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进出」展览回顾

随 意 进 出 Admission Free

文 / 缪子衿

 

“随意进出”(Admission Free)是秦观伟、王光旭、张新军的联合项目,也是呈现三个艺术家个案的一次尝试。三位来自同一代际(70末80初)、相似工作生活处境的实践者在创作状态层面若有似无的联系并非策划群展的必要条件。共同展示、讨论作品的紧迫性或许正如艺术家所言,自我组织市场化、机构化生态之外的艺术生产空间并且持续发声才是有效的。“Admission Free”是非营利艺术机构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提示语。调侃不同价位的展览门票当然不足以构成一个展览的切入点,这可能是研究型展览、网红打卡展、象征性收取游客参观费的画廊展快速筛选目标观众的标准。“随意进出”更加关心的问题是:艺术系统的内部能否形成机构批判的可能?艺术实践是否可以与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对话?展览制造的空间协商在某种程度上同时测试了这两个问题。三位艺术家通过作品的物理边界初步划分任凭自己发挥的场域,而观众的实际观看视线和行动路线在现场调控作品之间的张力。艺术家各自的创作在展厅的某处交汇、有时甚至成为彼此的阻碍。“进一步,退两步”即使不涉及“原则性”问题,也是个人美学立场的体现。 

 

秦观伟 ,《蓝图》,金属隔板、铁框架,1480 x 260 cm,2021

Qin Guanwei, Blueprint, Metal partition, iron frame,1480 x 260 cm2021

秦观伟,《含气的一百零八个易拉罐》, 未开封的易拉罐,尺寸可变,2021

Qin Guanwei, 108 Soda Cans, Unopened cans, dimensions variable, 2021

秦观伟,《含气的一百零八个易拉罐》,局部

Qin Guanwei, 108 Soda Cans, Detail

秦观伟,《含气的一百零八个易拉罐》,局部

Qin Guanwei, 108 Soda Cans, Detail

秦观伟,《含气的一百零八个易拉罐》,局部

Qin Guanwei, 108 Soda Cans, Detail

秦观伟,《含气的一百零八个易拉罐》,局部

Qin Guanwei, 108 Soda Cans, Detail

秦观伟,《Shots》,影像,4分40秒,2021

Qin Guanwei, Shots, Video, 4ʼ 40ʼʼ, 2021

秦观伟,《新世界——解决方式2》,纸本石墨、各国硬币,89 × 59 cm,2021 

Qin Guanwei, New World——The Solution, Graphite on paper, coins of various countries, 89 × 59 cm2021

秦观伟,《南方时尚》,铜,10 x 20 (H) cm,2018

Qin Guanwei, The Southern Fashion, Copper, 10 x 20 (H) cm, 2018

 

秦观伟的作品将日常物、风景以及加工方法视为现成品,通过打磨、拼贴、包裹、拓印等手段,探寻美学标准、社会规则、信仰体系建立过程中松动的环节。《蓝图》(2021)选用拆建速度快的彩钢板,在金属表面磨出一组飘摇的树木群像。艺术家捕捉的刚好立得住未被狂风刮断的树木形象,象征群体中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下坚持表达的态度。《含气的一百零八个易拉罐》(2021)则在快消饮料包装表面针对冲击性事件刮刻系列图像,从风景、动物到佛像,都表现了个人回应当下社会政治现实的不确定状态。《Shots》记录了艺术家使用闪光灯拍摄锡箔纸包裹的石狮的过程,象征权力的物件一次次被射击/审视。《新世界》(2021)系列纸本作品以Google地图为蓝本,艺术家用收集的世界各国硬币拓印位于北京周边命名洋气的高档别墅区。国际货币的排列参照本地社区的布局,拓印形成中西文化融合的图像;而拓印硬币的技法结合了传统碑帖与当代版画的艺术语言。《南方时尚》(2018)是一件由中国工厂代加工完成的黄铜雕塑,拼接全球时尚品牌当季流行的首饰款式,调侃审美的同质化。秦观伟通过媒介实验的多元变化抵抗自身的创作惯性,而近期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在于艺术家对不同材料与处理手法的选择能够灵活准确地传达观念。

 

王光旭,《无题》 ,树枝、荷叶,580 × 200 × 130 cm,2018

Wang Guangxu, Untitled, Branches, lotus leaves, 580 × 200 × 130 cm2018

王光旭,《无题》,树枝、树叶、鱼鳞、牛皮纸、铁丝网,约360 × 150 cm, 尺寸可变, 2021

Wang Guangxu, Untitled, Branches, leaves, scale, kraft paper , wire entanglement, dimensions variable, 2021

