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net资讯|深度对话皮力:三年阴云已过,香港即将“再度发力”

 

本文作者吕婧(Rain Lu),RAINRAIN画廊(原 那特画廊)创始人,艺术收藏顾问,往返中美韩三地。你也可以在Instagram(账号 @rainluart)和小红书(账号 @雨小姐Rain)上找到她。

 

今年初,皮力上任大馆艺术事务主管的消息对外正式公布。在过去十年时间里,皮力作为M+的团队元老见证并参与了这个可以说是亚洲最重要的美术馆的筹备与落地,以及美术馆收藏的建立和扩大。更重要的,他见证了香港这座城市在过去几年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剧变,加上让人始料未及的三年疫情所带来的影响。香港口罩令的取消、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通关,似乎意味着香港终于又回到了开放的姿态,尽管还带着谨慎的态度。

 

今年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以下简称香港巴塞尔)和那一周的时光不仅仅是一场艺博会和一个艺术周,它更是疫情后让人对香港重新充满好奇和期待,且让人在地观察、发现和连络的一场盛宴。香港巴塞尔艺术周开启之前,Artnet新闻中文网采访已开始管理大馆事务的皮力,请他分享了过去几年来对香港的观察与思考。

 

 

Artnet新闻

×

皮力

 

 

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图片由大馆提供

 

Q:您对于今年的香港巴塞尔有没有期待?

 

A:我觉得今年巴塞尔香港应该还不错。当然因为香港宣布去除防疫措施的时间比较晚——大概到一月才开始(减轻管控),此时许多画廊已经错过了报名艺博会的时间,所以你看到有些画廊会缺席。我觉得这个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据我所知,这些画廊也都派了人来了。因为现在全中国的动态清零的措施已经没有了,完全恢复正常,这两天能看见来的人特别多,我们整个接待都接待“疯”了,这部分是比较好的。

 

今年香港巴塞尔的开幕和往年还不一样。疫情期间,香港的文化版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疫情前可能只有一两个文化机构,但现在你可以看到南丰纱厂、大馆、M+,加上以前的Para Site等机构。疫情期间新开业的深水埗画廊区也有了很多画廊,所以在多元性方面是很好的。

 

我觉得香港这个城市还是有它的吸引力。作为香港本地的艺术工作者,我们也觉得这一次香港巴塞尔非常重要,这是疫情后首次人们可以重新亲身参与的艺博会。香港作为亚洲国际艺术的中心还是很自然的,所以我们也都很期待。

 

Q:所以您认为香港作为亚洲艺术中心的地位仍没有动摇吗?

 

A:对,我觉得有几个原因。虽然前不久大家都在与新加坡、首尔比较,但这两个城市艺术市场的形成和香港有很大的区别——香港的艺术市场是从90年代开始,拍卖公司先进来,还有像汉雅轩等画廊当时也是自发做起来的,然后把市场往前带。到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博览会,别忘了香港还是一个巨大的亚洲文物交易集散地,那之后又有更多画廊进来了。所以香港艺术市场是几十年来逐步形成的多元市场,是一个自发的形成的过程,与新加坡、首尔靠政府政策扶持刺激起来是很不一样的。

 

当然,谈到整个经济的活力,经过疫情,不少家族或财团的办公室都搬到新加坡,但你也能看到香港复常之后,很多又开始流动回来了。如果纯粹从市场角度来说,我个人是比较有信心的。从文化层面来看,我刚才谈到的这种机构、展览项目的多元性,你就会发现香港还是比新加坡强很多。香港多元化的机构,我可以很轻松地给你列出来,大大小小的就有一二十家,这个体量是新加坡无法相比的。

 

Q:这些机构的增加,是最近几年里发生的变化吗?

 

A:对,大馆是2018年就已经开了,没有开始产生效应的时候疫情就来了。南丰纱厂是疫情期间开的,深水埗很多非盈利空间也是这期间开的,我觉得大家都还没有见识到这几年来香港的活力,这个活力很大,慢慢地你会发现,东南亚这些中心可能都会转移到香港来,都是有可能的。

 

对于首尔我看的不多,不过今年四月会去。那边也很有活力,但首尔有另一个问题,就是语言。它毕竟和香港、新加坡不一样,有自己的语言和自由汇率,对交易都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你要问我,此刻我觉得我对香港是100%有信心的。

 

Q:上个月我在香港转机,去大馆看了LGBTQ+主题的群展。我看到过很早之前您的一些采访,您提到香港是一个允许自由研究、策展和表达的地方,您认为未来这种自由的条件在香港还会存在吗?

