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刘唯艰画作中“静谧的现实”|缓存进行时

 

在香格纳画廊春季特展《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为期两个月的展览中,我们通过微信平台推出“缓存进行时”特别篇章,陆续为大家带来参展艺术家及作品的相关内容。

 

刘唯艰的创作多数进行在旅途中,其作品跟随自身状态以及心境展现出明显变化,本篇将以三个阶段划分并剖析艺术家刘唯艰的画风脉络,带领观者走入他的绘画世界。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CACHE: from B to Z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s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CACHE: from B to Z 

 

展期 | Duration

2020/4/12 — 6/12

(周二 — 周日 Tue.-Sun. 11:00-18:00)

 

地点 | Location

香格纳上海1F,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1/F ShanghART

Shanghai, West Bund, Bldg.10, 2555 Longteng Avenue,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从创作伊始,刘唯艰就确立了自己冷峻、晦涩的“社会叙事”方式:以一个携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稚子眼光,打量这个不断变幻的奇奇怪怪的“现代世界”。随着“稚子”的年龄增长、境遇变迁,他画中的主题和风格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在城市中流浪的无产阶级的呐喊,到成家立业之后甜蜜幸福的呻吟,刘唯艰的画映射出的是同一时代背景下城市人生活。

 

 

2004-2007

第一阶段


用一种叙事,一个故事或者图片的拼凑来转换所思所想

 

“我们总是在寻找或依据自己的理由生活、工作、认识四周的环境。现实、未来、历史、大脑、工作——构成一个全新扭曲的世界。”

——刘唯艰

 

 

站台 Platform | 2005 | 丙烯 Acrylic | 150(H)*200(W)cm

 

 

今天没有新闻 There's no News Today | 2005 | 丙烯 Acrylic | 150(H)*200(W)cm

 

从早期作品开始,刘唯艰就借用了一副中性的、冷漠的“图像”面具,敏锐而深刻地触及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隐痛。通过他深沉和冷淡的笔触,对时事,现代人与时并进地推进着深层的回顾和思考。

 

冷竣的现实真相无法给人浪漫的想象。它记下的是生活的真面目,真实得如同城郊和乡镇上任何一个正午时刻,这样的正午,肯定不是故事的发端。它仅仅就是时间在这个地方的瞬间状态。

 

 

两个吹牛的人 Two Bluffers | 2007 | 丙烯 Acrylic | 120(H)*160(W)cm

 

 

无法证实的智障者的想法 Mentally Disabled People's Thoughts Impossible to Approve | 2007 | 丙烯 Acrylic | 120(H)*140(W)cm

 

 

道具 Properties | 2007 | 丙烯 Acrylic | 60(H)*73(W)cm

 

2008-2017

第二阶段


一个镜头对准一处风景

 

在长达八年的这段时期的创作中,艺术家从以叙事性、观念性为主的绘画转变到以绘画性为中心的本能创作状态,力图通过绘画本身来解决绘画问题。静止宁谧的场景被具有离奇色彩的元素所打破,画面仿佛进入迷离的幻境。然而静谧与沉稳依然始终贯穿于他的作品,即使有时艺术家采用了叙事结构,画面依然散发着一种游离的玄学气息。

 

 

白云和太阳 The Clouds and The Sun | 2014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200(H)*250(W)cm

 

前期:“社会性体验”(2008-2012)

 

刘唯艰在畅想中规划其“社会性体验”的旅程,这段时期所绘的景物都是对旅途所遇的记录。他的创作并非写生,也不直译照片,而是对不同记忆片段和邂逅时刻的再造与重现。

 

 

摩西在中国 Mose in China | 2010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180(H)*220(W)cm

 

 

等待 Expectation | 2010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180(H)*220(W)cm

 

 

油桶和水桶 Oil Drum and Bucket | 2010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150(H)*170(W)cm

 

后期:随着艺术家人生阶段的转变,作品呈现出浪漫情怀,将观点引向另一角度(2013-2017)

 

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刘唯艰开始用更丰富的色彩描写自己生活的故事,读者更能够置身其中,在画面中假设自己的身影。画中物体在当下时代所经历的故事,折射出围绕在周边的生活哲学,时常让人感到一丝浪漫。

 

 

某种群体的味道 The Smell of Certain Group | 2016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200(H)*250(W)cm

 

 

我 Me | 2016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250(H)*300(W)cm

 

在这段时期,沙发、天空、云等元素反复以主角的身份的出现在画面中,相对于以往那些“微末而艰辛的存在”里显明的社会悲情,这些更寻常的“日常景物”所表述的显然是一种更幽微、更隐秘的“日常体验”。

 

 

想你 Missing You | 2013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140(H)*150(W)cm

 

2018-至今

第三阶段


逐渐寻找到矛盾的合理存在

 

近年,刘唯艰历经探索,开始了创作的第三阶段。最新的作品结合了以往的所有经验,并在之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寻找到了矛盾的合理存在。独特的绘画性成为了刘唯艰的本能,而画面逐渐转化成为了艺术家探索个体生活状态与情绪的理想途径。

 

 

开发区的夜 The Night of Development Zone | 2019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140(H)*150(W)cm

 

“我与这世界的关系如同我与宾馆之间的关系,存在只留在意识形态里,虚无是必然的。”

 

——刘唯艰

 

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大批的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的生长地涌入都市,和家庭以及传统观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割裂,焦虑与孤独共生。作为社会集体大迁徙时代背景下的一员,刘唯艰将一个个图像改造成墓碑式的符号,来纪念人们的真实情感与生活状态,把无形的孤独转化成一种可视形态——虚无、神秘且富有诗意,从现实环境中找到一条通往艺术的大道。

 

 

开发区的夜 The Morning of Development Zone 3 | 2018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200(H)*200(W)cm

 

 

夜游者与路灯的感情 The Emotion of Street Light and Walker at Night | 2019 | 布上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210(H)*170(W)cm

 

从刘唯艰的绘画中我们看到,艺术作品跟创作者一样,必须通过一番奋斗才能真切地看到自我的存在、发现自己的故事和个性。他的那些展现内心情感的画作源于独立地直面存在的需求,用他自己的话说,源自“要直面自己的天性”。

 


 

刘唯艰与爱德华· 霍普Edward Hopper

 

有一段时间,常有人将刘唯艰与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1882-1967)联系在一起。其实,刘唯艰与霍普的“像”未必是艺术主题或外在的语言形式,而是他们对现代社会“日常”的社会隐痛的敏锐感知,是他们在描述这种“日常”的社会隐痛时质朴而又隐晦的视觉语调,也是他们在喧嚣的艺术潮流中对这种朴素的“日常”视角的不懈坚持。

 

相像的或许还有,当喧嚣的当代迷雾逐渐消散时,人们对这种质朴而深沉的“叙事艺术”的重新认识。能够敏锐而深刻地触及一个时代的社会隐痛的艺术,它们的生命力是不会衰退的。

 

——方志凌

 

“我只关心所有人的普通生活。在生活里挣扎、无奈、默默地承受。希望也好,欲望也罢,都缓缓地消失在现实的时间和空间里。”

 

——刘唯艰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