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E画廊|艺术家】史新骥:物象浮云外,山水道场中(一)

史新骥迷恋文人画中“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状态。置身山间密林,都市幻魅恍若隔世。阖上眼,呼吸吐纳,与树石通感,仿佛与先贤面对着同一遭过往。2020年大疫,工作室周边不少山区都封了。身锁画室,幸得田园静好,眉间自有山水缱绻。和2018年充满雪意沧桑与厚重感的《东山雪霁》相比,《东山清晓》的色彩体系、心性和精神意向性有些许变化。这得益于疫情期间诵读诗词歌赋,和自己坦然相处——《花间集》描摹花鸟,以浓情蜜意见长,颇具浪漫主义情怀;《诗经》誊写山水,人与自然灵犀相通,乃自然主义之典范。

 

新作气息总体上更趋平静素朴,像是有意做了减法。温润的绿意带着朝雾般的清新在画布上滋长、蔓延,这种绿和自然界的绿有别,也并不完全是文献的、怀古的,而是更富现世感和时代精神的东方格调的自然主义色彩。此外,画面里除了具象的体统,还注入了抽象的形体和构成关系。璞玉般浑圆的造型,虚实相生的轮廓线,超现实主义的色调,明快而富机趣的色泽,彰显着艺术家对自然抱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新展主题取“清晓”二字,既梳理出陈列作品的洄游动线,也寄予着一份对未来美好平定的期许。

 

 入夜-混沌:《搜山图》纸上系列 

 

史新骥作品中诸多场景和生物都能找到民间志怪传说的痕迹。以《搜山》为题材的神话作品,流行于两宋间,均是描绘二郎神下境降妖的情景。据载,最早有北宋画家高益的《鬼神搜山图》,元、明、清不断有摹本传出。目前传世的《搜山图》约有十余本,分别藏于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手中。传统文人画宣扬天人合一,不主张刻画人物冲突,而《搜山图》则最引人之处恰是它传奇的叙事色彩和戏剧冲突。

 

 

史新骥 / 搜山图之二 / 绢本矿物颜料 / 28x18cm / 2020

 

 

史新骥 / 搜山图之三 / 绢本矿物颜料 / 28x18cm / 2020

 

 

佚名 / 搜山图 (故宫博物院藏) / 绢本设色 / 53.3x533cm / 南宋

 

故宫博物院的《搜山图》是迄今为止同题材中存世最早的。全卷人物用细笔勾勒并施以重彩,山石的皴法豪迈放逸,采用马远、夏圭大斧劈法。描绘了天兵神将在山中搜捕妖魔鬼怪的“名场面”,魔怪通常以野兽形象出现,譬如虎、猴、狐、羊、蛇等,或遁作树精木魅,或化作女子。在神将追逐下,它们仓惶逃命,四处藏匿。而神将们则手持刀枪剑戟、纵鹰放犬,各显神通,前堵后截,妖怪无处逃生。讽刺的是,天兵神将凶神恶煞、飞扬跋扈,魑魅魍魉倒慈眉善目、令人生怜。

 

受到南宋绢本《搜山图》的启发,史新骥尝试了同在绢本上创作的想法,用矿物颜料绘制了《搜山图》的第一批以山兽为描绘主体的作品,山兽肢体上的纹路明显受了明清版画手法的影响。背景是一些几何形状的不规则图案,画面大幅留白,底部是史新骥的印章,古意中不乏当代审美意趣。绢本在画面中能看到明显的横竖交错的纺织痕迹,幅面上的矿物颜料与底部的纹理相映成趣,熠熠生辉,散发出一种古朴而温润的光泽。

 

 

史新骥 / 搜山图之五 / 纸上色粉 / 41x31cm / 2020

 

 

史新骥 / 搜山图之八 / 纸上色粉 / 52x42cm / 2020

 

 

史新骥 / 搜山图之九 / 纸上索斯、色粉 / 52x42cm / 2020

 

 

史新骥 / 搜山图之十三 / 纸上色粉 / 52x42cm / 2020

 

此后,史新骥陆续创作了一批同类题材的纸本作品,描绘主体除了飞禽走兽,也有少量人形的猎捕者、神游者,不过背景不再是抽象几何图案,而有着明显花鸟画的特质和文人画的底蕴。其色彩和立体感,近乎在模拟野生动物的视觉:夜间浊气接近混沌态,超越了人眼视觉范畴,以深色系蓝、紫、红、绿为主,部分画面采用色粉、索斯、水彩、丙烯等多种混合材料,结合定画液作叠加和晕染处理。雾化的定画液喷射而出,冲击色粉颗粒引起了化学反应,需要特别控制好力道,才能自如操纵画面的形状和肌理。

 

 

史新骥 / 搜山图之十四 / 纸上色粉 / 52x42cm / 2020

 

 

史新骥 / 搜山图之十八 / 纸上索斯、色粉 / 52x42cm / 2020

 

史新骥的《搜山图》系列就像是无数古本《搜山图》的局部,将这些梦呓式的片段重新排列组合,便连成了同一时空序列上的整体。不过,史新骥的《搜山图》可独立成画,不需要依附一个天兵擒怪的宏大语境和山水背景。乍看之下,没有明显兽形或人形的那几幅,画面看似波澜不惊却暗藏玄机,酝酿着一股强大的势能,戏剧冲突似乎一触即发,令这一刻平静弥足珍贵。观者笃信画面中隐伏着小妖:白天幻作山石和树木,借着夜色掩护,它们蠢蠢欲动,待夜深便现出原形。

 

 

史新骥 / 搜山图之十九 / 纸上色粉 / 52x42cm / 2020

 

 

史新骥 / 搜山图之二十三 / 纸上索斯、色粉 / 42x52cm / 2020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通灵神婆成世界艺术大师,世界学术界唯一推崇的华人画家

导读:郭凤仪是一个通灵神婆,没进过美院。郭凤仪作品被国内一画廊以每幅1000元收购,国外每幅卖几十万元。

 

 

通灵神婆成世界艺术大师,世界学术界唯一推崇的华人画家

 

郭凤仪是近100年来,世界学术界唯一推崇的华人画家。一个被西方学术界推崇的国际艺术大师,不是美院教授,也不是画院院长,而是一个农村大妈,郭凤仪。

 

郭凤仪退休后学画画,拿孙子丢弃的作业本来练习画画。郭凤仪是一个通灵神婆,没进过美院。郭凤仪作品被国内一画廊以每幅1000元收购,画廊卖到香港每幅卖几万元,画廊卖到国外每幅卖几十万元。郭凤仪是一个从农村大妈逆袭成为国际艺术大师的励志神话!

