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Role Play,落地到现实拜访?

来源:思齐俱乐部

 
 
为什么Role Play对你没有用?

对于销售代表的培训,最重要的大概是两个部分,一个是产品知识,一个是销售技巧。在销售技巧里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就是拜访。

 

 

在刚开始销售的半年里,即使参加完新员工培训,我也觉得基于产品的拜访,是一个公司诓骗我的套路。

 

总会有老同事好心的教导我:公司的那套就是骗人的,你看我和某某老师一直称兄道弟,销量也不错,但我从来没有用过Role Play教的那一套。

 

然后,信以为真的我到了医院,遇到的老师,果然会提出我们产品的诸多不足,而且时不时出现公司都没有教过的理由。

 

另外,培训老师给我们看的教学片很多都是外国人,明明就是外国医生的预约制和中国医生我们随机化的拜访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的Role Play演一套,实际拜访做一套,都是很合理的。

 

我老板真是被我这种腰杆笔直的胡言乱语气的不轻,然后他做了一件英明神武的事情,就是去找了一个老师,给我示范了一次标准的拜访,并且真的让我了解一些以前并没有关注的信息并缔结了生意。

 

这绝对是我代表生涯得到的最好辅导之一,虽然我内心无比惊奇心潮澎湃,原来如此格式化的标准拜访不仅仅是出现在Role Play练习中,还真正的存在于我们的实际拜访中。

 

 

要完成一个实际完成一个格式标准的拜访,最重要的是解决我们内心的抗拒情绪。这种抗拒,常常来自于我们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因为医生具有处方权,其对产品的认知直接决定我们销量的好坏,所以我们常常会产生我们在拜访时希望其处方我们产品的言辞,是一种从下而上的不平等要求的感觉。

 

而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求助和提要求涉及一系列社会威胁,包括:不确定性、被拒绝的可能、自降地位的风险以及必然要出让的自主权,这些都会刺激大脑中感受生理疼痛的区域,让我们本能的去回避。

 

而这种恐惧,也是我初期不相信也不能做一个格式标准的拜访的原因,而我老板的这次示范对我产生的冲击,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既然可行,那我该如何做,变成一个公司要求的会做Role Play也会做实际拜访的好代表。

 

首先,找出做这件事的好处。

 

利益是驱动行为的最好方法,所谓的benefit,不仅要向医生阐述,还可以拿来激励自己。会做拜访有非常明显的好处,可以与医生更深入的交流,增加销量;可以更符合公司的需求,增加老板的表扬减少老板的批评;每年都会进行代表考试,Role Play是一个重要考点,做的好可以拿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其次,尽量移除恐惧。恐惧是一种人类保护自身的能力,虽然克服恐惧可以用我们钢铁一般的意志,但并不愉快,很难坚持。我的做法是重新思考我们的交谈过程,更倾向于把标准拜访看作一个整理信息达成合作而不是单项提要求的过程,减少失败恐惧对拜访的阻碍。

 

再次,给自己时间和合理的行动计划。任何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谈话这种每次都不能完全重复的能力。

 

所以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期待太高而对自己造成巨大的打击,专注一点一点点的改善,会让整个过程更加容易。

 

比如说,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改掉“不是这样的……而是”这个口头禅,我拜访之前都会提醒自己不能说这个句子,而每当我说到“不是这样的,老师”,自己心里都会咯噔一声,最后,其实过了半个多月,就不知不觉改掉了。

 

最后,干掉那些鸡汤。不管前面做的多好,一个成熟的格式标准的拜访,都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反复的练习,需要坚持。中间说错话被骂被投诉给老板的情况在我身上反复在发生,所以,不妨让我们一起干掉那些鸡汤。

 

 

在现实的拜访中,演练过的技巧经过练习,会越来越熟练,但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这就是如何在过程中牢记拜访目标。

 

拜访中迷失目标是大部分人共同会犯的错误但很少被意识到,大部分人都会说,我怎么没有目标感,我每次都会提到产品,而且都要求了生意,其实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在实际拜访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样的,老师对产品疗效不了解,老师觉得竞品疗效更好,老师遇到了副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如此复杂,换作热血又熟悉产品知识的我,真是卷起袖子畅谈3天都谈不完。

 

但是你的拜访时间有多少?五分钟或十分钟?

 

所以我们绝不可能在一次拜访中解决这么多问题,而是要重点解决一个对你阻碍最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目标。

 

拜访中如果牢记目标,跟老师们进行相关的探讨,最多是他们反对,他们不接受,但至少开始了解你想然他们了解的信息。而迷失拜访目标,其实跟聊闲天的差别并不大。

 

举一个例子,我与一个同事D一起去拜访一个老师,我们的目标本来是为了让这个老师帮我们在血脂治疗里面选定一些优势患者,结果这个老师开始跟我们讲他去开一个国际会的内容更新,中间同事D一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血脂的更新引导到血压,然后就血压进行了十几分钟的讨论,热烈到我硬是没有找到一个空隙插进去。

 

聊到正尽兴,老师就到时间去出门诊了,整个拜访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国际会更新的八卦,跟我们的目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只不过,最后D同事确实提醒了他,在门诊可以使用一些适合的患者,认为已经达成了拜访的目标,提醒了处方。但这个患者到底是什么,真的是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了。

 

后来我问过这个老师,他说当时讲国际会是因为在某个指标上有数据的更新,而我们产品在这个指标的治疗上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希望告诉我们有这个指标异常的患者更加的有优势,还很不好意思说,当时一高兴就聊到别的地方了。

 

牢记目标和其他技巧一样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这点更多的在于意识到每个拜访可以有不同目标,而不是仅仅找到一个病人就可以了。

 

小结

 

在熟练了拜访之后,其实拜访还是可以“去标准化”的。

 

如果老师已经很熟悉产品,没有啥反对意见,你也可以聊天10分钟,然后直接缔结。格式标准的拜访,更多的是训练一种思考逻辑,目标相关,用问题引发思维,抓住机会,用递进关系引导结果。

 

在这种逻辑下,其实你有什么样的个人风格都不过分。

 

最关键的,是能够勇敢的走出从理解到尝试的那第一步。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如何从Role Play,落地到现实拜访?

