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解读

导言

Introduction

此篇指南共识更新与2020年12月,由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专业委员会牵头,对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特征、临床表现、诊断要点、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旨在规范和提高广大儿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儿科医师对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的水平。本篇解析重点解析典型病毒导致的儿童喘息性相关疾病与抗病毒合理用药。其他信息可在文末原文链接中查看。

原文摘要

儿童喘息性疾病大部分由病毒引起,还有一些由细菌真菌引起。 目前临床推荐药物,用于RSV引起的喘息性疾病药物为干扰素,用于ADV的药物为人血丙种球蛋白,用于IFV的药物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新药帕拉米韦。由其他病毒引起的喘息性疾病,暂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可尝试使用IFN-α抗病毒治疗。


原文架构

Ø 儿童喘息相关性呼吸道疾病的介绍

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哮喘)、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百日咳综合征(P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其他儿童喘息相关性呼吸道疾病。


Ø 不同病原导致儿童喘息的特点

病毒感染(RSV、RV、ADV、IFV、PIV、其他)

 非典型病原感染(MP、C及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

细菌/真菌感染


Ø 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应用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INF、人单克隆RSV-F蛋白抗体(palivizumab,帕利珠单抗)、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口服奥司他韦、静滴帕拉米韦、吸入扎那米韦、更昔洛韦;尚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可尝试使用IFN-α抗病毒治疗;

 抗非典型病原体治疗:大环内酯类药物;

抗细菌治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抗真菌治疗:口服三唑类药物伊曲康唑(吡咯类)及吸入性两性霉素B(多烯类)。


Ø  临床经验性抗病原微生物治疗药物选择


一、

儿童喘息相关性呼吸道疾病的介绍

1.1毛细支气管炎

Ø 患病人群:主要发生于2 岁以下婴幼儿,峰值发病年龄为2~6月龄。

Ø 病理表现:感染主要累及直径75~300 μm的细支气管,病理改变包括上皮细胞坏死、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细支气管狭窄与阻塞。

Ø 感染源:最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此外还包括鼻病毒(RV)、人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HCoV)、人博卡病毒(HBo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V)和副流感病毒(PIV)等[1]。多种病毒混合感染也较常见,其中以RSV和RV的混合感染最多。此外,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2]等也与毛细支气管炎相关。

Ø  临床表现:本病发作以流涕、咳嗽、阵发性喘息、气促、胸壁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

Ø 其他:<3月龄以及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营养不良等因素的高危婴儿有较高的病死率。约有34%~50%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日后会继发气道高反应性疾病[3]

1.2喘息性支气管炎

患病人群: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时期,指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伴有喘息发作。

病理表现:与毛细支气管炎相似,感染部位主要累及气管、支气管及细支气管。

临床表现:喘息、咳嗽、咳痰、气促、胸闷、两肺哮鸣音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持续性喘息,可反复发作,部分患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感染源:RSV、RV、PIV、HMPV等多种病毒以及MP等,而病毒感染是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最常见诱发因素,也是未来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

1.3喘息性肺炎喘息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喘息型)

病理表现:与毛细支气管炎非常相似,但喘息性肺炎可能伴有更严重的肺泡渗出。因而肺部听诊可有固定的细湿啰音,影像学检查可见更为明显的炎症浸润影;

临床表现:与毛细支气管炎非常相似;

感染源:与毛细支气管炎大致相同,既往认为病毒、MP是主要病原,近年来研究发现下呼

吸道细菌定植或感染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也与喘息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1.4支气管哮喘(哮喘)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感染源:病毒感染是最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婴幼儿以RSV、PIV感染为主,年长儿童

以RV、IFV感染为主。MP、CP等感染也与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此外早期呼吸道多种定植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有可能激活与哮喘相关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哮喘的发生。

1.5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

病理表现:细支气管周围纤维化,压迫管腔,导致管腔狭窄闭塞,这种通常是不可逆的损伤是BO的特征性改变。此外,也有以管腔内肉芽组织增生为特征,尤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具有潜在可逆性。

