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曾将短篇小说描述为:可见的 1/8 的叙事,引发着对不可见的 7/8 真理的勘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绘画与短篇小说都试图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追求更大的精神空间,正如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与有限画框之间的共性,好似契诃夫的短篇故事与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都定格在了某个充满张力的瞬间,引发着人们对其背后的无限遐想。



李明珊“短篇小说”展览现场 2025
这种遐想依赖于象征性经验的集合,而这种象征性经验以复杂的心灵投射物为对象而出现,正如基里科在其形而上画派中使用符号的并置与象征,用一种“悬置判读”使得观众重新审视存在的本质,但是,有比这基里科式的哲学象征的悬置更重要的,是直通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而情感,正是超越一切哲学象征的人类共有的心灵,它呼唤着我们对存在及生命的最基底层的共情和思考,对于艺术家李明珊来说,其所徘徊期间的,正如某种期待,在《想象未来的玫瑰》中所隐示的,鸽子如圣灵,它带领我们去等待那受伤与爱的真正的玫瑰的影儿,如幕布轻轻摇晃。
想象未来的玫瑰 2024 布面丙烯 120×100cm
这正是呼唤着我们去寻找那看不见的 7/8 的世界,如短篇小说般揉杂着一种被浓缩的生命追问,这种结构性恰对应着当代哲学的核心命题:如何在碎片化的现实中寻找真正的意义。正如在这显明的世界中去寻找那条隐秘的路,一条在花园中不断交叉的小径,在迷途之中指引着我们看不见的路。或许,这也正是艺术家要走向旅途的一个潜在原因,因为这条路并非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但却可以通过看得见的物理意义上的旅途,启发着我们那看不见的心灵之旅途。
持续 2025 布面丙烯 137×96cm
在这一点上,正如艺术家李明珊所说,一种被开放和等待观众引入的叙事性。它呈现出一种关于故事的片段,一种生活于生命旅途中的真实切片,如短篇小说式的一个镜头或与诸多记忆交织的情感中的蒙太奇。在这些被定格的片段中,艺术家力求于一种关于自身心灵与情感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位于精神世界的某种镜中自照,正如在《面孔之下》所显示的,一种通过异质性的与自我对照所揭示开的,对在“我”的面孔之下的那个真实之“我”的凝视与思考。
面孔之下 2025 布面丙烯 90×130cm
这种思考具有一种剥离性,它促使我们去窥探到底何为自己的真实,在《Lucid Dream》和《呼唤》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剥离的赤裸,这种赤裸是艺术家对自身真实性的一种渴求,并某种对自我精神的释放与自由梦幻之间的一场邂逅,并在大落地镜面前的内心自省。我们似乎可以说,这是对某种公共空间身份的卸下,回归自我心灵之屋的钥匙,但我们仍可以读出,在那些隐藏的背景细节,以及身体姿态的肢体语言,都呼唤着我们去细读那些隐藏的内心秘密。正如艺术家沉迷于她在自己的脑内世界中构建起的想象,就像在清醒地做梦,但却一直不愿醒来。
呼唤 2024 布面丙烯 128×237cm
或许说,这就是在李明珊的创作中所具有的,在她自身上所携带的某种基底的美学特征,它并非依赖于某种学院或教条性的写实技巧原理的规则之中,相反,她展现出某种非写实的意图,这种意图在整个画面的透视、色彩、空间及实物的塑造中被揭示了出来,如一团正在脚边燃烧的书信上的火焰,如镜前没有影子的向日葵,以及将实景工作室中的白色替换为大片的绿色……这些都显明了一种心灵景观在画作中的优先性。
李明珊 等候 2024 布面丙烯 120×70cm
这种心灵的图景在现实的排布中,被艺术家所塑造的隐秘的“征兆”和“迹象”所显化出一种神秘,如虚掩着的门,窗户外的斜阳或夜空,冷静的石膏像,手持的玫瑰,或墙上的一幅画……它展现了在一杯咖啡之中所目睹的关于存在之命题的连绵延展,又如突然中止的叙事在某个情感的巅峰之间倏然被截断,它所留下的是一种关于心灵之意象的故事的停顿,在某个黯然神伤或是邂逅相遇的瞬间。
李明珊 步履不停 2024 布面丙烯(双联) 147×113cm+132×117cm