专栏作者/米若若

虽然在理性的医药圈,但一直爱讲感性的故事。

来源:思齐俱乐部
者:米若若
责编:Adam

 

月薪超3万的医药人,都少不了这个特质

回顾疫情三年,“不确定性”一直困扰着我们,工作时我们总担心出现变动……在变局之中,行业内的“佼佼者”都在不断学习,让自己拥有“进化的力量”。今后,想要在不确定性中拥有更强的抵御风险能力,那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是必选项。

制定一份2023年的学习计划,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高效完成目标。

 

思齐研究院 2023年公开课 全新日程安排 新鲜出炉!

 

无论你是医学部、市场部,又或是培训,销售……我们都为您量身打造了相应的课程,并邀请名师大咖前来助力,系统性讲解理论知识,并针对疑难点进行模块分解、逐一突破!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罗氏抗流感药物速福达儿童适应症在华获批 覆盖5岁及以上儿童

北京2023年3月25日 /美通社/

2023年3月21日,罗氏流感创新药速福达(英文商品名:Xofluza,中文通用名:玛巴洛沙韦)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既往健康的成人和5岁及以上儿童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或存在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流感患者。此次玛巴洛沙韦儿童适应症的获批,为儿童流感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玛巴洛沙韦是一款创新的帽状结构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抑制剂,是20年来首个获批的具有创新作用机制的抗流感药物,全程只需一次口服,就能在24小时左右停止病毒排毒,缩短传染期并快速缓解发热及全身酸痛等流感症状。2021年4月,玛巴洛沙韦已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12周岁及以上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包括既往健康的患者以及存在流感并发症高风险的患者,获批当年仅八个月后,玛巴洛沙韦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儿童是流感重症及死亡的高危人群

 

流感是一种可造成严重后果的传染病,对公众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季节性流感在全球每年导致 300 万到 500 万例重症病例、 29万到65 万人死亡[1]。儿童是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每年儿童流感罹患率约为20%-30%,在高流行季节儿童感染率可高达50%左右,5~9岁年龄段的儿童感染率最高,据统计,在全球92个国家中,每年约有9,243-105,690例儿童因流感导致死亡[2]。

 

根据全国流感样病例和流感病原学监测数据显示:15岁以下儿童门诊流感样病例就诊负担最重,远高于成人。我国流感导致的住院病例中有90%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部分患者可进展为重症病例,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和流感相关脑病或脑炎是儿童流感的主要死亡原因[3]。

 

创新作用机制直接阻断流感病毒复制

 

目前,玛巴洛沙韦已在70多个国家被批准用于治疗流感,并在多个国家实现了儿童患者人群的覆盖。玛巴洛沙韦在进入体内后水解生成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活性成分巴洛沙韦。巴洛沙韦通过与Cap-依赖性核酸内切酶结合,阻断病毒mRNA复制,从而抑制病毒增殖,发挥抗病毒作用,相对而言,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在阻断流感病毒的复制周期中起作用的点位更提前、因而可以在更短时间里起效。

 

MINISTONE-2研究是在1-12岁患者中开展的比较玛巴洛沙韦与奥司他韦的III期、随机、双盲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玛巴洛沙韦在儿科患者中具有良好耐受性且有效。在该项研究中,玛巴洛沙韦与奥司他韦缓解流感体征和症状的时间相当,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呕吐,发生率分别为玛巴洛沙韦组6.1%vs奥司他韦组15.5%;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玛巴洛沙韦2.6%vs奥司他韦8.6%)。同时,与奥司他韦相比,玛巴洛沙韦的病毒排毒停止时间缩短了两天以上(玛巴洛沙韦24.2小时vs奥司他韦75.8小时)。

儿童流感要抓住治疗黄金48小时

 

流感病毒感染以发热、头痛、肌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儿童染病多起病急,儿童发热程度高于成人。如果确诊流感或高度疑似流感,48小时以内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表示:”现在正值春季流感高发季,欣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此时快速批准速福达儿童适应症。我们希望能够携手社会各界,快速提高速福达可及性,守护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未来,罗氏制药中国将继续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使命,与各方积极合作助力中国公共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fluenza (seasonal). [Internet; cited December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nfluenza-(seasonal).

 

[2] Iuliano AD, Roguski KM, Chang HH, et al. Global Seasonal Influenza-associated Mortality Collaborator Network. Estimates of global seasonal influenza-associated respiratory mortality: a modelling study. Lancet. 2018;391(10127):1285-1300.

 

[3]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17):1281-1288.

基于SCIEX质谱的科研案例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研仪器设备案例库

上海2023年3月27日 /美通社/


近日,国科协技术协会发布了《2022年度优秀科研仪器案例征集遴选活动结果的通知》。中国科协依托科研仪器案例成果库,面向全国实验技术人员开展优秀科研仪器案例征集遴选活动。在具体承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心组织下,经相关领域专家同行评议,从900余篇投稿中遴选认定了100篇优秀案例。其中包括《AB SCIEX TripleTOF 5600+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原理与使用》等基于SCIEX仪器设备的案例[1]。

 

回顾过去的十五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十五年,也是SCIEX深耕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十五年。2008年,发布了SCIEX首款蓝线系列液质联用产品5500系列;2010年8月发布了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TripleTOF 5600系统,通过推出这款仪器,提出了将高分辨质谱同时应用于定量和大规模定性筛查分析的创新研究思路;2016年SCIEX发布了6500+系列产品,2020年发布了7500系列产品,有效的提升了三重四极杆质谱的灵敏度;2021年SCIEX发布了旗舰款高分辨产品ZenoTOF 7600系统,和创新的高通量筛选质谱系统Echo MS系统,为生物合成研究和超大规模新药筛选等领域研究,提供超高通量目标物定性筛查和定量研究提供选择方案;2022年SCIEX发布了8通道毛细管电脉产品BioPhase 8800系统,加速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SCIEX通过提供质谱和毛细管电泳产品技术保障,帮助科学家监测环境危害因子并做出迅速响应;更好的理解疾病和疾病标志物,改善疾病的临床治疗,助力相关药物研发上市;保证食物更健康和更安全。与中国科学家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1] 中国科协. 中国科协关于公布2022年度优秀科研仪器案例征集遴选活动结果的通知[EB/OL]. https://www.cast.org.cn/art/2023/3/15/art_457_209780.html, 2023-03-15.

