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50万的产品经理,胜在这点上

来源:思齐俱乐部

 

 
一个产品经理是需要有自己对产品的独到理解。

 

搜索市面上各大公司对于产品经理的岗位要求,都会有一句话:“Major: Medical or Pharmacy preferred(专业:医学或药学优先)”。

 

这提醒我们,产品经理如果拥有医药学的知识背景,那对这份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

 

理解医学特性

是充分理解医药产品的基础

 

医药人所面对的产品要么是药物,要么是医疗器械,面对的客户是医生,都和“医”这个字分不开关系,比如医药代表还有个称呼是“医学信息沟通员”。

 

所以,医学是这份职业的专业门槛。虽然在医药发展的历程中,因为某些原因,医药工作中的医学特性变得不那么主流,但无论何时,医学都是医药市场推广的基础。

 

医药市场推广中需要了解的医学知识,简单地说来包括和药物/器械相关的疾病知识和产品知识。

 

了解疾病知识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首先,了解疾病机制。通常从作为整体的一个人开始,然后到系统(人体有八大系统),再到各个器官,乃至到不同的细胞、甚至分子水平去了解这个疾病的发生机制。

 

其次,了解疾病症状。在疾病机制的作用下,患者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体征,相对应的在临床上会运用什么检查来协助诊断,与什么样的疾病做鉴别。

 

再次,了解诊疗方案。临床上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通常都是针对疾病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治疗,因此其治疗效果和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同的。

相对应的,了解产品知识大致也包含下面三个方面:

 

了解产品具体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是怎么样的。一般来说,在药物的研发阶段都会有针对不同临床终点的临床实验,这些实验的数据就是临床效果的证明。

 

同时,伴随着药物治疗,患者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数据,就能够阐述药物的安全性。

 

产品与其他治疗产品在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方面的优势,通常就是一个产品的市场卖点。而要能够提炼出来这个信息,就需要产品经理在充分理解疾病和产品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得出。

 

医药营销

是医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合的产物

 

一个产品经理在工作中什么时候会运用到医药学知识呢?

 

制作和阅读说明书、幻灯片、DA、Q&A等药物推广资料时;

查阅文献,了解最新治疗领域的医学进展时;

培训代表产品知识、解答其临床困惑时;

为客户解答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时;

做BP制定推广策略,需要比较产品与竞品的优劣势,预测未来竞争格局的变化,提炼产品市场推广的关键信息时;

与客户进行产品交流,探讨临床发展趋势,合作市场项目时;

……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需要运用到医学知识的场景无所不在。但在这些场景中,仅有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医学是基础,需要其他专业技能与之融合发挥。

 

市场策略的制定除了医药专业基础以外,市场分析、策略制定的能力非常关键;而在推广资料制定过程中,宣传资料的形式选择、呈现逻辑、视觉设计等技巧也会影响到最终的传播效果;更不用说与客户们的面对面沟通,那是演讲能力、谈判技巧等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医学知识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是展开各项工作最基础的知识,各种营销手段都在这个基石之上变换、发挥、展现,在不同的场景下完成营销推广的使命。

 

市场策略制定中

需要的医学信息

 

在医药公司每一年度制作业务计划的时候,一般医学部需要提出医学策略,然后与市场部交流沟通,为市场部制定市场策略做参考和前提。

 

市场部产品经理在充分理解了医学策略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定位,确定产品所针对的科室、医生、患者,然后提炼出要传达的产品信息。

 

那制定产品市场策略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其他治疗方案,这有助于发现产品的特异性,来帮助确定目标科室、医生、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病率、就诊率,并按照医生的诊疗流程来绘制patient flow,计算出可以拿到的患者份额。

 

甚至在一些架构分工不那么细致的企业当中,产品经理还需要担任医学经理的工作,可见产品经理历来就是被认为应该对产品了如指掌的人。

 

制作推广资料时

医学信息的呈现是主要内容

 

DA、各种幻灯片、Q&A、软文以及视频都是市场策略落地时借助的媒介,这些材料要准确地把关键信息传达给观众,这里面就涉及不少医学信息。

 

虽然现在很多规模较大的医药公司都把这种工作外包给第三方了,不过基本的思路和逻辑还是由产品经理传达给第三方公司。

 

Q&A是收集整理真实来自于临床医生的异议而成的,所涉及的医学领域会更广泛,医生提出的问题常常也会很刁钻。一般的销售同事如果没有丰富经验或医药背景,就需要市场部的同事整理这些问题并进行培训销售同事。

 

软文、视频还要求产品经理有讲故事的能力,因为这些内容很多时候要面对的是患者,所以把枯燥无味的医学信息包装成有吸引力、有趣味的故事,这样才能吸引人。

 

最考验医学素养的时候

是和专家沟通

 

医生的医学知识是成体系化的,相对来说产品经理了解的就是一个疾病,甚至有的时候只了解与自己产品相关的信息。

 

这样和医生讨论一个临床问题,其实并不在一个水平上,要让医生信服就需要充足的医学储备。

 

尤其是每年制定市场策略前召专家沙龙或AB Meeting,对新的推广策略作讨论,专家们会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新的推广信息。所提的问题都是非常专业、具有针对性。

 

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就特别像面对一场考试,没有办法求助,全靠平时的累积。

 

还有在一些巡讲会议中,如果与会医生们对产品有疑问,也会直接询问在场的同事,这个时候作为产品守护人的产品经理也要一马当先,挺身而出。

 

但如果在这些情景下,产品经理能够有理有据地回答医生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产品经理获得认可的高光时刻。

 

虽然说医学是一门深奥甚至有些枯燥的知识,但是正因为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难的事情,所以一旦一个产品经理是能够提出自己对产品的独到理解,能够为公司、销售同事指明推广的方向,给出能够让医生采用的关键信息,那么就会受到尊重,因为你的专业程度又提升了!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年薪50万的产品经理,胜在这点上

专栏作者/安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卧底医药公司市场部。

来源:思齐俱乐部
者:安心
责编:Adam

 

百济神州、云南白药、九洲药业、凯莱英、天演药业、吉利德、HanAll等全球药企人事变动

来源:思齐俱乐部

 

