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制药与百利天恒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707和BL-B01D1联用研究

沈阳2025年2月14日 /美通社/ — 三生制药宣布,与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天恒)近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707和BL-B01D1联合用药,在中国大陆地区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探索双抗+双抗ADC在肿瘤治疗上的未被发掘的潜在价值。

707是依托三生制药CLF2专利平台开发的靶向VEGF/PD-1双抗, 具有Best-in-class(同类最优)潜力。707正在推进包括单药一线治疗PD-L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联合化疗一线治疗NSCLC、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以及包括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在内的晚期妇科肿瘤等II期临床研究,患者入组人数超过300人, 并已获得FDA的IND批准。近期于JPM大会上披露的II期临床阶段性分析数据显示,70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治疗上展现出优异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尤其在NSCLC适应症上,无论单药还是与化疗联用,707均展示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BL-B01D1是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也是唯一进入临床阶段的靶向EGFR×HER3的双抗ADC。BL-B01D1正在中国和美国进行约30项针对多种肿瘤类型的临床试验,其中包括评估BL-B01D1单药用于癌症后线治疗的7个III期临床试验,包括2个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1个小细胞肺癌适应症、2个乳腺癌适应症、1个食管鳞癌适应症、1个鼻咽癌适应症;与PD-(L)1疗法联用于一线治疗9种癌症适应症(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头颈鳞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及尿路上皮癌)的8个II期临床试验,与TKI联用用于肺癌一线治疗的2个II期试验及6个Ib期临床试验。在美国,BL-B01D1正在开展2项临床试验,分别为单药针对多种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和BL-B01D1联合奥希替尼/帕博利珠单抗针对晚期实体瘤的I/IIa期临床试验。BL-B01D1作为全球首创药物,研究成果也已在ASCO、ESMO、SABCS等大会展示,展现出优秀的疗效信号和良好的安全性。

三生制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娄竞博士表示,"此次合作是双方基于对患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对创新疗法的不断追求,将各自具有BIC潜力的产品进行联合研究的一次突破性尝试。期待该合作未来可以为肺癌、肠癌等临床需求巨大的治疗领域开辟新的思路,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与优势互补,为肿瘤治疗领域带去更大进展,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朱义博士表示,"目前ADC+免疫(IO)联合治疗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癌症治疗策略,通过联合使用不同机制或不同靶点的药物,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并克服耐药性,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周期和生活质量。开展BL-B01D1与707联合用药的探索,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潜在的高效、安全的全新组合治疗方案,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全球首创,新一代”破伤风针”新替妥®获批上市

珠海2025年2月14日 /美通社/ — 2025年2月11日,全球首创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新药——新替妥®(中文通用名为"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的新药上市申请(NDA)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新替妥®作为迭代升级的新一代"破伤风针",适用于成人破伤风紧急预防[1]。通过肌内注射,快速起效,以达到紧急保护。无需皮试,无需留观(门诊患者),无需区分体重和伤口大小,一针一次给药,达到全程保护。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2]。避免发生破伤风的关键在于出现外伤等暴露后的及时干预和有效预防。

当出现不洁或污染伤口时,对伤口的妥善处置以及被动免疫制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破伤风针)的应用,就如同一场争分夺秒与破伤风梭菌展开的"抢先赛跑"。被动免疫向主动治疗转变,化被动为主动,为患者提供"抢先治疗"的宝贵机会,通过紧急预防来极大降低破伤风发病风险。

目前,大众熟知的"破伤风针"主要包括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然而,TAT作为马源血液制品的代表,存在较高的过敏风险,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甚至死亡[3],早已被许多发达国家淘汰;由于上述诸多不良反应,早在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将TAT从全球基本推荐药物目录中移除[4]。HTIG完全依赖于人血浆为原料供应,产能有限,常常面临"一针难求"的局面,而且存在传播其他血源性传染病的风险。这些传统药物的局限性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及时救治,也为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破伤风是一种大家很熟悉却又常常被认为已经远离我们生活的一种疾病。我国早在2012年已经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但是非新生儿破伤风在我国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工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动物致伤工作组组长王传林也是新替妥®III期临床主要研究者,他表示,目前我国防治破伤风的被动免疫制剂主要有破伤风抗毒素( 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F(ab')2)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随着全球首款针对全新靶点,特异性结合破伤风毒素AB片段的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新替妥®的问世,我国破伤风的防治有了更多的选择。

作为全球首创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新药,新一代"破伤风针"——新替妥®,相较于传统的"破伤风针",具有诸多突破性亮点。

从安全性来说,临床研究中,零血清病报告,安全性良好。无需皮试、无需留观的特性,不仅将给药流程从传统"皮试+多次观察+剂量调整"的复杂模式简化为"一针即走",更从根源上杜绝了因皮试假阴性用药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新替妥®在给药后12小时95.4%的患者达到保护水平,快速起效,显著高于HTIG组(53.2%)[1],彻底颠覆传统"破伤风针"的防治格局。与现有产品相比,新替妥®不仅在起效速度上大幅领先,树立了行业新标杆,同时提供更持久的保护,避免短期内患者的二次感染风险。 

质量可控。新替妥®作为全球领先的基因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生物药,确保了产品的高度均一性和稳定性。通过严格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批间差异的卓越一致性,远超同类产品平均水平。

稳定量产。新替妥®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突破性摆脱对"人血"和"马血"作为原料的依赖。泰诺麦博已建成通过GMP认证的商业化生产基地,实现稳定量产,彻底解决传统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针难求"的供应困境,为市场提供充足、可靠的用药保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全科医师住培基地学科带头人梁子敬也是新替妥®III期临床主要研究者。他介绍,新替妥®作为中国源头创新的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药物,其III期临床结果显示其具有速效性(在12h内快速构建免疫屏障),优效性(持续数月提供高水平的抗破伤风中和抗体保护,抗体水平约为HTIG的5-7倍)、安全性(无需皮试、无过敏、无血源性疾病传播风险)和可及性(高质高产,充分满足临床供应需求)。期待新替妥®市为全球破伤风的防治带来更优方案,突破传统局限。

新替妥®的研发成果获得了全球监管机构的高度认可。2022年3月,中国CDE将其纳入突破性疗法,同年8月,美国FDA也将其纳入快速通道(Fast Track)。作为中国源头创新的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药物,新替妥®的上市也将为全球破伤风的防治带来新方案。

爱科诺生物宣布其RIPK2抑制剂AC-101中国1b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纽约2025年2月13日 /美通社/ — 爱科诺生物医药公司Accropeutics Inc.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调节性细胞死亡"的分子及相关发病机制,今天宣布其 RIPK2 抑制剂 AC-101在中国开展的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1b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该1b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AC-101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爱科诺生物于近日获得了美国 FDA 对 AC-101 的 IND 批准,以使其计划开展针对该适应症进行的2 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MRCT)。

爱科诺生物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小虎博士表示:"完成1b 期研究首例患者给药,标志着我们在推进AC-101这种新型口服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相信,RIPK2 是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靶点,开发靶向RIPK2的AC-101,将为迫切需要安全有效,非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提供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默沙东注射用头孢洛生他唑巴坦钠(卓利达®)在华获批 为耐药菌感染治疗带来新选择

上海2025年2月13日 /美通社/ — 默沙东(美国新泽西州罗威市默克公司的公司商号)宣布,其新型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注射用头孢洛生他唑巴坦钠(注册商标:卓利达®)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适用于与甲硝唑联合治疗成人和儿童(出生至18岁以下)患者由敏感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微生物引起的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治疗成人和儿童(出生至18岁以下)患者由敏感革兰阴性微生物引起的复杂性尿路感染(cUTI)(包括肾盂肾炎);治疗成人(18岁及以上)患者由敏感革兰阴性微生物引起的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HABP)和呼吸机相关性细菌性肺炎(VABP)