绿叶制药血脂康®作为血脂异常患者首选用药获新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推荐

烟台2023年3月25日 /美通社/


由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联合各大学会及多学科专家委员会共同修订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下文简称”指南”)于3月25日正式发布。血脂康作为血脂异常患者首选用药(ⅠA)获得指南推荐。该产品由绿叶制药集团自主研发,是目前国内唯一有临床硬终点获益的天然调脂药物;该产品也已在美国完成2期临床研究,为国内外公认的调脂药品牌。

 

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显著增加,将引发近千万新发心血管事件

 

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面对我国血脂异常人群患病率持续上升,疾病负担不断加重,而血脂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现状,我国血脂管理亟待革新。

 

基于上述背景,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检验医学分会及中国卒中学会,由多学科专家组成联合专家委员会,对《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 )》进行更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1]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基础上修订,涵盖从儿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旨在通过指南指导临床实践,全面提升我国血脂管理水平,推进ASCVD防治。

 

指南指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已高达35.6%,其中高总胆固醇(TC)血症患病率的增加最为明显,从4.9%增至8.2%;高LDL-C血症患病率上升至8.0%。人群血清胆固醇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事件增加约920万,疾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

 

血脂康是更适合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治疗的首选药物,适用于ASCVD一、二级预防

 

血脂康被归入降脂中药,其降脂机制与他汀类药物类似,系按照现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工艺,由特制红曲加入稻米生物发酵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13种天然复合他汀,系无晶型结构的洛伐他汀及其同类物,并含有麦角甾醇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黄酮类等物质。血脂康作为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适用于ASCVD患者一、二级预防,是血脂异常患者首选用药(ⅠA)。

 

血脂康适用于ASCVD一、二级预防,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 血脂康治疗”三降一升”,可全面调节血脂谱[2]。
–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证实,血脂康能使冠心病患者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冠心病死亡风险、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

 

指南推荐血脂康适用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不达标患者,联用依折麦布疗效更为显著
– 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者可使用天然降脂药血脂康作为起始降脂治疗[4]。
– 指南推荐若在应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基础上仍不达标,可考虑血脂康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5]。

 

血脂康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调脂疗效显著且不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
– 糖尿病是ASCVD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指南建议糖尿病高危患者选择他汀类药物作为基础降脂治疗。CCSPS糖尿病亚组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可从血脂康中获益更多,整体人群冠心病事件降低45%,而糖尿病亚组可降低51%[6]。

 

血脂康适用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应及时启用调脂治疗
–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调脂治疗能够使多数高血压患者获得很好的效益,特别是在减少冠心病事件方面可能更为突出。
血脂康上市二十多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循证证据,拥有良好的临床用药基础,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此次获得《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推荐,将进一步提升该产品在相关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李建军. 中国血脂管理(2023年)[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297).


王俊显,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5;1(1):37-41.


Lu Z, Kou W, Du B, et al. Effect of Xuezhikang, an extract from red yeast Chinese rice, on coronary event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J Cardiol. 2008;101(12):1689-1693.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血脂康(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组. 血脂康(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修订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18,57(2):97-100.


李清,王箴,陈学颖,等. 血脂康与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血脂异常的效果比较[J]. 上海医学,2019,42(12):738-743.


Zhao SP, Lu ZL, Du BM, et al. Xuezhikang, an extract of cholestin, reduces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ubgroup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from China coronary secondary prevention study (CCSPS).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7;49(2):81-84.

拾萬石家庄|“林场”对谈:贺潇 · 梁姝妮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是人们不断试图解答的古老疑问,它们指向某些终极而本能的疑问。梁姝妮的艺术创作就总会令人重思那些困惑,即使一些绘画语言的处理方式上仍显稚拙,但她用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串接起的身体、动物,在大量作品中迸发出稚嫩而生猛的表达欲望。褪去所有社会身份与象征的裸露身体是她最初找寻自己的方式,图像中呈现出的挑衅、幽默带着明确的女性视角,她通过跨越时空的场景连接或并置,突破二维与三维空间中塑造的界限,表达着积极、活跃、稳定、独立、大胆、幽默、天真的形象。

 

在贵州出生的梁姝妮,一路凭借强烈的直觉成长着,不仅体现于青春期自我觉醒时期对周遭既有环境的反抗,也印证于在云南学习服装设计,进而将所学融入创作的自觉。相较艺术行业内,大家习以为常的“精致”或是对当下流行话语的推崇,梁姝妮从未被科班的美术训练绑架,也对主流信息保持着疏离,这让她无顾虑地从自身经验和角度出发,并自由地开垦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留地。而今她常驻于广州,在不大的工作室中偏安一隅,努力创作的同时,亦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她时常回看自己所经历过的愉悦而复杂的时光,也从不回避外部经历的混沌和错乱为其感知世界所起到的作用,自身的视角、欲望和不断更迭的认知更是塑造其艺术创作的底色。

 

-贺潇

 

梁姝妮:林场

2023年3月5日-2023年5月7日

                                                                   

 

对谈|TALK

 

 贺潇 

你在自述中把“林场”形容为一个最接近县城、属性最为模糊的场所,在经历了生长、繁荣、衰退等几个阶段的变迁后,这片地方从“一片荒野变成了另一片荒野”。于你而言,它也是成长时代中最亲切、最欢愉的地方。这次个展中,墙面被全部刷成黑色的小房间,呈现了一组围绕身体展开的绘画作品,连同它们所在的空间或许可以被理解为“林场”中的一些隐秘事物的发生地。这些早期创作中透露出的“生猛”令我震撼,但也不得不承认,它们让我即刻联想到奥地利女艺术家玛利亚·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画作中的某些身体的呈现。我猜想,那段成长经历一定给你留下了不少复杂的感受,或许这可以是一个讨论你对身体再现看法的一个良好的入口。例如,2019年的《金手指》中有漂浮的大脑、跪着的裸体人物头上套着袋子;《一餐》里突兀出现的露出水面的头部,这些身体局部于你而言是否代表了一种感知层面的分离?

