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功能衰竭是 2 型糖尿病(T2DM)的核心病理机制。当医学营养治疗、运动、口服降糖药都未能使血糖达到控制目标,指南建议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1]。然而,虽然胰岛素治疗对 T2DM 具有诸多获益,例如可以有效降低高糖毒性,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但与此同时,过多的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有可能造成医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加重胰岛素抵抗,两者净效应因人而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两个经典病例为您解答。
先来看第一个,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科 陶红教授带来的病例,一起学习大咖是如何收集线索,成功制服「失控」血糖的。
患者:男,66 岁。
主诉:发现血糖升高 20 年,头晕伴左上肢麻木一月。
现病史:20 年前诊断为「2 型糖尿病」,因口服药降糖效果不理想,5 年前改为甘精胰岛素 20 u 睡前及二甲双胍 0.5 g tid 、阿卡波糖 100 mg tid 治疗。
1 年前因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停用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改为徳谷胰岛素 30 u 睡前及西格列汀 100 mg Qd、卡格列净 100 mg Qd、格列齐特 60 mg Qd 治疗。偶尔监测空腹血糖为 6~7 mmol/L,餐后 2 h 血糖 13~17 mmol/L。
一月前因阵发头晕,伴左侧面部及左上肢体麻木就诊,神经科诊断为:脑梗死(新生病灶),同时由内分泌科调整降糖方案。
既往史: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 4 年,反流性食管炎,胃炎伴糜烂,就诊时发现血压增高,血压最高 194/160 mmHg,复测血压为 140/89 mmHg。
体格检查:身高 167 cm,体重 66 kg,腰围 92 cm,BMI 23.6 kg/m2;
血压 130/80 mmHg;心率 78 次/分;呼吸 16 次/分。
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比肌酐:71.65 mg/g ↑(正常范围 0~30)。HbA1C 11.0% ↑(正常范围 4~6);血糖相关指标、血生化检测结果分别见表 1、2。
表 1 胰岛素 C 肽释放试验
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1、大血管并发症
● 头颅 MRI、MRA:右侧额顶叶、枕叶多发急性梗死灶,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梗死灶,脑白质脱髓鞘,脑萎缩;
● 颈动脉超声:双侧颈动脉管腔内膜欠光滑,多发斑块。
2、微血管并发症
● 眼科就诊:双眼散在出血、微血管瘤;老年性白内障。
主要临床诊断:2 型糖尿病伴有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肾病 G3a A2;糖尿病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支架术后;高血压病 3 级(极高危);高胆固醇血症。
如果你是患者的主治医生,你会如何制定个体化的降糖方案?
病例特点:
● 老年男性,糖尿病慢性病程
● 口服药物及基础胰岛素治疗
● 血糖显著升高、不伴糖代谢急性并发症
● 急性脑卒中
● 合并冠心病、肾功能不全
● 不能耐受有胃肠道反应的降糖药物
● 无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控糖需求
● 有效控制血糖
● 低血糖风险小
● eGFR 安全
● 心脑肾保护
● 无胃肠道反应
● 药物相互作用少
● 简单方便
● 控糖目标:空腹血糖 6~8 mmol/L,非空腹血糖 < 11 mmol/L,HbA1c:7.5~8%。
治疗方案:
● 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 40 R,早:20 u,晚:14 u
● 利格列汀 5 mg Qd
● 卡格列净 100 mg Qd
●西格列他钠 32 mg Qd
根据以上方案调整后,患者血糖安全达标,调整后 15 天的血糖监测数据见表 3。
病例总结:长病程糖尿病患者,合并多种代谢异常。已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经胰岛素联合 二肽基肽酶 4 抑制剂(DPP-4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 抑制剂(SGLT-2i) 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加用西格列他钠,血糖进一步控制,平稳达标。
第一个病例消化了吗?准备好,第二个经典病例来咯,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赖亚新教授,分享他的调糖「秘诀」。
患者:男,62 岁。
主诉:发现血糖增高 15 年,双下肢麻木疼痛 3 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15 年诊断为「2 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胍口服,5 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艾塞那肽治疗,后因胃肠道反应不耐受改用胰岛素治疗,目前降糖方案为:门冬胰岛素 12 u,三餐前;甘精胰岛素 34 u,睡前;二甲双胍 0.5 g Qid,空腹血糖控制在 6~9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 7~13 mmol/L。3 年前患者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考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予甲钴胺口服治疗,近半年双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加重,为进一步调整血糖及诊治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入院,患者二便正常,近 1 年体重增加 5 kg。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10 年,血压最高达 150/100 mmHg,口服奥美沙坦治疗,血压控制在 130/80 mmHg 左右。
家族史:父亲已故,死于骨髓瘤,母亲患高血压、糖尿病。
个人史:吸烟 40 年,每日 60 支。
体格检查:身高 178 厘米,体重 90 kg,BMI 28.4 kg/m2。体温 36.7 ℃,脉搏 90 次/分,呼吸 18 次/分,血压 125/85 mmHg。
辅助检查:HbA1c:7.4%;血尿酸:398 μmol/L;血脂:TC 6.23 mmol/L, TG 2.27 mmol/L, LDL-C 3.98 mmo/L, HDL-C 1.12 mmol/L;血糖相关指标检查结果见表 4。
表 4 OGTT 及胰岛功能情况
其他检查:肝胆脾胰腺肾彩超:脂肪肝,前列腺略增大,肝肾功能正常;双下肢动脉彩超:双下肢动脉硬化样改变,胫后动脉狭窄约 50%~60%;双颈动脉彩超:双颈动脉硬化样改变;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多发结节(C-TIRADS 3级);眼科检查:双眼白内障,眼底未见出血及渗出;肌电图:双侧腓神经 SCV 未引出,提示周围神经损害。
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有哪些?
