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创始人张金巍,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

上海2025年3月10日 /美通社/ — 据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官方消息,蒲公英创始人、上海临港产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院长张金巍先生正式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RSA)终身院士(Life Fellow),以表彰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对全球健康事业的突出贡献。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张金巍个人在制药技术传播与行业创新领域卓越贡献的认可,也标志着中国制药行业的知识共享模式与国际影响力迈入新阶段,更是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实力和产业发展获得国际认可的又一明证。

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成立于1754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之一,总部位于伦敦,是一个覆盖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工业制造等众多领域的皇家学术机构,在1847年被英国皇室授予宪章。其院士成员囊括了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文艺术家以及国家政要,自成立268年以来,当选院士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入选终身院士代表着在艺术、商业和社会科学领域所获得的最高学术荣誉 ,像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喷气式发动机发明人弗兰克•惠特尔、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等都曾是该机构的终身院士。

张金巍先生深耕生物医药领域超过20年,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上海临港产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院长,带领团队建设了上海临港产业大学生物医药实训中心,获得"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培育基地"荣誉,并发展共建学院,重点培养生物医药高技能产业人才。在生物医药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行业交流与合作、课程开发与培训、产业指导与咨询、产业投资与赋能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显著推动了生物医药行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作为蒲公英Ouryao的创始人,张金巍凭借着对制药行业的热爱与执着,将蒲公英打造成为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专业品牌。在他的带领下,蒲公英从最初学习GMP的业内论坛,逐步发展成为集媒体、研发、生产、上下游供应链为一体的中国制药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了教育、媒体、创投、联盟、人才、论坛、咨询、产品、商城、园区、十大板块。团队分布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天津等地,并在北美加拿大设立蒲公英海外事业部,实现国内外双向互通,协同共振。蒲公英的创立源自行业的发展,蒲公英更一路见证和助推了中国制药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从一个蒲公英BBS论坛起步,到站上RSA的百年讲坛,张金巍与蒲公英的征程,映照着中国制药行业从筚路蓝缕到敢为人先的时代跨越,正如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负责人所言:"蒲公英证明了中国草根创新的力量——用一盏灯点燃千万盏灯,这正是产业崛起的底层逻辑。"

张金巍先生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认可。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并努力构建跨国技术协作网络,推动中国药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与RSA联合启动"全球制药青年领袖计划",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并积极探索AI制药、智能制药、连续制造等新技术落地,让更多"中国方案"惠及全球,并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全球化、可持续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金巍,现任上海临港产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院长,蒲公英创始人,专注深耕制药行业超过20年,生物制药国产化推进联合会(BLA)发起人,PPMP(制药项目管理专家)C级国际认证课程开发人,多个政府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顾问及智库评审专家,曾主持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天津市质量攻关等重要项目,利用近红外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获得专利和论文20多项,获得多项殊荣,出版《全球制药术语英汉双解词典》、《FDA警告信回顾与案例解读》等多项专著。

AHEAD研究国际首发暨JADE系列成果发布, 真实世界与循证医学共证,开启特应性皮炎精准治疗新时代

上海2025年3月7日 /美通社/ — 作为行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皮肤病学会,第83届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nual Meeting, 简称AAD)于3月7-1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召开,2万余名全球顶尖皮肤科专家汇聚一堂,多项皮肤科疾病领域前沿学术研究进展正式公布。在会上,阿布昔替尼全球最大规模JAK1抑制剂真实世界研究AHEAD(Abrocitinib CHinese rEgistry on AD)阶段性研究成果(以下简称"AHEAD")国际首发,为特应性皮炎(AD)领域创新小分子药物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真实世界研究与医学循证数据,进一步夯实临床科学依据优化治疗策略,驱动AD诊疗路径重塑,让真实世界证据真正赋能临床实践。

AHEAD主要研究者(Leading PI),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兴华教授表示:"很高兴看到AHEAD在世界舞台上发布阶段性证据。作为截至目前特应性皮炎领域全球最大规模JAK1抑制剂真实世界研究,AHEAD汇聚中国广阔地域的宝贵临床数据,积极探索基于大量中国AD患者人群的诊疗模式及优化诊疗方案,AHEAD与国际III期临床试验证据互为补充,为中国AD诊疗和创新药物使用提供更多临床应用数据,进一步完善循证医学证据。此次中期数据登上国际舞台,不仅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了规范化诊疗和科学用药的依据,为全球AD治疗指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带来全新视角。"