 

 梁姝妮 

身体在我创作初期应该算是最重要主题,这些身体常常处于全身赤裸的状态,之所以画裸体,是因为一丝不挂的身体褪去了所有的社会身份与象征,在当时的我非常需要在繁重且重复的商业工作中寻求内在的途径,画身体是我面对自己,确立自己的过程,在创作初期我画的许多裸体都是单一的形象,需要通过描绘这些形象了解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这些形象大多脱离了日常状态。后来看到玛利亚·拉斯尼格所画的身体,她的那些身体带给我新的启发,让我进入下一个阶段,有了“应该描绘一些更富有创造性的身体”的意识,不管是在用色还是结构上,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我都在尝试用更加自由的方式去处理身体,也不在意身体是否完整合理,近几年的画中有些身体没有头,有些身体被拖曳延长了局部,有意识的让身体扩宽感知的边界,或者就像你说的也可以是感知层面的分离。

 

展览里有两张构图相似的作品,女性以现实中不太可能出现的姿势单脚朝天,裸露着的身体,甚至过于直观地表现身体的局部(让我想起了动物求偶的场景,例如孔雀开屏),与那条蛇,或是两只正在交配的猴子形成了某种平行关系。如果我们回顾艺术史中经典绘画作品,女性身体的呈现往往充满着男性凝视,常将女性身体的局部景观化、物化、性对象化。作为一位女性创作者,这两件作品是否具有某种挑衅的成分?你希望通过再现女性身体呈现出哪种视角?

 

这两张画确实有挑衅的成分,我选择描绘了一个不常见的姿势,人物身体旋转纵向呈现一个劈叉的动作,两只手撑地看起来更具稳定感,这样的动作会让女性私处处于一个无法回避的位置,我希望通过肢体表现活跃、稳定、独立、大胆、幽默、天真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无法回避的,对自己对社会有更多的诉求,两只手撑地也像一个起跑前的预备动作,暗示她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各种挑战。两张画的右边分别画了蛇与黑猩猩,这样的安排其实代表过去的一种隐喻,在文化或诗歌中,女性作为被描绘的对象往往被树立为更隐忍、更接近自然、更具灵性的形象,动物指向这种隐喻和中间的人物形成一个对照。

 

梁姝妮 | Liang Shuni

一餐 | A Meal

布面油画 | oil on canvas

80 × 80cm

2019

 

梁姝妮 | Liang Shuni

愉悦 | Pleasure

布面油画 | oil on canvas

100 × 80cm

2019

 

梁姝妮 | Liang Shuni

苏珊娜 | Susanna

布面油画 | oil on canvas

120 × 90cm

2019

 

 贺潇 

有一件作品描绘了趴在虎皮地毯上的裸体,臀部栖息着一只黄鹂鸟。这些身体的呈现,我想与女性对身体的感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你又以相对“赤裸”而“写实”的方式将它们展现出来,这是一种为身体祛魅的方式,还是一种直观女性身体,甚至欲望的表现?

 

 梁姝妮 

祛魅是我所希望的,我画中的女性都与我自身有着较深的联系,某种程度上说那些都是我的身体。作为女性我会特别注意从自身的感受和经历出发去描绘身体,只有从自身出发,我认为才有祛魅的可能。

 

动物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你的作品中,无论是原始的场景,还是作为衣服上的图形,或是人物身上的纹身,更有趣得是猿人被赋予了鲜明的女性特征,比如,乳房。这种形象是否隐喻了原始的母系社会?

 

动物在我的画中是人的另一个形态,或者说那些动物是介于人和动物之间的。在新的系列中频繁出现了猴子与人的形象,有时候这种形象是混合在一起的,就像《橡胶矿石-产品与行为》中的猴子,其实更像一个人试图在猴面兰花前面进行自拍的行为,指向产品与大众心理之间的关系。除此以外动物的形象可以让我的创作超越现有的时代,去到更远的地方,与古老与自然有了链接,它们可以作为人还未进入文明阶段的隐喻,是脱离了现代社会,没有了社会身份处于荒野中的身体。

 

你在本科时期学习的服装专业给你奠定了怎样的基础?现在绘画作品中所纳入的现成物,与之前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吗?我记得最早是在北京的山雀餐厅里看到你的几件作品中用了假发,去年在“奇想之春”展览里的装置作品《园丁半身像》,也使用了假发来完全覆盖园丁的上半身,这次展览里的《橡胶矿石-五官中心》的画框上又出现了粉色的假发。人工毛发在你作品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以前在服装和时尚行业工作时经常接触到合成毛发一类的材料,在作品中用到的假发都是过去在服装类工作中使用所剩下的。对于我的作品合成毛发有两层意义:一个是与我的过往经历和工作有关,另一个是它虽然是通过工业制造,但在作品中能轻易地起到代表头发的作用。比如在《橡胶矿石-五官中心》中,加上了粉色的假发后让整张画可以组成一张人脸的意图更为明确,假发作为实物的真实存在和描绘的画面形成了既融合又跳脱的视觉感受,这其间是有落差有冲突的,但又能互相协助把一件事说完整。

 

你在绘画作品中运用了很多物质性的材料,包括这次在展览中看到的拖鞋、蹲坑马桶、后视镜,还有《焚烧的玉米地》里的电风扇。我们可以将其视作绘画装置,也可以看作画面之外的另一重阐释, 模糊了过往我们对于在二维与三维空间中创作的边界的认知。这些实体的物质与虚幻的画面内容相互拉扯,进而让观众走入了更触手可及的现实当中。你是如何选择这些材料的?