 

郭凤仪的画面重现了中国已经消失的本源文化,从中可以看到《山海经》式的上古魔幻童话等中国文化本源。郭凤仪个案从侧面印证中国民间艺术系统的博大精深。郭凤仪的作品,业界争议很大。主要是郭凤仪捡回了被学院派所放弃的中国传统文化,郭凤仪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里面挖掘出了世界性的艺术语言。

 

了解郭凤仪的画建议去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心理学是艺术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了解荣格就很容易成为艺术盲,因为不了解艺术的深层次内容。艺术和自然科学之间有一道鸿沟,而现代心理学则是连接艺术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

 

荣格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全球众多古老的宗教和失传的文化,其中包括中国的易经和道教。中国传统文明和人类现代文明之间有一道鸿沟,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则是连接中国传统文明和人类现代文明之间的桥梁。

 

去看荣格等西方学者和科学家写的中国文明的书,你会更加容易搞懂中国古老文明的内涵。西方学者们一直都在复兴中国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希腊文明并不是由希腊人复兴的,但古希腊文明成为了世界性的文明。一样的道理,中国古老文明也可以成为世界性的文明。

 

 

郭凤仪作品充满东方魔幻主义色彩

 

农村大妈郭凤仪海外获盛誉

 

郭凤仪是谁?据发掘她的画廊长征空间介绍,郭凤怡(1942 - 2010年, 中国西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艺术家。她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但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许多视觉幻像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针灸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

 

资深画廊人、泰康空间的窦子这样形容最为精辟:“你说她治病也好,‘鬼画’也好,但就是这样一个从没进过美院,一辈子没出过村的农村大娘,画中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人家就是想表达,不用你去‘过分解读’。”

 

如果郭凤仪仅仅是在自家的炕桌上表达也就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讨论,在你我的常识中,并不是每一个在村里画画的大娘都能收获郭凤仪今天的成绩,自从卢杰将她的画带到世界各地去参展,议论就没有停止,即便她已经在2010年故去。

 

今年,郭凤怡是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参展的两位中国艺术家之一,同时,她也参加了6月在伦敦海沃德美术馆新展《宇宙的另类指南》,并即将参加10月份的美国卡内基国际艺术展。长征空间和郭凤怡的合作始于2002年的“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活动。从那时起,她的作品先后参加了布拉格双年展(2005年)、日本横滨三年展(2005年)、台北双年展(2006年)以及韩国光州双年展(2010年)等国际重要的双三年展,也参加过法国里昂当代美术馆、奥地利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日本东京森美术馆等国际美术馆的群展。

 

 

郭凤仪是一个从农村大妈逆袭成为国际艺术大师的励志神话!

 

在刚刚过去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长征空间带去的7张郭凤仪的作品卖掉了6张,也是刚刚过去的威尼斯双年展上,郭凤仪成了今年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怪诞的艺术呈现方式的代名词,他们被统称为“郭凤仪们”。

 

面对种种热议,香港汉雅轩的张颂仁说:“郭凤怡对当代的启示在于她那种完全独立于‘现代’之外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被正统官方体系认可的文化体系已将她这类基于传统宇宙观的文化知识完全异化为化外奇观。”M+博物馆的高级策划人皮力说:“别人问我威尼斯主题展如何,我觉得,郭凤仪对于世界百科这一主题名至实归,如果把标签撤了,你在贾迪里意大利馆会感觉是本次主题展是“郭凤仪们的个展”,有非洲的郭凤仪,墨西哥的郭凤仪,大洋洲的土著郭凤仪。”

 

而西安美术学院的彭德教授日前撰文称:郭凤怡画画是她跳神治病的手段……不过她的作品缺乏中医理念的支持,又不是传统图符,除了她自己,别人无法识读,古人戏称鬼画符。如果硬性识读郭凤怡的画面内涵,将重蹈文革期间西安的一个恶作剧:红卫兵找了一张宣纸,贴在一个烙饼上,做成拓片,酷似一圈远古器皿上的符号,责成一位考古学权威识读。如果他不能识读,就是个草包;如果他能够识读,就是个骗子。可笑的是这位权威识读了。

 

上述种种有无引起你对画家的兴趣?长征空间将在7月21日至8月25日推出郭凤怡个展“郭凤怡”。这是继2005年“谁是郭凤怡”和2009年“我是郭凤怡”之后,在长征空间举办的第三个郭凤怡个展。

 

业内人士的判断自有他们的知识体系以及长期浸淫此圈的常识、规律作为基础,作为普通受众,也许你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毕竟到目前为止,说郭凤仪与保罗·克利如出一辙的有,说她是鬼画符的有,说她扇了中国当代艺术圈一记耳光,直接印证了圈内人对海外艺博会与展览无比谄媚的也有,然而他们的结论都不是你的结论,面对郭凤仪,非常有趣,她也许会激发出你对当代艺术的看法,这种力量比业已成名的诸位带给观众的也许更加强烈。

 

作者:纳狄

 

农村大妈郭凤仪,捡回了被学院派所放弃的传统文化。

 

郭凤仪进驻威尼斯双年展嘲讽了谁

 

郭凤怡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用郭凤怡的图画印证中国,意味着中国艺术界没有思想,没有文化,也没有当代。如果策展人误读了郭凤怡的作品,那就只能证明他浅薄……郭凤怡现象无人质疑,表明国人面对威尼斯俯首称臣习惯了。民间画家郭凤仪进驻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嘲讽了谁

 

彭德的文章矛头直指长征艺术空间热捧的民间画家郭凤怡,这篇质疑“郭凤怡现象”内容是这样的:

 

《彭德:郭凤怡现象》郭凤怡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用郭凤怡的图画印证中国,意味着中国艺术界没有思想,没有文化,也没有当代。如果策展人误读了郭凤怡的作品,那就只能证明他浅薄……郭凤怡现象无人质疑,表明国人面对威尼斯俯首称臣习惯了。

 

长征空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个大牌画廊之一,掌舵人卢杰和他的这个画廊曾经进入Artreview艺术权利榜世界前100强。郭凤怡则是最近一些年来长征 空间力捧的一位民间画家,卢杰凭借自己出色的诠释才能和销售才能,几年的功夫,已经把一位原本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推广到了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舞台。

 

郭凤仪退休后学画画,拿孙子丢弃的作业本来练习画画。郭凤仪是一个通灵神婆,没进过美院。郭凤仪作品被国内画廊以每幅1000元收购,画廊卖到国外每幅几十万元。

 

长征空间VS艺术评论人彭德

 

长征空间是这样介绍郭凤怡的:“郭凤怡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艺术家。退休之后练习气功疗养,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深入的是时时涌现在眼前的视觉图 像,必须用纸笔去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早期的作品材料包括孙儿的作业本和废旧挂历的背面,郭凤怡用各种朴素的材料开始了"古墓系列""身体器 官""药物"和"数字"系列,以期了解她的身体和意识中对于生、命、病、死、永恒和纪念等的视觉想象和记录,气功理论、神话、易经和佛学等古典文献一直是 这种认识论的主干脉络。”

 

“她的艺术实践关注精神和形而上学层面的意义,这些元素反映了她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并且这些民间艺术赋予了我们特殊的历史,神话和神秘气质。她用毛笔在纸上描绘的作品,笔力深厚、精细飘逸,所绘形象不仅与人类的身心息息相关,同时也描绘暗示了某种灵异世界的存在。”

