肤将灵魂与世界连接起来。

 

当我们进入这种全新的认识状态后,我们的身体,以及空间里的物体都在不断蜕变。感知从人的意识扩散到环境中,石头[5]、贝壳都可以是被关照的主体。这个展览通过每一个形状、位置和并置关系有机地表达了这点:意义必须从空间里的所有实体、中介物甚至我们自身的关系中推断,客体与主体、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是多孔的、动态的。

 

 

落日如灼伤展览现场

 

 

,2022,青铜,硅胶,20x50x25cm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有时候会不经意地发觉一些难以察觉的痕迹,使我们回想起这段旅程的开始——散落在四周的水生环境,水洼、渗漏物、眼泪,水滴、贝壳……它们是我们在这段转变旅程的提醒,是生命与希望的象征性容器。我们将意识到生命是一种动态的力量,通过连接与流动展开。这种后人类的主体,共享着一种相互影响的能力,一种连接、调和的姿态。

 

[1] Priest, E. (2013). Boring, Formless, Nonsense: Experimental Music and the Aesthetics of Failure. New York: Bloomsbury Publishing, pp. 140

[2] Bennett, J. (2010). 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 US: Duke University Press

[3] Parikka, J. (2012). New Materialism as Media Theory: Medianatures and Dirty Matter.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 Vol. 9, No. 1, pp. 98

[4] Serres, M. (1985). Les Cinq Sens. Translated from French by M. Sankey and P.Cowley (2008).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pp. 67

[5] Gabrys, J. and Pritchard, H. in Posthuman Glossary (2018). An imprint of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pp.396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雅昌专稿|许宏翔 “错图”勾连起内在的关联与潜在的语意

撰文丨裴刚   编辑丨李童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许宏翔的作品中常常通过的拼贴、重组,或者近似丝网版画的转印复制形成新的视觉图像。近期的新作,依然以简练自由的大色块,以及强烈的色彩和刮擦的笔触,融合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图像,充满了逻辑概念与失忆的历史之间形成的不确定性。

 

 

2022年10月8日,在艺·凯旋画廊举办的许宏翔最新个展“错图”,策展人鲍栋。许宏翔新近创作的绘画作品呈现其在图像内容和媒介技法上的最新探索。

 

展览现场铺面四周墙面的“前言”

 

进入展厅,首先会看到非常态的“前言”。中英文的“前言”文字被错落混杂的铺满空间的四周,这些被放大或缩小的文字,相互错位叠压,无法流畅“正确”的阅读。

引用策展人鲍栋的话:许宏翔的作品并不提供那种意义明确的图像,既避免明确的象征性,也回避夺目的奇观性,他选择那些常见的被“美化”的图,库里常见的那些美学正确的图,但把它们打乱,再搭配,按照一种背景、中景、前景的结构,以及静物、风景、人物的要素去搭配。在这个过程里,许宏翔毫不忌讳PS的痕迹,那些不合理的透视,生硬的剪切,比例失衡的形象关系,经常露出马脚的重复,或者故意让人尴尬的对称,以及对种种“正确”的不屑一顾都袒露无疑。

 

展墙上沿许宏翔作品外框的橙色边线,既强调了与作品之间空间关系又形成“错位”的视觉感受

 

 

在许宏翔以往的作品中,同样在重组、涂改那些似乎毫不相关的图像,在不同的画面上出现充满悬疑的特写,赋予这个拆解重组后的图像以隐喻。这些画面同时被营造出极不稳定的视觉效果,这些没有确定逻辑的图像之间的叙事方式,也不在同一个连续的时间和空间。

 

 

《花和房子》、《全景图》、《高山上》等一系列作品中都出现了圆形的图案。这些红色、黄色或者白色的圆形图案在不同的画面场景中被臆想为太阳、月亮、气泡或者仅仅是一个圆形的色块。作品《房子和飞鸟》一团绿色的圆形图案虽然隐身在前景中重叠出现的飞鸟和中景房屋之后,却加强了每个物体根据自身逻辑漂浮、恍惚的不确定性,连同逸笔草草勾勒的飞鸟和硬挺线条的房屋,特别具备了一种既焦灼又虚无的心理投射。

