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肖伟荣副主任医师

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在我国,一般人群的患病率约为7.5%。也就是说,有近1亿左右的中国人遭受过或正在遭受湿疹所带来的种种烦恼。湿疹虽是常见病,但由于病因未明,病程易迁延复发,常伴有剧烈的瘙痒不适,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湿疹的顽固性与复发性对患者和医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2011年,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免疫学会组历时3年制定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对湿疹的诊断流程和规范治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南提出,湿疹治疗的目的是为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结合目前湿疹治疗的现状,如何去解读指南之义呢?我想,通过对现有治疗手段进行取舍分析,能更好地指导医生的临床思维。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聊一聊湿疹治疗应如何取舍。

图片1.png

一取:重视对患者的正确引导宣教;舍:不做任何解释先用药再说。

2011版指南中有关治疗的第一点就明确提出,患者教育就是基础治疗。

在临床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顽固的,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患者,常有辗转就医的历史,到了医院第一句话就是要求 “打针”“输液”“先把痒止住再说”。这就说明这个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基础治疗没有到位。这也是他的湿疹反复发作,得不到很好控制的原因。湿疹治疗的第一步,绝对不能是“先止痒再说”了,而是需要医生从疾病的性质、特点、转归说起,告诉患者如何规避生活与环境中可能的变应原或刺激物,然后告知患者如何清洁皮肤,合理正确护肤等,重点对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进行宣教,让患者对疾病的复发不再恐惧,对疾病的治疗的期望更加合理,对日常皮肤护理做到心中有数,如此以来,湿疹的治疗必定能事半功倍。

图片2.png

二取:局部治疗为主,系统用药为辅;舍:大炮打蚊子,“两素一汤”齐上阵。

2011版指南认为,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局部治疗,并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剂型。系统用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用药。如瘙痒严重时予以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止痒抗过敏,在伴有广泛感染时才可考虑选用抗生素,系统用药疗程一般为7-10天。而糖皮质激素则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在病因明确,短期可去除的患者,或严重水肿、泛发皮疹时为迅速控制症状,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但用药必须慎重。至于免疫抑制剂更是要充分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谨慎用药。在做好患者疾病宣教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外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对正确用药方法、用药顺序进行反复示范,慢慢扭转患者“打针止痒”和医护人员“两素一汤”追求即时疗效的观念,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图片3.png

三取:成分明确的外用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并不可怕;舍:闻“激”色变,选用“无激素成分”“中草药制剂”等成分不明的药膏。

前文已提到,在2011版指南中,重点强调了湿疹的局部用药。而局部用药中,又反复突出了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在局部治疗中的地位。许多患者现在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闻“激”色变,过分放大激素不良反应,宁愿相信所谓“熟人”“药店导购”“海淘代购”等非专业人员的意见,选用一些号称 “纯天然制剂”等成分复杂不明的外用药膏。实际上,这些不明制剂成分复杂,有可能含有某些易致敏物质或刺激物质;某些其实也添加了强效激素;更有甚者,本质为“消字号”产品,却标榜自己有“治疗湿疹”的功效,完全是无稽之谈。而只要根据皮损的部位、分期、严重程度合理地选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掌握用药方法及用药周期,并配合医学护肤品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治疗,湿疹往往能达到良好的疗效,也不会产生患者担心的种种副作用。指南建议,轻度湿疹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奈德乳膏等;

图片4.png

中度湿疹选用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重度肥厚性皮损选用强效激素,如哈西奈德、卤米松软膏等,连续用药一般不超过2周;儿童、面部、及皮纹皱褶部位选取弱效或中效激素即可,或予以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替代,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乳膏等,亦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正确掌握湿疹药物治疗的取舍方法,虽然无法彻底根治湿疹,对于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做到长期缓解,确实可以达到的。


肖伟荣,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现任湖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皮肤外科学组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学会皮肤外科学组副组长,湖南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和主持省级课题两项,擅长皮肤外科,皮肤激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