 

而彭德的文章《郭凤怡现象》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把郭凤怡的画比作“鬼画符”,说:“郭凤怡画画是她跳神治病的手段,以互动的方式,携带出个人的性情和寄 托。这应当是引起卢杰关注的原因。不过她的作品缺乏中医理念的支持,又不是传统图符,除了她自己,别人无法识读,古人戏称鬼画符。”

 

彭德认为:“她的绘画功能只对相信她的少数文盲病人有效,这些文盲决定不了中国的走向和兴衰。郭凤怡的作品如果归属当代艺术,那么当下儿童的涂鸦之作更有理由弄到威尼斯参展,因为儿童画表现出儿童对这个世界更为淳朴的看法。”

 

郭凤仪作品充满东方魔幻主义色彩

 

当代艺术圈的观点对峙

 

而对这样针锋相对的看法,当代艺术圈里的不少人也拍马加入战局,在这篇微博下面发表了旗帜鲜明的评论:

 

付晓东:这个现象只能说明国外策展人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是没有什么辨识度的,更没有理解力。被渠道提供什么,就认同什么罢了。渠道提供的是泥人张,还是面人李,什么都无所谓。

 

鄢醒:郭凤仪在今年的主题展非常点题,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她是吉奥尼今年的亮点之一,这种妄图“双年展”理解中国艺术的套路纯属精神上的无赖!我建议:1、先看懂展览再批评不会被笑,2、先欣赏艺术再批评祖国。

 

付晓东:所以我说提供泥人张,皮影罗,农民画王之类,也未必不对题。只是其他有异能的民间艺人没有当代艺术渠道而已。话说我一直就很怀疑这种国际化的大展的策展人对每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的理解,真是都依靠偶然的遭遇。

 

鄢醒:错,如果非得把郭凤仪比作“泥人张,皮影罗,农民画王”那杨飞云绝对急了说自己应该比肩查克克洛斯!

 

付晓东:中国民间,其实牛人很多的亲,那真叫才华横溢,势不可挡阿〜

鄢醒:我知道,我不是贬低民间水准,我是真心觉得郭凤仪在整个展览里太重要了,你看吉奥尼给的位子,一定不会是“国际主义惯例”该有的位子。

 

付晓东:我是就彭的文章引发的想法。反当代艺术体制与被消化成为当代艺术体制,只有一步之遥。

 

郭凤仪作品充满东方魔幻主义色彩

 

胡斌的稻田:此届展览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艺术表达对知识的诉求的意思,并没有说那些素人作品水平有多高。"百科宫殿"模型的作者就是非专业人士。当然这么多非专业人士,选谁不选谁是有背后的缘由。

 

批评家高岭:艺术发展到今天决定其是否为艺术的是三要素:何地、何时、何人。某人某机构的相中与推荐,所以郭成了艺术家。"何人"的身份认定,却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圈子不同不必当真。

 

陈明强CMQ:她的作品异于西方语境的思维系统,不过被西化的中国艺术界好像也不是很能接受郭凤怡,都被“洗眼”了!不管怎么说,郭凤怡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是好事,外国人看了很懵,国人看了更懵,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但这不是郭的问题!

 

理论车间后门:如果郭凤怡是神婆子或我们南方人说的“话仙婆”,那可太过瘾了,送她去大闹西方艺术殿堂,亵渎又占领,很给力。可是,在八竿子打不着欧洲的中国那里,楞是 有一些阿毛,是长期在意淫他们嘴里的所谓西方艺术史和威双的权威性的,那是他们的心头肉,觉得郭凤怡这样的神棍,乱了他们心中的圣殿。好笑得紧!

 

理论车间后门:威双拿郭凤怡展,是在装政治正确,这一点无疑问,那帮人那样的机构,不这样装,反而不正常了。

 

徐勇WB:画廊种的是摇钱树。当年长征计划最成功收获便是对廉价陕北农民资源王文海、郭凤怡两人的包装行销。

 

鄢醒:要说摇钱树,798里多了去了,更何况,摇钱是一回事,作品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真的就崇拜那些爬不上摇钱树的赔钱货倒好,就怕这是一丝嫉妒的酸葡萄 心理在作祟。不种摇钱树的画廊肯定不是好画廊。这种所谓的"不种摇钱树的画廊"只有两种结果:1、走二级市场,2、赔钱(赔钱赚吆喝还算幸运的,既赔钱又 攒臭鸡蛋就是笨)!变成摇钱树是我的理想之一,我一百万个确定这不会影响我的创作质量,因为我没你们脆弱更没你们酸!

 

蒋志:彭文真是一篇“奇文”,看呆了!…看出看不出"文化""当代"本来就是各人的事,各有所能,各有所见,各有所思,说人家"误读"骂别人"浅薄"也只是自以为是、情绪不稳定的小恙而己,但以确凿的口吻在公共舆论空间发布自己揣度的关于亡者的死因,极为不当。

 

郭凤怡在国外走红已是事实

 

事实上,不管大家在这里讨论得多么热闹,郭凤怡在国外走红已是事实,在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之后,郭凤怡的作品即将在英国的一流美术馆— Hayward美术馆参加《宇宙的另类指南》的展览,而郭凤怡的10件作品会有一个单独的展厅。郭凤怡的作品受到热捧确实引发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一件作品 究竟是不是艺术或当代艺术,就像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各位围观的小伙伴们,你们看了这一轮辩论之后,有没有勾勒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的样子?

 

来源:《新浪收藏》

 

郭凤仪的画面重现了中国已经消失的本源文化,从中可以看到《山海经》式的上古魔幻童话等中国文化本源。

 

郭凤仪,墙里开花墙外香

 

已故艺术家郭凤怡在今年先后被威尼斯双年展与Carneige国际艺术展邀请参展,使得这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异数”与“例外”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我们特此邀请长征空间的卢杰对郭凤怡与长征的关联,以及郭凤怡在国内外的接受与认知进行深入的讨论。

 

讨论郭凤怡就要回到长征早期的历史了。首先,这和我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比较有关系。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我实际上是“圆明园”和“后89”这一代人的推手。不过当时在做这些事儿的时候,我就和别人不太一样,我也一直盯牢了乡土油画、写实油画等等,我是很早就把这些东西放在比较culture(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的。这可能和我那时候在海外做推广有关系:我会退远观察,但我又不是老外,所以又没有携带一种殖民或者猎奇的态度,还是整体上把它们看作是文化、图像、表达在一个时代脉络中的关系。所以,虽然我对于同代人很感兴趣,但并没有觉得他们比他们反对的老师们那代的“写实”或者“乡土”更伟大,而是把所有这些都当作文化的material(素材)来看。

 