临床表现:反复或持续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及活动不耐受,肺部有细湿啰音和

哮鸣音。

感染源:感染是儿童BO的首位发病因素,ADV是其主要病原,MP、麻疹病毒感染导致BO 也较多见。其他病原感染如RSV、单纯疱疹病毒、IFV、PIV-3、肠道病毒、RV、HMPV、HBo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CP、百日咳杆菌等均与BO发生相关。

1.6百日咳综合征(PS)

临床表现:患儿多以发作性痉挛性咳嗽、伴高音调鸡鸣样回声等为特征。也有小部分患儿可出现喘息症状。小婴儿可不出现典型痉咳症状,可在数声咳嗽后即发生屏气、发绀,严重者可出现窒息、惊厥或心脏停搏。

感染源:副百日咳鲍特菌、霍式鲍特菌、支气管败血鲍特菌等,也可能是多种病毒如ADV、RSV、RV、副流感病毒等,还可能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以及MP、CP等。

1.7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慢性肺疾病)

病理表现:早期肺泡和呼吸道损伤及晚期纤维化。

感染源:以RSV最为常见。MP、CP、沙眼衣原体、百日咳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

伯杆菌等非典型病原体和细菌也较为常见。

其他:当BPD 患儿发生下呼吸感染后往往病情重、进展快、易发生呼吸衰竭。


二、

不同病原导致儿童喘息的特点以及用药推荐

2.1 RSV 

病毒介绍:非节段性单股RNA病毒,有A与B两个亚型,我国流行的以A亚型为主。

患病人群:2岁以下尤其2~6月龄为其感染好发年龄。RSV感染的高危人群为年龄小于6周、早产婴儿、慢性肺疾病的早产儿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病(脑瘫或肌营养不良)或免疫缺陷患儿。

临床表现:

Ø 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3 d出现咳嗽伴喘息,症状轻重不等,重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鼻翼扇动、吸气三凹征,少数重症病例并发心力衰竭。发热一般低于38℃,全身中毒症状不重。

Ø 肺部听诊多有中、细湿啰音,呼气相延长,呼气相高调喘鸣音,发作性喘憋极重时可有呼吸道明显梗阻,呼吸音明显减低,甚至听不见。

Ø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

Ø 胸片:两肺可见小点片状、斑片状阴影,部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肺充气过度或小片肺不张。

用药推荐: 

Ø 利巴韦林:安全性有效性无法得到证实,临床上不建议常规使用。对于某些严重的RSV感染病例或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儿童,可考虑早期静脉点滴,10~15mg/(kg.d), 3~5d, 但需观察其不良反应。

Ø 干扰素(IFN):IFN 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IFN-α在RSV呼吸道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研究表明,雾化吸入IFN-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多中心研究。因此,开展IFN治疗的多中心高质量临床治疗研究,对于探索有效的RSV感染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参照以下方法进行,雾化吸入重组人IFN-α2b每次20~40万IU/kg或IFN-α1b每次2~4 μg/kg,每日2次,连续5~7 d;或肌肉或皮下注射重组人IFN-α抗病毒治疗,IFN-α2b 10 万IU/(kg·d)或IFN-α1b 1 μg /(kg·d),每日1次,连续5 d。

Ø 人单克隆RSV-F蛋白抗体(帕利珠单抗):可降低RSV感染的住院率及感染后反复喘息的发生率,但由于价格昂贵,其使用受到限制。2014年美国仅推荐在29周以下的早产儿、32周以下合并慢性肺疾病的早产儿及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在生后12个月内使用,而对29~31周的早产儿生后6个月内,及32~34周早产儿生后3个月内,不再常规推荐使用帕利珠单抗用于预防RSV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2.2 RV 

病毒介绍:RV为一组属于肠道病毒属单正链小分子RNA 病毒。RV分为A、B和C等3个基因型,以A型和C型为主。RV与喘息反复发作以及哮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主要是RV-C型)。

易感人群:多见于2岁以上的儿童。感染高峰集中在春、秋季。患儿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越高,越容易发生RV感染。

临床表现:

Ø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干咳、发热等,婴幼儿相比年长儿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不显著。

Ø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

Ø 胸片改变与RSV 感染类似。

用药推荐

等尚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可尝试使用IFN-α抗病毒治疗。


2.3 ADV 

病毒介绍:ADV是一种没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目前有42个血清型,以3、7型为主,7b型的临床表现比较重。

