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萬杭州|蓝图|对谈:黄几·黄音烨

时至今日,“水墨”多半不再被理解为对应时代剧变的表征,其所承载的历史合法性、曾参与的有关现代性的争论也已然远去;古已有之的内于道统、超乎礼法的书写和描绘,也常常仅作为“理想形态”(ideal type)而出现。在有限的边界中,随机、无形、而又不定…人们因此将对“水墨”的求索当作是愿景失落下的安保措施,将其视为不出差错的耕耘和选择。

 

 

 对谈 |  TALK 

 

刘承臻

《天问》这件作品对竹简的形制和楚文化的视觉样式都有转化。对古代书写媒介的放大和对屈原《天问》的拟写在你的这件作品里显然不同于文本或视觉的简单复制。请你谈谈《天问》的创作动机,以及当时为何选择了这样的形式。

 

黄几

《天问》这件作品的创作动机源自对古代文化的探索与反思。古代书写媒介,如竹简,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纽带,是承载着古人智慧和思想的载体。关于选择屈原的《天问》,一方面因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宇宙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将古代文化融入当代艺术中,通过书写《天问》的全文,探讨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问”探讨现代与古代之间的关系。艺术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重新诠释古代的文字,我试图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深远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探寻。同时传达出对古代文化的敬意,并在当代的语境中重新演绎古典文化的价值。

 

创作《天问》时,我希望捕捉到书写的本源,以及书写作为对话的本质。由此,在《天问对答》中,我引入了ChatGPT来回答屈原《天问》中的问题,用数字书法呈现这一跨越时空的交流。iPad书写的过程记录了每一笔每一字的轨迹,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和感知,是对书写的重新审视,也是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样的创作动机,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将古代文本与现代技术交织,我试图在作品中传达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承。简牍、数字书法、楚文化与人工智能相互交织,诉说着一个跨越千年的对话,一种“瞬息全宇宙,天涯共此时”的时空交错的美妙。

 

 

黄几 | HUANG JI

天问 | Tian Wen

木板、朱砂、墨| Vermilion and ink on wood

400×8.5cm×70

2023

 

 

《天问》创作手稿|Tian Wen Manuscripts Created

 

你的创作面貌非常丰富,除去水墨和书法之外,你还有很多影像作品,甚至还有涉及行为艺术的作品。这其中是否有着某种共性或统一的表达和关注?

 

在我的创作中,虽然涉及多种媒介和形式,但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对于个人情感和内在体验的关注。无论是水墨、书法、影像作品,乃至行为或装置艺术,都是我表达某种生命体验的途径。这种探索也反映了我对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思考,以及对于艺术与技术的交叉点的兴趣。

 

比如水墨作品《触不可及》系列,在表面上呈现了密集的刺的图像,这些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看似有序但又充满混乱的图像,就像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状态一样。“刺”有序分布在平均的空间里,视觉中除去生理应激反应外只是一种装饰之物,但它真正的意义反向生成,“刺”成为了与观众构建联系的一个输出口。这个系列的前序,还有诸如《痛》《有刺》等作品,也是呈现一种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触觉与心理激荡。

 

再如与女友合作进行的《他写她诵》,以日课的形式将书写与背诵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我负责书写经典的诗词,她来背诵。这两者的结合,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呼应,更在情感上产生了一种共振。这种交流超越了物理的界限,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体验。借诗词、书法为媒介,日课变成了两个人约定的一种对话,作品呈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发展,仿佛每一天都是一个情感的节点。《天问》和《天问对答》的内核,也是一种“对话”关系的呈现。

 

因此,尽管作品的形式各异,但它们背后的共性在于对关系、交流以及精神力和审美力的关注。总的来说,无论是通过水墨画、书法、影像作品还是行动艺术,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这种关注于情感、对话和跨界的共性,贯穿了我的不同创作领域。

 

 

黄几 | HUANG JI

触不可及-两仪

纸本水墨 | Ink on paper

140×240cm

2023

 

 

黄几 | HUANG JI

触不可及-在渊

纸本水墨 | Ink on paper

180×96cm×2

2023

 

 

黄几《天问对答:人工智能对话屈原》截帧

 

在大量扎实的传统书法作品之外,你又有很多实验和探索性的书法作品。你的许多创作都需要你潜入历史之中,但你也有很多真实的对现实的体认和感知。你怎么看待这两部分创作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中国现代艺术的探索和发现,根植于最深刻的传统,是一种基于当下的对过去和未来的对话。传统书法和现实探索并非是两个孤立的领域,而是我个人对于艺术中复杂关系的一种解构和重新构建。传统书法代表了古代智慧和审美,但我不想仅仅将其视为历史的陈列品。相反,我希望通过传统书法的基础,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观念和情感注入其中,重新诠释传统并赋予其当代意义。

 

同时,我也深知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不希望自己的创作局限于传统的范畴,希望与现实紧密连接,感知当下的脉动。这就是为什么我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书法作品,尝试将传统的技法和当代的主题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实感知的作品。通过这些实验,我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当代社会、人际关系以及情感状态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传统书法的基础,我可以更加自由地创造实验性的作品,而实验性作品则是一种对传统的启发和回应。这两部分创作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对话和碰撞的体现。两者之间的交错和融合,让我能够在创作中保持着一种探索的激情,同时又保持着传统的深度。既延续了传统的根基,又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黄几 | HUANG JI

《有刺!》组画

绢本水墨 | Ink on silk

235cm×70cm、70cm×150cm、50cm×200cm、88cm×200cm、60cm×60cm(布展尺寸约235cm×350cm)

2016

 

你似乎自主地使自己保持在一个不稳定的、充满可能性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你会一直持续下去吗?今后的创作方向会是什么样的?

