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还乡使故土成为始源亲近之处」

——梁绍基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2024年3月25日起,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SWCAC)呈现今年首场开年重磅大展《梁绍基:海溟溟》,这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梁绍基先生在华南地区以及大湾区近三年首次大型个展。


梁绍基先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个人标志性的人物之一。他隐居在浙江天台三十多年,对蚕的习性、生命周期、蚕丝的特点以及蚕的基因学和蚕的人文史进行了深度的观察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体系。蚕成为了梁绍基度测社会、理解自我和世界的通道。他借助蚕和蚕丝这样微小的事物,表达出对生命的脆弱、自然与人的关系、战争灾难等人类发展的宏大命题所进行的持续思考。


“海溟溟”是梁绍基先生继蚕丝和自然、蚕丝和工业之后的又一次探索。展览中首次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创作。此次展览中,我们将会看见蚕与海洋文化的奇妙融合,这一融合,以丝光和海光的相互交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勾勒出了生命与文化的绚丽图景。横置的铁链的则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那股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以及对自由发展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问蚕寻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我们对它的礼赞通常是基于舍身奉献的精神。但转念一想,为什么梁绍基先生选择蚕作为表达的媒介,其实这件事是顺其自然的。植桑养蚕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家蚕养殖技术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的部分,是华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蚕丝高洁,丝文化在中华文明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至今,蚕与丝在诗词歌赋中出现过无数次;“丝绸之路”更见证了丝作为曾经中国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的辉煌历史。


梁绍基先生1986年拜万曼为师学习“软雕塑”。教学过程中,万曼逐渐地开拓了他们的思路,并从材料、空间和观念三个维度教导他们如何实验。这段学习以及先前在台州的编织经历,坚定了他以“编织”的方式去重新审视周遭的空间。此外,于80年代阅读的大量中西方哲学,为他走向生命的编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在当时,克隆羊多莉的出现也向他抛出一个问题,这是每位科学家或艺术家都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在创作伊始,梁绍基先生思考过三种昆虫:蚕、蜘蛛、蜜蜂。要选择蜘蛛吗?——但它很难饲养,且具有攻击性。要选择蜜蜂吗?——国外已经有很多在这方面的尝试。要选择蚕吗?恰巧作品《易系列 No.1:魔方》在一束光下呈现的状态,让他想到老子《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生命中那些神秘而不可言说的存在,以及这些存在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如何与蚕一起,将这些无形之物转化为人类之间相连的共同情感?或许这是梁绍基先生在不同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相同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梁绍基先生的艺术创作总是能够发人深省的原因。然而,难得的是这种“深省”并不需要观众提前做好过多的准备。只是需要简单地站在作品面前,相信自己的身体带来的即时反应。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翼,2016

橡胶手套、珍珠棉、蚕丝、蚕茧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于无声处(局部),2015-2016‍‍

塑料桶,蚕丝,蚕茧,尺寸可变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梁绍基:海溟溟”展览文献区






 我是蚕,





梁绍基先生借助蚕丝进行艺术表达的探索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程,三十余年不间断地饲养、观察、研究,使得他对于蚕的整个生命周期、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都有了足够深刻的了解。


面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需保持高强度的持续的思考,梁绍基先生表示经常需要通宵熬夜。有天夜里,一只蚕掉落在他的颈脖旁边,开始吐出一层薄薄的丝茧。他感受得到这个茧在逐渐形成,就这样一人一蚕相处着……大约过了一小时,突然领悟到疲于奔命的自己不就像蚕一样吗?这种不可预料的体验将自己的生命与蚕的生命联系了起来


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梁绍基先生的作品,更是他与蚕之间的一段对话,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海洋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和无限的可能,而蚕丝则是这个生命之旅中细腻而坚韧的线索。在这种交织中,梁绍基先生的作品仿佛是一次对自我、对生命的深刻反思。蚕丝所代表的生命,从虚无到具象,从微小到伟大,不仅启示着生命的脆弱与宏大,更勾勒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梁绍基先生的艺术创作融合了哲学意味,他将自己的感悟融入了蚕丝的行为之中,从中探索生命的奥秘。正如《道德经》所言,“道法自然”,梁绍基先生充分利用了蚕丝的自然属性,将其纳入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蚕丝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反映内心的一面镜子,反映着他对生命、存在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爱琴海(手稿)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爱琴海,2013-2017