易感人群: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北方多见于冬春两季,南方多见于秋季。

临床表现:

Ø 急骤发热,呈稽留热或不规则高热,一般在39℃以上,半数以上超过40℃,热程长,一般1~2周,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大多数起病时即有阵咳,继而喘息。重症者出现呼吸困难、喘憋。部分ADV肺炎可发展为BO,出现持续喘息、气促,运动不耐受,肺部高分辨CT呈现马赛克征象。

Ø 肺部体征出现晚,多在高热3~7d后出现细湿啰音,并逐渐增多,当病变融合时,出现肺实变体征。

Ø 白细胞总数可减少、正常或增多,如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多提示继发细菌感染。

Ø 影像学改变可早于肺部体征,呈现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性病灶(与脱落的坏死物堵塞管腔有关),以两肺下野、左下肺、右上肺多见,肺实变周围有代偿性肺气肿,可伴有胸膜炎或胸腔积液。

用药推荐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对ADV疗效不确切,不推荐使用。西多福韦(cidofovir,CDV)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使病毒DNA失去稳定性,抑制病毒复制,针对免疫低下儿童的ADV 肺炎有报道,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尚未确定。对于重症ADV感染,可考虑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推荐1.0 g/(kg·d),连用2 d。


2.4 IFV 

病毒介绍:IF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目前流行的主要是H1N1、H3N2株,少数为乙型。

易感人群:2岁以下的婴幼儿易感,冬春季节多发。

临床表现:

Ø 发热、咳嗽、流涕,可伴有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流感样症状,年幼儿呼吸道症状显著,喘息严重,少部分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体温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Ø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增高,CRP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Ø 胸片检查可在大多数病例中见到两肺门两旁的不整齐的絮片状或小球状阴影。

用药推荐

Ø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是抗IFV药物的首选。目前我国批准上市并在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是口服奥司他韦、静滴帕拉米韦和吸入扎那米韦。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奥司他韦用于1岁及以上儿童的治疗和预防,年龄>14 d新生儿仅用于治疗。奥司他韦具体剂量和用法:≥12 月龄:≤15 kg,30 mg,每日2 次;>15~23 kg,45 mg,每日2次;>23~40 kg,60 mg,每日2次;>40 kg,75 mg,每日2次。9~11月龄:每次3.5 mg/kg,每日2次;0~8月龄:每次3.0 mg/kg,每日2 次。最佳给药时间是流感症状出现48 h内,但病情严重或正在恶化者,在症状出现48 h后治疗仍有效。儿童口服奥司他韦耐受性好,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轻度恶心和呕吐。用药过程中无效或病情加重的患者,应警惕奥司他韦的耐药性。

Ø 抗IFV新药帕拉米韦是经静脉给药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口服治疗胃肠道反应明显或无法口服的患儿,可选择静滴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 mg/kg,1次/d,不超过5 d,单次给药量的上限为600 mg。对其他NAI耐药,使用帕拉米韦仍然有效,对重症流感高危人群,帕拉米韦疗效更好。

Ø 扎那米韦为粉雾吸入剂,可用于7岁及以上人群,不良反应较少,偶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和过敏反应,对有支气管哮喘等基础疾病的患儿要慎重使用。

Ø M2离子通道阻滞剂: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2个品种。由于病毒的耐药性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已不推荐使用。


2.5 PIV

病毒介绍:PIV为一类具有多形性、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 病毒。有4 种亚型,PIV-1 和PIV-3属于呼吸道病毒属,而PIV-2 和PIV-4 属于腮腺炎病毒属。PIV-3 是临床最易导致感染的亚型。

易感人群:3个月龄至1岁婴幼儿。南方以春、夏季多见,北方冬、春季流行。

临床表现:

Ø 初期有呼吸道卡他症状,多有3~5 d的中等程度发热、咽痛、咳嗽、喘息等症状。可能是引起婴幼儿喘息的仅次于RSV 的病毒病原,可出现类百日咳痉挛性咳嗽。多数患儿表现较轻,无中毒症状。病程较短,1~2周可获痊愈。