 
3月药企高管动态。

 

百济神州宣布任命Julius Pryor III先生为首位全球多元性和健康公平负责人。他将带领百济神州,推动公司在健康公平和DEI&B方面的举措,确保这一项工作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进而实现百济神州对员工、患者、医护人员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承诺和使命——致力于消除医疗领域的不平等现象。加入百济神州之前,Pryor先生供职于J. Pryor Group,担任总经理合伙人。此前,他曾担任强生(J&J)、基因泰克、可口可乐公司(CCE)、罗素运动、雅培、武田和塞纳公司的高管,还曾担任强生和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多元性副总裁,以及基因泰克的创新、多元性和包容性负责人。

 

天演药业宣布Aurélien Marabelle博士(MD, PhD,)加入天演科学与战略顾问委员会(SAB)。作为一名肿瘤学与免疫学医师科学家,Marabelle博士目前主要在法国Gustave Roussy Cancer Center癌症中心的药物开发部(DITEP)从事转化潜力较高的癌症免疫疗法的临床研究工作,并担任INSERM U1015的转化研究实验室(LRTI)负责人,研究免疫靶向疗法的作用机制。

 

李华医生正式出任上海嘉会国际医院肿瘤中心肿瘤内科主任,将全方位助力嘉会国际肿瘤中心的科室发展。李华医生擅长的癌症及血液疾病诊疗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实体瘤的诊治,特别是乳腺癌、黑色素瘤、结肠癌、肺癌;血液肿瘤的诊治(包括CAR-T),特别是骨髓瘤和淋巴瘤;良性血液病的诊治,包括抗血栓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管理;癌症遗传学,包括癌症风险评估与癌症基因咨询。

 

云南白药王明辉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十届董事会董事长及在云南白药及其控股子公司的一切职务。云南白药称,在董事会选举产生新任董事长前,由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总裁)董明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王明辉执掌云南白药已经20多年。云南白药王锦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首席销售官、高级副总裁以及在云南白药及其控股子公司的一切职务。公司董事会同意聘任赵英明担任公司首席商务官、高级副总裁。

 

九洲药业总裁花莉蓉女士已经提交书面辞职报告,申请辞去总裁职务,但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以及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职务。公司同意将梅义将先生担任的公司副总裁职务调整为公司总裁职务;同意将王斌先生担任的公司副总裁职务调整为联席总裁职务。

 

百济神州免疫肿瘤学首席医学官贲勇辞职,原阿斯利康肿瘤学后期开发全球临床负责人Mark C. Lanasa接任。

凯莱英公告,公司高级副总裁黄小莲因个人原因辞任,不再担任公司任何管理职务。黄小莲于1997年加入凯莱英公司,现任集团高级副总裁,分管采购部,主要负责集团采购全流程管理,优化供应商审核和评估系统等相关工作。

 

海辰药业发布公告,王永军因为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会董事职务。辞去该职务后,王永军将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职务。

永泰生物郑铉哲已辞任彼之执行董事职务及陆远先生已辞任彼之非执行董事职务,自2023年3月24日起生效。郑铉哲此前为永泰生物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战略官,主要负责整体资源分配及商业化计划,并为研发团队提供支援。


Kite的高级副总裁兼细胞治疗研究全球主管Francesco Marincola离开了吉利德的CAR-T部门,并被Sonata Therapeutics任命为首席科学官。


韩国生物药企HanAll任命朴秀珍(Su-jin Park)为新的联合首席执行官。他在Daewoong Pharmaceutical担任处方药(ETC)营销和销售部门主管,并在2022年成功推出Fexuclue(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创造了公司历史上最高的ETC销售额。HanAll成立于1973年,HanAll已经在内分泌、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领域经营了超过49年的药品组合。

 

由安宏资本投资的全球化药物发现、开发和商业服务平台(CRDMO)保诺-桑迪亚,成立新药发现科学顾问委员会(SAB),Andrew Thomas 博士和Zach Sweeney博士加入SAB。Andrew Thomas博士是一名企业家,专注于在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他曾是罗氏制药药物化学小分子研究部门的全球负责人。Zach Sweeney博士是Interline Therapeutics的首席执行官,Sweeney博士曾是Denali Therapeutics的首席科学官,也是Revolution Medicines、诺华、基因泰克和罗氏的药物研发团队领导者。

来源:医药健闻
责编:Adam

 

药明生基“裁员”暴露出的,绝不仅仅是产能过剩

来源:思齐俱乐部

 

 
CGT之后,是ADC?

近日,经药明康德互动平台回应消息证实,药明生基临港生产基地关闭传言中确实涉及了部分业务调整,50人以上相关职工被裁,并有消息称主要调整的业务板块为“商业化生产”,工艺开发板块则依旧保留。

 

药明生基“裁员”暴露出的,绝不仅仅是产能过剩

图片来源:药明康德股票互动平台截图

 

遥想当年,药明康德在年报中称临港基地乃是公司第二大细胞及基因疗法的生产基地,2021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主要负责病毒载体和细胞疗法提供一体化的工艺开发、生产和测试服务,被行业寄予厚望,而药明生基也因此被投资者冠以“国内基因和细胞疗法的CDMO之王”。

 

从营收数据上来看,其实药明康德CGT CDMO业务发展态势总体来讲还是一片大好,成立以来营收数据逐年增长,临港业务调整之前发布的2022年报也完成了近27.44%的业绩增长。

 

可也正是这样一片光明的前景预料下,药明却又如此高调的进行业务调整、裁员,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到底CGT CDMO有没有前途?