 

我一直都在追求一种不断探索、充满可能性的创作状态。这种状态带给我无限的激发和创作动力,不断挑战自己,跨足不同的媒介和领域,从而获得新的视角和灵感。我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固守于某种安逸的状态。将来的创作方向也将继续保持开放和多元,继续深入探索水墨、书法、影像等多种媒介,同时尝试更多跨界的实验,创造出更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作品。对我而言,创作更是一种与世界和自我对话的方式。

 

 

《蓝图》展览现场|Unconfirmed Prospect Exhibition View

 

* 艺术家黄几引导AI学习了自己的作品、文本,甚至包括个人性格、幽默感等元素。随后,AI模拟黄几的角色,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复。所生成的文本经过黄几本人与AI之间反复的“对话”、商讨和校对,形成了最终的回答。

 

 

 对谈 | TALK 

 

刘承臻

这次的展览集中呈现了你的书法创作,涉及《诗经·商颂》中《列祖》、《殷武》、《那》这几篇文本。你为何选择去书写这几篇?你又是如何去书写这几篇的?

 

黄音烨

选择的三篇中《那》表现祀时乐舞活动;《烈祖》表现祈求成汤降福而献祭食品的祀事;《殷武》则是颂扬殷高宗武丁继承成汤事业之建树,三篇都是周时宋颂,与殷商后代宋国祭祀商先祖成汤有关,文本内容比较贴合金文字肃穆庄严的气质。青铜器上常会有记录当时事件的铭文,比如利簋就记录了牧野之战。作品主体部分拟青铜器铭文拓片呈现形式,文本内容和文字形体取法商周,就是希望建立两者的一些联系,有助于最后的呈现。

 

 

黄音烨 | HUANG YINYE

诗经·商颂(那)|The Book of Songs·ShangSong (excerpts)

纸本书法|Calligraphy on paper

65×65cm

2023

 

 

黄音烨 | HUANG YINYE

诗经·商颂(殷武)|The Book of Songs·ShangSong (excerpts)

题壁|Inscription Wall

尺寸可变|Size variable

2023

 

 

黄音烨 | HUANG YINYE

诗经·商颂(列祖)|The Book of Songs·ShangSong (excerpts)

纸本书法|Calligraphy on Paper

550×47.5cm

2023

 

你似乎尤其关注先秦时期的铭文,能不能谈谈为何这一时期如此吸引你?对你有着什么样的启发?

 

起初是因为青铜器吧……我第一次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想要落泪的感觉,内心有敬畏也有好奇,不禁想要了解更多。在查找资料、整理、书写实践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更新对如何以书法笔墨和篆刻刀法表现所见的理解和取舍,还有些知识和自己专业并非直接相关,比如青铜器纹饰、青铜器铸造工艺、青铜器铭文种类、古文字造字原理等等。金文在书法中作为一种书体不是独立存在的,起初作为铭文附着在器物之上,属于铜器铭文,特别是早期少字铭文,介于纹饰和文字之间,比如我们能看到一些商代爵上的铭文和纹饰其实是十分融合的……当这些信息量逐渐增长之后,我发现在我脑海中不论器物还是题铭,它们的形象都逐渐立体起来,并不是孤立的概念和片面的形状,相互关联的信息逐渐在织就一张网,我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更多的填充和延伸,在表现上也有更多可能。

 

 

黄音烨 | HUANG YINYE

苦昼短·吾不识 | Bitter days are short·Wubushi

篆刻 | Seal cutting

2.6×2.6cm

2023

 

 

黄音烨 | HUANG YINYE

苦昼短·少者不哭 | Bitter days are short ·Shaozhebuku

篆刻 | Seal cutting

3.1×2.7cm

2023

 

除去书法,你还有大量的篆刻作品。能再谈谈你的这部分创作吗?

 

篆刻作品是上一个阶段的小结,主题是《苦昼短》,作品的刻制过程有先有画面再有内容的,也有先有内容再构思画面的,包括有意的想进行一些不同质感点画的表达,这个过程其实是丰富我的体验了。整体也表现了对此前看到的一些印式的理解。

 

 

黄音烨 | HUANG YINYE

苦昼短·青天高黄地厚 | Bitter days are short·Qingtiangaohuangdihou

篆刻 | Seal cutting

5×2.6cm

2023

 

 

黄音烨 | HUANG YINYE

苦昼短·云中骑碧驴 | Bitter days are short ·Yunzhongqibilv

篆刻 | Seal cutting

2.5×2.5cm

2023

 

除了先秦时期的文本,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关注方向吗?

 

我还会看齐国的戳印陶铭,主要对篆刻方面的启发比较多。齐国制陶业长期繁荣,戳印陶铭的现存数量很多,样貌也很丰富。从创作角度看能发现很多在现在看来高明的处理和提示,可供想象的空间很大。反馈到金文的学习,对协调文字在通篇中关系也有很多提示,在看过大开大合的关系之后,目光也会不由的去寻找和发现其中更细微的变化。

 

 

黄音烨 | HUANG YINYE

苦昼短·食熊则肥 | Bitter days are short ·Shixiongzefei

篆刻 | Seal cutting

2.5×2.5cm

2023

 

 

黄音烨 | HUANG YINYE

苦昼短·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 Bitter days are short·Wei jian yue han ri nuan lai jian ren shou

篆刻 | Seal cutting

4.0×4.0cm

2023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