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蒂莎·琼斯:乳牙”展览静场,蜂巢(上海)当代艺术中心, 2024.3.8-2024.4.16
Exhibition view of Natisa Jones: Milk Teeth,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Shanghai)
从乳牙到红线
——关于娜蒂莎·琼斯的最新创作
文 | 于非
人的乳牙有着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生命。平均从出生六个月开始萌发第一颗,到大约十二岁全部脱落。童年的落幕与青春期的悄然而至就这样由乳牙隐秘地标记。娜蒂莎·琼斯将“乳牙”视作生命中各个阶段注定失去与告别的象征之物,投射着复杂难言的心绪:既有对遗失天真的感伤,亦有对投入全新生命周期的喜悦;既有对割舍阴翳过往的释怀,亦有对面临未知成长的焦灼。而这些无法被天平轻易衡量的得与失,爱与痛,均是她一直以来的绘画创作从未驶离的命题。在最近一年的时间中,娜蒂莎折返于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与巴厘岛的童年家中进行两地创作,在这个伴随着追忆思绪与内观觉知的拉锯过程里,连绵不断的心理肖像次第显形。
▲
娜蒂莎·琼斯在巴厘岛的工作室
“过渡性现象(transitional phenomena)”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研究关于婴儿认识世界并建立自我边界时所提出的概念。婴儿借助“过渡性对象(transitional objects)”——某个熟悉的玩具亦或其他任何为其所“占有”的,用于排遣焦虑的物件——潜入“过渡性空间(transitional space)”,即介于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体验空间。在这个幻想与现实交织重叠的神秘区域,创造力由此萌生。有趣的是,这一现象并不单单停留于人的幼年期,甚至人终其一生都在与它发生关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绘画之于娜蒂莎而言正是独属于她的过渡性空间,是她得以操纵与她发生直接情感关联的意象来建立与包括自身在内的世间万物真正连接的安身之所。
娜蒂莎不曾追求画面的精致、平滑与完整。相反,它们往往显得粗粝、生涩而稚拙,充盈着无法忽视的情感浓度,通过多重视觉元素的奇妙勾连与组合汹涌释放。反复出现、不断变体的意象与符号共同塑造了娜蒂莎的绘画生命体,与她同频地经历着生长与新陈代谢。每一幅画面的元素构成并非是被理性化地组织与设计,而总是在绘画的潜意识行动中确立了存在。从混沌的抽象笔触发端,由色块的大面积铺陈开始,以当下最为真实的身体感知为诱饵,耐心等待着形象的捕获。具象的确立如同磁体,进一步召唤着更多纷繁符号的现身,直至这一由绘画构筑的介于“我”与“非我“的中间地带足够丰饶,足以自洽。
▲ 展览静场
面部是娜蒂莎之于具体形象最初的落脚点,也是她长久以来专注描绘的对象。《探索者女孩》系列自2022年开启并持续衍生,从日记式、速写般的小画被逐渐放大,直至容纳更多细节与情绪的记述。画面中少女的面孔还未及褪去童稚,那些不可名状、日益堆积的情感难以被消化处理,最终化为夺眶而出的泪水,串联起过往记忆中与成长过程里无数个恐惧、愤怒、悲伤、无助、不安的时刻。值得注意的是,在画面不易察觉的角落不时潜伏着从画面之外登梯而上,用红色线条简易勾勒的小人。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娜蒂莎是如何扮演着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角色,并将其投射于画面之中,以悬殊的形象尺度对应并存的意识之间相互交锋的心理景观,用绘画不断进行着对复杂内在的自我梳理。
左右滑动查看《探索者女孩》系列
▲
娜蒂莎·琼斯/ Natisa Jones
2023
探索者女孩XX(修正)/ Seeker Girl XX (Correction)
探索者女孩XVII(浸透)/ Seeker Girl XVII (Soak)
探索者女孩XXI(歌唱)/ Seeker Girl XXI (Sing)
探索者女孩XIX(挽救)/ Seeker Girl XIX (Salvage)
探索者女孩XXII(危险!)/ Seeker Girl XXII (Danger!)