铜绿假单胞菌(PA)和肠杆菌目细菌是我国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的革兰阴性菌,HAP分离的病原体中,肠杆菌目细菌及PA占47.1%[1]。PA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2],研究显示,我国各种类型感染患者中的耐药PA占比高,其中57.3%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3]。耐药问题直接加重了临床治疗负担——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2],研究显示,MDRPA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长以及30天再入院率皆有所增加[4]

此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ESBL-E)带来的挑战同样日益严峻。研究显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在尿路感染患者中的检出率高达62%[5],其早期恰当治疗,改善预后,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6]

对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感染病学学科负责人俞云松教授指出:"在抗菌药物耐药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一项重大挑战。注射用头孢洛生他唑巴坦钠(卓利达®)在中国境内的获批,为临床应对耐药菌感染的挑战提供了新的选择。特别是在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卓利达®为治疗MDRPA和ESBL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期待这一新型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药物能够在临床治疗中帮助医生应对日益复杂的耐药感染,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默沙东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裁李正卿博士表示:"此次卓利达®的获批,将为临床应对PA及 ESBL-E感染挑战带来创新选择。作为抗感染领域领导者,默沙东长期关注在细菌治疗、尤其是耐药菌治疗领域的临床需求,不断加强对新型抗菌药物管线的研发投入,致力于破解耐药管理的关键难题,以期为中国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性良好的治疗选择。立足于抗生素领域的深厚积淀,默沙东将持续聚焦临床需求,以创新为驱动,将前沿创新药物带给更多中国患者。"

康宁杰瑞HER2双抗ADC药物JSKN003治疗卵巢癌的Ⅲ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苏州2025年2月13日 /美通社/ — 康宁杰瑞生物制药(股票代码:9966.HK)宣布,HER2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JSKN003对比研究者选择化疗治疗铂耐药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原发性腹膜癌或输卵管癌的Ⅲ期临床研究(研究编号:JSKN003-306)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JSKN003是康宁杰瑞利用特有的糖基定点偶联平台自主研发的HER2双抗ADC,较同类ADC药物具有更好的血清稳定性、更强的旁观者杀伤效应,有效地扩大了治疗窗。2022年,JSKN003先后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启动单药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临床研究(研究编号:JSKN003-101,JSKN003-102)。两项研究汇总分析结果显示,JSKN003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在既往接受过多线系统性抗肿瘤治疗的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中疗效明显,且对HER2有表达(IHC 1+/2+/3+)和HER2无表达(IHC 0)的患者均发挥抗肿瘤作用。

JSKN003-306是一项在任何HER2表达水平的铂耐药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原发性腹膜癌或输卵管癌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旨在比较JSKN003单药与研究者选择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TriNetX与Fujitsu成立合资企业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2025年2月12日 /美通社/ — 全球真实世界数据(RWD)和真实世界证据(RWE)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TriNetX,携手全球ICT企业、日本领先的电子健康档案(EHR)供应商之一Fujitsu公司,合作成立了TriNetX Japan K.K。这家开创性的合资企业旨在快速创建适宜环境,使日本患者的匿名电子健康档案能够用于优化临床试验、推进医疗保健研究以及加快药物开发时间。

该举措标志着日本在融入全球数据驱动型医疗和保健创新领域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为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 此外,日本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现状为研究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年龄相关的疾病提供了理想的基础。

“自2022年全面进入日本市场以来,TriNetX已使制药公司和研究人员能够通过我们的联合系统安全地利用匿名患者数据,同时确保相关方遵守日本严格的数据隐私法规。”TriNetX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Gadi Lachman表示, “与Fujitsu的合资企业将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巩固日本在全球医疗保健领域的地位,使我们得以在关键疗法与患者间建立联系。”

新公司将把TriNetX累积超过2亿份档案的全球网络TriNetX LIVE™平台与Fujitsu面向日本医疗保健行业的云平台整合到一起,为领先医疗机构和生命科学创新企业提供无缝连接。 通过集成高级分析和数据应用平台,研究人员和制药公司将安全、高效地访问大规模电子健康档案据集,彻底改变临床试验和精准医疗计划。

Fujitsu健康生活部部长荒木达树表示:“Fujitsu很荣幸能与TriNetX合作,共同推进日本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创新。 我们将与TriNetX共同创造适宜环境,将以往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日本医疗数据有效地用于临床研究。 作为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基础的‘Fujitsu Uvance’业务模式的一部分,Fujitsu的目标是在日本消除药物流失现象,并创建一个能够利用医疗数据的生态系统,从而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医疗机构加入TriNetX网络,TriNetX-Fujitsu合资企业也应运而生。 研究人员已经在利用TriNetX的数据和技术开展创新研究,而制药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向这些机构提供临床试验机会。

TriNetX日本地区经理若林崇光将领导TriNetX Japan K.K,TriNetX首席运营官Steve Kundrot和TriNetX并购与业务发展副总裁Elizabeth Schwert将加入该公司董事会。

重大突破!来恩生物Liocyx-M004获FDA批准进入国际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治疗肝癌

新加坡和中国广州2025年2月12日 /美通社/ — 近日,来恩生物(Lion TCR)宣布其mRNA编码TCR-T细胞疗法产品Liocyx-M004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启动国际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来恩生物在全球创新疗法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也为肝细胞癌(H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是一个乙肝大国,也是一个肝癌大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癌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现存的中国慢性乙肝患者已经超过8600万,每年新增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接近40万。Liocyx-M004是全球首个针对HBV相关肝细胞癌的mRNA编码TCR-T细胞疗法。 此次FDA批准启动的国际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将评估Liocyx-M004单药及其与仑伐替尼联合使用的疗效。仑伐替尼作为晚期肝细胞癌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具有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潜在功能,与Liocyx-M004的联合治疗有望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抗肿瘤疗效。


来恩生物首席医学官兼首席运营官王婷婷博士表示:"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体内的HBV特异性T细胞通常会功能性耗竭,导致这些患者的自身HBV特异性T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清除带有HBV-DNA整合的感染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我们的研究证明了HBV特异性TCR-T细胞能够有效清除具有HBV-DNA整合的肝癌细胞。因此,过继性回输和补充患者自体的HBV特异性TCR-T细胞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有希望重建患者体内的HBV特异性T细胞库,发挥靶向杀伤表达HBV抗原的肝癌细胞和被HBV感染的肝细胞的作用,用于治疗HBV相关性肝细胞癌。近年来,虽然针对晚期肝细胞癌的系统性治疗取得很大的进展,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体系逐步建立,但是缺乏针对HBV相关肝细胞癌的精准疗法。 通过评估Liocyx-M004与仑伐替尼的联合使用,我们期待进一步提高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应答率和患者的生存率。FDA批准这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进入2期为来恩生物在mRNA编码TCR-T治疗肝细胞癌的道路上持续深耕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接下来,我们会加速推动2期临床的进展和临床数据的积累,争取早日造福患者。"

来恩生物首席执行官彭晓明博士指出:"Liocyx-M004是第一个美国FDA批准的以HBV病毒抗原作为治疗靶点的TCR-T疗法,也是第一个FDA授予快速通道(Fast Track)资质的此类药物。此次,FDA批准Liocyx-M004进入国际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 进一步体现了该疗法作为肝癌创新疗法的重要意义,对来恩生物来说是又一个重大里程碑。 同时也标志着来恩生物从临床阶段向商业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公司在聚焦积极推动龙头产品管线进入国际多中心2期临床的同时,也在加快布局和开发基于mRNA-LNP递送技术的体内TCR-T现货型(也称为"通用型")产品平台,预期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同时升级AI赋能的TCR新靶点发现平台拓展新的产品管线到治疗不同的实体肿瘤,例如肺癌、乳腺癌和消化道肿瘤等。"

