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类型,伴中高度恶性与侵袭性1,约50%的患者化疗效果不佳,且短时间内病情进展迅速,5年总生存(OS)率为60%~70%2,亟需有效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2024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于2024年6月28日-6月30日在上海召开,数百名国内外血液学领域专家齐聚一堂,聚焦血液领域基础科学进展、临床成果转化、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会议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邀请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机构淋巴瘤中心Laurie H. Sehn教授谈一谈DLBCL的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周道斌教授:
在2024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上Laurie H. Sehn教授进行了“DLBCL的管理进展”主题演讲,请您谈谈新诊断DLBCL患者的治疗进展。
Laurie H. Sehn教授:
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以往根据淋巴瘤细胞起源分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活化B细胞样(ABC)等,近年来临床对DLBCL生物学的认识逐渐加深,随着全基因组分类的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发现更多细分亚型。虽然不同亚型DLBCL的治疗效果不同3,但在临床上仍有许多患者在接受同样的治疗方案,即传统的标准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组成的R-CHOP联合方案。
近来,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新型治疗手段也在慢慢崭露头角。维泊妥珠单抗(Pola)是一种靶向CD79b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POLARIX试验对比了Pola-R-CHP和R-CHOP治疗方案一线治疗中危或高危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接受Pola-R-CHP治疗患者的病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风险低于接受R-CHOP治疗的患者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的最新数据亦振奋人心。众所周知,MYC/BCL2蛋白表达阳性DLBCL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并且患者对R-CHOP方案的临床疗效存在一定差异5。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中,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MYC/BCL2表达阳性DLBCL的关键III期临床研究(DEB研究)的中期结果被纳入重磅研究摘要(LBA),结果显示:中位随访13.9个月,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组与对照组(R-CHOP)相比,在主要终点无事件生存(EFS)期上显示出明显获益趋势[2年EFS率分别为58.9% vs 46.2%,风险比(HR)=0.68(95% CI, 0.49-0.94), P=0.018]6。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此临床研究之前,有一些基础研究探索关注了生物学层面HDACi可以发挥作用的原因。可以说,此研究非常全面,通过对正确人群的选择,使个体化治疗实现了积极的治疗结果,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目前有诸多研究正在积极探索DLBCL的一线治疗策略,如BTK抑制剂阿可替尼联合R-CHOP方案,单克隆抗体Tafasitamab联合R-CHOP及来那度胺方案,双特异性抗体Epcoritamab联合R-CHOP方案,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联合Pola-R-CHP方案等,期待相关结果的公布为初治DLBCL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周道斌教授:
复发难治性(R/R)DLBCL预后较差,缺少有效治疗方案,请谈谈此类患者的治疗进展。
Laurie H. Sehn教授:

既往挽救疗法及自体干细胞移植是R/R DLBCL患者唯一的治疗方案,近年来,R/R淋巴瘤治疗领域发展迅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靶向治疗、特异性抗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相关研究显示,在早期高复发风险患者中,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优于既往常规的标准治疗(即挽救疗法和自体干细胞移植)7-9。自此,R/R DLBCL的治疗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对于一年内早期复发的患者,即使其符合移植条件,治疗上更倾向于CAR-T疗法而非移植进行二线治疗。格菲妥单抗和Epcoritamab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R/R DLBCL,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疾病得到长时间控制,但要确定这种治疗方法是否能真正治愈部分患者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

周道斌教授:
对于DLBCL患者,一旦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患者预后差,OS期缩短至<6个月,因此,尽早确诊是否累及CNS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0。请问在真实世界中如何预测?是否可以进行预防治疗?
Laurie H. Sehn教授:

在预测评估方面,对于门诊患者,通常可以采用CNS-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来评估CNS损害的风险;而对于高危患者,则可通过腰椎穿刺和核磁共振成像(MRI)进行诊断。
在预防治疗方面,如果患者存在活动性疾病,通常采取联合治疗,包括能穿透CNS的药物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对于新诊断的累及CNS患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中面临的更大的挑战是在诊断时无CNS病史的患者治疗后在CNS中复发,目前暂无有效预防方案。既往采用鞘内治疗进行预防性治疗,但由于多数患者在脑实质内复发,鞘内治疗可能疗效有限,故在临床实践中已不再采用。高剂量甲氨蝶呤可能获益,但缺乏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且有研究表明,即使接受这种治疗,也并未改善患者结局。因此,目前很少对患者采取预防性治疗。期待未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周道斌 教授
-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 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常委
-
中国免疫学会 理事
-
《中华血液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Laurie H. Sehn 教授
-
Clinical Professor
-
BC Cancer Centre for Lymphoid Cancer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
The Chair of the Lymphoma Tumour Group of BC Cancer
-
Co-chair of the Lymphoma Site of the Canadian Cancer Trials Group
-
Co-chair of the Lunenburg Lymphoma Biomarker Consortium
-
Chair of the medical advisory board for the International Lymphoma Coalition
-
Associate Editor and Podcast Editor for Blood
-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and Leukemia Lymphoma
-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population-based outcomes analyses, identification of prognostic factors and predictive biomarkers, and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ies in lymphoma
参考文献:
[1] 尹珍珍,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4,47(02):102-106.
[2] 刘冰,等.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23,14(06):1-6.
[3] 汪太松,等.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20,44(03):182-188.
[4] Tilly H, et al. N Engl J Med. 2022 Jan 27;386(4): 351-363.
[5] Han B, et al. Cancers (Basel), 2020,12(11): 3305.
[6] Zhao WL, et al. LBA 7003. ASCO 2024.
[7] Locke FL, et al. N Engl J Med. 2022 Feb 17;386(7):640-654.
[8] Kamdar M, et al. Lancet. 2022 Jun 18;399(10343):2294-2308.
[9] Westin JR, et al. N Engl J Med. 2023 Jul 13;389(2):148-157.
[10] Peñalver FJ, et al. Haematologica. 2017 Feb;102(2): 235-245.
编辑:Tina
审校:Evelyn
排版:Cherry
执行:Moly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周道斌教授对话Laurie H. Sehn教授:新型药物引领DLBCL治疗新格局丨2024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