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20240611162829_001.jpg


香格纳北京空间全新设计之后的首个展览《学习Ⅱ:博物学、另类知识和深度学习》于5月18日正式开幕。策展人石青与8位/组参展艺术家或机构围绕“学习”展开了一系列访谈,在本期推送中我们分享参展艺术家辛云鹏 + 叶秋森、于瀛、拆东西研究所、陈哲的相关视频,同时欢迎大家来到香格纳北京现场,共同体验当代艺术生产中有关“学习”的感性理解和拓展。

辛 云 鹏 + 叶 秋 森

三十岁以上的艺术家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持续地创作,但就算掌握了很多新方法,知道很多新词语,对创作结果来说有时候也没任何作用。艺术有趣的地方恰恰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并不是知道的越多,就能做得越多。而学习更像是不断的把有趣变成无聊的过程,就像我女儿在学步时一定要推开我的手,当她终于可以独立行走的时候,却总是吵吵着要我抱着,一刻都不肯下来。类似这样的自学过程总能强迫艺术家的具体工作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上重新展开,从而保持着对于创作的真正乐趣。

——辛云鹏

之前美院的训练主要是熟悉创作中需要用到的媒介材料和基础的理论储备。这在我现在的工作中渐渐不会发挥具体作用,但是有一些习惯一直保留下来。它们有时候是好习惯,有时候会变成坏习惯。对陌生经验的宽容、随机应变、因地制宜,这些习惯带给我很多帮助。但大部分时间,尤其是进入到电影的工作之中之后。这些随机的、依赖个人趣味的工作方式与流程化的、团队协作式的工作方式经常产生冲突。如何平衡这个关系贯穿着我的学习过程。

——叶秋森

DM_20240611162829_002.jpg

《学习 II》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4|辛云鹏 + 叶秋森作品

DM_20240611162829_003.jpg

辛云鹏+叶秋森,《雁栖湖》,2017,电影,彩色双声道立体声,31'41"

辛云鹏,1982年生于北京。201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其作品涉猎多种艺术形式,包括录像、表演及综合媒体的场域特定装置。近期展览有:“花心” 重美术馆,北京,2023;“⼊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泰康美术馆,北京,2023;“M+希克藏品:别传”,M+美术馆,香港 2023 。

叶秋森,1989年生于安徽,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15年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近期展览包括:同曦-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第六颗子弹:形式的弹性,拾萬空间,北京(2016)、B3+BEIJING动态影像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等。他参与的电影项目包括:《营生》美术指导(2016)、《逢春》美术指导(2017)、《海边的食火鸟》美术指导(2023)、《风流一代》美术指导 (2023)等。

于 瀛

二十世纪初以降,诸艺术善知识西行学法,其中颇多大成就者,接力顿悟学院派、现代主义、观念艺术诸法大意,渐修次第,以肉身人工智能魔力空降神州。至新世纪第二十年,终将中国艺术这间民族企业股份制改造为一间外企。

夫为学之道,务心性而次见闻,不然所学对象都会成为你的影子、你的恐怖情人,压迫你,装扮你,拥有你。学习当然非常神圣,迷离恍惚中被引诱、被鼓动、被海妖歌唱,最重要是,不要变节。

——于瀛

DM_20240611162829_004.jpg

《学习 II》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4|于瀛作品

DM_20240611162829_005.jpg

未完成的村庄,2011-2012,单通道数字录像,彩色,无声、档案,5'47"|手稿

于瀛先后取得清华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2009)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2012)。他早期创作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以影像、雕塑、戏剧、社会行动等多媒介、体系庞大的艺术项目,这些实践来源于他对历史与现实的观察和感知;另一方面,他的绘画根植于一种基于绘画经验的历史失重感,壮阔的画面下饱含着他对不同绘画传统和经验的拿捏和重思。2023年,他和写作者胡昊、杨天歌合作创作话剧剧本《前夜》,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进行了首演。