 

《房子和飞鸟》 150×20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22

 

《房子和花》 150×20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22

 

《高山上》 200×250cm×2  布面丙烯、油彩 2022

 

《全景图》 300×200cm×2  布面丙烯、油彩 2022

 

“我经常用同一素材,画不同的作品。”许宏翔在《湘江日记》系列中大量的使用了与家乡湘江相关联的图像。在作品《湘江日记NO.6》和《湘江日记NO.7》 中同样出现了房地产广告中常常出现的“精英”的背影,以及老照片中湘江船夫的肖像,这些被再次转印在画布上的图像,被位移、涂画、覆盖不同的色层。当人们打开历史并面对正在发生的现实图像。图像蕴含的真实情景在重组和涂画后,营造出开放性的空间场域。不禁另在场观看绘画的人,自觉的把个体与群体;日常与历史;本土与世界之间混合杂揉出新的认知,图像的信息被无限的扩展开来。

 

《湘江日记NO.6》 180×130cm  布面水性写真转印、丙烯 2021

 

《湘江日记NO.7》 180×130cm 布面水性写真转印、丙烯 2021

 

许宏翔作品通过转印、拼贴、复制、重组,在具象与抽象的绘画语言间相融合,呈现出这个眼前所见的世界,并非真实完整的另一面。被打散的画面图像以及隐匿其间的叙事变得暖昧而意味复杂,却又是创作者潜意识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景。

 

作品的图像源自许宏翔日常存储在电脑桌面上的“错图”文件夹。本科与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许宏翔将版画思维融入自身的绘画创作中。他有意选择那些常见的被“美化”的图像,特别是库里提供的图像,艺术家将其打乱,按照特定的结构和要素去搭配,再用无厘头的乱笔、心血来潮的荧光恶墨和刮洗过后的浮泛浅白,来组成一幅幅犯着各种绘画上的“错误”和充满着不和谐因素的作品。

 

许宏翔日常存储的“错图”,经过绘画的方式进入画面,重新建构个体记忆的真实逻辑。在他的作品中前景、背景常常产生压缩、混融趋于二维空间的平面效果,这些看似无序的逻辑,经过观看勾连起它们内在的关联与潜在的语意。

 

 

【艺术家简介】

 

 

许宏翔198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许宏翔的艺术创作形式多围绕绘画展开。项目式带有叙事情节的组画和以风景为主的布面油画是他一直以来并行的两个创作方向。“图像”、“身体”以及“绘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其多年在多媒介绘画项目中探讨的主题。作品中使用大量浓郁色彩等强烈个人风格的架上绘画是那些主题的切片。

 

他的个人展览和个人项目包括:“许宏翔:热土野望”(中国武汉,湖北省美术馆,2021)、“Xu Hongxiang: One Night while Hunting for Fearies”(奥地利维也纳,LOFT8画廊,2019)、 “许宏翔:黑夜未至”(中国北京,艺凯旋画廊,2018)、“洗牌 Parallel Vienna 2018”(奥地利维也纳,2018)、“下地”(中国长沙,2016)、 “许宏翔个人作品展”(中国北京,圣之空间艺术中心,2014)。群展包括“历史与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展”(保加利亚索非亚,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2018)、“视态之问”(中国广东,广东省美术馆,2017)、“东方物语”(中国北京,中国美术馆,2017)、“向心力”(澳大利亚悉尼,悉尼美术学院美术馆,2017)、 “静置”(澳大利亚悉尼,悉尼市政厅,2014)等。

 

 

错图

艺术家:许宏翔

策展人:鲍栋

展览时间:2022年10月8日至11月20日

展览地址:艺·凯旋画廊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END-

 

Q&A|能尖日 Nhozagri #灵体的痕迹

能尖日

Nhozagri

 