这种心灵之意象的旅途,在艺术家切身的旅行中亦被进一步彰显了出来,它既是身体的,也是心灵的,正如艺术家所说,景物很纯粹,但人很复杂,他们让艺术家满心欢喜,也让艺术家黯然神伤,但她所每一次踏出的旅行,都带给了她心灵上某种新的悸动。这种悸动推动着她着迷于一次次的相遇,期待着新的邂逅与不知疲惫的记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显明了艺术家内在中的某种孤独。
李明珊 夏末工作室 2024 布面丙烯115×155cm
这种孤独具有一种维多利亚式的忧伤之美感,又如浪漫主义时期的伤感之雅诗,它显化为一种人类所共有的一类情感。一种关于爱的捕捉与期待,或许,我们看到的,正是艺术家在与自我对话于时空碎片中的自由流动,它深入到人类心灵深处所共有的某种渴求。这种渴求来源于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实本能,也牵引着我们对这渴求的真实期待。
李明珊 De Profundis 2024-2025 布面丙烯80×60cm
这种本能是一种对虚空的追逐吗?我们所渴求的真对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真实的牵引着我们的心灵,要与那真对象来连接,或许这就是“爱”的本质,一种于关系之中才能够产生的,因它的不可见,我们于痛苦中常怀疑它的真实性,但这痛苦本身不正显明了“爱”的真实吗?它呼唤我们在人之脆弱和易逝中,去寻找那真实的关于“爱”的永恒之长篇。我们的每一个人都是在那人类永恒长篇主题下的其中一部短篇,而每一个人在其属于自己人生旅程中的诸多短篇,也都在宣告着那真实永恒长篇的存在。
专访:黑匣子 X 李明珊
黑匣子:对于上一次的个展“独白”而言,此次个展“短篇小说”有着怎样的不同?
李明珊:这两次个展相隔时间并不长,所以大体上是上次的延续,但我在过去的一年感觉自己的世界变大了,创作中对感兴趣的主题也有了更深的探索,所以这次作品不像上次(几乎只有人物),人物静物和风景一起组成了一个整体的叙事。
黑匣子:谈谈关于你对此次展览主题“短篇小说”的理解,你认为你的作品与“短篇小说”有怎样的关系?
李明珊:展览题目是我在整理作品的过程中想出来的,我思考自己创作的过程与作品的内容,发现自己的作品和短篇小说相似,都需要在有限的框架之内凝练出一个情绪的重点引发更多的遐想,而我的作品本身也注重于叙事性,文学性上的关联,所以整个展览就像一个短篇小说集一样,各自独立又暗自关联。
白夜 2024 布面丙烯 90×70cm
黑匣子:在此次展览中,使用了窗帘和红墙,可以为我们谈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设计吗?
李明珊:这次展览的作品里有很室内的私密的场景,也有外放的,宁静的场景,窗帘将它们像不同的篇章一样分开并串联。帘子这个意象也多次出现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但会因为场景的不同有遮掩/包裹/庇护/模糊等不同的象征。我自己是热烈张扬的人,高饱和的红色在我的作品里也出现很多,所以在展陈上做了一些呼应。
黑匣子:谈谈你对此次展览“章节”的布局和理解?
李明珊:这次的作品在着重表达的主题上有一些区别,这些碎片化的画面被展览空间分割开来,就像小说的不同章节一样。我不是一个会一直陷入在同一种情绪内的人,在不同的时段下会体会到截然不同的情感,平静/悲伤/放松/孤独…这些在主题上独立又关联的作品像章节一样整体构成了一本生活之书。
李明珊 噩梦之后 2024 布面丙烯150×120cm
黑匣子:在《面孔之下》这件作品中,似乎隐喻着你对身份性存在的思考。
李明珊:照镜子本身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审视,而在化妆这个过程中我会逐渐看到一部分的自己被隐去,只留下想展示给外人的部分。我自己并不反感这个行为,毕竟人很难毫无保留地面对他人,只是有时我需要在内心极度受伤的状态下以“正常”的面貌示人,这种时候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会有一种很割裂且迷惑的感受,仿佛我的面孔和我的内在被分割成了两部分,那种“进入角色”的既视感会被无限放大。但或许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毕竟人并不是纯粹的单体,而是千万种因素的综合。这也是我今年的创作想多探索的一个主题,在接下来的作品中希望能以更多更成熟的方式展现出来。
黑匣子:在《Lucid Dream》和《呼唤》这两件作品中,你如何看待人之赤裸这一形象于你所要表达的主题的关系?