 

我喜欢选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不管是拖鞋、蹲坑还是后视镜,这些材料就算脱离了原本的环境观者也能立刻辨认出来,我非常看中材料能快速辨认的特质。绘画可以是我发挥想象,变换思维的试验田,而我无法改变现成品材料的面貌和作为物品的属性,现成品与绘画结合就像将现实生活潜入绘画中,同时也可以把观看绘画的人从一个平面的虚构的画面中拉回到现实,提示画面外是最稀疏平常的日常生活,现成品和绘画在我的作品中是一个互相作用的关系。

 

梁姝妮 | Liang Shuni

在老虎毯和皮沙发之间 |

Between the Tiger Rug and the Leather Sofa

布面油画 | oil on canvas

100 × 120cm

2019

 

梁姝妮 | Liang Shuni

橡胶矿石-产品与行为 |

Rubber Mineral-products and behavior

布面油画 | oil on canvas

100 × 100cm ,100 × 70cm(一组两件)

2022

 

《橡胶矿石-产品与行为》细节图

 

梁姝妮 | Liang Shuni

橡胶矿石-五官中心 | Rubber Mineral-five senses center

布面油画, 假发 | oil on canvas, wigs

80 × 60cm

2022

 

梁姝妮 | Liang Shuni

橡胶矿石-龙虾 | Rubber Mineral-lobster

布面油画, 拖鞋, 胶 | oil on canvas, slippers, glue

120 × 100cm

2022

 

梁姝妮 | Liang Shuni

橡胶矿石-厕纸,车厢,黄胡子 |

Rubber Mineral-toilet paper,subway car,yellow ancistrus

木板油画, 不锈钢, 厕纸 |

oil on board, stainless steel,toilet papper

100 × 90cm

2022

 

 贺潇 

我注意到这次展览中《橡胶矿石》系列所包含的画作数量最多,这个系列的标题很有趣,两个名词分别代表了工业化的产物,以及大自然中经过时间锤炼和地壳挤压遗留下来的物质。这种带有明显时间跨度的组合在本次展览中的很多作品里都有所呈现,比如时间与空间、人物与动物、原始与现代,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系列的?

 

 梁姝妮 

我一直视创作为思维的试验田,我会试着切换角度去想问题,这种切换会将我带到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中去,不论是时间、人物、动物,我都将其打散后再整合,组成我所需要的叙事,这些叙事背后大抵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在一个生活相对简单原始的多民族聚居地成长,再到现在便利但竞争激烈的城市生活,在体感和记忆中本身就有某种跳脱与断裂,它们在我心中形成矛盾和冲突,也成为我的问题。在创作中把我认为有跨度的人或事物先提出来,包括肉身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空间与时间上的跨度,再通过创作的方式试着整理出一条线索,去转化与消化这些问题,于是就有了《橡胶矿石》这个系列。

 

你曾说“思维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挺重要的”,我很好奇你提到的“思维”具体指什么?例如,这次展览中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时间记者》,你让一个人物的面部以最大的可能性充斥画面,不同器官的孔洞各自为政,形成多重空间,更在其中勾勒出了全然不同的场景,它们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观看视角,所指设的时空也同样有着巨大的跨度,仿佛一一通向这个人物的大脑与思想,你会将其视为自己的自画像么?

 

在《时间记者》中我抽取了四组片段进行描绘,最上面的两个片段分别是国际空间站的穹顶设计和寻找传说中的大脚怪。这两个片段都是我儿时的记忆,空间站代表人类科技的最顶端,而大脚怪代表无法解释的都市传说或者按现在的说法是一种伪科学,这两个属于性质极其两端的事件,却在我成长的90年代通过电视和书籍的传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来说说处于画面中间的片段,一个人和三星堆人像的组合,我为他们安排了耳机,好让他们看起来就像正在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最下方的片段是现正处于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们,描绘了一个他们在抽烟聊天的场景,而头顶的高楼就像口腔中的牙齿,总有一天会咀嚼年轻的身体。这四组看似不相干的片段我都通过一张人的面孔串起来,就像我的肉身曾经都处于那个时间点,当肉身离开后他们都变成了记忆,而这张面孔代替我的肉身通过记忆穿梭于这些时间点。我在画面孔时,用了比较大的笔刷,身体也在跟着面孔的走势运动。《时间记者》确实可以看做我另一种形式的自画像。

 

梁姝妮 | Liang Shuni

橡胶矿石—有声音的暗处 |

Rubber Mineral-a voice in the dark

布面油画,沙子 | oil on canvas, sands

100 × 100cm×2 ,100 × 120cm (一组三件)

2022

 

梁姝妮 | Liang Shuni

时间记者 | Time Journalist

布面油画 | oil on canvas

200 × 150cm × 3(一组三件)

2023

 

《时间记者》细节图

 

 贺潇 

你长大成人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我们每个人都作为个体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有可选择的部分,也有很多身不由己,谁都没有想到生活方式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回顾过往的人生经历,有没有至今让你记忆犹新的一些片段或瞬间?

 

 梁姝妮 

青春期太难熬了!初中的学习与住校环境让我无法适应,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灰暗时期,班级上的老师都在压抑学生的个性,所有女生只准留两种发型:无刘海的干净马尾辫或者齐耳的学生头,全身校服外只能穿款式最简单的白球鞋,初中又是我刚刚对周边环境慢慢产生意识并且性情很敏感的年纪,我在那个时候的性情和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是父母不愿看到的,于是在我初二那年决定退学,回到家里过了一段抑郁又无所事事的时光。由于家里人都是教师,他们开始轮流给我辅导课业,不过当时我一直对学校教育毫不重视的美术很有兴趣,后来又知道了服装设计这个行业的存在。15岁那年家里就给我报了一个艺术考前班,16岁开始备考大学,最后也确实去大学读了服装设计专业。

 

对很多人而言,青春期都是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与以往被规训的环境频繁起冲突也是某种“正常”的普遍现象。显然你在那个年轻懵懂的时期,承受了不少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可以用“激烈”的反抗来形容。

 

我童年时期家教比较严格,各方面在学校比较突出,属于比较乖巧的类型。但青春期那会明显感受到一个不协调充满冲突的自己,渴望展现自己的喜好与个性,却被环境强制压抑下去,这种压抑变成痛苦超越了所有快乐。

 

梁姝妮 | Liang Shuni

笑而不语自画像 | Portrait of Me, Smiling and Speechless

纸上丙烯 | acrylic on paper

54 × 38cm

2021

 

梁姝妮 | Liang Shuni

妈妈 | Mom

布面油画 | oil on canvas

40 × 30cm

2019

 

梁姝妮 | Liang Shuni

爸爸肖像 | Portrait of Dad

布面油画 | oil on canvas

30 × 24cm

2019

 

 贺潇 

你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平时在工作室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梁姝妮 

我会保持固定的时间去到工作室,刚到工作室时会稍作修整,之后开始进行创作。创作时我会听音乐,会挑选那些帮助我脱离日常状态的音乐。一般会在工作室待7小时左右,中途会有休息。

 

你最近比较关注什么?有没有哪些艺术家,或某些创作方式比较吸引你?