辉瑞中国区总裁、RDPAC执行委员会主席Jean-Christophe Pointeau表示:"AHEAD及JADE系列数据的发布为中国AD临床决策提供更多科学坚实的医学循证依据, 同时也为全球临床实践带来‘中国科学之声‘。作为全球首个研发炎症免疫性疾病JAK通路的生物制药公司,辉瑞深耕JAK抑制剂研发三十年,持续引领JAK领域的科学探索。辉瑞始终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并在药物上市后持续研发和投入,积极推动中国皮肤科领域的学科发展及能力建设。未来,辉瑞将继续秉承‘为患者带来改变其生活的突破创新'的使命,与中国皮肤病学界携手合作,期待见证中国皮科学界的科研实力为全球的AD患者带来改变,实现‘无痒愈肤,焕发新生'的共同愿景!"

中重度AD疾病现状不容乐观,真实世界证据势在必行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非致命性皮肤疾病负担位列第一,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遭受严重影响,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压力。近十余年来,中国AD的发病率持续攀升,患者数量已超过7000万[1],正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特应性皮炎所导致的瘙痒使患者每年平均睡眠损失高达500小时[2],35%[3]的中重度患者合并焦虑和抑郁,直接医疗成本占家庭年收入的12-18%[4]。因其具有慢性、复发性、异质性强的特点,患者常深陷"复发-缓解-复发"的长期疾病困扰中,而兼顾快速症状控制、长期安全稳定的全病程管理目标,一度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2022年以阿布昔替尼为代表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在中国上市,为超过数十万的中重度AD患者带来实现疾病全程管理的希望。作为新药上市的"必经之路",III期研究试验验证了药物对目标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尽管其被认为是评价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金标准,创新药在中国真实世界环境下的疗效及安全性的表现也备受关注。真实世界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药物在真实医疗环境中的使用数据,为临床医生提供更贴近临床的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估,为促进临床决策优化和个体化治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医患双方做出更科学的治疗决策,提升疾病管理和治疗信心。

全球最大规模 JAK1 抑制剂真实世界研究,奏响"中国科学强音"

作为特应性皮炎领域的重要成果,阿布昔替尼在本次AAD大会发布了9项研究数据更新,涵盖患者瘙痒、皮损、生活质量及药物安全性等多个维度内容。其中,全球已发表的纳入 AD 患者人数最多的阿布昔替尼真实世界研究AHEAD中期结果迎来国际首发,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中国科学强音"。AHEAD研究是一项大型、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旨在全面了解阿布昔替尼片用于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人群特征、疗效及治疗模式。

此次中期结果涵盖自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的314名来自中国大约40个中心接受阿布昔替尼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阿布昔替尼治疗中国患者疗效与全球III期试验结果一致。第2周,近6成患者实现瘙痒症状缓解,近3成患者实现PP-NRS0/1应答。同时,61.6%的患者在治疗第12周实现较基线75%程度的皮损改善。近4成的患者实现研究者总体评分(IGA)成功。

阿布昔替尼JADE系列研究成果也将同步亮相,将进一步增加其在改善AD患者瘙痒、皮损,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获益证据,多维度补充近5年的长期安全性证据,有助于提升临床决策的精准性及患者用药安全。

从追随到引领, 匠心研发三十载见证中国科研实力

此次由中国专家发起的AHEAD研究成果,将为全球范围内AD领域专家学者提供高价值的药物循证医学证据,为全球AD患者带来临床价值参考与获益。AHEAD成果的发布,标志着特应性皮炎创新药物领域,中国实现了从追随到引领的跨越。

辉瑞深耕炎症免疫JAK抑制剂研发三十年,在炎症与免疫性疾病JAK通路研发积累了深厚底蕴,始终致力于将全球范围内的同类第一、同类最优产品以最快速度引入中国,让中国患者在第一时间获得与全球同步的创新药物。目前,辉瑞皮肤科产品组合可全程覆盖轻、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需求,为中国AD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秉持"科学致胜"的理念,未来辉瑞将持续基于中国患者需求的洞察,携手中国皮肤病学界共同推动真实世界研究和提升药物可及性等方式,为创新药物持续丰富循证医学证据、满足患者未尽之需,助力中国皮肤学科在全球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引领皮肤科诊疗能力与学科发展!