据悉,来恩生物Liocyx-M004在此前的早期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中实现了33.1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24365da0e8fd770b6ab558dccdfa7c73.jpeg

展览现场,《感知跃迁》

Installation view, Take a Perceptual Leap


专题艺术家:

汪晓芙

撰文&采访:

贺潇


非欧几何、意识流、抽象是人们面对非叙事性画面时很容易跃入脑海的词汇,绘画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艺术家们如何借助想象和技能在一个公认的平面上以色彩、线和体积来展现丰富的空间。“感知跃迁”展览现场首先迎接观众的是汪晓芙的作品,这位从学习摄影转向绘画的90后艺术家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总是很难信任照片带来的叙事,用她的话说“不擅长截取现实”,但文本与绘画却有效地为她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汪晓芙的工作方式是从书写、剪贴、发散再不断回溯去进行的过程,因而绘画只是她众多创作的出口之一。当零散的信息在反复的练习中摊开,一些独属于艺术家自己的思考共性开始显露,她最为关心的绘画主题、绘画是什么、画家和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在对媒介特性把握的愈加娴熟中得以延伸。即使学习过photoshop,并用数位板画过数字画,但对汪晓芙而言,“那时,颜色是坐标,是数据”。凭借自己的经验让实体的颜料混合则更像一种仪式,她想象“深渊”向她展露了眼睛,而走向“深渊”是一场令人恐惧的行动,却又伴随着好奇与刺激,也成为了她持续探索无尽“真相”的动力。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展览现场,《感知跃迁》

Installation view, Take a Perceptual Leap

Q&A

FH=Fiona He

XF=Wang Xiaofu


FH:“感知跃迁”展览中精选了你正在进行的创作中的一部分,这个自2019年开始酝酿的系列便持续至今。从阅读布朗肖的小说《黑暗托马》获得了有关眼睛的启发之后,你从文字中提取了个体意识与不同情境中的外部世界相遇的部分,又回到个人生命的诸多体验中。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个系列的来龙去脉?


XF:这个系列的作品我想称之为“一切的开始”,这也是其中一张作品的名字。


这个系列的作品是在“回溯”的视角下诞生的。最初可以追溯到我刚开始在美国学画画的时期,当时我不断地问自己,我想通过绘画做什么?在多年的实践和对自己的观察中,我发现我想要画的东西中有一种类似的情感是反复出现的。在不同的时期,我会通过不同的言说去描述这种情感——在2017年左右,如果一个陌生人问我,你在画什么样的画,(大概率他在寻求一个简单的答案)我会回答说,“是关于一个人在突然想起那个被许诺的天堂时的失落感”;现在我会回答说“就像掉进了一个万花筒的洞里,即幽闭、又无限”。


我的工作方式是通过书写、剪贴、发散再不断回溯去进行的。在画布面绘画之前,也会画大量的彩铅和丙烯的纸本作品。在多年的记录中我发现,我总是在思考我绘画的主题、绘画是什么、画家和世界的关系这一类的问题。我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随笔、示意图、意象的收集,相关文献的摘抄等等。这些信息会被我零散地记录下来,然后一段时间后,我会用新的视角整理和观察这些收集。“一切的开始”就是在这样的工作下诞生出来的。它之所以能作为一支节点出现,是因为我对这些问题有了阶段性的体会。虽然是“开始”,但它蛰伏已久,并经历了漫长的夜晚。


布朗肖的《黑暗托马》是这个系列中一个重要的文本参照。我被它其中晦暗不明的感觉所吸引,不仅是他使用的意象、还有语言和书写方式。虽然他没有直接书写绘画,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能联想到自己作为创作者的处境,一种主体在黑暗中消散,却又通过这种消散与某种更原始的实在接触的体验。就像是下到深渊中,去找一颗低温却通红的太阳,它是一种孤独和幽暗的背景下的超越的行为。


这样的线索也慢慢构成了我绘画的题材——“那个深渊中的东西”。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汪晓芙《一切的开始》2024

亚麻布面丙烯, 185 x 260 cm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汪晓芙《一切的开始》,手稿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汪晓芙《一切的开始》,细节图

FH:你曾用文字描述过“深渊”:“有一天池塘的水面上向我睁开了一只眼。我惊愕地,抓起一块手边的石头,朝那眼投去,水发出震荡的声响,石头却没有落出水中,它被这只眼吞下,仿佛跌进另一个世界的深渊”。这段文字为我提供了最直观的线索来了解你的创作思路。走入深渊是一场令人恐惧的行动,却又伴随着好奇与刺激,也成为了你探索“真相”的动力。那“真相”这个概念该如何去定义, 在你的探索过程中,它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XF:有关“真相”的思索,来源于另一篇记录。这是我曾在2017年写过一个笔记,又在2019年编辑后写成了一篇随笔《漂浮》中的一段文本,我曾在一次performative talk中使用了这个文本:


“所以,思索真相的时候,真相便是一个洞。挖的越深,洞就越大。……无论是洞还是引力,都有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它们像红色的小蛇引诱着你,等你跌进去时,给你看一副万花筒里的景象。然后你沉醉在里面,不知昼夜,不知悲喜,没有出口,只有十万种选择。你在无限的空间里幽闭,在极乐里哭泣,在一阵狂喜中呼吸短促,一切还来不及选——就像你的存在的形状被挤压出来的瞬间。”


这篇随笔我试图描述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缠绕,以及绘画作为二维平面的媒介和“思索”这个行为的关系。“真相”便是那个召唤创作者进行思索或行动的东西,是一个抽象的点状物(dot),它对望向它的人们提出了“超越”(Transcendence)的要求,因为它的存在,创作既是一个幽暗的行为,也是对生的向往。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汪晓芙《暗之塔》2024

亚麻布面丙烯,122 x 155.5 cm


FH:如同你前文提到的,我发现绘画是你整体艺术创作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它仅是众多个人表达的出口之一。绘画与个人写作、表演、图片收集,甚至一些具有身体参与却不一定留下物质痕迹的工作同时进行着,这类工作也尚未以“作品”的形式出现在展厅中,但它们与绘画的关联又密不可分。你会有意识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创作么?


XF:我想是的,我认为只有理解了媒介的特性才能够更好的运用它们。我对绘画的认识就在一个传统的框架里——它是一个有边界的二维平面,它由颜料或材料构成,这两个特性使它有能力与现实拉开距离,并在内部解释自身;以及,一幅画必须涉及绘画问题,我们才应该将它认知为绘画。在我的创作习惯中,写作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这些文字是为了围绕着绘画的思考和笔记,它们是在一种非常私密的状态里诞生的,是为了帮我在绘画中“继续下去”。


但我一直认为写作和绘画是很近的两个媒介,它们都是无中生有的艺术,都是一个人就可以开始和结束的旅程,都是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器械就可以开始的媒介,都拥有漫长的历史,和浓烈的与自我的纠缠。


可是它们也非常的不同,从刚刚开始画画开始,我就思考了很多。从一开始,我就有一点抗拒艺术史视角下的语言,也对那些专门为了提供信息的语言产生过怀疑。我总是很小心地,想找到一种和自己的创作过程更贴近语言。所以,也可以说,是绘画让我对文字有了各种各样新的认识和要求。

FH:从你的创作笔记中不难看出,经年累月积累的个人日常经验与经典艺术史知识,以及它们在你的创作中最终留下的痕迹。此次展出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一个阶段内个体经验在感知和认知层面抵达的“峰值”。你在这期间完成的手稿中也记载了每件作品所经历的漫长的推演。你怎样判断绘画作品是否到达了你希望表达的状态?