2 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2 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肥胖症;高血压病 2 级;血脂异常症;脂肪肝;甲状腺结节
回顾下该患者的病例特点:老年,存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存在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目前胰岛素用量较大,每日总量 70 u,且注射次数多,曾因胃肠道反应难以耐受停用艾塞那肽,对 GLP-1 存在抵触情绪。
对此,赖亚新教授为患者制定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如下:
● 停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改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调至 26 u 早晚餐前皮下注射;
● 二甲双胍 0.5 g Qid(三餐中及睡前);
● 达格列净 10 mg Qd;
● 针对糖尿病并发症,予硫辛酸、前列地尔静点,甲钴胺、拜阿司匹灵口服;
● 继续奥美沙坦口服降压;
● 加用立普妥 20 mg Qd(睡前)。
三个月后门诊复查 HbA1c 6.7%,空腹血糖控制在 6~8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 8~11 mmol/L。体重虽较前降低 1.3 kg,但血糖控制不理想,遂继续调整用药:
●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26 u,早晚餐时皮下注射
● 二甲双胍 0.5 g Qid
● 达格列净 10 mg Qd
● 加用西格列他钠 48 mg Qd
一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述空腹血糖在 5~7 mmol/L,餐后血糖在 6~9 mmol/L。遂将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剂量从每日 52 u 减少至每日 42 u(早 22 u,晚 20 u),血糖控制平稳。
病例总结:长病程糖尿病患者,合并并发症。经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SGLT-2 抑制剂,并加用西格列他钠治疗,血糖控制平稳达标。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性腺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 常委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学分会 常委
山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 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主任委员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内分泌代谢病质量控制中心 主任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功能衰竭是 T2DM 的核心发病机制,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 β 细胞衰竭速度,保护尚存的胰岛功能,是 T2DM 管理中的关键要点。
基础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往往先于糖尿病发生,并且贯穿于 T2DM 发生、发展的全程。一方面,胰岛素抵抗可使 β 细胞长期处于高分泌状态,从而加速了 β 细胞功能衰竭,造成糖尿病的发生及进展[2]。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被视为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危险因素,长期胰岛素抵抗不仅进一步增加血糖的控制难度,而且将增加多种并发症的风险[3]。
T2DM 是一种全身损害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增加,尤其是在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患者往往会伴随多种并发症以及合并症。因此,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大多需要进入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治疗的阶段。指南明确指出[1],T2DM 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胰岛素治疗对 T2DM 具有诸多获益,例如可以有效降低高糖毒性,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但与此同时,过多的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有可能造成医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加重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使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提升,有望使患者的胰岛素注射剂量减少,并取得进一步的血糖控制。另外,改善胰岛素抵抗还对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具有保护作用[4]。
因此,对于已经使用了胰岛素治疗的 T2DM 患者,联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共同治疗,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案。
本期分享的两个病例,病程较长,均已经使用了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后经调整治疗方案,联用了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 PPAR 全激动剂西格列他钠后,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并且在病例二的治疗中,胰岛素剂量减少。总体而言,这两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合理,血糖平稳有效控制,未发生低血糖,是治疗成功的案例。当然,因为西格列他钠是新上市的,我国自主原研的 1 类降糖新药,其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更多临床使用加以验证。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审核:崔沙沙
项目审核:周洁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 317-411.
[2]. Ferrannini E et al. Med Clin North Am. 2011Mar;95(2):327-39.
[3]. M P Stern, et al. Diabetes. 1995 Apr;44(4): 369-374.
[4]. Liao HW, et al. BMJ Open. 2017, 7(1):e01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