诺纳生物整合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以升级其全人源抗体平台,加速多个关键治疗领域的抗体发现

马萨诸塞州剑桥2025年3月7日 /美通社/ — 诺纳生物,一家致力于前沿技术创新,并为合作伙伴提供涵盖靶点验证和新一代生物大分子药物从发现至临床前研发等Idea to IND(I to I™)完整服务的国际化创新生物技术公司,今日宣布推出其创新的AI辅助药物发现引擎——Hu-mAtrIx™。这一由先进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全新平台,与公司专有的Harbour Mice®技术平台实现无缝集成,旨在加速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在内的多个关键治疗领域的抗体发现。

诺纳生物的前沿技术平台支持从蛋白质设计、基于单细胞的抗体筛选到下一代测序、抗体建模和抗体工程的全方位抗体发现过程。Hu-mAtrIx™平台通过引入AI和自动化技术赋能的抗体发现创新模式,旨在大幅缩短抗体发现周期、提高效率并提升抗体药物开发的成功率。

Hu-mAtrIx™为高效识别最佳抗体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它能够探索海量的人类抗体序列库,以识别出具有所需目标特异性和结合亲和力的最优序列。此外,该平台还能预测抗体的关键性质,如稳定性、可制造性和免疫原性,从而在抗体发现的早期阶段即降低开发风险。

此外,诺纳生物正在开发一个全新的AI模型,以拓展其核心技术平台HCAb Plus™。该模型利用业界领先的全人源重链转基因小鼠平台HCAb Harbour Mice®的独特优势,以及公司专有的HCAb数据集,以突破抗体发现的边界,从而更精确、高效地识别罕见且高度特异性的抗体。

诺纳生物董事长王劲松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推出Hu-mAtrIx™平台,这是一款能够补充和完善我们现有抗体发现解决方案的辅助工具。通过将我们专有的Harbour Mice®平台与AI技术相结合,我们能够应对药物发现过程中的关键挑战——缩短上市时间及提高候选药物成功率,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精准治疗选择。"

欧洲药品管理局CHMP重申对仑卡奈单抗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积极意见

东京2025年3月7日 /美通社/ — 卫材和渤健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CHMP)已决定维持其在2024年11月通过的关于抗Aβ单克隆抗体仑卡奈单抗(商品名:乐意保®/Leqembi®)的批准建议[1]。基于CHMP的审查结果,欧洲委员会(EC)将重新启动对仑卡奈单抗上市许可的决策流程。

2025年1月,欧洲委员会(EC)在其决策流程中要求欧洲药品管理局(CHMP)根据2024年11月批准建议通过后所获取的仑卡奈单抗安全性信息,重新确认是否需要更新批准建议,并确认批准建议中关于风险最小化措施的描述是否足够明确。经审查,CHMP得出结论,认为无需更新对仑卡奈单抗的批准建议。

在欧洲,阿尔茨海默病(AD)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MCI)和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的患者人数分别估计为1520万人和690万人[2]。阿尔茨海默病(AD)会随时间逐渐恶化,病情的加重不仅对AD患者本人及其护理人员造成巨大负担,也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迫切需要能够从早期阶段延缓AD进展的新治疗选择。

如果仑卡奈单抗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得EC批准,该批准将适用于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卫材和渤健将继续全力以赴,尽快将仑卡奈单抗提供给欧洲的早期AD患者。

仑卡奈单抗的全球开发和注册申请由卫材主导,而产品则由卫材和渤健共同商业化和推广。其中,卫材拥有最终决策权。

诺和诺德:锚定创新航向,构筑长期健康未来

北京2025年3月6日 /美通社/ — 今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举办媒体沟通会,全球管理层与国际媒体分享了多疾病领域的创新要点:直击慢性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以整体性方式打破壁垒,强化协同,全面拥抱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的创新变革;同时继续深耕罕见病领域,引领药物研发创新,探索整合解决方案,全力构筑更健康的未来。