XF:我想从时间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例如对于绘画问题,一般来讲在短期内就可以判断,有的时候从技术层面上去判断,有的时候从能量场的自足性去判断。


但是最近,我也有新的体会,最近我在筹备一个新的展览,它将会和我2016-2018年的一段经历有关。为此,我梳理和回顾了那时收藏的歌单、笔记、画,和所拍摄的日常照片。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作品,它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我判定为不好,因而很少想要去看到它们。但现在我再看到它们的时候,又会觉得它们非常好,就好像重新又发现了它们。我感到这是时间送给我的礼物,或是一个作品的周期可以辐射的很远。


FH:这个系列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在其暗藏的“叙事”,此处的叙事并非不是指讲故事,而是某种松散的生成秩序。而有趣的是,在作品的表达中,这种“叙事”从最初的两三件作品中可以识别的肢体、眼睛等形象,转向了例如星星、水面、丛林等自然环境的因素。画面以沉浸式的面貌关注着如何表达某种感受而非具体的场景。这样的转向是如何发生的?你认为在绘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XF:在我的创作习惯中,我会用书写和剪贴的方式记录有关创作的灵感、绘画的思考、对自我的理解,以及由此铺展开来的和世界的关系的线索。它们被记录下来的形式有点像一团一团的菌类,一开始,有的是线性的联系,有的好像没有关联。而随着时间和菌种的累积,新的连接会诞生、旧有连接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让我的创作可以“继续下去”,它的推进过程像是在圆舞曲中盘旋方式的扩张,因此,同一个地方可能会去两次、三次。


画面中我反复描绘的意象便是来源于这样的创作习惯。理想情况下,这些意象有机会在自身的盘旋中解释自身,“叙事”和情感也可以在这样迂回的行径中被揭示,而时间也将发挥其作用。这样的方式允许我一张一张地画、一步一步地探索,这样的旋转中,没有绝对的过去、也没有绝对的错误。


我认为绘画创作中,思考绘画的真正主题,以及“如何继续下去”是非常重要的。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艺术家手稿、书写、剪贴

FH:你常在单一画面中突出一个主色调,它会让人联想到抽象绘画,或是韩国的单色画。为画面定调是否是受到艺术史中已有经验的启发?


XF:每件作品有一个主色调,这样的限制,实际上是为了让不同的作品被放在一起观看时能够在色彩空间上形成对话。我曾经非常急切地想要在画面中画进所有的想法、情感、结构、矛盾。后来我意识到,画可以一张一张的画,就像话只能一句一句地说。一张画可以只讲一句话,但如果几张画放在一起可以互相说话,有的声音小一点,有的大一点,有的说得长一点、有的说得短一点。可能比起抽象画的影响,更像是爵士乐演奏中的各司其职的感觉。自从有了这样的意识后,我会在画布面之前就先确认好大概的张数、每张的尺寸,整体的色调,以及每幅画中的颜色。

FH:黑色吸收了光谱内的所有可见光,不反射任何颜色的光,又被定义为没有任何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或许这是很多画家尽量避免使用黑色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黑色会给画面“判死刑”。而你使用黑色的方式反而提亮了被其覆盖的色彩,甚至提供了色块之间产生的空间关系。你如何发现黑色辅助亮度的功能?以及使用这个颜色是否再现了更广泛的思考?


XF:刚开始画画的时候,我有一位非常欣赏的画画的朋友,他说他绝不用黑色和白色,我受他影响也坚持这么做过。但后来我发现,我对颜色的贪心只有黑色能够包容。黑色更容易使诸如红色、紫色、这类非高明度的色彩发光。而且,我喜欢用透明度较高的黑色,这样的黑色背后并不是密不透风的。


恰好在开始使用黑色的时期,我也开始思考创作中关于幽暗和深渊的部分,以及它所指代的精神图景。深渊的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它包含了多层的关系,其中一个指涉了创作者在面临创作选择时,看到的由可能性、以及每一个选择的背后所包含能够促成这些选择的条件的堆叠,这些堆叠像一个向内生长的深渊。在这堆叠的缝隙之间,创作者能察觉到自身与外部、它们的互相渗透与纠缠,以及它们演化和畸变而成的结晶或迷雾……这种领域如果要赋予它一种颜色的话,我想也是黑色的。


我曾在2023年与于吉和董龙跃合作的写作项目中书写过这样的一个时刻,我写了一个雕塑家在雕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他在窥见这个深渊时看到的景象。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视差”表演现场,表演者:汪晓芙&董龙跃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at NYU Shanghai



FH:你先是在中央美院完成了摄影专业的本科学业,但到了美国的马里兰艺术学院,你又转向了绘画创作,什么样的契机/动力让你从“机械生产”转向了更“原始”的绘画创作?


XF:学习摄影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总是很难信任照片想要告诉我们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不擅长截取现实,对通过照片想说什么也很迷茫。我意识到我还是更喜欢绘画,因为我喜欢看它们。我在大三的时候翻到了一本Helen Frankenthaler的画册,来来回回翻了很多遍。她的画中,色块与线条轻盈而丰富,仿佛只要是在画布上,重力就可以不受限制,颜色和gesture在各自的速度下矗立或舞动,组成了“洞穴”“草原”“奇异的落日”“半透明的草丛”。这些“风景”是风景的种子,它们让我瞥到另一种二维生命的形态。这些感受是对当时的我来说非常新鲜的体会,好像是把我从一种负担中解救出来。


专题|感知跃迁:汪晓芙

Helen Frankenthaler

Aerie, 1995

FH:假设沿着科技发展(其中也包括图像生产的技术)的线性时间顺序来看,你的创作似乎在逆势而行。同时,9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人是伴着科技产品的使用成长的,与之相关的技术在日常中的融入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技术在你的艺术创作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XF:绘画和写作很像,拿起笔就可以带你走得很远,我很难抗拒这样的诱惑。它能带来的无限的感受是目前其他的科技产品无法带给我的。这是一种让人晕眩的,同时又很纯真的体验。选择笔,好像就获得了从一开始就参与进去的能力,它并不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但我有一个关于颜色的“肌肉记忆”:

小时候,我看过一本百科全书上介绍彩铅工厂的故事,我被书上排列整齐的像彩虹一样的彩铅套装深深吸引。可能比起某一个颜色,我更喜欢看到成套出现的彩色笔、指甲油、眼影。后来中学的时候,我自己学习了photoshop,并用数位板画数字画,颜色的选取是在一个方形(实际上是立方体)的色轮上进行选择。那时,颜色是坐标,是数据。


然而画画时,我把颜料从管子里挤出来,凭借自己的经验让它们相互混合。尽管这个仪式,可能与100多年前的画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的参照物可能是自然,而我的是色轮和光谱。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天线空间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汪晓芙

(b.武汉)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她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和马里兰艺术学院Le.Roy Hoffberger 绘画学院。

通过绘画、绘画装置、写作和表演,她描述和观照事物的存在、个体认知以及存在与认知的边界,并探索它们之间的重叠、折叠、溶解与遮盖。她曾获得位于纽约的全奖艺术机构Shandaken paint school 2018-2019的fellowship,并且被推举为2018年Rema Hort Man新锐艺术家奖纽约地区的候选人。汪晓芙近期参加的展览包括:“我们是复形叠影中的一个,我是整体中部分的集合。”(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23)、“层起的表面”(Vanguard Gallery,上海,2023)、“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成都,2021)、“未来祭中祭”(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2021)、“在各处”(工作室画廊,上海,2020),和“涂擦之下” (Pierogi Gallery ,纽约,2019)。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龚辰宇在齐齐哈尔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如今的人类,仿佛就像搁浅在海滩上的提塔利克鱼。大海象征着线下的实体生活,而未知的大陆则以虚拟生活的形式等待着我们。无论是登陆新的世界,还是重归大海,都是一种演化的选择,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与期待。”

