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壹专稿

 祛魅


解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魅力虚像


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宛如一场华丽的舞台剧,台上星光灿烂,观众们期待着精彩的演出,而台下的演员们则急着粉墨登场,不停地忙碌着,为的是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然而,这场看似华丽的大戏实则充满了虚幻和虚浮。

主导这场大戏的主要群体之一就是所谓的艺术“砖家们”。这些“砖家们”身份显赫,或是某个民间艺术协会的副会长,或是某个学院的博导,他们的存在让藏家们望而生畏,仿佛他们是艺术世界的权威,是对艺术品价值的最终裁判。然而,实际上,这些“砖家们”的主要工作却是不断地赋予他们认可的艺术作品以魅力,以换取自己的利益,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正是这些艺术“砖家们”的助推,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混乱。艺术品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这些艺术品前面加上“当代艺术”这四个字,这些作品立刻充满了神秘的魅力,而藏家们则被这些虚幻的魅力所蒙蔽,盲目地追逐着被市场上吹捧出来的所谓“明星作品”,所以,祛魅就是去权威化、去神秘化。

原创|祛魅:解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魅力虚像

Me And Double – DOB (2009) 村上隆

要祛除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权威化,首先需要从藏家们入手。作为艺术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藏家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市场的走向。目前,大部分中国的藏家们收藏艺术品的主要目的是投资和回报,兼顾对艺术的热爱和文化传承。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品成为一种投资行为,而艺术顾问更像是金融投资顾问,艺术品则被当作了“股票”。当藏家发生困惑的时候,这些所谓的“艺术砖家”开始粉墨登场。他们在藏家面前树立学术权威形象,给藏家指点江山,为垃圾作品赋魅,炒高作品的价格,甚至对自己不懂的,或是有损他们既得利益的艺术作品采取诋毁和打压的姿态。比如对潮流艺术的争议,当这些“艺术砖家们”还在争论潮流艺术算不算艺术的时候,艺术史学家们已经把潮流艺术的教父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先生写进了艺术史。艺术史学家们认为:村上隆所提出的“超扁平主义”的观点,是将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与日本的流行文化(二次元文化)结合在一起,它模糊了精英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边界,这是一种创举,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和精神。同时村上隆的作品已经在拍卖市场上创下了不少纪录:作品《草莓大战》于2008年5月在苏富比拍卖行以约1,635,750美元的价格售出,创下了其作品的拍卖纪录;《Mr. DOB》:于2010年10月在苏富比拍卖行以约3,131,750美元的价格售出,创下了村上隆单幅画作的拍卖纪录;《My Lonesome Cowboy》于2008年5月在苏富比拍卖行以约15,161,000美元的价格售出,创下了村上隆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Miss ko2》:于2013年5月在佳士得拍卖行以约6,761,000美元的价格售出,成为其作品的另一项拍卖纪录。所以,藏家要祛魅化,首先要去“砖家”化,也就是去权威化。

原创|祛魅:解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魅力虚像

电影《霸王别姬》

其次,对于藏家来说,提高对艺术品的品位,保持独立的审美标准是去除神秘化的最好方法。提高艺术品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到博物馆或美术馆看展览,看大师的作品,或国际上公认的一线艺术家的作品,而且最好是原作。经过多年的积累就会养成一定的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会帮助藏家们甄别艺术作品的优劣。真正的藏家不单是投资人,更是“艺术史专家”,他们有独立的审美标准和思考能力,不会人云亦云。特别是面对别人推荐的作品时,他们会去研究这件作品,包括艺术家的背景、艺术风格及作品的主题等,他们会从艺术史或视觉文化的角度对作品做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藏家们的专业程度一点也不输给专业人员。以前看过一部电影《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中有一个角色叫袁四爷,是京剧艺术的忠实粉丝。其中有这样一个桥段:饰演霸王的段小楼为了表示对袁四爷的轻视,把霸王回营时应该走的七步,故意只走了五步,于是袁四爷与段小楼之间展开了一段对白。袁四爷说:“从霸王回营到与虞姬相见,按老规矩是走七步,而你只走了五步。楚霸王盖世英雄,如果是威尔不重,传到江湖上岂不成了南霸天了吗?”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把霸王为什么要走七部而不是五部的缘由说得清清楚楚,充分展现了袁四爷对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所以藏家祛魅化的第二步就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艺术专家”,这样才会对“当代艺术”这四个字不再感到神秘,对自己应该投资收藏什么类型的艺术品,做到心中有数。

原创|祛魅:解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魅力虚像

马蒂斯《生活的快乐》

再者,藏家在碰到不熟悉的艺术风格的时候,常常会去咨询艺术家的意见,但艺术家能回答的仅仅是从作品创作的角度评价作品的优劣,至于这件作品会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碰到这个艺术家也不熟悉此类艺术的风格或类型时,他们的对作品的评价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列奥·斯坦伯格在其《当代艺术及其公众的困境》一文中指出,当人们遭遇到一种不熟悉的新风格时,往往会感到不安和困惑。即便是艺术大师们也会对新的艺术趋势产生愤怒和怀疑。斯坦伯格认为,每种艺术风格的标准不同,因此在面对新的艺术趋势时,很难接受和理解。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著名的艺术家会对新的艺术形式产生排斥和怀疑。在这篇论文中斯坦伯格举了一个例子:1906年,马蒂斯展出了一幅题为《生活的快乐》的画作,它是本世纪绘画史上伟大的突破之一,当他要展出这幅作品时,激起了公愤,最愤怒的当属法国新印象派艺术家保罗.西涅克,他是一位受人尊重的现代艺术大师,长期从事先锋艺术创作工作。西涅克评论马蒂斯的画:就像油漆、颜料与日用品商人的五颜六色的门面的感觉。把他批得一无是处。一年后,马蒂斯来到了毕加索的画室,观看了毕加索最新创作的《亚威农少女》,而这一次轮到马蒂斯愤怒了。他说:这幅画是一种愤怒的爆发,是对整个现代运动的嘲弄,他发誓说,他情愿“淹死”毕加索,让他后悔搞这种恶作剧。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西涅克、马蒂斯都是艺术革命的领袖,他们对不了解的艺术作品也不认可。但从历史的角度看,马蒂斯画的《生活的快乐》和毕加索创作的《亚威农少女》都已经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假设当时的藏家因为听了他们的建议从而没有收藏这两件作品的话,你猜,之后这些藏家们会不会哭晕在厕所里?

原创|祛魅:解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魅力虚像

艺术家毕加索在其工作室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去除对艺术的神秘化和权威化。这意味着人们应该尝试理解各种艺术作品,而不是盲目地否定它们。因为在当下未被理解的作品可能会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甚至成为传世之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同时艺术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讨论将会持续下去。幸运的是,艺术的舞台是非常宽广的,足够容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表达形式,祛魅化和包容性是促进艺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