王光旭,《隐居》,铁丝、腈纶棉, 约190 × 53 cm,尺寸可变,2021

Wang Guangxu, Seclusion, Iron wire, polyacrylic fiber, dimensions variable, 2021

王光旭,《隐力》 ,铁板、磁铁、铁粉,约200 × 30 cm,尺寸可变,2021

Wang Guangxu, Hidden Forces, Iron plate, magnet, iron powder, dimensions variable, 2021

 

王光旭把自己的创作比喻为潜入空间并遗留痕迹的微生物,他试图模仿其他物种对于人类肉眼(不)可见的行为,提示观众另类视角的存在。艺术家携带不同属性的有机材料介入展览,令四件概念相互关联的作品寄居在星空间显眼的墙面或隐秘的角落。《无题》 (2018)随时间推移而流失水分的树枝,在分叉处缠绕荷叶作为保护膜,离地靠墙矗立,树梢轻触窗户,犹如探望外界、自由生长的室内风景。由树干围成锥形的《无题》(2021)借用材料之间的作用力架设于地面,落叶当作伪装面料覆盖树木枝节。如果你在不经意间抬头,或许会发现弧形墙面交界处的《隐居》(2021)。艺术家首先铺设铁丝网作为龙骨,根据这一内部构件的走向填充与白砖墙颜色接近的腈纶棉,植入若隐若现的艺术制作迹象。闭合的形态储存着棉絮经过手工修剪调试的能量,仿佛从建筑内部生长所结出的果实。同样是在地创作的《隐力》(2021),王光旭搭建了层次更为复杂的藏身装置。艺术家将狭长的白色铁板嵌入两面白墙的夹角,不规则地吸附在铁板之上的磁铁组合成为整体塑形的基础;铁粉抓紧磁铁,让后者退居夹层、从作品表面隐没。铁板与磁粉协作虚构的假墙如同一块预留的线路板,自行调控支撑作品的元件。艺术家在展出作品中设置了一系列消解传统雕塑造型技术的隐形结构,采取不引人注意的材料处理手法,向观众传递隐藏的信息。

 

张新军,《发芽》,土、布,48 × 168 × 24 cm,2021 

Zhang Xinjun, Germination, Soil, fabric, 48 × 168 × 24 cm, 2021

张新军,《泡桐》,单频录像,5分54秒,静帧,2020

Zhang Xinjun, Paulownia, Single-channel video, 5ʼ 54”, Still, 2020

张新军,《泡桐》,工作现场,2020

Zhang Xinjun, Paulownia, working progress, 2020

张新军,《麦》,木,尺寸可变,2020-2021   

Zhang Xinjun, Wheat, Wood, dimensions variable, 2020-2021

张新军,《重复结构》,木梁、布、蜡,345 × 150 × 90 cm,2021

Zhang Xinjun, Repetitive Structure, Wood beam, fabric, wax, 345 × 150 × 90 cm, 2021

 

张新军在日积月累的劳动里提炼凝结在自身记忆和私人情感的抽象形式与空间感,不断重置、搬迁来自居住环境的物质。承载艺术家肉身经验的作品暂存于非常规的展陈位置。画廊前台转换为访客以及《发芽》(2021)的接待处。张新军把捏土块当作每天消磨时光的工作,堆积在长方体布面容器中的土块代表艺术家的身体;星空间的同事在被作品遮挡部分视线的公共区域照常处理每日工作。与之相对的监控摄像头下方播放的是《泡桐》(2020),影像记录了艺术家在城市找到家乡常见树种的叶子上雕刻自己出生地村民名字的行为。自2017年持续至今的《麦》,主体来自张新军自己睡过的床板,他把整块材料锯成木块、继而雕刻为麦子大小的颗粒,散放在展厅的角落。悬吊在空间上方的《重复结构》(2021)由蜡浇铸的空心六角柱组成,自然而缓慢地增长为大型蜂巢的结构依附在自带的木制横梁之下。作品如同一个建筑模型,呈现概念化的生存空间,内外同时可视的孕育生命的身体。张新军在密集甚至原始的劳动过程中,反复把身边的材料化整为零或重新聚集。艺术家通过重复的艺术劳作将熟悉的生活经历陌生化,凭借克制的情绪和修复的动作与逐渐消逝的事物再度建立联结。

