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20240611152334_001.jpg


香格纳北京空间全新设计之后的首个展览《学习Ⅱ:博物学、另类知识和深度学习》于5月18日正式开幕。策展人石青与8位/组参展艺术家或机构围绕“学习”展开了一系列访谈,在本期推送中我们分享参展艺术家郭城、曹澍、程新皓、张文心的相关视频,同时欢迎大家来到香格纳北京现场,共同体验当代艺术生产中有关“学习”的感性理解和拓展。




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我的学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首先是与发展作品概念相关的调研与理论学习,我会通过播客、视频,包括AI辅助工具,对涉及的领域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再深入阅读和查找资料,详细了解我感兴趣的细节。有时,我会和家人讨论项目;由于我们教育背景很相似,我们能快速理解彼此的想法,并提出建议。另一个方面是技术学习,我曾自学过简单的编程和PCB电路绘制,也涉及了一些结构设计。最近,我还尝试了金属熔炼和铸造。这些技术主要是通过在线资料和不断的实践来学习的。


——郭城


DM_20240611152334_002.jpg

《学习Ⅱ》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4 | 郭城作品

DM_20240611152334_003.jpg

郭城,《(临时的)小器具系列 No.6》,2019,多媒介装置,120×110×40cm

DM_20240611152334_004.jpg

郭城,《风的验证》,2021,多媒介装置,300x120x90cm

郭城先后获得上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2010)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学位(2012)。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经常使用幽默又冷峻的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郭城近期的个展有:“近乎无意”,魔金石空间,北京(2020);“地气”,广州画廊,广州(2019)。群展包括:We=Link: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21)“终端 >_How Do We Begin?”, X 美术馆,北京(2020);“永恒网络”,世界文化宫,德国柏林(2020);“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9);“真新镇日志”,UCCA 沙丘美术馆,秦皇岛(2019);“机器人·间”,今日美术馆,北京(2019)等。


小时候期待知识复制技术(多啦A梦的记忆面包),靠u盘一样的东西把一学期的知识拷进脑子。但果真如此的话,人和人之间不会产生差异和多样性分支,影响、误解、反思、更新,都不会诞生,文明也将很快灭亡。演化意味着相互的影响,隔阂与争执都是必备的过程。“造物主”建立对抗神经网络的第一步,就是摧毁巴别塔,这也是人类向学习迈出的,痛苦的第一步。


——曹澍


DM_20240611152334_005.jpg

《学习Ⅱ》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4 | 曹澍作品


DM_20240611152334_006.jpg

曹澍,《妖糖》,2023,3D 渲染三屏影像,15'10"


DM_20240611152334_007.jpg

曹澍,《公园一角》,2018,3D 渲染四屏影像,10'16"

曹澍的创作以叙事性的3D数字影像、电子游戏、场域装置为主。作品基于在地的工作,将计算机图形技术背后复杂的生产机制、神话隐喻,与历史档案、社会议题紧密编织在一起。曾于想象力学实验室、慕尼黑Muffatwerk、浙江美术馆、上海科技大学展览厅、日本横滨太平庄等地举办个展和个人项目。近期作品在巴塞尔乡村州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马德里Matadero当代艺术文化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天目里美术馆、OCAT上海馆、北京民生美术馆等机构展出。

近年来艺术家参加了瑞士巴塞尔Atelier Mondial(2017),日本横滨黄金町Bazaar(2019),以及慕尼黑Muffatwerk(2023)的驻地。曾获2022年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奖、2021年上海影像博览会Exposure Award、2017年BISFF艺术探索奖等。

知识的学习和感性的学习也是一体两面吗?或者说,在这里有某种由此及彼的“既…又…”状态,在可言与可感间的横跳,然后从其中进一步地延伸出某种言或感?人类学用时间堆积出的“熟稔”或在于此,艺术家在身体和材料间的操作亦或在此?学习,是否就是意识到这种混沌并置身其中的方式?


——程新皓

DM_20240611152334_008.jpg

《学习Ⅱ》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4 | 程新皓作品

DM_20240611152334_009.jpg

程新皓,《象征》,2021,单频彩色有声影像,41'21"


DM_20240611152334_010.jpg

程新皓,《致海洋》,2019,彩色有声单屏影像,49'56"

程新皓,1985 年出生于云南。201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作品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均与故乡云南相关。通过身体在场的工作方式,程新皓使用录像、装置、摄影与文字等媒介,体察不同来源的逻辑、话语、知识与其背后自然、社会、历史,及镶嵌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复调链接。

近年来,他的长期项目包括与跨境族群莽人相关的“陌生地形”(Strange Terrains,2013-),与滇越铁路相关的“致海洋”(To the Ocean,2018-),与流动及口传文学传统相关的“云南故事集”(Tales about the South of Clouds,2021-)等。近期作品展出于 Fotografiska Shanghai,上海;长征空间,北京;中间美术馆,北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泰康美术馆,北京;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OCAT上海馆,上海等。


对我来说,学习就是不断学习何为学习。两年前,我曾问一位机器学习领域的科学家朋友,机器在深度学习的时候像做梦吗?如果把它们类比为人,它们会进入癔症或者呈现出集体癫狂吗?朋友皆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学习是一个崎岖的过程,学习有危险,入山需谨慎。

—— 张文心


DM_20240611152334_011.jpg

《学习Ⅱ》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4 | 张文心作品

DM_20240611152334_012.jpg

DM_20240611152334_013.jpg

DM_20240611152334_014.jpg

张文心,《朝》《夕》《瀑布》,2019,有声彩⾊ 4k 录像,出镜:李经纬,音乐:王晨淮,29'43"

张文心于2013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她将自己视为地形建构师,她的工作不是去再现风景和奇观,而是去模拟人类及非人心智之间的崎岖地貌。她使用图像、录像、装置以及音景,制造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旅途,引导观者潜入机械时间与魔法时间相互交织的深层领域。 她的作品曾于上海双年展、北京双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OCAT双年展、加拿大Mutek电子艺术节、荷兰Breda Photo等场所展出。张文心近期个展包括“地籁”(泥轩,上海,2022)、“次表面湿生”(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2020)、双人展“填充克莱因瓶”(InterAccess,加拿大多伦多,2020)。


她的作品曾于上海双年展(2023)北京双年展(2022)、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OCAT双年展(2021)、加拿大Mutek电子艺术节(2021)、荷兰Breda Photo(2020)等场所展出。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