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fifteen)的初次拜访

编者按

 

本次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于2022 年 6 月 18 日至 9 月 25 日在卡塞尔举行,来自雅加达的团体ruangrupa,他们以 lumbung(印尼语中的公用稻谷仓)的价值观和理念为基础,策划了本次卡塞尔文献展。lumbung作为一种艺术经济模式,以集体、资源共建、公平分配等原则为基础,体现在合作和展览设计的各个领域。(Wikipedia、Documenta-fifteen)

本文是笔者前往卡塞尔文献展将这次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第一视角整理出这篇笔记,供大家了解。

本文共2439字,阅读大约需要 7分钟

 

此次卡塞尔文献展之旅一直在我的计划之中,忙完学校的年展,第二天清晨就马不停蹄的坐上了前往卡塞尔的火车,一路上和朋友讨论着这届文献展的各种“奇闻趣事”,仿佛五个小时的火车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漫长……

 

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海报

 

ruangrupa:“我们希望创建一个面向全球的、合作的、跨学科的艺术和文化平台,在第十五届文献展的100天后仍然有效。我们的策展方式旨在实现一种不同的资源利用合作模式–在经济上,但也在思想、知识、方案和创新方面。”(documenta-fifteen)

 

策展团队ruangrupa

 

第十五届文献展的策展团队ruangrupa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也是首个担任策展的亚洲艺术家/团体;查阅得知:ruangrupa是一个位于雅加达的艺术团体,成立于2000年;其印尼语“ruangrupa”的大致译意为“艺术空间”,正如其名,ruangrupa还组织合作艺术项目,如展览、节日、艺术实验室、研讨会、研究项目,并制作书籍、杂志和在线出版物。ruangrupa的工作是基于整体的社会、空间和个人实践,与印度尼西亚文化紧密相连,其中友谊、团结和社区是核心。

 

“集体、去中心化”这句话是我看其他讨论此届文献展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字眼,也正是我对此届文献展最直接的感受;首先选择亚洲但策展团队则抛去了以往的“以西方、明星策展人发散的单一人际网络为核心”;其次,在参展艺术家的核心成员中,大多也来自全球的“南方”国家,说来也是,在这次文献展的作品中,些许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莫名的亲切与共鸣,也许是第一次在欧洲的土地上遇到如此大体量的、传统的“南方国家文化”。

 

Grimmwelt Kassel, Agus Nur Amal PMTOH

 

其中体现其“集体”的还有一些“新鲜词汇”的发明,例如“ruruHaus”是印尼语的“ruru”和德语的“House”组成的新词,ruruhaus位于卡塞尔市曾经的运动场,此次作为策展实践的一部分,并为“集体”实践、交流、合作等提供了空间。(更多词汇信息可浏览documenta-fifteen)

 

售票厅

 

ruruHaus

 

说了这么多严肃且无聊的内容,下面就分享一些我的看展点滴吧。

 

初次踏上卡塞尔的土地,迎面扑来的不仅是当天三十多度高温的热气,还有文献展的“艺术气息”;并且在多个街道、路口都有随处可见的文献展“痕迹”。

 

火车站门口,《走向天空的人》,乔纳森·博罗夫斯基(Jonathan Borofsky),1991

 

《Horizone Zeitung》,丹·佩尔约夫斯基(Dan Perjovschi),2022

 

酒店前台摆放的“文献展”牌啤酒

 

和以往的大型展览、艺术活动类似,看展流程依旧是买票-领地图-寻艺术;在购票成功后,我们得到了一张看似丰富但并不详细的文献展地图,上面把作品、展场、寄存、咖啡、厕所等信息均有罗列,但我们最关心的作品信息却只有部分艺术家或作品的名字,当然,这就给了我们更多自主搜索艺术信息的动力。

 

 

首先我们的目的地是主展馆Fridericianum,老远就看见了艺术家Dan Perjovschi的涂鸦,从入口检完票,就进到了展厅内,可能是周一的原因,展厅只有少量的老年参观团,这样的观展体验还是蛮不错的;Fridericianum共有三层和一层地下室,作品的数量、展示各方面都相对丰富,说实话,在短短两天内,难以消化。

 

Fridericianum及博伊斯的两棵橡树

 

Dan Perjovschi的涂鸦

 

一楼展厅

 

一楼展厅内大爷大妈们在参与项目“集体国际象棋”(Collective of Collectives Chess)

 

二楼展厅

 

Fridericianum旁边的是Documenta Halle展厅,是由旧铁皮、凉席等材料搭建。

 

Documenta Halle入口

 

Documenta Halle入口展厅 Wajukuu Art Project

 

(1959-2022年间受政府机构审查的古巴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Britto Arts Trust

 

Documenta Halle内部展厅

(由近到远依次是Britto Arts Trust、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Lumbung Press)

 

从Documenta Halle出来就看到了Friedrichsplatz,这片广场上在半个月前还展示着本次文献展中饱受争议的作品《人民的正义》(People's Justice),其作者是印尼艺术家团体Taring Padi;强制撤下作品的原因是其中画有明显反犹太主义的细节,因此遭到德国舆论的强烈批判和谴责,尽管作者事后回应并无此意,但经历过纳粹统治后并反思的德国社会表现的极其敏感,所以当天的我只看到了空荡荡的广场。

 

德国报纸上刊登“反犹太主义”

 

空荡荡的Friedrichsplatz

 

《人民的正义》(People's Justice),Taring Padi (来自Monopol)

 

看如此大体量的艺术展览和“走马观花”似的“刷”作品,除了具有争议的作品,能记住的就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了,中国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的“水系避难所”是我为数不多的花时间参与并进到他们的“帐篷”里观看项目内容,因为比起以往国际大展的中国“明星”艺术家来说,这两位艺术家显得极其低调;不免发觉这样的机会给到这两位艺术家,也许是所谓“去中心化”的表现之一了。

 

曹明浩、陈建军“水系避难所”

 

出来“水系避难所”,所在的Karlsaue还存在着其他作品。

 

The Nest Collective, Return To Sender, 2022

 

Rahmenbau,Haus-Rucker-Co团队,1977

 

除了文献展中心区域Mitte以外,还有在许多作品、展厅分布在卡塞尔的各个角落。

 

MADEYOULOOK,in Hotel Hessenland

 

Pinar Ögrenci, in Hessisches Landesmuseum

 

FAFSWAG,in Hessisches Landesmuseum

 

看展过程中和教授聊天了解到,文献展和卡塞尔的关系,深感卡塞尔这座城市如此神奇,从二战后一个默默无闻的废墟城市,发展成如今人尽皆知的国际小城,文献展赋予它的意义和双年展在威尼斯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在回程的火车上回忆着上一届文献展在五年前,那时我还曾在西安牧石,初出茅庐的我对于文献展这种殿堂级的展览充满了各种幻想,如今有幸参观了第15届文献展,虽然和当初的种种幻想有些出路,也常常叹息生活在这疫情和战争且内卷的不成样的时代,艺术创作又有何价值?但本次文献展中也不乏有些及其普通的创作者,他们也用着特殊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为未来艺术方向指标的此次卡塞尔文献展中,看到了太多来自亚非拉国家的声音,是否真的将“西方的话筒”就此传递?可能只有在未来才能揭晓答案了;

 

最后很荣幸来到文献展并带来不甚丰富的现场报道,其中作品或信息等如有问题请多多指出。

 

 

更多展览现场

 

 

 

作者简介

 

 

危佳乐,202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学士学位。现就读于德国不来梅艺术大学自由艺术系。

 

 

作者 / 危佳乐

编辑 / 彭米苔

校对 / 王一珂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