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ArtReview Asia 刊登李汉威个展“新绘画”及“新传播”展评

 

《ArtReview Asia》2022年冬季刊邀请艺术写作者李素超,撰写李汉威2022年两场个展“新绘画”和“新传播”的英文评论文章。我们将全文翻译如下:

 

李汉威:

“新绘画”,没顶画廊,上海,2022.9.4-10.23

“新传播”,chi K11美术馆,上海,2022.9.4-10.3

 

什么是“新”?看过李汉威在上海同期开幕的两场个展后,我忍不住思考这个问题。这两个展览标题里都有“新”字,可以看出艺术家试图占领关于艺术创新和再创造的话语——这是个大胆之举,因为当下不少人会说,我们已经从进步的必要性和新旧的二分法中解放出来了。毕竟,无风不起浪。但要么艺术家已经与这种话语擦肩而过,要么他本人选择了忽视。

 

 

展览现场,“李汉威:新绘画”,没顶画廊,上海,2022.9.4-10.23

 

“新绘画”展出了《练习》(2022)系列绘画,这些作品与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都截然不同。画廊里贴着五张墙纸,分别呈现大型抽象画面,中间各装有一部手机,循环播放的动画其实是墙纸所示图像的动态3D渲染视图。艺术家确实曾拿起画笔创作,再将自己的实体绘画拍摄下来,通过各种软件随机拉伸、压缩和扭曲。最终完成的“画”仅仅是存于手机上的文件,这就是“新绘画”。

 

渲染动画节选,李汉威《练习-001》2022,计算机工程文件

 

渲染动画节选,李汉威《练习-006》2022,计算机工程文件

 

如果说“新绘画”在现实和虚拟、情感和工程学的中间地带重构绘画,那么李汉威的另一展览“新传播”则更加沉浸于虚拟体验之中。展览现场的凌乱令人眩晕,呼应着我们如今被信息洪流所淹没的无力感。

 

 

展览现场,“李汉威:新传播”,chi K11美术馆,上海,2022.9.4-10.3

 

 

李汉《背靠背》2022,UV打印、泡沫、人体工学椅、不锈钢、木材,尺寸可变

 

这一切都始于一把人体工程学座椅。当李汉威在淘宝上搜索此类商品时,发现相关广告异常醒目,关于椅子的各种信息更是眼花缭乱,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大堆算法推荐的其他物品。展厅入口处是装置作品《背靠背》(2022):巨大的泡沫半身假人躺在地上,旁边有四把人体工程学座椅,背景板充斥着广告标语,前方的金属框架则描绘着放大版的椅子尺寸图示。展览中另外四件装置也是相似的思路,所有材料均从淘宝订购,囊括了平台算法所推荐的物品——办公桌、健身器材、电动按摩器等等。对于部分物品,艺术家先用他作画所使用的软件进行渲染,然后让淘宝卖家根据渲染效果生产新品,比如用玻璃钢重新制作吸尘器。色彩明丽、形状夸张的装置溢满展厅,指向日常中的陌生,从而提供一种怪诞的体验。作品植根于消费主义和平台资本主义的当代语境,揭示并放大了大数据的影响,将其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实体空间中。

 

 

展览现场,“李汉威:新传播”,chi K11美术馆,上海,2022.9.4-10.3

 

虽然形式各异,但两个展览共同体现了艺术家如何回应科技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它们是否呈现了“新”的东西?考虑到作品遵循的是普通而日常的数字生产操作,你不得不回答“否”。但话又说回来,正如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曾经说过的——“新”是一种我们无法识别的差异之体现,这种差异总是因为过于常见而被人忽视,比如,耶稣道成肉身为一个普通中年男人时便是新的——李汉威的展览促使我们辨识自身在当今数据驱使的社会中的立场,让我们重识已然习以为常的疏离和异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答案很可能会是“是”。

 

(英文原文载于《ArtReview Asia》2022年冬季刊 pp.82-83)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