Ø 肺部可有散在干湿啰音,胸片检查可见小片状阴影。

用药推荐

等尚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可尝试使用IFN-α抗病毒治疗。


原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1&filename=ZSEK202012002&v=ZpaCrlnnd%25mmd2BjEbuaBj0%25mmd2FS4XVifJNojoIsImyiBEI0Ab20BuEezzHTtahNforwMrIt


《重组人干扰素α1b 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南共识解读

指南简介

Introduction to the guide

2015年8月,由申昆玲、张国成、尚云晓、李兴旺等11个儿科领域的顶尖医生专家共同编写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表。重组人干扰素α1b(Interferon α1b, IFNα1b)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的生物制品,在儿童病毒性感染疾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在此专家共识发表以前,尽管已有多中心研究证实IFNα1b在儿童病毒性感染呼吸道疾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暂无一篇权威的指南共识对其做出明确具体的阐述。而这篇专家共识首次详细阐述了IFNα1b的抗病毒机制、用药安全性及其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为IFNα1b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临床指导,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01

IFNα1b简介及其抗病毒机制

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包括Ⅰ 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具有不同的受体和功能,是机体天然免疫的关键组成部分。根据其基因和蛋白质结构的差异,Ⅰ型干扰素又可以分为IFNα、IFNβ、IFNε、IFNκ、IFNω等。目前IFNα已有3个亚型被批准为药品再在临床使用,分别为IFNα1b、IFNα2a、IFNα2b,目前均为基因重组产品。国外使用的IFNα主要是IFNα2a 和IFNα2b,其基因来源于西方白种人。国内使用的IFNα主要是IFNα1b,其基因由我国侯云德院士于1982 年从健康中国人脐血白细胞中获得。重组人IFNα1b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 Ⅰ 类新药,已经在国内儿科领域广泛应用20余年,积累了大量文献和临床使用经验。已有多个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IFNα1b在毛支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毒性肠炎等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轻。

IFNα1b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和激活细胞免疫这2条途径实现。前者是通过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 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等多种抗病毒蛋白表达,进而抑制感染细胞内病毒的复制,保护正常细胞免除病毒的侵入。后者是通过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包括促进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增殖、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发挥清除病毒的作用(参考图1.)。

image.png


02

儿童用药IFNα1b安全性

Ø 儿童特殊群体补充外源IFN的必要性:

儿童由于免疫功能尚不成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及IFN相对较低,易发生病毒感染。许多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人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机体后,病毒会通过一系列逃逸机制或抑制机体免疫系统,抑制内源性IFN的产生,使机体无法形成有效的抗病毒状态。给予外源性的IFNα1b能提高IFN水平,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增强机体组织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的能力和免疫细胞清除病毒的能力,减少组织病理损伤;IFNα1b还能调节病毒感染引起的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


Ø 儿童应用IFNα1b的安全性

通过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截止到2015年4月,对公开报道的410 篇儿童应用 IFNα1b 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在用IFNα1b 的 29378 例病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1 ‰,其中肌肉注射和雾化吸入分别为17.3‰和3.0‰,低于其他 IFN亚型(详见图2.)。肌肉注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度发热和流感样症状,少数患肝炎等长期用药的患儿可出现轻度食欲减退、轻度脱发和轻度白细胞总数下降。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很少,偶见低度发热。IFNα1b不良反应常为一过性,一般不需对症处理,即可缓解。

图2. 不同干扰素亚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image.png

国内关于毛细支气管炎、小儿病毒性肺炎、HFMD和腹泻等较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IFNα1b雾化吸入2-4 μg/(kg·次)和肌肉注射1-2μg/(kg·次),治疗5-7d,对儿童均是安全的;在这些多中心研究中患儿最小年龄为45d。也有IFNα1b治疗应注意,下列情况应禁用IFNα1b:已知对IFN制品过敏者、有严重心血管病史者和癫痫。病毒感染导致的重度血小板减少、严重出血性疾病的患儿不宜肌肉注射IFNα1b,病情需要时可用雾化吸入给药。


03

IFNα1b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指南推荐IFNα1b用于儿童的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病毒性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麻疹和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推荐的用法用量可参考下表2.

image.png

image.png

参考文献

[1] 申昆玲,张国成,尚云晓,李兴旺,徐樨巍,陈强,鲍一笑,符州,赵德育,刘长山,孙新.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6):1214-1219.