 

A:我觉得香港的条件一直都存在,但比较糟糕的一点是,疫情期间一方面是人不能自由流动,还有一些所谓的国际媒体又宣传了很多误解,带来了很多偏见。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个说香港一年走了十几万人,但根据我去年看到的数字,离开新加坡的也有22万人,更不要说当年脱欧之后有多少人选择离开英国?所以不能靠一个单纯的数字来做什么判断,当今的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不断流动的时代。

 

第二个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偏见,我觉得非常生气:2021年M+开馆的时候,我们所有展览的清单是2018年就做完的展览,后来一些所谓的媒体就开始宣扬“M+的清单是因为审查被改了”,但实际上,我们整个的展览清单从最早设计到展览开出来,中间三四年的时间完全没有改,甚至是一件作品都没有被改的。当时正值疫情,国际上的人又不能来,我感觉这一个新闻就绑架了M+所有其它的新闻。我想,这个事件能够充分说明国际上因媒体渲染而对香港产生的偏见。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今年香港艺博会这个月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希望国际同行、专业人士和一般的艺术藏家都可以来看一下。大家亲身来感受M+这些收藏和展览项目,也来感受大馆正在进行的LGBTQ+展览,我想这些足以说明香港目前的文化状况。

 

“神话制造者——光·合作用III”展览场景,图片由大馆提供

 

Q:目前,LGBTQ+主题的展览在内地还是很难展出的。在您看来,三五年之后,香港会一直保持这种完全开放的状态吗?

 

A:我们没办法对未来的问题做揣测。但我觉得我们不能把内地或香港美术馆、艺术机构的这些问题说成是审查或管控的问题,而换到美国又说它是个公众问题。因为当我们在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容易陷入到一个圈套里。

 

在香港的艺术机构和在美国的机构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首先面对的都是公众;我不知道美国“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之后人们会怎么看,很多美国同行也在讨论艺术机构是不是中立的,有人持质疑态度,但我们这代策展人还是相信艺术机构是中立的。我们每周要接受五六千的观众参观大馆,在这个情况下,做任何一个项目都要考虑公众的观感和反应,这是很自然的事。这和2017年古根海姆“世界剧场”那个展览关于动物的争议,或者同年的惠特尼双年展上黑人主题作品的争议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没法预测三年后会怎么样,但我能预测的是,经过了疫情,也有了社交媒体,观众表达他们看法的方式和10年前已经很不一样了,不再是被动接收美术馆的信息,而是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很多地方表达他们的意见。我觉得在今天,美术馆不能再无视这些意见,推出展览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公众的consequence(结果和价值),然后要有应对的方案。所以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在美国就是公关危机,在大陆和香港就是政治审查”,这是不公平的。

 

Q:您提到观众反馈。现在社交媒体很发达,大家去看了展都会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发表意见或上传图片,所以其实让每个公众都有愉悦的体验是很难的,也很难让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反馈。

 

A:对美术馆来说,特别对当代艺术机构来说,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我们首先要预判公众的反应会怎么样,因为有些作品本身就有些煽动性或争议性,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准备,我们不是为了煽动而煽动,不是为了争议而争议。

 

但当涉及到一些人类文明、经济的敏感点的时候,当不可避免地有争议性的时候,我觉得美术馆就需要收集信息,这很重要——就是说,美术馆还是一个供公众交流讨论的地方。不是让大家都信仰同一个价值,而是让这些讨论的东西能很有序地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教育项目、设置一些互动和参与的时候,作为美术馆的策展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在有了web2.0之后,这成了全球美术馆都面临的问题。

 

Q:从您初来香港到到现在已经接近11年了,香港本地观众对当代艺术的认知,您觉得有没有变化?

 

A:有很大变化。我刚来的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西九的M+工作,当时整个对当代艺术是批判的,老百姓不理解,人们觉得这么大的一个M+ 的计划,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用广东话说是“大白象”,就是大而无用的东西。基本上,我们头10年是一直被批判,还包括希克收藏(Sigg Collection),香港本土的一些人说为什么纳税人的钱要拿去收藏中国的艺术,这种质疑一直到2015、2016年。然后又遇到建筑延期等问题。

 

但M+开馆之后就慢慢开始不一样,M+第一个一年半差不多是200多万观众,还不算国际观众,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大馆在2018年开馆之后,我们同事计算了更准确的每周参观人数,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当代艺术的文化已逐渐深入到普通的市民心中。

 

以前我们说博览会也好、拍卖也好,都是藏家的事情,是中产阶层才有机会思考的事情。而今天到大馆的观众所收获的体验和去M+很不一样,M+要订票、预约、排队再看展览,大馆就是我来吃饭、路过就可以看这个展览,都是这种心态,所以你就发现,艺术已经完全下沉到普通的市民生活里了。谁也不会再去质疑香港需不需要一个当代艺术场馆,大家只是在说,这个当代艺术我喜欢或不喜欢,以及为什么。这就说明这个城市相比10年前进步了。

 

玩转大馆马戏季2021,摄影:Irene Chui,图片由大馆提供

 

Q:这个转变还是挺快的,因为10年前,香港本地人接触当代艺术的途径没有太多。

 

A:对,10年前就是两个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和香港文化博物馆。非营利机构就是Para Site,但Para Site相对精英的艺术受众会多一点,然后是大馆出现,它彻底把艺术带到了这种日常的生活方式里去,再然后出现像M+这种很大当量的、像一个目的地式的地方,它就会对生活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香港城市高度集中,人口又很密集,所以发展是更快。

 

Q:能不能聊聊您加入大馆的思考?是什么时候开始讨论和考虑这个事情的?