在“长征计划”萌芽的时候,就是要把那些所谓的二元对立的东西重新打破,组合,并置,建立关联性,所以在起步的阶段,其中就有对于民间很大的关注。在“长征计划”里的民间,有时候建立起的是与历史的关系,有时是更人类学的角度,有时又是与公共空间的关联。而且我一直觉得“长征计划”既然是在做“现代性”,那么所谓的“传统”在其中是不可能一语带过的,因为艺术是不可能不经过传统而直接到达前卫。当“长征计划”到达瑞金,我会考虑乌托邦,到达井冈山,我会考虑自我组织,而进入陕北的时候则采用了survey(调查)的方式,涉及口传文学、情歌、剪纸,以及它们与视觉符号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非常有机的设置在方案之中的,建立在我的主观知识的基础上。

 

但是我又做了三年“重走长征路”的调研,这个过程就是去发现“未知”的东西。因此就有了这么一个机遇,在西安的一个由几位年轻艺术家组织的当代艺术展览上看到了郭凤怡的作品。完全的一个遭遇。我当时就被郭凤怡彻底吸引了:这个不得了,说出很多东西来。从现在看,她就是承载着长征早期想要超越我们约定俗成的、就是此刻让我们疲惫不堪的当代艺术的认知与生产的这样一个角色。

 

在对郭凤怡的判断上,我是非常分裂的。我是很精英意识的人,作为一个本身就是创作的从业者,而且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我有一种绝对的敏感和直觉,就是认为在这个范畴里,郭凤怡肯定已经是极限了,毫无疑问。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支撑着我的绝对的固执和信心,也是因为这样,反而没有去想应该用什么策略,能成不能成啊,用郭老师的话说,这就是缘分,从遭遇到的一刻就捆绑到永远了。但作为策展人,另一方面又是很功利的:我知道她对于我们这个计划意味着什么。

 

郭凤仪作品充满东方魔幻主义色彩

 

后来我们回到北京,进入了798,做的第一个重要的展览就是“民间的力量”(2003年9月18日开幕),包括做毛主席像的王文海,广西的蒋济渭,摄影师李天炳,还有郭凤怡。这个展览长达半年之久。然后,长征团结在一起的艺术家就分裂了。他们觉得:卢杰,你想干嘛呢?这些当然很好,但不是我们当代艺术家所要面对的问题啊,你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啊。他们拒绝了。我这个工作是被否定的,最后变成我成功推出了一个人,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实际上直到今天为止一直被搁置在那里。所以,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艺术史,艺术批评的方法论,哲学,思想史,甚至对贡布里希、帕诺夫斯基的研究等等,既然在郭凤怡的问题上无法接招,无法有正常反应,那它们在和当代艺术的关系上也必然是同样不真实的。我一直觉得对郭凤怡的认知应该是很浅、很简单的一件事儿,但是大家接受起来怎么那么困难呢?大家能不能真诚的把自己真正的知识调动起来,放开所有那些拒绝、怀疑、偏执以及狭隘的观点呢?

 

直到现在,郭凤怡一直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她是中国艺术家里面在国际当代艺术系统里最受尊重的几个案例之一。当然这种接受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我们必须真诚的面对。首先,从她早期的收藏历史来说,郭凤怡其实是长征最早开始销售的,所以人家说郭凤怡是保护和支持长征的一尊“神”。在“民间的力量”展览的时候,费大为几分钟之内就决定要了五张最好的郭凤怡的作品。之后的卖家就是惠特尼美术馆的前馆长David Ross。她的超级粉丝都来自于最纯粹的专业精英与国际人士,这些具有专业眼光的人,当他们抛开任何策展的地缘政治、事件呈现的政治性、后殖民等等观念时,依然很难抗拒郭凤怡作品本身的魅力。

 

第二个原因与(国际策展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选择和判断的标准的困境有关:一方面你选择那些相当流行的,大家都直扑那几个人,另一方面,折腾了“后89”十年,后面又转移一个话题,做全球化,做“移民”,做“都市”,你永远都没办法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核,去理解它的上下语境,去选择艺术家以及呈现、研究。当他不断面对你的重复、疲倦、功利、市场化与媚俗化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的时候,郭凤怡就成为了一个reference(参考)。那艺术家可能会说:卢杰,你这不是在打你自己吗?但长征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全面的,而且是必须互补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在全球语境中,对于策展语法,以及艺术史新的教学与研究的变异的一个补充,比如对于 Massimiliano Gioni来说,他在光州双年展邀请郭凤怡和这次威尼斯双年展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作者:卢杰

 

郭凤仪的画面重现了中国已经消失的本源文化,从中可以看到《山海经》式的上古魔幻童话等中国文化本源。

 

郭凤仪现象

 

郭凤仪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用郭凤仪的图画印证中国,意味着中国艺术界没有思想,没有文化,也没有当代。如果策展人误读了郭凤仪的作品,那就只能证明他浅薄。

 

2003年,卢杰为了绕开风格化、学院式的中国当代艺术,另起炉灶,策划新长征展,找了几位民间艺人参展,包括郭凤仪。策展的思路是反讽,能给一味仿古和仿洋的中国当代艺术敲一敲警钟。十年后,当威尼斯主题展接纳郭凤仪这位唯一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匠人时,性质就变了;如同文革为了整治官场,废弃国家机器,扶持没有文化的工人农民全面接管政权一样离谱。

 

郭凤仪画画是她跳神治病的手段,以互动的方式,携带出个人的性情和寄托。这应当是引起卢杰关注的原因。不过她的作品缺乏中医理念的支持,又不是传统图符,除了她自己,别人无法识读,古人戏称鬼画符。如果硬性识读郭凤仪的画面内涵,将重蹈文革期间西安的一个恶作剧:红卫兵找了一张宣纸,贴在一个烙饼上,做成拓片,酷似一圈远古器皿上的符号,责成一位考古学权威识读。如果他不能识读,就是个草包;如果他能够识读,就是个骗子。可笑的是这位权威识读了。

 

卢杰的初衷或许要检测人类的盲从:把郭凤仪堂而皇之地请进展览会,给她的画在名份上盖章,发放通行证。咦,艺术圈内外居然都认了。尤仑斯和京港等地的画廊,进一步让她的画进入国际市场。经过威尼斯包装,国际炒家会继续炒作,最终由中国的傻子藏家埋单。这是中国艺术品出口转内销的基本线索,大家等着瞧。

 

郭凤仪作品充满东方魔幻主义色彩

 

我同郭凤仪有过一面之交,在西安机场到美院的小车上。她给我的印象是淳朴、开朗和随性,不大经常出门的农村大娘的作风。车开到土门的高架桥,她直呼下车,司机说高架桥不能停车,她说下面就是我家,为什么不能停?郭凤仪固然活在当代,但同中国当代文化思潮大不相干,如同她住在高速公路边,身心却还待在19世纪以前一样。她的画类似儿童画,不属于当代艺术。硬要将郭凤仪同当代拉上关系,那么中国境内活着的哪怕是一株小草也有当代痕迹。郭凤仪的绘画随心所欲,但比她更随心所欲的人大有人在。她的绘画功能只对相信她的少数文盲病人有效,这些文盲决定不了中国的走向和兴衰。郭凤仪的作品如果归属当代艺术,那么当下儿童的涂鸦之作更有理由弄到威尼斯参展,因为儿童画表现出儿童对这个世界更为淳朴的看法。