诺和诺德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周赋德(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说道:"一个多世纪以来,诺和诺德专注于‘驱动改变,携手战胜严重慢性疾病',为社会创造价值。着眼未来,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充满潜力,公司在这方面拥有领先的科研经验。我们有望与合作伙伴一道,共同解锁‘长期健康'的更多可能性。"

解锁GLP-1价值,应对更广泛的心血管代谢疾病

基于对慢性疾病的深入研究和科学理解,诺和诺德重点介绍了其在心血管代谢疾病方面的洞察。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症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在内的代谢疾病,常常在同一患者身上交叠或并存。这类相互关联的疾病被称为心血管代谢疾病。

为此,诺和诺德持续开发创新药物和健康解决方案——应对这些相互关联的代谢和心血管疾病,提供相互补充的疗效。以司美格鲁肽2.4 mg为例,SELECT心血管结局试验的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2.4 mg可使成年超重或肥胖症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0%。

诺和诺德执行副总裁兼商务策略及企业事务负责人柯米拉(Camilla Sylvest)表示:"我们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类药物为糖尿病、肥胖症和相关疾病的患者带来了积极的健康获益,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看待和治疗肥胖症与糖尿病的方式。2024年,全球超过4,500万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获益于诺和诺德的创新产品。未来,我们将在推动科学创新的同时,持续提升产能,服务更多患者。"

谈及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的研发创新,诺和诺德全球开发执行副总裁Martin Holst Lange介绍道:"心血管代谢疾病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疾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这需要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全面、综合的管理方法。因此,我们在为该领域开发创新疗法时,会从作用机制、有效性与耐受性、合并症及便利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提升产品管线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诺和诺德正通过一系列丰富的临床研究(SELECT研究、FLOW研究、SOUL研究、STRIDE研究、ESSENCE研究、EVOKE研究),进一步挖掘司美格鲁肽在心血管代谢领域更广泛的治疗潜力,并根据从中获得的经验,打造心血管代谢领域差异化的未来产品组合。此前,司美格鲁肽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已超过7年,获批用于肥胖症治疗近4年。

值得一提的是,诺和诺德已在GLP-1与胰淀素二者的联合作用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CagriSema的3期临床试验REDEFINE 1结果显示,在伴有一种或多种合并症的超重或肥胖症患者中,接受CagriSema治疗68周后,平均体重降幅达22.7%,并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此外,针对皮下注射Amycretin开展的1b/2a期试验已成功完成,对Amycretin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并完成概念验证,证实了其减重潜力。

聚焦个性化需求,惠及更多罕见病患者

过去45年来,诺和诺德深耕罕见血液疾病、罕见内分泌疾病治疗领域,持续开发创新疗法,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本次活动上,诺和诺德罕见病业务部执行副总裁Ludovic Helfgott介绍了公司在罕见病治疗领域的三大方向:

  • 进入仍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的其他罕见病治疗领域

  • 我们的目标是开发药物管线,更好地服务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并推动血友病管理和其他罕见血液疾病如镰状细胞病的重大变革

  • 药物创新之外,我们致力于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从而赋能医生和患者,提升治疗的依从性

全球有近800万人患有镰状细胞病[1],而患者在治疗选择、医疗可及性和长期管理等方面存在重重挑战。诺和诺德的目标是改善全球镰状细胞病患者的治疗标准,通过开发包括新型疾病修饰、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可穿戴设备在内的整合解决方案,帮助患者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在罕见出血性疾病治疗领域,诺和诺德从未停止创新探索,不断开发新治疗方案(口服制剂、单克隆抗体、下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并持续倡导尽早进行规范化预防治疗,以期改善治疗结局。

"中国同创"五周年,引领创新"加速度"

2020年,诺和诺德正式启动"中国同创"项目,推动中国全面纳入全球同步研发体系,旨在实现从临床试验到新药递交申请全球同步,让中国患者同步受益于全球创新药。经过五年多的发展,项目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2024年,全球首个胰岛素周制剂诺和期®(依柯胰岛素注射液)在中国获批,开启胰岛素治疗周制剂时代。这是"中国同创"项目的首个落地成果,实现国内外同步研发、同步获批,同步上市。

依托"中国同创"战略框架,2024年,诺和诺德中国在多个疾病领域达成了历史性突破:覆盖糖尿病、肥胖症、罕见病三个疾病领域的3款创新药物同月获批,包括全球首个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GLP-1RA周制剂诺和盈®、中国首个长效重组凝血因子Ⅷ诺易特®