——龚辰宇

出生于齐齐哈尔,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和油画系,自2015年毕业后一直深耕绘画,成长的感悟与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在他的绘画中被一再转化,那些叫得出名的系列:“陈列物”、“偶像”、“冬眠”…承载着诸多曾被仰望的神祇,超常规的作品尺幅与铿锵的笔力为观者惊叹,情感与表达在刚性的画面架构中被适当的遮掩,几乎在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牵扯着令人沉思的寓言、动情的故事与和生命有关的个人体验。龚辰宇将这些感知注入日常的绘画实践中,以一种漫长的几近于历史观的姿态看待现实性,并且将自己置入某种传统当中。他并非一个寡言者,而是常常处于沉思的状态,似乎意在嘈杂的声响中摸出主动脉的跃动。正是透过那些跃动频率,他觉察出颇多被选择性掩盖和遮蔽的真相。


如今,龚辰宇定居在杭州,工作室所在小区的对面,就是杭州野生动物园,也是他每次发帖的定位。野性思维与莽莽丛林构建的壁垒消解了大多数外部力量的冲击,给予他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在绘画中修炼画法、编织谜语。如果说“陈列物”是以切片的形式侧写了艺术家与环绕周身人与物的关系;那么“偶像”就是将那些加诸在龚辰宇意识宇宙中,游离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幽灵般的形象的捕获抓取;通过“他方世界与少年”艺术家试图贯通与征战有关的浩荡叙事。在虚拟叙事撑开的真空世界中,现实的沉重与苦痛已然轻量化,人们沉溺在各自的局域网中,成为那个被捕获的。


疫情犹如一则在世寓言,人类文明所不断强化的由“剑”所主导的法则面临着其失效的时刻。于是,重新链接与激发潜能,成为龚辰宇面对这样时刻所做出的选择。正如同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中的主角柯西莫,选择在树上生活。绘画如同一场远征,在龚辰宇的血液里,似乎也流淌着一种未竟的骑士精神,他甚至也将这种精神承继在了画面之中。此篇推文将融合策展人对龚辰宇当前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上海空间个展“阿尼玛格斯”的阐述,以及艺术家对于新近作品中出现的新意象的解答。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龚辰宇:阿尼玛格斯”展览现场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上海




访谈


赵小丹 (策展人)

× 

龚辰宇 (艺术家)

赵小丹(以下简称赵):这次展览有一些疑惑点,可能不仅仅是我的疑惑,也是持续对你创作关注的群体的疑惑。我想我们的访谈先从这些答疑解惑开始。在这次个展中出现了两种动物的意象,甚至这两个意象在展览里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蝙蝠”和“驯鹿”,有意在指向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这是否依旧是有关“他方世界”概念的一个延伸。在你2022年的鲁明军老师策划的那次个展里,作品纷纷指向了战场叙事,我想借这次机会对上次展览也做一个回顾。


龚辰宇(以下简称为龚):这次展览是在“他方世界”概念中选取了一个角度深入讨论,是“他方世界”中的“边缘存在”寻求生存和身份认同危机的反映。我将新作品中的蝙蝠和驯鹿存在的世界称之为虚构的“异质空间”,二者皆为人类作为主导的世界中的“边缘存在”。蝙蝠是一种古老、神秘栖息在人类身边常见又陌生的动物,是唯一演化出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驯鹿与使鹿部落往往生存在极端的环境之中,他们的繁衍与迁徙都展现了作为边缘群体的生存策略。展览《他方世界与少年》是我通过虚构的“少年偶像”所展现出的人性的真实与虚假主题的阶段性总结。也开启了自我进行内在挖掘之后向自身外部生存空间思索的转向。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蝙蝠的报恩 The Bat's Reward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70×28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蝙蝠的报恩》 2024


赵:你的创作中大量的符号化处理,是否就是对于“异质空间”,也就是介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特殊空间的一种感官实验?


龚:每个艺术家都有属于其个人化的符号编码系统,我倾向于将具有文化共识的社会符号进行拼贴和解构,实现意象叠加,转化为批判的文本。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龚辰宇:阿尼玛格斯”展览现场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上海


赵:在这两次展览的中间阶段,你曾展开一个“冬眠”系列的作品,这个系列又与疫情期间的遭遇联系在一起。除了对疫情的思考,这个系列的展开是否也跟你经历失眠症的困扰有关系?


龚:冬眠在科幻作品中是一种大范围跨越时间的方法,在自然界许多动物通过降低代谢活动来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在冬眠系列的画面中我会反复去强调洞穴的结构和植物根茎的形状,象征着生命的孕育和能量的涌动。人类最初的信仰大多源于对自然事物的崇拜开始,这时人格化的“诸神”还未形成,更多是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作为体验神性的方式。“冬眠”系列即是我展现人与自然灵性连接的尝试。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与梦为眠 Sleep with Dreams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80×20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与梦为眠》 2024


赵:植物、藤蔓或者洞穴的形状,携带了一种天然的有关于母性的柔和,你是否有意识到,更多的时候你也是将女性的角色置放在了这样的情景之中?

龚:如果将女性的身躯视为孕育生产、基因传递、生命延续的符号,将根茎视为大地之上能量传递的重要环节,那么我将女性角色放置在被根茎缠绕的洞穴之中亦是将其视为一切能量的源头,对大地之母的呼唤。

赵:在东北也有“大母神”的信仰,而且这种信仰与萨满文化有极强的关联,“冬眠”系列或者作品中睡眠的状态的角色和这种归位与母神信仰在某次程度也有潜在的关联。其实在你的创作中一直存在对现实问题或者遭遇的一种关照,你也将战争、疫情糅合到了绘画之中。在这次个展里,我想先从《飞毯》这件开始聊,这件跟你在以往作品中出现的扮演角色有一定的接续,同时也是进入到这次个展的一个入口。女仆和宠物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是作为附属性角色。而你似乎有意在创作中打破这种禁忌关系?

龚:这件作品延续了之前系列成人童话的方向,正像灰姑娘驾着南瓜马车参加王子的舞会,社会阶级、性别角色、道德训诫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教条和禁锢,指望魔法的力量寻求改变和出路是蒙骗自己的安慰剂吗?原始的欲望是困在囚笼中的枯骨还是已经乘坐飞毯出走。紧束的latex服饰凸显女仆、宠物被世俗的欲望所物化,即使乘坐于飞毯之上也难以摆脱那层束缚,只能披着这坚韧的外壳穿越一道又一道的大门。


赵:你对于次元文化的着迷,可能不仅仅呈现在画面人物的服饰上,是否也包含次元文化中的角色应对世界时呈现的一种非常具有力量感的态度?


