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种类之多、分型诊断之复杂位居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首位,发病率在我国逐年攀升。据最新数据显示,已达6.7/10万人,超越白血病成为我国淋巴造血系统第一大恶性肿瘤。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淋巴瘤诊治中心之一,具有丰富的专科化建设和临床研究经验,在短短二十多年间,以精准诊疗和新药/新技术临床研究为重点,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开展了众多药物临床研究,并参与制定多项诊疗规范,确立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专科领先地位。
值此世界淋巴瘤日即将到来之际,CCMTV血液频道特别邀请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主任张会来教授,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疾病临床研究与诊疗实践,进行专题访谈。
专家介绍
Expert presentation
张会来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科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主要协会/学会任职:
国家癌症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入选天津市第二批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津门医学英才)培养计划、天津医科大学“临床人才培养123攀登计划” 第一层次人选培养计划,2023年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获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担任《肿瘤药学》副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 《白血病∙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Hematological Oncology》、 《Blood Research》、《Discover Oncology》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 Exp Med、JITC、Leukemia、CTM、AJH 、Clin Immunol、BJH、 Blood Adv、Hematol Oncol 、Int J Cancer 等国际专业杂志以及中华系列杂志、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八十余篇。荣获第四届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问题一
张教授,作为淋巴瘤领域的专家,您参与并见证了这一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可否请您谈谈,在淋巴瘤专科建设中,您遇到的主要挑战有哪些?展望未来,您认为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潜力如何?
张会来 教授
淋巴瘤专科建设是一个长期且系统化的过程。过去十几年间,我们经历了从零散的诊疗模式到形成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专科体系。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全国领先的淋巴瘤诊疗中心,以期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淋巴瘤诊疗水平上的差距。这一过程不仅仅需要硬件设施的升级,还要求在团队建设和科研能力上不断提升。
其中,多学科合作是我们解决挑战的核心手段。淋巴瘤分型多样,从诊断到治疗,原则各不相同,涉及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淋巴瘤内科、血液科、肿瘤内科等多个学科,只有将这些学科的力量整合起来,才能避免漏诊、误诊,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建立这样的协作体系并不容易,需要打破科室间的壁垒,培养跨学科的合作意识。
此外,专科的建设离不开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我们不仅仅关注当前的诊疗水平,还必须放眼未来,提前布局。我们通过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和中心的合作,引进了多项前沿的诊疗技术,共同探索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未来,淋巴瘤专科将更加依赖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通过分子诊断和基因检测等新兴技术,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已经在加速相关领域的研究,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患者能够受益。
同时,专科联盟的建立与优化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通过联盟,我们可以优化临床诊疗,加速临床研究协作,提高疑难病例救治能力;还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加速专科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单位诊疗能力。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专科化建设的深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
问题二
临床研究是医学进步的关键之一。张教授,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团队近期在淋巴瘤临床研究方面的工作?这些研究如何给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呢?
张会来 教授
临床研究是推动淋巴瘤治疗不断进步的基础,既往我们团队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已经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直接造福患者。以滤泡性淋巴瘤(FL)为例,作为科室优势病种,我们已建立了超过1000余例完整FL数据库,基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推进与完善,我们有信心持续改善FL患者的治疗现状。
此外,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上,我们的AC-CHOP双表观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该研究主要针对具有特定表型的淋巴瘤患者,通过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来提高化疗的疗效。期待此项研究的推进能够进一步改善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
我们一直在推动创新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通过基因检测、精准分型等手段,帮助患者获得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方向的研究,让更多患者能够从这些突破性成果中受益。
问题三
您提到的AC-CHOP双表观研究作为医院的重点临床项目之一备受关注,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这项研究?
