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药“全链条支持”的传闻,给医药行业带来了久违的乐观情绪。


但是“全链条支持”的传闻尚未实锤,最新出台的IPO政策相关文件,却又给本已经崎岖的未盈利创新药企业上市之路,又增加了几道拦路关卡。


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其中涉及对于未盈利企业的上市加强监管。


文件明确提到:进一步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就科创属性等逐单听取行业相关部门意见。


上述规定并非针对医药行业而制订,但是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的IPO之路显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基本上把医药行业曾经为之振奋的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门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早在2023年,就有多家媒体报道提及,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或将趋于收紧,监管将对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递交材料申报的企业,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

所谓“标准五”,是为未盈利甚至无营收的拟上市企业准备,其细则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果是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

从具体内容来看,“标准五”简直是为研发阶段的未盈利Biotech企业量身定制,甚至根据医药行业的特征规定了临床试验的内容。


从2019年以来创新药投资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标准五"对于资本的鼓励和刺激作用。


但是本次新规出台之后,“标准五”的大门如同被加了一层厚厚的铁锁。

仅仅一个“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就要让无数创新药企业伤透脑筋。


事实上,这和创新药行业的本质是冲突的。


本质上,产品尚处于研发期的未盈利创新药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完全就是一个未知数,“最终失败”也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


行业内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创新药的创业公司,如同从悬崖上纵身跳下,在下降的过程中组装飞机,只有在落地之前成功组装出一架可以翱翔蓝天的飞机,才能获得最终生存的机会。

此前,通过IPO登陆资本市场,向公众募集资金投入研发,也是未盈利创新药公司实现“成功组装飞机”这个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


现在,这个渠道的难度或许将大大增加。除非你能拿出一架成形的飞机,否则你很难得到组装飞机所需要的资源,这是一个悖论。


很难说这种政策的收缩会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政策收紧必然会让很多未盈利创新药企业和投资者的日子更加难过,但是过于宽松的IPO政策,对于行业而言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事。


以港股18A为例,曾经的门槛过低,已经让这个板块的融资功能趋近于瘫痪。


2018年9月,时值港股18A板块开启之际,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某次行业会议上做了主旨演讲,他明确地提出:会不会出现有一天出现一地鸡毛、上市破发、投资者伤心?我们认为这是大概率的事件,一定会。

如今的港股18A,虽然不乏少量成功的明星企业,但是整体确实已经一地鸡毛,大量股票的破发程度触目惊心,让众多投资者受伤不已。

所以,提升IPO门槛,是否有助于让创新药企业从跟风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中摆脱出来?又是否有助于出清无竞争力的创新药企业,有效改善行业无效内卷的现状呢?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者:Mc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