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2022年业绩稳健增长:创新产品收入占比再创新高,全球商业化能力持续提升

业绩亮点:

  •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39.52亿元,同比增长12.66%;归母扣非净利润38.73亿元,同比增长18.17%;
  • 包括汉利康、汉曲优、复必泰、捷倍安、苏可欣、汉斯状等在内的新品和次新品收入在制药业务收入中占比超30%,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 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收入139.3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1.71%,全球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上海2023年3月28日 /美通社/

2023年3月27日,植根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星医药”或”本集团”,股票代码:600196.SH;02196.HK)公布2022年度(”报告期”)经营业绩。

报告期内,得益于新品及次新品的收入增长贡献以及营销费用的有效控制,复星医药业绩保持稳健增长。2022年,复星医药实现营业收入439.52亿元,同比增长12.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73亿元,同比增长18.1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2.18亿元,同比增长7.1%。公司创新转型成效显著,国际化运营能力持续凸显,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复星医药2022年业绩稳健增长
复星医药2022年业绩稳健增长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创新转型成效显著

复星医药以患者为中心、临床需求为导向,创新研发为核心驱动因素,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的方式,持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提升FIC(First-in-class,即同类首创)与BIC(Best-in-class,即同类最佳)新药的研究与临床开发能力,加快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转化落地。

聚焦肿瘤(实体瘤、血液瘤)、免疫、中枢神经、慢病(肝病/代谢/肾病)等核心治疗领域,复星医药持续加大创新研发,全年研发投入共计58.85亿元,同比增长18.22%;其中,研发费用为43.02 亿元,同比增加4.65 亿元,增长12.12%。制药业务研发投入50.97亿元,同比增长13.62%,制药业务研发投入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6.54%;其中,研发费用为35.52 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1.53%。

复星医药2022年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复星医药2022年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报告期内,复星医药共有6个自研创新药(适应症)、4个许可引进创新药(适应症)、27个仿制药(适应症)于中国境内/中国香港/美国获批上市;7个创新药(适应症)、30个仿制药(适应症)于中国境内申报上市(NDA);22个创新药(适应症)于中国境内获批开展临床试验(IND)。

2022年,复星医药多个创新产品及适应症获批上市,惠及更多全球患者。其中,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首款生物创新药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于中国境内先后获批三项适应症,即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实体瘤、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小细胞肺癌(SCLC)适应症获美国FDA和欧盟委员会(EC)孤儿药资格认定。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创新适应症类风湿关节炎(RA)获批上市,并进入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复必泰BNT162b2及复必泰二价mRNA疫苗均已于中国香港获正式注册、于中国澳门获批常规进口疫苗,相关儿童剂型及幼儿剂型也已分别获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紧急使用认可(EUA)用于当地政府接种计划;复星医药与真实生物联合开发的阿兹夫定片于2022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冠肺炎成年患者,并被正式纳入 2022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截至目前,阿兹夫定片已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医保挂网,并已覆盖全国各地近5 万家医疗机构。

复星医药与柯菲平联合开发并由本集团独家商业化的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盐酸凯普拉生片(商品名:倍稳)于2023年2月获批于中国境内上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DU)和反流性食管炎(RE)的治疗;复星医药自主研发并向Cipla许可的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已获批于澳大利亚上市,获批适应症已覆盖原研药在当地所有已获批适应症。

复星医药细胞治疗平台复星凯特的奕凯达 (阿基仑赛注射液)作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药物可及性进一步提升。截至2022年末,奕凯达 已被纳入70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6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超过130家。截至2023年1月末,奕凯达?已治疗近300位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

截至报告期末,新品和次新品收入在制药业务中收入占比超30%,主要得益于新上市产品汉斯状 、捷倍安 的收入贡献以及次新品汉曲优 、苏可欣 增长贡献,推动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2022年,包括汉利康、汉曲优、复必泰、捷倍安、苏可欣、汉斯状等在内的新品和次新品收入在制药业务收入中占比超30%,复星医药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2022年,包括汉利康、汉曲优、复必泰、捷倍安、苏可欣、汉斯状等在内的新品和次新品收入在制药业务收入中占比超30%,复星医药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坚定国际化战略推进 持续提升全球运营能力

复星医药依托多年的产业经验积淀、高强度创新研发投入和全球渠道网络建设,已具备行业领先的全球双向许可能力,助力实现自研产品和合作创新产品的价值最大化。报告期内,复星医药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收入139.3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1.71%。

2022年,复星医药与安进控股子公司就欧泰乐 (阿普米司特片)和Parsabiv(依特卡肽)2款创新药物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授权许可达成合作,进一步丰富复星医药在非肿瘤领域的创新产品布局;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先后与 Getz Pharma 、Eurofarma、Abbott、Organon等全球领先企业达成多款产品许可协议,借助国际领先的合作伙伴覆盖增量市场。此外,控股子公司 Gland Pharma拟出资不超过2.1亿欧元收购欧洲 CDMO公司 Cenexi,战略布局欧洲市场 CDMO业务,构建欧洲本土化制造能力。

复星医药以美国为海外市场突破口,积极推进仿制药与汉斯状 (斯鲁利单抗注射液)的上市,持续提升美国市场商业化能力;同时,Tridem Pharma和Gland Pharma已分别在非洲、印度建立自营销售队伍,未来将进一步加大产品在其他新兴市场的推广与销售。