 

A:我去年就在M+工作有10年了,刚进去的时候是前10号员工,走的时候它将近有200人了。我觉得自己那几年在M+还是做成了很多事情,比如促成了希克收藏的落地。我去的时候藏品就是希克收藏,等我走的时候藏品差不多是8000件,和华人有关的差不多是5000件。我们的新艺术委员会继续收藏2012年以后的华人的年轻艺术,还开设希克奖,我觉得整个系统都做得很好。

 

我有11年在央美教书,在M+也工作10年了,突然觉得是不是应该做一点有意思的事。在美国,机构多元性很重要,香港一个700万人口的地方,它现在到了另一个阶段,也需要这种机构多元性了,就是既需要像M+和MoMA这样的很大当量的国际性美术馆,也需要像MoMA PS1和大馆这样的能够带来新感觉的东西。我关于这个城市的艺术机构有很多想象,所以想做些这方面的工作,这是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当我还在内地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很多国际当代艺术的项目,包括最早2006年展的YBA、2003年的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展览,然后我也是Japan Foundation亚洲项目的策展人,我觉得现在是时候做一些国际的艺术,所以在这个角度,大馆也是最好的一个地方。

 

大馆远摄全景,图片由大馆提供

 

Q:大馆跟M+都是服务公众的机构,你觉得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A:大馆是艺术中心,它没有藏品,而M+有藏品。有没有藏品这件事,对美术馆项目的模式和管理而言是很不一样的。大馆推介在世艺术家,带来当下的、活着的艺术现场,虽然没有藏品,但它的强项是能提供很沉浸式的、很原汁原味的、很本色真实的艺术体验,与那种强调教育功能、强调历史视角的、有收藏的博物馆不一样,这是与M+比较大的差异。

 

另一点,大馆的大部分展览是免费的,除了夏季的展览会收费,这和M+收费的形式不一样。观众到大馆来,实际上是来这里娱乐、吃、看,然后再与艺术相遇。人们待的时间长短和在M+也有些不一样,M+要提前订票、排队,是一种很标准意义上的美术馆模式;而大馆更轻松灵活,这也给它带来了很多可能性。

 

Q:您作为艺术事务主管,主要的工作方向和重心是什么?

 

A:我的重心就是大馆里面的大馆当代美术馆(Tai Kwun Contemporary)。但除了当代美术馆以外,我还负责整个大馆区域里面的公共艺术,以及很多跟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当代艺术项目,所以你看到我的职务不是馆长(Director)而是Head of Art,因为我负责的事务比美术馆本身更大、更广。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几点是大馆未来项目会坚持的:第一个,它始终是一个国际化的、反映当下艺术现场的艺术中心。过去几年里,大馆邀请了很多重要的国际艺术家来展览,实际上我的上一任Tobias Berger已经非常完美地把大馆带到了国际平台上去。包括我们传统的夏季重磅大展,展过过村上隆,最近还有Pipilotti Rist,都是在这个框架里完成的展览。这个方向我们会坚持,就是把重要的国际艺术的原汁原味的体验带到香港来。

 

《幻彩巨膜》,2022年,声音录像装置,循环播放3至8分钟,声音:Tom Huber,“潜入你眼帘——皮皮乐迪·里思特”展览场景,图片由大馆提供

 

第二点,我们还是希望大馆能忠实地反映香港和整个亚洲的艺术现场,同时帮助艺术家从年轻艺术家成为比较重要的艺术家。那么就需要我们的策展、出版和发表,希望大馆能够为艺术家的展览提供很好的平台。

 

第三点,大馆的项目里还有一条支线——是过去七八年里,我的上一任包括现在的策展人发展出来的——像谭雪他们做了很多有策划性的表演艺术,在美术馆里持续四五周的行为艺术,还包括我们以前展的Tino Sehgal、马上要展的Maria Hassabi,这都是不断在推动博物馆边界的项目。所以,我们也希望从策展方面在表演艺术领域做一些工作,在美术馆里将传统剧场和行为相结合,我想这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特色。

 

Q:我自己感觉到的是,在过去,亚洲的机构——亚洲的画廊、美术馆会去借鉴西方机构,但最近几年亚洲慢慢在形成自己的系统和方法。您觉得未来西方跟亚洲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如何相互作用?

 

A:疫情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博物馆对生态(Ecology)的思考、对环境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全球博物馆都在面对的问题。这直接引出了一个问题:传统的重磅大展、大规模巡展是不是要转变模式?比如英国现在都在谈论每个展的碳足迹,而原来美术馆只是一种很单向的输入。过去10年,很多美术馆基本上是国外的画廊把大艺术家带过来做展览,我想这样的情况在亚洲其他国家也都看得到。

 

所以一个最核心的变化就是,这种交流以后不再会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多向。之前有日本的森美术馆,现在有M+、新加坡美术馆、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等等,这个区域的机构和美术馆起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小的“美术馆生态”。在这种区域之内,展览的巡回、和欧美的展览对话,我觉得未来会发生的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西方艺术家到东方来,这个时候我们也能很有力量地为我们区域的艺术家回顾展,然后把他们带到国际上,我觉得这个是个非常大的变化。

 

Q:您在香港的这些年,对内地的艺术生态有什么观察?觉得有变化吗?

