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千寿‘晴’萃,学术论坛”以《眼表免疫性疾病大查房》为主题,特别邀请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刘祖国教授为会议主席,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孙旭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邓应平教授为点评讨论嘉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黎黎副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静副主任医师,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王玉倩主治医师带来精彩病例分享。讨论嘉宾将结合具体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等内容,运用针对性、指导性、启发性的话语进行引导与点评,与病例分享医生形成双向互动,彼此交流,抛砖引玉以期提高眼科医生在免疫性眼表疾病的临床诊疗能力。
刘祖国教授致辞:
非常感谢千寿制药公司的邀请,这次活动主要是针对他克莫司临床应用的大查房,我觉得非常好,因为这对我们临床医生根据病人调整用药有非常大的帮助。千寿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很早,他克莫司、普南扑灵以及溴芬酸钠滴眼液等药物在解决眼表炎症方面效果很好,这些药伴随着眼表医生的成长。
第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眼表改变
——黎黎 副主任医师
今天来分享抗肿瘤药物的一些眼表改变。一个是靶向治疗后引起了角膜穿孔,另外一个是免疫治疗后引起了萎膜的增生,眼球黏连Steven Johnson的病例。其实这是两个比较严重或者说极端的病例,会去寻找患者全身的线索。但是当我们遇到症状比较轻的病例时,其实是容易漏诊的。
这个病例没有漏诊并能一直追随观察的原因是患者为临床研究项目的受试者。她到我这里就是为了做基线检查进行筛选的,正是因为项目内临床研究的各种限制,所以整个用药过程特别单纯,方便分析。具体情况为:38岁女性,一年前诊断为HER2阳性的乳腺癌,参加的临床项目是一个 ADC类的抗肿瘤治疗。
首先看基线检查:双眼外眼相染色情况、视力、眼压还有整体眼部查体都是阴性的。
无论是泪河高度、NIBUT或眼红评分都是正常的。唯一的轻度异常就是泪膜的脂质层厚度薄一些,局部小范围非常轻微的睑板腺萎缩,患者此时是没有任何眼部不适症状。
HRT查的比较全面,各个层次清晰,能够看到典型的结构。除了上皮下神经丛附近树凸状细胞稍微多了一点,符合入组和筛选的标准,所以患者顺利入组了。这就是第一回合基线情况。
第二回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在用药两个月后,患者因为双眼不适、磨疼来诊,视力有轻微下降,从 1.0 到了0.6~0.8这样的水平。外眼相可以看到双眼的上皮层漩涡状改变,仔细观察就是灰白色的颗粒,有一些是淡棕色的颗粒沉积,双眼都有以右眼为主。进行染色可以看到角膜上零星点状的着染阳性。根据整个研究方案,只是一级的眼部不良反应。所以给予了一些人工泪液和润滑液。按照方案,这是唯一可以给与的药物,继续全身治疗。到4 个月时患者又来了,可以看到整个上皮病变更加严重。染色也较之前有更明显的评分。
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眼部不良反应的评级为二级。因为临床研究必须按照研究方案严格执行,所以在二级唯一能用的眼部药物就是氟米龙。按照研究方案全身方案也不能随意停用,但是好在患者觉得目前视力虽有下降,但是对生活影响还不算特别大。因为肿瘤指标在变好,为了保证自己整个肿瘤治疗的康复,所以患者也是继续使用药物没有出组。
问题发生在第3个回合。用药6个月后,眼表病变存在于上皮区域。上皮区域的病变面积增加了,从染色上可以看到,之前是一个角膜局部的点染,用药6个月的时候全角膜飓风样的染色十分典型,整个角膜都受累了。患者的症状严重,视力已经降到了0.5。按照研究方案,视力0.5评级为三级。
可以看到泪河高度是明显下降的,BUT既往都是大于基线14的,现在就是2~3的水平,眼红也从零点几分到现在一点几分。只是睑板腺的检查基本上还是跟以前一样,特别典型的改变是HRT 改变。
首先我们可以在上皮层的不同层面都可以看到高反射的物质,大于炎症细胞。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上皮下神经丛观察不到了,整个角膜的扫描都观察不到角膜神经,而基质层和内皮层还是比较完好的状态。
此时视力降至0.5,整个染色评分也大于11,可以评为三级的角膜不良反应,所以停止全身的治疗方案出组。出组后眼部的用药可以像临床病人一样加减,之前使用过激素但抗炎效果不好,也使用了一些促进修复的药物但病变还在继续。我考虑肯定不是感染状态,通过眼红的评分增加,判断存在炎症因素,可以尝试使用0.1%他克莫司。0.1%他克莫司可以用于免疫抑制、VKC、角膜移植术后,在抑制T细胞以及减少树凸细胞的抗原呈递方面发挥作用。