"中国同创"项目在为患者带来创新治疗方案的同时,也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贡献力量——与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临床研究战略合作中心",合力提升临床试验能力和诊疗水平。中国也成为诺和诺德全球首个正式使用"战略合作中心"模式来推动临床试验开展的分部。截至2024年12月,诺和诺德临床研究战略合作中心已经拓展至10余家医疗机构共40余个专业科室。

诺和诺德大中国区医药和质量部企业副总裁张克洲表示:"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创新药国内外获批‘时差'进一步缩短,中国患者能够更早获益。五年间,‘中国同创'项目取得的显著进展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也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加速将全球创新成果带给中国患者。目前,在肥胖症、血友病、生长障碍以及其他严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阿尔茨海默病等多个新治疗领域,我们在准备或正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从临床试验来看,诺和诺德中国已全面进入诺和诺德所有疾病领域。"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表示:"作为一家使命驱动的企业,诺和诺德积极应对全球健康挑战,加速布局多疾病领域。在中国,我们的创新步伐也越来越快。同时,诺和诺德携手合作伙伴,提升疾病认知,推动疾病的早诊早治。此外,我们积极践行社会、环境、财务三重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未来,诺和诺德也将继续履行对患者的长期承诺,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欧姆龙”智律波”商标成功注册,夯实血压计市场布局

上海2025年3月6日 /美通社/ — 近日,欧姆龙健康医疗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智律波"商标于2025年2月6日正式注册成功,核定使用商品涵盖医疗器械、血压计和心率监测设备等(国际分类:第10类)。此次商标注册将助力欧姆龙在品牌保护、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布局,为用户提供更科学、便捷的血压管理体验。

"智律波"房颤风险提示血压计是欧姆龙于2024年推出的创新产品,搭载"Intellisense AFib"技术,可实时监测并可视化脉波变化,通过一次测量即可完成血压测量和房颤风险筛查。该产品不仅满足了高血压患者日常监控血压的需求,还能帮助患者早期发现房颤风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未来,欧姆龙将继续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专业优势,从日常血压监测向并发症风险预防拓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智能的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罗氏制药中国携手京东健康赋能流感防治健康生态

  • 双方将围绕流感领域展开长期合作,共同推动健康服务生态建设

  • 合作将涵盖流感科普教育体系建设、互联网诊疗能力提升、健康大数据运用、多方对话平台搭建等关键领域

北京2025年3月6日 /美通社/ — 今日,罗氏制药中国与京东健康正式签署《流感防治生态共建深度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流感防治领域的长期深化合作正式启动。此次合作将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依托"医学+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探索,持续赋能互联网健康服务生态,进一步提高速福达®(玛巴洛沙韦)在中国的可及性,惠及更多中国流感患者。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流感防治科普工作,利用京东健康平台的广泛影响力,提高大众对流感防治的认识和意识。同时,京东健康将为平台上的互联网医生提供持续的流感防治学术信息,助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此外,双方还将联合"产学研医"多方力量,搭建流感防治多方对话平台与交流合作桥梁。通过这一平台,各方将共同探索流感防治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目前,在中国,每年平均有约9.6万-24.0万人[1] 死于由流感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总数的8.2%[2]。目前在中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依然不高,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到2023年流感季接种率为3.84%,与欧美有很大的差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李侗曾主任指出:"流感不是感冒。公众对流感科学认知不够,容易轻视,导致延误疾病治疗。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流感需遵医嘱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针对性治疗,且治疗窗口期非常关键,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是阻止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的黄金时间。"老、弱、病、小、孕"是流感高危人群,大众在关注自身流感防治的同时,也应考虑对身边亲友的保护。目前,也有相关研究已经证明,通过玛巴洛沙韦进行及时的流感抗病毒治疗还可以有效阻断流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

在专家讨论与交流环节,讨论嘉宾们一致认为,互联网健康服务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防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目前基于厦门大学开发的流感预警模型,通过整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实时数据、药品流通信息和多元网络搜索趋势等海量数据,可实现提前14天预测区域流感流行态势、提前2个月刻画整个流行季流行规模和流行特征并利用海量数据实时校正."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田木教授指出"该系统在24年充分结合了京东用户流感相关行为指数化数据,对流感的预测准确率超过90%(最高可达99%),较传统预测方式提升10%。"