艺术家|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下)

艺术家施勇的最新个展《向内,直至消失》正在香格纳上海西岸空间展出。在此次展览的二楼空间内以“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为题,将其93年创作至今的作品创作脉络细分为七条或并行或连续的时间轨迹。

 

上篇已对作为内部意识形态的材料(1993-1994)、身体/场域/声音/边境 (1994-至今)、新形象 (1997-2000)、幻觉现实 (2000-2006) 4个创作线索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下篇将继续其余3个创作线索:暂停:一个例外(2006-2015)作为施勇在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双重身份的转折点;词与物(1996-至今)和抹去/切割/“缺陷”作为方法(2006-至今)作为两条重要的延续至今的创作线索,也是艺术家本次个展《向内,直至消失》的创作中所探索与延续的。

 

 

1996-至今

词与物

 

施勇有种能力,即是跳出事物原有的运行轨迹,在另一个空间像是个游戏者,观察并操控着这二维现实生活场域,他用强制的手段重构语法,让原有的逻辑产生奇妙的变化同时也暗含了不言而喻的隐藏线索。

 

 

施勇《向内,直至消失》

2F《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展览现场|2021

 

1996   请勿触摸“请勿触摸”

 

四个红色的霓虹灯汉字被置于地面,并带有运动传感器和警报器。当观众进入传感器区域时,警报将由传感器触发。标题上的第一个“请勿触摸”是动词,第二个“请勿触摸”既是名词又是宾语。艺术家试图以此探讨:权利的表达为何最终总是以权力的模式结束?

 

 

施勇 | 请勿触摸"请勿触摸" | 霓虹灯声音装置

 

2010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曾几何时,中国当代艺术的自信指数完全可以用爆棚来形容。那时,我们几乎可以使全球的人都相信,中国北京成为世界艺术中心那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的那种感受,在我看来一定就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决定直接以这句话作为作品的概念来加以创作。因为以今天的状况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句话早已不仅仅是对过往现实的一种概括,而且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在将一种亢奋和癫狂的状态呈现之时,其实也将它们的反面埋下。就像一个不幸被言中的预言。很奇怪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

——施勇

 

 

施勇 |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铁 | 2010

 

2014  我的身体归你管。不!我的身体归你管。

 

 

施勇 | 我的身体 归你管。不!我的身体 归你管。| 霓虹灯 | 2014(2020年复原)

 

2018  将一只( )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

 

如果说施勇2017年在香格纳画廊空间的个展“规则之下”更多的是用物来隐喻现实环境中个体有可能对自己身体失去控制的无奈,那么系列作品“将一只( )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则是将隐喻与现实做了叠加。两种文本交织在一起从而呈现出艺术家一种向现实主动出击的姿态。作品题目出自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巴比伦抽签游戏》。小说中一家名为“彩票”的机构制定了抽签的规则,让整个巴比伦的人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的抽签要决定人的生死的重大事宜,有的抽签则没有明确目的,“将一只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就是文章当中一只没有明确目的的签。施勇援引该语句,并蓄意地在“一只鸟”之间嵌入了一个“( )”,从而使得一场原本看似无足轻重的抽签,一件原本稀松平常的事件,因为这个“( )”而使鸟的身份与状态变得悬念重生。“( )”作为前缀提示着我们的关注点从放飞这一结果转移到鸟放飞前的暧昧状态。

 

 

施勇 | 将一只( )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 A

霓虹灯管、 变压器、金属配件 | 2018

 

2018  可能

 

“可能”,一个不确定的暧昧之词。在语词阅读的世界里它们是将来式的,可以滑向任何一种结果;将它作为物的形式尺度予以呈现之时,阅读便具有了可触摸的现实性与隐喻性。任何对其外观形式的改变都符合其本身的定义,因为它们都是有“可能”的。

——施勇

 

 

施勇 | 可能 |  钢板(表面化学氧化处理),不锈钢板 | 2019

前哨当代艺术中心 | 展览现场 | 2019-2020

 

