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流变之境第二回:不息的涌动

2024当代女性艺术•长三角邀请展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流变之境第二回:不息的涌动——2024当代女性艺术·长三角邀请展”于2024年3月15日至4月16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18位优秀女性艺术家应邀参加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以“不息的涌动”作为展览主题,重点聚焦具有当代文化精神的女性艺术家,她们将内在的生命力有效地转化成了艺术的创造力,以女性特有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持续不断进行探索、创作、表达和行动。展览意在多向度展示女性艺术家涌动不息的生命激情和艺术智慧,以及对于当代现实生活的独特领悟与深刻思索。


此次展览是继2022年“流变之境——当代女性绘画•长三角邀请展”之后的第二回展。与第一回相比,展出作品形式更为多元,不拘媒介方式,涵盖油画、水墨、水彩、综合材料、雕塑、装置、影像等各种艺术类型。展览不仅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代艺术领域中女性创作的真实面貌和丰富实践,同时也生动地折射了长三角区域丰厚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时代衍变中的历史传承与创新探索。





策展人语(滑动查看)




艺术之路,是一条艰难孤独的旅程。不仅需要个体生命的介入,更需要长期持续的探索和劳作,再加以不断地自我挑战、自我反省、自我追问和自我鞭策。本次展览以“不息的涌动”为主题,既是对女性生命状态某些原发性或本能性的一种诗意描述,也是对女性艺术之路的一种形象比喻,更是一种期许和互勉。


一个社会的活力与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个体生命力的涌动。本次展览聚焦于具有当代文化精神的女性艺术家,她们将内在的生命力转化为艺术的创造力,以女性特有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持续不断进行探索、创作、表达和行动。出于对当代女性艺术家创作生涯中专注性、持续性、稳定性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我们对参展作品作了精心挑选,力图让每位参展的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既具有代表性又有一个脉络性的呈现。


基于对展览描述与空间叙事的需要,我们将本次参展的18位当代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分作“媒介之维”“时空之维”“景观之维”“人性之维”四个单元,我们希望通过展览,给观众构建起一种具体可感的作品和空间的关系。因此摒弃了过往女性艺术展览相对标签化、浅表化的做法,更重视艺术创作本身。事实上,过分强调女性艺术的表征,或者过分忽略女性艺术的特质,都不是女性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真实状况。


回顾艺术史,我们会发现,女性主义艺术作为20世纪西方艺术界一个重要的艺术潮流,目的是希望改变既往社会生活领域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化现象,以重新认识女性自身和两性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女性主义艺术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作为弱势和被压抑的群体的一种呼声,是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一种解构的尝试。如今,女性主义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并有了崭新的面貌。它不再特别强调一种对抗性,而是展现女性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女性主义艺术因此获得到了新的诠释和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大量女性主义的经典文献被翻译出版,女性主义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性艺术家从女性意识的萌动到进入性别视角的表达,从专注个体体验的表达到超越性别经验进入更加广阔的社会关注,中国女性艺术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通过艺术这种方式争取平权等实现某种政治诉求不同的是,中国的女性艺术更多是表达对生命的感受和社会的思考,更多的是相互鼓励和自我激励,有批判性,但不激越。


长三角地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个区域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总体而言更为温和、沉稳、博大、内敛。对人性多样性的探讨似乎比性别观念更被重视,女性艺术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展,性别身份不再是被关注的唯一焦点。“她们”更乐于用艺术创作语言探寻社会和艺术的本质问题,而早期被刻意回避的那些带有“女性特质”的材料和语言也不再成为障碍。“她们”在意的差异已远不局限于性别,而扩展至“人类”、“非人类”、“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等等。随着视野的拓展、思维的延伸与技术媒材的更新,在活跃的当代艺术现场中,女性艺术家给我们提供了日趋丰满的观看与研究视角。


诚然,时代的变迁让当代女性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资源,女性艺术家的才华和创造力有了更多展现的可能性。一件件作品的完成,无形中一次又一次地增强了女性艺术家的创造力与精神能量,也在整体上建构了女性艺术家的生命和记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尽管当代女性艺术在中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准,但“女性艺术”能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社会的公共视野而成为全民的文化共识?“女性”的议题能否不再具有话题性,不再是每年3月的一次庆典或纪念?


