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反光体》参展艺术家

石至莹与邵文欢

ANALYSING THE WORKS OF

SHI ZHIYING AND SHAO WENHUAN

 

 

石至莹 Shi Zhiying , 宝石#序列# 5 Gem # Sequence # 5, 2018

 

 

石至莹自己收藏的彩色矿物石 

Shi Zhiying’s colourful collection of mineral stones

 

石至莹和邵文欢的创作都围绕着山石江海,但是他们使用截然不同的媒介,从不同的出发点,共同走上何为真实何为虚拟的视觉思考的道路。

 

 

 

 

 

 

 

石至莹 Shi Zhiying , 珠子 no. 12 Beads no .12, 2017

 

 

石至莹 Shi Zhiying , 珠子 no. 11 Beads no .11, 2017

 

留在画布上的每一道笔痕都清晰可见,这是多年来石至莹在摸索绘画语言中形成的个人方式。她将画布平放在桌面而非垂挂在画架上工作,与其说这是对西方绘画“垂直性”传统的对抗,不如将这一举动回归于中国绘画的“水平性”。像所有喜爱艺术的中国孩子一样,石至莹自小经历过写大字练书法的传统训练,而她却是一名油画系专业毕业的硕士生。2019年的作品《海浪》no.1和 2 陡然将我们带入一片无名之海摇曳的波浪中,短而急的笔触汇聚成浪花的力量,作品宏大的体量连同画面上暗流涌动的海浪流露出能够随时吞噬我们的不可一世的气势,将观众吸纳其中。

 

 

 

(从上到下) 石至莹 Shi Zhiying , 海浪 no. 1 & 2  Wave no. 1 & 2, 2018  ▎作品局部 Artwork detail

 

被石至莹纳入画面的海涌动着超越时空的亘古情怀,她用一种凌驾于沧海之上的视角,画出何以为海的感受。这里,石至莹的视觉语言更接近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高远深远和平远的空间感受,画中释放着她所喜爱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飞瀑与山石扑面而来的气韵。笔触可见是石至莹绘画中另一个明显特点,这里,她用笔与笔之间的关联完成创作,而创作本身又是时间的记录。如同参禅者手中的念珠,一笔一笔,一粒一粒,这是石至莹绘画中的冥想性在绘画中的体现,有的时候,它们就是石至莹绘画的本身。如果说艺术家的使命是揭示世界的神秘性的话,石至莹就是从为一条线一个点赋予意义开始的。

 

 

 

(从上到下) 石至莹 Shi Zhiying, 白石料 no. 1 & 2 White Building Stone no. 1 & 2, 2016  ▎石头 18-4 Stone 18-4, 2018

 

 

 

 

(从上到下) 邵文欢 Shao Wenhuan, 浮玉No.12—来自“早春图”的写生 Floating Jade no.14-drawn from “Early Spring”, 2017-2018  ▎北宋画家郭熙《早春图》Northern Song artist Guo Xi’s Early Spring

 

笔触的真实与风景的虚幻,以摄影的真相解读这个悖论是邵文欢的工作方法。关于《浮玉》Floating Jade 系列作品的创作,艺术家给出了这样的解读:

“这是关于另一种时空交汇的体验,是一个脱离现实焦点的——以“虚拟”为基础来创作的系列作品。作品所有的题材来源于中国传统古画,通过截取一段中国传统山水古画中的山体作为基本元素,并对其写生素描,然后将其形态导入计算机中利用3D成像技术(包括材质的数字化)完成最终的山水影像。这与以往利用3D软件的MAP贴图从现实世界中摄取图像不一样,作品中没有任何现实影像。”

 

 

艺术家邵文欢近期在工作室讨论自己的新创作

Inside his studio, Shao Wenhuan discusses plans for

his latest work with the team.

 

 

邵文欢在创作中

Artist at work in his studio

 

以摄影的方式回望绘画,再用绘画的方式重塑摄影,历史的山水被置于电脑软件的观看逻辑,技术的云海内植入了古代文人画的雅趣。在邵文欢的作品中,画面技术性的意趣成为了创作的主角,在对古画截取、写生、素描和再次成像的过程中,古人绘画风景时将自我修养和心灵感悟投射在画面上的山石、悬崖、小桥、樵夫等等的意境,抵达山水画承载的中国文化精神。毕竟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看待人生的初级境界,而到了禅宗彻悟的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生才是通透了。《浮玉》系列作品用技术关联起无论在时空中都不可能相遇的山和水,画面上水气浩然,山势磅礴,树木嶙峋,古风古韵,跃然纸上;然而就像宋画中的山水从来都不是对现实的写生和临摹一样,《富春山居图》中的半卷山石一直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桃花源的想象。

 

 

元朝画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图》 – 局部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detail)

by Yuan dynasty painter Huang Gongyuan

 

 

 

这只能让我们在认识世界的真实与虚拟时更加扑朔迷离。德国物理学家若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通过“不确定理论” (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证明我们所处的世界随时都处在不断运动和持续改变的状态,这成为量子力学的基础,用以科学地量化我们的感知与实践。然而,即使是海森堡本人,在面对自然的无可定义时也变得不确定起来,“自然是假说之外无法定义的事物,是永远无法作为对象的存在。” 艺术之真实与虚拟,岂不更是法外之物?

 

 

 

 

(从上到下) 邵文欢 Shao Wenhuan, 浮玉 no.14—来自“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的写生 Floating Jade no.14- drawn from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The remaining mountain scroll)” , 2013-2018  ▎浮玉 no.7—来自“鹊华秋色图”的写生 Floating Jade no.7- drawn from “Autumn Colors on the Qiao and Hua Mountains”, 2017-2018  ▎浮玉 no.10—来自“仙山楼观图”的写生 Floating Jade no.10 – drawn from “View of Immortal Tower Mountain”, 2015-2017

 

文/王凯梅 Wang Kaimei

图片提供/ 空白空间, 石至莹 , 邵文欢

Image credit:WHITE SPACE,

Shi Zhiying,  Shao Wenhuan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