持续创新普惠大众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创新是复星医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责任。多年来,复星医药坚持创新,多个创新成果不断落地,并有多款创新药物及新适应症被纳入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进一步提升了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可负担性,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同时,复星医药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助力解决药物可及性问题。2022年,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获得MPP许可生产并能够向全球约定区域的中低收入国家供应两款高质量、可负担的新冠口服药;截至2022年底,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抗疟创新药Artesun (注射用青蒿琥酯)救治了全球超5,600万重症疟疾患者。

凭借在ESG管理、社会责任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卓越表现,复星医药屡获殊荣。2022年,在国际权威指数机构明晟(MSCI)公布的ESG评级中,复星医药评级上调至A 。复星医药连续15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利益相关方展现公司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践和成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专家委员会评级小组专家认为复星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份卓越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授予五星级评价。

展望未来,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表示,复星医药将坚持以促进人类健康为使命,在”4IN”(创新Innov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智能化Intelligentization、整合Integration)战略的指导下,秉承”持续创新、乐享健康”的经营理念,以广阔的中国医药市场、欧美主流市场及部分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为动力,坚持”创新转型、整合运营、稳健增长”的发展战略以及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信念,不断加强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丰富产品管线,强化全球化布局,提升运营效率。在追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为助力建设健康中国和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诺诚健华发布2022年业绩报告:奥布替尼加速放量 MS中期数据结果优异

北京2023年3月28日 /美通社/

 

诺诚健华(香港联交所代码:09969;上交所代码:688428)今日发布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2022年业绩报告和公司进展。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博士说:”公司2022年在各个领域取得高质量发展:奥布替尼纳入国家医保后加速放量、奥布替尼新加坡获批上市标志商业化走向国际、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tafasitamab联合来那度胺香港获批并在博鳌完成首方、13款创新药进入临床……公司在1.0发展阶段取得丰硕成果,我们正加速朝着2.0的目标奋进,致力于发展成为血液瘤领域的领导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实体瘤领域的有力竞争者,尽快实现更多产品上市,年收入逐年大幅提高。”

 

主要财务业绩摘要

 

  • 公司营业收入2022年达到约6.25亿元[1] ,其中奥布替尼收入约5.66亿元,较上年同期飙涨163.6%,主要由于奥布替尼纳入国家医保后加速放量;
  • 2022年研发费用为6.39亿元,剔除上年支付Incyte首付款影响,研发费用同比上涨29.0%,主要是临床试验不断增加等;
  • 公司现金和现金等价物[2]从2021年年底的65.92亿元增至2022年年底的90.56亿元,同比上涨37.4%,增长主要来自于科创板上市募资;
  • 公司总资产2022年达到103.21亿元,相比2021年上涨39.5%;
  • 按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3] (Non-HKFRSs) 计算,经调整的2022年度亏损为4.74亿元。

博安生物发布2022年全年业绩:创新布局提速 营收劲增225%

烟台2023年3月27日 /美通社/

 

博安生物(6955.HK)于今日发布2022年全年业绩及近期业务进展。

 

2022年业绩亮点

 

商业化营收创新高: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约5.16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225%,主要归因于博优诺 强劲的销售增长以及博优倍 于2022年年底的成功上市;2022年公司毛利达到约3.54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233%,毛利率较2021年有所提高。


研发管线高效推进:自主研发的博优倍 作为全球首个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在研管线中,1款候选药物进入上市审评阶段,2款候选药物在3期临床取得重要进展(包括全球首个进入3期临床的度拉糖肽生物类似药BA5101),以及5款在研创新抗体进入1期临床。


开启资本市场新征程:博安生物于2022年12月3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并于2023年3月13日被纳入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股票名单。


2款已上市产品,商业化成绩亮眼

 

博安生物首款产品博优诺 (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安维汀 生物类似药)用于治疗多种癌症。该产品于2021年5月在中国上市后即迅速放量,并于2022年的首个完整年度销售额达到约5.15亿元人民币,商业化表现亮眼。2022年,博优诺 新增卵巢癌、宫颈癌两项新适应症,适用人群进一步扩大。目前,该产品的5大适应症均被纳入2022版国家医保目录。

 

第二款产品博优倍 (地舒单抗注射液,普罗力 生物类似药)于2022年11月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该产品是全球首个已上市的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除了中国市场,博优倍 亦在欧洲和美国进行研发,并计划在全球市场销售。

 

基于博优诺 卓越上市的良好往绩以及博安生物不断成熟的商业化能力,博优倍 获批后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取得多项业务里程碑:2022年12月,博优倍 获得国家医保编码;2023年1月,公司将博优倍 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权利授予中国生物制药的子公司正大青岛,为其商业化放量铺设一条快速致胜的道路。截至目前,该产品已在全国22个省、市及自治区挂网。

 

管线进展迅速,多款在研药物具先发优势

 

凭借高效的内部创新能力,博安生物的所有产品均为自主研发。基于三大自主创新技术平台 — 全人抗体转基因小鼠及噬菌体展示技术平台、双特异T-cell Engager技术平台及抗体药物偶联(ADC)技术平台,公司已构建了丰富的产品组合,包括上述2款商业化产品、以及另外7款创新抗体候选药物和4款生物类似药候选药物。2022年至今,多款在研产品取得重要进展。