2021  你不能摆脱控制 但你 可以发光

 

 

施勇 | 你不能摆脱控制 但你 可以发光 | 霓虹灯 | 2021

 

2021   遗忘比记忆更久远——《尤利西斯(上卷)》抄写与擦除时间记录

 

手稿为1F个展《向内,直至消失》中作品“遗忘比记忆更久远 –《尤利西斯(上卷)》”的抄写次数和时间记录。

 

 

 

2006-2015

暂停:一个例外

 

2006年,我遇到了创作上的瓶颈,决定暂缓艺术创作,因为我相信唯有艺术创作是不能靠坚持的。暂停的另外一个理由可以从这年做的《2007年,卡塞尔没有文献展》这个虚拟性方案的问卷中了解到。也正好在那个时候,香格纳画廊邀请我负责画廊展览视觉方面的工作,我接受了。角色从艺术家暂时转换为了艺术从业者。这种角色转换与我而言没有一点拧巴。因为无论如何我的工作都与艺术有关。(其实,从2006年至2014年之间,我并没有完全停止创作,只是那个阶段的重点更多的是作为艺术从业者的角色)

——施勇

 

 

施勇《向内,直至消失》

2F《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展览现场|2021

 

2006  抱歉,2007年卡塞尔没有文献展

 

 

施勇 | 2007年卡塞尔没有文献展计划 | 彩色C-Print | 2006

 

 

 

 

2006-至今

抹去/切割/“缺陷”作为方法

 

自2017年,施勇开始对“缺陷”这个词语着迷。作为一个“概念艺术家”,切割的语法已然制定,他本期待完美执行。可遇上不能切割之物,便是规则里有了缺陷。施勇意识到,“也许缺陷是一个未来形式,它可以颠覆我们现在的语法,颠覆式松动或者瓦解这个所谓的‘语法’,让人从一个得意洋洋但却是死胡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于是,他重新把视线转向了“缺陷”本身。

 

 

 

施勇《向内,直至消失》

2F《施勇/一个人的艺术史》展览现场|2021

 

2015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

 

作品是一场关于空间、物料和语言的控制与被控制的游戏。通过“抹去”、“切割”、“隐藏”等动作,将个人的真实事件以叙事性的文字形式贯穿于被处理成边角料的外表漂亮的抽象形式之中,并以铝条嵌入的方式将文字遮蔽。试着通过这种强行介入的处理形式来暗示某种特有的现实处境:真正控制我们的并非是你看得见的那个被装饰了的现实,而是隐藏在表面现实背后的那个隐形的现实——它们看不见却无处不在。

——施勇

 

 

施勇《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

没顶画廊展览现场 | 2015 |

 

2017   规则之下

 

表面上,施勇通过展览《规则之下》的强制性干预和绝对性的控制重构了一种语法;所有的作品被强制性的安排在非成人高度的位置呈现,从而凸显出个体在现实背景下只是一种被动存在的事实。可实际情况是艺术家与被消解之物存在一种同构性:展览现场放置的近乎抽象的碎片式的物件,正是一个关于“艺术家施勇”这个身份的存在的隐喻。不止一次,施勇表达了他对于艺术创作是双刃剑的思考:一方面,他作为艺术家有揭示问题存在的冲动;另一方面,他又有因为揭示问题从而使自己参与到一种艺术权力的攫取的清醒认识。

 

 

施勇《规则之下》香格纳上海 | 展览现场

 

 

施勇 | 规则之下-D | 铁, 无缝钢管, PVC透明软管,

机油, 油压装置, 漆 | 可变尺寸 | 2017

 

2020   新“抽象”字体研究——全 王 求 化

 

作品的想法源于“COVID-19”这个病源体给予我的一种思考方法:这个被各社会系统视作“缺陷”的词语,绕过了一切由人类自设的不同意识形态,轻而易举地瓦解了各自设置的语法,让彼此断开,让彼此闭合。我意识到这个“缺陷”之词如同一把方法的钥匙,启发我将思考与实践建立在字与词的层面,并通过这个层面的研究来回应与给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2020这个新现实:打开字与词的“完美”结构,改变它们。通过两个动词行为的“拆分”(解构)与“闭合”(重构),将原意瓦解,将语义反转!将现实以彼此闭合的字词形式予以重现!

