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春:前往终南山,一次诗意的“出走”

“兰若生空谷,不因无人而不芳。”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Bill Porter)曾于2007年推出了《空谷幽兰》 中译本,以另一重视角探讨长期存在却又被忽视的终南山隐士文化。从孔子的“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到画家赵孟坚、郑思肖、郑板桥等为这一原本生长在深山野林中草本植物所勾勒出的幽雅气质、高洁的灵魂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空谷幽兰”那遗世独立而又高洁的品质在历史长河中常被人们所称颂。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杨灏

 

在首次面向观众展出的798艺术区B06空间,艺术家欧阳春以“空谷幽兰”为名,展示了其暌违多年,厚积薄发的创作——以终南山风景为主题的《空谷幽兰》系列(2015-2021)。位于秦岭中段的终南山,固然是自古以来便享誉天下,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作为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却也是欧阳春时隔二十年后,再度走入的亲切“故土”。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杨灏

 

“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的《题西林壁》早已道出山岭连绵起伏下,自然造就出的无穷景致。而从米芾的《潇湘奇观图》到塞尚一次次描绘圣维克多山,东西方艺术家均试图置身于现场,直面山川,去再识其“真面目”。欧阳春在成为职业艺术家之前,对秦岭终南山这片中国西部的腹地就已并不陌生。就读毗邻长安县兴国寺的西安美院时,他就常支起画箱,在秦岭少陵塬脚下户外写生。横亘绵延的终南山,常被视为中国版图南北两地的分水岭,也自然孕育了别样的气候及地貌特色。

 

 

艺术家欧阳春

由艺术家提供,摄影:陈志海

 

回看欧阳春早年的作品,从2012年的《孤独症》到2017年的《奶油蛋糕、欲望灯塔、摩天大楼、或者闪闪发光的蚁冢》等,无不透露出一个少年面对繁华都市的迷惘,对消费主义吞噬下的生活的思辨。而自2015年至2021年,距读书时代时隔近二十年之后,欧阳春决意连续五个冬天回到终南山写生、游逛,面对着那里的自然风貌, 那片相对恒定的生命轮回的现场,重新进行一场独处中的绘画修习。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杨灏

 

攀爬过程让艺术家意识到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犹如穿越一座野山,其中危险和刺激的感觉与登野山的经历相仿。重访年轻时熟悉的地方容易从一路走来的经历中获得一次“顿悟”,也给予了艺术家去暂时放个人叙事的绘画主题,去挑战“风景”这一经典母题的冲动。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那是“行动中的直觉”。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杨灏

 

欧阳春的“风景”并非史诗般的历史主题,而是以游历的方式重新回到自己生长的环境。无论站在哪一件作品前,观者恰似获得了画家的视角,被不存疑地放置在了他曾经于创作者的视角。《空谷幽兰 六》中,太阳在左上角的山峰掩映下,仍洒下耀眼的光斑,右下角的阴凉处,河水尚未解冻。而当观者在展览空间中陆续观看到山脚下的平缓的山坡、山中冻结成冰的河畔雪景、悬崖前的飞檐走壁,移步易景的体验来自此次空间设计师田军特意安排的展线。狭窄的过道、观景的窗口、攀爬的体感,以及对应山中悬崖或山谷的视点均试图再次营造出重走山路的惊险、刺激和被自然之壮观震撼的场景。

 

 

欧阳春,《空谷幽兰 六》

2016,布面油画,250×250cm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杨灏

 

欧阳春的“空谷幽兰”大多再现了终南山的冬天和早春,这也是一年当中山体和植被结构最为直观的阶段。于画家而言,被白雪覆盖的山峦,雾霭妖娆的林间,激流涌促的瀑布,甚至是冰冻三尺的水面都成为了他再度回到绘画原点的场景。这些景象构成呈现出了可由点、线、面等基本构成完成的研究,也正是回到绘画原点,重新启程的研究绘画, 表达感受,传神, 到自然中重新发现绘画的生命力。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杨灏

 

艺术家称“空谷幽兰”系列运用了“写生”的绘画方式, 此处的“写生”并非像印象派大师或无名画会艺术家们从事的“户外写生“ ——带着画架和画材在徒步的沿途完成这组作品,展览中呈现的大尺幅画作足以证明这种工作的不可行性。而更让观众看出了 “写”与“生”同奏的视觉经验。所谓“写”,欧阳春运用了绘画中的基础的造型元素,点与线,通过它们去构成画面中表现景色中的植被、山体、路径等关系。

 

例如《空谷幽兰 三》前景的石头和上面的青苔,让人不禁想起文人画中不同的皴法, 而中间溪水舒畅的线条,稀疏且富有动感的走势顿时唤起山间溪流的清澈,甚至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此处的“生”则是艺术家在以往绘画经验之上提炼、选择、再生的过程。虽然风景是一次母题上的巨变,但从画家全景式排布画面的方式可以看出他在画面前的能量,并不减之前系列的声势。

 

 

欧阳春,《空谷幽兰 三》

2015,布面油画,250×250cm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杨灏

 

而在画面上细致入微的色彩排布,又非同于之前表现性的用笔,如果点和线为他画面搭建起了架构,色彩便成为了如同晕染、点缀、镶嵌般的勾勒。而每一个细微的局部均能体现艺术家对于整体画面调性的把控,这或许与艺术家所说的“我从来不低估理性的价值,我也从来不敢过于高估感性的存在”在绘画中的比重有着紧密的关系,以及“这样做才得以使每件作品的视觉触点和内心激发的感动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而非重复某种绘画的模板”,艺术家如是说。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孙诗

