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Willem Popelier拍摄
耶伦·范·洛恩(Jeroen van Loon)是一位荷兰艺术家,他以短暂性与永久性为视角进行研究、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当下的数字文化现状。范·洛恩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文本、音频、烟雾信号或面部滤镜)进行处理,并通过装置艺术作品重新赋予这些数据语境。例如,他曾在一根12千米长的光缆上打印了整本古腾堡圣经(《永恒的数据》,Permanent Data,2020),在线出售了他完整的DNA数据资料(《出售我的细胞》,cellout.me,2015-2016),并创建了一个由二进制烟雾信号构成、短暂的互联网玻璃管系统(《一个互联网》,An Internet,2015)。
他的作品曾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与西班牙马拉加)、柏林Transmediale媒体艺术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纪录片实验室、卢布尔雅那Aksioma当代艺术机构、多特蒙德媒体艺术协会、IMPAKT视听艺术节、Verbeke基金会、荷兰春天表演艺术艺术节、巴黎Nemo国际数位艺术双年展、KIKK艺术节和MU艺术空间展出。他曾获得K.F. Hein Stipendium,被提名2022年“新科技艺术奖”(NTAA),并且是Brave New World Speaking Agency的参与者。 |
“山海运算,域间路由”展览现场,2023,长征空间,北京
“山海运算,域间路由”展览现场,2023,长征空间,北京
互联网的存档机制正演化为外显机制。存储并归档一个个文件副本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临时、本地化、独一无二的内容正在成为新常态。《稍纵即逝的数据—中国版》是一场将数字文化中那种稍纵即逝的特性可视化的表演。表演者将用光纤的原材料——沙子,创造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沙画,并试图以此方式将所有连接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海底通信光缆直观地再现。
这个沙画将由表演者全神贯注,一寸一寸、一粒一粒地创作。公众可以见证这一缓慢而专注的过程,但绝不能对表演的过程或结果通过照片或视频进行任何记录。在展览的最后一天,表演者将当着公众的面抹去这副沙画,现场将只剩一堆沙子。除了展览第一天什么都还未发生的照片,和最后一天一切都被抹去的照片之外,这件作品不会被任何图像记录。这件作品也永远不会再被看到了。 |
龙星如
可能可以借这件作品聊一下这次策展合作的初衷,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几个策展人,尤其是子杨和我,尽管仍将“堆栈”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工具,但都希望能做一个不那么“整齐划一”地看待基础设施的展览,甚至对“行星运算”这类更倾向于全局叙事的用词提出一些反思。这种全球在地性(Glocality)的情况在基础设施话题中尤为凸显——基础设施从来都不是无缝对接的,它虽然经常是大规模工程,但从来都不是“全球”的。边界问题始终萦绕在基础设施这个话题周围,后者甚至会催生出新的边界涉及政治、技术、社会、资源以及情感。我们当然也都阅读过诸如e-flux建筑板块曾做过的“新丝绸之路”专题,和帕特里克·布罗迪(Patrick Brodie)等人对于数据中心往地理上的北方(冰岛、爱尔兰等)迁移的分析。但在这个讨论中我们也逐渐发现,我们固然想找到更多回应“数字一带一路”等正在发生的基建工程的作品,但我们同样感兴趣艺术家能提出何种“可供选择的”(alternative)、对基础设施的想象——去描绘那些还没出现的、可能出现的、可能出现过但被忘却的和无法被定义的网络们。
耶伦·范·洛恩,《转瞬即逝的数据》,2019,沙画表演现场细节图,由艺术家提供
