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侵袭性肿瘤,约占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25%~50%1,具有病情进展迅速和高侵袭性的特征。一线标准治疗R-CHOP方案虽使50%-60%DLBCL患者从中获得治愈,但仍有约30%-40%患者在诊断后的2年内复发,10%-15%患者出现原发难治性疾病,此类患者需要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2。
近期,西达本胺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MYC和BCL2表达阳性初治DLBCL患者的治疗,其多项相关研究展现了西达本胺在DLBCL领域的治疗潜力。与此同时,第29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公布由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李萍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性(R/R)DLBCL的单臂、II期研究结果3,研究探索了两种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为R/R DLBCL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与选择。为此,医脉通特邀梁爱斌教授、李萍教授解读这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临床意义。

R/R DLBCL的临床结局较差,尤其是在不适合干细胞移植或诱导治疗或挽救治疗失败的患者中。BTKi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均显示出对R/R DLBCL的活性。BTK在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靶向BTK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已显示出疗效4。西达本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亚型选择性HDACi,具有对肿瘤异常表观遗传功能的调控作用5,日前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MYC和BCL2表达阳性初治DLBCL患者的治疗。
目前,HDACi西达本胺和BKTi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仍未被探索和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西达本胺和BTKi联合治疗R/R 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3。
本项单臂、II期研究(登记为ChiCTR2300073233)纳入挽救性化疗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NK细胞(CAR-T/CAR-NK)治疗失败的R/R DLBCL患者,西达本胺口服给药,剂量为20 mg,每周2次,BTKi每日给药。疗效结局包括总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安全性结局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在2023-2024年期间共纳入19例R/R DLBCL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根据DLBCL类别分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DLBCL(n=14),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DLBCL(n=4)和转化型DLBCL(n=1);10例(52.63%)患者发生TP53缺失/突变。
共有14例(73.7%)患者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6例CAR-T/CAR-NK治疗失败。
在疗效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最佳ORR为68.42%,13例患者在1-2个周期后获得客观疾病缓解,其中5例(26.32%)获得完全缓解(CR),8例(42.10%)获得部分缓解(PR)。中位随访9个月,中位PFS为6.5个月(95% CI 5.28-7.72),中位OS未达到。
在不良反应方面,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6.32%,5/19)和≥3级血小板减少(21.05%,4/19)。2例(10.53%)出现肺炎,1例(5.26%)出现带状疱疹。
西达本胺联合BTKi在R/R DLBCL患者中表现出较高的疗效和可管理的耐受性,尽管大多数患者接受BTKi治疗后出现复发和耐药,但联用西达本胺使患者恢复缓解,表明西达本胺可增强BTKi的疗效并克服获得性耐药。
2024年,西达本胺正式获批用于MYC和BCL2表达阳性DLBCL的一线治疗,为更多DLBCL患者带来福音。既往一项前瞻性II期研究评估了西达本胺联合方案一线治疗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6,结果显示,49例患者的ORR为94%,CR率为86%,证实了西达本胺在DLBCL中的疗效。对于R/R DLBCL患者,西达本胺通过联合BTKi实现了较高的缓解,最佳ORR可达68.42%,这一结果为R/R 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西达本胺可选择性抑制HDAC,不仅能抑制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具有诱导肿瘤干细胞分化、逆转肿瘤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表型转化(EMT)等功能,进而在恢复耐药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抑制肿瘤转移、复发等方面发挥潜在作用。西达本胺的成功研发与不断拓展适应症,以及在B细胞淋巴瘤领域探索不止,为更多不同类型DLBCL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也迎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及创新药物的研发应用,DLBCL治疗领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与进展。对于CAR-T治疗失败的R/R DLBCL患者,临床正在积极探索下一步治疗的机会与希望。既往研究提示含BTKi的挽救性方案显示出良好缓解7,但已有研究表明BKTi可能会产生耐药性,目前广泛的研究都致力于开发有效的联合疗法,以改善临床疗效4。既往多项研究显示西达本胺通过多条途径发挥抗DLBCL活性,联合其它方案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6,8。本研究中,西达本胺联合BTKi表现出较高的疗效和可管理的耐受性;此外,CAR-T治疗失败的R/R DLBCL患者预后较差7,而本研究的入组人群也包括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但在中位随访期间,患者中位OS并未达到,这提示西达本胺联合BTKi有望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还值得注意的是,入组患者中,73.7%的患者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且大多数患者接受BTKi治疗后出现复发和耐药,而在联用西达本胺后仍获得较高的缓解,这进一步体现了西达本胺在DLBCL中具有较强的表观调控功能,能够克服获得性耐药。总体而言,这一联合治疗方案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为更多不同类型DLBCL患者带来全新曙光,有望打开DLBCL治疗新局面。


梁爱斌 教授
-
同济医院副院长
-
同济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
同济大学血液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
博士生导师,教授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常委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国家重大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
上海市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
2022获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 2020年Saint-Antoine-EBMT青年领袖;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上海市第四届“仁心医师”奖;2019年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模范院长;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2年“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科技启明星”;“银蛇奖”二等奖及“曙光学者”等多项荣誉 -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5项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参编论著4部及CART细胞治疗毒副反应共识制定


李萍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青年理事
-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委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青年委员
-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委员会青年委员
-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血液学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
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委会委员
-
擅长淋巴瘤、骨髓瘤和白血病等血液肿瘤的诊疗包括CART免疫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参国家级项目及上海科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EB/OL]. 北京.
2. Tavakkoli M, et al. Am J Hematol. 2023 Nov;98(11):1791-1805.
3. Ping Li, et al. 2024 EHA abstract: P2110.
4. Pal Singh S, et al. Mol Cancer. 2018 Feb 19;17(1):57.
5. https://www.chipscreen.com/products/525.html
6. Zhang MC, et al. Clin Epigenetics. 2020 Oct 23;12(1):160.
7. Sigmund AM, et al. Transplant Cell Ther. 2022 Jun;28(6):342.e1-342.e5.
8. 蒙延娜, 等. 高危或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西达本胺联合BEAC方案预处理的临床疗效[J]. 白血病·淋巴瘤,2023,32(8):473-476.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2024 EHA中国声音 | 梁爱斌教授、李萍教授:西达本胺联合BTKi为R/R DLBCL患者带来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