未来有机遇,也有挑战。就像这三月的天气,春意料峭,让人感到丝丝寒意与微微振颤的同时,也有即将盛开与绽放的美好前景值得我们去期待、去展望,一起共勉吧!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 傅军



展览现场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策展人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傅军


策展人、评论家,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一级美术师。长期从事现当代艺术的研究和策展工作,至今策划学术性展览30多个,发表专业论文130余篇,在《文汇报》设有“热艺冷观”艺术评论专栏。



艺术家(滑动查看)





鲍莺

b. 1970,上海


鲍莺擅以“工笔写意化”绘花鸟、静物探索现代绘画的情趣,建立起艺术辨识度,于画坛收获赞誉,却也始终寻求突破。鲍莺近年来的新作具有当代意味,挣脱传统绘画图式,亦不满足于描摹现实,像是与此前人们熟悉的那个“鲍莺”做了一次“断离”。一方面,她试图以点、线、面进一步探索水墨的形式感与写意性;另一方面,她力图跳出书斋与自娱自乐的小天地,用作品承载更广阔的社会性思考。


毕蓉蓉

b. 1982,浙江

毕蓉蓉的创作从绘画出发,不仅包含了绘画、影像、装置等媒介,还有她自己独特的编织手法。她运用基本的纺织工艺,将毛线、塑料、金属丝线等材料编织成采集的纹样,并呈现它们独特的肌理和质感。在这其中,她也会加入发光灯点、金属片等材料,构成一个综合性的平面结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毕蓉蓉也在用“编织”的手法来梳理自己的创作脉络,她的不同作品都像是编织过程中的丝线或者基底,以各自的方式延展、生长,又共同组成一个紧密交织的整体。



丁蓓莉

b. 1972,上海

字小真,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风景是丁小真水墨创作的图式,亦是其语言修辞。从风景而非山水入手,在山水图式上对传统进行当下的转换是丁小真艺术语言的一个独特笔法。在这些系列创作中,灰色、虚薄、平面性这些视觉表征不仅构成了丁小真绘画作品的视觉语法,也建构了她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趣味和视觉图式,成就了她独特的水墨语言和方法论。



高珊

b.1978, 浙江

高珊是风格鲜明的当代雕塑家,她的艺术个性首先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从当初的海绵、硅胶、皮毛,到这次的石蜡和肥皂,都是偏向于温润细腻,又异常敏感柔软的材质。她的形态语言一般采用几何形,突显出精致、纯净和高贵的审美特性。本次展出的作品同样是以石蜡浇铸几何形,保留了蜡在高温液态下慢慢凝固时产生的不规则的有机形体和肌理,尝试以材料本身的质地和形体来触动某种须臾之间的情绪。



黄燕

b.1980,浙江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纤维艺术系主任。曾担任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联合策展人、项目负责人。黄燕的个人创作强调对纤维与视觉空间、视觉符号的探讨,善于以富含逻辑思维的图式语言构建包含视角维度、时空认知和逻辑概念的抽象艺术语境。作品形态以架上装置和空间装置为主要面貌,包含影像、灯光等媒介的涉入。近期主要关注数码编织技术和数字纤维领域的视觉成像研究。



李秀勤

b. 1953,山东

凹凸拓印,是李秀勤艺术作品的一个方面。她把三维实体——无论是凹进还是凸出的对象——打开,甚至是四维时间性,如捏塑行为或发声过程加以选择,造成不可定向的空间变换。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张纸上的两个面,而是拓朴学意义上的空间连续。她通过作品深入思考盲人连通和转换的是什么?是世界的形状,是眼睛不能见而心灵可以看见的光明。李秀勤就这样赋予了触觉以视觉乃至身体与生命的灵性,拓印不过是探索空间的一种行为而已。



李依祎

b. 1996,江西

2023年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博士在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上海油画雕塑院。李依祎选择婚恋这一主题的原因是“爱”成为她这个年纪最困惑的事情。抱着这样的困惑,她开始寻找爱,寻找那些能在他们身上看到爱的情侣,然后呈现出来。她笔下相爱的年轻人自由、洒脱、互相尊重,与多数人表达束缚式的婚姻截然不同。你会嫁给我吗?肯定的回答似乎要溢出画面,充斥着李依祎最真诚的祝福。