 

3款生物类似药候选药物商业化将至,包括:BA1102(地舒单抗注射液,安加维 生物类似药)在中国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并在欧洲和美国进行研发;BA5101(度拉糖肽注射液,度易达 生物类似药)、BA9101(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艾力雅 生物类似药)均在中国处于3期临床阶段,其中BA5101为全球首个进入3期临床的度拉糖肽生物类似药。

 

5款创新抗体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包括:非IL-2阻断型抗CD25抗体BA1106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用于治疗实体瘤的抗CD25创新抗体;抗IL-4Rα单抗BA2101注射液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自身免疫治疗领域的抗IL-4Rα长效新药;靶向Claudin18.2的ADCC增强型单抗BA1105,有望成为同类治疗转移性胰腺癌、晚期胃癌及食管胃交接部腺癌的最佳靶向药物;另有抗PD-L1/TGF-β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BA1201以及靶向Claudin18.2的ADC药物注射用BA1301。

 

博安生物兼顾”创新价值”与”商业能见度”,在构建具有差异化特色的产品组合的同时,亦加快研发速度以获得更多先发优势。上述多款药物的开发进度领先,既为公司短期的商业化提供明确路径,也为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强大的商业化能力,保障后续新药卓越上市

 

博安生物是目前少数拥有”研发-生产-商业化”全产业链运营体系的本土生物制药公司。高度整合与协同的内部运营体系助力其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自我”造血”,并通过强大的商业化动能保障后续在研产品的卓越上市。

 

通过专业化的内部营销团队及丰富的战略合作伙伴资源,博安生物不断深化建设商业化运营能力。一方面,公司已建立起广泛的分销网络覆盖全国1300多家医院及终端机构;另一方面,通过携手包括阿斯利康、正大青岛、欧康维视等业内优秀的合作伙伴,借助其优势资源,充分挖潜产品的临床价值和市场潜力。此外,博安生物还分别在美国和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并拥有一支持续扩展的国际化研发和业务拓展团队,以支持当下业务的高速成长。

 

为进一步支持商业化发展,2022年,博安生物加快建设和提升大规模生产能力,并通过拥抱数字化管理、开展工艺升级等方式,优化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能。目前,公司拥有8,000升商业化产能和1,700升中试产能,另有2条用于商业化生产的3*2000升生产线、2条用于中试生产的2*500升生产线正在建设中。

 

博安生物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姜华表示:”2022年,博安生物在新冠疫情叠加产业变化带来的各项挑战中逆势突破、硕果累累,令人无比振奋。展望2023年,我们预计这一年将是商业化产品收入增长的丰收之年,亦是加快我们创新抗体管线进程的变革之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核心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临床开发,丰富创新抗体产品组合,深化内部制造能力以及全球化商业化能力,并积极拓展各项业务合作,以更多高品质的创新成果满足患者所需、回报股东、回馈社会。”

Pharming宣布Joenja获批成为首款APDS治疗药物

APDS(活化磷酸肌醇3-激酶δ(PI3Kδ)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

Joenja是一款针对12岁及以上成人和儿童患者的APDS靶向治疗药物

Joenja预计将于4月初在美国推出

Pharming将于3月27日欧洲中部夏令时间14:00/美国东部标准时间08:00召开投资者和分析师电话会议

 

荷兰莱顿2023年3月27日 /美通社/

 

Pharming Group N.V.(以下称”Pharming”或”该公司”,阿姆斯特丹泛欧交易所交易代码:PHARM/纳斯达克交易代码:PHAR)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其Joenja(Leniolisib)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成人和儿童患者的活化磷酸肌醇3-激酶δ(PI3Kδ)综合征(APDS)。Joenja是一种口服选择性PI3Kδ抑制剂,是美国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受批用于治疗APDS(一种罕见的进行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的药物。FDA通过优先审查流程评估了关于Joenja用于治疗APDS的申请。获得优先审查的资格适用于有可能在治疗、诊断或预防严重疾病方面提供显著改善的疗法。Joenja预计将于4月初在美国上市,并将于4月中旬开始发货。

 

医学博士、 研究硕士、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儿科风湿病和过敏/免疫科主任兼副教授Eveline Wu表示:

“Joenja获FDA批准对APDS界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为受这种罕见疾病影响的患者和家庭提供了转变治疗途径的机会。这项批准意味着他们将首次享受到经批准的治疗方案,有望改变APDS患者群体的护理标准。”

 

Jeffrey Modell基金会是一家国际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为受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影响的个人和家庭成员提供帮助。其联合创始人Vicki Modell表示:

“对经受严重、改变生活和进行性症状的APDS患者而言,Pharming的Joenja获批是改变生活的重要一步。在450多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中,FDA批准了针对其中之一的治疗方案,这对更广泛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群体而言也是一个关键性的时刻。Jeffrey Modell基金会基于希冀、倡导和行动的使命致力于早期诊断、基因测序、治疗,并最终在将来治愈原发性免疫缺陷。”

 

Pharming首席执行官Sijmen de Vries评论道:

