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更是艺术史研究的关键组成部分。展览本身作为艺术传播的媒介,其组织方式、展出的作品、展览叙事、对展览的评价以及观众的互动,都能深化我们对艺术作品及其历史背景的理解。从展览史的角度重新定义我们对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理解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考察艺术和社会的互动。研究艺术展览能够揭示艺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被创造、被展示、被评论和被理解。此外,这样的研究还可以展示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艺术历史的进程。 本书以展览史为基础,把视角放在了关于西方艺术展览制度的研究,并且把研究的范围界定在从早期的“沙龙展”到当下的“双年展”。关于展览制度,目前并没有特别确定的定义,依据笔者的理解,在艺术的语境中,“展览制度”指的是一系列支持艺术展览的结构和规范,包括为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推广设立的物理空间(如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以及与之相关的策展实践、行政管理、资金筹措和教育活动等。这个术语同样可以包括推动展览成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政策,以及影响艺术展示和接受方式的批评话语和市场力量。 研究西方艺术展览制度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来讲,研究西方艺术展览制度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文化和艺术史的理解。通过分析西方不同时期的艺术展览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被创造、展示和接受的。艺术展览制度为艺术批评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背景。研究艺术展览制度如何塑造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观众的审美期待,可以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多样性。从现实意义来讲,对西方艺术展览制度的研究可以为展览策划和艺术管理提供实践指导。通过了解艺术展览史上有影响的展览案例和策展实践,可以启发当下的艺术机构和策展人进行更多思考,从而使得其更有效地策划展览、吸引观众,展现展览在连接艺术与公共艺术和社会方面的核心作用。同时,西方艺术展览制度的研究涉及艺术史、文化研究、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促进跨学科交流,有助于各个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与合作,推动学科交叉的发展。 ——摘自绪论部分 |
书页目录
书封
作者简介
马琳,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访问学者,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会员。致力于艺术管理、艺术博物馆学、艺术展览与策划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已出版专著《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书法简史》《展览改变艺术:策展的可能性》,主编《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水+墨:在书写与抽象之间》《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民间概念与世界视野:“仰观俯察”展览与论坛》《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新海派:上海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等。
编辑 | 李振伟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李振伟
三审 | 马子雷
转载自中国美术报官方公众号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