铁船头、蚕丝、蚕茧、羽毛、树脂、砂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晦暗之光,2023

集装箱板、耐力板、蚕丝、LED 灯






 悬垂于当下,





深圳靠海,以及城市的包容开放,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城市品格。这个事实让梁绍基先生感到,他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趣的话题。“海溟溟”,既蕴含着下小雨的意境,也透露着幽冥、深邃、神秘和浩瀚的气息,这与他对当下社会进程的思考不谋而合。


展览呈现了几个层次,首先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不同的展品都蕴含相似的情感: 坚韧的、以柔克刚的品质。最后,他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呈现出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质。


锈迹斑斑的铁链、破碎的铁船头、焦塌变形的化工桶,白色的蚕丝、羽毛和蚕茧……为使观众更容易理解作品背后,梁绍基先生通过蚕丝的纤细与海的无垠、光与影的对比、声音的呼吸韵律、丝与铁的悬浮下沉等多种方式的呼应与构造,强化了观众在观展中即时的感受。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沉沉海平线,链2018-2024
影像、金属铁环、蚕丝、蚕茧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补天,2009-2011

影像(彩色、有声)、碎镜、蚕丝、蚕茧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莽宇,2023-2024

古木、反射球灯、蚕丝、蚕茧、传感器、机器人蚕、3D技术打印蚕茧‍‍‍‍‍‍



“一开始,海平线的出现就像一条蚕丝一般。它散发着丝光,无限深远,犹如一条生命线。而当它再次化作海浪,扑在沉甸甸的铁链上,并瞬间粉碎时,海面上就出现了阳光,传递出一种圣光、神性。”


本次展览中,我们难以忽视这样一组具有重量感的铁链。「链——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灵感是基于梁绍基先生的一次偶然发现: 当时一只蚕不慎跌落,慌乱中抓住空中游走的一段残丝。随后,它迅速从丝囊分泌出丝液并凝结成丝,新丝与残丝相续,放缓了下坠之势,最终化险为夷。


向下悬垂的铁链代表着危机与挑战,就像隐隐触发政治冲突、突然爆发的疫情……本次展览的铁链改为横置,相对悬垂而言更加平静,它象征着人类发展的无限延伸,似乎永无止境。然而,浮动的状态也昭示着发展的不确定性,仿佛在稳定与动荡之间摇摆。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沉沉海平线」将成为观众在展厅中遇到的第一件作品

同时也是观众离开时告别的最后一件

就像往复循环着的时间,生生不息,创作不止



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突破封闭的结构,进而做出真正的改变。或许于“海溟溟”中,梁绍基先生与他的蚕丝正尝试给出一个方向,一个索引。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梁绍基:海溟溟”展览现场



内容基础源自梁绍基先生采访‍‍

————作品及现场图片致谢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





艺术家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梁绍基


1945年出生于上海。1986至8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Maryn Varbanov)研究软雕塑,19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

 

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进行探索,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于1999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02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2009年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奖(Prince Claus Awards)。



策展人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张子康


1964年生于河北。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理论与运营管理研究专家。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援疆任职)、新疆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副院长、国家画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今日美术馆馆长、《东方艺术》《今日美术》杂志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风雅颂文化艺术中心总监。兼任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SWCAC)



坐落于深圳市蛇口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槇文彦先生在中国的首件作品。洁白简约的建筑主体,分别依山、傍海、临城,将人文生活诗意串联。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包括主展馆、V&A展馆、滨海展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馆和花园展馆五大专业展馆,更有试听卓越的阶梯式音乐报告厅境山剧场,与全海景多功能发布空间视界厅,持续为大众提供丰富的主题展览、文化演出和互动式活动。此外,还引进了一系列创意主题的生活方式零售、艺术教育、轻食休闲、画廊等多种文化业态,构建出新型的文化休闲生活方式。


自2017年12月开幕至今,海上世界文术中心载誉颇丰,已入选畅销旅游杂志《孤独星球》“全球十大最值得期待的新开目的地”、美国《时代周刊》2018年度“全球百佳目的地”等榜单、并位列2018年度LCD亚太领先文化目的地前三名。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展期」

 2024年3月25日—6月26日 


「展览地点」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馆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10:00-19:00)

 周末及节假日(10:00-21:00)


对话梁绍基|悬垂于海光中的坚韧蚕丝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