“FDA批准Joenja对APDS患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们现在可以享有首个专门针对这种致人衰弱疾病的获批治疗方案。迄今为止,APDS的管理一直依赖于治疗与APDS相关的各种症状。我们感谢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护理人员和医生,是他们让今天的批准得以实现。我还要感谢Pharming和诺华(Novartis)团队,他们为Joenja的研发提供了支持,因此有理由为FDA批准感到自豪。今天也标志着Pharming的一个里程碑意义事件,证明了我们对改变罕见疾病患者生活的承诺。Joenja是我们的第二款商业化产品,其获批和于近期推出使我们更加接近公司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罕见疾病治疗企业,致力于为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患者群体服务。”

 

APDS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于2013年首次发现,目前估计每百万人中有1至2人患病。这种疾病由被称为PIK3CD和PIK3R1的两个已识别基因之中任意一个发生变异而引起。这两个基因对体内免疫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虽然APDS患者会表现出各种症状,但最常见症状是耳朵、鼻窦以及上下呼吸道频繁发生的严重感染。感染通常从婴儿期开始。APDS患者容易出现淋巴结肿大或脾脏肿大(脾肿大),以及自身免疫和炎症症状。APDS患者罹患淋巴瘤等癌症的风险也会更高。

 

FDA对Joenja的新药申请(NDA)进行了优先审查,并根据一项多国、三盲、安慰剂对照、随机II/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批准了该药物。该项试验对31名12岁及以上APDS患者进行了疗效和安全性评估。作为此次申请一部分提交的还有一项长期、开放标签扩展临床试验的数据,其中有38名患者接受了Joenja治疗,中位时间为两年。

 

针对31名12岁及以上APDS患者进行的12周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Joenja 70mg每日两次的临床疗效优于安慰剂,并且在共同主要终点(通过淋巴结的减小和初始b细胞的增加来评估淋巴增生的改善)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分别反映出对这些患者免疫失调和免疫表型正常化的影响。Joenja和安慰剂之间淋巴结大小的调整平均变化(95% CI)为-0.25(–0.38、-0.12;P=0.0006;N=26),初始b细胞百分比为37.30(24.06、50.54;P=0.0002;N=13)。临床试验中,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10%)是头痛、鼻窦炎和特应性皮炎。

 

随着Joenja作为罕见儿科疾病治疗药物被批准,FDA授予了Pharming优先审查凭证(”PRV”)。 根据Pharming在2019年和诺华就leniolisib签署的独家许可协议条款,诺华公司有权以PRV价值的一小部分从Pharming公司购买PRV。根据该协议,Pharming将就APDS的批准和首次商业化销售向诺华和另一方支付里程碑付款,总额为1050万美元;我们同意在实现某些Leniolisib销售里程碑后,向诺华支付总额1.9亿美元的额外里程碑付款。我们还同意向诺华公司支付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按leniolisib净销售额的低两位数到高两位数百分比计算。

 

如需了解有关APDS的更多信息,请访问:AllAboutAPDS.com。Pharming与IInvitae Corporation合作,通过NavigateAPDS.com在美国和加拿大提供免费基因检测和咨询服务。如需了解更多关于Pharming及其对罕见疾病社区贡献的信息,请访问www.Pharming.com。

 

目前,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类药品委员会(CHMP)提交的leniolisib上市许可申请(MAA)正在审查中。Pharming预计,CHMP将于2023年下半年发布关于此次上市许可申请的意见。

药石科技正式启用美国宾州West Chester新研发中心 — 进一步提升GMP项目交付能力

南京2023年3月27日 /美通社/

 

南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称”药石科技”,股票代码:300725.SZSE),作为专注于创新化学和低碳制造的全球一体化CDMO公司,宣布其位于美国宾州West Chester的新研发中心正式启用。该研发基地进一步拓展了药石科技在美国的平台规模和业务布局,促进更高效的工艺研发服务,向全球合作伙伴快速交付临床阶段的GMP项目。

 

拓展全球布局 提升美国药石GMP项目开发能力

 

West Chester研发中心占地约16,000平米,目前启用的实验室面积约为2,800平米,配置了工艺研发实验室、GMP公斤级实验室、洁净间和GMP分析实验室,同时也具备连续流化学、微填充床加氢技术和固态化学能力。

 

药石科技于2012年在加州湾区首次设立了美国销售和客户服务办公室。2017年,药石科技在宾州Hatfield建立工艺研发中心,实验室面积约为1,500m2,已配备了完整的工艺研发实验室和GMP公斤级实验室。Hatfield工艺研发中心已陆续向美国合作伙伴交付了多个API和GMP项目。West Chester工艺研发中心是对现有平台的有力扩充,将进一步加强美国药石临床阶段GMP项目的交付能力。

 

此外,药石科技已经规划在West Chester基地增设中间体和原料药的GMP生产设施,反应釜规格为500-2000 L,预计于2024年投入使用。

 

美国药石总经理李静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庆祝West Chester研发中心正式启用,这对美国药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完备的能力、先进的设备设施和成熟有经验的团队,将保障我们为客户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研发解决方案,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持续创新,全力支持客户项目推进。”

 

全球化布局是药石科技加强供应链韧性的重要策略。药石科技在中国和美国已建立了多个研发和生产基地,为中间体、注册起始物料、原料药和药物制剂提供从开发到商业化的一体化CMC解决方案。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级能力平台,以充足的产能和优秀的体系服务全球客户。