梁曼琪

b. 1986,广东

色彩、几何结构像是一道万能公式,在画面上自由地穿插、重叠,不同的颜色时而互相干扰形成冲突,时而互相抑制达到平衡,再没有比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更贴合梁曼琪想要表达的了。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情感回应,平衡着画布上这些看似逻辑性的视觉符号。她借由几何形状和颜色探索着自身与周围的环境,由此进入到心理的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并把它们作为艺术家需要承担和理解的新使命。



刘华新

b.1992,广东

刘华新参展作品探讨的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以及过去和当下交织的记忆。刘华新养植物的爱好已经十多年,描绘植物也成为她思考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生命的质感的一种方式。她打破人们在正常视觉推理下所看到的周遭世界,让人们对习以为常的既定视觉模式产生某种质疑。你在她的画中看到了什么?花?草?“我看到的只有时间,还有它此刻的模样”。刘华新在墨守成规的世界里试图超越,对于她,这非虚幻,亦非真实。



刘曼文

b. 1962,哈尔滨

2010—2017年担任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上海油画雕塑院专职艺术家、教授。刘曼文画园林已经十多年。古人建园林,是自成一个世界。园中的一切都可以与外界无关,园林中的时间和心灵是被园林笼罩和保护的。刘曼文追求的不仅仅是古代园林的趣味,让她有幸福感的是让灵魂保持在一种敏捷的状态和活动之中。这是园林系列的精神性所在。刘曼文在漫步之中,也创造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心灵世界,园林一开始是她的绘画对象,后来成为了她的方法论和路径,到最后,当艺术家的主体消融于园林的漫步之中,园林成为了艺术家的心灵,也成为了目的本身。



毛进

b. 1971,湖南

毛进为她的系列作品取名《致敬》,这是谦卑,也是神游。如果我们知道在开始这个系列创作之前,毛进已画了十年敦煌壁画,上百幅画作一律名之为《方》,是来自藻井的谕示,那么新的系列看作是对《方》系列的拓展。她用近乎丑拙、生涩的笔调去描绘隐约的远山、生硬的树石,且并不满足于遗迹本身,而是为它们添加了类似题跋、印记,甚至于被人割取后的空白,这些都是“痕迹”,似乎暗示着历史的时空中物与人的多重互动关系。



石至莹

b. 1979,上海

以形态、色泽、质地各异的宝珠与石头为载体,石至莹对物质的存在状态进行了多样且具体的绘画性表达。与画面中观者所能看到的画面和物体尺度不同,这些宝石与石头的原型,原本只是画家工作室窗边一隅,指尖般极微小的存在。画家不仅要将这些难以凭借肉眼观看的细节在跃升的尺度之下进行绘画的工作,更需将因绵延时间带来的光线、质感和色彩持续且微妙的变化加以“转译”。此外,正如这一绘画系列的标题所彰显的,“镜像”所提示不仅是画面中镜之平面对位于其上之物(宝石)的倒映,于另一层面中,镜像所暗示的是艺术家如何通过绘画这一媒介本身对外部物质世界加以探求以及对自身精神世界加以反应的初衷。



唐天衣

b. 1978,上海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架上绘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唐天衣的人文风景系列以早期民族工业为源点,策划一场跨时空的工业对话。当钢铁成为本土现代化发展的基石时,也代表着人类追求进步与奋斗的力量。而仪式风景系列要更加无拘无束,呈现出女性艺术开放的一面,追求描绘“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的瞬间景色,质朴简约而又大气磅礴,画如其人。



汪莺莺

b. 1982,安徽

汪莺莺的作品记录了一些身边和别处的肖像,无声的背影以及日常生活的片段。尽管素材从人本身演变到围绕人展开的一系列生活场景,但无论描绘的对象是面孔还是一张床,和之前的绘画状态相比,都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自然回归。这种回归不可避免的也是来自过去几年特殊环境下群体性的焦虑,空间的禁锢让时间的概念模糊又错乱,而绘画对她的意义也不自觉地由之前的自我证明、宏大信仰落地为对抗时间、自我疗愈和存在的生活方式。如此一来,描绘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瞬间才让汪莺莺真正地在绘画中体验到完整,找到人生的真相。



应歆珣


应歆珣本次展出的是其“天鹅绒计划”新的系列作品:“日常物肖像”。我们每天都和日常物在交往,它们无处不在,可以随意添置,还能随意丢弃,但好像我们又很依恋它们。在应歆珣看来,这些通常被忽略的习以为常的东西,可能在参与构建我们的感知和心灵。那些曾经拥有过的物品,它们好像存在着时代和地域的联系,以及某些时间段的意识形态。试着将它们转化为肖像作品,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物品被再次认真对待,就像尊重名人一样去记载它们。



