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一个浪潮的尾声,意味着下一个浪潮的序章。
消息称,某知名Biotech公司正在通知裁员,预计裁撤幅度超过90%,这意味着整个公司已经剩不下多少人了。而早在七月时,业内还传出了小道消息称,该公司为了省下数千万元的薪酬开支,几乎把VP级别的领导裁了个遍。
有知情人在社交网络上透露,公司的下一步战略是转型纯做研发,不再设置商业化团队了。
如果说这一系列决策当中有什么好消息,那就是赔偿方案堪称相当丰厚。据传,赔偿方案共有两个:本月底之前办好交接,赔付方案是N+N+1;如果延迟到下个月底,方案就是N+N,少发一个月薪水。尽管方案中,第二个N限制小于等于3,但依然在裁员消息和寒冬中带来了一丝暖意。
“这个赔偿方案真挺不错的,至少可以舒舒服服过个年,好好休息一下,春节后再找工作了。”听闻此消息,一名业内人士略带羡慕地表示。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考量,如果公司面对了真正的现金流危机,大概率会在裁员补偿方面极尽苛刻之能事,“裁员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一位曾经陷入裁员风波的Biotech公司CEO曾落寞地讲过。而这家Biotech给出的裁员方案,无论在哪个行业、内资或外资都称得上大方。诚然这样的选择必有出于无奈的一面,但亦可以被视为一次带有战略意义的主动转身。
而将视角拉远,从微观的公司活动拉到宏观整个行业的运行,将一系列类似的故事拼凑起来,逐渐出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
其实,类似这一Biotech公司大手笔裁员的事件绝非孤例。2015年左右成立的以“快”创新模式起家的不少企业,如今都在快速梳理自身资产,试图轻装前行,换种新活法。
比如本月初不到10天内,基石药业接连宣布了两笔合作,先后分别与三生制药、艾力斯就Nofazinlimab、RET抑制剂普吉华达成合作,几乎相当于将旗下重磅产品的商业化权益都“卖”了出去。今年8月,德琪医药就希维奥等包含或由塞利尼索组成的产品商业化权益出售给了翰森。
而成立于2019年的联拓生物,在如今的艰难时期,也通过售卖曾经引进的产品管线,稳赚了一把,“反哺”企业。今年10月,联拓生物将源自引进的mavacamten药物权益转卖给了BMS,根据协议条款,联拓生物将获得一次性3.5亿美元的对价,还不用付原本需要支出的1.27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去年,联拓生物还将其2021年引进的RSV药物Sisunatovir的相关权益转卖给了辉瑞,并从辉瑞处获得了2000万美元首付款,未来还将有望获得1.35亿美元的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
与以上几家方式不同,成立于2016年成立的和铂医药,其“出清”的手段更果断一些,如今看起来也更“稳”一些。
在2022年10月开始,和铂医药开启了大力改革,不仅将其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FcRn单抗)授权给石药集团子公司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拟获得最高总额超10亿元;还果断结束其特那西普三期临床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除了出售产品,停管线,和铂医药还全面整合优化公司内部资源,将公司业务分为Harbour Therapeutics与Nona Biosciences(诺纳生物)两大支柱,前者继续推进公司全球产品管线及创新疗法的研发,后者依托公司的平台技术及专业积累,为客户提供Ito I(Idea to IND)一站式临床前解决方案。
和铂医药的改革正在生效,如今其两大业务均通过不同的方式创收。今年2月,和铂医药将其在研产品HBM7008的在美国(包括哥伦比亚特区和波多黎各)的独家许可权授予CGEM,以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销售额的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另外据悉,和铂医药的子公司诺纳生物已有30多个项目处于合作开发阶段,今年上半年启动项目超20项,其合作伙伴包括INGENIA Therapeutics、ExeVir Bio、百济神州、药华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
整体来看,Biotech们的出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通过停工厂、转让或者合作产品的商业化权益,进一步收缩产业链,聚焦研发;一种是出让曾经凭借独到眼光揽获的好产品,最大化授权产品价值及影响力,换取真金白银;还有一种便是对原有业务进行分割,充分释放自身特长优势,让优势业务换得现金流,支撑研发。
战略方面,Biotech们正在变得越来越务实。反观前些年的生物医药资本热潮中,Biotech和Pharma几乎完全是隔离开来的两个物种,前者热衷于自建产能和商业化体系,布局全产业链,对Pharma取而代之。
“话语体系根本不通,Biotech只和VC沟通,Pharma只和二级市场沟通,相互独立运行,相互看不上。但那会儿市场还很好,大家都做得还不错,也没有沟通的动力。”一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但随着资本市场从过热转成过冷,Biotech自建产能开始过剩,出海频频受阻,才意识到了成熟商业化体系“没有十年二十年根本搭建不起来”。人们终于发现,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禀赋,擅长的事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想在寒冬中活下去,并且好好活,最优解是根据自身条件将长板做长,而不是浪费资源,去一块块补齐短板。