龚:我想是我自身的成长带来了对角色认知上的变化,儿时接触到日漫《新世纪福音战士》,那时总觉得其中的少女角色总是比主角碇真嗣成熟许多,总是恼于他的懦弱逃避,不理解他为什么不成长为一个英雄拯救世界。现如今再回看碇真嗣这个角色,感受到的是少年对周遭的敏感、恐惧以及与他人连接的渴望,他不愿去承受社会强加给他的束缚,他在对抗中成长并最终打破了自我麻痹的虚幻内心世界—打破了自身的AT Field,回归拥抱了真实的生活。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龚辰宇:阿尼玛格斯”展览现场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上海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飞毯 Flying Carpet

2022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300×600cm

「展览自《飞毯》(2022)拉开帷幕,背景的三重门的设置不仅打开了绘画的时空维度,左侧飘起的窗帘与涌入地面的冷冽月光,也在强化这一刻的突如其来。沿着打碎的花瓶、倒地的置物架与散落地面的羽毛掸,当视线最终回转到带有明显童话意趣的异域飞毯上,身着社会符号化装扮的女仆与皮毛制服的随行犬,似乎正打算和观者做最后的道别。然而当我们将注意力转向飞毯的流苏尾翼,一个被绿植遮挡掩映的金色牢笼与呈卧姿的完整动物骨骼,意在释放更多不寻常的信息。通过结构性的重置,结束白天劳作的女仆与日常被囚禁于笼中的随行犬,在夜晚出走以打破被施加的行为禁忌。作为衔接,《飞毯》将艺术家的创作从“他方世界”的战争叙事中迅速回撤,如同伞兵速降,刹那进入到由游猎民族、尼特族(NEET)以及守望者们构成的现实涡旋中。」



赵:这次个展我觉得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是作品中的角色,似乎是从一种扮演,也就是装扮的状态,进入到了一种动物人(Animan)的状态,从以人为主体的到以动物/植物作为主体的一个反转。是什么促使你在创作中进行了这样的转变?

龚:这次个展中我以森林、苔原再到冰原作为叙事的舞台,因此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也需要与这些虚构场景紧密契合、共生成长。我希望这些场景能够在其内自行发展,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系统,并与我们日常生活形成对照,让我更好的在创作中反思自身的生存空间。前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揭示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虚假与真实的部分,新作则更多关注人在面临演化的关键节点所可能做出的选择。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龚辰宇:阿尼玛格斯”展览现场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上海


赵:在游戏中经历的视角变化,你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场景的经验是否也在某种程度拓展了认知世界的方式?游戏中的角色设置或者世界观的建构,是否也会对你的创作产生导向?

龚:世界观架构是一件庞大繁复且吸引人的事,游戏中很多的机制设定会给我带来启发,比如说“空气墙”这个概念,“空气墙”是游戏设计中用来限制玩家移动的隐形障碍,对玩家沉浸感的影响降到最小,展现了数字时代“有形”与“无形”的边界设计逻辑。日常中的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自己和外界共同搭建的空气墙中?虽然科技如此发达,但科技依旧无法教会人该如何与他人交流,虚拟身份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部分,社交账号、游戏角色…正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我认知。虚拟社群渐渐变为了新的“异质空间”,这空间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既有隔离又有连接,既有镜像反映又有实际存在的空间。

赵:你曾经谈到小岛工作室在疫情前开发出的游戏《死亡搁浅》对你世界观的一个影响,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你也有加入这个游戏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

龚:《死亡搁浅》中的核心概念“冥滩”让我印象深刻,“冥滩”是连接生者与亡者的异次元空间,生死的过渡站。在“冥滩”上的“搁浅”状态好似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既无法回归原始自然,又难以适应技术带来的异化。

赵:你还有其他特别喜欢的游戏吗?

龚:顽皮狗制作的《The Last Of Us》,这款游戏通过剧情、表演、操作等方式给予了我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体验到与游戏中的角色成为“us”的互动感,这种经验是唯有游戏能带来的交互特质。

赵:这么看来,你更喜欢的是虚拟世界中架构的交互感。此外,作品创作手法以及作品画幅的比例,似乎与之前也有不同。我想知道这与作品中叙事性增强之间的关联。之前的作品似乎更周旋于崇高感和雕塑性,并且伴随在崇高主体周围的也都是一些具有极强象征意味的事物。

龚:这次的作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场景的描绘上,所以采用了很多宽画幅,以容纳更多的环境特征。同时,也着重突出了特定环境对主体形象的包裹感和约束感。在“冬眠”系列中,我便开始尝试调整构图的模式,把主体人物放置在画面的边角位置,反而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空间氛围和节奏的营造上。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伴旅 Travel Companion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70×28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伴旅》 2024



「一如丹麦学者拉内·韦尔斯莱夫在《灵魂猎人》的开场,对尤卡吉尔猎人老斯皮里登狩猎伪装场景的描述龚辰宇的作品《伴旅》,也恰如其分地呈现了这样一个狩猎的时刻:两头并排而行的驼鹿如涉水般在积雪中艰难跃走,伪装成驯鹿的猎人紧随其后悄然入局,龚辰宇借鉴马修·巴尼的影像作品《堡垒》中爱达荷州雪地中的背景,影像中狩猎女神狄安娜对狼的诱捕与猎杀,闪回至龚辰宇作品中游猎民族敛声屏气的一幕。在模仿与诱惑之间,艺术家将猎人定格在人与非人的中间状态。」



赵:那么在空间氛围和节奏之外,有关于作品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背后的故事也会占据相当的比重吗,你如何感知那样“情动”的时刻?

龚:好的故事带给我的是可提炼的框架结构,就像那些经典的神话传说被各种艺术门类不断地演绎,在其框架内添加符合每个时代的新内容。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将现象拆解为符号片段带入故事框架之中使符号意义增殖,不同符号层的交界处即催生了我的绘画叙事。


赵:文本阅读的经验也有在促成这种转向。似乎你个人也有一种从集体性的反思转化到整体性的关照。行为或者动作这种与雕塑性更接洽的语言,有意在放入一些流动性的内容,比如尘埃感。这是你应对叙事与绘画转化之间的壁垒的一种方式吗?


龚: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和《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给了我很多启发,尤其是《树上的男爵》中的主角柯西莫,他一生都住在树上,却从未感觉与大地失去联系。相反,树上的生活为他展开了许多轻盈而丰富的故事。树上好似开启了一个与地面上平行的时空,提供了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让人得以从庸常的生活中抽离。我在生活中感受到了许多类似的现象,借由绘画,我将虚构的“真”编辑呈现,带领观者入局,当类似的经验被唤起时,反思与疑惑也随之浮现。我所寻找的作品的“重量感”是一种微微飘起,还能荡起地面灰尘的一种感觉,既与现实做着对抗但又不脱离。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修剪枝丫 Pruning

2024

纸本素描 Sketch on paper

250×15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修剪枝丫》 2024


赵:回到这次个展,我们先来谈谈“蝙蝠”这个意象的使用,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这个形象被赋予了非常不一样的内涵,也许已然偏离了蝙蝠真实的生存状态。比如我们传统语境中的谐音文化,将蝙蝠当做是祥瑞。也有将存量极少的吸血蝙蝠恐惧无限放大的,更有将一些不携带的病毒强加在蝙蝠身上,而在流行文化中,“蝙蝠侠”又作为超级英雄的角色。似乎都是出自于对于这种生物属性知之甚少时的一些遐想或者幻想,或者说是不同类型的认知偏差。那么在你的创作里,如何是想要与“尼特族”(NEET)这种社会现象联系到一起的?