 

CGT CDMO

没开始就已结束

 

其实针对上述事件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由于近来CGT疗法被不断退货,前途堪忧;也有人说是由于CGT CDMO行业产能过剩导致;还有人说是其实是整个生物医药资本寒冬导致,内卷已经延伸到了产业链后端的CDMO。

 

总体来看,各种原因分析中,还是主要表现出了对CGT以及CGT CDMO行业的不看好。

 

不过,其实要说“退货”,其实市面上被退货的可不仅仅是CGT行业,2022年以来40余款被退货的管线中同样包括ADC、RNA与小分子。退货的主要矛盾也自然不可能是对CGT行业的利空预期,更多的或许还是内卷、拥挤的赛道破坏了原有的市场平衡。

 

当然,其实单就CGT而言,其本身的特性也是导致其不受大型药企待见的原因之一。

 

一者,大药企与CGT的适配性本就不高,前者管线要求走量销售,因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规模效应,而显然CGT治疗领域注定无法走量销售,更多的还是罕见病的三、四线治疗。

 

再者,在带量采购等趋势的带动下,罕见病的基础病患数量也无法大规模增长,更是加剧了大型药企对CGT领域的担忧。

 

而对于如今内卷严重的CGT行业而言,最惨的结果就是“药上市了,患者没了”这样尴尬的局面,那么作为CDMO企业,又哪里来的订单?从某种意义而言,对于大多数CGT CDMO企业而言,或许业务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产能过剩

或许只是表象

 

至于药明生基裁员是因为产能过剩,其实也是上述内容的延伸,也的确是CDMO企业的主要矛盾之一。

 

以car-t疗法为例,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获批的CGT疗法数量仅40余个,市场空间有限。

 

但另一方面,仅国内涉及CGT CDMO的企业就不低于10家以上。

 

就算有再多的在研管线,没有进入产业化阶段之前也很难与CDMO行业挂上钩。有限的市场空间、高昂的价格、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发展,最终都将反馈到下游的CDMO行业。

 

药明生基“裁员”暴露出的,绝不仅仅是产能过剩

数据来源:企业2022年上半年报

 

另外,还需要强调一点的就是,CDMO订单数量是直接与市面药品流通种类、消耗的药品数量挂钩的,以博腾股份为例,为什么2022年其原料药CDMO订单需求强劲,期间交付项目数达449个,同比增长22%,而CGT CDMO项目数加起来却是前者的零头都不到,排除企业本身技术差别,根本原因就是两者需求量差距导致。

 

换句比较绝对化的话来讲,就是在化药仍是主流治疗方式的前提下,CGT业务其实很难完成扩容,就算是最后成功扩容,也必定是在原料药、制剂业务下降的基础上。

 

CDMO行业危险的

绝不仅“CGT”

 

当然,如果上述道理真的成立,那么CDMO行业危险的或许就不仅仅是CGT了,如今的CGT CDMO熄火或许还仅仅只是个开始。

 

药明生基“裁员”暴露出的,绝不仅仅是产能过剩

数据来源:医药笔记

 

例如,近几年逐渐火出圈的的ADC药物,也同样号称催生了CDMO新风口,高技术壁垒、高外包率等宣传点与之前的CGT CDMO有着太多相识之处,并且由于ADC技术本身特殊性,似乎对CDMO企业一站式服务的要求更高,更严密的业绩粘黏性也成为了众多小分子CDMO入局ADC的理由。

 

2021年7月,专注于生物偶联药物端到端服务的全球CDMO公司药明合联(WuXi XDC)起航庆典仪式在无锡高新区举行;

 

2021年皓元医药与生物药CDMO领先企业臻格生物合资设立臻皓生物,旨在打造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与生产一站式CDMO服务平台;

 

2022年3月25日,凯莱英生物公告引入高瓴外部投资者,发展大分子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细胞基因治疗药物以及mRNA药物等CDMO业务,公司已在上海金山建立抗体和ADC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心。

 

2023年3月,博腾股份宣布成了专注于抗体、ADC的大分子公司。

 

确实,无论是企业方,还是各大媒体对ADC CDMO已经展现出了丝毫不逊于当初CGT CDMO的市场潜力都给与了肯定。

 

仅在国内领域已经有超过170个ADC在研药物,超过60个ADC药物进入临床阶段。更有大量在资本力量推动之下的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药明生基“裁员”暴露出的,绝不仅仅是产能过剩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但还是那个逻辑,看似广阔的市场前景与高涨的研发热情,与产业链后端的CDMO企业到底有多大关系?正在能成功商业化的ADC药物到底又有几成?在内卷的ADC CDMO的行情下,成功落实到订单的又有多少?

 

要知道,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ADC药物一个手都能数过来,满打满算都只有5个,分别是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Seagen/武田的维布妥昔单抗、辉瑞的奥加伊妥珠单抗、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和Immunomedics的戈沙妥珠单抗。

 

药明生基“裁员”暴露出的,绝不仅仅是产能过剩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而就算是将地区扩展到全球,似乎也仅有15个左右ADC正式上市,但随着越来越多如协力、植恩、东曜等小分子CDMO企业集体切入ADC赛道,虽说方式、路径以及核心逻辑上不尽相同,也肯定是符合产业延伸发展需求。

 

但最终,随着玩家数量的激增对订单数量的稀释,或许也将出现如今CGT CDMO相似的情况。

 

小结

 

总而言之,在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内卷的情况下,哪个板块火、哪个板块流量高,就有一大批企业在资本的推动下如潮水般涌入,而最后的结果确实将水搅的越来越浑,以至于头部企业都干不下,更别说顺位之下的其他企业了。

 

畸形的竞争格局实不可取,正确辨别自身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竞争或许更重要。

来源:药智网
者:弎
责编:Adam

 

君实生物去年亏损近24亿,研发支出23亿元高于营收

来源:思齐俱乐部

 

3月30日,君实生物发布2022年度报告,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4.53亿元,同比下降63.89%;净利润亏损23.8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7.21亿元。

 

君实生物表示,报告期内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约25.71亿元,主要系上期公司基于与Eli Lilly and Company、Coherus的合作协议产生了大额技术许可收入和特许权收入,本报告期内对应的技术许可收入及特许权收入减少。

 

不过,君实生物去年收入结构中,市场较关心的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成绩亮眼,收入大幅增长。全年研发投入超过23亿元,是收入的164%。

 

研发支出远大于主营收入

 

财报显示,2022年度君实生物实现营收14.53亿元。其中,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拓益®)在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7.36亿元,同比增长78.77%。

 

去年,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新增2项大适应症获批,适应症从后线向一线乃至围手术期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的拓展也取得多项突破。

 

产能扩充方面,上海临港生产基地于2022年5月获得NMPA批准,可生产拓益®的商业化产品,年内又新增产能12000升,再加上苏州吴江生产基地,君实生物目前的总产能已达46500升。

