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又根据射线来源放置的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肠粘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粘膜糜烂。晚期肠壁引起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

放射性肠炎



发病时限

与急性损伤相比,放射线引起的肠道慢性损伤具有更加明显的隐匿性和进行性,并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临床症状可以在放疗后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主要病因

1

放射治疗

放疗剂量低于3000rad时很少发病,在4200~4500rad时发病率逐步上升,在5周内照射量超过5000rad时发病率约为8℅。发病早期肠黏膜细胞的更新收到抑制,此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黏膜糜烂。


2

不同部位对照射的耐受性不同

直肠>小肠、结肠>胃,当照射剂量大于肠道某个部位的耐受量时,则更容易发病。


3

不同部位活动度不同

回肠末端和结肠远端解剖位置较固定,更容易受照射的损害;炎症或术后黏连使肠处于半固定状态,限制肠道活动,增加了肠段的照射量,使发病率增加。


4

临床表现

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一般照射总剂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发病。腹腔内放疗总量超过4000rad时发生症状,若达7000rad以上则发病率高达36%。症状可出现在治疗早期,疗程结束后不久或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㈠早期症状:由于神经系统对放射线的反应,早期即可出现胃肠道的症状。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恶心、呕吐、腹泻、排出粘液或血样便。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便秘少见。偶有低热。痉挛性腹痛则提示小肠受累,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可有糜烂或溃疡。


㈡晚期症状:急性期的症状迁延不愈或直至放疗结束6个月至数年后始有显著症状者,均提示病变延续,终将发展引起纤维化或狭窄。此期内的症状,早的可在放疗后半年,晚的可在10年后甚至30年后才发生,多与肠壁血管炎以及扣续病变有关。


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治疗

1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无刺激、易消化、营养丰富、多次少餐为原则。限制纤维素摄入。腹泻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疗法。


2

药物治疗

1、收敛解痉:可用巅茄合剂、复方樟脑酊、石榴皮煎剂(石榴皮30g加水200~300ml煎制50ml每日1次口服)。阿斯匹林可有效地控制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腹泻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


2、局部镇痛剂和粪便软化剂:有显著里急后和疼痛者可用2%苯唑卡因棉籽油保留灌肠。用温石蜡油保留灌肠或温水坐浴。


3、激素灌肠:琥珀酰氢化可的松50mg加200ml温盐水保留灌肠特别是里急后重者有效。


4、骶前封闭疗法:0.5%的普鲁卡因40ml、维生素B6100mg、维生素B1200mg、α―糜蛋白酶2~5mg、链霉素0.5g每隔5~7天封闭1次治疗1~3次可使疼痛明显减轻。


5、止血:低位肠出血可在内窥镜直视下压迫止血或使用止血剂或出血点作“8”字缝合止血。但不能作烧灼止轿。部位较高的出血点可作去甲肾上腺素4~6mg或新福林10~20mg稀释于200ml温盐水中保留灌肠或用凝血酶100~1000单位加200ml温盐水中保留灌肠一般在1~3分钟内即可止血。大量难以控制的高位出血需作外科处理。


6、抗感染:有继发性感染时需用抗生素。


7、α2巨球蛋白:国内已试用α2巨球蛋白治疗放射性肠炎效果良好。隔日肌注α2巨球蛋白6ml或每日肌注3ml技术2个月为1疗程。用药后粘膜出血和疼痛明显好转。溃疡趋向愈合。其原理可能是通过制血浆激肽释放酶使之减少从而减轻毛细血管渗出和疼痛。同时α2巨球蛋白可与多种蛋白水解酶结合抑制后者对肠壁的作用。


3

手术治疗

肠狭窄、梗阻、瘘道等后期病变多需外科手术治疗。远端结肠病变可作横结肠造口术以达到永久性或暂时性大便改道其结果常较单纯切开远端结肠病变为好。一般结肠造口需经6~12个月以上俟结肠功能恢复再关闭。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