 

最近在大馆看了一张黄马鼎在1992年的画,深受吸引,名字叫“Untitled(kids at statue of Liberty)”当时走到这张画前我看了很久,想跟它多待一会。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原作,整张画的构图非常妙,圆形的画框上画了一个少见的视角,人物突出了各自的肤色被安排在圆形画框的最下方,他用了大块的面积去仔细描绘了钢筋建筑以及建筑外的自由女神像,他画中的自由女神像大多都是选取局部描绘,比如手的部分,由于自由女神像极高的辨识度,让人很快能把这些大手与其联系起来,孩子们在这座世界知名纪念碑前露出略带羞涩的欣喜之情,但从画面构图看出他们并不是纽约这座城市的主角,我的理解是,黄马鼎在1992年时抛出了一些问题:在自由女神像所代表的价值体系下,有肤色的孩子未来会是怎样的。他几乎是以画一个瞬间的方式表达了那个情景(可以从中间的孩子用手遮挡住脸的动作判断)。以这张画作为一个引子,也让我关注起黄马鼎的其他创作。

 

从不同的艺术家和创作中汲取营养是很美妙的事情,那么接下来你的工作准备往哪个方向推进?是否有已展开的话题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拓展或延续的?

 

目前有的一些线索应该还会再继续推进,比如在画面上对时间和空间上的尝试,现成品装置与绘画的结合等。我把创作看做是了解自己,探索自己边界的手段,希望接下来的工作能给我带来新的惊喜。

 

 《林场》展览现场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Q&A|Nik Nowak #我永远不可能只做一件事

“生物仿生学和声音的影响一直是我工作的核心主题。”

 

 

 SIMULACRA 

因种种原因此次展览你未能到达现场,在你的印象里,北京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Nik Nowak 

我们是在疫情期间开始筹备展览,不得不经历封城、旅行和物流的限制。所以很早就决定将在线上推进这个项目,并在北京落地。由于整个团队的勇气和决心,呈现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在2005年我第一次到达了北京,最后一次是2017年,这中间有很多变化。但我猜测相同点是新老之间的分裂,以及年轻一代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迸发出的无数创造。

 

 

Design Blueprint by Nik Nowak, Graphic Design by Danlin Zhang

 

艺术家的身份确立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媒介的限制,或者说身份需要不断确立的(比如:绘画、装置、雕塑等)?

 

在工作中涉及了很多媒介和不同的安排,我永远不可能只做一件事。虽然在我的实践中,在遵循一个非常具有延续性的思考方法。但这就是我的大脑的工作方式。虽然一种媒介就足以探索生活中的许多话题,但不同的媒介可以帮助我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视角。

 

 

ON TRACKS, 行为Performance, featuring She's Drunk, Infinite Livez, Detroit Che, ALI Keys, A.W.A., 2019, ©Nik Nowak

 

在本次中国的首展中使用了几种不同的媒介,你是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对我而言,创作的核心是声音雕塑。它的运行各部分间高度关联,并使身体和其感官设备直接相关。绘画和拼贴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收集和归档。这是一个伴随着推进雕塑声音项目的习惯。影像捕捉了叙事和表演。我总是在这样的架构中工作。

 

 

Mobile Sound Systems, 112×254cm, 拼贴Collage, 2013, ©Nik Nowak

 

 

Infra / Ultra, , 85.5×105×5.5cm, 拼贴Collage, 2017, ©Nik Nowak

 

将声音视觉化,在你看来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吗?

 

我其实没有想把声音视觉化。而是去建立一种环境或氛围,在其中感受声音。

 

声音系统/装置的视觉观感都非常刺激,你觉得这是否削弱了声音的部分,他们的平衡点在哪?

 

我结合了两件事。一方面是由物体本身的视觉外观引发的联想,另一方面是声音的侵袭,你可以在电影中找到类似的组合。我想我主要对触发集体/个人记忆和创伤的有关联想感兴趣。我创造了这种特殊的声音雕塑,来构想和生成一些我无法通过任何其他方式实现的东西。

 

 

DELETHE Anechoic Chamber, 400×346×280cm, 木头、吸音海绵、洞石、 霓虹灯管,金属格栅,高指向性扬声器,音频Wood, acoustic foam, travertine stone, neon tubes, metal grilles, audio beam, sound, 2015, ©Nik Nowak

 

 

DELETHE展览现场, 2015, Courtesy ©Nik Nowak and alexander levy, Berlin

 

从The Mantis到Guo Guo Hawker,为什么再次选择了将生物与声音系统结合,这两件作品间是否有某种同构性?

 

《Guo Guo Hawker》实际上变形了《The Mantis》(2019)、《Panzer》(2011) 和《Es kommt nicht immer eine Grille geflogen》(2017)。生物仿生学和声音的影响一直是我工作的核心主题。在这个意义上,"Guo Guo Hawker" 是对此种探索的延续。

 

 

The Mantis, 装置及行为Installation and performance, featuring Kode9, Infinite Livez, Moritz Stumm, CTM Festival, Halle am Berghain, Berlin, 2019, ©Nik Nowak

 

展览中Unsound System和蝈蝈发出的声音,观众评论呈现两极分化,一半认为动听,另一半只觉刺耳,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我可以理解人们觉得很刺耳。在这两件作品中,其实是一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的体验。Unsound System使实际上感受不到的红外和超声波变得可以感知,而Guo Guo Hawker则放大了昆虫的声音。在这两个声波场域中,我们都是外星人。

 

 

笼中的蝈蝈 Guoguo in the cage of Guo Guo Hawker, 2023/Photo: 元元Henry

 

展览过程也经历了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全球化似乎也在解离,这与你的研究方向或作品是否有某种契合?