张会来 教授
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类特殊且复杂的淋巴瘤亚型,以AITL型患者为主。传统的CHOP化疗方案在这类患者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探索了双表观遗传调控药物联合传统治疗的一线治疗策略。
此项3期研究是基于我们前期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探索成果。前期研究表明,针对复发难治性AITL患者,阿扎胞苷联合西达本胺的双表观方案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60%,疾病控制率(DCR)为80%,其中部分患者实现了完全缓解(CR)。双表观调控策略在该类患者的治疗中极具应用潜力。
随着此项研究的推进,双表观调控策略可能会改变TFH表型PTCL现有的治疗指南和策略,促使临床医生考虑将这类方案作为一线或早期治疗选项,特别是在高风险的患者群体中。这项研究也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推动了未来基于患者特定亚型的PTCL精准医疗策略发展。
问题四
您的团队一直与国内同仁有着良好的合作,作为中国原创新药研究–DEB研究的分中心之一,能否请您详细谈谈随着西达本胺新适应症的获批,这些研究成果如何帮助DE-DLBCL患者?临床应用中面临哪些挑战?
张会来 教授
MYC/BCL2双表达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传统R-CHOP方案在这类患者中效果有限,复发或难治的风险较高。DEB研究中HDACi西达本胺与R-CHOP联合应用显著改善了DE-DLBCL患者的生存预后。中期研究结果显示,西达本胺联合治疗组的CR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 vs 61.8%,P=0.014),两年无事件生存率(EFS)达到58.9%,对照组仅为46.2%,这表明西达本胺能够通过调控MYC和BCL2异常通路,改善DE-DLBCL患者的预后。
我们团队在参与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负责部分患者的招募和治疗,还见证了这一中国原创联合方案闪耀国际舞台。这是全球首个针对初治MYC/BCL2双表达DLBCL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对于改善DE-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并非没有挑战。新治疗方案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管理是关键,需要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持续监测和评估。此外,经济负担和药物可及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确保患者能够负担得起并容易获得这种治疗至关重要。最后,临床实践的适应性、患者教育和沟通也是成功转化的关键因素,需要对医疗专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并确保患者充分理解治疗方案及其潜在影响。
尽管如此,DEB研究的成功对中国的DE-DLBCL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这类创新疗法的转化,争取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更多的临床实践中,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问题五
张教授,您对淋巴瘤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展望未来,您认为淋巴瘤治疗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会有哪些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创新疗法或精准医疗方面,您有哪些期待?
张会来 教授
未来五到十年内,我认为淋巴瘤治疗将在几个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先,精准医学将继续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发展。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步,我们对淋巴瘤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使我们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这对某些高危淋巴瘤亚型尤其重要。
其次,免疫疗法将成为淋巴瘤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突破。CAR-T疗法将进一步扩展到更多的淋巴瘤亚型中,并且随着技术的改进,疗效也将显著提升。同时,基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免疫疗法等新兴方法,也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展现潜力,为更多难治性患者提供长期缓解的机会。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将继续推动新药物和新疗法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物和创新疗法将在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并最终应用于实际治疗中。我对未来的淋巴瘤研究充满信心,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将大幅提升,最终实现对淋巴瘤的有效攻克。
问题六
在淋巴瘤的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和手术等医学手段,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对治疗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张教授,您认为在淋巴瘤治疗中,心理支持和情感关怀的作用是什么?您所在的团队在这方面是否有一些特别措施?
张会来 教授
淋巴瘤治疗周期长,患者需要面对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期间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治疗本身,还包括对疾病不确定性的恐惧和焦虑。因此,心理支持在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直接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我们团队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与情感关怀小组,通过与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的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我们为每位患者提供定期的心理评估,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这些方案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外,我们认为家属的支持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属不仅是患者的陪伴者,更是情感上的支柱。我们通过为家属提供心理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减少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冲突。家属的参与和鼓励,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
未来,我们希望将心理支持纳入淋巴瘤治疗的标准流程,使之成为整体治疗的一部分。通过医学治疗和心理关怀的结合,我们不仅希望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希望提高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小 结
淋巴瘤专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级单位、组织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诊疗理念和手段的更新与突破。中国原创新药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MYC/BCL2表达阳性DLBCL适应症的正式获批,不仅为DE-DLBCL患者带来了治愈的新曙光,更为淋巴瘤专科的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期待未来更多蕴含中国智慧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公布,为更多不同需求的DLBCL人群带来临床获益,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新药投入临床,为患者健康谋福祉,为学科发展筑高地。
荟萃名家 聚焦临床
欢迎关注CCMTV·血液频道!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淋危不惧,共愈CR | 张会来教授:淋巴瘤专科建设再添新动能,中国智慧为DE-DLBCL患者带来治愈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