 

三位艺术家选择具有流动性的材料,共同建立临时性的批判空间。他们所创作的场域特定装置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也是被邻近的艺术与社会实践塑造的。一处看似独立的空间介入总是与另一处的空间介入相互伴随。在入口处搭建的《蓝图》采用建筑工地以及疫情期间常⻅的围挡隔断观众直接进入展厅的常规途径,围合或分割其他作品的可见范围,制造好奇与不安。展示《隐居》、《隐力》的前提是艺术家对有机材料的迁移与安置,同时也是物质的可控性和随机性对峙的结果。《重复结构》以材料的形态模拟不稳定的栖居以及多变的际遇。在金属表面打磨刮刻生产连续的图像如同达成共识的集体表达观点;无声渗透散落在空间的铁粉、棉絮、枝叶是潜藏的生命力;借助身体的温度、尺度、力度成形的土块、麦粒、蜂巢貌似被挤压、拆分、有待重建的生存空间。观众在展出作品之间拥有“随意进出”的自由和权力;艺术家的创作策略则是个体与社会规则产生摩擦时,在无能为力的结构中寻找支持性的材料。

 

布展现场

INSTALLATION ON SITE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秦观伟,1982年生于中国山东,2006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主要个展:你是要从南走到北,还是要从白走到黑,澳大利亚LALLAL牧场(2019)、小心地滑,德山艺术空间(2017)、之后,星空间(2014 )、欲望风景,今日美术馆(2008 )。部分群展:理想国,BRC space(2021)、On paper 3 艺术家书展,孤独图书馆(2021)、新金山,星空间(2020)、第一届花家地双年展,花家地小区 9-5-602(2016 )、第三届 CAFM 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6 )、引力波,今日美术馆(2016 )、肯定不对但就这样吧,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5 )、 民间的力量,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5 )、破绽——图画手工第六回展,偏锋新艺术空间(2015 )、第二届 CAFM 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 )、角度——So 小组第二回展 ,名泰空间(2014 )、玩 + 意——图画手工第五回展,偏锋新艺术空间(2013 )、问诊——THE SO 小组第一回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教学馆(2012 )、首届中国青年版画家邀请展,今日美术馆(2011 )、伸触界——三人作品展,C5艺术中心(2009 )。

 

 

王光旭,1978年生于福建松溪,现居北京。通过行动(劳作)与材料发生关系,探索材料潜在的力量,并唤醒身体里模糊的记忆。

 

个展:隐力,10号赞善里,香港( 2018 )、24/7,芝麻空间,北京(2016)。群展:例外状态,UCCA ,北京(2017)、日落真空插头,泰康空间,北京(2012)、致劳动节——非典型劳动者的劳动典型,星空间,北京(2012)等。

 

 

张新军,1983年生于郑州,现居北京。作品来源于对于生活、自身的身体、以及周遭环境所带来的有游牧行为的观察。注重材料与生存境遇的关系,以行为、雕塑、装置为作品的核心。

 

个展包括:张新军,望远镜(2014)、褶皱,杨画廊(2015)、矿,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斯图加特(2017)以及个人项目:侯寨人不姓侯,叁拾空间(2020);群展包括:拼拼凑凑的利维坦,桥项目,洛杉矶,2020/Luhring Augustine,纽约(2019)、原地前进,长征空间(2017)、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不想点别的事情,简直就无法思考,时代美术馆(2014)等。

 

关于策展人

 ABOUT THE CURATOR

 

 

缪子衿,独立策展人。先后获得伦敦艺术⼤学传媒学院创意⼴告战略学⼠、伦敦⼤学⾦史密斯学院策展硕⼠。2017年曾任《艺术界》编辑;2019-2021年曾任职于泰康空间。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后媒介与数字基建状况下的艺术生产和流通,替代性空间与艺术家自我组织,在场域特定的策展实践中持续测试权力关系的边界,特别是治理的技术与展示的政治。缪子衿近期实现的策展项目包括:飞去来器—第九届OCAT双年展:注意!演出继续,深圳(2021)、USB,上海(2021)、登录舒适区?泰康空间(2018-2019)、共享叙事(共4个章节),香格纳北京S空间(2018)、保罗·麦卡锡的客厅,木木美术馆(2018)、全球定位,乔空间&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2017)。

 

©文章版权归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