 

我的研究和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涉及到使用声音进行宣发和处理。像《Schizo Sonics》(2021) 或《The Mantis》(2019) 这样的装置,专门处理冷战和两德统一的声音课题。我看到大量相同或更好的说法是目前创作中的这种延续,近似与冷战时期冰冷冲突的回响。

 

 

Schizo Sonics, 声音装置Sound installation 两件声音雕塑、围栏系统、狐狸标本、反坦克拒马Two sound sculptures, fence system, taxidermied fox, anti-tank barriers, 2020, ©Nik Nowak

 

推荐一位你喜欢的电子音乐人/团体吧!

 

33EMYBW和Gabber Modus Operandi。总的来说,SVBCVLT这个厂牌有很多可以继续深挖下去的点。

 

 

尼克·诺瓦克在中国 Photo of artist in China, 2008, ©Nik Nowak

 

For many reasons you were not able to be present at this exhibition, could you talk about your impressions of what Beijing is like as a city?

 

Yes, we started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exhibition in the midst of the Corona crisis and had to deal with Lockdowns, treval restrictions and logistical problems. We decided early on that we are going to develop the project virtually and built everything in Bejing. It worked out surprisingly well because of the courage of the whole team. First time I was in Bejing in 2005 and the last time in 2017. Much has changed in between. But what I guess is the same is the splits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and the young generation that is triggering a lot of innovation between the both poles.

 

 

Crossing Shanghai, 墙绘Wall drawing, 2008, ©Nik Nowak

 

Is there a limi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n artist's identity, or in your opinion identity needs to be constantly established (e.g.painting, installation, sculpture, etc.)?

 

I work in many mediums and formats. I could never do only one thing. Although in my practice I follow a very continuous line of thoughts. That's how my brain works. While one medium can be enough to explore many topics of life, dicers media can help to get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one question.

 

 

Cocoons, each 120×52×60cm, 两件吊挂扩音器、玻璃纤维、木头、油漆、扬声器底盘、高音喇叭、音频Two pendant speakers, Fiberglass, wood, paint, loudspeaker chassis, tweeter horns, sound, 2010, ©Nik Nowak

 

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veral different media used in this exhibition in China?

 

Each medium has its own quality. Central for me is the sound sculpture. It works on a highly associative level and is in direct relation to the body and it's apparatus of senses. Paintings and collages work in a sense of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for me. It's a practice that always accompanied the development of sculptural sound projects. Video captures narrative and performance. I always worked in constructions like that.

 

 

Dubplate 2, 203.5×203.5×5cm, 纤维板漆艺Lacqeur on MDF, 2014, ©Nik Nowak

 

Would visualising sound be any more possible in your opinion?

 

I think I m actually not visualising sound. I build environments in which to experience sound.

 

The sound system/installation are visually very stimulating, do you think this diminishes the sound component and where do they balance out?

 

I combine two things. On the one hand associations triggered by the visual appearance of the object and on the other the affect of sound. You find a similar combination in Film. I think I'm mainly interested in triggering associations that are connected to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memories and trauma. I developed this particular kind of sound sculptures to formulate and generate something that I couldn't do in any other way.

 

 

Infra / Ultra, 尺寸可变Size variabel, 综合媒介装置Mixed-Media installation, Installationview alexander levy, Berlin, 2017, ©Nik Nowak

 

From “The Mantis” to “Guo Guo Hawker”, why did you choose to combine the biological and sound systems again, and is there some kind of homogeneity between the two works?

 

The Guo Guo Hawker actually morphs the Mantis(2019), Panzer (2011)and Es kommt nicht immer eine Grille geflogen (2017). Biomimicry and the affect of sound were always central motives to my work. The Guo Guo Hawker is in this sense a continuation of the same exploration.

 

 

The Mantis, 尺寸可变Size avaliable, 收藏级微喷Archival pigment print, 2019, ©Nik Nowak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polarisation of the audience's comments on the sound made by the “Unsound System” and guoguo in the exhibition, with half of them finding it melodious and the other half just finding it harsh?

 

I understand that people find it harsh. In both works its an experience of otherworldly sounds. The unsound system makes actually inaudible sounds from the infra and ultrasonic frequency spectrums audible and the Guo Guo Hawker amplifies the sound of insects. In both sonic spheres we are the aliens.

 

 

Unsound System, 46×109×93cm, 钢铁、玻璃纤维、声音科技产品、漆艺、综合媒介、音频 Steel, fiberglass, sound technology, lacquer, mixed media, sound, 2018, ©Nik Nowak

 

The exhibition process also went through the worst period of covid, and globalisation seems to be dissociating again, does this fit in some way with your research direction or works?

 

A large part of my research and work deals a with the use of sound for propaganda and manipulation. Installations like Schizo Sonics (2021) or the Mantis (2019) where specifically addressing the sound politics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devision of Germany. I see a lot of repetition or better said continuation in the present invents almost like a reverberation from the icy conflicts of the Cold War.

 

 

Sackkarre / Chinatagebuch, 120×106×145cm, 迷你摩托车、独轮车、汽车电池、扬声器、随身听、磁带、头盔、手套、音频 Mini motorcycle, dolly, car battery, loudspeakers, walkman, cassettes, helmet, gloves, sound, 2010, ©Nik Nowak

 

Recommend an electronic musician/group that you like!

 

33EMYBW and Gabber Modus Operandi. The label SVBCVLT in general offers a lot to explore.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抗早泄国产药物上市,为啥上热搜?

来源:思齐俱乐部

 

今日,#抗早泄国产药物上市 市场有多大#再次登上百度热搜。该药物在本周内已经连续两次登上热搜榜。

 

这种高度关注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时下大众对男科药物的需求与期待。

 

 

上述提到的抗早泄国产药物,也就是3月20日,白云山推出的盐酸达泊西汀片。在上市现场,该药就签下了超4000万元的订单,讨论者众。

 

 

盐酸达泊西汀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治疗早泄(PE)的化学药物,也是国内外《早泄诊治指南》首推的一线治疗药物,主要适用于治疗18-64岁男性PE患者。

 

 

抗PE市场到底有多大?