李明珊:对我个人来说裸体意味着坦诚,抛开伪装真实的内心以及不敢向他人道出的秘密或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赤裸面对自己的时候才能释放出来。而“着装”本身就代表着社会角色,所以裸体题材于我而讲与高雅低俗无关,甚至和性别议题也无关,它是一种不加任何掩盖的真实,代表着我对于自己内心的渴望与执念的全盘接受。
李明珊 Lucid Dream 2024 布面丙烯144×110cm
黑匣子:谈谈你对色彩的理解,在你的画作中常能看到一种对色彩的大胆使用。
李明珊:色彩对我来说是一种“感受”。比起再现现实,我在作品中很多颜色的处理更像是我当时心情的一种投射。比如在《夏末工作室》里,画里的取景就是我工作室的一角,我的工作室是纯白的,但在画这幅作品的时候正处台风结束之际,潮湿的空气,四处飞落的叶子和植物的香气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种宁静而蓬勃的生命力包围,在这种强烈感受的驱使下我选择用大片的绿色去描绘一切。
黑匣子:你是一个热爱阅读与旅行的人,它们对你的创作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李明珊:让我意识到渺小并且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吧。我相当追求自由,不想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闭门造车,不想变得迟钝,尽量多走多读多看才能让视野不那么狭隘。我特别怕陷入重复和单一,所以一旦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进入了一种“循环”的状态就会马上背包远行。阅读丰富我的精神,旅行放大我的感官,这两个行为都会让我的感知力大幅度延申,最后这些感知都会被浓缩在创作里。
Delusional 2024 布面丙烯 60×50cm
黑匣子:“真诚”是你在自述中特别提到的一个主题,可以为我们谈谈在你作品中你所要呈现的“真诚”到底是什么吗?
李明珊:我作品里想表现的真诚就是基于我个人体会之上,人与人之间能共通的情感吧。虽然现在艺术圈总有所谓“赛道”之说,专攻某一类形式或者题材可以更快地发展起来。但我创作的最初始动机是为了审视我自己,只是为了形式和题材,去表达没有深刻体会过的东西对我来说是虚伪,连自己都无法共情的内容,如何去打动别人?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得如此迅速,AI也可以量产作品,或许马上它们对技法的处理能达到人所不能及的标准,但没有心灵的体会也只是苍白。人类最独特的事情之一就在于对情感的共鸣,我希望我的作品更注重自内心的有感而发,如果能够高度凝练出个人的体验与情感,那自然可以传达给观者,毕竟人的内心大抵相通。
李明珊 我独自走在海边 2024 布面丙烯 70×50cm
黑匣子:人生如旅途,你提到了关于生命的脆弱和易逝,并以一种对它的捕捉,而寻求一种于停顿中的永恒。你是如何在创作中掌控着脆弱与永恒之间的张力呢?
李明珊:我喜欢行走,变化和幻想。也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意识到生命里大部分人之间的轨迹只是短暂的交汇,某一次分别之后很可能是再也不见。人不像景物,一片景色在百年之后或许一如既往,但人的面貌有时仅在短时间内就会有变化,所以我在画人物,静物和风景时的着重点完全不一样。我不认为有真正的永恒,永恒或许只存在于当下此刻。有时候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种“抓住时针”的行为,当我把某一刻体验过的场景以一种实体媒介定格在画面上的时候,我的记忆仿佛也有了实体,过去不可回溯,再挣扎也是徒劳,但因为创作这个行为,过去的某一刻成为了当下的我的一部分,那些体验也以一种更具体的形式留在了我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