 

研发投入依然是君实生物的支出大头。2022年,君实生物研发投入23.84亿元,同比增长15.26%,是全年收入的164%。

 

截止2023年3月末,君实生物在中国或海外市场实现商业化的产品扩容至4款,在研管线超过53项。

 

其中,在新冠新药研发方面,君实生物目前已上市两款产品,包括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JS016)和小分子新冠口服药民得维®(VV116/JT001)。

 

特瑞普利单抗冲刺“出海”

 

作为中国首款参与全球抗疫的新冠中和抗体,君实生物参与研发的埃特司韦单抗于2021年在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紧急使用授权(EUA)。

 

在埃特司韦单抗率先达成国际化之后,特瑞普利单抗的“出海”进程也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

 

据悉,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美等多国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症的30多项临床研究,涉及多个高发癌种,其中胃癌、肝癌、肺癌、食管鳞癌皆已进入临床三期阶段。

 

在美国,君实生物已向FDA提交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作为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和单药用于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含铂治疗后的二线及以上治疗的上市申请。

 

由于美国目前尚无药物获批用于鼻咽癌的治疗,此次特瑞普利单抗申报的适应症符合“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公告显示,君实生物已顺利完成了FDA关于生产基地现场核查的线上部分,目前正与合作方Coherus和FDA进行密切沟通以尽快推进在中国的现场核查,推动特瑞普利单抗尽快在美国实现商业化。

 

在欧盟和英国,特瑞普利单抗也分别有2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获得EMA和MHRA受理,用于鼻咽癌一线治疗及食管鳞癌一线治疗。

 

截至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已对外授权超过30多个国家。2022年12月,君实生物与Hikma签署了《独占许可与商业化协议》,就特瑞普利单抗在中东和北非共20个国家的开发和商业化达成合作,另外还授予了Hikma三项研发阶段药物未来商业化权益的优先谈判权。

 

就在日前,君实生物与康联达生技(Rxilient Biotech)宣布将设立合资公司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9个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发和商业化特瑞普利单抗。不同于一揽子的权益许可(license-out),此次君实生物将尝试“合资”出海新模式。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者:陈丽湘
责编:Adam

 

PD-1销售大局已定,信达BD业务成为扭亏关键

来源:思齐俱乐部

 

 
非PD-1品种销售额占信达收入近一半。

PD-1故事又有新版本。

 

3月28日晚,信达生物发布年报显示,2022年全年公司营收45.56亿元,同比增长6.7%;亏损扩大至24.61亿元,比2021年亏损额扩大了4亿元左右。

 

出海不利之后,信达生物其实一直都没闲着。据年报披露,目前信达的销售团队规模已经达到了3000人左右,不光卖自己的药,还代理了很多其他品种,不过PD-1信迪利单抗依然是销售主力。

 

2022年,信迪利单抗销售约为20亿元,占公司产品收入的50%左右,势头已经大不如前。

 

同期,百济神州的PD-1替雷利珠单抗销售额达到28.59亿元;君实PD-1销售收入7.36亿元;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凭借着医保外市场卖出了5.58亿元。至于恒瑞,自然是一直遥遥领先。

 

 

继特瑞普利单抗之后,信迪利单抗成为又一个销售额大幅下滑的PD-1。

 

掉下来容易,追上去就有难度了。

 

PD-1竞争格局确定,大适应症也难救

 

2022年,信达生物产品收入41.39亿元,同比微增3.4%。抗癌药“达伯坦”、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达攸同”等品种的销售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信迪利单抗的销售下滑。

 

近两年,信达一直没有明确公布过营收占比最高的PD-1具体收入。2021年,公司在年报中简单表示:信迪利单抗的产品收入占比达到70%,大致在28亿元上下;2022年的口风变得更紧了,连大致数字都没有提。

 

信迪利单抗的销售状况,实际来自于信达生物的合作方礼来。礼来在年报中披露,信迪利单抗全年销售额为2.93亿美元,同比下滑30%。算下来约合人民币20亿元出头。

 

按这个趋势,进医保最早的PD-1信迪利单抗很快可能掉落到“第二梯队”。如果恒瑞PD-1年销50亿元的业内传闻是真的,国产PD-1内卷5年之后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

 

从结果来看,适应症数量大体决定了PD-1的销售额。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今年1月底获批第9个适应症;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则已经拿下10个;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去年9月获批第6个适应症,信达的信迪利单抗也是6个。

 

2022年6月,信迪利单抗拿下一线食管癌、一线胃癌适应症,结果销售额不增反降。对此,信达表示,医保谈判降价对产品销售额有较大影响。但另一个侧面表明:两大一线适应症的新增销售额不足以抵消医保降价负面影响。

 

目前,信达的信迪利单抗新增的一线食管癌和一线胃癌适应症都已经在2023年初谈判中被纳入了医保,从今年医保谈判的整体表现来看,新增适应症的几乎没有降价。

 

如果今年再卖不好,可就不能怪医保谈判了。

 

出海不成,代理卖药的路能否走通

 

信达其实已经在找新的增长点。2022年,信达的7款非PD-1产品总共带来了近20亿元的业绩,比2021年多了将近8个亿,占比由30%攀升至50%。

 

如果持续保持这个造血能力,信达很快就能扭亏为盈。

 

信达的BD业务是很大的亮点。2022年年初,信达从礼来手里拿下3款代理品种,分别是抗癌药雷莫西尤单抗“希冉择”和RET抑制剂塞普替尼“睿妥”在大陆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利,以及一款BTK抑制剂pirtobrutinib未来在大陆地区的潜在商业化优先谈判权。

 

去年3月和9月,“希冉择”和“睿妥”已经分别上市,不过均未进入医保。

PD-1销售大局已定,信达BD业务成为扭亏关键

此外,信达还从赛诺菲引进了一款Ⅲ期临床阶段的ADC产品和一款进入Ⅱ期临床的IL-2靶点产品,承担部分开发和商业化工作,并拿到了赛诺菲的3亿欧元初次战略股权投资。

 

