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年轻一代雕塑家,“新雕塑”已经进入到十周年。一个十年也可以代表着一个世代的更替,让一群年轻艺术家自己开口说话,因为他们已经到了自己的时代。他们向着自己的群体提出问题,并自己进行作答,这是关于群体内部的自我思考,并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将年轻雕塑家群体中的“我”和“我们”分别显现出来。
这种显现首先是关于时代的,同时也是关于真实的,敞开的是他们的关心与他们的追问,在生命旅途的万里长征上,并他们的求索与迷惘。它们是作为雕塑艺术的年轻世代所留下的路标,是意义与价值叩问的回响,正如身体作为雕塑尺度的丈量,这一群体的心灵之声,也成为了他们世代在生命尺度上的丈量。
玉兰堂(上海)展览现场
一、内陆市场,收藏绘画远比雕塑装置更频繁。雕塑装置的制作成本远高绘画,且在运输、布展中也无法避免损耗,即使得到展出机会,也大多为机构丰富展出类目而服务。各位雕塑艺术家的产出回报如何,才能让创作得以持续投入且循环?
马小萌:作品在应用上的多元化对我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一环。除了雕塑本身,反而是装置合作、衍生雕塑制品让我得到回报,才能让后续的创作得以持续。
在创作过程中,我有些模糊绘画与雕塑的界限,我可以把雕塑当作一组绘画来看,由于它们在一开始就不是“一体”的,于是展示方式也可以多变,相对灵活。在画廊之外也可以应用在商业空间中,当然,在其中会更多呈现出装置艺术的面貌。
但由于体积等各类原因,我的雕塑本身也确实很难有经济上的回报,关于这个方面的合理规划也是我后续需要思考的部分。目前我还没有真正进入到雕塑从业者的身份中,只能说是一位专注于平面与立体关系的绘画创造者。
杜春风:应该在一个持平的状态吧。
汤杰:作为一个十多年的装置艺术创作者,真心体会到装置艺术创作相比绘画需要更大的创作空间、更多的时间以及材料费用的投入的,展览布置、维护、运输也更为复杂。近些年装置艺术获得展览的机会是越来越多,观众对装置艺术的认知及接受度也有所提升,但很多时候装置作品即使成为了展览空间的流量,获得个人收藏机会也依然挺少的,或许还是作品体量太大所造成的。装置艺术优势是占据三维的物理空间的更容易营造场域,如果是动态或者交互类装置则更容易在空间中形成能量场,并让人互动参与体验,所以装置艺术是有机会走进公共空间,成为公共艺术获得收藏机会的。当然不一定所有装置艺术作品都是适合公共空间的,也相信很多装置艺术创作者不是以获得收藏为目的而创作的,可能是遵循各自初心,在坚持中得以真心换真心。
马小萌 射线、登山与飘动的一切-2nd 2024 综合材料 190×160×145cm
汤杰 生·息 2024 铝合金 180×100×100cm
二、一个选择问题。想获得学术认同,而走美术馆路径,就必需富有创造力和试验性,也意味着突破常规的思考模式。但落入到具体争取展览和收藏机会时,却又被提醒晦涩,不符合大众的认知水平。雕塑装置从业者应该如何选择?
石英:雕塑装置从业者应该在保持个人艺术追求的同时,适当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受众接受度,找到一种方式,使作品既能表达艺术家的创新思想,又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逐步实现艺术与市场的双赢。
李赢:我没做选择,就做自己的事。在所谓学术平台对方会说不那么实验,在市场方面又被说过于学术。
王立伟:我觉得没必要随波逐流,更没必要故作高深。创造力和试验性是艺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艺术家应该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和惯性思维,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这不仅是获得学术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艺术进步的关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故意让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艺术的价值在于沟通和共鸣,作品需要与观众建立起某种联系。即使是试验性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和表现手法,使其在保持深度和独特性的同时,能够被观众理解和欣赏。
汤杰:艺术创作的魅力肯定还是在于创造性和实验性,打破常规的思考模式,这是意义所在,但还是挺反感在创新、实验时候一味的追求奇、异、怪,追求表面形式,放弃本质,创作应该还是个体有感、有悟而所发,从个人的独特视角传递出来鲜活的感知,这些鲜活的感知能不能被大众所接受,这个不是创作者能左右的,可能有时候作品能与人有同频共振,也有时候能有引发他人思考与联想的因子,或许也有雅俗共赏之物,但并不以为目的,去追求他人的认同感。
共代谢 照亮现实 2022 不锈钢,亚克力,建筑五金构件 90×33×300cm
李赢 碧云望中 2022 黑色银色金属丝、不锈钢 110×100×151cm
王立伟 探梦 2023 牛皮、不锈钢 75×50×261cm
三、现有雕塑装置的行规并不完善,许多沟通方式依旧沿用绘画的规则。青年雕塑装置从业者提出保障自身权益时,却被告知行规不是这样。如此,青年雕塑装置从业者如何共创自身群体的行规?
闫磊:这个问题我也有切身的体会,雕塑创作战线长,成本高,销售相对困难,如果单纯以一刀切的方式和绘画的规则来合作,对雕塑家来说的确有些困难。希望未来能出现独立雕塑艺术家的行业协会,来探讨和制定一些保护性规则,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关注和支持雕塑艺术家的画廊,来真正扶持雕塑家,雕塑家也要守规矩。能有顺畅的,共赢的未来。
李赢:就先能做什么就做,雕塑装置艺术在国内还需要长久的发展周期。
闫磊 异星奇缘 2024 铸铜着色 56×20×27cm
王成普 空间分割NO.21 2021 不锈钢、金箔、树脂 155×70×95cm
何益明 捍卫者 2024 香樟木、铸铜 39×32×71cm
四、如何看待生存和创作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又是如何做的?
马小萌:它是我的必须物。可能我的生存就是为了创作,而且神奇的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使命感,但倒也没有到很虔诚的程度,哈哈,我觉得它是一件熟悉且擅长的事情。多数的状态是随心而动(除非有明确deadline)基本会保持自然的创作状态,也没有计算过这样生活是否合理。每天有精力的时候就多做,没有精力的时候少做,遇到瓶颈的时候会特别难受,但打破瓶颈又是最爽快通畅的时刻。
共代谢:肯定要先保证生存,可能达不到所谓的优质生活,至少要过得下去。创作是长期的事情,如果饿死了就没有长期可言了。现实中就是在保持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接品牌合作或者设计项目。
郝朗:这两年随着市场的下行,把艺术创作当成职业也是唯一收入来源的我来说,深深体会到生存与创作之间的矛盾。
从2023年起到现在几乎没有出售过作品,都是靠以前的收入强撑,市场下行对每一个以艺术创作为职业的创作者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经济支持来保障基本生活和创作条件,但对艺术的热爱和纯粹性不能变。
郝朗 樱桃女孩 2024 玻璃钢着色 110×93×100cm
玉兰堂(上海)展览现场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