应颖

b. 1984,上海

200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应颖的作品专注于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感知,以简单的雕塑语言,如线条与空间的关系来表达隐藏在这些轻薄物体中的情感变化。



张如怡

b. 1985,上海

张如怡的艺术实践围绕日常逻辑展开,作品因调和人工制品、工业经验以及城市生活而占据特殊空间。艺术家从日常材料中涉取灵感,以探索和调度个体、物料、场所三者之间的层次及相互作用力作为关键叙述途径。创作主要涉及据地装置、雕塑及综合媒介的运用,借“现实”为样板,牵引出城市环境变迁过程中现实对个体情绪的塑造,通过矛盾性转化的视觉语言,将直觉和观察种植于朴素的物质之中,赋予其物质之外的精神内涵。



朱智伟

b. 1970,江苏

朱智伟的作品没有具体的身份标签,她们甚至只是一个抽象的生命体。这里塑造的女性形体是通过肢体的语言来述说她们自己的故事,作品里面没有对人物的表情做过多的情节化描述,只是用肢体的语言去倾诉、去述说。朱智伟在创作过程中,只保留了一些必不可少的衣饰,把表现的重点放在了人物的空间构成与微妙的姿态变化上。动态是有“表情”的。成人比较善于伪装,表情会说谎,但是身体却会诚实告诉你一切,所以她对人物身体姿态的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致,在主题创作中亦是如此。



作品精选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鲍莺 《重合》之二 纸本水墨 122×73cm 2023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毕蓉蓉 《再编码——纹样XI——Laforet的砖片——织物 1》

混纺纱、黏胶纤维 300×150cm 2018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丁蓓莉 《龙》纸本设色 45x45cm 2024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高珊 《呼吸系列-1》 石蜡 50×38×18cm 2021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黄燕《俯仰之间》 丝线、着漆板、LED灯管、变压调节器、电线、影像投影

空间装置 尺寸可变(主体装置为240×300×60cm) 2022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李秀勤 《化蝶——拓一部推拿学之二》 宣纸 400×320cm 2021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李依祎 《你会嫁给我吗?》系列三 布面油画 190×190cm 2023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梁曼琪 《隐藏的环 No.2》 布面油画 200×160cm 2021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刘华新 《幻 1》 布面油画 100×80cm 2022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刘曼文 《园林漫步》 布面油画 130×100cm 2022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毛进 《致敬系列5号》布面油画 55×75cm 2019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石至莹 《宝石与镜像》布面油画 150×200cm 2022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唐天衣 《上海发昌机器厂-2》 综合材料 200×220cm 2023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汪莺莺 《设计师》布面油画 100×100cm 2022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应歆珣 日常物肖像-《TA(2017-2023)》 数码刺绣、亚克力、LED灯 110×88cm 2023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应颖 《母亲》 陶瓷 100×22×17cm 2023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张如怡 《一株-FY》 混凝土、 色粉、瓷砖、木板、金属 51×30×20cm 2022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朱智伟 《粉色3号》 玻璃钢着色 153×90×80cm 2012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坐落于上海市虹桥开发区古北核心地段,位于上海市长宁区金珠路111号,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为上海市级美术馆。本馆以现当代的美术研究、展示为方向,是一家集展览、研究、公共教育和对外交流为一体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该馆建筑始建于1987年,经改建后于2010年10月18日对社会开放,场馆分上下两层,展览面积约1700平方米,展线约500米,配备专业的照明系统、恒温恒湿系统和安保消防系统,空间灵活,能适应不同类型展览的需求。


上海油画雕塑院是一个已经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专业创作和研究机构,而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作为专业机构的美术馆,通过多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明确学术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精心打造系列品牌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已逐渐构成了回顾历史、立足今天、面向未来的品牌展览系列,由此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艺术展览体系和综合立体的学术叙事模式。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展览时间 

 2024年3月15日—4月16日 

 *参观美术馆无需预约 


 开馆时间 

 10:00~17:00 

 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址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不息的涌动”在ArtOnTime APP&小程序已上线,

线上延期1个月,戳下方一键进入!

 
看18位女性艺术家如何诠释当代文化精神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