在第四个回合,停药5个月后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视力也恢复到了1.0。但是病变比较重的这只眼还是遗留了一些薄翳。之前沉积状的颗粒物质在逐渐吸收,整个染色情况也渐渐恢复到之前基线的水平。
眼表分析看到泪河高度以及BUT都较之前有所恢复,眼红评分也明显下降。观察到的眼表改变和泪膜功能的检查结果是一致的。
在停药五个月后,患者上皮结构终于逐渐出现了。找到了一根角膜神经,说明之前丧失的角膜神经有所恢复,整个上皮下神经丛的密度以及神经的形态都是有所改变的。之前看到的高反光物质,边界也逐渐变得模糊。除了上皮层次的改变以外,又在基质层看到了一些暗的条纹影,这些没有特异性。内皮面层面还是正常的。这就是病人整个四个回合的情况。到第四个回合停药五个月以后患者已经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眼部症状,视力也逐渐恢复。当然这个时候其实让他纠结的已经不是这个眼部的问题了。因为停药以后身体比较虚弱,后期眼部的复诊没有坚持。
对于这个病例,我觉得有如下的一些思考。因为它是一个临床研究,合并用药和入组标准十分严格,所以在这个病例中可以观察到一个近乎于因果关系的变化。就是肿瘤药物的使用引起了角膜的改变,随着停药角膜的病变减少直至恢复。就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少的一个过程,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可以观察到既往的药物在角膜上的沉积可能是需要数年或者数月才有可能发生。但是这个患者用药一周、一个月就有症状,两个月就能看到明显的体征,说明很多抗肿瘤药物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就出现一些角膜的沉积。而停药后的确可以恢复,但是恢复却很慢,这个病例直到停药五个月才看到比较显著的恢复。无论是靶向的治疗还是免疫的治疗,其实都是有眼表受累的。同时也可能继发比较严重的干燥综合征或是Steven-Johnson,要进一步找到更为根源的因素。
今天讨论抗肿瘤药物的眼表改变,先简单介绍一下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对于肿瘤的治疗有三个比较大的变革,第一个时期是化疗,有了细胞毒这类药物,才可能去杀伤肿瘤细胞,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经过研究,开发出了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就是精准,针对某一个细胞通路或者某一个基因某一个受体进行特异性的结合,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当然也有一些脱靶或是靶败效应。第三个阶段就是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最主要的原理就是避免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这是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技术变革。
对于眼科大夫可能不清楚的就是近年来在肿瘤科比较常用的两类药:一类是靶向,一类是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基本上分为小分子以及单克隆抗体,一个是化学合成,一个是抗体类。像 TKI 这类药物都是小分子,像刚才那个穿孔的病人,就是TKI这类药物,厄洛替尼。单克隆抗体像抗 EGFR,抗HER-2或是抗VEGF, 如贝伐珠单抗在眼科使用,在肿瘤科使用更为广泛。
今天所涉及的这个病例是一个ADC药。ADC药是将靶向的单抗和细胞毒的药物通过一个Linker进行耦联。目标是用这个抗体去特异性高效识别这个肿瘤细胞,同时又把细胞毒的药物导入到肿瘤细胞内,杀伤癌细胞。
目前所有的免疫治疗都是针对 PD-1、 PD-L1或是CTLA-4靶点的,主要调升免疫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监控及杀伤作用。
国外文献上显示出一个新的名词叫TKI角膜炎,TKI 就是一个靶向的小分子药物。那么为什么TKI角膜炎会更早被大家识别,原因在于很多TKI都是针对 EGF2的,角膜是EGF2的高表达部位,差不多有20%的高亲和力受体。这个表位高于一般的口腔黏膜和皮肤,所以不是靶向药物的脱靶,而是在肿瘤的靶区之外引起了异常结合,最终引发了角膜炎症。
点评与讨论
讨论:
1.医疗技术的革新如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使用伴随着新的现象出现,需要做那些仔细分析,探究?
2.眼部各类体征可能会作为全身情况的提示或反映,随诊时需要了解哪些内容?
