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卷了:PD-1的生物类似药都要来了

当出现第一个PD-1研发管线的时候,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当出现10个PD-1研发管线的时候,这是一项竞争。


当出现超过100个PD-1研发管线的时候,这是一场事故,而事故的中心,就在中国。


截至2023年3月底,中国市场已有16个PD-(L)1产品获批上市,其中PD-1获批上市10款(8款国产,2款进口)。此外,国内仍有上百家企业涉足PD-1研发。


好消息是,已经出现了不止一家主动或者被动放弃PD-1管线的药企。


2021年3月5日,科创板上市公司百奥泰宣布终止其处于临床二期的PD-1产品的临床开发。


这是国内第一家公开暂停临床阶段PD-1开发的公司。


2023年6月12日,港股上市公司嘉和生物发布公告,宣布其PD-1抑制剂杰诺单抗,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适应症上市申请被药监局拒绝。


这是国内第一家抗PD-1单抗的首发适应症被拒绝的案例。


2023年6月28日,A股上市公司誉衡药业发布公告称,拟将运营PD-1药物的子公司誉衡生物42.12%股权全部对外转让,彻底退出PD-1的角斗场。


这是国内第一家放弃已有的PD-1相关业务的公司。


总之,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庞大的PD-1供给端正在出现一定的出清,虽然距离良性的行业竞争格局仍然相去甚远,但是好歹趋势已经显现。


但是,同时也有坏消息:PD-1的生物类似药们正在准备入场。


2023年8月10日,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公示与登记平台显示,港股上市公司博安生物登记了一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其LY01015管线与O药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根据公开信息,LY01015是国内首个按照治疗用生物制品3.3类注册分类获批临床的Opdivo(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生物类似药。


LY01015的推进速度可谓相当高效,在2021年2月首次提交临床申请,2年半之后就推进到了III期临床试验。


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在2~3年的时间,国内有望迎来PD-1的生物类似药。


虽然一直有着“早晚要集采”的悲观预期,但是直到目前为止,生物类似药在国内还真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以齐鲁制药的贝伐单抗生物类似药为例,其上市第一年就大卖18亿,2021年销售收入更是突破35亿元。


即使是初出茅庐的百奥泰,也靠阿达木单抗和贝伐单抗生物类似药,逼近年收入5亿的大关,顺利度过了PD-1管线和ADC管线失败的至暗时刻。


但是PD-1的生物类似药,很可能没有这样的好运。


此前得以大卖的生物类似药,都是面对原研几乎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以国内更低的生产成本优势,用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

但是具体到PD-1赛道,类似的逻辑已经不存在了。


首先,“一家独大”在PD-1这个领域根本不存在,十几个品种已经杀得昏天黑地,连恒瑞医药这样的老法师都增长乏力,新玩家想轻易获得可观的份额,难度极大。


其次,经历了多次医保谈判,目前国产PD-1的价格已经一降再降,几乎就差贴着生产成本定价了,作为大分子药物,生物类似药的刚性生产成本就在那摆着,除非出现生产工艺的革命性变化,否则已经很难出现生产成本的巨大下降空间,生物类似药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


以康方生物的PD-1创新药安尼克为例,首轮救助方案采取2+1模式,后续救助方案为2+N,即再次购买使用2个周期后,该患者的后续用药将全部赠送。


也就是说,患者只需要付4个周期费用,即3.9万,就可以进行为期两年的治疗。折算下来,一年的治疗费用不到2万。


这种价格竞争的烈度之下,生物类似药还有多大的价格优势呢?


当然,还有一种逻辑是:目前O药和K药的价格仍然高高在上,作为O药和K药的生物类似药,可以对标O药或者K药价格,进行低价竞争。


问题在于,之所以有患者愿意高价使用O药或者K药,主要还是对于“进口药”光环的信仰,而不在于其是O药或者K药。


作为纯正“国产药”的生物类似药,恐怕很难享受这样的信仰加成。


其实,目前很多所谓的PD-1创新药,本质不过是包装成“创新药”的生物类似药,目前的市场现状,已经诠释了PD-1生物类似药入场后的竞争结局。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者:Mc
责编:Adam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