 

A:我有三年没回内地了,不过看到去年时代美术馆关门,近期OCAT也关门,我想这还是因为经济的原因,房地产公司的银根债务到期,债务违约的压力都很大,导致了一些美术馆的衰落,这还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

 

关于疫情,我觉得现在谈它对艺术的影响还为时过早,它反射到艺术里,这个反射弧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我目前观测到的是艺术机构的萎缩,希望这只是个临时现象。当然,香港的艺术机构也是整个大中华地区文化板块的一部分,我觉得现在已经通关,我们有能力,也很乐于承担文化机构的作用。

 

“村上隆对战村上隆”展览场景 ©村上隆/ Kaikai Kiki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摄影:Kitmin Lee,图片由大馆提供

 

Q: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和与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已经让中国当代艺术受关注的程度弱了很多。在这样的局面下,您怎么看未来中国艺术家发展的可能性?

 

A:我觉得中国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九十年代末,国际上突然对中国艺术很关注,所以大概吃了20年冷战结束的红利——大概从90年代到92年广州双年展,然后一直到2005年整个市场爆发。

 

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危机之后实际上有两方面变化:一是欧美的美术馆都没钱了,所以在砍项目时最先砍掉的是中国的项目,危机也挤掉了很多金融市场的泡沫,也就把中国的艺术市场给挤掉了;另一方面,2008年可以看作是一个“去全球化”过程的开始,占领华尔街运动实际上是很多中产阶级的抗议,他们在去全球化过程中失去的特别多。

 

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贫富分化,也带来了国家之间的差别。作为少数几个在全球化中获益的国家,中国转移了很多欧美制造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所以在去全球化过程当中,中国很容易就被当成一个大靶子,这种靶子不光是体现在紧张的中美关系上,也体现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对中国的担心和焦虑。所以我同意你的观察,但这不是近一两年才发生的事情,我把它看为从2008年开始的一个过程。

 

疫情实际上是去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高潮,人不能旅游、经济衰退,又有贸易战等,但人们已经发现,在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未来10年可能不是要恢复全球化,而是人类要迎来一个更高级的、大家都共赢的时代。

 

回到你的问题,当艺术折射到这里面时就会比较复杂。从2008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艺术的兴趣相比90年代确实是在衰退。但另一方面,我想你也应该看到像M+、大馆,包括在上海的一些私人美术馆,它们还是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当国际上对我们失去兴趣的时候,正是我们对自身产生有价值的研究的时候。产生有价值的研究,制造有价值的展览,这是第一步;然后我们把它再输送出去,这是第二步。

 

在当下,焦虑也没有多少意义,我觉得只能去做,但每个个体都不是独立于这种大的地缘政治环境之外的,当我们在谈论政治环境对艺术家自由表达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实艺术家和机构有时也是地缘政治的“受害者”。所以我们的思考是,要怎么样在这个限制里去发展出自己的道路,这还是挺重要的。

 

大馆赛马会艺方,图片由大馆提供

 

Q:在采访最后,我想回到一个关于观看艺术和解读作品的基本问题:我们经历了全球化,现在又身陷去全球化,同时,每个个体是非常流动的。在这样的变化和流动性中,我们其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和解读艺术家的创作。那么要如何去面对这种“语境的复杂性”?未来的艺术史写作或研究又应该如何去处理这种多重性?

 

A:有几个语境可以去观看。以往我们定义你是个中国艺术家,那么就谈中国唐宋元明清的艺术是怎么样?传统艺术是怎么样?你的突破和进展在什么地方?这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主义的艺术史写作方式。但你在美国你会看到,特别是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从2000年之后在重新在写作,这种不叫国际艺术(international art),而是全球艺术史(global art history)。它在谈论不同文化之间的流动,通过文化流动来界定艺术的变化,所以全球艺术史的写作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

 

从19世纪之后,全球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都很大,在当代里面,你看到美国抽象极简主义如何影响了日本的书法,现代水墨又如何通过台湾和香港到内地,变成中国的实验水墨等等。这种模式是特别复杂的,所以你很难从一个区域、一个地方来界定艺术家。

 

我们以前界定艺术家的身份都是看他个人的教育、出生地,现在可能要从他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界定。举个例子,以前说香港,基本的做法就是把香港看作一个国际枢纽,内地、日本、台湾、东南亚都和香港发生关系,我们通过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界定中间的这个东西。所以有个很有名的说法,就是“方法论”,我们说以中国作为方法论,或者以香港作为方法论,不把它当做一个本体,就把它当成一个“镜头”(lense)来看。

 

第二点,这几年能看到中国艺术和艺术家确实在国际上受了特别多的教育,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很多艺术家都在全球那么几个大学里学习过。我觉得美国大学已经造就了这么多中国艺术家,那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一种国际的、当代的、标准的语言体系正在形成中——一个十七八岁在国际学校毕业的中国学生,去美国读了一个艺术学院,然后在不同的地方参与驻留项目,很多人可能英文比中文还好。这样的一些小朋友,他们的艺术究竟在什么地方?

