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合生技全球首款抗凝剂口溶膜TAH3311关键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台北2025年2月18日 /美通社/ — 泰合生技药品股份有限公司(TAHO Pharmaceuticals)宣布,其全球首创的阿哌沙班(Apixaban)口溶膜TAH3311的关键研究取得了积极的初步成果。研究证实,在空腹条件下,TAH3311与美国和欧洲的阿哌沙班参比片剂(艾乐妥®(Eliquis®))具有生物等效性,其Cmax(血药峰浓度)和AUC(药时曲线下面积)值均在监管机构认可的范围(80-125%)内。该研究招募了60名健康的受试者,其中48人完成了试验。研究结果符合此前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讨论的标准,为提交新药申请(NDA)和上市许可申请(MAA)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监管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罹患中风。近一半的住院中风患者存在吞咽困难的症状,约13%的患者会发展为长期吞咽障碍。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常规抗凝剂通常需要将片剂碾碎并与液体混合服用,这可能导致剂量不准确,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TAH3311可在口腔内无需用水快速溶解,是更加便捷的片剂替代方案。泰合生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世仁(Howard Lee)博士表示:"这项关键研究彰显了我们以患者为中心、努力打造创新解决方案的承诺。TAH3311为中风患者、老年人、儿童或其他有吞咽困难且每日需口服两次抗凝药的人群带来了福音。我们相信,这种新的药物剂型能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因用水送服药物时呛噎导致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2024年,美国阿哌沙班销售额达到261亿美元 *,全球抗凝剂市场持续扩大。鉴于这些趋势,TAH3311作为一种更安全、更易服用的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泰合生技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在美国和欧洲提交监管申请。同时,公司正积极寻求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以加速TAH3311的全球上市进程。

* 数据来源:艾昆纬(IQVIA)2024 年报告

药明生物连续两年问鼎EcoVadis可持续发展”铂金”评级

  • 公司在全球185个国家的逾15万家参评企业中排名前1%

  • 坚守可持续发展承诺的举措深受全球客户信赖

  • 引领绿色生物药发展,技术创新赋能健康未来

上海2025年2月18日 /美通社/ — 全球领先的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CRDMO)服务公司药明生物(WuXi Biologics, 2269.HK)宣布,公司获得国际权威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机构EcoVadis授予的最高殊荣"铂金"评级。药明生物凭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杰出成绩,连续两年获此认可。

EcoVadis是全球供应链领域领先的可持续发展评级机构,其评级从环境、劳工与人权、商业道德和可持续采购四大主题进行评估,下设21项可持续发展标准与7项管理指标,全面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EcoVadis通过系统评估企业的政策制定、实施举措及成果输出,并综合第三方专家及外部利益相关方的专业意见,形成权威评级结果。在最新发布的评级榜单中,药明生物从全球逾15万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位列前1%。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ESG委员会主席陈智胜博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再度荣膺EcoVadis‘铂金'评级,这不仅是对我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我们长期践行ESG理念的充分肯定。作为全球绿色生物药解决方案领域的引领者,我们始终致力于以卓越的ESG实践赋能全球合作伙伴,推动其迈向ESG发展新高度。未来,我们将持续携手各方,共同推动整个价值链的负责任发展,为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的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作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和制药供应链倡议组织(PSCI)成员,药明生物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并赢得业界广泛认可。凭借领先的绿色生物药解决方案(Green CRDMO),公司成功入选UNGC "‘二十年二十佳'企业可持续发展案例"报告;连续两年获得明晟(MSCI)最高AAA ESG评级、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连续五年获评晨星Sustainalytics ESG"行业最高评级"及"区域最高评级";跻身CDP水安全"A级榜单"并获得CDP气候变化领导力级别评分A-;入选富时社会责任指数系列;入选恒生ESG 50指数,充分彰显了公司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卓越表现。

