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裁员潮”仍在加剧,仅2个月就有48家公司官宣了裁员计划以求维持生计。


相比去年2个月总计数量39家,又增长23%。

“裁员潮”仍在加剧:2月多家药企裁员

2月:18家公司裁员


1月高达30家药企宣布减员计划。而刚刚结束的2月,短短29天也有至少18家公司官宣裁员。


从开头裁员表中可以看到,裁员的药企不仅发生在辉瑞、罗氏、山德士等知名跨国巨头上,也发生在联拓生物等国内医药公司上。


2月裁员规模比较大的是Sandoz,此瑞士制造巨头将永久关闭北卡罗来纳州工厂,将于今年10月4之前解雇213名员工,这家仿制药巨头裁员主要是受到仿制药行业价格的下跌所带来的系列影响。


辉瑞1月4日裁员的285人(占28%),系纽约州疫苗研发团队人员,众所周知,原因是新冠疫苗需求的大幅度下降,研发人员冗余。1月25日又在旧金山开裁第二批了涉及52人,工厂员工。


罗氏主要裁的是研发人员,也是继2021年7月之后对研发人员的第二次裁员。


拜耳2023年业绩亏损扩大,经营形势严峻,股价下跌13%,裁员系拜耳27年来首次大刀阔斧的变动,同时其管理层级冗余,新任CEO决定从管理层开始动手,以减少职能层级,优化管理层架构。


国内Biotech:破产、倒闭


国内Biotech的日子也不好过。


1月12日公开信息,成立7年的国内Biotech公司—博际生物医药正式向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提交破产清算申请。


一个月后,2月13日,联拓生物官网通告,将在2024年基本完成全面关闭业务,在2027年上半年完全解散。


博际生物


式申请破产结算后,博际生物的官网上仍然闪耀着“开拓原创生物药的未来”这几个大字。


博际生物成立于2017年,手握丰富的产品管线,主要研发用于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生物药。


客观评价,博际生物在成立之后的几年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抗体发现和筛选技术以及SIB®双特异性抗体平台,让这家国内Biotech从成立到第一个管线获批临床试验仅用两年运营时间,这个速度堪称非常高效。


不过,从2021年3月至今,博际生物再也没有披露新一轮融资。尽管实力如此雄厚,仍因融资匮乏、内外重重因素陷入困境逐渐走向关停边缘。

“裁员潮”仍在加剧:2月多家药企裁员


联拓生物


如果形容博际生物破产为“猝不及防”,那联拓生物选择直接退市则是“早有征兆”。


License-in是联拓生物身上最鲜明的标签。自成立以来,联拓生物一直依托此模式拓展研发管线。截至目前已引进包括Mavacamten、TP-03、NBTXR3、infigratinib等在内的多款产品,覆盖心血管、眼科、肿瘤、炎症、呼吸系统等领域。


然而从去年开始,联拓生物便开始频繁出售管线资产,其中包括公司的主力品种Mavacamten;时至12月,两日内联拓生物CEO、CFO更是接连离任。一系列变动已经引发了市场对公司发展的猜测。


对关门的决定,联拓生物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Konstantin Poukalov表示,随着其公司将重点从Mavacamten商业化上转移以及将NBTXR3的权利许可给杨森,董事会一致决定逐步结束业务是在当前市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方式。


在一位创新药企高管看来,联拓生物的关门主要还是大股东的决定,这种关门方式从行业来看仍是个案,但资本寒冬尚未过去,以各种形式关门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总结


回顾2023年,全年国外药企裁员总计200次,对比2022年大幅增长68%!

“裁员潮”仍在加剧:2月多家药企裁员

图源:药研网团队制作(统计仅供参考)


2024开篇之际,生物医药行业似乎仍处于裁员降本的水深火热中。


目前统计的还仅仅是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公开裁员,其实还有很多药企的小规模裁员并没有统计,有些药企未公开透漏。


根据一项最新的调查,近四成的制药公司表示,他们在2024年有可能进行裁员,其中22%的公司计划裁掉30%或更多的员工。裁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期的经济衰退,二是人工智能(AI)的替代。


对于制药行业的员工来说,2024年,“活下去”成为眼下最大的希冀。


来源:药研网

留下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