 

而过去几年又看到很多艺术家——尽管他的语言是国际的——陆陆续续再回到中国,来找他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的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全球化是流动的,这种流动的东西很难给你一个锚点或重心,真正能给到你锚点的,还是你和本地的关系。所以看艺术家,我们可能更多的还是要看这个他的这个重心,是什么把他锚定在了一个地方。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如何实现医疗器械制造的优质运营?

来源:Warosun

如何预测和调整工业输出并保持高质量生产与合规性?


优质运营可满足多种行业需求

医疗器械制造优质运营让制造产品和工艺实现运营就绪、带来效率和质量。它可以预测和修改生产性能,同时保持严苛的质量与合规标准。

西门子优质运营还可以:

  •  保持生产可见性

  •  改善评估效率和创新

  •  减少运营风险、延误和错误

  •  改善调度

  •  符合法规

    等等……


阅读此电子书,了解西门子医疗器械优质运营解决方案如何提供明确的软件解决方案,从而加强医疗器械制造的方方面面。

 

最新!又有两大制药公司宣布裁员!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近日,医药行业的裁员潮继续,这次是安进和阿斯利康。

01

因药价压力和通胀,安进再裁员450人

最新!又有两大制药公司宣布裁员!

安进表示,该公司正在裁员约450人。而今年1月份该公司刚刚裁掉了300名员工。

裁员对安进员工总数的影响不到2%。根据1月份的JPM大会数据,该公司约有24,000名员工。

安进表示:“面对日益加剧的药品价格压力和高通胀水平,我们做出这些改变是为了重新调整我们的支出基础,以便我们能够继续为患者、员工和股东创造价值。”

安进被裁人员将获得遣散费和过渡服务。

在药品定价方面,安进此前曾表示,《通胀削减法案》(简称IRA)可能会影响其业务。安进在去年11月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表示:“IRA的药品定价控制和医疗保险的重新设计可能会对我们的销售(特别是对我们更依赖于医疗保险Medicare报销的产品)、我们的业务和运营结果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安进拒绝透露具体哪些职位受到了影响,以及哪些地区受到了影响,表示“各种职能”都将受到影响。而安进在今年1月份的裁员“主要”影响了美国商业团队的员工。

过去一年,由于金融市场收紧、临床数据不佳以及药物研发的普遍风险,生物制药公司纷纷裁员。

02

印度出现裁员潮!阿斯利康加入

最新!又有两大制药公司宣布裁员!

据印度媒体报道,阿斯利康在印度的初级保健部门采用提议“自愿退休”提的方式解雇了103名员工,以缩减其在印度的销售和营销业务。

阿斯利康该部门主要负责两种药物,β受体阻滞剂Betaloc和用于治疗心脏相关胸痛的Imdur。

阿斯利康在声明中,将这一裁员决策归因于其不断发展的“战略重点”。阿斯利康也表示:“我们正在确保过渡顺利,员工长期以来所做的贡献在离职计划中得到适当反映。”

今年1月,赛诺菲在印度两个疫苗生产基地裁员约800人。赛诺菲将裁员的原因归因于新冠大流行期间印度当地以及全球医疗保健领域的演变使得生产基地的“一些活动不再可行”。因此,赛诺菲为基地的所有员工提供自愿退休计划。两个生产基地主要生产乙型肝炎、白喉和破伤风疫苗,还拥有胰岛素的包装设施。

除此之外,去年,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也纷纷在印度进行裁员。

03

裁员潮下,药企在推进营销方式革新

据Fierce统计,去年,超百家生物制药公司进行了裁员。

最新!又有两大制药公司宣布裁员!

▲2022年,超100家生物制药公司进行了裁员

在所有的裁员中,虽然裁减的职能根据各家情况均不相同,但相对而言,销售人员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一批人员。

这不仅仅是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各国家的药品定价改革、数字化营销、合作分销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去年11月,葛兰素史克决定取消在印度的消费者健康贸易渠道,因此在印度裁掉了大约150名员工。这些员工负责接收药剂师的订单,并确保该公司的消费健康品牌在全国各地的商店都能买到。如今,这可以通过数字方式实现。

去年6月,诺华公布裁员计划,表示未来三年内,瑞士的11400名员工中将有超过10%被“优化”,裁员人数计划1400人。全球范围内,诺华的108000个工作岗位中,会裁撤8000人。而在裁员计划之前的2022年2月,在与印度药企Dr. Reddy’s Laboratories就一些重磅药物达成分销协议后,诺华就已经在印度削减了约400个工作岗位。

同样是去年6月,辉瑞在印度裁员200多名,均为印度销售代表,黄宝瑞表示此举是未来推动数字化转型。此前2个月,辉瑞印度公司公布了数字化升级,以及自愿退休计划。辉瑞正在改变其“进入市场模式”,因此,该公司已经创建了专注于数字参与的新角色。其中一些工作由现有员工承担,而另一些则由新员工承担。这种结构“不幸地要求一些同事在辉瑞之外追求未来的职业生涯”。

最新!又有两大制药公司宣布裁员!