作品曾在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休斯顿亚洲协会艺术中心、柏林世界文化宫、都灵卫城博物馆、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美术馆、歌德学院、中国美术馆、泰康空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OCAT、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北京)、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国内外的美术馆和学术机构展出及放映。他亦曾获得王式廓艺术基金会“王式廓奖”(特邀艺术家,2017) ;今日美术馆“十年回顾特别奖”(2015);马爹利艺术基金会“关注未来英才计划”(2011)等多个艺术奖项。他的作品被南京德基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香港当代艺术馆、香港录映太奇、今日美术馆等机构所收藏。

拆 东 西 研 究 所

"…as knowing" (从何知晓) ? 学习或许来自对“认识”的深切渴望,并意识到我们所谓的“知晓”,始终纠缠于“如何”的过程: 视觉的,听闻的,遐想的,推理的,拆解的,跳跃的,反其道行之的,忘记所学 (unlearn) 的。

学习是关于真切地活在涌动的“如何”中,而非静默的“知晓”里。

——拆东西研究所|龙星如

最自由的教育就是自我学习。自学不是像即兴创作一样的东西,而是一个自己给自己立法的过程。爱好不是等待被发现 (find) 的,而是主动发展 (develop) 出来的。人类天生不是自由的,是片面的,对多元性知识和情感的接收能力,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练习。不会学习的人,也缺少想象力。

——拆东西研究所|王洪喆

FUNCTION XUEXI (SUBJECT, DAYSREMAINING, MATRIXOFKNOWLEDGE, MATRIXOFWORLD){

MATRIXOFKNOWLEDGE=SEEKALIGNMENTWITHWORLD(MATRIXOFKNOWLEDGE, MATRIXOFWORLD);

MATRIXOFWORLD=PROCEEDTOACTION(SUBJECT, MATRIXOFWORLD); SUBJECT = IMPOSEVICISSITUDESOFLIFE(SUBJECT, MATRIXOFWORLD);

IF (DAYSREMAINING ==0) {

SUBJECT=NULL;

RETURN MATRIXOFWORLD;

}

RETURN XUEXI (SUBJECT, DAYSREMAINING – 1, MATRIXOFKNOWLEDGE, MATRIXOFWORLD);

}

——拆东西研究所|徐川

DM_20240611162829_006.jpg

《学习 II》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4|拆东西研究所|档案、文档呈现

由龙星如、王洪喆和徐川三人发起,「拆东西」是一个缓慢生长的工作室、图书馆和档案库,也希望成为一个向所有相关领域研究者及创作者敞开的交往平台及驻地空间。作为一个研究型空间,我们立志于推动关于近当代科技社会变迁的研究与讨论,挖掘科技史上各种被遗忘的可能性,并希望以此激发研究者、艺术家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跨界合作。详情见公众号「Assembly拆东西研究所」。

陈 哲

学习是——直觉。联想。求知欲。极快的亦是极慢的。命名与改写。一边写一边擦除。为了掘进而展开的寻找。毫无保留的、热烈的劳动。摩擦力。致命吸引力。允许破碎的勇气。“极端然后丰富”。接受与众不同的礼物。瞄准焦点。模糊运算。等待。穷尽。以身相许。血与泪与汗的游乐场。时刻旋转以保持平衡。长期主义。绝对的诚实。成为自己的命运。

——陈哲

DM_20240611162829_007.jpg

《学习 II》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4|陈哲作品

DM_20240611162829_008.jpg

劳动与学习,2020-2024, 档案,黑色玻璃磁板,180 x 100cm*5|档案细节

陈哲的艺术实践始于对个体意识的探求,由此出发去识别并连通生命的普遍体验。她关注的主题往往摇摆于悖论之间:痛苦与解脱之间的身体(《蜜蜂&可承受的》)、日与夜之间的黄昏(《向晚六章》)、永恒与有限之间的命运(《你仍然知道的事》)。承袭并延展自摄影这一艺术家最初的媒介,陈哲近年的立体作品尤其关注时间感与光在不同的媒介与现场中的表意可能。她的工作常以长期项目的形式展开,作品之间相互注脚,最终呈现为一个不断发现与研究的过程。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

近年作品展出于利勒哈默尔美术馆,挪威;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横滨三年展,日本;明当代美术馆,上海;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德国;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日本;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多伦多大学艺术中心,加拿大;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Fotohof,奥地利;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等。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