 

 

公开资料显示,勃起功能障碍(ED)和早泄(PE)是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性疾病。2022年10月,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发布的《健康中国幸福时代蓝皮书》显示,中国大陆男性ED总体患病率高达49.69%,其中30岁以下患病率为20.85%;PE发病率达33.1%。也就是说,在我国每3个成年男人就有一个PE患者。

 

 

同时,调查还发现,33.7%的ED患者同时患有PE,并且ED症状越严重,发生PE风险越高。但由于大众对男科疾病认识不足等现状,客观上造成了很多患者没有及时获得治疗。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PE患者的就诊率仅7%。

 

 

在国内的男科用药领域,可以说是呈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相比抗ED药物的激烈竞争,抗早泄(PE)药物还是以蓝海为主。

 

 

2013年,意大利药企美纳里尼公司的盐酸达泊西汀片“必利劲”在中国获批上市,由此填补了相关处方药市场空白。直到2020年4月,泰恩康控股子公司华铂凯盛才拿下盐酸达泊西汀片国内首仿,商品名“爱廷玖”。

 

 

截至目前,国内抗早泄药物共有10家公司14个产品获批上市,涉及白云山、科伦药业、信立泰药业等。

 

 

另外,据中康CMH数据显示,2022年,零售药店渠道男科品类销售额达66.83亿元,抗早泄药2022年全国零售药店销售规模仅为6.02亿元。男科品类全国零售药店渠道TOP20品牌中,早泄类药仅占3席,品牌集中度不算高。

 

 

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相比实际的销售规模,未来,抗早泄药物仍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据了解,目前盐酸达泊西汀片的整体规模在7亿元左右,参考抗ED药物的规模,预计抗PE药物市场规模翻倍难度不大。

 

 

能否再造一个“金戈”?

 

 

在白云山推出盐酸达泊西汀片之前,其实早已成功打造出了国内男科拳头产品——枸橼酸西地那非首仿药“金戈”,俗称中国“伟哥”,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

 

 

该药自2014年上市以来,销量一路走高,收入也随之节节攀升。华西证券数据显示,2021年,金戈在我国西地那非市场中占据了48.56%的份额,与辉瑞合计市场份额达到92.9%。

 

 

但去年,金戈销量却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全年销售8682.9万片,同比下滑11.85%。不过销量虽然下滑,但利润并不低。金戈去年的毛利率高达91%,比2021年还提高了2.68%,收入达到10.52亿元,成为白云山的首个10亿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金戈增速放缓,也直接导致了白云山去年业绩增速放缓:2022年净利润增速为6.63%,而2021为27.6%。

 

 

对于金戈销量的下滑,白云山并没有透露具体原因。但是抗ED领域玩家变多,竞争加剧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现有二十多个厂家生产西地那非,悦康药业、科伦药业也都在去年推出了新产品、新剂型。

 

 

也许,正是在此种情形下,白云山瞄准了另一片蓝海——抗早泄药市场,试图培育出下一个男科用药大品种。

 

 

至于白云山能否复制金戈的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 每日经济新闻:《男科用药观察:抗ED药物“百家混战”,抗早泄药物还在蓝海》

[2] 倩倩财经:《国产“伟哥”销量首次下滑!白云山瞄准抗早泄药市场,新品上市首日签约超4000万》

[3] 每日经济新闻:《白云山去年净利微增国产“伟哥”上市后首次出现销量下滑》

[4] 财联社:《剑指男性焦虑 白云山以盐酸达泊西汀扬帆“他经济”大蓝海》

[5] 快科技:《抗早泄国产“伟哥”药物上市 市场有多大?专家称将翻倍增长 国内患者众多》

[6]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抗早泄国产药物上市,市场有多大?》

[7] 证券时报网:《又一国产抗早泄仿制药上市!出道就签下4000万大单,“伟哥”卖不动了的这家公司能否重回高增长》

 

 

来源:思齐俱乐部
整理:四叶草
责编:Adam

 

颜宁,又获聘

来源:思齐俱乐部

 

3月23日,根据深圳湾实验室微信公众号消息,此前宣布离美归国的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已受聘担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颜宁,又获聘
颜宁。图片来源:文汇网

 

去年12月10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颜宁获发聘书出任院长。

 

受聘担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根据深圳湾实验室消息,日前,经深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荐、广东省科技领导小组同意,深圳湾实验室建设发展协调小组审定,聘任颜宁为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3月22日上午,深圳湾实验室召开员工大会。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宣读文件。颜宁发表讲话,表示愿与实验室全体员工以及关心实验室发展的各界友人一起,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为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而奋斗。

 

根据官网介绍,深圳湾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是广东省、深圳市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行动中,全力支持的重大创新载体。实验室永久场地位于光明科学城,规划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颜宁,又获聘

 

深圳湾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布局,以协同攻克生命健康重大科学难题为导向,以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传染性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为焦点,以IT+BT融合及多学科交叉为特色,开展疾病机理、生命信息、创新药物、医学成像等领域研究。

 

去年宣布离美归国

冲上热搜第一

 

公开资料显示,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1996年—2000年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年—2004年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2017年,颜宁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

 

2017年5月,颜宁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职位;2019年4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据了解,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去年11月,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并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引发网友热议,并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位。

 

随后颜宁在微博平台发文回应,称“扪心自问,我今日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不见得是因为我更聪明、更勤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二十几年我很幸运:我很幸运地始终处在最适合做科研的环境里,很幸运地吸引到大批聪明能干、钟灵毓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并且很幸运地前后获得了几项【以人为本】的经费支持,可以让我在最感兴趣的科学世界里自由探索,无拘无束。那么投桃报李,我很希望能将这份幸运复制延伸,让更多的年轻人也能持续地享受到同样的幸运,能够依靠【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外界的各种诱惑、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去发掘、施展自己的潜力,从而去做出更多真正原创性的发现。”

 

据了解,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是一所集实体研究、经费资助、教育交流、创新孵化、政策咨询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点任务之一。主要承担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各项筹备及项目推进工作,下设科研部、科研平台、专项资金管理、教育与交流、运营管理、基础建设等部门。

 

来源:中国基金报
者:忆山
责编:A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