能尖日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2015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期待搭建一种宇宙主义式的自洽生命体系统,能尖日对各种非常规叙事形态都展开过精神维度的研究。她会持续预测最后的美梦,直到最后一焦耳宇宙热量耗尽。作品涉及架上绘画,雕塑,动画,独立出版等,思路诡异可爱/无拘无束。

 

Nhozagri received her Bachelor's degree from Studio 4 of the Printmaking Department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2010 and her Master's degree from Studio 6 of the Printmaking Department of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2015.Attempting to construct a cosmological system of self-contained lifeforms, Nhozagri has developed research on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various unconventional narrative models. She will continue to forecast the final sweet dream until the very last joule of cosmic heat is exhausted.The works involve easel painting, sculpture, animation, independent publishing, etc., eccentric, cute, and unrestricted.

 

螺旋光之旅

SPIRLING TOUR LIGHT

 

 

Collections

 

记 Memo

布面丙烯、树脂 Acrylic on canvas, Resin

150*131cm

2022

 

Q: 对卡通与漫画的兴趣从何时产生?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将其纳入你的创作系统?

 

A: 对于“卡通”的兴趣出生就有。这也是时代性,跟我同时代的人大部分对“卡通”都很感兴趣。而且我对二维世界(类似动画片)的场景语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和寄生感。更神奇的是,某一次探索前世,我的某一个前世就是在二维空间,也就是动画片里,被告知这个消息我没有吃惊但是深深的感动,明白了我为什么“只能”做这样的作品;我也明白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二维世界(卡通)也是一个平行世界,它就像作为人类的肉体经验一样真实。所以我的作品是一些纪录片。

 

Q: When did your interest in cartoons and comics begin? When did you start to incorporate them into your creative system?

 

A: The interest in 'cartoons' was there from birth, and it was also contemporaneity, as most of my contemporaries were interested in 'cartoons'. And I have an indescribable affinity and parasitic feeling for the context of scenes in the two-dimensional world (like cartoons). I was not surprised but deeply moved to be told that one of my previous existences was in a two-dimensional world, i.e. a cartoon, and I understood why I was 'only' able to do such work; I also understood that after the Big Bang, the two-dimensional world (cartoon) was also a parallel world It is as real as the physical 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 So my work is some documentary.

 

耳 Ear

布面丙烯、树脂 Acrylic on canvas, Resin

80*115cm

2022

 

Q: 如何看待作品中散发出的「幼稚力」,这仅仅是作为个人趣味/美学上的策略吗?还是有其他的考量?

 

A: 这个问题可以回到问题1。其实这是一种审美基因:有些人喜欢吃肉,有些人特别擅长算数,我特别擅长运用这些幼稚力。一直觉得“不得不做”,我“只能”做这种类型的艺术家。我最理想的状态:顺流而下,没有策略,没有杰作,只有杰出的状态和享受。

 

Q: How do you see the 'childishness' that emanates from your work? Is it just a personal interest/aesthetic strategy? Or are there other considerations?

 

A: This question goes back to question 1. It's an aesthetic gene. Some people like to eat meat, some are good at counting, and I'm good at doing this childishness. I have always felt that I "have to do it"; I "can only" be a typed artist. The ideal state for me is to go downstream, with no strategies, no masterpieces, just an outstanding status and enjoyment.

 

纸 Paper

布面丙烯、树脂 Acrylic on canvas, Resin

35*40cm

2022

 

Q: 意识、灵体、能量、白日梦、神秘主义这些关键词作为你作品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哪些层面上影响了你的工作?

 

A: 他们就是我的“真实”生活,哈哈。

 

Q: Consciousness, spirituality, energy, daydreaming and mysticism are key concepts in your work. On what level do they influence your work?

 

A: They are my "real" life, lol!

 

Q: 这些形象是如何在你的世界中「降临」的?你有什么习惯性的「创作仪式」?

