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萬展评|季俊:异托邦想象

1.jpg

展览现场


教堂旁的院落里仍然是一片荒芜的杂草,仍然,也仅仅指的是展览开幕的一个多月前,那时芒种已过,夏至未至,暖阳和风,正是草木生发的时候——但虽是杂草,也未过膝,稀稀拉拉的,踏脚而过,只感到初夏的生机。


而当展览布展时,大暑与中伏接连而至,热是真的热,搞不好就中暑那种。除了气温的变化,荒草已经覆盖了整个院落,有些地方半人来高,几乎没有让人置足的空间……


但变化仅限于此,隔三差五地来到这里,一切都似曾相识——友善的邻居,好奇的村民,以及不明所以的少数路人;加之教堂空间远离公路,村落也在向着更为便捷的现代化路径扩张,这里还是能让人感觉到某种“荒芜”……


2.jpg

季俊|Ji Jun

芬恩斯特2|Fenster 2

计算机生成图像 | 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FANTAC RC绒面相纸,艺术微喷,铝板装裱|FANTAC Premium RC Photo Paper, Giclee Fine Art Print, mounted on aluminium panel

200 × 58cm

版数 Edition: 5+AP版

2024


“荒芜”的也在季俊的作品里——似曾相识但又陌生,以及空无一人,但尚有“余温”……


这温度就始于季俊研究生时的创作,它由回忆构筑,并经由电脑建模来创建某些曾令他感怀但又非完全真实的场景。类似的工作方法被延续下来,生活经验的增长又推进着他对周身环境的认识,尤其是在柏林学习的经历,曾经两种制度下的文明和景观遗存在时间的洗礼后相互交织与缠绕,让季俊很难不去联想中国的类似记忆,进而将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建筑局部浓缩于异质的乌托邦场景中。


沿着这条线索,季俊又将目光放置于东亚到中欧的整个地理带中,去寻找不同文明、制度和传统背景下具有共性的符号,并借由亦真亦幻的图像景观,让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历史和现实在某些时刻悄无声息地共振。


而在近期的作品里,季俊已经不再刻意强调那些差异性背景下共性的要素,这是创作意图上的提纯,但它也暗合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所带来的某种“边界”或者非同质性的模糊与消失,似乎,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宏大且更具“虚幻”色彩的背景中,地理反而不再是割裂真实与差异的主要条件。


3.jpg

季俊|Ji Jun

自发使用4|Spontaneous Occupation 4

计算机生成图 |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FANTAC RC绒面相纸,艺术微喷,铝板装裱|FANTAC Premium RC Photo Paper, Giclee Fine Art Print, mounted on aluminium panel

150 × 200cm

版数 Edition: 5+AP版

2024


所以我们与季俊一样,经历过去十年的狂飙突进后,逐渐生活在一种更为普遍与巨大的“共性”之中,因此艺术家才将注意力从远去的历史中转移出来,投入到自己更具个人化的情感和想象中,并借由假想的空间延展出知觉的触角,与某些同特定的人(而非曾经的历史、制度、意识形态)尝试产生共鸣。


但季俊的作品从未有过具体的“人”的出现,哪怕是一件工装服,它也抹除了明确的穿着者,表现出一种脱离了具体指征的个人理想和情感化——即便人是最大的变量,但在“宏大”面前,似乎也是微不足道。但那里仍有“人”存在的痕迹,哪怕最微小的一个烟缸、几罐啤酒,也在提示着人走茶尚温……


4.jpg

季俊 | Ji Jun

建构者1| Constructor 1

数字拼贴版画|Digital collage print

哈內姆勒 Studio Enhancedy艺术纸,艺术微喷,铝板装裱 |Hahnemühle Studio Enhancedy, Giclee Fine Art Print, mounted on aluminium panel

150 × 70cm

版数 Edition: 5+AP版

2016


所以那些作品里的“荒芜”只是一种相对的“荒芜”,即便时间、历史沧桑演变,但微小的“人”从未退场。甚至时间也是相对的——城市的现代化带来的是工业化节奏的更迭,一个季节跨越下一个季节,一晃而过,让人习以为常,一如季俊作品中展现出的高度文明;反而在教堂空间所在的深山里,那种远离都市文明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个季节之中物候与时令的快速转变,因为那些疯长的草木和即将出巢的雏鸟,才能让人切身感知那些最微小、真实但也最容易被忽视和吞噬的生命变化……而季俊的作品便在这个特异的环境里,与之悄然地汇合……


文/王晓孟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