 

郭凤仪弃医画画,成为职业画家,把原本同病人互动的图画,转换为悬置对象的画面,又模仿西式展览馆艺术,绘制巨幅作品,最终形同批量生产的陕西皮影,蜕变为风格化的图案。

 

郭凤仪的作品,起初收购价每幅1千元左右,京港画廊进出价1-2万左右,转手国际画坛后,居然被视为大师,升值空间越来越大。郭凤仪最初拿到收购价时喜出望外,后来她知道了商业运作过程,觉得很不公平,心肌梗塞,不幸去世。

 

郭凤仪现象无人质疑,表明国人面对威尼斯俯首称臣习惯了。对郭凤仪的深入议论,既需要卢杰、邱志杰、岳路平、费大为等知情人参与,也需要局外人评判。

 

作者:彭德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唱歌诊断癌症,听一听你的甲状腺怎么样

将来你去体检,如果医生让你一展歌喉,不要感到诧异,医生并非要欣赏你美妙的歌声,而是要听一听你的甲状腺有没有问题。

甲状腺是重要的内分泌腺体,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形似蝴蝶。

甲状腺疾病是困扰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的常见内分泌疾病之一,特别是甲状腺癌,因为常发甚至被冠以“癌王”之称。但这个“癌王”被评上拼的只是患者数量,论凶险和隐匿,还是远远比不上真正的“癌王”胰腺癌的。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相当不错。这不,研究者们又发明了新技术:通过歌声来诊断甲状腺癌[1]。

通常甲状腺癌是采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来诊断的,这种方法是侵入性的,并且并非完全准确,有的癌变不一定能检出,而另一些时候其实不用做检测遭罪。所以如果能有非侵入性的更加方便的检测方法就好了。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测甲状腺癌。图片来源:medicinenet.com

当我们唱歌时,声音的振动会在声带附近的组织中产生一种波,称为剪切波。如果甲状腺中存在肿瘤,僵硬度会增加,会加速剪切波的传播。利用超声成像测量这些波的速度就可以确定甲状腺组织的僵硬度,进而评估病变程度。

医学成像里常用的超声波是一种纵波,传播方向与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平行;而剪切波是一种横波,传播方向与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常用的纵波超声成像只能显示器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对于更细微的细节,例如组织的病变程度,就无可奈何了。而剪切波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硬度或者弹性有关系,如果器官因为病变而变得纤维化或者变硬,剪切波的传播速度会增加,从而定量显示器官的僵硬度。这种技术被称为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

横波和纵波的区别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剪切波测量技术最开始是在工程学里用来评价土层性质的,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近些年剪切波在医学影像领域开始大展身手,可以用来定量显示人体软组织的僵硬度进而评估是否有病变,在肝脏疾病和乳腺癌中都有相关的研究应用[2]。

不过大多数人体器官附近没有声源,因此需要施加外力让器官受压应变或者使用脉冲在体内产生剪切波,再去测量剪切波的传播速度,这也限制了它的应用。不过,甲状腺有着先天优势——它靠近我们的发声器官,因此可以不借助外力,直接靠我们的声带发声,产生剪切波方便测量。

测量过程也很简单:将一个探测器放在甲状腺处,然后让被试跟着扬声器发出频率约150赫兹的声音,就像练习吊嗓子一样。为什么是150赫兹呢?因为这一频段下甲状腺在剪切波下的成像还不错。

剪切波测量过程[1]

这种剪切波测量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简单快捷。它不需要在超声扫描仪上添加专门或复杂的设备,只需要大约一秒钟的数据采集就可以完成。分析数据是最长的一步,但只要开发设置好了计算程序,就能自动完成。

虽然目前用于甲状腺的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用的是单一频率的声音,研究者们下一步打算加入更多其他的频率,获得更丰富的剪切波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这样,做甲状腺检测就不用只是单调地吊嗓子了,而是真的唱着歌就把检测给做完了。

剪切波弹性成像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同常规超声成像是很好的互补。让我们期待这一技术在疾病诊断里的更多应用。

Reference

1. Beuve, S., Callé, S., Khoury, E., Simon, E. G. & Remenieras, J.-P. Natural shear wave imaging using vocal tract vibrations: Introducing vocal passive elastography (V-PE) to thyroid elasticity mapping. Appl. Phys. Lett. 118, 023702 (2021).

2. Deng, Y., Rouze, N. C., Palmeri, M. L. & Nightingale, K. R. Ultrasonic Shear Wave Elasticity Imaging Sequencing and Data Processing Using a Verasonics Research Scanner. IEEE Trans. Ultrason. Ferroelectr. Freq. Control 64, 164–176 (2017).

非原创-转自癌度

WCLC 世界肺癌大会快递:奥希替尼或成最强术后辅助治疗方案

从AZD9291到奥希替尼,从后线进到前线,奥希替尼(Osimertinib,泰瑞沙)作为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历经AURA3、FLAURA、ADAURA等多项大型疗效确证性临床试验的层层考验,其效果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可谓一款针对EGFR突变人群的成功靶向药。

战线前移,奥希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登堂入室

为了使符合适应症的患者能尽早从奥希替尼中获益,研究者已经尝试在术后辅助治疗阶段应用奥希替尼。著名的ADAURA研究,即是在EGFR突变早期NSCLC中,探讨根治术后接受奥希替尼的获益情况。

该研究主要结果已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从无病生存期(DFS)曲线上,我们清晰的看到奥希替尼组与安慰剂组曲线明显分开,表明接受奥希替尼能较安慰剂显著延长患者DFS,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超过80%。

2020年12月,美国药监局(FDA)正式宣布奥希替尼作为首个辅助疗法,用于治疗携带EGFR突变的NSCLC患者。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奥希替尼用于IB-IIIB期R0切除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这也是NCCN指南历史首次。

无论有无辅助化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均获益

刚刚举行的2020年度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了ADAURA的探索性分析结果。对IB~IIIA期接受根治术后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辅助化疗,对接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DFS进行分析。

总体人群中,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辅助化疗,再使用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均有显著DFS获益,中位DFS数据:

  • 先前接受辅助化疗者,奥希替尼vs安慰剂:未达到 vs 22.1月,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84%(图1左);
  • 先前未接受辅助化疗者,奥希替尼vs安慰剂:未达到 vs 33.1月,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77%(图1右)。
图1 先前接受过辅助化疗(左)和未接受辅助化疗(右)的IB~IIIA期患者,接受奥希替尼(蓝)和安慰剂(橙)治疗的DFS

总体人群的结果支持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应用,但对不同手术病理分期的患者是否均适用?小编继续带大家了解。

IB期患者,由于本身预后好,因此截止分析日期时,奥希替尼和安慰剂组的中位DFS均未达到,但从DFS曲线来看,无论先前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奥希替尼的DFS优于安慰剂组(图2)。

