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T前瞻|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2025 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作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艺术盛会,将进一步夯实其作为东西方艺术交流关键枢纽的地位。本届展会在延续过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新特点与看点,同时在观众构成及画廊应对策略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变化与趋势。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特点与看点


(一)展会规模与国际化升级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全球顶级画廊汇聚:


预计将吸引来自超过 35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 余家顶尖画廊参展。欧美蓝筹画廊如高古轩(Gagosian)、卓纳(David Zwirner)、白立方(White Cube)等将继续亮相,同时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新兴艺术力量也将崭露头角,例如印尼的 Ruangrupa、迪拜的 The Third Line 等画廊,为展会注入多元活力。


中国本土画廊强势出击:


北京公社、香格纳画廊、天线空间等国内知名画廊将携中国新生代艺术家作品参展,生动展现本土艺术生态的蓬勃活力。这些画廊通过对本土艺术人才的长期挖掘与培养,成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扩展单元” 引入新元素:


基于全球艺术版图多元化发展趋势,展会可能新增非洲或拉美地区画廊,进一步丰富展会的国际化视野与艺术风格多样性,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二)亚洲艺术家的深度聚焦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亚洲视野”(Insights)展区亮点突出:


该展区将重点呈现亚洲艺术家的个展或主题联展,涵盖日本物派(Mono-ha)回顾、韩国单色画(Dansaekhwa)新解读,以及东南亚女性艺术家群像等丰富内容。通过对亚洲艺术不同流派与风格的深入挖掘,展现亚洲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中国当代艺术新浪潮涌现:


90 后艺术家的作品将成为展会焦点之一,他们围绕数字化生存、身份流动性等当代议题展开创作,以独特视角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现象,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方向。


东南亚新兴势力崛起:


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艺术家的混合媒介创作值得关注,如阮初芝淳的纺织装置、Maria Taniguchi 的砖石绘画等作品,将本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巧妙融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三)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实验 


NFT 与数字艺术专区持续拓展:


延续 2023 年趋势,2025 年展会或设立独立数字展区,集中展示 AI 生成艺术、虚拟现实(VR)装置及区块链艺术项目。Refik Anadol 的数据雕塑、Pak 的算法生成作品等前沿数字艺术创作将在此亮相,彰显科技对艺术创作与展示形式的深刻影响。


混合现实体验提升观展互动:


展会将利用 AR 技术增强观展互动性,观众通过扫描画作即可触发艺术家访谈视频,或借助元宇宙平台同步呈现线上展厅,打破时空限制,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个性化的观展体验。


可持续艺术实践受关注:


环保材料创作及碳足迹追踪的艺术项目成为展会关注重点,如曹斐的回收塑料装置等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也呼应了当下社会对环保议题的广泛关注。



(四)特别项目与城市联动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光映现场”(Film)单元展映多元作品:


该单元将展出来自金棕榈导演(如是枝裕和)或艺术家跨界电影作品,通过影像艺术形式深入探讨移民、生态等全球议题,为观众带来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视觉盛宴。



“艺聚空间”(Encounters)大型装置震撼亮相:


公共艺术项目将占据展厅核心位置,徐冰《凤凰》系列新作、草间弥生沉浸式波点空间等大型装置作品将吸引观众目光,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与空间呈现方式,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



全城艺术季联动打造 “城市即美术馆” 效应


同期举办的香港艺术周(Art Week)将开展外围展(如 H Queen’s 大厦画廊联展)、街头涂鸦节及艺术讲座等丰富活动,形成全城联动的艺术氛围,让整个城市成为一座开放式的美术馆,提升公众对艺术的参与度与认知度。



(五)市场趋势与收藏风向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中低价位作品需求旺盛:


10 万至 50 万美元区间的作品热度持续攀升,这一价格区间的作品不仅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降低了收藏门槛,迎合了新晋藏家入场需求,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


女性艺术家市场升温:


以六角彩子(Ayako Rokkaku)等为代表的亚洲女性艺术家作品价格或创新高,反映出市场对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认可与关注不断提升,女性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地缘政治题材受藏家青睐:


涉及身份认同、离散文化(Diaspora)等地缘政治题材的创作成为藏家投资热点,这些作品以独特视角反映社会现实与文化冲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潜力。



(六)行业论坛与思想交锋 


艺术与科技峰会探讨前沿议题:


邀请 OpenAI 创始人、艺术家与策展人共同探讨 AI 伦理与创作边界等前沿话题,深入剖析科技对艺术创作、艺术市场及艺术审美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挑战。


亚洲艺术市场报告发布:


巴塞尔与瑞银联合发布《全球艺术市场报告》,精准解析中国内地藏家购藏偏好及东南亚市场增长潜力,为艺术市场从业者与投资者提供权威的数据参考与市场洞察。


策展人对话聚焦行业发展:


围绕 “后疫情时代公共艺术的价值”“非西方艺术史的重新书写” 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促进策展人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思想碰撞,推动艺术行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观众构成比例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根据近年数据及行业观察,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观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核心藏家群体  

(约 20%)


构成:主要包括高净值个人(HNWI)、家族办公室、企业收藏负责人,其来源以中国内地、香港本地、东南亚(新加坡、印尼)及欧美藏家为主。这些藏家在艺术市场中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与影响力,对艺术收藏有着深厚的兴趣与专业的见解。

偏好:倾向于收藏高价蓝筹艺术品,如毕加索、巴斯奇亚等大师作品,这类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市场认可度;同时,稀缺性当代艺术作品,如奈良美智、曾梵志的作品,以及新兴市场头部艺术家,如贾蔼力、六角彩子的创作,也备受他们青睐。



(二)新兴藏家与年轻买家  

(约 35%)



构成:以 30 – 45 岁新富阶层、科技行业从业者(Web3、AI 领域)、艺术投资人为主。这一群体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与创新意识,对新兴艺术形式与艺术潮流较为敏感,成为推动艺术市场年轻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偏好:他们偏好中低价位作品(10 万 – 50 万美元),这类作品既能满足他们的收藏需求,又具有一定的投资潜力;数字艺术 / NFT,如 Pak、Beeple 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科技属性与创新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藏家的关注;此外,女性艺术家,如喻红、塩田千春的作品,以及亚洲年轻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也符合他们追求个性、多元的审美偏好。



(三)机构与专业人士 

(约 25%)


构成:主要包括美术馆策展人、艺术基金管理者、学术研究者等。他们在艺术领域具有专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对艺术作品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有着较高的要求。

偏好:更关注学术价值高的装置 / 影像作品、非商业性先锋艺术,如行为艺术文献等,这些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实验性与创新性,能够为艺术研究与学术探讨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同时,区域性文化议题创作,如东南亚移民主题的作品,也符合他们对多元文化研究的需求。



(四)公众与艺术爱好者 

(约 20%)


构成:包括本地市民、游客、学生群体等。这一群体数量庞大,对艺术有着广泛的兴趣,但在艺术专业知识与收藏经验方面相对有限。

偏好:倾向于互动性强的大型装置,如草间弥生 “无限镜屋” 等作品,能够让他们亲身参与到艺术体验中;网红打卡型作品因其独特的视觉效果与传播性,也受到他们的喜爱;此外,艺术衍生品及限量版画,以其亲民的价格与艺术属性,成为公众接触艺术、收藏艺术的重要途径。



观众偏好的地域性差异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一)亚洲藏家 

(中国内地、东南亚)


文化符号与政治隐喻偏好:


青睐本土文化符号的当代转化作品,如中国传统水墨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应用,这些作品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出时代特色;同时,对具有政治隐喻的作品也有较高兴趣,这类作品往往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与文化思考。


数字艺术接受度高:


对数字艺术接受度较高,尤其是区块链技术赋能的 NFT 作品,如加密艺术平台合作项目。亚洲地区科技发展迅速,藏家对新兴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较为开放,数字艺术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收藏体验与投资方向。



(二)欧美藏家 


全球化议题与蓝筹艺术家关注:


关注全球化议题相关作品,如气候危机、身份流动性等主题,这类作品反映了当下全球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思想性;同时,对西方蓝筹艺术家,如里希特、霍克尼的作品保持较高兴趣,这些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具有稳定的市场价值。


跨文化对话创作兴趣浓厚:


对跨文化对话创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如蔡国强火药绘画等作品,将东方文化元素与西方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了欧美藏家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



(三)中东与新兴市场藏家 


奢华材质与宗教哲学主题偏好:


对使用奢华材质,如金箔、宝石媒介创作的作品兴趣浓厚,这类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与视觉冲击力;同时,对宗教 / 哲学主题的作品,如伊朗艺术家 Shirin Neshat 的影像作品,也表现出强烈的关注,这些作品反映了中东地区独特的文化与宗教背景。


地域文化特色追求:


注重作品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收藏具有本土文化标识的作品,展现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



参展画廊的应对策略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不同地区画廊根据观众构成及偏好差异,调整参展策略,形成差异化竞争:



(一)欧美蓝筹画廊:

主打 “安全牌” 与定制化服务 


经典作品展示吸引高净值藏家:


展示国际巨星艺术家作品,如达米安・赫斯特、草间弥生等,这些艺术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与高知名度,其作品能够吸引高净值藏家的关注,确保展位的吸引力与商业价值。


定制化服务强化客户关系:


提供私密预展、VIP 晚宴及 “艺术顾问一对一导览” 等定制化服务,为藏家提供专属、个性化的艺术体验,增强与藏家之间的情感联系与信任度,提升客户忠诚度。


文化融合作品拓展亚洲市场:


针对亚洲买家推出 “文化融合” 作品,如西方艺术家创作的中国主题系列,安尼施・卡普尔的红漆装置等,通过将西方艺术创作理念与亚洲文化元素相结合,满足亚洲买家对文化内涵与艺术创新的双重需求,拓展亚洲市场份额。



(二)亚洲本土画廊:

聚焦新锐力量与文化认同 


主推新锐艺术家吸引新兴藏家:


主推 90 后艺术家,如中国陈飞、韩国 Suki Seokyeong Kang 等,将价格区间控制在 5 万 – 30 万美元,这一价格定位既符合新兴藏家的购买力,又能挖掘具有潜力的艺术新星,为画廊培养未来的核心艺术家群体。


文化主题展览强化地域特色:


策划 “亚洲语境” 主题展,如东南亚巫术符号(泰国艺术家 Rirkrit Tiravanija)、中日韩城市化反思等展览,通过深入挖掘亚洲地区独特的文化元素与社会现象,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展览项目,吸引对亚洲文化感兴趣的观众与藏家。


线上线下结合降低购买门槛:


结合线上拍卖与社交媒体预售(Instagram 限时动态推广)等方式,打破传统销售模式的时空限制,降低年轻买家的决策门槛,提高作品的销售效率与市场覆盖面。



(三)新兴市场画廊

中东、非洲、拉美:差异化竞争与叙事强化


突出地域独特性打造差异化优势:


突出地域独特性,如沙特画廊 Athr 展示伊斯兰几何抽象、巴西 Galeria Nara Roesler 的热带主义绘画等,通过展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在众多参展画廊中脱颖而出,吸引对多元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观众与藏家。


故事包装提升作品收藏价值:


通过纪录片放映、艺术家驻地计划等方式对作品进行故事包装,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创作灵感、文化背景与艺术家个人经历,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提升作品的收藏价值与吸引力。


创新营销模式增加收藏附加价值:


捆绑销售 “艺术 + 旅游” 体验,如购藏作品可获艺术家工作室访问资格等,为藏家提供独特的收藏体验,增加作品的附加价值,吸引更多潜在藏家关注与购买。



(四)数字艺术平台与跨界机构:

科技赋能体验 


数字展区打造沉浸式体验:


设立独立数字展区,提供 VR 头盔等设备,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元宇宙画廊,如 Decentraland 虚拟展厅等,通过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展示与体验方式,满足观众对数字艺术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碎片化收藏模式降低投资门槛:


推出 “碎片化收藏” 模式,允许多人合购高价 NFT 作品,如 Art Blocks 生成艺术等,降低数字艺术收藏门槛,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数字艺术收藏,扩大数字艺术市场规模。


跨界合作拓展受众群体:


与时尚品牌联名,如 Louis Vuitton x 数字艺术家合作等,借助时尚品牌的影响力与受众群体,将数字艺术推广至更广泛的消费人群,尤其是潮流爱好者,实现艺术与时尚、商业的有机融合。



趋势总结:

分众化与体验升级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一)分众化营销精准推送 


画廊通过数据画像,如藏家购藏历史、社交媒体兴趣标签等信息,对观众进行精准分类与分析,从而实现作品信息的精准推送。针对不同类型观众的兴趣偏好与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效果与销售转化率。



(二)体验式消费深度参与 


艺术市场从传统的 “观看艺术” 模式逐渐向 “参与艺术” 转变。观众不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旁观者,而是可以通过投票决定装置作品的最终形态等方式,深度参与到艺术创作与展示过程中。这种体验式消费模式不仅增强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性与情感连接,也提升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与认知。



(三)文化对冲策略促进交流 


西方画廊引入亚洲策展人,利用其对亚洲文化与艺术市场的深入了解,更好地把握亚洲观众与藏家的需求;本土画廊雇佣多语种销售团队,打破语言与文化障碍,为不同地域的观众提供优质服务。通过这种文化对冲策略,弥合文化认知差异,促进全球艺术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通过观众与画廊的双向适应,构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全球艺术生态系统,既满足商业交易需求,又推动跨文化对话,成为观察艺术市场变迁的绝佳窗口。2025年香港巴塞尔不仅是艺术品交易的平台,更是观察亚洲艺术崛起、科技重塑创作及全球文化话语权转移的窗口。无论是藏家、从业者还是普通观众,都能在此感受到艺术作为“时代镜像”的深刻力量。





关于AOT


ArtOnTime(AOT),作为专注于当代艺术内容精选的APP平台,致力于展现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们秉持严谨的专业态度,与国内顶尖的当代艺术画廊、艺博会等深度合作,通过由策展人、艺术家、画廊主及学者组成的优质团队,对展览、作品、艺术家资讯等进行专业化筛选与整合,为用户提供高品质、有价值的当代艺术内容。



AOT前瞻 | 2025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观众分类以及画廊对策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