龚:蝙蝠在疫情的时期被当做病毒携带传播的疑犯提了出来,然而携带冠状病毒的动物有很多,比如旱獭也是多种冠状病毒的携带者。而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是蝙蝠成了被“附魔”的靶子,是不是因为在悠久的历史文明长河中蝙蝠一直和人类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人类对其好奇却又充满敬畏,它们穿插生活在城市的阴暗处并未被驱离,反而被赋予了嗜血肮脏的印象,殊不知绝大部分的蝙蝠是以水果和花粉为食的。


蝙蝠在我的画作中代表着“异质空间”中的“边缘存在”。蝙蝠在夜间生活避开日间的竞争,类似于边缘群体在主流社会之外寻找生存空间,开发自己特有的感知和生存机制,在主流体制外生存创造次级生存网络。


人类的童年时期从个体走向部落形成集体的文明,而今天,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一种重新分裂的过程,回归到更为个体化的生存状态。即使足不出户,取消面对面的社交状态依旧可以生活的非常舒适完满,“尼特”的生活现状恰巧是这种状态的集中体现,“尼特族”普遍拒绝就业,依赖家庭支持生活,很少在线下进行社交活动,长期居家不出。我并不想讨论这种现象的褒贬,而是想问,网络生活的便利是否会推动这种边缘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变为未来的主流?失业率增加,少子化现象的加剧,是否会进一步推进这种社会演化的方式?尼特族的生存状态与蝙蝠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都面临着新时期的演化和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观念和社会结构也在悄然改变。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蝙蝠的报恩 No.2 The Bat's Reward No.2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0×20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蝙蝠的报恩 No.2》 2024


赵:《一切源于一点》与两件《蝙蝠的报恩》看似是具有连续的关系,实际上又指向了不同的内涵。在作品的结构或者概念里,又是如何将艺术史中戈雅的《理性沉睡,心魔生焉》也就是沉睡后的状态引入到这组作品里的?而且你似乎有意将“理性沉睡”的概念置入到展览中,作为一条隐性的文本线索。


龚:戈雅所处的时代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势力强大,社会压抑。戈雅通过这件作品批判了社会的愚昧和迷信,表达了对理性的追求。蝙蝠的目盲象征着人理性的丧失,身心被非理性的恐惧占据。


本次展览中三件以蝙蝠为主题的作品都是想揭示现代社会下巨婴化的生活状态。苔原之上洞穴之中,人与蝙蝠找到了和谐共处的方式。极光下身着蝙蝠衣的人受到了某种蛊惑失去了理性,变得贪婪,只是一味地等待被支配。浓云滚滚,闪电雷鸣,新生的小蝙蝠遇到了人类文明。在人类社会中,蝙蝠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更多地被传说故事所虚构。“适者生存”的法则注定会发生在这只小蝙蝠身上,它能否完美地融入这个新世界,适应并生存下去呢?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一切源于一点 Everything Originates from One Point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30×17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一切源于一点》 2024



「作品《蝙蝠的报恩》(2024)与《蝙蝠的报恩No.2》(2024)试图以双重视野呈现潜伏于特殊时期的群体性分化。如果说前者表述的是来自异族的主动供养,那么后者则显现为个体主动切断与群体的社会性关联,在自设的庇护所进入与主流轨迹和价值观背离的生存状态。此外,艺术家着意为蝙蝠赋予一重骑士的身份与属性,试图将观者一同带入小岛工作室在游戏《死亡搁浅》构建的世界观之中,蝙蝠骑士如同游戏中的传奇送货员山姆,在末日景观下承担着资源供给以及将分裂的群体互联的责任。」



赵:说到线索,你也提到这次展览里的几条线,或者说几种生态环境的中间地带,从森林、苔原再到冰原的更迭。这可能也和你的家乡齐齐哈尔的所在地也有关系,背靠大兴安岭,伴随黑龙江流域。但是在作品中,两个系列都出现了铁轨这个内容,对你而言,铁轨意味着什么,它具有某种怀乡情愫吗?

龚:铁路对于游牧与农耕的世界,带来的是更先进的文化吗?更为“文明”的世界,是否会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干涉那些被视为低级的文明?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应当是什么?文化的融合,最终是否意味着形成一种繁荣的“民族共存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与文明的共存问题愈加突出。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冲击下,固有的文化特性随时可能被抹去。对我而言,铁路象征着迁徙。童年时,我生长在黑龙江,感觉从家乡出发,无论去向何方,都要经历漫长的火车旅程。而如今,我定居在杭州,铁路线如同一根涌动的血管,将我与家乡紧密相连。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龚辰宇儿时居住地车厂区的照片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你在车厂区的成长经历,似乎并没有让你的作品趋向更多与钢铁有关的内容,或者工业废墟之类的,也就是说物质性或者与现实十分相关的场景并不能引发你的创作欲,反而是更为宏大的,遮罩在意识之上的或者潜藏在现实之中的某种脉络或者神经系统更能够触碰你的兴奋点。


龚:是的,我对再现集体生产生活不感兴趣,工业废墟在我看来也是人类在发展中对末日场景的焦虑,对废土世界的想象。我更关注人际边界、人的共同记忆源头,个体性与集体性的永恒矛盾等概念。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黑龙江流域冬季的采冰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有关驯鹿的作品,似乎更多是与“迁徙”主题关联在一起的。似乎在表述你说的那种“线”的概念,其实也是处于时常变动的状态。驯鹿族和游猎族群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季节变迁,河道变化等等,人与万物具有某种和谐的变奏。那反过来看,这是对于现代生活的一种反观吗?或者是这些族群的生活方式与你更能够产生某种共振?


龚:铁路线穿越密林,树线之外是苔原,雪线将绿色覆盖转化为一片洁白。这三条线的概念,也是我未来将在作品中反复探讨的主题。在我看来,人类活动的主线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条支线任务在悄然进行。在那些边缘地带,工业经济的渗透较为缓慢,当地人得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使鹿部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驯鹿的消失往往意味着使鹿部落人群灵魂的迷失,在极端地区驯鹿与人共同面对,驯鹿不仅是生物个体,更是边缘化群体文化存续和权益争取的重要符号载体。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溪边的争斗 The Fight by the Stream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70×28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溪边的争斗》 2024


赵:的确如同我们之前聊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中讲述的变迁史,好像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持续倡导直线思维的现代化文明模式,那么这样的失落就难以避免。这也是你想要在作品中呈现多元化视角的原因吗?


龚:我不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猎奇心态的满足,我在玩游戏时特别喜欢关注支线任务和隐藏关卡或者隐藏结局。文明的发展总是由主线和多条支线交织在一起引出多种文明类型,单一带来的必定是思想的迟滞和末路。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曾经生活于山林的驯鹿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在“蝙蝠”和“驯鹿”之外,近来你作品中的常驻角色是潘神的变体,对这个形象的选择主要是从画面造型方面的考虑吗?又或者是因为这个是希腊神话中的最后一个末端的神祇,某种秩序的守护与象征吗?


龚:潘神更接近泛神论中的自然神,文明与荒野交界的守护者。潘作为牧神他下半身的羊腿是自然与野性的外化,上半身的类人形态则赋予了他智慧和沟通的能力。以“类人”见“人类”,鬼神幻化为野兽,野兽走向人形,我更关注的是这一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而非最终的变化结果。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星期五 Friday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30×16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星期五》 2024


赵:这个角色似乎已经成为你绘画中的「居民」了,已然超越了原本形象的内涵。比如在作品《星期五》中,这个形象也是与黑龙江上游的原始岩画有更密切的关系。

龚:文明的训化过程中总会有裂隙,不只是殖民者单向的对原住民进行符号化重塑,原住民变为文明的皈依者之时也会将自身携带的文化习俗与其相容,演化出新的变种。画中的木雕形像来源于黑龙江流域,这条大江经历过多种文化的洗礼。我画中虚构的“居民”用宗教生活填补了长期孤独的游牧生活形成的情感真空。

赵:关于“演化”也是你在这次个展中试图表达的一个观点。这种观点是你在阅读文本后的一种即时反馈吗?或者也有一些现实问题的反思在里面?