全球首个:体内基因编辑产品ART002在人体内达到药效饱和并安全有效降低LDL-C

苏州2025年2月18日 /美通社/ — 2025年2月18日,由锐正基因(苏州)有限公司(简称:锐正基因)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起的"ART002 注射液治疗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多中心、开放、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IIT)的数据显示:只需一次用药,锐正基因自主开发的体内基因编辑产品ART002即可达到药效饱和,并安全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继美国Verve Therapeutics 同类产品前期临床试验失败后,ART002成为全球首个在人体内达到此目标的体内基因编辑产品,标志着体内基因编辑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迈出了关键一步。


锐正基因自主开发的ART002是一款以LNP为载体的体内基因编辑新药,旨在通过单次用药,精准编辑LDL-C调控基因PCSK9,以达到持久降低LDL-C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目标。

目前临床已有的疗法(如他汀类药物和PCSK9抗体)必须每天或每隔几周进行长期注射,还有每半年注射一次的siRNA药物(如英克司兰)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给药的便捷性,但其横跨4年的长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即使伴随最高强度他汀使用,其降脂幅度仅约44%。这些药物需要长期、定期注射,患者依从性较低,和治疗成本高昂。ART002体内基因疗法能够减少患者的依从性,具备一次性治疗即可实现长效的潜力,将为心血疾病等慢病疾病的精准长效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ART002于2024年中启动了IIT人体临床研究,已经入组的受试者中,三分之二受试者的LDL-C基线水平超过6.2 mM (240 mg/dL),远高于siRNA药物英克司兰临床受试者的基线水平(3.3-3.7 mM)和PCSK9抗体的临床受试者的基线水平(大多为3-5 mM),显示ART002受试者治疗难度高于已有产品

ART002在人体内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所有剂量组均无DLT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受试者在用药后的第2-4周血浆PCSK9蛋白敲降均达到峰值,中、高剂量组的受试者血浆PCSK9蛋白敲降平均值接近90%,最高可达93%,远高于siRNA产品英克司兰所能达到的水平(ORION-10研究结果显示为69.8%)。基于此,ART002成为全球首个在人体内达到饱和药效的靶向PCSK9体内基因编辑产品

用药12-24周后,绝大部分患者的LDL-C水平降幅达到50%以上,最高降幅接近70%,达到全球同类产品最佳疗效。同时,考虑到入组受试者的超高LDL-C基线水平,ART002将有潜力为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带来革命性的治疗手段。

锐正基因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永忠博士表示:"ART002的IIT研究顺利推进,是我们ART001成为中国首个中美临床获批非病毒载体体内基因产品后取得的又一重大里程碑,再次验证锐正基因团队在基因编辑领域开发与转化的研发与产业实力。我们将加速推动该产品的临床研究,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和家族性胆固醇血症患者带来福音。"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宁汝主任表示:"ART002的临床研究的顺利推进,进一步验证了体内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ART002基因编辑疗法具备"一次治疗,长期有效"的独特优势,有望彻底改变高胆固醇血症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格局。"

2025特应性皮炎免疫创新学术会议召开,开启特应性皮炎治疗EASI-90新时代

成都2025年2月17日 /美通社/ — 2025年2月15日,特应性皮炎免疫创新学术会议在天府成都召开,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药品食品处处长黎旭,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寰等省市卫健委、药监局和高新区生物局领导,司普奇拜单抗特应性皮炎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建中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兴华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张福仁教授及近200位临床专家等嘉宾出席会议,围绕特应性皮炎治疗"破晓、变革、新生、远航",深入探讨最新研究进展,共话全新治疗时代。

破晓 | 康悦达上市,开启EASI-90[1]新时代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非致命性皮肤疾病中疾病负担位列第一,给患者个人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生理、心理负担,造成长期的社会影响。