 

持续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在West Chester研发中心开幕仪式当天,药石科技同期举办了”绿色化学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专题讨论会,来自学术界和制药业的多位嘉宾参与会议。应邀演讲嘉宾阐述了绿色化学在医药制造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其对行业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药石科技近年来在多方面持续投入,不断促进公司和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除全球化战略外,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也是药石科技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药石科技已经建立了以连续流化学、微填充床技术、生物催化、金属催化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平台,以减少碳足迹,应对化学挑战,促进医药制造更绿色、更高效、更安全。药石科技已将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从实验室到生产规模的项目,包括多个商业化阶段项目。部分新技术也已在美国药石得以成功应用。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化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药物研发和制造的方式,”药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杨民民博士在绿色化学专题讨论会上表示,”我们的许多合作伙伴已经从这些创新解决方案中受益,我相信将技术创新融入我们的全球化战略,将不断为全球合作伙伴创造价值。”

389款产品中选后“0配送”,集采大省怒了

来源:思齐俱乐部

 

 
需在15天内建立配送关系。
3月23日,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公布双氯芬酸等省级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合同签订和供应情况》,其中提到:广东联盟双氯芬酸集采、常见病慢性病药品集采、省际中成药集采这3个集采项目开始实施后,出现大量企业未供货、或供应率不高的情况。
健识局注意到,这3个集采都是广东牵头开展的省际联盟集采,今年1月10日正式落地实施。经统计,3类集采项目中共有646款药品的实际配送率低于30%,389款产品的配送率为“0”,占比达到六成以上。涉及企业几乎遍布全国,不少是知名上市药企。
广东方面表示,这些行为“影响医疗机构临床用药”。
广东是最热衷于组织集采的省份之一。健识局此前统计发现,过去的两年间,广东省通省际联盟组织了中成药、血液制品、抗感染等多个大型集采项目,累计发布了至少740款药品的拟采购信息,并开创了针对单品的联盟集采模式。
如果这些品种不能如期配送到省内医疗机构,无疑是辜负了广东搞集采的初心。
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求,如果这些企业在15天内仍然没有建立配送关系、签订合同或正常供应中选品种,将被上报至医保部门按信用评价等相关规定处理。
来源:健识局
者:古月
责编:Adam

 

奥司他韦,为何频频断货?

来源:思齐俱乐部

 

“非流感期医院担心完不成报量,不敢报,流感来了又不停加订单,流感期间工厂根本不可能满足那么大的供应量。” 
流感“神药”依旧缺货
 
截至3月19日,多位药店人士仍反映,“奥司他韦压根进不到货”;“刚找到货源,下单晚了点,就被别人一下收走了”;“胶囊太贵,比平时进价高太多”;“因为断货时间长、同期市场需求大,估计单店营业额损失就上万元”。
 
一位东阳光药的医药代表向赛柏蓝分析,四类药疯抢后中间商、药店面临库存积压,现在很少有人囤货了,至于目前全国多个地区奥司他韦断货,主要原因在于甲流爆发且面积较大。
 
除此之外,也有药店人士进一步补充道,“近两年短视频平台推流,大家看了缺药信息后,不管用不用都会备一点,也有人就拿着药盒来,只认一种药”。
 
国家流感中心3月16日发布的最新流感监测周报显示,2023年第10周(3月6日-3月12日),南、北方省份的ILI%(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在前一周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且均高于2020年~2022年同期水平。
 
奥司他韦,为何频频断货?
 
“据我所知,虽然工厂24小时不停,但山东、河南来的货都不多,北京、上海情况相对好点,卫健委驻扎工厂,优先保供。”上述东阳光药的代表表示,由于此次儿童感染甲流后症状较重,家长都认奥司他韦,“无论是胶囊还是颗粒都缺,但主要还是儿童用药比较紧急,纳入集采的胶囊剂型更是远远供应不上。目前全国还是优先供应等级医院,不过山东的一些三甲医院也缺货好几天了。”
 
一有流感就“闹缺货”
问题出在哪?
 
2018年初、2019年底均有部分地区被报道出现奥司他韦短缺的现象。
 
2022年12月,地方医保局更是出面解决奥司他韦地区断供的问题,去年12月19日,江苏省医保局启用奥司他韦胶囊备供机制,科伦生产的奥司他韦胶囊作为第七批集采江苏中选产品,出现医疗机构“严重供应不足”,启动东阳光药奥司他韦备选供应。
 
奥司他韦,为何频频断货?
 
以江苏南京为例,南京市国采首年约定采购量为6.4万粒,2022年12月1-16日平台订单量为33万粒,已达全年约定采购量的516%。
 
上述做奥司他韦的一线代表称,“主要是医院报量基数太少,流感有好几个月淡季几乎没有销量”,“非流感期医院担心完不成报量,不敢报,流感来了又不停加订单,流感期间工厂根本不可能满足那么大的供应量,连一向占比较大的颗粒都供应不了,更别说参与带量的胶囊了”。
 
短缺药品保供一直备受关注,奥司他韦虽未被直接纳入短缺药品目录,但随流感周期而产生的不确定性的需求波动,也让生产企业、原料药企业陷入“被动”。
 
一出现流感,就有奥司他韦“断货”的声音,到底是炒作,还是有更多不可控因素?
 