龚:在阅读《宇宙奇趣》中的短篇故事《水族舅老爷》和克苏鲁神话《墙中之鼠》时,我深受启发,开始思考人类演化的问题。《水族舅老爷》探讨了生物进化论中的“水陆过渡”主题,而《墙中之鼠》则描绘了主角家族不断挖掘城堡,直至发现史前洞穴系统,这一情节暗示着人类文明建立在更古老、恐怖的遗骸之上。


我更倾向于“演化”这一概念,而非单纯的“进化”,因为演化展现了更多元、更丰富的选择。回溯到3.75亿年前泥盆纪的提塔利克鱼,它们拥有扁平的头骨和肉鳍,努力向岸上涌动,在空气中呼吸,暴露于日光之下而没有脱水,成为陆生脊椎动物。然而,它们的同类中,仍有不少衍生出了两栖形态,甚至重新回归大海。如今的人类,仿佛就像搁浅在海滩上的提塔利克鱼。大海象征着线下的实体生活,而未知的大陆则以虚拟生活的形式等待着我们。无论是登陆新的世界,还是重归大海,都是一种演化的选择,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与期待。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两足兽与四足兽 

Bipedal and Quadrupedal Beasts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30×16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两足兽与四足兽》 2024



「当迦楼罗在暗夜中将达尔文宣称的人类共同祖先黑猩猩捕获,由作品《两足兽与四足兽》(2024)引发的思考不仅限于岛屿法则带来的现实性挑战。在创作中,艺术家对演化而非进化观点的执行,在多元化趋向的感知中逐渐瓦解复杂现实性大厦的根基。」



赵:最后,作品中似乎存在一种“群像的诱惑”与“单体崇高感”之间的一种拉扯,而你似乎是用动物与人形象的嵌合来应对这种拉扯感。而在早之前作品中出现的群像,也是一种象征叠加的方式。我想知道在接下来的作品中,你是否有意做出一些变动?


龚:我想,我将更多地聚焦于群像的描绘,以此展现族群或部落整体所面临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部落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在现代社交媒体中,“部落”更强调共同的兴趣和身份认同,强调群体内部的紧密联系与共同目标。在这样的“部落”中,个体的孤独与渺小反而被拉近,心灵的距离得以缩短。接下来,我将深入研究这一新型“部落”形成的框架结构与功能。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迁徙 Migrate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50×200cm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赵:其实《迁徙》这件算是你提到的“部落”建构的一个开端,非常挺期待你如何在作品里去布陈这些关系和选择事件的段落,而不仅仅是强化画面中的象征与形式,包括你之前谈到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喜欢,这种关联想必也会拓展你之后创作上的开阔性。


龚:是的。




蜂巢|上海 Hive|Shanghai

正在展出 | ON VIEW

2024.12.20-2025.2.28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蜂巢·生成|上海 Hive Becoming|Shanghai

正在展出 | ON VIEW

2024.12.20-2025.2.28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绘画的追问|龚辰宇访谈: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异象里

蜂巢|北京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 Beijing

E06, 798 Art Zon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15, China


蜂巢|上海

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270号中一大楼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 Shanghai

First Trust Co. Building, 270 East Beijing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01, China


蜂巢·生成|上海

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211号

Hive Becoming | Shanghai 

211 East Beijing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01, China


开馆时间/Opening Hours

周二至周日 10:00–18:00,周一闭馆

Tuesday to Sunday 10:00–18:00, closed on Mondays


Tel. +86 010 59789530

官方微信:蜂巢艺术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HIVEART2013)

Redbook: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Instagram: @hivecontemporaryart

Facebook: @hiveartcenter

Email: info@hiveart.cn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作为国内最先召开的类器官大会之一,生物谷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研讨会已连续召开了4届共计为3000+行业同仁、200+国内外展商150+专业讲者提供了深入交流平台,与会满意度超过98%获得一致好评!2025年我们的会议将继续立足于类器官及器官芯片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旨在探讨该技术在生物医药、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次会议将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交流研究成果,探讨技术难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我国类器官及器官芯片研究及应用迈向更高水平贡献力量。

01

会议介绍

INTRODUCTION 

会议名称|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类器官与新药研发

会议时间|3月7-8日

会议地点|
         上海中庚聚龙酒店
       (闵行区闵虹路80号)

主办单位|生物谷、国际类器官研究协会ISoOR、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嘉定瑞金创新中心、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协同创新平台、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上海械谷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园区

支持单位|Journal of Organoid & Bioscience、 Organoid Research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扫码即可报名!

02
大会议程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会议日程更新中,以现场为准)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扫码即可报名!

03
特色活动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未来之星—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创新突破大赛

大赛目标

1.激发研发人员、科研人员对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的关注与研究;

2.选拔优秀科研人才,助力我国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发展;

3.促进学术、产业交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4.提供优秀墙报设计与展示平台。

大赛流程

1.报名及提交作品:即日起至2025年2月24日;

2.初审阶段:2025年2月24日至2月28日;

3.终审阶段:2025年3月7日至3月8日;

4.颁奖典礼:2025年3月8日。

奖项设置与奖励

1.未来之星——创新先锋奖:

金奖(5000元/人,获奖人数:1人);

银奖(4000元/人,获奖人数:2人);

铜奖(3000元/人,获奖人数:4人);

参赛对象:青年科学家/优秀企业家/行业从业者创新成果与设计大赛:40岁及以下的青年科学家。

2.未来之星——学术新星奖:

金奖(2000元/人,获奖人数:3人);

银奖(1500元/人,获奖人数:4人);

铜奖(1000元/人,获奖人数:8人);

参赛对象:研究生与博士后优秀论文/设计大赛:全国范围内在读研究生、博士后。

3.未来之星——学术视界奖:

金奖(800元/人,获奖人数:3人);

银奖(600元/人,获奖人数:6人);

铜奖(400元/人,获奖人数:10人)。

参赛对象:优秀墙报设计与展示大赛:全国范围内研发科研人员、学生。

报名方式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参赛者请先扫码注册参会,

会议注册成功之后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摘要以及参赛回执,

发至大会联系人。

联系人:冯老师  

电话:13167103273(同微信)  

邮箱:wenwen.feng@medsci.cn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扫码下载报名表

(建议用浏览器打开)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大会行业榜单

榜单设置及奖项

1. 技术突破奖

2. 创新引领奖

3. 卓越研发奖

4. 品质标杆奖

5. 行业先锋奖

6. 最佳人气奖

7. 高效协作奖

8. 市场影响奖

9. 社会责任奖

10. 持续发展奖

获奖企业福利

1. 行业发声,引领未来

荣获30分钟专属演讲席位,亮相类器官及器官芯片系列大讲堂

面向 行业精英,展示 企业实力 与 创新成果,树立 行业标杆!

2. 深度专访,赋能品牌

尊享物谷会后企业跟踪专访1次,与专业平台深度对话!

剖析企业发展路径,挖掘品牌价值,提升行业影响力

参与方式

本次活动面向类器官及器官芯片领域企业开放,有意参加的单位需按照官方提供的模板准备申报材料,每家企业仅可参加一项奖项的评选(最佳人气奖除外),采取“自荐或邀请或推荐”的方式,并于2025年2月24日前在线提交材料。

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月24日

企业申报材料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扫码获取文档((建议用浏览器打开)并邮件发送至:

wenwen.feng@medsci.cn

评选流程

第一阶段:参选申报(即日起-2月24日)。各单位在线提交企业信息和申报材料。

第二阶段:评选阶段(2025年2月24日-28日)。主办方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第三阶段:最佳人气奖的评选(2025年2月25月-3月5日)(参与所有奖项评选的企业同期线上参与最佳人气奖的评选)。

第四阶段:评选发布(2025年3月7日上午),举办线下发布仪式。

联系方式

联系人:冯老师  

联系电话:13167103273  

邮箱:wenwen.feng@medsci.cn

备注:本次榜单发布所有事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次大会组委会所有。

04
会议注册

报名倒计时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01
赞助形式

展台赞助

演讲赞助

卫星会        

茶歇赞助

午宴赞助            

晚宴赞助

会刊单页

资料入袋 

会议物料冠名等

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最全日程公开!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3月7日上海开幕!8大论坛,40+国内外大咖嘉宾,最后2周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