图2 先前接受过辅助化疗(左)和未接受辅助化疗(右)的IB期患者,接受奥希替尼(蓝)和安慰剂(橙)治疗的DFS

II期患者,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辅助化疗,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均较安慰剂组有显著DFS获益,该组人群中位DFS数据:

先前接受辅助化疗者,奥希替尼vs安慰剂:未达到 vs 29.4月,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85%(图3左);

先前未接受辅助化疗者,奥希替尼vs安慰剂:未达到 vs 22.1月,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80%(图3右)。

我们再细看曲线,接受辅助化疗后再接受奥希替尼的DFS曲线几乎呈“水平状“,而先前未接受辅助化疗、仅接受奥希替尼治疗患者的DFS表现则差些。这提示,对存在EGFR驱动基因突变的II期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再进行奥希替尼辅助靶向治疗,是一种优化策略。

图3 先前接受过辅助化疗(左)和未接受辅助化疗(右)的II期患者,接受奥希替尼(蓝)和安慰剂(橙)治疗的DFS

IIIA期患者,结果同样适用。

先前接受辅助化疗者,奥希替尼vs安慰剂:38.8月 vs 12.9月,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87%(图4左);

先前未接受辅助化疗者,奥希替尼vs安慰剂:38.6月 vs 11.2月,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90%(图4右)。

IIIA期可手术NSCLC患者群体的异质性很大,术后辅助治疗手段的探讨一直是临床难题之一。该结果提示,对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奥希替尼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治疗策略,半数病例的DFS可超过3年。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奥希替尼能帮助患者取得足够长的DFS。

而且,无论是否接受过辅助化疗,患者均能从奥希替尼辅助治疗中获益。

图4 先前接受过辅助化疗(左)和未接受辅助化疗(右)的IIIA期患者,接受奥希替尼(蓝)和安慰剂(橙)治疗的DFS

奥希替尼或成EGFR突变NSCLC术后辅助治疗最佳方案

ADAURA研究的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既往是否使用过辅助化疗,无论术后分期如何,后续使用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均支持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在DFS上获益。

在汇总各分期亚组的森林图上,我们也清晰的看到各期患者、无论先前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均支持奥希替尼DFS获益(图5)。

图5 亚组分析小结(森林图)

ADAURA研究探索性分析中,奥希替尼组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其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但这些喜人的结果,显然已将奥希替尼推到术后辅助治疗阶段,奥希替尼单药或与辅助化疗序贯应用,或能成为今后EGFR突变可手术NSCLC的治疗选择。

我国人口基数大,EGFR突变比率高,潜在获益人群广泛。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证据,为这部分人群带来更长的术后DFS,争取做到术后不复发、少复发。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huyang.aidu (二维码自动识别)

参考资料

1. Wu YL, et al. Osimertinib in Resected EGFR-muta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27071.

2. Wu YL, et al.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use and outcomes from ADAURA: Osimertinib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resected EGFR mutated NSCLC. 2020 WCLC.

非原创-转自癌度

西妥昔单抗强效助力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

结直肠癌 新发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于男性第4位,女性第3位,死亡率居于男性第5位,女性第4位。

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低,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化疗成为转移性或局部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传统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大、耐受性差,预后不尽理想。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因其具有靶点明确、特异性强、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研究热点。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就是著名的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一线治疗结直肠癌的故事。
提及目前全球最畅销的癌症药物,西妥昔单抗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明星,它于2004年2月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结直肠癌,并于2006年登陆中国,中文商品名为爱必妥。



西妥昔单抗首先在结直肠癌二线治疗中取得突破,随即进军一线。CRYSTAL研究奠定了肠癌患者一线应用西妥昔单抗的地位,该研究发现 RAS 基因野生型患者可以通过西妥昔单抗治疗提高8.2个月的总生存期。

在CRYSTAL的研究中,1:1平均分配599名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FOLFIRI联合治疗,599名患者仅接受了FOLFIRI治疗。其中,FOLFIRI指的是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三药联合化疗方案。

一起来看研究结果:


1、无进展生存期(PFS):


所有入组人群中,西妥昔单抗+FOLFIRI联合组的中位PFS为8.9个月,FOLFIRI组为8.0个月(图1),联合组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降低15%。简单的说,如果用传统方案,在8.0个月时,有一半的患者肿瘤进展了,而采用新方案,直到8.9个月的时候才有一半患者肿瘤出现进展,新方案相比传统方案多管用了0.9个月,这个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图1 CRYSTAL研究中所有入组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

2、总生存期(OS):


所有入组人群中,联合组的中位OS为19.9个月,FOLFIRI组为18.6个月(图2)。简单的说,如果用传统方案,在18.6个月时,有一半的患者死亡了,而采用新方案,到19.9个月的时候一半患者死亡,新方案相比传统方案多管用了1.3个月,这个差距也可以忽略不计。

图2 CRYSTAL研究中所有入组人群的总生存期

3、RAS野生型亚组人群中,联合组的中位PFS为9.9个月,FOLFIRI组为8.7个月(图3);


联合组中位OS为24.9个月,FOLFIRI组为21.0个月(图4)。也就是说,传统方案使用到8.7个月时,有一半的RAS野生型患者肿瘤进展了,到21.0个月的时候,有一半的RAS野生型患者死亡;而采用新方案,直到9.9个月的时候才有一半患者肿瘤出现进展,到24.9个月的时候,有一半的RAS野生型患者死亡。生存时间提高的幅度就比较明显了。

图3 CRYSTAL研究中RAS野生型亚组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

图4 CRYSTAL研究中RAS野生型亚组人群的总生存期

此外,另一项AIO二期临床研究比较了西妥昔单抗+XELIRI(卡培他滨、伊立替康)方案与西妥昔单抗+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结论为这两种方案对晚期结直肠癌均有效且可耐受,这些研究再次印证了西妥昔单抗的地位:KRAS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以从西妥昔单抗治疗中获益,而对于KRAS突变的患者没有收益。

因此,KRAS基因状态检测有助于确定西妥昔单抗的疗效,成为第一个预测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效果的生物标记物,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
1. van Cutsem E, Kohne CH, Hitre E, et al. Cetuximab and chemotherapy as initial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 N Engl J Med, 2009,360(14):1408-1417.
2. Heinemann V,Fischer von Weikersthal L,Vehling KU,et al.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cetuximab plus XELIRI versus cetuximab plus XELOX as first 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 mCRC) : a study of the german AIO CRC study group[J]. J Clin Oncol,2008, 26( Suppl) : a 4033.

非原创-转自癌度

结肠癌肝转移,不能做肝切除术,怎么办?

