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际|李然《还是那群人》

李然的创作涉及影像、绘画、装置、表演与写作,常常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去呈现他对不同媒介和艺术史、电影等体系本身的审视,以及去发挥艺术家在叙事过程中的自治性。在5月29日周六开幕的《一年之际》第三章节中,香格纳北京将带来艺术家李然创作于2016年的四屏影像装置《还是这群人》。

 

 

 

 第三章节 

 

李 然

《还是这群人》

 

1986年出生于湖北,李然以其特有的创作手法,即照片档案、个人写作与声音模仿为呈现基础的影像作品,以及对图像、叙事及身份关系的探索而为人所知。他对译制片的长期兴趣赋予其影像作品以老旧、深沉的调性;基于角色扮演的表演性实践则为其作品带来多重层次的结构。他热衷借用不同的形式语言对历史事件进行拆解、转译、粘合,将观众引向其作为局外观察者的逻辑与视角。

 

 

李然:还是这群人,艾可画廊,上海,2016

 

依稀带着艺术家在新加坡的游历印记,这部创作于2016年的四屏黑白影像《还是这群人》延续了李然作品中一贯标志性的戏仿风格。与《圣维克多尔山》和《另一个他者的故事》等过往作品不同,艺术家本人并未出现在这部影像当中,而是从不同的渠道雇佣了十二名非专业的演员,且将其无命名地安置在固定的情节、境遇当中。此起彼伏的动物音效营造了一个亚热带丛林般的环境,而画面中可见的只有演员应激性的夸张表情和动作,配合镜头快速的切换与局部特写,更强化了一种语焉不详的紧张感。

 

 

李然 | 还是这群人 | 2016 | 多路视频 | 15 minutes | 截屏

 

一向倾心于文本写作的李然,在这件作品中抹去了显性的台词,首次进入时空信息完全模糊的虚构叙事当中。“我认为不是形式语言和媒介手段本身在掌控叙述性,这个叙述性来自于作者。”为了引导业余演员的情绪,和对作品中的四段错位的场景进行有效编织,李然在幕后依然需要进行详细的剧本书写。他大量安插了模拟的声效,摘除了语言式的讲述与对话,通过戏剧性与舞台式的编排,将一连串人物性格依附于动物性的肉身之中。“影像里这些面面相觑、又极具警惕不安的身体,正是遭遇艺术机制固有规则下的我们自身。”

 

 

李然 | 还是这群人 | 2016 | 多路视频 | 15 minutes | 截屏

 

此外《还是这群人》亦回溯了李然在创作中反复探讨的现代性问题,以及其基督信仰本身。艺术家在作品中反思了现代性中关于“新”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总与基督信仰中的改革、传播有关,比如约翰・加尔文在进行宗教改革的时候就试图彻底取消图像(圣像)在信仰生活中的意义,因为图像本身在释义上极不稳定。基于这件作品带来的思考,李然在2017年香格纳北京的个展《客旅生活》中将影像与变形的肢体雕塑并置,进一步阐述了宗教信仰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李然个展:客旅生活,香格纳北京,2017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