大会伊始,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药品食品处处长黎旭对本土创新表示了肯定与期许,"特应性皮炎给全球数亿患者带来长期的身心困扰,司普奇拜单抗作为我国首个获批特应性皮炎适应症的国产一类新药,是本土创新研发取得的重大突破。依托创新战略,我们在高新区这片沃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未来,四川将全力打造西部生物医药高地,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链。"

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全在致辞中表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近年来,四川省创新药发展成绩斐然,彰显出强大的创新实力和发展活力。2024年,四川省共有六个国产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司普奇拜单抗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创新药不仅是企业创新的结晶,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更是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见证,未来,我们也将坚持科学监管、有效监管和精准监管,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加强业界沟通,提升监管质效,为医药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监管保障和产业服务,也为中国医药发展增添'四川力量'。"

大会主席、司普奇拜单抗特应性皮炎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建中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特应性皮炎发病患病率呈逐年显著上升趋势,持续反复的发病过程是导致疾病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2024年9月,由康诺亚自主研发的IL-4Rα生物制剂康悦达(司普奇拜单抗)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这是一款'中国创造,世界新药',不仅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选择,更是国产创新药的'荣光',是中国创新的骄傲。"

大会上,周全副局长、黎旭处长、刘寰副主任、张建中教授、高兴华教授、张福仁教授、康诺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博博士参与启动仪式,共启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治疗EASI-90新时代。

变革 | 快早久安,提供更好治疗选择

回顾司普奇拜单抗的研发历程,张建中教授表示,"作为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首个'中国新药',司普奇拜单抗的III期临床研究是迄今为止中国受试者样本量最大的随机对照研究,三百多名临床专家参与。研究中,研究者们'保质保量保速度',仅仅三年半的时间就顺利完成司普奇拜单抗临床研究。作为司普奇拜单抗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我见证了这款由国内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创新药,从临床研究到获批上市的全历程。祝贺司普奇拜单抗实现了国产创新药的突破,为患者带来'best-in-class'、达到EASI-90治疗目标的新方案。期待司普奇拜单抗未来产生更多高质量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助力特应性皮炎诊疗效果的不断提升。"

大会特别设置答谢仪式,向司普奇拜单抗临床研究的科研引领者和EASI-90新时代特应性皮炎治疗规范化实践者致敬。

在学术讨论环节,大会主席高兴华教授表示,"目前针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多样,但由于疾病慢性、复发性、全身性的特点,在临床上患者仍有许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III期临床研究中,司普奇拜单抗展现出了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长期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在最近的临床使用案例中也看到其能快速起效,对头颈部改善明显,有效解决了患者头颈部受累较多的'门面'难题,带来全身各部位的一致获益,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与管理提供了新选择。"

临床应用中,患者的长期获益是评估治疗方案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大会主席张福仁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司普奇拜单抗上市不到半年时间,已积累数千名患者使用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仅临床医生认可,更有来自患者的积极反馈。通过今天分享的临床应用案例看到,司普奇拜单抗能够快速控痒、强效达标,实现头面部等各部位瘙痒、皮损的显著改善,这对于患者恢复正常社交与生活极为重要。未来希望更多的优秀国产创新药不断涌现,造福患者。"

新生 | 治愈新生,为患者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作为国内自身免疫疾病创新疗法的领先者,康诺亚始终致力于以更高质量、更具价值的创新药,为患者带来治愈新生。本次大会还邀请到了曾饱受特应性皮炎困扰的患者Sunny(化名),及其主治医生,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吉苏云教授,就治疗经验进行分享讨论。

吉苏云教授十分欣慰地讲到,Sunny在治疗全程中展现出的积极乐观态度,这是她能够步入疾病稳定期的关键要素之一。她进一步强调患者应遵循积极的生活方式、掌握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技巧,以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在这次大会上,Sunny因其积极分享亲身经历与治疗经验、帮助更多病友重拾希望与力量,被大会授予"健康传播大使"的荣誉称号。