耶伦的整体创作线索在我看来都在对基础设施,尤其是我们和它的关系展开想象。除了我们本来想展出、但因为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展示的《一件互联网》以外,他的《串联点》(Connecting the Dots, 2018)和我们最终选择展出的《转瞬即逝的数据》都是用非常“低科技”的、甚至完全不通电也没有一行代码的方式,来讲述人和基础设施的关系。这次展出特制版本的《转瞬即逝的数据》需要表演者在整个展览的周期内,用曼陀罗沙画工具一点点去绘制出各地链接到中国的海底光缆全图。这件作品可能会被解读为“一点也不硬核”,不过在我们看来,这件作品提供了一种和基础设施如何相处的视角:用我们最熟悉的、最身体的方式,去观看、描摹和认识这个已经被无数技术语言层层包裹,疏离于大多数人认知之外的对象。就像我们曾经绘制航海地图一样,“制图”的过程从来都是重要的认识过程,而绘制它所需要的漫长的时间——甚至因为漫长而显得有些荒诞——似乎也在提醒人和基础设施二者之间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悬殊。我曾经观看过很多普及海底光缆知识的视频,也惊叹于以如此快的速度传输讯号的光缆在被铺设时,海缆船的速度最快也只有一天200公里。而正是这种速度和尺度的悬殊,在提醒着我们,基础设施是真真切切在大地上被建造出来的,它有它自己的重量。
曼陀罗沙画表演现场
将耶伦的作品放在展览路线结束的地方,也是希望展览有某种开放式结局,并呼应我们尝试提出的公开征集——这是一份邀请,邀请创作者们以很轻的方式提交对“可供选择的基础设施”的想象。
武子杨
与耶伦的合作是有些曲折的。我们最初是希望能够展出《一件互联网》(An Internet, 2016)这个作品。它由一套模拟全球海底电缆的分布排列的玻璃管组成,将280个电缆名称(例如在英国和北美之间的“TAT-14”,或南非,西非,葡萄牙和伦敦之间的“WACS”)转换为二进制烟雾信号。这些烟雾信号作为短暂的数据或反数据喷入到“玻璃互联网”中。相比于无比坚实的网络基建,《一个互联网》创造了一个替代性的、诗意的“互联网”——它没有任何形式的文档记录,如烟雾一样短暂地出现,又快速地消散。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只能放弃了这个计划。
“山海运算,域间路由”展览现场,2023,长征空间,北京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又发现了他的《转瞬即逝的数据》(Ephemeral Data, 2019)这个作品。不同于交互性的大型实时模拟装置《一个互联网》,《转瞬即逝的数据》通过横跨整个展期的长期持续性的表演和作画来实现对于海底电缆和数据的诗意转化。在我们最初看到他网站上对于这个作品的记录时,是一系列“空空如也”的场景:从表演开始之前的空房间,到表演完成后的空房间,除了后者地上出现的一个由细沙组成的小山堆、一些观众对于作品反应的采访和表演者在表演期间的声音文件之外,没有留下其他的痕迹——这为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与艺术家交流之后,我们才了解到“真正的作品”是什么:它是在2019年的荷兰乌得勒支(Utrecht)的春天表演艺术节上一个跨越了整个十天的表演艺术项目。艺术家通过大量的线上与线下的研究,绘制了包含全部电信电缆
“山海运算,域间路由”展览现场,2023,长征空间,北京
和手机基站的整个乌得勒支的数字基础设施。然后在这十天内,六个表演者通过曼陀罗沙画工具(chakpurs)一点点地完成了十二米长、五米宽的巨大沙曼陀罗。这件作品另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就是它不允许任何的观众对表演或作品进行照片或视频记录,就连艺术家自己也没有任何的记录,因为它最迷人的地方,就是需要你忘掉数字化,通过自身来体验。同时,它又像我们非常熟悉的Snapchat或Instagram Story一样,在出现一段时间之后,就永远地消失了。只是《转瞬即逝的数据》,不同于我们发布社交媒体时的几乎没有任何消耗的点击屏幕,它是由数个表演者,一寸一寸、一粒一粒地通过数百小时创造的。
曼陀罗沙画表演现场
在与艺术家介绍了展览的背景后,他主动提出希望可以做一个关于中国的特定场域(site-specific)的版本。因此他重新绘制了一张涵盖了世界上所有与中国有关的海底电缆的地图。在展览的3个月期间,它会一点一点地被通过沙曼陀罗的方式呈现,也请大家与我们一起关注它的变化、完成、以及最后的消失。
耶伦·范·洛恩,《转瞬即逝的数据》,2019,沙画抹去后的展览现场,由艺术家提供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