在签约仪式上,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医药业务部总经理宋志瑞表示:"京东健康一直致力于打造‘智能预警-精准科普-高效诊疗'的数字健康体系。此次与罗氏制药中国的合作,将进一步拓展我们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流感防治支持。我们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更多中国患者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得创新治疗方案,为流感精准防控贡献力量。"

罗氏制药中国特药领域副总裁陈顗娟女士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制药企业,罗氏始终致力于推动疾病防治体系的完善,从药物可及性到健康管理闭环,罗氏在加速引进创新药的同时,也将继续携手各方合作伙伴,不断探索新型合作模式,聚力打造创新、合作、多元的本土医疗健康生态圈。希望此次与京东健康的合作,将帮助让更多中国患者能够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得创新治疗方案,为流感精准防控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此次合作不仅是双方在健康服务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标志着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制药企业在流感防治生态建设上的深度融合。未来,双方将持续拓展合作边界,共同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泛医药DeepSeek大模型首发 | 问问AI助力信息平权

医药AI时代的"破冰者"

上海2025年3月6日 /美通社/ — 2025年,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个行业,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从药物研发到临床诊疗,从供应链管理到患者服务,AI技术的渗透已势不可挡。在3月6日的BioAQ2025上海峰会上,百世传媒/药方舟 CTO 陈辰博士 官宣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百世旗下首个医药行业DeepSeek大模型——"问问AI"正式免费开放。这一基于本地化部署、依托百世传媒十余年行业积累的AI工具,将彻底改变医药行业技术人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效率,真正实现"技术普惠,信息平权"。

为什么是"问问AI"?三大核心优势定义行业标杆

  1. 更懂医药的定制化大模型
    "问问AI"并非通用型AI,而是专为医药行业打造的垂直领域模型。它基于DeepSeek技术架构,深度融合了百世传媒160个月积累的行业数据——包括3000小时技术课程、200个医药技术微信群的100万条专业聊天记录、8万篇技术文献、1万+技术问答,以及覆盖20万用户、2000位行业专家、1500家品牌、500场论坛和100场会议的实战经验(以上数据均已脱敏处理)。从药物分子设计到生产工艺优化,从临床试验方案到法规合规解读,模型已覆盖研发、生产、临床、服务全链条场景。

  2. 本地化部署,数据安全与效率兼得
    与目前鱼龙混杂的云端API大模型不同,"问问AI"实现了完全本地化部署,确保核心数据"不出门",这一设计既符合医药行业对数据隐私的严苛要求,又能通过本地强大的算力硬件实现秒级响应,告别"服务器失联"。为了进一步确保数据的稳定性,AI技术团队建立了完善的多地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为数据安全与稳定性上了一把 "安全大锁"。

  3. 知识库+专家网络的双重加持
    模型虽强,但医药行业的复杂性远非单一技术可覆盖。因此,"问问AI"创新性地与佰仕问问平台的2000位行业专家联动——当AI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用户可一键跳转至平台向专家提问,形成"AI初筛+人工深究"的"人在回路"服务闭环。正如百世传媒在佰仕问问这样的技术交流平台上的实践经验,AI技术与人的协同才是医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免费开放的背后:百世传媒的行业使命
作为服务医药行业十余年的平台,百世传媒深知技术人的痛点:信息碎片化、知识获取成本高、跨领域协作难。此次开放"问问AI",正是为了打破"信息特权"——

  • 初创企业无需重金购买数据库,也能获得顶尖药企的知识储备

  • 基层技术人员不必辗转多个论坛,即可直达问题核心

  • 学术新人可通过AI辅助快速跨越经验门槛

但我们同样清醒:AI不是万能钥匙。在复杂工艺验证、创新靶点发现等场景中,人类专家的经验与创造力仍不可替代。因此,我们始终强调——"问问AI"是工具,而佰仕问问平台上 2000位专家、1500家供应链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技术生态,才是医药人真正的"智慧外脑"。

耐立克®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获突破性疗法认定

美国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市和中国苏州2025年3月6日 /美通社/ — 致力于在血液肿瘤等领域开发创新药物的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亚盛医药(纳斯达克代码:AAPG;香港联交所代码:6855)今日宣布,公司原创1类新药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用于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新诊断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