远航 | 携手远航,引领治疗方案不断提升

长久以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系统性治疗方式相对有限,患者和医生期盼与追求更高治疗目标。临床研究显示,司普奇拜单抗能够帮助九成以上患者达到EASI-75、近八成患者达到EASI-90的治疗目标,凭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临床结果,推动了中国特应性皮炎治疗迈入新时代。

大会中,康诺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博博士向支持司普奇拜单抗开发历程的领导、专家、研究者致以感谢,并表示,"康悦达自去年9月获批上市后,经过近半年的临床应用,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康悦达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展现了与临床研究结果同样好的治疗效果,更在头颈部改善、起效速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我们非常自豪能够以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为广大患者带来实现更高治疗目标的新方案,进一步改善疾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用药负担。司普奇拜单抗的成功上市还意味着康诺亚已完成了从药物自主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闭环,未来,我们将继续专注创新,研发起效更快、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的下一代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向世界展现中国创新药的强大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家专注创新药物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康诺亚正不断拓展研发边界,在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治疗领域搭建差异化产品管线,多项候选药物处于全球及国内领先进度。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推动医疗科技的革新与进步,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BSI为金斯瑞集团颁发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南京2025年2月17日 /美通社/ — 近日,经过国际领先标准、测试及认证机构BSI的严格审核,金斯瑞集团(含蓬勃、百斯杰)在中国、美国、新加坡、荷兰、英国、韩国、日本的16个公司实体,获得由BSI颁发的ISO/IEC 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认证范围包括"提供生命科学服务,以及生命科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提供生物医药药品合同定制研发生产(CDMO)及销售的服务"。认证领域包括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资产管理和通信安全等。

BSI是全球首家国家标准机构,参与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多个管理体系标准的创建。此次金斯瑞获得认证的ISO/IEC 27001:2022《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是ISO于2022年10月发布的国际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准,也是当前信息安全管理和隐私信息管理领域权威的国际通用标准,在金融、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制造、航空运输等各个行业有众多最佳实践。


金斯瑞流程IT部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球公认的生物技术领导者,金斯瑞集团秉承"用生物技术使人和自然更健康"的企业使命,金斯瑞生物科技致力于成为最受信赖的生物科技公司。多年来,金斯瑞不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纵深防御机制,从组织能力、管理制度、技术能力各方面,保护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在金斯瑞集团内部,信息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此次获得ISO/IEC 27001:2022证书,标志着金斯瑞集团实现了"建立数据保护,满足客户期望,实施持续改进,保证信息安全。"的庄严承诺。


BSI大中华区标准应用方案总监祝嘉韵表示,恭喜金斯瑞集团共计海内外16个地区同时获得BSI颁发的ISO/IEC 27001认证,代表其信息安全管理服务达到了国际标准,所构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安全、高效地管理和保护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在信息安全管理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不仅能够赢得用户的信任,也是金斯瑞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未来,BSI期待与金斯瑞共同成长。最后,再次祝贺金斯瑞通过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信达生物IBI363 (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 再获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治疗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旧金山和中国苏州2025年2月17日 /美通社/ —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1801),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宣布其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63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fast track designation, FTD),拟定适应症为抗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含铂化疗治疗后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IBI363在多种晚期实体瘤中展现出了积极的疗效和安全性信号,目前信达生物正在中国和美国等同时开展IBI363的1/2期临床研究。

2024年9月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IBI363报道了在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的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受试者中观察到令人欣喜的疗效信号:

  • 在3mg/kg剂量组至少随访12周以上或已结束研究的患者中(n=18),ORR为50.0%,DCR为88.9%。中位PFS未达到,仍在随访中。

  • 而在1/1.5 mg/kg剂量组中,中位PFS达5.5个月 (95% CI: 1.5, 8.3),12个月PFS率为30.7%,显示出免疫治疗的长期获益优势;