近日奥司他韦出现断供的原因,一方面,今年流感感染病例确实超往年同期;另一方面,儿童感染人数较多,虽有多个药物可治疗流感,但价格、适应症覆盖年龄层上仍有较大差别。
例如,除了“达菲”,罗氏还有一款玛巴洛沙韦干混悬剂用于治疗12周岁及以上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但玛巴洛沙韦价格过高,难以成为大部分患者首选。
进入医保目录前,玛巴洛沙韦价格为498元/盒,纳入医保后价格也高达222.36元(20毫克x2片/盒),每片约111元,价格是奥司他韦的112倍。
 
在适应对象方面,玛巴洛沙韦的适用对象是12周岁及以上患者,而流感易感人群反而是儿童,导致未能覆盖最广泛的患者人群。
 
这给东阳光药留有些许喘息机会。
 
但对东阳光药来说,“过度依赖一种品种成隐患”,股价、业绩也因此几度沉浮,“成也可威,败也可威”,东阳光药的核心产品抗流感药“可威”曾一度出现销售断崖被东阳光视为“不良”资产,将东阳光药剥离出去。
 
当时东阳光给出的解释是,抗流感药“可威”(磷酸奥司他韦)销售断崖,会对公司形成业绩拖累,售出算是一种止损。
 
面对“大卖之后,可能会造成的库存压力”,无论是药店,还是处于上游的工业企业,都“胆怯”。资料显示,2019年流感高发“可威”大卖,造成2020年库存消化困难,随后疫情出现,更是加重了“消库存”难。
 
对于药企来说,这类市场需求不稳定的药物,不会随意扩大产能,这背后涉及到原料、产线、人员等多方面的考虑。
 
来源:赛柏蓝
者:四喜 陈芋
责编:Adam

上市2年的骨科公司,第一大股东决定清仓退出

来源:思齐俱乐部

 

2023年3月2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奥精医疗发布公告,宣布股东奇伦天佑、嘉兴华控计划合计减持不超7.01%公司股份。
 
其中,嘉兴华控目前持有奥精医疗5.14%的股份,本次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奥精医疗股份不超过685.31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5.14%。
 
值得注意的是,嘉兴华控曾经是奥精医疗上市后的第一大股东。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5月奥精医疗科创板IPO成功发行之后,嘉兴华控持有奥精医疗9.73%的股份,位列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此后嘉兴华控实施了多次减持。
 
如果此次减持按照计划执行完毕,嘉兴华控将完成对奥精医疗的100%清仓,从此退出奥精医疗的股东行列。
 
在一个月前的2023年2月,奥精医疗发布公告,宣布持股5.9883%的第三大股东BioVeda拟减持不超3%公司股份。
 
奥精医疗主营人工骨修复材料,其产品“骼金”是由清华大学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的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产品,
 
2021年5月,奥精医疗于科创板上市,其股价一度从16.43元飙升至130元以上,不过此后便急转直下,目前市值自高点已回落近80%。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责编:Adam

 

科兴布局人工心脏,A轮拿了1亿美元

来源:思齐俱乐部

 

“医疗器械很难投,要在很小的门类中找机会,但很多人都不专业。”
 

“安装一颗心脏超过100万。价格非常令人咋舌,还只是设备,不包括手术费用,这不是普通患者能承担得了的。”

 

 

心脏是人体最大的发动机,堪称人体最“硬”器官之一。人工心脏也成为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最近,就有医疗投资人把眼光放在了人工心脏上。

 

 

前不久,医疗企业永仁心完成近一亿美元A轮融资,由北京科兴中维领投,太平医疗健康产业基金等跟投,现有股东Vivo Capital(维梧资本)追加投资。这家企业的核心产品就是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EVAHEART(人工心脏)也是国内唯一同时获批短期治疗、长期治疗双适应症的人工心脏。

 

 

这里引发关注的一方面是在创新药投资疲软的环境中,投资人们再度对医疗器械重启投资热情,另一方面,此次的投资方——北京科兴。

 

 

事实上,过去两三年受国际局势和新冠疫情影响,医疗产业相关投资热潮一直持续。但不少投资人对记者吐槽,“中国真正有能力投医疗健康的机构不超过 30家!这些基金都是踩了无数坑才跑出来的。医疗投资看起来很美好,但坑很多,器械更是很细分专业性强。”

 

 

这位投资人过去两年看了国内大大小小的热门项目,他坦言这些项目虽然估值很高,但是在市场空间、全球竞争力和技术独创性上还不够优质。虽然后续纷纷获得了融资,还有成功上市的,但在二级市场上不到一年时间就迎来市值下撤,多家企业跌回发行价。

 

 

“医疗器械现在市场中属于非常有前景的项目,不少投资人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都会选择投资器械。而且医疗器械业规模现在拥有将近万亿元。”

 

 

险资、外资都来了

“大有来头”的投资方关系密切

 

心脏移植一直以来都是治疗终末期心脏衰竭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供体稀缺,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人工心脏。永仁心医疗这家公司成立近十年,主要聚焦心衰重症全线产品。

 

 