肝脏是结肠癌转移率最高的器官,约有1/5的结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就发现肝转移,相比其他转移器官,肝转移的存活率较高。

在这些发生肝转移的结肠癌患者中,约有20%的患者在系统性化疗后可以手术切除肝脏转移灶,80%的患者不能通过手术切除。如果能实现R0切除(显微镜下无残留),差不多一半的患者可以轻松活过五年,而无法切除的患者生存期就比较低了。

对于80%的无法手术切除肝转移病灶的患者,别担心,科学家们研发了特效药,能将大部分患者转变为可以手术切除的状态。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这个特效药。

众所周知,中国结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建议对发生肝转移的结肠癌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个体化治疗,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可以转化为可切除,大大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对于KRAS野生型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往往能从西妥昔单抗治疗中获益。那么,西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方案(FOLFIRI或FOLFOX)治疗不可切除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相对于标准化疗方案,是否能更进一步提高手术切除率?

一项重要的研究用详实的证据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项研究就是CELIM研究。

CELIM研究是一项Ⅱ期多中心随机研究,对使用FOLFIRI或FOLFOX联合西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是否能提高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二次切除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入组的患者均有≥5个肝转移灶和(或)肝转移灶无法切除,既往未接受其他化疗(6个月前接受辅助治疗除外),随机进入以FOLFIRI+西妥昔单抗为新辅助方案的A治疗组,和以FOLFOX+西妥昔单抗为新辅助方案的B治疗组。

表1 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FOLFIRI有效率

结果表明(表1),约有70%的KRAS野生型患者通过CT扫描或手术切除确认疗效为部分缓减或完全缓减;KRAS突变型患者这一数据为41%。

图1 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FOLFIRI在所有患者和KRAS野生型患者的PFS与OS结果

对于所有患者来说,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与FOLFOX联合西妥昔单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接近,两组总生存期OS分别为35.8个月和29个月。对于KRAS野生型患者,总生存期大大提高,分别达36.1个月和41.6个月(图1)。

这些结果完全符合我们对西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治疗不同基因型的结肠癌患者的预期。那西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是否真的能大大提高这些肝转移患者的手术切除可能性呢?

图2 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FOLFIRI新辅助治疗前后疗效对比图

在CELIM试验中,有68位患者参加了入组时手术切除可能性的基线水平,和经治疗后手术切除可能性评估。上图表明(图2),每位患者都通过多位外科医生评估,西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FOLFIRI/FOLFOX)将手术切除可能性从基线的32%提高到了60%!

表2 CELIM研究手术切除率评估结果

由表2可知,约有46%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其中34%的患者实现R0切除!

图3 CELIM研究不同切除亚组PFS和OS结果

上图结果如同预期,实现R0与R1切除的患者,与不能手术的患者相比,总生存期相差悬殊。

我们来梳理下CELIM研究结果重点,接近半数患者(46%)在西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后获得手术机会,肝转移灶的根治性切除率(R0切除)高达34%,对患者的长期生存产生积极影响。对于KRAS野生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来说,总生存期也得到了大大提高。2013年ASCO五年数据更新结果:R0切除患者OS达53.9个月,5月OS生存率为45%。

总之,即使不幸罹患结直肠癌伴随肝转移,只要您听从医生的建议,在全面评估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正确、规范的治疗方案,就能早日康复。

——————

参考文献:

1. G. Folprecht, T. Gruenberger, W. Bechstein,et al.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initially unresectable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treated with FOLFOX/cetuximab or FOLFIRI/cetuximab i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cept[J]. Annals of Oncology Advance Access published February 27, 2014

2. Gunnar Folprecht, Thomas Gruenberger, Wolf O Bechstein,et al. Tumour response and secondary resectability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follow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cetuximab: the CELIM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J]. Lancet Oncol 2010; 11

非原创-转自癌度

深度总结:食管癌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翱宇

食管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恶性肿瘤,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化疗与放疗。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食管癌的治疗也迈向了精准医学,癌度今天这篇文章致力于系统梳理食管癌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不同的食管癌亚型与不同的治疗措施

食管癌有两种最为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分别为食管腺癌(英文简写EAC)和食管鳞状细胞癌(英文简写ESCC)。其中吸烟和饮酒、ALDH2基因突变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原因,肥胖和巴雷特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原因。需要注意这两种主要亚型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措施,很多药物临床试验也明确了患者属于哪一种亚型。切忌不能直接照搬使用,尤其是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直接将其他肿瘤类型的药物搬到食管癌上来使用。

(图1、晚期食管癌主要的转移部位)

由于我国的食管癌筛查现状,很多患者在确诊为食管癌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因此癌度这篇文章主要归纳晚期食管癌的治疗,其他关于食管癌的知识大家可以下载癌度APP加入胸部肿瘤群组交流治疗经验。

食管鳞状细胞癌与食管腺癌的一线治疗仍是化疗,主要的治疗方案是5-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联合顺铂或奥沙利铂。食管癌对化疗比较敏感,有比较好的肿瘤病灶缩小和局部控制率。

(图2、食管癌的化疗方案)

上图为食管癌一线治疗的化疗方案,单药适用于身体状况不好的患者,最为常用的是双药方案及三药方案。从一定程度来讲,食管癌一线治疗完全摒弃化疗、放疗还不是很现实,更多可能是靶向和免疫治疗联合传统的放化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能调动人体免疫获得对食管癌的长期控制。

二、食管癌的药物靶点和靶向药物

目前已经证实靶向治疗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比较典型的药物包含针对EGFR靶点的西妥昔单抗(爱必妥),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靶点的贝伐单抗。

(图3、食管癌的药物靶点和相关靶向药物)

如上图所示,食管癌的药物靶点主要集中在EGFR、HER2、VEGFR、MET等。但实际获批的药物并不是很多,使用这些药物所需的条件如下:

l 曲妥珠单抗是针对HER2蛋白高表达的食管癌,需要免疫组化检测组织样本,HER2为高表达。具体使用的时候需要与化疗联合。

l 雷莫卢单抗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这个一般无需通过基因测序来验证VEGFR的表达或扩增。使用的时候需要与化疗联合。

l 帕博丽珠单抗获批用于PD-L1高表达(CPS≥10%)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二线治疗,也就是一线标准治疗后进展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可在二线单药使用K药进行治疗。对于PD-L1高表达(CPS≥1%)的食管腺癌则是获批了三线的适应症。

l 纳武利尤单抗在日本获批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二线治疗,即一线治疗耐药之后使用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比二线化疗获益更好。

图4、食管癌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汇总

上图为食管癌的一些临床试验,上面列举了相应的药物、针对的靶点和临床试验数据。有的药物目前还没获批应用到所谓的指南上。总体而言,提升都不是特别的大。但至少是有了所谓的突破。

三、食管癌的基因突变都有哪些?