棉布面丙烯、石膏底/ Acrylic and gesso on cotton canvas
80×60cm
娜蒂莎直觉性、持续性的内省与自我觉察,以及她将个体与绘画建立起的紧密连接,在艺术史中同样有迹可循。奥地利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以“身体意识(Body Awareness)”来定义贯穿她整个艺术生涯的创作实践,在容纳自我的身体之中探寻 “最真实与最清晰的现实(the realest and clearest reality)”。拉斯尼格的创作哲学让娜蒂莎深有感触,只不过艺术史所给予的启发从来不是某个艺术家特定的风格与形式,而是真正专注于自身的个体性探索。
▲
娜蒂莎·琼斯/ Natisa Jones
月亮女孩 II/ Moon Girl II
2023
布面丙烯、石膏底/ Acrylic and gesso on canvas
100×70cm
女性形象作为自我身份的直接对应成为了娜蒂莎绘画创作中的重要锚点。她将女性身体以原始与赤裸的状态示人,意在还原生命本身的内在张力。与面孔一样,身体也拥有自己的表情。通过把女性身体置于不同的姿势当中,娜蒂莎将不同时间阶段身心感受的流变悉数传达。《珍宝I》所呈现的是被几何化与结构化的躯体,四肢消融其间,被容器般的有限空间收纳与包裹,隐形的界限与框架预示着亟待被冲破的自我边界。与之相比,《谢谢你》中的形象更加松弛,人物的坐姿为画面提供了异常稳定的结构。端坐的姿态在娜蒂莎过往的创作中不断反复出现,而她将这一体式看作自身冥想状态的映照:有形的手臂与双腿打开至身体两侧,与灵性世界的连接以身体为媒介和起点展开,新的意识与深度的宁静状态即将降临。诸如此般的对应关系俯拾即是。《我原谅你,但依旧困扰》以看似轻松诙谐的漫画式手法处理自身所处的情感困局,不仅戴着强颜欢笑的人格面具,被粗旷用笔涂抹而成的身体更是几乎与背景相混淆进而丧失了清晰的界限。人物的腿部以简笔勾勒,身着高跟鞋笨拙地在绳索上勉强维系着所剩无几的平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娜蒂莎在《感谢椰子树》中极为少见地描绘了女性主体完整且直立的身躯,那个未知的绳索不再在脚下摇摇欲坠,而是无比坚定且明确地掌握在双手之中,昭示了一个更加稳定的自我终于安全着陆。
▲
娜蒂莎·琼斯/ Natisa Jones
谢谢你/ Thank You Kindly
2023
布面丙烯、石膏底/ Acrylic and gesso on canvas
120×80cm
▲
娜蒂莎·琼斯/ Natisa Jones
感谢椰子树/ I Thank the Coconut Tree
2023
布面丙烯、石膏底/ Acrylic and gesso on canvas
200×192cm
▲ 作品局部
▲ 展览静场
对于人之形体的表现并不足以概述娜蒂莎绘画创作的全部,从始至终陪伴人物现身的还有大量不胜枚举的动物形象与符号。对于这些意象的自发式应用既是娜蒂莎个人化的艺术实践,也似乎可被追溯为某种人类本能的彰显。如同距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洞穴岩壁上绘制的动物岩画,其中最古老的甚至并非在欧洲大陆,而是近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加拿大古人类学家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Genevieve von Petzinger)更是发掘并收集了上千个远古人类遗留下的抽象图案与数十个几何符号,它们散布于世界各地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幽暗洞穴中闪烁着人类创造力起源的未解之谜。对娜蒂莎而言,是新的生命体验为创作不断增添新的语汇,于是她不断扩充、迭代着她个人化的意象与符号系统,并将它们视作最为亲密与神秘的伙伴。
▲
娜蒂莎·琼斯/ Natisa Jones
我尽全力唱一首新歌/ I Do My Best to Sing a New Song
2023
布面丙烯、墨水、石膏底/ Acrylic, gesso and ink on canvas
195×150cm
▲ 作品局部
▲
娜蒂莎·琼斯/ Natisa Jones
遗赠/ Legacy
2023
布面丙烯、石膏底/ Acrylic and gesso on canvas
150×120cm
《我尽全力唱一首新歌》中女孩的双眼分别由鳄鱼和白鸽占据,它们似乎在尝试赋予人以尚不具备的灵性力量,帮助她从肩膀长出的羽翼更加丰满有力。《遗赠》中天鹅的形象首次出现,女孩用双臂将一黑一白两只天鹅环抱胸前,仿佛复杂内心世界里的自我冲突就这样迎来无言的和解。在有关动物形象的作品里,《使命召唤》最为特殊,人的形象退场,被流畅的线条信笔勾勒出的母马史无前例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马的形象正是娜蒂莎外祖母的化身,来自她最柔软的记忆和最切身的私人情感。对娜蒂莎来说,外祖母是她永远的灵感与力量源泉,具备了一个女性长辈所能拥有的一切令人崇敬的特质——强大、自由,富于创造力与生命力。当娜蒂莎从家乡巴厘岛远赴阿姆斯特丹开启新的生活时,她携带着外祖母亲手制作并赠予的小马雕像,温柔与坚韧并存的母系血脉永远如影随形。
|
|
▲
娜蒂莎外祖母旧照(左)
娜蒂莎珍藏外祖母手作雕像(右)
▲
娜蒂莎·琼斯/ Natisa Jones
使命召唤/ Duty Calls
2023
布面丙烯、炭笔、石膏底/ Acrylic, gesso and charcoal on canvas
135×165cm
▲ 展览静场
与动物形象一样,符号长久以来盘旋在人物形象的四周,或隐现于背景,或点缀于画面之上。唯有《软核》构成了单纯意义上符号的肖像。密集的加号矩阵记述着生命体验的日益积累,永不停转的生命之轮潜藏在暗红色的视域之中,最为重要的是,画面中央首尾相接的绳索勾连出被绘制过无数次的无限符号,放大到几近溢出画面。娜蒂莎尝试赋予无限符号以物质化、具象化、细节化的实体,于是符号不再只悬浮于公共层面的表意,而是真正地成为了她个人的所有之物,由此她得以实现对自身生命历程的真切感知。
▲
娜蒂莎·琼斯/ Natisa Jones
软核/ Soft Core
2023
布面丙烯、墨水、石膏底/ Acrylic, gesso and ink on canvas
190×300cm
▲
娜蒂莎·琼斯/ Natisa Jones
让我们继续/ We Continue
2023
布面丙烯、石膏底/ Acrylic and gesso on canvas
120×80cm
由《软核》所牵引出的绳索意象对于娜蒂莎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关涉了贯穿她创作始终的核心母题。印尼语“Benang Merah”意为红线,指向事物之间的联结与内在一致的核心,娜蒂莎更是将它视为个体生命与创作密不可分的隐喻。红线的样态在作品中变幻各异,时而拧成坚韧的绳索化为象征循环的封闭线圈,时而被拆解甚至斩断作为挥别过去的郑重决心。而在《让我们继续》中,它成为了女性形象指间悬而未决的针线,构成她孕育永恒变化的创作者姿态。这根从个人历史深处而来的红线如此纤细却格外醒目。它的去处依然神秘莫测,但它此刻的笃定已然不言而喻。
▲ 展览静场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