受全球经济影响、国际形势的变化、新药的研发难、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行融资受阻等诸多情况,大型药企加速转型,裁员新闻频现。

不过,实际上,依然有很多药企在招兵买马,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是不惜代价,就像辉瑞印度裁员的同时,也在招聘新员工承担职责。因此,敢于探索事情新边界,努力让自己变成那个不可替代的人,你也将是企业争抢的人。

· END ·

10款畅销药专利到期!2023年美国市场震荡源头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今年整个制药行业,包括强生(Johnson & Johnson)、武田(Takeda)、阿斯利康(AstraZeneca)、罗氏(Roche)和其他公司的畅销药物将在美国首次面临仿制药或生物仿制药的挑战。与以往一样,专利到期将给许多行业顶级公司带来不小的震动。其中一些公司已经竭尽全力准备迎接专利悬崖。

行业媒体Fierce Pharma根据公司文件等资源编制了这份报告,列出了在2023年有合理可能性使用美国排他性的药物,并按2022年美国销量排名。

1、修美乐Humira (adalimumab)
适应症: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克罗恩病和斑块性银屑病
公司:艾伯维
2022年美国营收:186.2亿美元
生物仿制药上市:2023年1月

修美乐生物仿制药最初以安进公司的amjevita为开端,直到今年7月份才有大量竞争者涌入市场。

2、Stelara (ustekinumab)
适应症:斑块性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公司:强生
2022年美国营收:63.9亿美元
预计生物仿制药上市:2023年下半年

目前,已批准的Stelara仿制药或生物仿制药数量依然是0。强生预计Stelara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将继续增长,直到该药物预计在9月份失去专利权为止。

强生正在对八种关键药物进行对冲,包括与BMS合作的血栓候选药物milvexian,以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amivantamab和lazertinib的联合药物。

3、Vyvanse (lisdexamfetamine)
适应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公司:武田
2022年美国营收:25.3亿美元
预计仿制药广泛上市:2023年8月

在该药最后一项美国专利于8月到期后,vyvanse可能会面临第一批仿制竞争者。武田制药预计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药物Entyvio、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药物Takhzyro和其他新上市药物的销量将大幅增长,抵消排他性的损失。

4、Aubagio (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
适应症:多发性硬化症
公司:赛诺菲
2022年美国营收:15亿美元
广泛上市:2023年3月

2017年,赛诺菲与20家仿制药开发商达成和解,允许他们于3月12日在美国推出仿制药。在欧洲,赛诺菲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将面对Aubagio仿制药。这款药将面临来自诺华等药企的竞争。在其他方面,赛诺菲一直在为失去排他性做准备,充分利用其明星免疫药物达必妥Dupixent,该药物去年的销售额为82.9亿欧元。一年前,赛诺菲将其最高销售目标提高到130亿欧元。

5、雅美罗Actemra (tocilizumab)
适应症:类风湿关节炎、巨细胞动脉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COVID-19
公司:罗氏
2022年美国营收:12亿美元
预计生物类似药上市:2023年下半年

在2010年获得FDA最初批准后,罗氏的IL-6抑制剂雅美罗因用于治疗新冠肺炎而在专利排他期结束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这种在欧洲被称为RoActemra的药物在美国的专利期即将结束。

根据Fierce Pharma对雅美罗生物仿制药前景的评估,费森尤斯卡比似乎有可能率先进入美国市场。去年8月,该公司表示,FDA接受了其生物仿制药许可证申请,可能会在今年获得批准。

6、Xyrem (sodium oxybate)
适应症:嗜睡症
公司:Jazz Pharmaceuticals
2022年美国营收:10.2亿美元
仿制药广泛上市:2023年1月

去年,Xyrem的销售额为10.2亿美元,占Jazz销售额的28%,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该公司如此专注于为专利损失做准备——以及推迟专利损失。今年1月,Hikma根据2017年与Jazz签署的独家协议推出了一款授权仿制药。Hikma将拥有180天的仿制药市场排他性。2018年,Jazz还与Amneal签署了专利和解协议,允许该公司在7月1日推出有数量限制的仿制药。

7、信必可Symbicort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budesonide/formoterol)
适应症: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公司:阿斯利康
2022年美国营收:9.73亿美元
预计仿制药广泛上市:2023年7月

Symbicort是阿斯利康的明星呼吸系统药物,多年来一直是这家英国制药巨头可靠的收入来源。但它在美国的独家运营可能会在今年结束。阿斯利康越来越专注于下一代呼吸系统疾病产品。这些药物包括Breztri,一种COPD三联疗法今年1月,阿斯利康还获得了FDA对Airsupra的批准,这是一种一流的哮喘救治吸入器。

在美国之外,Symbicort已于2020年开始在欧洲和日本面临仿制药市场。

8、Lexiscan (regadenoson)
适用于:心血管造影剂
公司:安斯泰来和吉利德科学
2022年美国营收:7.2亿美元
预计仿制药广泛上市:2023年某一时段

吉利德拥有Lexiscan专利,并将其授权给安斯泰来使用。许多仿制药制造商都排着队想从安斯泰来的Lexiscan (regadenoson)市场分一杯羹,这是一种用于心脏压力测试的药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在美国推出。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件,2022年1月,这些公司与加州制药商Amphastar和其他五家仿制药制造商达成了类似的和解协议,这些制造商为Lexiscan的仿制药提交了缩写新药申请。