孙旭光教授点评:
系统性的疾病对于眼表的影响大家比较熟悉,比如Steven Johnson、类天疱疮这类疾病眼科大夫非常熟悉,但是系统性的肿瘤和抗肿瘤药物对眼表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近两年会诊也有医生提到过治疗肿瘤时出现了角膜的问题。现在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且又有新的药物不断应用,所以对眼表的影响确实值得关注。有条件的单位应该进行深入研究,因为肿瘤疾病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如果不加关注,可能肿瘤被抑制住了,但是眼表问题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大概三四个月前华西医院的唐静医生就曾经给我们介绍过,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角膜的问题。
唐静医生:
医院的眼科跟血液科合作,在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进行靶向治疗的时候同时让眼科做了一些角膜上的观察。黎黎教授讲解的病例与我们的病人很相似,也是存在上皮下的高密度影像,有一些低密度的条纹影。但是有一点不同,就是神经丛还是存在的,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共焦下有很连续的、长的神经。后来通过查文献了解到,是一种抗体药物的结合物,通过结合单抗来特异性结合 B 细胞的成熟抗原而发挥作用。报道的角膜上的病变发生概率大概是30%左右,但是我在临床上观察到这部分病人几乎接近100%。在机制的解释上,有说法认为这个药物影响了上皮层的基底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细胞的分裂出现异常,从而在上皮下形成漩涡状的或是一些高密度影的沉积。
孙教授:免疫实际上也是广义的靶向,如果是单纯的抗体,可能引起就是一个免疫反应,但带了细胞毒性的药物,那么可能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另外从文献和黎黎医生的病例分析以及唐医生提到的,抗肿瘤药物尤其是靶向的抗肿瘤药物对泪液的产生或者泪液单元、睑板腺、角膜、角膜神经细胞以及结膜都有影响。那么机制到底是什么?现在从文献上来看还不是很明确,有的认为是因为眼表有这些靶向,有的认为它是非靶向作用,因为有些药物在眼表没有这个靶子也会产生影响。这个机理可能是多方面的,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邓应平教授:现在在临床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在做靶向治疗的时候可能会观察到眼表的损伤情况。大多数病人在停药以后基本上都能够逐渐恢复。因为病变可能还局限在角膜的上皮层,上皮自身的修复能力还是比较强,用一点人工泪液帮助修复。从原理上,如果这个抗肿瘤药物影响了细胞的代谢,我估计其他的药物治疗可能都比较难起作用。可能最根本的治疗还是把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始的药物停掉。但是这类疾病又不允许停药,一旦停药可能就会
有生命危险。这个确实带来很大的难题,就是怎么在抗肿瘤的同时保护好眼表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目前这方面还没有太多的临床经验给大家分享,因为观察期间还不好去违反试验规则用药。
刘祖国教授:
整个眼表尤其角膜缘干细胞、角膜上皮细胞,EGFR是维持增殖分化的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一旦EGF受体被拮抗,一定会导致角膜缘干细胞和角膜上皮分泌黏蛋白的问题,引起泪膜的不稳定。对于抗肿瘤药物不能停的患者,后续可能出现眼表干眼样的变化,所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比如0.1%他克莫司滴眼液从发病机理上讲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将来仍需积累更多的研究经验。
第二部分:免疫相关性角膜炎的治疗体会
——唐静 副主任医师
视力是0.3,眼压等正常。比较明显的是左眼上方角膜缘的充血,新生血管也长入。中央区有一个角膜的溃疡,看起来不像是感染,是炎性的水肿。同时可以看到胬肉有个复发的趋势。
OCT看到大概有接近 1/2 的深度溃疡,所以继续用抗生素,之前是用过大概一周的时间。加了中强效的激素,人工泪液使用一周以后,整个溃疡的面积在缩小,充血也在减轻。
激素换成了相对弱的,提高频次,同时加上了免疫抑制剂、血清制剂。两周以后患者再来复查,整体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
对于翼状胬肉的研究刘教授很早之前就非常深入了,翼状胬肉手术方式的选择、改良以及药物的使用上都在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复发。同时也会关注到术后角巩膜病变,可能与术中的操作有关,也可能与术中应用到丝裂霉素等有关。对于这个患者而言,表层的损伤以及术中的用药以及手术的操作都可能是引起角膜溃疡的原因之一。中途用到激素、免疫制剂以及修复治疗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这个患者的治疗时间相对第一个患者比较长,第一个患者的治疗是上到了强效激素、免疫制剂,通过快速的治疗达到比较好的溃疡愈合以及眼表修复。用药相对大胆,一个是基于经验,另一个基于溃疡没有那么深。在这个过程我的体会就是抗炎,同时免疫制剂加上修复的药物,对于这一类患者效果比较好,同时能够缩短溃疡的修复时间。
免疫相关性的角膜炎,这两个患者都有创伤病史,一个是手术,另外一个是外伤,都可能促使角膜基质的抗原暴露导致自身免疫性的反应。两个病例都存在不足,缺少共焦显微镜的检查。治疗过程中我的感受就是,加上联合用药对于缓解炎症以及避免溃疡或穿孔都有积极作用。
点评与讨论
讨论:
1.他克莫司说明书中适应症是比较局限的,但实际应用范围要广泛的多,除了角膜移植,他克莫司治疗免疫性角膜病变有没有适用标准?