——施勇

 

 

施勇 | 2020新“抽象”字体研究—–全 王 求 化 | 2020

《静默长假》西岸美术馆 | 展览现场

 

*部分文字来源于张委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加速术后康复(ERAS)是围手术期医学临床实践及路径管理的重要进展。术后早期下地活动与早期摄食摄饮是其重要的转归目标,该目标的前提需要确保术后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以及有效的镇痛管理。老年患者由于增龄及疾病相关的脆弱肠道功能以及阿片类药物镇痛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单纯依赖阿片类药物控制术中疼痛及术后疼痛应激会显著影响术后ERAS进程。因此,在老年患者中应实施以下措施:(1)局部麻醉(局麻)药物为主的椎管内、外周神经阻滞以及伤口浸润镇痛,以控制切口痛;(2)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围手术期炎症相关的炎性痛;(3)阿片类药物控制围手术期疼痛应激,特别是使用kappa受体激动剂控制内脏手术相关的内脏痛,以达到围手术期有效控制疼痛应激的前提下,达到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最小化;而预防性多模式镇痛更有益于该目标的实现。《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正是基于这样的临床理念和老年患者特点而制定的。

共识中指出氟比洛芬酯(安抚)可应用于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自控镇痛药物。


(点击以下图片查看原文)


截屏2021-12-23 18.16.59.png

2020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手术患者出凝血管理是围术期的重要问题。由麻醉学专家对各类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异常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 的处理等达成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 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 血管理,特殊患者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 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蛇毒血凝酶类药物


以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为代表,加速纤维蛋 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在破损血管处促进血栓形成并加以巩固,对微小血管止血效果显著。适用于神经外科围术期出血防治、颅脑创伤临床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肝胆外科患者凝血功能的干预及内镜诊疗操作等。可于术前30 min内静脉注射1 ~ 2U预防出血,术中视情况追加。应在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基础上应用,反复大量应用应关注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点击一下图片查看原文)

截屏2021-12-23 11.42.07.png

2020中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不良事件防治


近年来,随着筛查理念和内镜技术的普及,我国消化道早期癌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内镜黏膜下 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作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病变的微创手术,其技术日趋发 展成熟,临床普及度不断提高,多项国际指南和共识均推荐ESD作为早期胃癌、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扁平、凹陷及侧向发育型结直肠病变的首选治 疗方式。 然而,ESD 较内镜黏膜切除术( endo⁃ 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技术难度大、操作耗 时长,对内镜操作者要求更高,出血、穿孔和狭窄等 不良事件发生率也较 EMR 更高,部分严重不良事件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正确认识和规范防治 ESD相关不良事件对于提升我国ESD开展质量和推进消化道癌早诊早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 ESD领域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形成本专家共识,期望为ESD相关不良事件防治提供指导和参考。


(点击以下图片查看原文)


截屏2021-12-23 11.33.52.png

2020中国神经外科术后加速康复外科(ERAS1)


术 后 加 速 康 复 外 科 (enhanced recoveryafter surgery,ERAS)是指在围手术期通过综合应用多学科 管理方法整合一系列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通过有效、合理、适度地改良常规手术治疗流程,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手术风险,加快术 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ERAS的核心是尽量减轻术中机体的应 激反应,阻断传入神经对应激信号的传导,减轻患者 心理及机体的损伤,预防并发症,预防重于治疗。 我国的 ERAS最早由黎介寿院士于 2007年引 入。近年来,神经外科 ERAS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已 有初步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结合我国神经外科 的临床实践经验,参考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 ERAS 研究的最新结果及其他学科 ERAS指南,本委员会制定《中国神经外科加速康复外科(ERAS)专家共 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进我国神经外科 ERAS理念 的临床工作。 



术前或术中可给予凝血药物,如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 酶、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术后根据出、渗血情况 可以常规应用 1~3d,确保血容量和纤溶活性正常, 具体可按药物说明书使用。


(点击以下图片查看原文)

截屏2021-12-23 11.17.4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