GE医疗在北美以外的市场销售这种药物。欧洲的专利保护预计将至少持续到2025年。

9、替度鲁肽Gattex (teduglutide)
适应症:短肠综合征
公司:武田
2022年美国营收:5.4亿美元
预计仿制药广泛上市:2023年3月

除了多动症药物Vyvanse,武田制药的短肠综合征药物Gattex可能在3月后的某个时候迎来第一批仿制药。武田制药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该公司“可能会在2023年3月之后,根据与一家未具名仿制药公司的和解协议”推出一款仿制药。在2019年的一份申报文件中,远藤制药表示,已就该药物签署了“保密”和解协议。不过,最近对FDA审批数据库的搜索显示,似乎还没有任何仿制药制造商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远藤能源今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目前还不清楚该公司是否会推出这款仿制药产品。

虽然Gattex是一种核心产品,但武田已经有了一些药物来帮助它克服潜在的仿制药。例如,该公司最近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重磅药物Entyvio的最高销售预期上调至75亿至90亿美元。

10、Trokendi XR (topiramate)
适应症:预防癫痫、偏头痛
公司:Supernus Pharmaceuticals
2022年美国营收:2.61亿美元
生物仿制药上市:2023年1月

对于Supernus制药公司来说,今年将是重要的一年,因为该公司长期以来最畅销的Trokendi XR将面临美国仿制药的首次竞争。Zydus公司今年1月18日推出了Trokendi XR仿制药。Zydus公司是梯瓦的子公司。

与此同时,Supernus于2015年与Par Pharmaceutical达成和解。Par现在属于远藤,它的通用上市日期是2025年4月1日。但远藤已申请破产,这可能会让这款仿制药上市计划流产。

 

来源:医药健闻

 

 

第八批17个抗生素产品的“光明顶”决战

来源:风云药谈

 

头孢类与青霉素类是抗生素用药的两大主体,头孢里目前最大的是哌舒,青霉素里最大的是派他两者都是最大,并且没有之一。

两个顶流相遇第八批,格局上最终都有可能是最多中十家的格局,国采第八批是抗生素产品的一次大会战,40个产品抗生素产品占了17个,接近小一半的数量,也是历次国采抗生素规模最大的一次,后面再也不会有了。

第八批17个抗生素产品的“光明顶”决战

(信息来源:国采官网 药融云  风云药谈整理)

第八批报量规模为216亿元,抗生素类产品为94亿元,和产品数量的总占比差不多。

并且,第八批的抗生素产品竞争格局都比较大。

第八批17个抗生素产品的“光明顶”决战

(信息来源:国采官网 药融云  风云药谈整理)

最终只能中选十家的产品就有甲硝唑、奥硝唑、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做巴坦等几个大产品。

从目前来看,各产品的竞争格局都不是很轻松,并且没有一个产品的竞争格局是5进4的,最低进位是6进4,并且也只有达托霉素、头孢地嗪、头孢地尼三个产品,三个产品中地嗪和地尼还都是非医保的产品。

从限价的角度看,阿克、西丁的限价基本上没有任何念想,磺胺甲恶唑是国采中唯一一个流标后,第二次限价给予提升的产品。

整体上本次大部分抗生素产品的限价还是可以的,还有两周时间就开标了,第八批是抗生素大产品的一次会师,其影响远远大于第五批国采的抗生素领域产品。

抗生素大产品还剩下拉氧头孢、头孢唑肟、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替安、氯唑西林等几个。

新进国家医保的几个儿童抗生素市场刚刚启动。

第八批结束,基本上宣告持续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的大抗生素“乱战”格局要重新洗牌、重新锚定市场价格。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北海康成CAN008 I/II 期胶质母细胞瘤试验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患者五年总体生存率达67%(研究机构历史数据仅为8.2%)

  • 该数据将于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肉瘤和罕见癌症大会上公布
  • 两年生存率为83% VS 34.3%的研究机构历史数据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7.95个月 VS 5.8个月的研究机构历史数据


中国北京和美国马萨诸塞州伯灵顿2023年3月17日 /美通社/


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海康成”,股票代码”1228.HK”), 是一家在中国领先并专注罕见疾病领域的全球化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疗法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 公司于今日宣布CAN008(asunercept)与替莫唑胺/放疗(TMZ/RT)联合治疗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 I/II 期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试验结束三年后其五年总体生存率达67%。该数据将于 3 月 20 日至 22 日在瑞士卢加诺举办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SMO )肉瘤和罕见癌症大会上进行海报展示。 该临床研究在台湾桃园长庚纪念医院进行,主要研究者是原长庚纪念医院、现新北市立土城医院魏国珍教授。

 