在此前,2021年,维梧资本就投资数千万美元完成了对永仁心医疗的控股收购。维梧资本是美籍华人孔繁建博士和美籍犹太后裔Edgar Engleman博士共同创办的专注医疗投资的美元机构,自2006年开启第一笔投资以来,在国内出手了近百个项目,包括药明康德、诺诚健华、维昇药业、和睦家医疗、缔脉生物 、ESCO、泛生子等。

 

 

说起来,维梧资本和科兴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界面消息,2020年5月有消息称,维梧资本和尚珹资本向北京科兴中维投资1500万美元,用于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CoronaVac)进一步的研制工作,两家机构以可转债的形式各提供750万美元资金,到期后投资者可以选择将其转换为有息贷款或科兴中维总股本的各7.5%。

 

 

在公开报道中,2016年北京科兴推出全球首支手足口病疫苗后最被外界看好,但不久被爆管理层尹卫东与潘爱华展开股权纷争。起因还要从2016年1月说起,尹卫东联合赛富基金等外资机构,组成买团A,以每股6.18美元的报价,对科兴生物提出私有化要约。之后,不到三天功夫,潘爱华也火速联合中金、中信等内资机构组成买团B,以每股7美元的报价,提出竞争性要约。此后AB团竞相提价。科兴生物控制权隐藏的归属矛盾,终于在潘、尹之间浮出水面。2018年潘爱华甚至上演带领二十大汉来到科兴办公室抢夺重要资料的戏码。后来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股权纷争被搁置一旁。尹卫东转身启动名为“克冠行动”的疫苗研制项目,在政府支持下,成为最早一批疫苗国家队成员。

 

 

也正是此时,2020年12月,维梧资本、永恩国际、香港俊领和自然人谢其润增资科兴中维。投资仅2个多月,2021年2月5日,科兴中维研制的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疫苗就成功上市。

 

 

或许也正是对科兴的投资让维梧等资本赚到盆满钵满,双方关系更为“亲密”,科兴反向做起维梧资本的LP。天眼查显示,维梧(苏州)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公司背后股东就包括科兴中维、苏州园丰资本、北京大兴发展引导基金及招商财富等。果然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还有一家投资机构不容忽视——太平医疗健康产业基金,由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的保险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太平创新投资担任管理人。这只基金是在2021年完成注册和和备案,注册规模100亿元,其中太平人寿出资50亿元,从当时的宣传来看,采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结合的投资策略,聚焦领域包括生物医药与医药外包、医疗器械与诊断、医疗服务、生物科技和医疗信息化,辐射健康科技和健康消费等。

 

 

1300万心衰患者撑起万亿赛道

红杉、鼎晖等早就盯上了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据统计,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当,5年的生存率仅有30%左右。目前, 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约有2200万人,其中,中国心衰者约1300万,重症患者超过70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深入,心衰也成为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

 

 

对于严重心衰患者,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但因为受体匹配条件等因素制约,国内心脏移植年手术量仅600例左右,也就是在100个等待心脏供体的患者里,只有一个患者能获得机会。许多心力衰竭患者在等待供体过程中失去生命救治机会,因此人工心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1年以来,市场上多家人工心脏相关品牌完成融资,包括核心医疗、同心医疗、心擎医疗等都获得过数亿元投资,中金资本、鼎晖投资、红杉中国、北极光创投等机构争相涌入这一赛道。

 

 

ReportLinker数据显示,全球心力衰竭治疗器械市场预计将于2025年达到140亿美元。由于现在美国为心衰领域的主要市场,目前少有进口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进口心脏辅助装置价格昂贵,大部分患者无法承担;心脏移植高度依赖捐献者,我国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均严重缺乏心脏供体,心脏移植手术率极低。在此背景下,人工心脏技术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换句话说,我国心衰市场未来将是一片蓝海,国内企业正迎来巨大机遇。

 

 

有投资人也表示“随着中国心血管外科对人工心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机械电子、材料学、临床医学等学科教育和科研项目日渐成熟,未来三五年,中国或将成为人工心脏的发展高地。”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全球人工心脏市场,雅培、美敦力两家企业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特别是雅培,先后在2018年与2019年上市HeartMate 3以及CentriMag两款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成为最先拥有体内以及体外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产品的企业。从商业化角度看,相对北美每年三千多台的植入,国内才100多台,普及率不高,尚处于早期。

 

 

科兴布局人工心脏,A轮拿了1亿美元

 

“机会很多,却很难投。投资人不专业”

 

据动脉橙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一级市场医疗器械的投融资数量(870起)较创新药(650起)更多。在二级市场去年医疗健康领域共有82起IPO事件,其中医疗器械的数量位居首位,约占29%。

 

 

宏观环境影响,2022年全球医疗行业融资整体趋于冷静,节奏放缓,1亿美元以上融资交易164起,不及2021年50%,尤其生物制药,之前很多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融资火爆估值过高,当寒冬来时,许多初创公司出现估值大幅下降、融资困难等窘境,甚至只能收缩管线延长生存期。

 

 

上海一位专注医疗投资的机构合伙人李飞凡告诉记者,“医疗器械比药品有着更多的消费属性。像骨科、眼科、牙科、康复、医美等最具有消费属性细分赛道,人们越来越愿意为更高的质量和体验买单,尤其在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后创造出了更多的新需求。所以相比药品,医疗器械领域有着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在进口替代以及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有望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是体外诊断,占据14%的市场份额;低值耗材占据13%的市场份额;剩余的市场份额被心血管、骨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创新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19-2021年,在医疗器械市场需求飞速增长的助推下,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现了从1.6万家到2.5万家的飞跃。