  • 在1/1.5/3 mg/kg剂量组中,PD-L1 TPS<1%(n=22)的受试者和TPS≥1% (n=22)的受试者ORR分别为36.4%和31.8%,提示IBI363在PD-L1低表达人群中的潜在优势。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高级副总裁周辉博士表示:"很高兴在继黑色素瘤后,IBI363再次获得治疗肺鳞癌的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此前我们报道,在扩大样本量的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中,IBI363在更高的剂量下展现出更好的ORR和DCR趋势,以及可控的安全性。目前3mg/kg剂量组的PFS数据已成熟,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IBI363作为免疫疗法提升患者长期获益潜力的信心,我们将在今年的国际学术大会中公布相关数据。更令人欣喜的是,无论PD-L1表达水平如何,IBI363均展现了强大的抗肿瘤作用,提示IBI363作用不依赖于PD-L1表达,预示IBI363不仅在免疫治疗失败人群中,在PD-L1低表达甚至不表达的冷肿瘤中,也可能带来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我们已经在包括结直肠癌、黏膜型恶性黑色素瘤等冷肿瘤中观察到积极的疗效信号,部分适应症更是已经进入到临床关键阶段。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IBI363在早期肿瘤患者以及联合治疗的临床探索。"

快速通道认定(Fast Track Designation, FTD)是有FDA设立的药物临床开发快速审评过程,旨在促进用于治疗严重疾病和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新药研发。根据规定,获得FTD资格的候选药物,将在后续的药物研发与审评过程中,获得更多与FDA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加快药物的后续研发和获批上市。

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成功实现跨境供药,并成为中国香港卫生署首个正式受理新药上市许可申请的国产CAR-T产品

南京、上海和美国圣荷西2025年2月14日 /美通社/ — 2025年2月14日,驯鹿生物宣布,中国香港卫生署已正式受理其CAR-T细胞产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FUCASO)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用于治疗既往经过至少3线治疗后进展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成人患者。

这是香港卫生署首次正式受理国产CAR-T细胞产品的新药上市申请。由于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已经实现为香港地区患者跨境供药,一旦成功获批,香港患者将可直接使用驯鹿生物南京生产基地制备的该产品。

自2024年下半年起,为满足香港及周边地区R/RMM患者对创新疗法的迫切需求,驯鹿生物迅速启动了香港指定患者药物使用计划(NPP)申请。然而,让香港患者足不出"港"使用南京生产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挑战巨大。CAR-T药物不仅需满足特殊物品进出境申报要求,作为"活的药物",其原材料和成品对物流运输的温控、时长等条件要求也极为苛刻,且无法通过机场X光检查。

为攻克这一难题,南京海关及江北新区多政府部门为驯鹿生物提供了全力支持。金陵海关和南京禄口机场海关在南京海关卫生检疫处的指导下,联合多单位多次深入企业生产线实地调研,创新实施了进出境特殊物品的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南京海关各机构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优化了风险评估、进出口物品查验和放行流程,显著提升了进出口效率。与此同时,江苏省药监局积极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并高效完成了伊基奥仑赛注射液药品出口销售证明的办理工作,共同为国产CAR-T疗法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4年12月,首位来自香港的R/RMM患者在香港玛丽医院成功接受了南京生产基地制备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的回输治疗。这一突破标志着驯鹿生物成为全国首家完成香港NPP真实患者治疗全流程的细胞治疗企业,也意味着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成功实现跨境供药,为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企业的国际化探索开辟了新路径

驯鹿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金华女士表示:"

基于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显著的临床价值,我们相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CAR-T药品应当走出国门,惠及全球更多患者。香港作为内地生物医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是驯鹿布局全球市场的关键一步。去年12月,首位香港NPP患者成功接受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的回输治疗,证明了驯鹿生物"南京生产、供应境外"创新模式的有效性,也标志着这一药品已成功实现跨境供药。我们希望这一突破能为CGT行业同仁带来鼓舞。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和南京市各级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与指导。我们由衷感谢江苏省药监局的专业指导,南京海关、金陵海关及南京禄口机场海关的高效协作,以及江北新区各部门、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相关单位的全方位支持。