国内方面,信达与亚盛医药合作商业化的白血病药物“耐立克”也在持续推进。这款产品2021年11月上市至今的销售额已达1.82亿元,覆盖至全国800多家亿元、177家DTP药店以及117家经销商。亚盛医药内部销售团队仅有100人左右,销售大体上靠信达。

 

PD-1不够,BD来凑。

 

信达手里也有一些自研的好品种。公司管线中有3款新药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4款候选产品进入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最被看好的是GLP-1R/GCGR双激动剂IBI-362,治疗目标是肥胖症,这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适应症方向之一。

 

目前,信达的销售团队已达3000人,接近百济神州的销售人员数量,在创新药企业中算是相当庞大了。这也是信达开展BD业务的基础之一。信达手中的现金及短期金融资产已经达到了91.66亿元,未来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多多引进,都游刃有余。

 

最遗憾的是,合作方礼来在FDA拒绝信迪利单抗上市后,彻底放弃了信达PD-1的海外权益。自那以后,信达没有明确透露过自己的出海计划。

 

那就继续内卷吧?

 

来源:健识局
者:古月
责编:Adam

 

种植牙集采“短兵相接”,通策医疗面对一场硬仗

来源:思齐俱乐部

 

 
1.8万家口腔机构同台争夺种植牙市场。

 

自2023年4月20日起,北京种牙将率先告别“万元时代”。这是3月26日,北京医保局透露的消息。

 

随着牙冠集采落幕,种植牙价格体系调整已到位。5月前,中国各地种牙均能陆续享受集采后的价格。

 

动辄贡献总营收20%左右,毛利率将近50%的种植牙业务,对于大型口腔连锁机构来说,现在到了一个不得不争的关口。

 

这些大型口腔连锁机构将失去集团采购的议价优势,某种程度上,也与约1.8万家口腔连锁机构站上同一起跑线。

 

种植牙集采会对大型口腔机构影响多大?作为资本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口腔连锁标的,“牙茅”通策医疗(600763.SH)将是本文的分析对象。

 

“种植牙放量一直是其所期待的一件事。”3月23日,通策医疗董秘处的回复直截了当。

 

是过于乐观还是合理预期,通策医疗势必要与中国上万家口腔医疗机构短兵相接,这也是对其过去两年战略调整是否成功的一次检验。

 

宁波种植牙限价影响有限

 

种植牙价格调整对通策医疗有什么影响,从2022年初落地的宁波种植牙限价,可以一窥。

 

对于浙江省内营收占比常年保持在九成左右的通策医疗来说,浙江省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通策医疗所建的五个区域集团之一,便在宁波,为宁波口腔医院集团。其他四家分别为杭口平海区域集团、杭口城西区域集团、杭口绍兴区域集团和杭口浙中区域集团。

 

2022年10月,宁波医保局公布的“宁波市医疗机构参与口腔种植体集采和响应全流程医疗服务价格调控意愿公示表”中,共有通策医疗旗下七家医院在列。

 

宁波推出的种植牙限价政策并不复杂:约定品牌、约定价格并约定医院。耗材的价格限定在国产1000元、进口1500元,医疗服务费用定为2000元。两者相加,限定国产品牌种一颗牙3000元,进口品牌一颗则为3500元。

 

种植牙集采“短兵相接”,通策医疗面对一场硬仗

 

在通策医疗发布的2022年8月22日调研内容纪要中提到,其在宁波医保局规定的种植牙业务种植体中选择了三个品牌,目前此类种植牙在宁口做了94颗。与该时间相当的宁波医保局截至8月29日统计数据显示,161家医疗机构共开展种植牙5800余颗。以此测算,通策医疗所种的医保限价牙约为宁波总量的1.62%。

 

在另一份通策医疗调研内容纪要中,这样分析宁波限价后公司种植业务的情况:“咨询的客户大幅增加,但是下单的人少。客单价降低,尤其是三季度种植的观望达到高峰”。

 

2023年3月23日,通策医疗董秘处的回复是,2022年,公司在宁波的种植牙业务发展比较稳定,没有大的反弹也没有下降,保持均年增长率。患者的需求也更多元,大部分会选择非医保限价的种植牙品牌。

 

通策医疗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1月-6月,种植牙总营收约2.23亿元,占总营收18%。同比2021年增长6.5%。

 

《财经·大健康》从另一处宁波种植牙限价合作诊所了解的情况类似。这家位于宁波江北区的口腔诊所,在当地开了十几年,客户多为周边社区居民。该诊所牙医解释,宁波种植牙限价政策后,来诊所咨询和种牙的人确实变多,但大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医保限价品类里的种植体品牌,多数仍然自掏腰包选更好的种植体。

 

这家诊所2021年共种了35颗牙,2022年为55颗,增长超过50%。但医保限价产品仅有10颗,占比不到20%。

 

上述诊所牙医认为,宁波当地人均收入并不低,更愿意为质量付费,不是一味便宜。宁波居民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8万元,在浙江省内仅次于杭州。

 

这家诊所,2021年种的35颗种植体均来自韩国奥齿泰,2022年限价后,也有29颗牙用的是该品牌,打包价格为每颗8000元左右,占比过半;另外,还有16颗牙用的韩国仕诺康种植体,打包价格约为6000元/颗,价格也是医保限价的近1倍。

 

“去年这10颗医保限价种植牙其实也是我们推销出去的。”上述诊所牙医说。

 

宁波医保局测算,2022年种植牙的数量相比往年大幅增长。据《浙江日报》消息,2022年,宁波医疗机构累计种植超过1.2万颗由医保限价支付的种植牙。

 

种植牙集采“短兵相接”,通策医疗面对一场硬仗

 

这些种植牙由哪些口腔机构消化了?上述诊所牙医回忆,宁波种植牙推出限价政策时,有很多口腔机构都拼命地宣传,包括当地两家连锁机构,分别为牙博士和拜博口腔。这也和连锁机构旗下当地的诊所均进入医保植牙限价合作医疗机构名单有关。

 

从收入结构来看,牙博士的营收更依赖“种植”服务。2022年3月底,牙博士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显示。2021年,牙博士的种植服务贡献收入4.81亿元,占比44.7%,几乎是正畸业务收入的一倍。

 

另一家大型口腔连锁瑞尔集团,2021年到2022年3月底,实现营收16.24亿元中,“种植科”收入3.53亿元,占比21.7%左右。与普通牙科相比,占比并不高,但确是增速最高的业务项目。这一时间段其增速为17.9%,而“普通牙科”和“正畸科”,同期收入增速为5.3%和7.0%。

 

这样看来,瑞尔口腔和牙博士更看重宁波的低价种植牙市场,不无道理。

 

集采落地能有多少量?