 

 

而且随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全国已形成了几个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和制造业发展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及京津环渤海湾3大区域成为国内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据不完全统计,3大区域医疗器械的总产值和总销售额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因为各区域所具有的条件不同,这3大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从市场里看,中国人医疗器械的使用比例只有美国人的1/4,所以如果整个产业往前发展会增长很快。一些很细分的领域,将来都可能是会增长十倍以上的市场空间,所以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从去年上市医疗企业看,市值排名前三的都属于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包括联影医疗、华大智造、乐普医疗,而市值超百亿的企业,医疗器械类占比高达33%。

 

 

李飞表示,“医疗器械板块有非常高的成长性,而且公司经过积累形成专利护城河和市场占有率,一旦龙头地位确立就很难被突破,更容易取得长期优势地位。比起每家创新药企业first in class的机会,医疗器械创新更能满足投资人的回报预期。但是难点在于如何判别,因为每个领域都很细分,今天可能研究的是某一类器械,之后要再看另一类器械时基本上就需要从头再来,对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

 

“现在医疗投资越来越专业,门槛越来越高。毫不夸张的说市场上90%的基金投资人都很不专业。”即使了做了十多年医疗投资的李飞,现在也会时不时碰到搞不懂吃不准的项目。

 

 

另外,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仍主要集聚在低附加值的中低端领域,企业规模呈小而散的形态,研发投入能力较弱。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人、创业者很多都是“GPS”(GE、西门子、飞利浦)出来的人,这些人都是自成体系,圈子味道很浓,所以如果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有好项目其实你根本就投不进去。”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研发投入占比确实是在逐年上升,行业创新意识正在觉醒。此前对于新创公司由于未盈利,资本对这类公司并未表现出多大热情。而在去年上交所发布上市审核规则,科创板对未盈利医疗器械企业正式开放,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创新、追赶国际企业带来可能,相信这势必也给投资人带来了更多出手的底气。

来源:融中财经
者:栀子
责编:Adam

 

成熟的医药代表,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来源:思齐俱乐部

 
 
善用“STAR”,将需要传递的信息场景化。

 

 
人与人沟通时,如果在具体的场景中去谈论问题,往往比枯燥的理论叙述更有效。同理,与客户交流时,我们可以用框架工具“STAR”,来有效地建立场景化信息。

 

 
所谓“STAR”,就是指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Result(结果),即“时间、地点、人物、要做的任务、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也常常把这种具有立体框架的场景化信息叫做“故事”。

 

 
这种场景描述可以与人的想象力连接,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三个例子,了解常见的STAR的应用。

 

 
在面试中的STAR应用

 

 
有经验的面试官一般不会提出引导性问题。比如,你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应聘者大概率回答是“有”。对面试官来讲,这个回答没有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把这个问题转化为STAR描述,就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工作能力。

 

 
Situation(情境):描述一个你过去的工作经历中碰到协作障碍的工作场景,你们碰到了什么协作障碍?

 

 
Task(任务):描述您在这次协作中被分配的任务是什么?哪些工作与其他团队成员协作?

 

 
Action(行动):描述您采取了什么行动来解决碰到的挑战?例如组织会议,搜集信息,分配任务等。

 

 
Result(结果):描述您采取的行动导致了什么结果,例如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否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运用STAR,向潜在客户介绍产品和服务

 

 
在向潜在客户介绍产品和服务时,我们也可以使用STAR方法,使产品信息更加清晰,使效果更具有说服力。

 

 
Situation(情境):现状分析,与客户探讨客户面临的问题或需求,以及背后的原因,如何减少风险或增加希望。

 

 
Task(任务):根据客户需求,我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帮助客户完成什么任务,例如通过早诊早筛提高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率。

 

 
Action(行动):帮助客户选择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相关设备与技术的方案。

 

 
Result(结果):告诉客户您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带来什么结果,例如通过早诊早筛技术增加肿瘤患者的诊断率,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疗率,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或提高客户的知名度和医院的品牌形象。

 

 
培训部门运用STAR

 

 
在培训中,STAR可以帮助教练指导学员实现目标并提高技能。

 

 
Situation(情境):了解学员想要实现什么目标,比如近期的绩效目标是什么?

 

 
Task(任务):确保学员设定实现目标所需的具体任务,找到根据特定的任务需要提高某个特定技能或者改进表现。

 

 
Action(行动):制定实现目标所需的具体计划,例如制定特定技能的练习计划、定期进行技能练习、定期反馈方案等。

 

 
Result(结果):跟踪进展并评估学员是否达成目标,例如检查比赛成绩单并与学员讨论如何进一步改进。

 

 
总之,STAR方法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和场景,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无论是在个人、团队还是组织层面,STAR方法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成熟的医药代表,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专栏作者/杨加伦

深耕处方药多年,从事了二十多年一线销售,在国企与外企都有销售经历,在国企与外企都做过培训老师。专注一线代表的工作绩效改进。

来源:思齐俱乐部
者:杨加伦
责编:A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