基因检测是一种工具,但现在有被过度使用的趋势。很多肿瘤没有必要做一个全套的含几百个基因的产品,因为可能用得到的信息并不是很多。

图5、食管癌的主要基因突变及其概率

上图是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基因突变及其频率,也就是使用组织样板检测基因突变基本上都跑不出上面的范围。但我们结合上面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目前基于这些基因突变位点的靶向药物并不多。PD-L1、HER2蛋白表达可以使用免疫组化的方式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可以使用PCR的方式检测,都不需要花费很高的费用。

因此笔者对于食管癌患者的基因检测持保留态度,如详细探讨可在癌度APP的基因检测群组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四、启示及展望

经过对最新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食管癌的靶向和免疫治疗仍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目前在一线治疗还做不到完全摒弃化疗或放疗,目前的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些免疫组化检测指标,可以判断一些靶向药物的适应性,且需要和化疗联合。

免疫治疗目前已经攻克到二线治疗。尽管二线治疗单药PD-1由于传统的二线化疗。但如何提升治疗应答率?让起效的患者能比较长时间的有效,生存期更长,如将放疗等治疗联合应用上去是否会更好,这些问题都将会在以后做到回答。

总之:根据患者基因和分子分型,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是趋势,食管癌应该也是如此。

参考出处:

1、Esophageal Cancer Treatment (Adult) (PDQ®) Patient Version,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 2002–.2020 Oct 2.

2、Yan-Ming Yang, et a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0 Oct 7;5(1):229.

3、Harada K,et al.,F1000Res. 2020 Oct 1;9:F1000 Faculty Rev-1189.

4、Ugo Testa, et al., Medicines (Basel). 2017 Sep 14;4(3):67.

非原创-转自癌度

三阴乳腺癌连续基因检测,预测复发风险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治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有30~40%的病人,尤其三阴乳腺癌病人,可能会在术后出现复发转移。临床医生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回答患者的灵魂拷问:“我能不能被治愈?” “我的复发风险有多大?” “我能活多久?”

针对最为凶险的三阴乳腺癌,最近有一项前瞻、II期、循环肿瘤DNA指示术后加强治疗的临床研究,有望回答上述问题,现在给介绍一下。

1. 循环肿瘤DNA识别高复发风险患者

TNM分期等目前临床判断复发而风险转移的手段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使是最为灵敏的影像学检查PET-CT,当发现肿瘤时病人也已经进入了晚期。近年来,欧美陆续有数据显示,通过检测病人血浆里的肿瘤突变DNA,可以提前13~15个月发现复发转移。今年4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官方期刊-《JCO精准肿瘤学》上,有研究报道了通过检测病人血液里循环肿瘤DNA的含量可以判断病人治疗的疗效以及将来的复发风险。根据前期的结果,研究团队又设计了一项针对早期三阴乳腺癌(患者),通过循环肿瘤DNA,来监测、判断复发风险,然后针对性地加强治疗的临床研究。

图1、乳腺癌的分型

肿瘤是DNA突变引起的,只要身体里还有肿瘤突变DNA,就说明肿瘤癌细胞并没有被完全清干净,只是因为量比较少或是潜伏起来,不能被临床影像学所观察到。通过高灵敏度的循环肿瘤DNA检测,可以很好地了解血液的微量肿瘤细胞及含量,以此推测患者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对提高三阴乳腺癌的治愈率帮助非常大。

2. 三阴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怎么去预测复发风险?

临床治疗中,肿瘤大、分期高、淋巴结有转移的病人,即使是肿瘤细胞完全消失,按德国的一项几千人的统计数据显示,手术后五年内大概还有15%左右的复发风险,如果没有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病人,复发风险就更高。临床也常遇见病人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理论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然而患者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会发生复发转移。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所介绍的这一临床试验在设计上要求针对高危病人,手术后每6个月都要进行循环肿瘤DNA监测,希望通过半年一次的监测,能够及早地发现肿瘤复发的迹象(基因检测为免费项目,共计10次),从而把肿瘤的复发转移扼杀在亚临床期,进而评估是否能提高患者的治愈几率。

3.治疗方案及患者获益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术后治疗仍存在争议,怎样判断哪些三阴乳腺癌患者需要口服卡培他滨?仅服用卡培他滨就够了吗?免疫治疗是否有望改善三阴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均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

肿瘤向血液里释放基因碎片,因此可以早期发现肿瘤复发风险

通过循环肿瘤DNA监测,不管病人是接受新辅助治疗,还是直接做手术、然后进行辅助治疗,都能够进行精准分类、精准分型,筛选出高危的病人,从而给予针对性的加强治疗。我们常说,对于早期三阴乳腺癌治疗一定要充分,指的是恰当、适当的充分,除了高危患者要精准,对于低危患者,也不要过多的治疗,怎么样把握好这个尺度非常重要。

如果三阴乳腺癌病人能够在手术后五年,每半年一次的循环肿瘤DNA监测,通过定期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有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给予个体化的精准的加强治疗,进而提高患者的治愈几率。那么无疑收益是非常大的。

血液里的基因碎片,有的来自正常细胞,有的来自癌细胞

三阴乳腺癌大家经常是谈之色变,医生也为之很棘手,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找到三阴乳腺癌患者复发的风险指标,比如那些基因突变,容易早期复发等。

这个研究项目对三阴乳腺癌患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每隔半年测一次血液的肿瘤基因突变,时间跨度5年,这对于预测预后复发风险是非常好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癌度APP的乳腺癌关爱营咨询招募方的遗传咨询师,看如何能较快地参加。

非原创-转自癌度

肺癌晚期能治愈吗?

对于恶性肿瘤,往往谈的是临床治愈率,也就是病情无进展生存时间超过5年,这种情况就属愈了。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不同的肺癌亚型,具体的治疗策略和预后是不一样的。

如上图,根据肺癌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点,可以初步分为两种类型: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绝大多数是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发病率约占肺癌总数的15% 。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疗法的规范化诊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预后有了显著提高。在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新的治疗方式,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使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入了新的篇章,许多患者凭借创新治疗手段,生存期和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如上是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的数据,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即便在美国,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6%。当然这里是统计到2015年之前的肺癌。此外很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获批上市,晚期肺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手段远不是2015年前的肺癌患者所想象的,因此有理由相信晚期肺癌生存期超过5年的比例将会升高很多。

同时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非小细胞肺腺癌,这个肺癌亚型有较高的概率存在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针对这些驱动基因有很多的靶向药物,患者可以获得很长时间的无疾病生存期。

肺癌的另一种分型,小细胞肺癌则恶性程度较高,进展快。虽然患者对化疗敏感,但一旦停药极易复发,大部分患者往往很快出现耐药,也没有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因而广泛期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时间较短,往往不足一年。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没有靶向治疗机会的患者而言,现在发展起来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他们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如PD-1/PD-L1抑制剂。以长期以来治疗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为例,PD-L1抑制剂给这部分患者带来了希望。

如上图所示,PD-L1抑制剂与肿瘤细胞的PD-L1相互结合,解除了肿瘤细胞对免疫T细胞的抑制,免疫T细胞可放开手脚来攻击并杀死肿瘤细胞。由于免疫细胞具有记忆的特点,因此一旦起效,免疫T细胞将会长时间地识别肿瘤细胞,患者就有可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

总之,晚期肺癌目前还谈不上治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创新性的药物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出现,那时候我们有望真正将晚期肺癌控制为慢性病。

非原创-转自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