 

真正会让通策医疗紧张的,是即将到来的种植牙全国集采落地。

 

通策医疗董秘处提及,从入选的种植牙品牌,到影响范围等,国家集采落地影响更大,“理论上会有反弹,但无法预测到底有多少量”。

 

按照时间表,四川医保局率先开展牙冠竞价挂网,其他省份及时跟进联动四川的牙冠挂网价,各省会在4月中旬前落地集采价格。据《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邓正权透露,5月前,种植牙集采的结果将在全国各地执行。

 

种植牙费用分为种植体、牙冠和医疗服务价格三个部分。随着牙冠集采落幕,影响种植牙价格的最后一块拼图已落子。

 

3月20日,四川省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发布口腔牙冠竞价挂网拟入围结果,竞价挂网产品为单牙种植使用的全瓷牙冠产品,材质主要成分为氧化锆,包含白锆、彩锆。单颗拟入围价格自100元至656元不等,均价327元。此前,公立医疗机构从第三方加工厂采购的牙冠大多在千元左右。

 

两个多月前,种植体集采的平均中选价格降至900余元,平均降幅55%。集采前价格较高的士卓曼、登士柏、诺保科种植体系统从原采购中位价5000元降至1850元左右。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奥齿泰、登腾种植体系统从原采购中位价1500元左右降至770元左右。

 

随着医疗服务价格相关规定出台,三级公立医院常规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为单颗4500元。这个价格是种植全过程的诊查费、生化检验、影像检查费、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扫描设计建模费、麻醉费、药品费用的总和。后续,各省会根据自身情况,落地省内不同级别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最高价。

 

这一价格区间比此前市场预期价格更宽,也为各个口腔医疗机构留出了定价区间。据相关部门此前调查结果,以各省份公立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为例,医疗服务部分的平均费用超过6000元,一些省市费用超过9000元。

 

国家医保局牵头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只对公立医院有约束力,但据此前调研显示,在使用同等品牌种植体的情况下,民营医院价格大多比公立低,才更有市场竞争力。2022年,在北大口腔,种一颗牙大概要花费18000元,附近的民营医院相对便宜,但视情况一颗牙也需花到10000多元。

 

上述宁波诊所向医保申请35个奥齿泰集采种植体,最终批了32颗。按照中位价计算降幅,奥齿泰采购价平均降价一半左右。不过,上述诊所牙医没有透露最终该品牌种植牙的定价区间。

 

相比单体诊所,口腔连锁机构与上游品牌商的议价能力强的多。此前有政府部门经调研发现,民营医疗机构已经开始用集团集中采购模式,耗材成本负担并不重。如果考虑到不同性质医院,采购流程、回款时间等不同,具体采购价格会有不同,但实际价格与最终限价的差别并不大。

 

一家大型口腔连锁机构相关负责人曾告诉《财经·大健康》,其所在机构的进口耗材采购,是创始人直接和国外厂家谈进价,只有少数几个公司核心高管知道底价,“小型机构顶多会与总代理商下属的一级代理商谈价格,流通环节加价的空间有限”。

 

3月24日,《财经·大健康》咨询通策医疗旗下宁波口腔医院,种植奥齿泰种植体每颗牙打包价在5000元左右,这是烤瓷牙冠的参考价。如果要换成全瓷牙冠,会有1000元-2000元的差价。按照最高价计算,选择奥齿泰种植体及全瓷牙冠,种植一颗牙打包价约为7000元。这是全国集采落地前的价格。

 

按照公立医院价格体系推算,如果采购一个奥齿泰种植体770元,按照医疗服务限价4500元计算,再算上牙冠入选的最高价656元,组合最高价近6000元左右。这个价格比原来的 7000元打包价便宜近15%。按照实际市场情况,最终降幅只会更高。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大型口腔连锁机构失去了此前集团采购优势,与公立医院及其他民营口腔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大幅降价势在必行,这也将影响种植牙最终利润率。

 

种植牙一向是高利润项目,通策医疗虽未公布种植业务利润率,但可从业内同行数据进行估算。以牙博士医疗为例,2021年种植口腔服务为其贡献了44.7%收入,毛利率为60.9%,高于整体54.6%的毛利率。华齿口腔、蓝天口腔2021年口腔种植,毛利率分别为58.23%、42.37%,也均高于整体毛利率。

 

通策医疗董秘处对此认为,利润下降以后,需要靠业务量增长弥补。

 

通策医疗要面对什么?

 

近期,通策医疗不止一次提及,“集采导致的观望情绪,有望在后续放量”。

 

上述宁波医保系统相关人士观察到,进入2023年,随着四川集采的展开,宁波医保限价种植牙大幅减少,“大家都在观望期待”。

 

另一方面,上述诊所牙医也认为,集采落地会让很多人更了解种植体材料,发现医保限价的种植体大多为钛合金,不是4级钛,种的人变少了。

 

种植体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主要是钛金属。根据材质,分为四级纯钛和钛合金共两个产品系统类别。随着钛金属提纯的发展,钛金属越纯,骨结效果越好,但是纯钛承力强度没钛合金大,虽各有利弊,但现在主打市场以纯度高的4级钛金属为主。

 

此次在四川进行的全国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形成287万套的总需求量,约占全国年种植牙数量的72%。由于市场覆盖面足够大,主流的种植体产品均参与竞标并主动降价,争取中标。一旦全国落地,此前处于观望的种植牙用户群体预计会有反弹。

 

通策医疗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怎么能把这些增量转化为自己的增量。竞争来自参与集采的1.8万家医疗机构,其中有1.4万家民营医疗机构,占总数的80%。

 

除公立医院外,有瑞尔集团、牙博士等这样大型口腔连锁机构,还有其他渗透进社区末端、街头巷口的民营诊所。

 