趁此机会,那些顶部创新药企以及那些根基深厚且迫切转型的国内Pharma们,仍在持续布局收割。
作为国内创新药企代表百济神州,在今年前3季度产品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的同时,仍在积极的引进新产品。今年7月,百济神州引进了一款映恩生物在研、临床前ADC药物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11月21日,百济神州又宣布从昂胜医药引进一款在研、即将提交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的口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抑制剂ETX-197的全球独家许可权利,以补强肿瘤领域的布局。
还有创新药收入已经占比达70%的先声药业,仍在积极BD,以保证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每年有一个以上创新药/新适应证上市或获批。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的BD策略正在改变,逐渐增加了对国内创新项目的引进,或者直接负责商业化国内Biotech公司即将上市产品。
近日,先声药业又引进了康乃德生物的IL-4Rα单抗Rademikibart,以进一步丰富先声药业在自身免疫领域的产品布局。据了解,在其战略聚焦的自勉领域,今年3月先声药业还与凌科药业的JAK1抑制剂LNK01001达成商业化战略合作。在热门的呼吸道抗感染领域,10月先声药业与安谛康生物就新一代抗流感新药ADC189达成商业化合作。
还有丽珠医药,今年7月宣布以最高8600万元,引进了华海药业下属子公司华汇拓医药研发的凝血酶抑制剂HHT120项目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所有权利、所有权和权益。10月12日,丽珠医药又以最高1.65亿元,从苏州兰晟医药引进了其开发的抑郁症药物LS21031在大中华区的专利及技术。
还有“已经将BD合作提升到战略高度”的济川药业,其在2022年股权激励目标中明确提到,2022-2024年要每年引进不少于4个BD产品。继今年8月与征祥医药就一款用于治疗或预防流感的聚合酶酸性蛋白(PA)抑制剂口服制剂约定的适应症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独家推广权益之后,9月又以自有资金6000万元认购征祥医药新增注册资本50.6693万元,交易完成后,济川药业持有征祥医药3.4052%的股份,双方的关系再进一步。
出海方面亦是捷报频传。大如恒瑞,也放下了自建国际商业化团队的野心,加大license-out的力度,上个月先后同默克、Elevar、Dr. Reddy's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君实的特瑞普利单抗成了FDA批准上市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创新生物药,毫无疑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黄的呋喹替尼、亿帆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在一个月内出海佳音频传,让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更加振奋起来。
为了搜罗国内Biotech的优质资产,包括辉瑞在内的MNC都成立了相关部门,意在进一步加大“淘金”的力度。
一名投资人认为,导致如今医药行业寒冬的根本原因之一正是碎片化,产品和商业化体系之间没有形成闭环。“过去五年,VC、PE们投入了大量资金,沉淀在大大小小上千家不同公司里面,都不能通过商业化形成闭环,都兑现不了当时的承诺,那么行业当然会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状态。”
而如今Biotech们的出清,Biotech和Pharma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整合,这正是一系列“碎片”艰难重组的过程。痛苦的背后,意味着新生。
但这不意味着所有产品都能卖出去。许多Biotech受困于科学家思维的局限性,有“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毛病。过去几年无数经验证明,即便是一类新药也不见得一定有价值,就算研发管线看起来再有前景,大多数问题也都是在药品上市之后才开始慢慢浮现。因此Pharma的BD逻辑绝非“听故事”,而是会考虑未来销售额、竞争对手情况、临床数据是否真的能做到Best in class等一系列因素。并且BD进来的管线一定要和自身的战略相关,才能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形成合力,不至于形成资源浪费。
而在管线资产的经手之余,Biotech的创新精神,Pharma们成熟的运行体系,也能让双方结合彼此的长处,改进自身效率不足的部分,携手让行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有业内人士将中国同80年代美国生物药的行业发展历史相对照,认为我们正处在第一个完整周期的尾声阶段。“当一项技术推动一个行业发展后,随着一些刺激法案的推出,一个行业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但随着资金抽出,宏观环境变化,终归会回到相对正常的发展阶段。”
一个浪潮的尾声,意味着下一个浪潮的序章,所有人都在翘首期盼着它的到来。