今天,我们很高兴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的NDA已正式获得香港卫生署受理。依托香港"1+"创新审批机制,我们快速完成了申请递交,充分展现了驯鹿注册团队对不同地区药品注册政策的深刻理解和高效执行力。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团队的专业奉献与不懈努力。接下来,我们将全力配合相关部门的审批流程,力争早日实现这款创新CAR-T产品在中国香港地区的获批,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三生国健入选2024年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上海2025年2月14日 /美通社/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发布了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其中包括国家层面绿色工厂1382家、绿色工业园区1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6家。三生国健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企业,是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指出:"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发挥绿色工厂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加快形成规范化、长效化培育机制,打造绿色制造领军力量"。本次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三生国健在绿色制造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认可。

三生国健自成立以来始终践行绿色经营,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环保法规要求,积极控制环境相关风险。公司依照法律规定排放,每年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并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公司未发生重大环保事故。与此同时,三生国健提倡绿色办公,实时监测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情况并积极开展节能项目,定期开展资源节约宣贯活动,通过设备升级、技术改造等方式,不断优化资源使用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绿色制造关乎国计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未来,三生国健将充分发挥绿色工厂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措施,带动更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入绿色环保行列,助力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生制药与百利天恒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707和BL-B01D1联用研究

沈阳2025年2月14日 /美通社/ — 三生制药宣布,与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天恒)近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707和BL-B01D1联合用药,在中国大陆地区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探索双抗+双抗ADC在肿瘤治疗上的未被发掘的潜在价值。

707是依托三生制药CLF2专利平台开发的靶向VEGF/PD-1双抗, 具有Best-in-class(同类最优)潜力。707正在推进包括单药一线治疗PD-L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联合化疗一线治疗NSCLC、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以及包括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在内的晚期妇科肿瘤等II期临床研究,患者入组人数超过300人, 并已获得FDA的IND批准。近期于JPM大会上披露的II期临床阶段性分析数据显示,70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治疗上展现出优异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尤其在NSCLC适应症上,无论单药还是与化疗联用,707均展示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BL-B01D1是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也是唯一进入临床阶段的靶向EGFR×HER3的双抗ADC。BL-B01D1正在中国和美国进行约30项针对多种肿瘤类型的临床试验,其中包括评估BL-B01D1单药用于癌症后线治疗的7个III期临床试验,包括2个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1个小细胞肺癌适应症、2个乳腺癌适应症、1个食管鳞癌适应症、1个鼻咽癌适应症;与PD-(L)1疗法联用于一线治疗9种癌症适应症(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头颈鳞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及尿路上皮癌)的8个II期临床试验,与TKI联用用于肺癌一线治疗的2个II期试验及6个Ib期临床试验。在美国,BL-B01D1正在开展2项临床试验,分别为单药针对多种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和BL-B01D1联合奥希替尼/帕博利珠单抗针对晚期实体瘤的I/IIa期临床试验。BL-B01D1作为全球首创药物,研究成果也已在ASCO、ESMO、SABCS等大会展示,展现出优秀的疗效信号和良好的安全性。

三生制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娄竞博士表示,"此次合作是双方基于对患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对创新疗法的不断追求,将各自具有BIC潜力的产品进行联合研究的一次突破性尝试。期待该合作未来可以为肺癌、肠癌等临床需求巨大的治疗领域开辟新的思路,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与优势互补,为肿瘤治疗领域带去更大进展,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朱义博士表示,"目前ADC+免疫(IO)联合治疗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癌症治疗策略,通过联合使用不同机制或不同靶点的药物,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并克服耐药性,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周期和生活质量。开展BL-B01D1与707联合用药的探索,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潜在的高效、安全的全新组合治疗方案,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全球首创,新一代”破伤风针”新替妥®获批上市

