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11月4日,冯至炫最新个展“迷航”在没顶画廊开幕。开幕式上,冯至炫和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陈立,围绕展览主题和艺术家的近期创作,包括对于动物骨骼的反复运用,以及对于雕塑创作中身体性的介入等议题,展开了探讨和交流。以下为开幕对谈的内容整理。‍‍‍‍‍‍‍‍‍‍‍‍‍‍‍‍‍‍‍‍‍‍‍‍‍‍‍‍‍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迷航” 开幕对谈现场,没顶画廊,上海,2024


Q:没顶画廊

陈:策展人陈立

冯:艺术家冯至炫


Q: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展览的主题“迷航”呢?


陈:展览的标题是我的建议。起因是在工作室探访中,我看到了冯至炫的新作品涉及到了地理边界的话题;以及从身体的层面出发,如何去重新建构地缘关系。


再结合展览的核心系列之一的“迷航”,和冯至炫长期使用工业材料去呈现动物骨骼、植物标本的创作形式,这些都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现在的世界格局中去定义自己,去寻找方向?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 《迷航 NO.5》(局部)2024, 铝,环氧树脂,196树脂,2597船用树脂,玻璃纤维,110 x 76 x 114(H) cm


这个问题可以引述到远古时期,人们对于星空和海洋的探索;也可以是我们在当下的格局中,面对地缘政治、战争时,如何去反映自身的处境。所以我就想到了“迷航”这个标题。它很直接地传递了一个我们在迷失方位时的状态。


而展览的英文标题是“Trek”,这不是中文的直译。我查到它是一个亘古的南非的词汇,涉及到大迁徙和贸易的历史。因此,在中英两个语境中所指涉的对于我们的方向的迷失,以及贸易、材料和迁移的议题,传达的意义应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展览主题的一个来源。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展览现场,“冯至炫:迷航” ,没顶画廊,上海,2024


冯:迷航对我来说是一种艰难的旅行的状态,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说。第一个是现在出行的交通工具虽然十分方便,但是自由流动的旅行似乎是不受欢迎的。第二是人类早期离开大陆寻找新领土的危险的旅程。第三是生物的进化也是一种旅程,充满残酷的,周期性的危机。


所以能推动我工作的是一种人类,或者说生物面对生存的环境的一种雄心壮志,面对困难的征服欲。对我来说,这种雄心壮志是诗意的,同时也是失落的。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迷航”系列,“冯至炫:迷航”展览现场 ,没顶画廊,上海,2024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 《迷航 NO.4》2024 铝,环氧树脂,196树脂,2597船用树脂,玻璃纤维,137 x 89 x 118(H) cm


Q:能否介绍一下位于展览进门处的“迷航”系列?

冯:我的工作的逻辑,一直是在这种工业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生物性的质感。在“迷航”这组作品中,我尝试去打造一个自发形式的“舰队”。

起因是我自己之前就曾尝试过做一些手工的桨板和水翼板。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水翼板边缘一些本来应该被去除的部分,能让这个东西看上去像是一种生物的翼膜,或者是鲸鱼的鱼鳍一样。这种本来应该要被去除掉的部分,让非常冰冷的材料和技术透露出一种人性化的机理,这也是这组作品的视觉来源。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 《迷航 NO.3》(局部)2024,铝,环氧树脂,196树脂,2597船用树脂,玻璃纤维,108 x 80 x 115(H) cm


Q:那你认为“迷航”应该被视作是一整组作品,还是单个也成立的呢?


冯:“迷航”的每一件都是单个独立的作品。但整体而言,我想表达的舰队并不是那种军队编制统一的视觉效果,而是一种每一个都代表一种不一样的文明。因此,我在水翼板的基础上结合了我雕塑创作中的不同元素,比如龟甲、中药、地图等。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 《每一只独⻆鲸的遗骸都会转化成一 颗椰子树和一颗棕榈树-椰子树》 2024 ,铝,环氧树脂,玻璃纤维,196树 脂,2597船用树脂,470 x 140 cm


Q:“每一只独角鲸的遗骸都会转化成一颗椰子树和一颗棕榈树”系列的两件作品,都来自独角鲸的骨骼,能否分享一下为何近期会将动物的骨骼运用到作品中?