在北京北苑地区一家商场内,2022年10月开始,陆续有三家民营口腔机构入驻宣传,其中两家挤在进出二楼超市的必经之处,相隔不足10米。这家商场总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共四层。

 

这三家民营口腔医院的宣传海报,均在显眼处标识出“种植牙”。一家写着,“进口种植牙特惠价,每颗3480元起”;另一家宣传人员展示的登记本显示,每天有七八个人留下自己的电话,大多数会参与后续该医院组织的“免费”检查。三家口腔医院中,最远的一家距此车程约15公里,但提供车接车送,其他两家距离商场不足两公里。

 

想要获得足够量的种植牙,一要有覆盖面足够广的口腔机构,二得有足够多的医护人员。

 

2022年通策医疗发布的财报中提及——医护人才储备,这也是其这两年最重要的战略布局。

 

通策医疗在上述调研内容纪要中提到,宁口上半年营收增长3%,净利润下降是由于2022年新增了40名医生储备,增加的人力成本影响了900万元利润。

 

通策医疗2022年三季度财报中提到,为“后集采”时代准备,扩大生产力,主动降存量支持蒲公英发展的策略,90%以上的专家都在支持蒲公英医院快速发展,目标是让蒲公英医院在最短的时间成为当地第一的口腔医院。

 

对通策医疗来说,种植牙业务是不可或缺的市场。从2020年、2021年的财报数据来看,种植业务位列通策医疗五大业务板块增速第一位。

 

上述通策医疗董秘提到,这几年相关医生的储备已经足够了,“(种植牙)量再增长10倍也够”。

 

“以价换量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目前种植牙渗透率低,随着价格差异化定价,总量的快速增加仍有望形成规模的较高增长。”这是通策医疗2022年底在机构调研时的观点。

 

一位长期关注消费医疗的行业人士对《财经·大健康》分析,通策医疗的主要市场仍在浙江,但即使在浙江,面对接下来激烈的种植牙市场,也没有绝对优势,“确实是一场硬仗”。

 

你看好通策医疗吗?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来源:财经大健康
者:信娜
责编:Adam

 

迈威生物宣布迈利舒®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

上海2023年3月31日 /美通社/

迈威生物(688062.SH),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泰康生物开发的地舒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迈利舒,项目代码:9MW0311)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 上市许可批准 (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S20233111)。继君迈康之后,迈威生物实现了第二款产品的商业化。

 

迈利舒是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用于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中,本品可显著降低椎体、非椎体和髋部骨折的风险。

 

迈威生物营销中心开展了针对治疗领域、患者构成、市场潜力等多方面调研工作,制定并多次完善产品推广策略及资源配置计划,并于 2022 年第四季度全面启动了产品上市前的筹备工作。年内预计可实现医院准入超过 200 家,实现销售不低于 30 万支。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包括定价、准入等营销相关工作。

 

迈威生物的联合创始人、CEO刘大涛博士表示:“很高兴继君迈康上市后一年,迈威生物第二款全球商业化产品迈利舒获批上市。年龄相关疾病是我们重点布局的领域。中国老龄女性人群半数以上患有骨质疏松症,而骨质疏松的并发症脆性骨折,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主要原因。迈威生物已组建了精准高效的营销团队,集医学、市场、销售一体商业化管理,提升国内患者可及性。此外,迈利舒已在多个国家达成了战略合作,希望与海外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惠及全球更多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冠科美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上海2023年3月31日 /美通社/

3月30日,启明创投投资企业、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冠科美博(Apollomics Inc.)以SPAC形式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冠科美博(NASDAQ: APLM)发行价为10.00美元/股,开盘价为18.60美元/股,截至收盘大涨172%,市值26亿美元。

 

启明创投是冠科美博最早的投资方之一,从其Pre-A轮开始就伴随公司成长和发展。冠科美博的成功上市,是启明创投2023年以来迎来的第五个IPO。

 

冠科美博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研发肿瘤靶向和免疫单药及其组合疗法。目前公司拥有九个新型抗肿瘤候选药物研发管线,其中六个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其创新候选药物有潜力治疗多种癌症,包括肺癌、脑癌、急性髓系白血病和其他实体瘤。

 

近两年,冠科美博的候选药物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2022年,冠科美博候选药物 — Vebreltinib(APL-101)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孤儿药认定。公司预计今年将得到Vebreltinib(APL-101)的全球2期多队列临床试验的结果,从而支持公司首次向美国国家药监局(FDA)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同时,冠科美博也正在中国开发Eselectin抑制剂Uproleselan(APL-106)作为化疗的联用药物,以增强化疗对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成年患者的治疗效果。Uproleselan(APL-106)已得到美国FDA和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公司预计将于今年完成APL-106在中国临床3期的患者招募。

 

冠科美博董事长兼CEO余国良博士表示:“成为上市公司是我们造福全球难治癌症患者的重要里程碑。我们现在拥有的资金有助于推进肿瘤研发管线,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疗法和希望。”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表示:“冠科美博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发创新的癌症疗法,建立了丰富的产品管线。我们相信此次成功上市将帮助公司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不断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药的核心价值是要去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启明创投将继续关注和布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研发领域,让更多的突破性疗法为全球病患造福。”

复宏汉霖发布2022业绩

营收激增超32亿,自主商业化海外合作齐头并进

上海2023年3月31日 /美通社/

复宏汉霖(2696.HK)发布2022年度业绩,于业绩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32.1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91.1%,主要来自商业化产品高速增长的销售收入及海外授权许可收入等。截至目前,复宏汉霖已有5款产品在中国上市,1款产品在全球上市,18项适应症获批,加速拓展全球商业化版图。同时,公司持续加码差异化创新,推动多元化创新管线进入新阶段,2022年度研发投入约人民币21.832亿元。

 

复宏汉霖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文杰先生表示:”2022年是复宏汉霖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在难中攀高,在稳中求进,高质量完成向Biopharma进化。其中,我们的业绩在疫情下逆势增长,营收突破30亿人民币,已上市的5款产品实现了销售快速放量,再次凸显了强大的商业化实力。此外,公司商务合作领跑全国,多款上市和在研产品达成海外授权, 首付款总额逾人民币15亿。在公司自研生物类似药和创新药的双驱动下,复宏汉霖正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并将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期打造中国生物制药领导者形象,携手社会各方实现共同超越!”