 

当观者随着狭窄的楼梯, 在不同的观望口回眸过去的风景后,逐渐攀越到展览的上层空间。工业建筑顶部暴露出的水泥结构和昏暗的气氛带来了某种压迫感。对于欧阳春而言,“夜是有韵律的”,艺术家选择了看似千篇一律的排笔的画法,以同一个动作,甚至相同长度的竖线依次排列, 每一笔深浅,稀薄的变化形成了如帷幔般的平面。这种方式在他2007年的《画室》中可见端倪,但这一次,他走向了新的极致,画法中生成的秩序形成了图像平面(pictorial plane),这是一种“对黑夜中的秩序的建立,从而展开更有节奏感和针对性的绘画”。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孙诗

 

三幅“帷帐”(《空谷幽兰 二》《空谷幽兰 十五》《空谷幽兰 十七》)分别勾勒了山顶出放眼望去的远景、中景、近景的不同视角。每件作品中明暗,色彩上的起伏示意着时空甚至情绪的变化。欧阳春对古人描绘的“玄色”颇有兴趣,他介绍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对“玄色”的解释也有所不同,例如, 汉代以前玄的本义并非黑、红黑、赤黑等黑色调或红色调颜色,而到了汉代,玄才被重新定义,认为天的本色是日已落,月未出的颜色(基本为红黑色),也由此衍生出红黑的色域。

 

 

欧阳春,《空谷幽兰 二》

2015,布面油画,250×250cm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杨灏

 

而欧阳春在《空谷幽兰 十五》里的捕捉更接近于古代对高僧袈裟的描述,即一种似有似无的灰色。在他看来,大山的“寂灭”和“玄色”之间有一种关联,因而在该作中进行了对“玄色”的研究。此外,他在这三幅夜景的作品中呈现出了微妙的色彩过渡和变幻,以极为费力的方式让色彩深入到了画面的内部,尤其是远景中云雾聚拢、山脊的轮廓,色彩让观者难以辨识于其代表的实体与排笔画法所形成的帷幔平面的关系,继而突出了艺术家希翼达到的若隐若现。

 

 

欧阳春,《空谷幽兰 十五》

2017,布面油画,200×200cm×4,整体尺寸200×800cm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杨灏

 

“布面油画是正面,那么盲画素描是反面”,展览中那组支在木架子上的木炭素描真正将观者带入了欧阳春的心理“现场”。夜晚的终南山上,除了星空,定是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没有了光线,没有了喧嚣世界中科技给人带来的安全感,任何风吹草动, 任何怪异的声响都成为了危机四伏的暗号。除了要警惕熊等大型野兽的出没的可能,或许更直观的恐惧感来自个体的想象。同时,黑暗也可带来一种肆无忌惮的快乐,某种荒唐且浪漫的体验。而因暂时丧失了观看的可能,绘画不再是再现其所见,而是成为了转换其他感官渠道的出口。十余张纸上作品中,那些时而稀疏,时而癫狂混沌的笔势再现了艺术家跌宕起伏的心理现实。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孙诗

 

欧阳春用在山上拾来的枯木烧至成了炭块,比起工业制成的炭笔所及的黑色,它们在纸上呈现出更接近自然的“墨分五色”,亦回归至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玄色体系。艺术家微妙地就地取材,将对一处的感官经验以视觉的方式归还到画面上,从而抵达比尔·波特在同名著作中对修行的描述,即“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的境界。

 

点线面在欧阳春绘画中的特点, 结合近乎于国画的笔触,如皴、线条等笔法和油画材料独有的特点,通过以点成面,以线造势这些绘画最为基础的元素,创造出石涛所说的“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境地。在二楼中央的“观景处”,悬挂于空中的《空谷幽兰 四》上,飞流而下的瀑布在灯光的映衬下仿佛闪耀的光芒,也引导着观众将视线向下沉于艺术家以黑白相对的两件作品所营造的山谷之中。有趣的是,在他所描绘的画面上,水仿佛时刻发出声响,喧闹的瀑布、淙淙的溪水、冰冻的喀嚓声,欧阳春试图让“画”这个动作作为绘画本身的一部分来存在,而创作者与观众融于个中的体验才让作品完整起来。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孙诗

 

或许欧阳春这次如同闭关隐居般创作出的“空谷幽兰”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孤芳自赏”,甚至容易很被归为“古代儒家文化中不得志文人寄情于山水的套路”。对于一位生活在当下的创作者而言,是否去顺应新自由主义时代下,日夜无眠地生产输出,供给日趋商品化的艺术创作,并无限重复某种已被认证的绘画模式或许才是作为“职业艺术家”最难作出的选择。欧阳春视“空谷幽兰”为“享受边缘的时光”。而笔者则将这段持续多年并暂且结束的“绘画课”类比为一次“迂回”,作品呈现出了艺术家未曾触动的经典母题,在尝试的过程中,欧阳春依然保持着面对画面时饱满的状态。它们已不再以图像信息的角色去传递艺术家的情绪,反而回到点线面的原点,给予了欧阳春更充沛的发挥空间。

 

 

展览现场,欧阳春个展“空谷幽兰”

798艺术区B06楼,2023.5.26-6.28

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摄影:孙诗

 

这种体验在展览现场也试图传达给观众,在“山”中巡游一番后,随着向着外部的光亮前行、走出,在经历了冬与春的轮替、白天与黑夜的更迭后, 我们仍要回归到喧嚣的现实,继续人生前进的步伐。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