冯:最初,我是接触到工业沙铸的技术。它就是把3D处理的模型埋在土里面,然后用高温的铝去把里面的模型融化掉,让铝去替代模型。冷却以后,就能得到一个表面粗糙的部件。


我当时看到这个技术的时候,就觉得它跟化石形成的过程非常接近:矿物质和金属侵蚀骨骼,再代替骨骼成为化石。我们现在博物馆看到的化石的机理,它跟骨骼的质感是完全不一样。化石是石头的机理,跟我现在作品表面的机理是一样的。


我选择的动物,比如猛犸象、中华白海豚,还有独角鲸,这几种动物它们本身是具有诗意的。甚至包括它们的骨骼的形态。我记得第一次看到独角鲸的骨骼的时候,我就感到非常震撼,决心要把它融合进作品里。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风铃-猛犸象》,“空间协奏”展览现场,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024


Q:这些骨骼雕塑作品的呈现方式,往往不是基于这个动物本身的生活习性。比如美凯龙艺术中心的《风铃-中华白海豚》是被钢索悬空挂在上空的;而静安雕塑公园和武汉双年展里的作品同样来自猛犸象,但你却采用了钢索牵引和直接直立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


冯:我完全把骨骼当做一个物件,去构成一个我觉得它可能会呈现的形态。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骨骼,都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动物的复原的形态。但实际上它们在刚被发现、挖掘的时候也是乱的,完全是一种随机的形态。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能去把这些骨骼构成任何结构。我完全把骨骼当做一个物件,去构成一个我觉得它可能会呈现的形态。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 《每一只独⻆鲸的遗骸都会转化成一 颗椰子树和一颗棕榈树-棕榈树》 (局部)2024,铝,新农村路灯,196树脂,玻璃纤 维,390 x 250 x 250 cm


Q:在展览中,独角鲸的骨骼和路灯以及造船所使用的玻璃纤维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组合背后有怎样的考虑呢?


冯:我更多是从形态出发展开的思考。比如路灯的这件作品,是我在制作的过程中,看到了路灯这种现成品,它可以跟独角鲸的骨头结合成一个新的形态,这个新形态就像棕榈树的叶子一样。


在树干的部分,我运用了一种叫做“蛇皮”的材料,它原本用于包裹电线以防止电磁的干扰。我刻意将包裹贴合的电线切割开来,铜丝的毛边看起来就又很像棕榈树的纤维。在创作中加入现成品,也是我一直延续的创作方法。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展览现场,“冯至炫:迷航” ,没顶画廊,上海,2024


陈:其实这恰恰是冯志炫长期工作中擅长的逻辑。他延续了使用工业铸造技术、动物标本和植物形态这三个元素。


我想强调这三个元素的叠加,因为它们呼应了展览“迷航”的主题,揭示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前人类的文明,如何去在一个工业制造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现代主义的逻辑的范式下,再去思考文明的迭代?用一个有些俗套的词来形容,那就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至炫这样的融合,会从作品的角度让展览的时间线被拉长。作为观众,我更在意的是艺术家如何把这样的底层逻辑转化为作品本身的视觉语言,去调动大家的感官。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展览现场,“冯至炫:迷航” ,没顶画廊,上海,2024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两栖伪装-交叠 NO.1》2024 铝,环氧树脂,80 x 60 cm


Q:这次的展览中的平面系列“两栖伪装”中,出现了很多像地图、山脉一样的结构,这些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山脉吗?为什么想在作品中复刻这些地貌?


冯:这一些这件作品是我用全球的地形的高度的数据,生成了一个3D的立体的地球,没有海洋的。然后我打印了这个地球,拿着这个球在沙在泥土上面滚,把地形拓印在泥土上面,形成一种抽象的视觉。最后,我再用金属去浇筑它。


一开始我做这些东西,是因为我对水利土木工程特别感兴。但在制作过程,我觉得给AI喂数据太不“人性化”,太无聊了。这次展览是我自己身体的介入,所有的技术都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更加叠加了我作为艺术家的介入,更具肉身性。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迷航 NO.1》(独角鲸鱼叉局部)2024 ‍‍


Q:上一次画廊个展“支配者”中,至炫从“捕鲸、治水、全球贸易”三个话题出发,也触及了全球化、地缘政治的议题。从上次个展到现在的“迷航”,你对全球化的发展,是否有新的理解?