2. 对同样是免疫抑制剂的环孢素,他克莫司在治疗免疫性眼表疾病时,有什么优势和劣势?看各位专家有没有经验可以分享。
3.病毒性角膜炎的不同分类中,有没有他克莫司的适应症?
邓应平教授:
三个病例都是跟免疫或是毒性反应有关系的疾病,在临床用药时可能先用激素去打头阵,把急性炎症稳定后紧跟上免疫抑制剂,让病程能够尽快缩短,溃疡能够尽快修复,尽可能减少免疫性的角膜溃疡或炎症对于角膜的伤害。
他克莫司的适应症其实非常局限,只是针对春卡、过敏性结膜炎,但实际上现在0.1%他克莫司用途非常广泛,很多免疫性相关疾病,包括角膜移植术后,或者蚕食性角膜溃疡,边缘性角膜炎,BKC这一类跟免疫相关的眼表炎症都会用到。他克莫司和环孢素在体外试验的疗效差别非常大,他克莫司是环孢素的100倍,在临床上使用免疫制剂有分类,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治疗。比如说0.05%的环孢素多是用来治疗干眼相关的免疫性炎症反应。而对于比较严重的免疫性炎症反应,更多是使用强效的他克莫司,它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在病毒性角膜炎的不同分类里,他克莫司也有应用。病毒性角膜炎的分类很清楚,上皮、基质、角膜内皮型。上皮型是病毒直接攻击导致上皮损伤,一般不会用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因为此时需要靠机体的免疫来控制病毒。但对于病毒性的角膜基质炎和角膜内皮炎除了病毒的作用外,还有病毒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的角膜基质的损伤以及角膜内皮的炎症。所以在角膜基质炎症和角膜内皮炎症,可以考虑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病毒所介导的免疫性反应对于角膜组织的伤害。
第三部分:以角膜穿孔首诊的双眼BKC一例
——王玉倩 主治医师
点评与讨论
讨论:
由BKC引起,特别是蠕形螨睑缘炎引起的角膜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其除螨治疗及睑缘治疗应该在术后何时开始?维持多久?
刘祖国教授:
病人发生BKC的时候应该控制炎症,不要让病情进行到角膜变薄穿孔的程度。首先要明确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个病人之前角膜变薄,用手触碰发生了穿孔,睑缘有特别大的问题。如果睑缘的炎症非常重,那么早期阶段清洁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要用药物,比如说抗炎药激素、他克莫司。那么为什么BKC要用他克莫司呢?因为很多BKC跟细菌或是病原菌相关,病人感染过程中会导致一些免疫性的反应,所以抑制免疫性炎症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BKC病人用药时间比较久,长时间大剂量的激素使用会导致眼压或是晶体的问题。所以在使用激素控制了急性炎症后,需要应用没有太多副作用的药物,比如免疫抑制剂0.1%他克莫司。我自己用的比较多,使用时间也比较长,用到眼表恢复健康状态。个人经验是一定强调做好睑缘清洁,同时疏通睑板腺开口,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不至于像这个病例发生穿孔做角膜移植手术。
治疗螨虫在我国已经有很多方法,比如眼贴,睑缘清洁,甲硝锉等。螨虫感染还有一个方面需要考虑,螨虫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所以免疫抑制治疗也非常重要。如果螨虫感染严重,可以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来联合治疗。用激素控制了急性炎症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通过较小的剂量维持,比如说三个月甚至更长。使得BKC很好地被控制,最后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病人是穿透性角膜移植且螨虫比较多,除螨的眼贴在术后两周就可以开始了,睑缘清洁也可以两周左右进行,过程中注意不要压迫眼球,压迫眼球可能导致植片缝线裂开。
虽然他克莫司说明书上是应用于VKC,但也是非常好的免疫抑制剂,药效非常高,对一些免疫因素的疾病都可以使用。尤其对于IV型变态反应引起的疾病都是可以使用的。而且他克莫司的使用时间可以比较久,可以根据病人眼表炎症的状态来调整使用次数。早期阶段可以1天用4次,然后减量到3次、2次、1次,两天1次,由眼表炎症来决定。
在联合用药方面可以跟激素联合使用,因为激素在早期阶段起效速度快,但是有一些副作用。用激素控制了急性炎症控制后,免疫抑制剂可以用的时间更久。
总结
今晚几位专家的演讲、讨论提供了很多关于免疫性眼表疾病的信息,同时也分享了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再一次感谢几位演讲嘉宾,感谢孙旭光教授、邓应平教授,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