 

商业化迎里程碑突破,逐鹿全球步入新阶段


2022年,复宏汉霖不惧疫情影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合计约人民币26.754亿元,同比增长79.0%,创下历史新高,为公司研产销创新闭环注入强劲动能。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建立起一支约1000人的覆盖商业化全流程的团队,全力布局并持续渗透中国市场,高效推进自营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欧洲商品名:Zercepac,澳大利亚商品名:Tuzucip和Trastucip)和H药 汉斯状(斯鲁利单抗)的商业化落地,2022年分别获得销售收入人民币17.312及3.391亿元。此外,基于与合作伙伴约定的利润分成,公司就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汉达远(阿达木单抗)分别获得销售收入约人民币5.539亿元和0.512亿元。

 

拳头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欧洲商品名:Zercepac,澳大利亚商品名:Tuzucip和Trastucip)实现国内销售收入约人民币16.9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95.4%,海外销售收入0.353亿元,海外授权许可及研发服务收入1.686亿元。凭借150mg/60mg双规格、不含防腐剂等差异化优势,汉曲优持续引领行业临床使用新规范,为不同体重区间的乳腺癌患者带来个性化、更经济的治疗方案。此外,公司协同Accord等海外商业合作伙伴,积极推动汉曲优的全球商业化进程,已实现在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芬兰、西班牙、新加坡、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30多个国家获批上市。同时,汉曲优的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得美国FDA受理,有望进一步覆盖欧美主流生物药市场。

 

公司首个创新产品H药 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于2022年3月在国内成功上市,上市9个月累计销售额达3.391亿元,已获批MSI-H实体瘤、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3项适应症。作为全球首个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H药以15.8个月中位OS(总生存期)刷新全球SCLC免疫治疗记录,其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ASTRUM-005成功登上全球顶级期刊JAMA(影响因子157.3)。为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公司同步推进H药的全球商业化布局,其治疗小细胞肺癌相继获得欧盟委员会(EC)和美国食药监局(FD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截至目前,H药 汉斯状一线治疗ES-SCLC的欧盟上市许可申请(MAA)已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受理,公司亦计划于2024年在美国递交该产品的上市注册申请(BLA)。此外,H药一线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上市注册申请(NDA)也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相关研究ASTRUM-007结果于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87.2)发表。

 

2022年,公司商务合作再创新高,获得海外授权许可及其他收入约人民币5.393亿元,同比增长188.3%。公司携手Organon、Abbott、Getz Pharma、Eurofarma和复星医药等国际合作伙伴加速推进HLX11、HLX14、H药 汉斯状、汉曲优、汉利康、汉达远、汉贝泰等产品的出海进程,5项海外授权合作合计首付款超过15亿人民币,潜在交易金额高达14.46亿美元。其中,公司与Organon就两款在研生物类似药达成授权许可,据约定获得首付款7300万美元,并有望从交易中获得5.41亿美元的潜在收入,刷新了近5年来全球生物类似药对外授权单笔交易的最高记录;公司亦就H药 汉斯状与复星医药达成战略合作,前瞻性布局美国生物医药市场,首付款达10亿人民币。

 

撬动国际临床数据,厚植差异化创新势能


2022年,复宏汉霖持续横向拓宽和纵深化推进产品创新研发,加大以创新生物药为主导的研发管线投入,夯实抗体偶联药物等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不断拓展产品疾病领域和双抗、ADC等新分子类型。公司同步在中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30多项临床试验,全年新增获批16项临床试验,完成15项首例患者给药。

 

H药 汉斯状商业化快速落地的同时,公司积极拓展H药差异化优势,广泛覆盖肺癌和消化道肿瘤等高发大瘤种,于全球累计入组患者超3500人,多项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并获国际权威学术平台认可。公司在2022年精益开展H药 汉斯状于全球更多区域和人群中的探索,H药用于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ASTRUM-020)已完成美国首例患者给药。另一项H药对比一线标准治疗阿替利珠单抗用于ES-SCLC的头对头桥接试验也已在美国完成首例患者给药,以进一步支持H药在美国的上市申报。此外,公司以H药为基石,深化探索H药与汉贝泰、HLX07(抗EGFR单抗)、HLX26(抗LAG-3单抗)、HLX208(BRAF V600E小分子抑制剂)、HLX60(抗GARP单抗)等自有管线产品开展联合研究,以进一步放大抗肿瘤协同效应。

 

2022年,公司全力推动BRAF、LAG-3、TIGIT、4-1BB、GARP、OX40等多个肿瘤创新靶点产品的临床探索,并携手国际伙伴在全球范围积极布局,为产品未来的国际化注入更强动力。公司加速推进HLX11(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4(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和HLX04-O(抗VEGF单抗)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并于中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同时,公司亦通过许可项目引进的方式,持续丰富早期创新研发管线,分别与诺灵生物、Palleon和宜联生物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筑牢公司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竞争力。

 

提质增效护航大生产,一体化平台日臻完善


2022年,公司商业化产能翻倍至48,000升,徐汇、松江(一)、松江(二)三大生产基地形成协同和规模效应,2026年总产能有望达到144,000升。其中,松江基地(一)新增的24000L产能可全部应用于汉曲优的商业化生产,有力保障了市场的持续放量。2022年,松江基地(一)相继通过中国GMP、欧盟QP认证,并预计将于2023年完成FDA GMP的核查。松江基地(二)一期项目规划总产能为96,000升,首个工程批有望于2023年完成,以进一步满足公司中长期全球商业化生产需求。与此同时,复宏汉霖持续推动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不断加强关键物料及设备的本土化建设,包括深入探索大规模不锈钢生物反应器核心控制技术。

 

展望2023,复宏汉霖在不断夯实整体商业化实力的同时,将进一步聚焦早期创新研发,着力提高研发创新效率,积极优化三大生产基地的长期布局规划,向着研产销优势明显、发展健康可持续的 Biopharma持续进化,不断超越,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