冯:早期我的作品里是挺多关于全球化的讨论。但我现在觉得去讨论“全球化”和“本土化”这种二元对立的时候,其实也挺失效。如今我的作品与其说是“全球化”的,不如说更多地是关于“全球”,关于整个地球本身。


对谈|冯至炫 x 陈立:生物面对环境的雄心壮志是诗意的

冯至炫 《迷航 NO.4》(局部)2024 铝,环氧树脂,196树脂,2597船用树脂,玻璃纤维,137 x 89 x 118(H) cm


陈:我感受到的这一年至炫新作品的状态,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种对所谓的全球化的边界,和对权力想象的失落。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对全球化的回应,只是挪用了一些我们的既定的认知。


目前的作品相比起之前的系列,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对于材料的使用依然在探索、推进。这是艺术家个人语言的一个寻找的问题。


而对材料语言的转换上,他的感性层面的调动会更多了。除了至炫自己强调的创作时的身体性之外,我更多指的是他怎么去调动观看者的这个感知层面,激发一种感性的感受。这点变化是很明显的,跟之前的一种非常侵入式的、结构式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关于冯至炫 


1993年出生于浙江温州。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2018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多元的生活与艺术经历不断地给予冯至炫灵感,他的作品通过非虚构的材料层次引起文化共振,使用日常肌理中的隐藏物料进行造史行动。文化元素从高度个性化的材料形态中透露出来,在历史和即兴的叙事中转换,创造出超越单一时期和具体位置的游牧群岛文明。他的雕塑装置总是表现出一种张力,将神话、装潢、探险及太空想象等元素动态融合,材料对他来说是文化的粘合剂,也是对抗过的结果。他的每件作品都充满对当代城市环境与非人性化生产“抵抗”的痕迹,在游牧的创作与展览过程中,不断创造纵向体验的自主结构,在热工业废墟中拾遗的过程中培养人类纪想象的生态系统。


冯至炫的近期展览包括,个展:“支配者”,没顶画廊,上海,2023;“平行灵歌”,弥金画廊,上海,2022;“旋转太阳宫”,弥金画廊,上海,2019;“风光北国”,Plate Space,北京,2019。群展:“空间协奏”,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上海,2024;“城市流体”,武汉双年展,武汉,2024;“险境集”,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2024;“梦想时间”,尤伦斯艺术中心,北京,2024;“TAG·新当代-离岸”,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摸着收藏家过河”周大为收藏展,iag,上海,2023;“示范:做决定技术的艺术”,复星艺术中心,上海,2023;“幻觉乱码”,颂艺术中心,北京,2023;“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没顶美术馆,上海,2022;“春天狂想曲”,金杜艺术中心,北京,2022;“‘辣条’时代:年轻力观察”,年代美术馆,温州,2022;“情念与宇宙”,月涌艺术中心,成都,2022;“USB多端口链接展”,没顶画廊,Gallery Func,乔空间,in the Park,上海,2021;“世袭领地”,宝龙美术馆,上海,2021;“A truck is parked in the grass near a tree in doubt”,纽伦堡—埃尔兰根孔院艺术空间,纽伦堡,德国,2020;“拔掉楔子”,七木空间,北京,中国,2019;“全球客厅”,寄存处,上海,中国,2019;“外先生与赛先生”,凡普艺术空间,上海,中国,2018;“Too Much Information”,Seventeen Gallery,伦敦,英国,2018;“TheRehabLab”,Hackney Gallery,伦敦,英国,2018;“THE COMING COMMUNITY”,The Crypt Gallery,伦敦,英国,2017;等。冯至炫的作品被多个重要机构收藏,其中包括:cc基金会,上海,美凯龙艺术中心,上海,昊美术馆等。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