这项名为”Long term follow-up to the phase I/II study of CAN008 plus standard chemoradiotherapy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glioblastoma multiforme”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该研究中心接受CAN008 I/II 期试验治疗的 9 名新诊断GBM患者中,有4人在试验结束三年后仍然生存,总生存期超过五年。 所有4名患者都在该试验的高剂量队列中,即在标准治疗替莫唑胺/放疗(TMZ/RT)基础上,接受了400毫克/周的CAN008治疗。高剂量CAN008队列两年总生存率为83%,三年、四年、五年总生存率为67%。相比之下,该医院历史GBM患者数据库(1)中存活率 (n=218)为两年34.3% 、三年19.5%、四年16.1%和五年8.2%。此外,高剂量CAN008队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7.95个月。而在既往研究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使用标准治疗(TMZ/RT),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9个月(Stupp et al,2009)。研究人员还报告,高肿瘤突变负荷和DNAH家族基因突变与CAN008治疗的良好反应相关。

 

CAN008目前正在中国进行GBM的一线用药的关键性 II期临床试验。预计在2023年中可获得中期数据分析。

 

“我们很高兴看到CAN008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17.95个月,这已是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接受标准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的两倍以上。67%接受高剂量CAN008的患者在五年后仍然存活,而通常情况下,这种癌症患者健康状况会快速恶化且生存率很低。”北海康成首席战略官、代理首席医学官、研究作者之一Gerry Cox博士说道。”胶质母细胞瘤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中位生存率不到15个月而且新治疗方案进展甚小,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北海康成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群博士表示:”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典型的预后不良的癌症,虽然这是一项小型研究,但对于 CAN008 I/II期试验完成三年后,高剂量队列患者的五年高存活率我们感到非常鼓舞。对于目前CAN008正在中国进行的II期 GBM 试验我们拭目以待,并期望这种潜在的新疗法给脑癌患者带来希望。”

春季腹泻频发,药店如何深挖需求,做好合理用药指导?

北京2023年3月16日 /美通社/

春季万物复苏,一方面随着气温的回暖,大量细菌和病毒开始活跃,人们在进食高温带来的腐败变质的食物后,极易引起腹泻问题;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高发,急性感染性腹泻进入发病高峰期,也是导致春季腹泻频繁的常见原因。此外,”倒春寒”天气的出现,气温突然下降,会引起毛细血管的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也会引起腹泻、肠胃炎等疾病[1]

当出现腹泻症状时,一般情况下患者更多会通过自行调整饮食、运动和自我药疗来应对病情,对于腹泻高发的青壮年人群,自行购药服药和网上搜索比例更高,但由于缺乏专业医药知识,症状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缓解。思密达®联合移动医患交流平台春雨医生以及消化内科和儿科领域权威专家,发布《2022年腹泻人群肠道健康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腹泻不会要命”“腹泻不用吃药”“一腹泻就吃抗生素”“药物混用,效果加倍”“腹泻都是由细菌引起的”“一旦止泻立即停药”,这些错误的认知随处可见。

在春季腹泻如此高频的发病率下,作为患者自行购药进行治疗和获取疾病防治科普知识最常接触的药店,应该怎样挖掘患者真需求,帮助患者合理用药,从而体现药店专业价值和服务附加值呢?

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光霞指出,目前消费者借助网络渠道对医药信息进行判断,出现辨证不精准,用药单一、不准确的情况,给药店向患者及时知道合理用药提供了突破口。漱玉平民药店不仅要求店员了解专业的产品知识,辩证用药指导的思维,在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准确给予合理的用药方案,如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各有差异,店员需对症准确关联用药,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痛点。

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秦光霞
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秦光霞

根据《白皮书》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消费者把”起效快”作为选择止腹泻药物的首要考虑因素。药物副作用小、服用方便、胃肠道刺激小也是消费者比较重视的止泻药物属性。益生菌、中药、蒙脱石散是腹泻人群常用的治疗药品——消费者普遍认为,蒙脱石治疗腹泻更快,单独使用效果明显。

临床专家也指出蒙脱石成分天然、不入血、不影响正常肠道蠕动、不经肝肾代谢,治疗腹泻安全性良好,它适用于所有成人急、慢性腹泻及儿童急性腹泻,可吸附并排出多种病原体和毒素,快速止泻、保护肠黏膜。

值得一提的是,思密达®在进入中国市场30多年来,除了一直延续原研蒙脱石散优质的产品特性,也一直致力于提高公众对腹泻疾病的关注和正确认知,建立了科普公众号”思密达肠管家”, 上线了肠道自测微信小程序,普及胃肠道健康知识,养成合理用药理念,提醒患者及时治疗。对此,秦霞光表示,思密达品牌®一直联动药店进行突破创新,比如会把肠道自测小程序编成二维码给到药店进行陈列,帮助药店一起做好消费者健康管理,助推药店向服务终端转型。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商采总监 唐家锡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商采总监 唐家锡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商采总监唐家锡表示,对于腹泻不少患者还存在OTC用药误区,一部分认为是药品,需要医生开处方才能使用,过于谨慎,另一部分则认为是非处方药可以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知识,随便使用。零售药店作为医药产业链中最贴近居民的一环,也担起了引导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职责。药店执业药师可以针对到店患者的病因及症状,提供专业的健康生活建议及个性化用药指导,同时,借助”肠道自测小程序”,药店可更快建设起腹泻健康管理服务。

[1] 申帆. 乍暖还寒时,当心这些”春季病”[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