 

A: 其实就是规律的生活,现在我搬到工作室里住了,非常享受。早晨吃完早饭画画,中午睡一下,下午继续,晚上喝一点酒,继续。不怎么看手机,经常记错日子,不怎么看表,就是跟随自然,好像一直在创作,也一直在生活。

 

Q: How do these images "descend" in your world? What are your habitual "creative rituals"?

 

A: It's just a routine. Now I've moved into the studio, and I enjoy it very much, I paint in the morning after breakfast, take a nap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continue in the afternoon, drink a little in the evening and continue. I don't look at my mobile phone much, I often remember the wrong day; I don't look at my watch much, just follow nature. It's like I'm always creating and living.

 

咕 Gu

布面丙烯、树脂 Acrylic on canvas, Resin

40*50cm

2022

 

Q: 从此前更多的集中在装置、手工制品与现场布置的环境作品,到此次展览中以布面绘画为主的创作,这种变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相比此前的工作,绘画是一个新的挑战吗?

 

A: 从“一个艺术家个体”的创作线索的历史角度来说,刚好去这个系列的作品只能在架上这种相对隆重的材料上进行,所以诞生了。材料就是一支画笔,我认为不应该用材料来划分“阶段”。挑战的话也确实是有,画布的布纹对我来说太有侵略性,花了很久的时间跟这些布纹相处,才诞生了这么多新图像。

 

Q: What does this change mean for you, from previously focusing more on installations, handicrafts and site-setting environmental works to painting on canvas in this exhibition? Is painting a new challenge compared to your previous work?

 

A: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of the creative thread of "an individual artist", it just so happened that the series could only be done on a relatively grand material like the easel, so it was born. The material is a brush, I don't think we should use it to classify 'stages'. There were challenges, too, the texture of the canvas was too aggressive for me, and it took me a long time to work with the linen to create so many images.

 

Previous Works

 

一个玩耍结构 A play structure

布面丙烯、毛绒、树脂 Acrylic on canvas, plush, resin

100*80cm

2020

 

Q: 在你的绘画作品中,「绘画性」并不以一种常规的方式体现,而是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结合进你的图示与概念的方式显现,能否谈一谈你对绘画性的理解?以及你是如何在你的绘画作品中去处理这个「硬核」问题的?

 

A: 绘画性是一种身体的延伸的痕迹。它是基于长时间和无数次的练习之后形成的身体能量的延伸,从而在周遭的一切材料上形成的完全带有个人灵魂个性“痕迹”。所以“绘画性”不仅仅存在于“绘画”名词上面,这个痕迹也在不断探索自己的范围。

 

Q: In your paintings, 'painterliness' does not represent conventionally, but in a more personal way, combined with your iconography and concepts. Can you talk about your understanding of pictoriality and how you deal with this 'hardcore' issue in your paintings?

 

A: Pictoriality is a trace of bodyextension. It is an extension of the body's energy, based on long term and numerous exercises, which creates a "trace" of the individual soul on all the materials around it. So 'pictoriality' is not only in the term 'painting', but also constantly exploring its range.

 

它一咪  It's me  

充气模型 Inflatable

尺寸可变 Size Variable

2022

 

Q: 能尖日大王国系统是一种多维且包容的世界观模型。这种结构会不会成为一种过度具有吞噬力的系统,进而封锁画面潜在之可能?

 

A: 不会。“过度”这样的二元对立观点是人类社会的阻碍,我期待的“艺术”模型是绝对的。“潜在“是一个绝对永恒的词汇,生命将尽“潜在”也是永恒存在。所以对应到个人创作范畴,“潜在”其实是个动词和规律,无限的拓展、异化与合一。

 

Q: The Nhozagri Kingdom System i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inclusive worldview model. Does this structure become an overly devouring system that blocks the potential of the picture?

 

A: No. The dichotomy of "excess" hinders human society, and I expect the "artistic" model to be absolute. "Potential" is an absolutely eternal word, and at the end of life "potential" is eternal as well. 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personal creation, "potential" is a verb and a law, an infinite expansion of alienation and unity.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