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第一人民医院    赵玉磊医生

谈及过敏,60、70后可能脑子里首先闪现的是“青霉素过敏”,80、90后想到的莫过于鱼虾、护肤品、蚊虫叮咬过敏,至于一部分00后10后,印象最深的可能是被父母带到医院看过敏。

“我家小孩老说身上痒痒,不停抓”

“多久了”,大夫一边问,一边查看小孩面部、颈部、背部、肘窝、腘窝。

“很久了,时好时坏,去很多地方看过,说是过敏,就是治不除根”

“过去有没有哮喘,鼻炎…”

图片1.png

类似的医患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全球医院皮肤科不停重复。如果患儿父母回答说小孩伴有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哮喘等病史,那这种皮肤过敏很可能就是今天要科普的特应性皮炎。话说,酒辣鱼虾,阳光晒晒,虫咬蚊叮,即便再算上每年春季的杨絮花粉过敏,差不多十天半月,慢慢就痊愈了,风雨之后,晴天可期。

与特应性皮炎相比,这些过敏只能是小巫见大巫。特应性皮炎症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最突出的三大症状:皮肤干燥、皮疹和剧烈难耐的瘙痒。全世界范围内5~20%儿童患该病,我国该病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整体上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

图片2.png

闹心之一:具有遗传倾向。多数患者家族中有过敏性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病史,本质上是一种遗传基因在捣乱。

闹心之二:病程长。特应性皮炎症状可发生于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或成人期,伴随贯穿一个人前半生。婴幼儿期最常见面部湿疹,儿童期皮疹多分布于肘膝屈侧、颈侧等处。成人期皮疹可见皮肤肥厚,表面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

闹心之三:动不动就发作。神经精神因素、感染、气候及生活环境都可加重病情。瘙痒和摩擦会导致瘙痒–搔抓–发疹–瘙痒的循环。

闹心之四:危害多。皮疹瘙痒,影响患儿睡眠和生长发育;皮疹影响外观,患者背负心理创伤;患者日常饮食及户外活动受限;反复发作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治疗异位性皮炎,首先要注意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减少复发。如室温不宜太高,平时注意防晒,穿棉质内衣,加强日常润肤,少用洗涤产品,清淡饮食。

图片3.png

最常见的治疗药物是持续保湿基础上皮损处加用糖皮质激素制剂。通常根据患者病情及皮损部位合理选用强度合适的激素制剂,激素药物根据效能分级分为弱效、中效、强效、超强效,只要针对病情、皮损部位,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强度的激素软膏,可发挥激素的强大抗炎、抗过敏作用,同时又能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激素的过度使用才是副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在症状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安全性高、效能低的激素制剂。对于儿童皮肤和成人面部皮肤、皱褶部位,优先使用不含卤素的弱效激素,如地奈德乳膏,皮损控制后逐渐减量、停用。

图片4.png

对于伴随的瘙痒,最常用的是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安全高效,能有效阻断瘙痒–搔抓–发疹–瘙痒的恶性循环。急性期并发感染时,需要同时外用甚至口服抗菌药物。

特应性皮炎患者多伴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润肤保湿剂长期规律使用可缓解皮肤干燥,减轻瘙痒,一般以不含香料、成分简单的产品为宜。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