珠海2025年2月14日 /美通社/ — 2025年2月11日,全球首创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新药——新替妥®(中文通用名为"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的新药上市申请(NDA)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新替妥®作为迭代升级的新一代"破伤风针",适用于成人破伤风紧急预防[1]。通过肌内注射,快速起效,以达到紧急保护。无需皮试,无需留观(门诊患者),无需区分体重和伤口大小,一针一次给药,达到全程保护。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2]。避免发生破伤风的关键在于出现外伤等暴露后的及时干预和有效预防。

当出现不洁或污染伤口时,对伤口的妥善处置以及被动免疫制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破伤风针)的应用,就如同一场争分夺秒与破伤风梭菌展开的"抢先赛跑"。被动免疫向主动治疗转变,化被动为主动,为患者提供"抢先治疗"的宝贵机会,通过紧急预防来极大降低破伤风发病风险。

目前,大众熟知的"破伤风针"主要包括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然而,TAT作为马源血液制品的代表,存在较高的过敏风险,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甚至死亡[3],早已被许多发达国家淘汰;由于上述诸多不良反应,早在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将TAT从全球基本推荐药物目录中移除[4]。HTIG完全依赖于人血浆为原料供应,产能有限,常常面临"一针难求"的局面,而且存在传播其他血源性传染病的风险。这些传统药物的局限性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及时救治,也为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破伤风是一种大家很熟悉却又常常被认为已经远离我们生活的一种疾病。我国早在2012年已经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但是非新生儿破伤风在我国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工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动物致伤工作组组长王传林也是新替妥®III期临床主要研究者,他表示,目前我国防治破伤风的被动免疫制剂主要有破伤风抗毒素( 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F(ab')2)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随着全球首款针对全新靶点,特异性结合破伤风毒素AB片段的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新替妥®的问世,我国破伤风的防治有了更多的选择。

作为全球首创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新药,新一代"破伤风针"——新替妥®,相较于传统的"破伤风针",具有诸多突破性亮点。

从安全性来说,临床研究中,零血清病报告,安全性良好。无需皮试、无需留观的特性,不仅将给药流程从传统"皮试+多次观察+剂量调整"的复杂模式简化为"一针即走",更从根源上杜绝了因皮试假阴性用药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新替妥®在给药后12小时95.4%的患者达到保护水平,快速起效,显著高于HTIG组(53.2%)[1],彻底颠覆传统"破伤风针"的防治格局。与现有产品相比,新替妥®不仅在起效速度上大幅领先,树立了行业新标杆,同时提供更持久的保护,避免短期内患者的二次感染风险。 

质量可控。新替妥®作为全球领先的基因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生物药,确保了产品的高度均一性和稳定性。通过严格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批间差异的卓越一致性,远超同类产品平均水平。

稳定量产。新替妥®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突破性摆脱对"人血"和"马血"作为原料的依赖。泰诺麦博已建成通过GMP认证的商业化生产基地,实现稳定量产,彻底解决传统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针难求"的供应困境,为市场提供充足、可靠的用药保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全科医师住培基地学科带头人梁子敬也是新替妥®III期临床主要研究者。他介绍,新替妥®作为中国源头创新的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药物,其III期临床结果显示其具有速效性(在12h内快速构建免疫屏障),优效性(持续数月提供高水平的抗破伤风中和抗体保护,抗体水平约为HTIG的5-7倍)、安全性(无需皮试、无过敏、无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和可及性(高质高产,充分满足临床供应需求)。期待新替妥®市为全球破伤风的防治带来更优方案,突破传统局限。

新替妥®的研发成果获得了全球监管机构的高度认可。2022年3月,中国CDE将其纳入突破性疗法,同年8月,美国FDA也将其纳入快速通道(Fast Track)。作为中国源头创新的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药物,新替妥®的上市也将为全球破伤风的防治带来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