这是耐立克®第三次获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此前,该品种分别于2021年3月和2023年6月获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慢性期慢性髓性白血病(CML-CP)患者;及既往经过一线治疗的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

突破性治疗品种通常被授予用于防治严重危及生命或者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且尚无有效防治手段或者与现有治疗手段相比有足够证据表明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创新药或者改良型新药等。对于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的药物,CDE将优先配置资源进行沟通交流,加强指导并促进药物研发进程;申请人经评估符合相关条件的,也可以在申请产品上市许可时提出附条件批准申请和优先审评审批申请。总之,突破性治疗品种的审评政策将加快具有重大临床价值、临床急需的创新药或者改良型新药的开发与上市。

ALL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0.69/10万,Ph+ ALL约占成人ALL患者的20%-30%,且好发于老年人,对治疗耐受性差[1]。在小分子靶向药物TKI问世之前,单纯化疗治疗Ph+ ALL的5年总生存(OS)率低于20%[2]。TKI的应用显著改变了该领域的治疗前景,但一代以及二代TKI治疗Ph+ ALL患者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患者的复发率高、无病生存期短且预后较差。此外,目前国内尚无任何TKI被批准用于一线治疗Ph+ ALL 患者,该领域依然存在较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耐立克®是亚盛医药原创1类新药,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其在中国的商业化推广由亚盛医药和信达生物共同负责。目前,耐立克®已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为:治疗任何TKI耐药、并伴有T315I突变的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的成年患者;以及治疗对一代和二代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CP成年患者,且所有获批适应症均已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2023年7月,耐立克®获CDE临床试验许可,开展其联合化疗对比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新诊断Ph+ ALL患者的全球注册III期临床研究,意味着该药物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一线治疗Ph+ ALL的TKI药物。

亚盛医药首席医学官翟一帆博士表示:"感谢相关政府部门对耐立克®临床价值的又一次认可!此次耐立克®获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显示了该药物在Ph+ ALL这一预后恶劣的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具重大临床潜力和价值。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期进一步加速耐立克®相关适应症的开发,早日惠及患者。"

BTL EMFACE突破100万次治疗,成为增长最快的非侵入式面部年轻化解决方案

布拉格2025年3月5日 /美通社/ — EMFACE,一种革命性的非侵入性面部治疗方式,已达到一个非凡的里程碑——上市不足两年,全球累计治疗量已突破100万次,成为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非侵入式面部疗程。此成就巩固了EMFACE作为领先非侵入式面部解决方案的地位,该治疗方案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同时治疗皮肤和底层肌肉组织,以实现更年轻、更紧实的外观。

由全球医疗技术领导者BTL研发,EMFACE在2022年改变了美学行业格局,成为首个能够非侵入式地针对面部肌肉,同时改善皮肤质量的解决方案。

"能够刺激提升肌群使我们能实现从面部底层提升面部——这是以前使用针剂注射或传统能量设备从未达到的突破,"美国纽约市的面部整形外科医生Yael Halaas博士说道。

由于无需注射、无需恢复期,没有不适感,EMFACE在医疗专业人士和消费者中获得了广泛认可,推动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采用。

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在过去一年中,EMFACE通过开发针对下颏和眼周治疗的贴片,扩展了其功能,使治疗更加多样化。最新的眼周贴片于2025年1月在巴黎举行的IMCAS世界大会上发布,受到了与会医疗专家的高度好评。

"EMFACE不仅仅是单一疗程——它更是一个多功能的面部年轻化平台,允许我们根据每位消费者的独特需求治疗不同的区域。对于任何寻求自然面部年轻化的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改变美学行业游戏规则的疗程,"来自韩国首尔的皮肤科认证医生Kyungkook Hong博士补充道。

全球扩张和行业影响

EMFACE继续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将其整合到他们的治疗方案中。其与注射疗法的互补性使其成为全面的面部年轻化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消费者提供非侵入性解决方案,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两年百万疗程证明了EMFACE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及其为医疗专业人士带来的价值,"BTL的首席执行官Tomas Schwarz表示。"我们将持续扩展该平台,并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推动非侵入性面部年轻化领域的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